【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6:5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圍師五九 2


【譯文】  


孫子說:“包圍敵人,要留有缺口”。

  

為什麼這樣說呢?

黃中軍的首領之一韓忠佔據宛城,朱俊、張超包圍了他們,並壘土成山、君臨宛城,在鳴鼓聲中攻打宛城的西南,敵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張超於是進攻宛城的東北,攀上城牆進入城中。

  

韓忠退進了小城中要求投降,其他將領準備答應。

  

朱俊說:“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質不同的。

  

當初秦政暴虐、項羽起兵之際,百姓沒有固定的君主,所以用獎賞歸附的人來爭取民眾。

  

現在海內統一,只有黃中反叛,如果同意投降就不能讓人從善,討伐韓忠,足以達到懲惡的目的。

  

現在如果接受了敵人的投降,就再次縱容了叛逆。

  

再說,叛賊看形勢有利就進攻,失利便乞降,縱容助長敵逆,也不是好的主意”。

  
於是加緊了進攻,卻不能取勝。

  

朱俊登上土山看著張超說:“我現在知道敵人拼死抵抗的原因了。

  

叛賊眼下被四面圍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

  

萬眾一心,尚且不可抵抗,更何況是十萬人呢?這樣下去危害更大。

  

不如撤去包圍,合併各路部隊人城。

  

韓忠看見包圍已解除,一定會自己出來,出來之後其鬥志就會減弱,這正是打敗叛賊的途徑”。”

  

解圍之後,韓忠果然從小城中出來作戰,結果被朱俊、張超打得大敗。

  
曹操包圍壺關,下達命令說:“如果拔取了壺關城,要把城裡的人都活埋了”。

  

結果接連幾個月不能攻克壺關。

  

曹仁這時對曹操說:“包圍城池同時一定要指出逃跑的缺口在什麼地方,這是為了給逃跑者一條活路。

  

現在您揚言要活埋全部守城人,這樣城中人人都會堅守陣地。

  

況且壺關城固,城中糧食又多,強攻就會造成士卒的更大傷亡,把守又會曠日持久。

  

現在屯兵在堅固的城牆下,進攻發誓死戰的敵人,這不是上策”。

  

曹操聽從了曹仁的建議,於是壺關城的守軍便投降了。

  

這就是圍困敵人應採取的正確辦法。

  

[大凡敵軍意欲投降,就會有雲氣如人形,十十五五,叉手低頭。

  

又,雲和雲相對,上黃下白,名叫“善氣”,表示被這種雲氣籠罩的軍隊想講和撤退。

  

凡城中有白雲如旗,此城不可攻。

  

或有黃雲臨降城中,有大的喜慶事要發生。

  

或有青雲象牛頭觸人,此城不可屠殺。

  

或城中雲從東方升發,顏色呈黃,這是“天鉞”,不可討伐,伐則亡。

  

或城上雲如火煙,是預示守城之軍要出戰;若雲氣無邊,不能攻伐。

  

或雲氣如杵狀,從城中向外湧出,表示城內敵軍要突圍並能得勝,固不要攻伐。

  

或城有雲氣分成兩慧星狀,攻伐不勝。

  
或有濛濛雲氣環繞卻不入城,表示城外的兵不能回城。

  

凡攻城時有雲氣從城中飄入我軍陣地上,是“敵氣”。

  

凡攻圍城,過了十天還沒有雷雨,就預示著此城有輔佐,要快速離去,不要進攻。

  

以上都是于敵有利的“勝氣”。

  

凡攻圍城,有赤氣在城上,黃雲四面環繞,表示城中有大將死,城中軍隊要投降。

  

或城上有赤氣如鳥,要加緊進攻,此城右破。

  

或城中有雲氣出入,預示城中軍隊要外逃。

  

或有雲如灰覆蓋在軍營上,表示士卒多病,城必被屠。

  

如城上無雲氣,士卒多逃散。

  

或城上有赤雲如許多人頭,表示下面多有死傷流血之災。

  

攻城時有白雲環繞著進入城內,加緊攻打可破此城,若有曲虹從城外入城,表示三日內此城被屠。

  

以上都是於敵不利的“敗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7:51 | 只看該作者

卷九•變通六十 1


卷九•變通六十

製造假像,矇騙敵人,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
  

孫臏當年就利用對手的狂妄驕橫,用“增灶”迷惑敵人,誘其輕進,結果在馬陵道上一舉殲滅了不可一世的龐涓,給中國軍事史增添了又一個輝煌的戰例,至今為人傳誦。

  
【經文】

  
孫子曰:“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何以明之?

