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1:28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水火四九 1


【譯文】

 

《經》上說:“用水來輔助進攻,威勢強大。

 

用水來輔助進攻,效果顯著”。

 

因此說,水與火,是用兵強有力的輔助。

 

火攻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人馬[敵軍處在深草之側,借風焚燒他們],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焚燒敵軍的儲備],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派遣密探,潛入敵營,焚燒其兵庫],五是焚燒敵軍的補給線[把火墮喪敵營中的方法是用鐵器裝滿火,綁在箭頭上,用強弓將其射入敵營中,燒絕敵軍的糧草]。

 

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通過內應],發火器材必須平日裡準備好。

 

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准有利的日期。

 

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

 

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四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日子。

 

[肖世誠說:“春季的丙丁、夏季的戊已、秋季的壬癸,冬季的甲乙,這些日子一般都會有疾風驟雨”。

 

所以說:用火來輔佐進攻,效果顯著。

 

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年楊■與桂陽的叛賊相遇,楊■用皮革製成大風囊,把石灰放在裡邊,並把風囊放在車上。

 

又製成火燧,系綰在馬尾上,憑藉著上風,鼓動風囊,吹出石灰,石灰迷了叛賊的眼睛後,再點燃系綰在馬尾上的火燧,讓馬群向敵陣奔去,眾叛賊因此奔跳潰散,這就是用火攻的威勢。

 

殷浩北伐時,長史江迫拿來數百隻雞,用長繩將雞連綰起來,雞腳上都系綁著火,同時把它們放出,群雞飛散到了羌營之中,羌營到處燃燒,再借機攻擊敵人,姚襄被擊退逃走,這也是用火攻的威勢。

 

李陵率兵在大澤中,匈奴兵在上風頭縱火,李陵則在下風頭也燃起了火。

 

這是以火解火的方法。

 

我聽說還有假如敵軍用火焚燒城門時,如果擔心火滅了敵軍會把城門攻破,那就要在已有的火上添柴,加助火勢,使火不滅,這也是消除火勢的一種方法]。

 

姜太公說:“弓弩強勁,是長武器,可以用於水戰”。

 

孫武說:“可以讓河水絕堤,用來淹灌敵城”。

 

又說:“橫渡江河,要在離河流稍遠的地方駐紮,這樣可以有進退迴旋的餘地[也可以引誘敵軍渡河]。

 

如果敵軍渡河來攻,不要在水中迎擊,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時予以攻擊,這樣比較有利。

 

如果要與已渡河的敵軍交戰,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擊它。

 

這是水戰的原則”。

 

所以說,用水來輔助進攻,威勢強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年韓信平定臨淄,齊王田廣敗走,楚派龍且前來營救。

 

齊王田廣、龍且把軍隊合在一起與韓信作戰[有人勸說龍且:“漢軍遠離家鄉入侵齊地,來勢兇猛,難以抵擋。

 

齊、楚在自己的地域上作戰,士兵容易敗散。

 

不如深掘溝、高壘牆,防守敵人,然後讓齊上派出自己的親信,招撫被敵人佔領的齊城。

 

齊城的人聽說齊王來救援,一定會反抗漢軍。

 

漢軍從二千里外來此地,齊城的人都起來反抗漢軍,漢軍就不會得到一點糧食,到那時不用作戰就能使漢軍投降”。

 

龍且說:“我瞭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

 

況且不交戰而使韓信投降,我有什麼功勞可言”?

 

於是開戰,龍且大敗。

 

我聽古人說,善於奪取勝利凍難,然而如果把勝利看得很容易就要失敗。

 

所以善戰者,取得了勝利,既不求揚名,也不眩耀勇武功勞。

 

龍且不用門客的計謀,想獲赫赫戰功,實在是糊塗啊]!龍且與韓信在濰水兩岸列陣,韓信在夜裡命令士兵製成萬余條口袋,盛放上沙子堵在了濰水上游。

 

讓軍隊部分渡河,攻擊龍且,佯裝不能取勝,撤退逃跑。

 

龍且果然高興他說:“我早就知道韓信膽怯了”。

 

丁是橫渡濰水迫擊韓信。

 

韓信讓人移開盛沙的口袋,一時間河水洶湧而來。

 

龍且的軍隊大半不能上岸,韓信立刻出擊,殺掉了龍且。

 

龍且濰水東面的軍隊四散逃走。

 

這正是反用“半渡之勢”的生動戰例。

 

[我聽兵法上說:橫渡江河,要在離河流稍遠的地方駐紮,以便有迴旋的餘地。

 

讓敵人渡河又未完全渡過的時候攻擊它,這樣有利。

 

韓信的軍隊半渡河,佯裝進入了災害之地,誘引龍且攻擊,然後把堵截的河水放開。

 

這正是: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順利;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就可以解除。

 

這都是違反常規使用兵法,奇妙啊]!盧綰輔佐彭越進攻,拿下樑地十餘座城。

 

項羽聽說後對大司馬曹咎說:“小心地把守城皋,就是漢軍來挑戰,也千萬不要和它交戰”。

 

漢軍果然來挑戰,楚軍堅守不出。

 

漢軍便叫人羞辱曹咎[孫子說:廉潔之人,可用羞辱的方法激怒他],曹咎大怒,便率軍渡汜水。

 

士兵正在渡河,漢軍發起攻擊,楚軍大敗。

 

這就是準備迎戰時不要靠近河小的道理。

 

所以瞭解水、火的變化,可以出奇制勝,由來已久了。

 

秦人在涇水上流投毒,晉軍多有死者;荊王焚燒楚的糧草,項氏所以被擒;曹操在下邳決開了泗水,呂布因此被殺;黃蓋在赤壁採用火攻,曹操被迫逃竄。

 

懂得利用水、火輔助作戰,是將軍的重要職責,懂得在作戰中靈活巧妙地運用,尤其重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3:56 | 只看該作者

卷九•五間五十 1


卷九•五間五十

 

間諜的出現,是軍事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間諜的使用,使戰爭不再是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成為雙方智力的較量。

 

使用間諜,必須機智果敢,精心細緻,以防止被敵人欺騙和利用。

 

孫子認為:“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寶”。

 

實在是中的之言。

 

【經文】

 

《周禮》曰:“《巡國傳》:‘諜者,反間也。 ’”

 

呂望雲:“間,構飛言,聚為一卒”。

 

是知用間之道,非一日也。

 

[凡有白氣群行,徘徊結陣來者,為他國人來欲圖,人不可應,視其所往,隨而擊之,可得也。

 

或有黑氣臨我軍上,如車輪行,敵人深入,謀亂吾國臣。

 

或有黑氣遊行,中含五色臨我軍上,敵必謀合諸侯而伐我國,諸侯反謀軍,軍自敗。

 

或有黑氣如幢,出於營中,上黑下黃,敵欲來求戰。

 

無誠實,言信相反,九日內必覺,備之,吉。

 

或日月陰沉無光,不雨,或十日晝夜不見日月,名曰“蒙”,臣謀主。

 

故曰:久陰不雨,臣謀主也]。

 

故間有五間: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生間,有死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者也[ 言敵鄉邑之人,知敵表裡虛實, 可使伺候聽察,通辭致言。

 

故曰:因之用,賞祿為先也]。

 

內間者,固其官人而用之者也[因其在官失職者,若刑誅之子孫與受罰之家也。

 

因其有隙,就而用之]。

 

反間者,因敵間而用之者也[曹公曰:“敵使間來視我,我知之。

 

因厚賂重許,反使為我間,故曰反間”。

 

蕭世誠曰:“敵使人來候我,我佯不知而示以虛事,前卻期會,使歸相語,故曰反間也]。

 

生間者,反報者也[擇己有賢才智謀,能自開通於敵之親貴,察其動靜,知其事計所為,已知其實,還報,故曰生間也]。

 