魏原趙攻韓,齊田好為將而救之,直走大樑。

  

魏將龐涓去韓而歸,齊軍已過而西矣。

  

孫臏謂田忌說:“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

  

善用兵者,固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曰:百里而趨利者蹶其將軍。

  

使齊軍人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明日為三萬灶”。

  

涓喜曰:“吾固知齊卒怯也。

  
入吾地三日,士卒亡已過半”。

  

乃棄其步兵,與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臏度其暮至馬陵,道狹而多險,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書之曰:“龐涓死樹下”。

  

令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見火舉而發”。

  

涓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書。

  

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涓乃自到,曰:“果成豎子之名也”。

  
虞詡薦武都郡,羌率眾遮詡于陳倉崤穀,詡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

  

或問曰:“孫子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三十裡,以戒不虞。

  
今且行二百里,何也?”

詡曰:“虜眾既多,吾徐行則易為所及,疾行則彼不測之。

  

且虜見吾灶多,謂郡兵來至。

  

孫子見弱,吾示強,勢不同也”。

  

[昔王濬在蜀,作船欲代吳,預流柿江中以威之。

  

及至唐,李靖欲伐荊州襲蕭銳,乃投柿于江中,使蕭見之,靖尋以兵,隨柿而下,蕭銳不備,遂虜之,平荊關。

  

夫兵法變通,不可執一,諸君得之矣]。

  
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因形而作,勝於眾,善之善者矣。

  

此變通之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8:42 | 只看該作者

卷九•變通六十 2


【譯文】  


孫子說:“要想調動敵人,就要會用假像欺騙敵人,敵人一定會上當的”。

  
有什麼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呢?

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

  

田忌率兵,直奔大樑。

  

魏國大將龐涓知道以後,急忙離開韓國,趕回魏國。

  

這時,齊國的軍隊已經開到西邊去了。

  

孫臏對田忌說:“那三晉的戰士,素日勇猛兇悍,輕視齊國;而齊國的軍隊卻號稱怯懦。

  

善於作戰的人,要會順應形勢,加以正確的引導。

  

兵法上說:走一百里路程爭利,如沒有後援,就一定會使領兵的大將受挫。

  

應該讓我們的軍隊,在進入魏國境內的第一天,築十萬個大灶台;第二天築五萬個灶台,第三天築三萬個灶台”。

  

龐涓看到後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以後只有三天,逃跑的就超過半數”。

  

龐涓扔下他的步兵,帶著精銳的輕裝騎兵,晝夜兼程,追逐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以這樣的速度行軍,在天黑的時候就會趕到馬陵。

  

馬陵的道路狹窄,兩邊盡是絕壁,可以埋伏軍隊。

  

孫臏又把一棵大樹的皮砍下一塊,露出白色的木質,在上面寫下了“龐涓死於此樹下”的字樣。

  

又命令一萬名射箭能手,埋伏在道路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點起火來,就一起放箭”。

  
龐涓果然在夜裡來到了這棵樹下,看見白色的木質上有字,就鑽木取火,照著去看。

  

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一片混亂。

  

龐涓知道敗局已定,就自殺了。

  

臨死前他說:“這一仗可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

  
虞詡被舉薦為武都郡守,羌族首領率領著人馬在陳倉的崤谷攔截虞詡。

  
虞詡讓手下每人各築兩個灶台,一天增加一倍。

  

羌兵看到日漸增多的灶台,不敢向前追趕。

  

有人問虞詡說:“孫臏當年是每天減少灶台,您卻每天增加。

  
兵法上說,每天最好行進三十裡,以防備不測。

  

您卻行進了二百里,這是為什麼?”虞詡說:“敵軍人數眾多,我如行軍緩慢,就會被追趕上,而疾速行軍,敵軍難測我軍的行動,況且敵人看到我們的灶台不斷增多,以為是郡裡的兵馬來了。

  

孫臏是故意顯示其弱小,我則是顯示強大,形勢各有不同”。

  
[當年,王濬在蜀造船,準備攻打吳國,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來威嚇吳國。

  

到了唐朝,李靖要攻打荊州,襲擊蕭銳,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讓蕭銳看見,李靖隨即率領軍隊順流而下,在蕭銳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俘虜了他,由此平定了荊州。

  

兵法有變有通,不可偏執一端,要懂得靈活運用。

  

以上戰例中的勝利者,都是掌握了兵法的人]。

  
所以說,要用心估量對手,用眼觀察關鍵之所在,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這樣就會避免因追隨別人、因循舊例而失敗。

  

這就是變通的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05: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jx0012 於 2012-10-30 00:06 編輯

卷九•利害六一 1


卷九•利害六一


利與害,相輔相成,彼此依存。
  

能化害為利者,必是智者、勇者。

  

韓信“背水一戰”,大獲全勝,就是化害為利的典範。

  

沒有卓絕的膽識,沒有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深入充分瞭解,是不敢也不會採用如此戰術的。

  

【經文】

  

孫子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又曰:“雜於利而務可伸,雜於害而患可解”。

  

何以明之?


漢將韓信攻趙,趙盛兵井陘口。

  

信乃引兵未至井陘口三十裡,止舍。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見趙軍。

  

誡之曰:“趙見吾走,必空壁逐吾,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

  

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我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信乃使萬人出行,倍水陣。

  

趙軍望見大笑之。

  

[太公曰:“智與眾同,非人師也;伎與眾同,非國士也。

  

動莫神於不意,勝莫大於不識”。

  

使趙軍識韓信之勢,安得敗哉?故笑之而敗也]。

  

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

  
趙開壁攻擊下,大戰良久。

  

於是信與張耳棄旗鼓,走水上。

  

水上軍開壁入之,複疾戰。

  

趙空壁爭漢旗鼓,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

  

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兩千。

  

趙軍不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太公曰:“夫兩陣之間,出俾陣矣。

  

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

  

此之謂矣],以為漢皆已得趙主將矣,遂亂,遁走,趙將雖擊斬之,不能禁也[孫子曰:“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

  

夫眾心己亂,雖有良將,亦不能為之計矣]。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之,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

  
諸將效首虜,留賀,因問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信曰:此在兵法之中,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夫處死地者,謂力均勢敵,以死地取勝可也。

  

若以至弱當至強,投弱兵於死地,自貽陷矣。

  

故孫子曰:“兵恐不可效”。

  

又《經》曰:“大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是知死地之機,必用大眾矣”]。

  

且信非能素撫循士大夫也,所謂‘驅市人而戰’,使人人自為戰,今與之生地,皆走,甯尚可得而用之乎?”

諸將曰:“善。

  

非所及也”。

  
[孫子曰:“兵甚陷,則不懼,不得已,則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投之無往者,諸將之勇也。

  

此之謂矣]。

  
魏太祖征繡,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賈詡曰:“不可追也”。

  

繡不從,果敗而還。

  

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戰必勝”。

  

繡收散卒,赴追太祖,戰果勝。

  

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皆如公之言,何其反而皆驗也”。

  

詡曰:“此易知耳。

  

軍勢百途,事不一也。

  

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魏軍新退,曹公必自斷其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還,必國內有故也。

  

既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也。

  

故雖用敗兵而勝也”。

  

繡乃服其能。

  
此利害之變,故曰:“陷之死地而後生,雜于害而患可解”。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07:38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利害六一 2


【譯文】


孫子說:“讓士卒陷入‘不疾戰則亡’的‘死地’然後可以得生;把士卒投入危亡之地,然後可以保存”。


又說:“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
 

為什麼這樣說呢?


漢朝大將韓信攻打趙國,趙國在井陘口列兵。


韓信於是率軍在距離井陘口三十裡的地方,停止前進,安營住下。


到了半夜,下達命令,準備出發。


韓信選拔了兩千名輕裝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在山中,窺望趙軍。


他告誡說:“趙軍望見我軍逃走,一定會全軍出營追趕,這時,你們就迅速撲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把我軍的紅旗插上”。


他又讓他的副將給戰士們送去乾糧,並說:“今天打敗趙軍後開飯”。


各部將領都不相信會這麼容易就取得勝利,嘴上卻答應說:“好”。


韓信又對軍吏說:“趙軍已經搶先佔據了有利的地勢,並築起了壁壘。


他們在沒有望見我軍主帥的大旗和聽到我軍主帥的鼓聲的時候,是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的,他們怕我軍行進到險阻的地方就向後撤退”。