死者間,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者也。

 

[作詐誑之事於外,佯漏泄之。

 

使吾間知之。

 

吾間至敵中,為敵所得,必以誑事輸敵,敵從而備之,吾所行不然也,間則死矣。

 

又,一雲敵間來,在營間,我誑事而持歸,然皆非吾所圖也。

 

二間皆不知幽隱,故曰死間。

 

蕭士誠雲:“所獲敵人及己軍士有重罪系者,故為免,相敕勿泄,佯不秘密,令拘者竊聞之。

 

因緩之,使亡,亡必歸故,以所聞告之,敵必信焉,往必不間。

 

故曰死間者也]。

 

昔漢西域都護班超,初為將軍長史,悉發諸國步騎二萬五千擊莎車,莎車求救龜茲。

 

龜茲王遣左將軍發溫宿、姑墨、尉頭合五萬人助之。

 

超召部曲及於闐疏勒王議曰:“兵少不敵,計莫如各解散去。

 

于闐王從此東,長史亦從此西歸。

 

夜半聞鼓聲使發”。

 

眾皆以為然。

 

乃陰緩擒得生口,生口歸,以超言告龜茲。

 

龜茲聞之喜,使左將軍將萬騎於西界遮超,溫宿王將八千騎幹東界遮于闐王。

 

人定後,超密令諸司馬,勒兵勵士。

 

至雞鳴,馳赴莎車軍營掩覆之,胡皆驚走,斬首五千級,莎車遂降。

 

又,耿弇討張步,步聞之,乃壽其大將費邑軍曆下,又分兵屯,祝阿別于太山鐘城,列營數十以待弇[昔劉備東下與孫權交織,魏文帝聞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權,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包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擒,此兵忌也”。

 

後七日,權破備。

 

書到今址步列營數十,緩急不能相救。

 

又,一軍潰,則眾心難固。

 

此黥布所以走荊王也。

 

步非計也,敗其宜也]。

 

弇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鐘城。

 

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懼,遂空壁亡去[孫子曰:“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耿弇開祝阿之圍,令其狀奔鐘城,以震怖之,亦奪氣、奪心計也。

 

妙矣夫] 。

 

費邑分遣其弟敢守巨裡,弇進兵,先脅巨裡,多伐樹木,揚言以填塞坑塹。

 

數日有降者,言邑聞弇欲攻巨裡,謀來救之。

 

弇乃嚴令軍中趣治攻具,後三日當悉攻巨裡。

 

陰緩生口,令得亡歸,歸者以弇期告邑。

 

邑至日果自將來救之,弇喜謂諸將曰:“吾所修攻具者,欲誘致邑耳。

 

今來,適我所求也”。

 

即分三千人守巨裡,自引精兵止崗阪,乘高合戰,大破之,臨陣斬邑[或問孫子曰:“敵狀而整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又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弇楊言攻巨裡也,亦奪其所愛,令自致之計也]。

 

此用因間之勢也。

 

晉時,益州牧羅尚遣隗伯攻李雄於郫城,迭有勝負。

 

雄乃募武都人樸泰,鞭之見血,使譎羅尚,欲為內應,以火為期。

 

尚信之,悉出精兵,遣隗伯等率領從泰。

 

李雄先使李驤於道設伏,泰以長梯倚城而舉火,伯軍見火起,皆爭緣梯。

 

泰又以繩汲上尚軍百餘人,皆斬之。

 

雄因放兵,內外擊之,大破尚軍。

 

此用內間之勢也。

 

鄭武公欲伐胡,先以子妻胡。

 

因問群臣曰:“我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關期思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已而不備鄭。

 

鄭襲胡,取之[漢使酈生說齊王田廣,廣罷兵,與酈生縱酒。

 

漢將韓信因齊無備,襲齊,破之。

 

田廣烹酈生,酈生偶成韓信死間。

 

唐李靖伐匈奴,以唐儉先和親,而已以兵乘其不備,破之。

 

此李靖以唐儉為死間也]。

 

此用死間之勢也。

 

陳平以金縱反間于楚軍,間范增,楚王疑之。

 

此用反間者也。

 

[事具《霸紀》]故知三軍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非聖智莫能用間,非密微莫能得間之寶。

 

此三軍之要,唯賢哲之所留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4:48 | 只看該作者

卷九•五間五十 2


【譯文】

 

《周禮》說:“《巡國傳》稱:‘所謂諜,就是反間。’”

 

呂望說:“間,就是製造散佈流言飛語,這些人可以組成一支獨立的隊伍”。

 

由此可知,使用間諜,由來己久。

 

[凡有白氣群行,徘徊凝結如兵陣而來,是敵軍有奸人前來有所圖謀的徵兆,先不要與來人對面,而要盯住他,看他到什麼地方,隨後襲擊他,逮捕他。

 

或者有黑氣降臨我軍上空,如車輪行進,這是敵人深入,企圖亂我國臣的徵兆。

 

或者有黑氣遊動,內含五色,降臨我軍上空,一定是敵人圖謀聯合諸侯征伐我國的徵兆,如果諸候起來反對謀亂之軍,敵軍自然會失敗。

 

或者有黑氣如旗幟,從軍營中飄出,上面呈黑色,下面呈黃色,是敵人要來求戰的徵兆。

 

但敵人卻無誠信,言行相反,在九天裡會被察覺。

 

如能及時防備,就吉利。

 

或者日月陰沉無光,又不下雨,或者十天內晝不見日、夜不見月,這叫作“蒙”,是臣下圖謀主上的徵兆。

 

所以說:久陰不雨,預兆著臣下要圖謀主上]。

 

所用間諜有五種: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生間”,有“死間”。

 

五種間諜都使用起來,就能使敵人摸不著頭腦而無所適從。

 

所謂“因間”,是指利用敵國鄉里人做間諜[是說敵國鄉里的人,瞭解敵人的實情,可以讓他伺機探聽觀察,傳遞消息。

 

所以說,使用敵國鄉里的人做間諜,要先給予賞祿]。

 

所謂“內間”,是指收買敵國的官吏做間諜[利用那些失掉官位的人,象受刑人的子孫與受處罰的家庭。

 

借他們和所在國的不和利用他們]。

 

所謂“反間”,是指利用或收買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效力[曹操說:敵方派來間諜窺探我方,我方已知曉,利用重金重諾,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方所用,所以稱“反間”。

 

蕭世誠說:敵方派間諜來刺探我方軍情,我方假裝不知道,故意向他提供虛假情況、早已過時的約會,讓他回去告訴主人。

 

因此稱“反間”]。

 

所謂“生間”,是指派往敵方偵察後,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選擇那些賢才、智謀之士,他們能打通敵方的親信顯貴,以此來偵察敵方的動靜,瞭解敵方的軍事謀略、所作所為。

 

已經探清了敵方的動向,活著回來報告,所以稱作“生間”]。

 

所謂“死間”,是指故意散佈虛假情況,讓我方間諜知道而傳給敵方的間諜,敵人上當後往往將其處死。

 

[ 製造虛假情況,故意洩漏,讓我方的間諜知道。

 

我方的間諜到了敵方, 被敵人俘虜,往往會將他瞭解的情況告訴敵人,敵人據此防備。

 

但我方的實際行動卻不是這樣,那麼我方的間諜就會被處死。

 

又一種情況是敵方的間諜來,在軍營中,我方故意製造假像讓他回去報告,結果卻不是我方真實的軍事情報。

 

以上兩種間諜都不瞭解事實的真相,所以稱作“死間”。

 

蕭世誠說:將俘獲的敵人及我方犯有重罪的軍士拘留他們,有意讓他們聽到什麼秘密後,又鄭重其事地叮嚀他們萬勿洩露,然後釋放他們,讓他們逃跑。

 

他們跑到敵方,把自己聽到的告訴敵人,敵人一定會相信,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敵人明白之後,就要處死他們。