韓信讓一萬戰士先頭開拔,背著河水列陣。


趙軍望見,大笑起來[姜太公說:“智慧與眾人一樣,不能做別人的老師;技藝與大眾一樣,不能做國家級的大師。


最神奇的行動是出人意料,最偉大的勝利是讓人難以識破”。


如果讓趙軍識破韓信的計謀,趙軍哪會失敗?所以趙軍嘲笑韓信,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到天明之後,韓信樹起漢軍主帥的旗幟,擊起了主帥的戰鼓,率領大軍出了井陘口,趙軍這才打開營門,出來攻擊。


雙方惡戰了很久。


這時,韓信與張耳故意扔掉了軍旗和戰鼓,向背河列陣的漢軍逃去。


背河列陣的漢軍打開營門,把韓、張放了進去。


雙方又開始了激戰。


趙軍見韓信退逃,果然全營出動,爭著搶奪漢軍的戰鼓和軍旗,爭著追趕韓信與張耳。


韓、張已經進入背河紮營的陣地,漢軍官軍,人人拼死衝殺,不可戰勝。


韓信事先派出去的兩千名騎兵,乘趙軍全體出動爭功奪利的時候,迅速攻人趙軍留下的空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樹立起兩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不能抓住韓信等人,就想退回自己的營中,可近前一看,營壘上插得都是漢軍的紅旗,十分驚恐[姜太公說:兩陣之間,出現了“俾陣”,放縱士卒四處亂行,出現了“變”的陣勢],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身邊的將領都活捉了。


於是趙軍大亂,紛紛逃竄。


趙軍的將官雖然斬了幾個,也不能約束[孫子說:“以自己的平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來對待敵人的嘩恐,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


軍心已經混亂,即使有良將,也不會有辦法]。


漢軍兩路夾攻,大敗趙軍,在泜水河邊斬殺成安君,活捉趙王趙歇。
 

各部將領呈示俘虜,都前來祝賀勝利,於是問韓信:“按兵法上說,陳兵列陣要右背山陵,前離水澤。


現在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列陣,還說等戰勝趙軍後開飯,我們心裡當時都不信服。


然而卻勝利了,這是使用的什麼戰術啊?”韓信說:“這種戰術兵法上也講過,只是各位不注意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處在‘死地’中作戰,是指雙方力均勢敵,將士卒置於‘死地’的一方就可以取勝。


如果把特別弱的當成特別強的,把弱兵投向“死地’,那是自找失敗。


所以孫子說:“士兵恐懼是難以救助的”。


《經》上也說:“把大眾放在地形險要的地方,然後才能決定勝敗’。


因此知道,使用‘死地’的戰術,必須要使用大眾”]。


況且我不是能平素做安撫工作的士大夫,能‘驅市人而戰’,使人人各自為戰。


現在如果把士卒投放在可以逃生的地方,遇到死亡的威脅,就會都逃走。
 

我還能指揮使用他們嗎?”各位將領說:“實在高明。


我們是難以趕上的”。


[孫子說:部隊陷入“不戰則亡”的境地,就不恐懼了。


因為迫不得已,只能苦鬥。


所以,這樣的軍隊不用整治就加強戒備,不用要求就能完成任務,不用約束就能親近相助,不用申令就能信守紀律。


把他們投放不戰就不能返回的絕境作戰,需要將領有超凡的勇氣。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魏太祖曹操征伐張繡,不多時便領兵撤退。


張繡去追擊,賈詡說:“不能去追擊”。


張繡不聽,果然失敗回來。


賈詡說:“趕快再去追擊,這次肯定能取勝”。


張繡於是集合起散亂的士卒,再次去追擊曹操,果然取勝了。


勝利歸來後張繡問賈詡:“第一次我用精兵追擊曹操的退軍,而您卻說一定要失敗。


我撤退回來,第二次又以失敗的士卒追擊勝兵,您卻說一定能取勝。


兩次的結果都象您說的那樣,為什麼兩次都不合常理,卻都應驗了呢?”賈詡說:“這個容易解釋。


軍事形勢紛壇,具體情況各不相同。


將軍雖然善於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對手。


魏軍剛剛撤退,曹操一定守在部隊後面。


你的追兵雖然精銳,但為將的既然不是對方的對手,對方的士卒何況也非常精銳,因此知道你一定會失敗。


曹操進攻你的時候並無失策,但還沒有全力進攻就撤退了,一定是因為曹操後方出現了問題。


曹操既己打敗了你,一定會輕軍快進,留下大將守在後面。


留在後面的將領雖然勇敢,但不是你的對手。


所以即使用失敗之兵追擊也能取勝”。


張繡因此佩服賈詡的才能。
 

這就是利與害的相互轉化。


所以讓士卒陷於“不戰則亡”的“死地”,然後可以得生;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09:12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奇兵六二 1