 

所以稱“死間”]。

 

當年漢朝西域都護班超,剛剛任將軍長史,將手下的步兵、騎兵二萬五千人都派出去攻打莎車國,莎車向龜茲求救。

 

龜茲王派遣左將軍把溫宿王、姑墨王、尉頭王共五萬人聯合起來幫助莎車。

 

班超召集所屬部隊及於闐疏勒王商議說:“我軍兵少不能與敵人對抗,不如先讓各部解散。

 

于闐王從這裡向東,我從這裡西歸。

 

半夜裡聽到鼓聲出發”。

 

大家都同意這一意見。

 

班超暗中釋放了捉來的俘虜。

 

俘虜回去後把班超的話告訴了龜茲王。

 

龜茲王聽後大喜,派左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在西面伏擊班超,溫宿王率領八千名騎兵在東面伏擊于闐王。

 

夜深人靜後,班超卻秘密命令各部激勵士兵,準備行動。

 

到了雞鳴時,一齊奔赴莎軍軍營,來勢迅猛,胡兵驚慌奔逃。

 

班超的軍隊斬殺了五千多敵人。

 

於是莎車被迫投降。

 

同樣的例子還有,耿弇討伐張步,張步聽說之後,使派遣大將費邑住紮在曆下,又分兵屯守,祝阿另在太山鐘城,布列了幾十個兵營等待耿弇[當初劉備東下和孫權交戰,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連營七百里,對自己的大臣說: “劉備不懂得兵法,哪有軍營連成七百里來對抗敵人的?

不管地勢高低險阻,統統包裹起來安營紮塞,要為敵人所擒,這是用兵之大忌”。

 

七天之後,劉備果然被孫權擊敗。

 

張步也是這樣,而列軍營幾十個,有了緊急情況之後不能援救。

 

再說,一軍崩潰,眾心就難以穩固,這是黥布所以打敗荊王的原因。

 

張步不懂得兵法,他的失敗是自然的]。

 

耿渡過黃河,先圍攻、打敗了祝阿,然後故意網開一面,讓被圍困的祝阿的士兵能奔逃到鐘城。

 

鐘城的守軍聽說祝阿已經潰敗,非常驚恐,於是集體逃亡[孫子說:“三軍可以挫傷其士氣,將軍可以動搖其決心”。

 

耿故意對祝阿網開一面,讓祝阿的士兵奔逃到鐘城,以此來恐嚇鐘城的守軍,這裡用的也是“奪氣”、“奪心”的計謀。

 

實在是高妙]。

 

費邑派遣自己的弟弟費敢把守巨裡,耿進兵,首先威脅巨裡,並大量砍伐樹木,揚言要填塞坑塹、鋪平道路,進攻巨裡。

 

不多時,有來投降的人,說費邑聽說耿要進攻巨裡,正打算前來救助。

 

耿於是嚴令軍隊趕快準備進攻用的器械,說三天后部隊都要去進攻巨裡。

 

耿同時又把投降者釋放,讓他回去。

 

投降者回去後便將耿進攻巨裡的日期告訴了費邑。

 

到了這天,費邑果然親自帶領著部隊來救助巨裡。

 

耿弇高興地對自己的將領說:“我之所以要讓你們準備攻城的器械,正是引誘費邑來巨裡的。

 

現在他來了,我求之不得的”。

 

隨即分兵三千人把守巨裡,自己卻領著精銳部隊駐紮在高崗、山坡,借高峻的地勢和費邑交占,使費邑大敗,在陣前斬了費邑[有人問孫子: “面對眾多又陣勢嚴整的敵軍,該怎麼辦呢”? 孫子說:“先奪敵人的要害處,敵人自然就由我指揮了”。

 

又說:“善於作戰的,是誘引敵人來就我,而不是被人誘引”。

 

耿弇揚言要進攻巨裡,也是奪其所愛,是誘引費邑前來的計謀]。

 

這是使用“因間”所產生的作用。

 

晉時,益州牧羅尚派遣隗伯在郫城攻打李雄,彼此都有勝負。

 

李雄於是招募武都人樸泰,用鞭子抽得樸泰鮮血淋漓,然後讓他投奔羅尚,詭稱在羅尚進攻時做內應,以舉火為信號。

 

羅尚相信了樸泰,調動全部精兵讓隗伯等率領跟隨樸泰。

 

李雄先派李驤在道路上埋伏,樸泰登上長梯靠著城牆,舉起火把,隗伯的軍隊看見火把,都爭著攀梯而上。

 

樸泰又用繩子吊上來百余名羅尚的士兵,都殺掉了。

 

李雄乘機從城內放出兵,內外夾擊,使羅尚慘遭失敗。

 

這是使用“內間”所產生的作用。

 

鄭武公準備攻伐胡人,先把女兒嫁給胡人首領,然後詢問大臣:“我準備發動戰爭,誰是可以討伐的物件”? 大夫關期思說:“胡人可討伐”。

 

鄭武公大怒,說:“胡,是兄弟之國,你卻說可以討伐,是何用意”? 於是殺掉了關期思。

 

胡人聽說後,認為鄭國和自己非常友好,因此不去防備鄭國。

 

鄭國乘機襲擊胡,奪取了胡的地域[漢朝派酈生去勸說齊王田廣罷兵,田廣依從了,並與酈生開懷飲酒。

 

漢將韓信趁其沒有防備,突襲齊,攻破了齊城。

 

田廣大怒,烹煮了酈生。

 

酈生因偶然的原因成了韓信的“死間”。

 

唐朝李靖討伐匈奴,派唐儉先去和匈奴和親,而李靖乘匈奴沒有防備,大敗匈奴。

 

這是李靖將唐儉做了“死間”]。

 

這是使用“死間”所產生的作用。

 

陳平用重金在楚軍中大行“反間”計,離間范增,楚王因此懷疑他,範增憤然而去。

 

這是使用“反間”計。

 

所以軍隊中的親信,沒有比間諜再親信的了,獎賞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了,事情沒有比間諜更機密的了。

 

不是才智過人的將帥不能使用間諜,不是用心精細、手段巧妙的將帥不能悟得間諜的寶貴。

 

這是三軍的要害所在,是賢德聖哲所格外留意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7:21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將體五一 1


卷九•將體五一

 

將領,是軍隊的大腦和靈魂。

 

他既是軍事行動的組織者,又是指揮者。

 

在他手裡掌握的不只是千萬人的性命,甚至是國家的安危。

 

因此他要具備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氣。

 

“勇”、“智”、“仁”、“信”、“必”五種品質必須具備,這樣,才有可能在血與火的對抗中立於不敗之地。

 

【經文】

 

《萬機論》曰:“雖有百萬之師,臨時吞敵,在將也”。

 

吳子曰:“凡人之論將,恒觀之於勇。

 

勇之於將,乃萬分之一耳”。

 

故《六韜》曰:“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

 

孫子曰:“將者,勇、智、仁、信、必也”。

 

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人;必,則無二心。

 

此所謂“五才”者也。

 

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謂之氣機。

 

道狹路險,名山大塞,十人所守,千人不過,是謂地機。

 

善行間諜,分散其眾,使君臣相怨,是謂事機。

 

車堅舟利,士馬閑習,是謂力機。

 

此所謂“四機”者也。

 

夫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

 

將憂則內疑[將有憂色,則內外相疑。

 

故日不相信也],謀議則敵國奮[多疑則計亂,亂則令敵國奮威]。

 

以此征伐,則可致亂。

 

故將能清能靜[廉財曰清,不擾曰靜。

 

老子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也”],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受賢于群英之中,若越納范蠡、齊納甯戚之類也],能采善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裁厄難[險、難、厄皆悉明之],能制軍權。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將有不全去者,慰誘還之,若蕭何追韓信],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士卒若卑賤者,貴之。

 

昔吳起下與士卒同衣食是也],強者抑之,敵者殘之[卑中有賤,而敵貴者,亂上下之禮,殘少之],貪者豐之[懸賞以豐其心,所以使貪],欲者使之[臨敵將戰,有欲立功名,有欲利敵人者,皆許而使之,所謂使勇使貪],畏者隱之[士卒有所畏懼者,隱蔽於後,勿使為軍鋒,軍敗由鋒怯],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有讒鬥者,覆亡之],毀者複之[官職有毀廢者,則修而複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服者活之[首服罪者,活之],降者說之,獲城者割之[賞功臣也],獲地者裂之[賜功榮者],獲國者守之[得其國,必封賢以守之。

 

昔吳伐越,得而不守,所以終敗也]。

 

獲厄塞之,獲難屯之,獲財散之。

 

敵動伺之,敵強下之[敵陣強則下之,勿與戰。

 

若齊師伐魯,鼓之,曹劌不動。

 

三鼓,破齊,下之],敵淩假之[敵之威勢淩吾而來,宜持重以待之,勿與戰。

 

楚淩漢,求戰一決,漢祖知弱,不許之,是也],敵暴安之[敵人為暴虐之行,則安之勸之,所以怒我眾也。

 

昔燕伐齊,田單不下,燕師掘齊人塚墓,田單安勸之],敵悖義之[敵為悖亂之事,則隨有義以待之,彼悖我義,故克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舉順以挫逆也],因勢破之,放言過之[放過惡言,以誣詐敵人,以怒己眾也],四綱羅之。

 

此為將之道也。

 

故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縱,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恥倦[賞罰不明,善惡無異,則有功之臣皆懈倦也];將專己,則下歸咎[專己自任,不與下謀,眾皆歸罪於將而責之];將自臧,則下少功[藏,善也。

 

將自伐勳,忘下自用者,故日少功也];將受讒,則下有離心;將貪財,則奸不禁[上貪則下益也];將內顧,由士卒淫[內顧,思妻妾也]。

 

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試[試法也];有三,則軍乖背;有四,則禍及國。

 

《軍志》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將眾如一體也],攻敵欲疾。

 

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群心結[結如一也〕;攻敵疾,則詐不及設。

 

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

 

將謀泄,則軍無勢,以外窺內,則禍不制[窺,見也。

 

謀泄,則外見己情之虛實,其禍不可制也];財入營,則眾奸會[凡為軍,使外人以財貨入營內,則奸謀奄集其中心]。

 

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慮,不能從謀,故去之];將無勇,則吏士恐[將怯,則下無所恃,故恐也];將遷怒,則軍士懼。

 

慮也,謀也,將之所重;勇也,怒也,將之所用。

 

故曰: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人,可煩也。

 

此五者,將軍之過,用兵之災。

 

故凡戰之要,先占其將而察其才。

 

因刑用權,則不勞而功興也。

 

其將愚而信人,可謀而詐;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磔,可離而間;將怠士懈,可潛而襲。

 

智而心緩者,可迫也;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誘也;貪而喜利者,可襲也、可遺也。

 

仁而不忍於人者,可勞也;信而喜信於人者,可誑也;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心喜用於人者,可使人欺也。

 

此皆用兵之要,為將之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7:51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將體五一 2


【譯文】

 

《萬機論》說:“即使有百萬軍隊,在戰鬥打響時想要吞沒敵人,關鍵還在於將領”。

 

吳起說:“常人在評論將領時,常把‘勇’看成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其實,‘勇’對於一個將領來說,只占他所具備品質的萬分之一”。

 

所以《六韜》說:“為將的不仁愛,三軍就不會親和;為將的不勇猛,三軍就不會主動向前”。

 

孫子說:“做為一個將領,要具有勇、智、仁、信、必五種品格”。

 

有勇,就不可侵犯;有智,就不能使他迷亂;有仁,就懂得愛人;有信,就不會欺誑他人;有必,就不會產生二心。

 

這就是通常所稱的“五才”。

 

雖有百萬之眾的軍隊,但安排佈置、權衡輕重,還要有一個總的指揮,這就是關係到士氣之盛衰的“氣機”。

 

道路狹窄險峻,有名山大塞阻隔,十個人把守,千人也休想通過,這就是能否認識利用地形的“地機”。

 

善於使用間諜,離間眾人,使敵國君臣相互怨恨,這就是陷敵于不戰自亂的“事機”。

 

戰車堅固、舟船輕便,戰士武藝嫺熟,戰馬久經教練習慣于賓士這些是發揮戰鬥力的“力機”。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四機”。

 

為將的要樂觀,不可憂愁,謀略要深藏但不可猶疑。

 

將有憂愁,軍隊內部就會產生有懷疑[將有憂色,軍內軍外都會有疑慮,有疑慮就互不信任];實行謀略有遲疑,敵國就會振奮[多疑會使計謀亂,亂就會讓敵人顯示威風],在這種情況下作戰,那只會導致失敗混亂。

 

所以為將的要清廉,要鎮靜[廉潔奉公叫“清”,不受外界襲擾叫“靜”。

 

老子說:“重是輕的本,靜是動的君”],能公平能嚴整,能接受意見,能判斷是非曲直,能廣納人才[在眾多英才之中採納賢德之才,象當年越國接納范蠡、齊國接納甯戚],能聽取善言,能瞭解敵國風俗,能圖畫山川地形,能叛斷艱難險阻[險、難、厄諸多情況,都非常瞭解],能控制軍權。

 

危難者使他安全,恐懼者使他高興,叛逃者使他回還[與將領不合、離開軍隊的要安慰、誘導,使他返回,就象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一樣],含冤者要平反,申訴者要明察,位卑者要厚待他[從前吳起與士兵同衣同食就是典型的例子],強壯者要抑制,敵對者要殺掉他[卑賤低下的和尊貴者對抗,攪亂上下禮數,要殺掉他],貪婪者要滿足他[懸賞滿足其欲望,這就是利用貪婪者],有欲望的要利用他[面臨敵人即將作戰,有想建立功名的,有想痛殺敵人的,都要答應,這就是利用“勇”、利用“貪”],畏懼做前鋒的,要安排他到部隊的後面[士卒有畏懼的,要把他隱蔽在隊伍後面。

 

不要讓他做前鋒,一軍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前鋒的膽怯],有謀略的親近他,專門說別人壞話的要除掉他[有因讒言而械鬥的,要清除],缺損的官職要及時補上[官職有缺損的,要及時整修],反叛者要殺掉,橫暴者要打擊,順服者要饒恕他[一開始就服罪的,要給他一條活命],投降者要使之心悅誠服,佔領城池者要割出一塊獎給他[獎賞有功之臣],獲取別人領地的要劃出一塊賜給他[賞賜有功名的人],獲取敵國後要守衛[佔領了敵國,一定要派賢德之士去守衛。

 

當初吳國討伐越國,得到後卻不去守衛,所以最終導致了失敗]。

 

奪取了要塞,就要防守;奪取險要之地,就要屯兵把守;奪取了財物,就要分散給眾人。

 

敵人有行動,就要注意觀察,敵人士氣強盛,就要想辦法消磨他[要想辦法削弱敵人士氣,不要馬上和他作戰。

 

就象當初齊國攻伐魯國,擊鼓進攻,曹劌伏兵不動。

 

等到齊國擊鼓三次後,曹劌才下令進攻,一舉打敗了齊國軍隊],敵人攻勢淩利,要避開他[敵人攻勢兇猛,直撲而來,我方這時要沉穩地應對,不要和他馬上交戰。

 

當初楚軍攻伐漢,要求和漢決一死戰,漢高祖劉邦知道自己的軍隊弱小,因而不答應,就是這種情況],敵人越是暴怒,就越要安定我軍[敵人做出暴虐的行為,要安撫、勸勉我軍,這樣會使我軍更加憤怒。