卷九•奇兵六二

 

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奇正”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一個高明的將領,不僅深知“奇正”是可以相生相死的,而且總是能出奇制勝,在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就已戰勝了敵人。


【經文】


太公曰:“不能分移,不可語奇”。


孫子曰:“兵以正合,事以奇勝”。
 

何以明之?


魏王豹反漢,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擊魏。


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


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水罌渡軍,裘安邑[孫子曰:“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此之謂也] 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是知奇正者,兵之要也。


《經》曰:“戰勝不過奇正。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0:0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奇兵六二 2


【譯文】
 

姜太公說:“作戰不能分別調動使用軍隊,不能與之言奇”。

 
孫子說:“太凡作戰,以主力部隊和敵人交戰,以奇兵包抄、偷襲,這就叫出奇制勝”。

 

為什麼這樣說呢?


魏王豹反叛漢軍,劉邦讓韓信做左丞相去攻擊魏王豹。

 
魏王在黃河東岸的蒲阪陳兵,堵塞了通往臨晉的道路,韓信於是佈置疑兵,假裝要乘船偷渡到臨晉,與此同時,讓伏兵借助能漂浮的木桶為工具,從夏陽渡河,偷襲魏王的後方重鎮安邑[孫子說:“本來要近攻,卻要顯出遠攻的樣子”。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魏王非常驚恐,於是率軍出來迎戰韓信,韓信大勝,俘虜了魏王豹,把他所佔據的土地定為河東郡。

 
由此可知,“奇”、“正”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經》說:“用兵打仗,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

 

奇正的變化,就象圓環一樣無頭無尾,沒有終結,誰又能窮盡它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1:4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掩發六三 1


卷九•掩發六三


在有些時候,懷柔政策的採用,甚至可以取得戰場上不能取得的成功。
 

因為戰爭是冰冷的,血腥的,而懷柔的特點卻是直指人心,撫慰人心。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敵人就被軟化了,俘獲了”。


火牛陣”是這樣,一代英豪關羽也是被懷柔擊中慘死的。


【經文】

孫子說:“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又曰:“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


何以明其然耶?


燕平齊,圍即墨城。


既墨城中推田單為將,以拒燕。


田單欲激怒齊卒,乃宣言曰:“吾唯恐燕將劓所得其卒,及掘城外墳墓。


擢先人,可為寒心”。

燕將如其言,即墨人皆涕泣,共欲出戰,怒皆十倍。


單乃收人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將,書曰:“即墨即降,願不虜吾家族”。


燕將大喜,益懈。

乃收牛得千頭,束葦於尾,燒其端,鑿數十穴,夜縱牛出。


以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而奔燕,燕軍大驚,所隨五千因銜枚擊之,燕軍大敗,殺其將騎劫,複齊七十餘城。

呂蒙西屯陸口,關侯討樊,留兵備公安、南郡。


蒙上疏曰:“關侯討樊而多留備兵,恐蒙圖其後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眾還建業,以治病為名,某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


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取而某可擒之”。


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侯果信之。


稍撤兵赴樊,權聞之,遂行。


先遣蒙在前,伏其精兵於商船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侯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侯不聞知[太公曰:“偽稱使者,所以絕糧食;謬號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


由此言之,衣服、號令之中不可不審也]。


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


蒙入據城,盡得侯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曆人家,道不拾遺[昔秦伯見襲鄭之利,不顧崤函之敗。

吳王矜伐齊之功,而忘姑蘇之禍。


故曰: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此之謂矣。


《經》曰:“役諸侯者,以業”。


語曰:“因其強而強之,敵乃可折”。


關侯討樊,雖不被人計,亦自役自強者也]。


侯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厚遇其使,使周旋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