 

如燕國討伐齊國的田單,久攻不勝,燕國的軍隊就掘開齊人的祖墳,田單勸勉齊軍那樣〕,敵人越是悖逆,我軍越要有義舉[敵人悖亂,我軍則要有義舉,以此抗拒敵人。

 

敵人悖逆,我軍仁義,所以最終能戰勝敵人],敵人和睦,要離異他,順應敵人的舉動挫敗他,要善於分析客觀形勢、利用有利條件消滅敵人,要會誇大惡言[誇大惡言,用來誣詐敵人,用來激怒自己的軍隊],使敵人出錯,然後圍而殲之。

 

上述種種,都是做為一個將領必須具備的能力。

 

所以說,將領不聽從別人的意見,英雄就會離他而去;不採納謀士的計策,謀士就會背叛他;為善為惡一樣看待,有功之臣就無心向上[賞罰不明,善惡不分,有功之臣就會懈怠];將專斷,下級就會怨恨[一人專斷,不與人協商,眾人就會怨恨他、責怪他];將居功稱能,下級就不會積極立功;將聽信讒言,下難就會產生離異之心;將貪,奸佞之事就難以禁絕[上面貪婪,下面就更甚];將戀妻妾,士卒就放蕩。

 

以上種種,將占其一,士卒就不服;占其二,軍紀就無法執行;占其三,部隊就會反叛作亂;占其四,禍亂就將危及國家。

 

《軍志》上說:“將領的謀略要機密周全,全軍要團結如一人[將眾如一個整體],攻擊敵人要疾速”。

 

將領的謀略機密周全,好心就無機可逞;全軍上下團結如一人,就會眾志成城[團結如一,攻敵疾速,奸計就來不及佈設。

 

這三條能在軍中施行,計謀就不會耽誤。

 

謀略被洩漏了,軍隊就無威勢可言;敵人刺探到我內部情況,禍患將不可制止地發生[計謀洩漏了,敵人對我軍中情況瞭若指掌,禍患就不可避免了];非法的財物進入軍營,奸佞之人就會結黨營私[大凡治軍,如果讓外人把財物帶入軍營內,那麼奸險之心也就藏在其中了]。

 

將領如有這三種行為,軍隊一定要失敗。

 

將無主見,謀士就會離去[將無謀,不能聽從謀略,謀士所以要離開他];將無勇,軍士就會驚恐[將領膽怯,下失依靠,所以會驚恐];將遷怒于人,軍士就會懼怕。

 

主見、謀略,是將帥所依重的;勇氣、怒氣,是將帥所慎用的。

 

所以說,有勇無謀,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敵誘殺;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就可能被敵俘虜;急躁易怒,一觸即跳,就可能被敵淩侮而妄動;廉潔好名,過於自尊,就可能被敵污辱而失去理智;只知愛護民眾,就可能被煩擾而陷於被動。

 

以上五點,是將帥容易犯的過失,是用兵的災禍。

 

所以說作戰最重要的,首先是要看將領及其才能。

 

依據法度使用權力,就會不勞而功成。

 

如敵方將領愚鈍而輕信別人,可使用計謀欺詐他;如貪婪而不顧名聲,可用重金賄賂他;如輕舉妄動,就設法使他勞頓窘困;如上富貴而驕縱,下貧窮而有異心,就可以離間他們;如敵人將帥倦怠、士卒鬆懈,就可以偷襲。

 

如將領聰明而反應遲緩,就要使他急迫;如勇猛又輕生,就欺淩他;如急躁易激動,就要誘惑他;如貪功好利,就要襲擊他、賄賂他。

 

如果因仁愛而對敵不狠,就要用敵人的殘暴教育他;如廉潔卻又不愛他人,就要淩侮他;如剛毅又喜歡自以為是,就要假裝順從他;如果內心懦弱、喜歡被別人驅使,就要讓人去欺詐他。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用兵的要旨,為將帥者必須瞭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9:53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料敵五二 1


卷九•料敵五二

 

孫子說:“兵者,詭道也”。

 

因而在採取具體的軍事行動前,做出準確、明白的判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料敵如神”,從來就是對良將的讚美。

 

【經文】

 

夫兩國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決事,必先探於敵情。

 

故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戰”。

 

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

 

因形而作,勝於眾,用兵之要也。

 

若欲先知敵將,當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

 

觀敵之來,一起一坐,其政以理。

 

其追北,佯為不及;

 

其見利,佯為不知。

 

如此者,將必有智,勿與輕敵。

 

[凡敵上氣黃白潤澤者,將有威德。

 

或軍上氣發,漸漸如雲,變作山形,將有深謀。

 

或敵上氣外黑中赤在前者,將精悍,皆不可擊。

 

凡氣上與天連,軍中將賢良。

 

凡氣如龍如虎在殺中,或如火煙之形,或如火光之狀,或如山林,或如塵埃,頭大而卑,或氣紫黑,如門上樓,或如白粉沸,皆猛將之氣也]。

 

若其眾嘩旗亂,其卒自止自行,其兵或縱或橫。

 

其追北,恐不及;

 

見利,恐不得。

 

如此者,將必無謀,雖眾可獲〔凡敵上氣清而疏散者,將怯弱。

 

前大而後小,將性不明也〕。

 

故曰: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敵遠而挑人者,欲人之進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

 

草多障者,疑也[稠草中多障蔽者,必逃去恐吾追及,多作障蔽,使我疑其間有伏兵也];

 

鳥起者,伏也[凡軍上氣渾渾圓長,赤氣在其中,或有氣如赤杆在黑雲中,皆主有伏兵。

 

或兩軍相當,有赤氣在軍前後左右者,有伏兵,隨氣所在防之。

 

或有雲絞絞綿綿,此以車騎為伏兵。

 

或雲如布席之狀,此以步卒為伏兵。

 

或有雲如山嶽在外,為伏兵,不可不察也];

 

禽駭者,覆也;

 

塵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遠者,薪來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少,塵少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敵增備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不進者,勞也;

 

烏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旗動者,亂也;

 

吏怒者,倦也;

 

粟馬食肉,軍無懸簟,不及其舍者,窮寇也;

 

淳淳翕翕,徐與人言者,失其眾也[此將失其眾之意也];

 

俗賞者,害也;

 

數罰者,困也;

 

數顧者,失其群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敵來新到,行陣未定,可擊也;

 

陣雖定,人馬未食,可擊也;

 

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也;

 

行阪涉險,半隱半出,可擊也;

 

涉水半渡,可擊也;

 

險道狹路,可擊也;

 

旌旗亂動,可擊也;

 

陣數移動,可擊也;

 

人馬數顧,可擊也。

 

凡見此者,擊之而勿疑。

 

然兵者,詭道也。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故匈奴示弱,漢祖有平城之圍;

 

石勒藏鋒,王浚有幽州之陷。

 

即其效也,可不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0:24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料敵五二 2


【譯文】

 

兩國發生了戰爭,雙方軍隊營壘相對峙,此時形勢不明,不能隨意做出判斷,一定要先探清敵人的情況。

 

所以孫子說:“取勝之兵,首先是在刺探軍情方面取勝,而後才在戰場與敵人交鋒”。

 

又說:“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瞭敵人作戰計畫的優劣長短;

 

仔細觀察,以求瞭解敵人活動的規律”。

 

根據敵情變化靈活運用戰法,可以少勝多,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如果要先瞭解敵方將領的情況,最好是讓軍中貧賤又勇敢的人,帶領著輕便精銳的人馬去觀察敵情。

 

觀察敵軍初來,如果一起一坐,治理得有條有理;

 

如果敵軍追逐敗退者,假裝趕不上;

 

看見財利,假裝不知道——這樣的部隊,它的將領一定非常精明,不可以輕視[凡敵陣上空雲氣黃白潤澤,其將有威德。

 