侯使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間無恙,相待過於平時,故侯士卒無鬥心。


權至獲侯,遂定荊州。


此掩發之變。


故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


後如脫免,敵不及距”。

此之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2:5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掩發六三 2


【譯文】

 

孫子說;“善於用兵打仗者,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

 
“他會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以伏兵待機掩擊敵人”。

 

又說:“善於調動敵人的,會用假像欺騙敵人,敵人必定上當”。

 

燕國進攻齊國,包圍了即墨城,城中的居民推田單為將,率眾抗擊燕國。

 

田單為激勵士卒,故意放風說:“我最擔心燕軍割去被俘士卒的鼻子,還要挖開城外的即墨城人的祖墳,淩辱已死去的先人,這是最讓人寒心的了”。

 

燕軍將領聽信了流言,果然這樣做了,即墨人都傷心地哭泣,要求出戰,憤怒之情超過了平日的十倍。

 
田單又收集了千鎰黃金,讓城中豪富送給燕國將領,同時附了一封信說:“即墨立即投降,只希望不要搶掠我們的親人”。

 
燕將見狀大喜,放鬆了警惕。

 
田單于是聚集了一千余頭牛,把葦草系在牛尾上點燃,從城牆上鑿了許多洞,在夜裡將牛放出,並讓五千名壯士跟在牛的後面,牛被點燃的葦草燒得瘋狂了,直向燕軍陣地沖去,燕軍驚恐萬狀。

 
跟隨在牛後面的五千名壯士悄沒聲地擊殺燕軍,燕軍大敗。

 
即墨人殺了燕將騎劫,收復了被燕軍佔領的七十餘城。

 

呂豪西面屯兵于陸口。


關羽去討伐樊城,留下一部分人馬防守公安和南郡。

 
呂蒙上書給孫權:“關羽去征討樊城,又留下了許多人馬防守,怕我會襲擊他的後方。

 
我平日有病,希望您以我治病為名撥出一部分隊伍跟我回建業。

 
關羽聽到這一消息,一定會抽調守備部隊,全力進攻襄陽。

 

這時,我軍就可以在乘船晝夜西上,襲擊蜀國的空城,南郡即可奪取,關羽也可擒獲”。

 

孫權同意了呂蒙的計策,呂蒙於是假裝病得很重,孫權公開傳令召回呂蒙,關羽果然上當,調出守南郡的部隊奔赴樊城。

 
孫權聽說後,立即出發,先派呂蒙在前,把精兵埋伏在船裡,讓人身穿白衣,裝作商人,晝夜兼行,到關羽設置在長江邊上的關卡伺機行動,悄悄把守關卡的捉住捆綁起來,關羽一點都不知情[姜太公說:“假稱使者,是用以斷絕糧食的;假傳號令,與敵穿同樣服裝的,是為失敗逃走準備的”。

 
由此看來,對於衣服、號令,不能不小心]。

 
呂蒙順利地到了南郡,守城的士仁、糜芳等人都投降了。

 
呂蒙人城後,對於關羽及其他將士的家屬撫慰關心備至,並下令軍隊不准去騷掠這些人家,軍紀非常嚴明[從前秦伯只看到襲擊鄭國的利益,卻不顧在崤函等地的失敗。

 
吳王以討伐齊國成功而驕傲,卻忘記了在姑蘇城的災難。

 
所以說,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害處,也就不能瞭解用兵的利處。

 
《經》上說:“能指揮諸侯的是利益”。

 
古語說:“讓敵人強大更強大,才能將其摧毀”。

 

關羽伐樊,雖未被人算計,卻因其強大才導致了失敗]。

 

關羽從樊城返回,還在路上就幾次派使者和呂蒙聯繫,呂蒙厚待使者,讓他在南郡城中四處察看,到每個被俘的家中間訊,有的還捎信表示這一切都是真實可信的。

 
關羽的使者返回後,軍士紛紛向他打探家中情況,當他們瞭解到家中一切平安,待遇甚至超過了平時後,都沒有參加戰鬥的心思了。

 

孫權後來領兵前來,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俘獲,荊州因此被平定。

 

這就是“掩”與“發”的相互轉變,所以孫子說:“開始要象處女一樣沉靜,使敵人放鬆戒備,門戶大開,然後象脫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4:09 | 只看該作者

卷九•還師六四 1


卷九•還師六四

耗力、耗時、耗財的戰爭結束了。
 
班師回朝的將軍卻面臨著抉擇,聰明的做法是藏其威勢,主動要求離開政治中心。


當年准陰侯韓信哀歎:“狡免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不是至今令人感慨,發人深思嗎?


【經文】

孫子曰:“興師百萬,日費千金”。


王子曰:“四人用虛,國家無儲”。

故曰: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謂虛國。


國虛則人貧,人貧則上下不相親。


上無以樹其恩,下無以活其身,則離叛之心生。


此為戰,勝而自敗”。

故雖破敵于外,立功於內,然而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將軍縞素,請罪於君。


君曰:“兵之所加,無道國也。


擒敵致勝,將無咎殃”。


乃尊其官,以奪其勢。


故曰:“高鳥死,良弓藏。


敵國滅,謀臣亡”。


亡者非喪其身,謂沈之於淵。


沈之於淵者,謂奪其威,廢其權,封之於朝。


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心。


仁者之眾,可合而不可離;威權可樂,而難卒移。

是故還軍罷師,存亡之階[尉陀、章邯是也]。


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

故霸者之佐,其論駁也[駁,不純道也]。


人主深曉此道,則能禦臣將[漢祖襲奪齊軍之類];人臣深曉此道,則能全功保首[張良學辟穀人間事之類]。


願棄此還師之術也。

論曰:奇正之機,五間之要,天地之變,水火之道,如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


因機而用權矣,不可執一也。


故略舉其體之要[此皆諸兵書中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4:54 | 只看該作者

卷九•還師六四 2

 

【譯文】

 

孫子說:“要動用一百萬軍隊,一日就要耗費千金的鉅資”。

 
王子說:


“國國有四個人家徒四壁,說明整個國家沒有多少儲備”。

 
所以說,運送糧食給一百裡外的軍隊,國家就會在一年裡缺糧;給二百裡外的軍隊,就會在二年裡缺糧;給三百裡外的軍隊,就會在三年裡缺糧。

 
這就叫做國家虛空。

 

國家虛空,就會導致百姓貧窮;百姓貧窮,上下就不會相親。

 
上層不能樹立恩德,百姓不能養活自己,離異叛逆之心就會滋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打仗,即使勝利了也等於失敗。

 

所以說,雖然在外打敗了敵人,在內建立了功勳,然而做為勝利者,仍要象對待喪禮一樣,將軍身穿白色的喪服,向國君請罪。

 
國君說:“在兵戎相加的危急時刻,那裡還顧得上提及國家的困難情況呢?擒獲敵人,奪取勝利,為將的沒有罪過”。

 
於是讓他光榮退職,以去除他的威勢。

 
高飛的鳥死了,精良的弓箭就該收藏起了;敵對的國家被滅亡了,謀臣也該是除掉的時候了。

 
除掉並非是要殺掉他,而是把他沉在深淵之中。

 
所謂沉在深淵之中,是指除去他的威勢,廢止他的權力,在朝廷中封賞他。

 
讓他位極人臣,用以彰顯他的功勞;給他肥活的土地和封邑,讓他享福,使他心滿意足。

 
仁愛者的下屬,可以交合而不可離異;掌有威重之權是讓人高興的,但最難以轉移。

 

所以說,大戰一停,還師于朝之時,也是存亡的關鍵時刻。

 
所以要用官位來削弱將軍權力,要用封侯賜爵去掉將軍的威勢。

 
對於輔佐稱霸者的人,向來的評價就眾說紛紜。

 
人主深明此道,就能駕禦大臣將領[如漢高祖襲奪齊軍一類];為臣的深明此道,就能全其功勞、保其性命[如張良學道求仙、遠離朝政一類]。

 
真希望能廢棄這種還師回朝的權術。

 

結論:“奇”與“正”的機謀,使用五種間諜的要旨,天時地利的權變,水戰火戰的攻伐之道,凡此種種,如同聲音雖然只有五音,但是五音的交互變化,就能譜寫出無窮無盡的樂曲;顏色不過五種,然而五種顏色互相調配,就能產生出五彩繽紛的美麗。

 
根據機變使用權謀,不可偏執一端,這就是用兵的藝術。

 
我這裡也只不過是根據各種兵書,舉其大要罷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00:15:14 | 只看該作者
全書上傳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20:4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