或者敵軍上空有氣升發,漸漸形成雲狀,變化成山形,其將有深遠的謀略。

 

或者敵軍上空的雲氣,外面黑中間赤紅,遊蕩在前,其將精悍,上述情況,都不能攻擊。

 

凡雲氣上和青天相連,軍中的將領必定賢良。

 

凡雲氣如龍如虎,如拼殺狀,或呈火煙之形,或如火光之狀,或如山林,或如塵埃,前頭大而低,或雲氣紫黑如門樓,或如白粉沸騰,這都是猛將之氣]。

 

如敵軍喧嘩,旌旗散亂,士卒行動隨便,縱橫坐臥,在追擊敗軍時,惟恐趕不上,看見財利,惟恐得不到。

 

這樣的軍隊,它的將領一定屬於無謀之輩,即使其軍人數眾多,與之交戰,也是可以取勝的[凡敵軍上空雲氣清淡、鬆散,其將多怯弱。

 

雲氣前大而後小,其將領的品性不明了]。

 

所以說,敵軍近前卻很安靜,是有險峻的地形可依憑;

 

敵軍遠道而來向我挑戰,是企圖引誘我軍前行;

 

樹叢搖動得面積大,敵軍來的多;

 

草叢中多處設置障礙,是用來疑惑我軍的[稠密的草叢中多處設置障礙,一定是敵軍在逃離時擔心我軍追擊,故作障礙,以使我軍懷疑草叢中有伏兵];

 

有鳥驚起,則有埋伏[凡是軍隊上空雲氣混濁,呈圓長形,赤氣含在其中,或黑雲中有赤色雲氣如木杆一樣挺立,都是有伏兵的表示。

 

或兩軍相對,有赤色雲氣在軍陣前後左右遊蕩,有伏兵,要隨雲氣的所在之處設防。

 

或有雲氣交扭綿延,這是以車騎為伏兵的表示。

 

或雲氣如卷席,這是以步卒為伏兵的表示。

 

或有雲氣如山嶽在外,也有伏兵,不能不察〕;

 

禽鳥驚駭,是敵軍大舉來襲;

 

塵土低而廣的,是敵軍步步來襲;

 

塵士分散成條狀,而且前後遠連,這是敵軍在運送糧草;

 

塵土少卻往來飄蕩,是敵軍在安營紮寨。

 

使者言辭謙卑卻加緊戰備,是要進攻[敵人要增加裝備];

 

言辭強硬而又做出進攻的樣子,是要撤退;

 

敵軍沒有事先約定就來求和,必有計謀;

 

敵軍呈半進半退之勢,是引誘我向前;

 

敵軍持手中武器站立,是饑餓之旅;

 

敵軍找水爭飲,是饑渴之旅;

 

見到財利卻不向前,是因為過度勞困;

 

敵營有烏雀集聚,說明營中己空;

 

敵人夜間有驚呼聲,說明敵軍心中恐懼;

 

軍營騷動,是將領沒有威嚴;

 

旌旗搖動,是敵軍中起了混亂;

 

軍吏時常發怒,是過度疲倦之症候;

 

敵人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再返回營地,是準備決一死戰的表示;

 

敵軍將領低聲下氣和士兵說話,是其將領不得人心的表現;

 

再三獎賞士卒的,說明敵將已沒有其他辦法;

 

再三重罰下屬的,是敵軍已陷於困境;

 

再三環顧,是丟失了隊伍;

 

敵軍藉故派使者來談判,言詞委婉的,是想休兵息戰。

 

敵軍盛怒前來,卻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意圖。

 

凡是以下情況,均可以毫不遲疑地攻擊敵軍:敵軍剛剛來到,行陣還未來得及布列;

 

行陣雖已布列,但人馬還未來得及進食;

 

長途跋涉,後到的部隊還未休息;

 

行進於崗坡險阻之地;

 

處在半隱半顯狀態;

 

半部渡水;

 

正在險狹之路上行進;

 

旌旗亂動;

 

敵陣頻繁移動;

 

敵軍人馬再三返顧。

 

然而,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

 

能攻卻要顯出不攻的樣子,要打卻要顯出不打的樣子。

 

匈奴故意示弱,漢高祖不瞭解真情,被圍困在了平城;

 

石勒故意藏起鋒芒,王浚不知道實況,被攻陷在了幽州。

 

這都是前年之鑒,不謹慎行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2:17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勢略五三 1


卷九•勢略五三

 

要戰勝敵人,不僅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還要善於造成威猛難當、氣蓋山河的態勢。

 

勇敢與怯弱,彼此依存,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勢”強者,“怯”可以化為“勇”,少能勝多、弱能勝強;

 

“勢”弱者,“勇”可以變成“怯”,雖有百萬之眾,也脆弱異常,不堪一擊。

 

【經文】

 

孫子曰:“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又曰:“水之弱,至於漂石者,勢也”。

 

何以明之?昔曹公征張魯,定漢中,劉曄說曰:“明公以步卒五千討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

 

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也。

 

劉備,人傑也,有智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附。

 

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

 

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理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人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也。

 

今不取,必為後憂”。

 

曹公不從。

 

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

 

備斬之而不能禁也。

 

曹公延問曄曰:“今尚可擊否?”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

 

又,太祖征呂布,至下邳。

 

布敗,固守城,攻不拔,太祖欲還,荀攸曰:“呂布,勇而無謀。

 

今三軍皆北,其銳氣衰。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複,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

 

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以此觀之,當是時,雖諸葛之智,陳宮之謀,呂布之勇,關張之勁,無所用矣。

 

此謂“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故兵有三勢[夫兵有三勢:一日氣勢,二日地勢,三日因勢。

 

若將勇輕故,士卒樂戰,三軍之眾,志勵青雲,氣等飄風,聲如雷霆,此所謂氣勢也。

 

若關山狹路,大阜深澗,龍蛇蟠磴,羊腸狗門,一夫守險,千人不過,此所謂地勢也。

 

若因故怠慢,勞役饑渴,風波驚擾,將吏縱橫,前營未舍,後營夾涉,所謂因勢者也],善戰者,恒求之於勢。

 

勢之來也,食其緩頰,下齊七十餘城;

 

謝石渡淝,摧秦百萬之眾。

 

勢之去也,項羽有拔山力,空泣虞姬;

 

田橫有負海之強,終然刎頸。

 

故曰:戰勝之威,人百其倍;

 

敗兵之卒,沒世不復[永挫折也。

 

言人氣傷,雖有百萬之眾,無益於用也]。

 

故“水之弱,至於漂石”,此勢略之要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3:06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勢略五三 2


【譯文】

 

孫子說:“勇怯,是‘形勢’造成的,強弱,是由軍事實力決定的”。

 

又說:“水性是非常柔弱的,卻能把沖走石塊,這是由於水勢強大的緣故”。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曹操征伐張魯,平定漢中,劉曄曾建議說:“您以五千名步兵討伐董卓,向北攻破袁紹,向南征服劉表。

 

天下的州郡,十有八九被兼併,因而威震天下,聲揚海外。

 

現在佔領漢中,蜀人望風喪膽,城池失守,照這樣向前推進,蜀地用一紙檄文就能平定。

 

劉備,是人中之傑,雖有智慧卻是後來的,得到蜀地的時間短,蜀人尚未依附他。

 

現在攻破漢中,蜀人得知後非常震恐,形勢對劉備非常不利。

 

以您的神明,如果乘著形勢對劉備不加緊攻伐,沒有不勝的。

 

如果稍一鬆懈,有明察事理的諸葛亮為相,有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為將,蜀人一旦安定了,據守險要,那就不能輕易侵犯了。

 

今日不攻取,一定會成為後患的”。

 

曹操不聽從。

 

過了七天,投降魏的蜀人不斷勸說劉備:“大勢己去,蜀中人懼怕曹操,一日內驚恐數十次”。

 

劉備連續斬殺勸降者,卻不能禁止。

 

這時,曹操叫來劉曄說:“現在是否還用進攻?”

劉曄說:“現在蜀地已初步平定,不用進攻了”。

 

曹操征伐呂布,到了下邳。

 

呂布失敗堅守下邳城不出。

 

因為不能取勝,曹操準備回返,荀攸說:“呂布,有勇而無謀。

 

現在他的各路軍隊都失敗了,他的銳氣大衰。

 

三軍以將領為主帥,主帥銳氣衰減,他的軍隊必然失去了戰鬥力。

 

呂布的謀士陳宮雖有智慧卻是後來的,現在乘著呂布的元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商定,只要連續進攻,呂布可以除掉”。

 

曹操聽了荀攸的建議,引來沂水、泗水灌下邳城,城被大水沖得崩潰了,活捉了呂布。

 

由此來看,在那樣的時候,就是有諸葛亮的智慧,陳宮的謀略,呂布的驍勇,關羽、張飛的勁健,也是沒有用的。

 

這就是所謂“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所以說,用兵打仗有“三勢”[“三勢”,一是“氣勢”,二是“地勢”,三是“因勢”。

 

將領勇猛輕蔑敵人,士卒奮力向前,三軍上下,壯志激蕩雲天,豪氣如同飄風,聲音如同雷霆,這就是所說的“氣勢”。

 

關山蒼茫,長路狹險,峰高澗深,如龍蛇一樣彎曲,如羊腸一樣狹窄的山路,還有狗洞一樣的山門,一人據險把守,千人難以通過,這就是所說的“地勢”。

 

要善於利用機會,因勢進攻,如敵人疲倦遲緩,勞頓饑渴,被風波侵擾驚嚇,將吏橫暴,為所欲為,前面軍隊尚未紮營,後面的軍隊仍在涉水渡河,這就是所說的“因勢”]。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最會捕抓有利於我的形勢。

 

形勢到來,酈食其勸說齊王田廣,攻克了齊國七十餘座城;

 

謝安淝水一戰,打垮了前秦百萬大軍。

 

如果大勢已去,項羽縱有拔山之力,只能與虞姬相對而哭泣;

 

田橫有背負大海的壯志,最終還是被迫自殺。

 

所以說,有勝利帶來的威勢,鬥志會增加百倍。

 

而敗軍的士卒,再難振奮[指長久遭受挫折,元氣已傷,即使有百萬大軍,也毫無用處]。

 

所以說,水性至柔至弱,卻能沖走石塊,這就是“勢略”的要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4:27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攻心五四 1


卷九•攻心五四

 

善攻者,先攻其心,後攻其城。

 

攻心者,智也;攻城者,力也。

 

以智服人,恒久;以力壓人,暫短。

 

所以孫子認為,攻城是下策,攻心才是上策。

 

【經文】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何以明之?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勝為上,兵勝為下。

 

是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

 

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

 

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

 

今說燕、趙之君,匆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

 

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

 

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也。

 

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

 

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貪而忽名,可貨以賂]。

 

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裘咸陽,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擊之”。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諸葛亮擒孟獲,七縱七擒之,南方終亮之世,不敢背叛。

 

又,四面楚歌而項羽走;劉琨吹葭胡人散。

 

攻心之計,非一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4:56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攻心五四 2


【譯文】

 

孫子說:“以攻心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

 

為什麼這樣說呢?戰國時有人勸說齊王:“攻打一國的方法,以攻心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

 

心勝為上,兵服為下。

 

所以聖智之人討伐他國、戰勝敵人,最要緊的是先使其心服。

 

什麼叫“攻心”呢?斷絕他的憑恃就是“攻心”。

 

現在秦所憑恃為心的,是燕國、趙國,應收回燕、趙的權力。

 

如今勸說燕國、趙國的國君,不要只用空言虛辭,一定要給他們實利,用來回轉他們的心,這就是所說的‘攻心’”。

 

沛公劉邦向西進入武關,想用二萬人攻打秦曉關的守軍,張良進言說: “秦兵還很強盛,不能輕敵。

 

我聽說嶢關的軍官是屠戶的兒子。

 

商販出身的傢伙容易利誘。

 

希望沛公暫且安寨不動,派人先去,準備五萬人的供給以張聲勢,再在一些山頭上佈滿旗幟,以為疑兵,叫酈其食帶著值錢的珍寶去賄賂秦軍的將領”。

 

秦軍將領果然要求聯合起來一同西進襲擊咸陽。

 

沛公準備聽從這個要求,張良說:“這不過是那些將領想叛變罷了,恐怕部下的兵士是不聽從指揮的。

 

部下不聽從肯定會出危險,不如乘其懈怠進攻”。

 

沛公於是領兵襲擊,大破秦軍[當初諸葛亮擒拿孟獲,七次放了又七次擒拿,因此南方在諸葛亮在世時,一直不敢背叛。

 

四面楚歌使項羽敗逃,劉琨吹笳,胡人解圍散去。

 

採用攻心的計謀,並非只有一種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6:24 | 只看該作者

卷九•伐交五五 1


卷九•伐交五五

 

正面進攻往往會把自己暴露在敵手下,而且費人、費力。

 

於是有些時候,採用迂回、側攻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料想不到的勝利。

 

【經文】

 

孫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

 

何以明之?昔楚莫敖將盟貳、軫[貳、珍二國名也],鄖人軍于蒲騷,將以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

 

鬥廉曰:“鄖人軍於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虞,度也,四邑,隨、絞、州、蓼也]。

 

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

 

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

 

若敗鄖師,四邑必離”。

 

莫敖從之,遂敗鄖師于蒲騷。

 

漢宣帝時,先零與罕、開、羌解仇,合黨為寇。

 

帝命趙充國行誅罕開,充國守便宜,不從,上書曰:“先零,羌虜,欲有背叛,故與罕開解仇,然其私心不能忘,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

 

臣愚以為其計,常欲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

 

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得施德於罕羌也,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數年,不二三歲而已。

 

先誅先零,則罕開之屬,不煩兵,服矣”。

 

帝從之,果如策。

 

魏太祖伐關中賊,每一部到,太祖輒喜。

 

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

 

太祖曰:“關中道遠,若各依險阻片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皆來集,眾雖多,莫能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攻羌易,我是以喜”。

 

語曰:連雞不俱棲,可離而解。

 

曹公得之矣。

 

比伐交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6:58 | 只看該作者

卷九•伐交五五 2


【譯文】

 

孫子說:“善於用兵打仗者善將威勢施加於敵國,使其無法與他國結盟”。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楚國的莫敖要與貳國、軫國結盟,鄖人卻在蒲騷埋伏軍隊,將和隨、絞、州、蓼幾國聯合起來討伐楚軍,莫敖非常擔擾。

 

鬥廉說:“鄖人在其城郊駐軍,一定不會誡備,況且日日候望著隨、絞等國軍隊的到來。

 

您在城郊駐軍,以抵禦隨、絞等國的軍隊。

 

我率領精銳部隊乘著黑夜攻打鄖人,鄖人有擔擾之心就要依憑其城,因而不會有鬥志。

 

如果能打敗鄖人的軍隊,隨、絞等國就會和鄖離異”。

 

莫敖聽從了這個建議,於是在蒲騷打敗了鄖人的軍隊。

 

漢宣帝時,先零部落與罕、開、羌解開了仇怨,聯合起來為寇賊。

 

宣帝命令趙充國先去討伐罕、開,趙充國出於對國事的考慮,因而不聽從,於是上書給宣帝:“先零,是羌的敵人,想背叛,所以和罕、開解開了仇怨,然而其內心卻不能忘記,擔心漢朝軍隊到來,罕、開背叛了它。

 

我以為先零是這樣打算的,它要為罕、開解急,使其約守更堅固。

 

如果先攻擊罕、羌,先零一定要來協助他們,現在敵人正處在馬肥糧足之時,攻擊它,恐怕也不能給罕、羌以致命打擊,反倒使先零有機會施德惠給罕、羌,使其盟約更牢固,團結更緊密,這樣一來,要想打敗他們,就得花更多的力氣。

 

我擔心國家因此出現困難,會長達十數年,而不是二三年。

 

如果先討伐先零,那麼罕、開等不用發兵,也會順服”。

 

宣帝聽從了趙充國的建議,果然不出所料。

 

魏太祖曹操討代關中賊寇,每當一個地方的賊寇出來,太祖就非常高興。

 

賊寇被消滅之後,各路將領問太祖高興的原因,太祖說:“關中道路遙遠,如果賊寇據守險要地形抵抗,要討伐它,不用一二年時間是不能平定的。

 

現在他們自動聚集前來,人雖多,但彼此不服氣,使各部沒有統一的指揮,這樣就可以一舉消滅,比攻打羌人容易得多,我因此高興”。

 

諺語說:如果用繩子綁在一起的雞不能一起上架棲息,那就可以分開它們,逐個瓦解。

 

曹操是深得比中道理的。

 

這就是所謂的“伐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8:24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格形五六 1


卷九•格形五六

 

為了機動有效地殲滅敵人,有意不與敵人正面交鋒,而是突襲其後方根據地。

 

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一箭雙雕的效果。

 

這其中為軍事家同聲稱許的著名戰倒,就是“圍魏救趙”。

 

【經文】

 

孫子曰:“安能動之”。

 

又曰:“攻其所必趨”。

 

何以明之? 昔楚子圍宋,宋公使如晉告急。

 

晉狐偃曰:“楚始得稱,而新婚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前年楚戍谷以逼齊]。

 

果如其計。

 

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

 

齊威王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師,居輜車中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

 

救鬥者,不博戟。

 

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令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樑,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弊于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

 

又,曹操為東郡太守[東郡,今魏州是]治東武陽,軍頓丘,黑山[黑山,今衛州界也]賊於毒等攻東武陽。

 

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曹操曰:“昔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淄。

 

使賊聞我西而還,則武陽自解。

 

不還,我能破虜家,虜不能撥武陽,必矣”。

 

乃引毒聞之,果棄武陽還,曹操要擊,大破之。

 

初,關侯圍楚襄陽,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司馬宣王及蔣濟說曹操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侯得志,權必不願也。

 

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楚圍自解”。

 

曹操從之,侯遂見擒。

 

此言攻其所愛,則動矣。

 

是以善戰者,無知名,無勇功。

 

不爭白刃之前,不備已失之後。

 

此之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49:2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格形五六 2


【譯文】

 

孫子說:“怎麼樣才能使敵軍移動呢?

那就要攻擊他必定要去援救的地方”。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楚國軍隊圍攻宋國,宋王派使者到晉國求救。

 

晉國的狐偃說:“楚剛剛得到曹國,又新近和衛國締結婚姻,如果攻打曹、衛,楚軍一定會救援,這樣宋國和齊國就可解圍了”。

 

後果如狐偃所料。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讓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救齊,在去救齊路上的戰車中,二人商量計謀,田忌打算領兵直接去解救趙國。

 

孫臏則說:“解開亂絲,不能用拳頭;

 

勸人停止鬥毆,不能伸手。

 

只要抓住要害,造成一種阻止糾纏、爭執的形勢,紛爭就會自己解開。

 

現在魏國正在進攻趙國,它的精銳部隊一定全開往國外,年老體弱的士兵留守國土。

 

您不如帶兵直奔大樑,佔據魏都的大路,衝擊它空虛的後方。

 

這樣,魏軍一定會放棄趙國,返回來拯救自己。

 

這樣一來,我們既救趙國,又擊敗了魏國”。

 

田忌聽從孫臏的建議,帶兵急奔大樑,魏軍果然離開了邯鄲。

 

曹操做了東郡的太守,治理東武陽,屯兵在頓丘,黑山的賊寇於毒等攻擊東武陽。

 

曹操打算領兵從西面人山,攻擊於毒的大本營,各部的將領都認為應該返回東武陽自救。

 

曹操說:“當年孫臏圍魏救趙,耿弇想奔向西安卻去攻打臨淄。

 

如果使賊寇聽說我向西攻擊其大本營而撤退,那麼東武陽的危急就可以解除了。

 

如果賊寇不撒退,我能攻破敵人的老窩,而敵人卻不能撥取東武陽。

 

就這樣定了”。

 

於毒聽說後,果然放棄了東武陽西還,曹操伏兵半路攔截,大敗於毒。

 

關羽圍困襄陽,曹操因為漢帝在許都靠近賊寇,打算遷都。

 

司馬宣王、蔣濟都勸說曹操:“劉備和孫權是外親內疏。

 

關羽得志,孫權肯定心裡不痛快。

 

可以派人勸說孫權緊隨關羽之後,攻擊關羽,答應割取江南給孫權,這樣襄陽之困就可以解除了”。

 

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關羽果然被孫權擒獲。

 

這裡說的是要進攻敵人的要害之處,敵人肯定要有行動。

 

所以,善於打仗的人,他取得勝利,既顯不出智謀的名聲,也看不出勇武功勞。

 

不在白刃搏殺之前爭鬥,不在進攻機會己失之後才防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1:12 | 只看該作者

卷九•蛇勢五七 1


卷九•蛇勢五七

 

善於用兵打仗者,要懂得分化、瓦解敵人。

 

在特殊的情況下,甚至要網開一面,避免把敵人逼急了,負隅死戰,由此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經文】

 

語曰:“投兵散地,則六親不能相保;

 

同舟而濟,胡越何患乎異心”。

 

孫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何以明之?

 

漢宣帝時,先零為寇,帝命趙充國征之。

 

引兵至先零所在,虜以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

 

急之,則還致死”。

 

諸校皆曰:“善”。

 

果赴水溺死者數百,於是破之。

 

袁尚既敗,遂奔遼東,眾有數千。

 

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曹公既破烏丸,或說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

 

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

 

公引兵還。

 

康果斬送尚、熙,傳其首。

 

諸將或問曰:“公還而斬尚、熙,何也”?

 

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曹公征張繡,苟攸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其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

 

若急之,則必相救”。

 

曹操不從,進至穰,與繡戰。

 

表果救之,軍不利矣。

 

故孫子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擊其頭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或曰:“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孫子曰:“可矣。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當其同舟而濟,如左右手。

 

是故放馬埋輪,不足恃也;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此之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1:37 | 只看該作者

卷九•蛇勢五七 1


【譯文】

 

諺語說:“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領地內和敵人作戰,士卒在危急時就容易逃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六親也不能彼此相保。

 

而在風雨飄搖中同處一隻船上,即使是曾經相互仇視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擔心他們在此時會存有異心”。

 

孫子說:“善於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顧的常山蛇‘率然’一樣”。

 

為什麼這樣說呢?

 

漢宣帝時,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趙充國去征伐。

 

趙充國領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潰散,看到漢軍逼近,他們便慌忙丟棄了裝備物質,想渡過湟水,先零敗逃的道路險狹,趙充國在後面慢慢地驅趕他們。

 

有人說: “為什麼追逐敵人這樣遲緩”。

 

趙充國說:“這是‘窮寇’,不能把他們逼急了。

 

如果慢慢地追逐,他們就逃跑了不再回顧;

 

如果逼急了,他們會狗急跳牆,拼死一戰的”。

 

聽了趙允國的話後,部下都說“是這樣”。

 

果然,在渡河時就有數百名先零人淹死,於是先零被趙充國打得大敗。

 

三國時,袁尚因為失敗,逃奔到了遼東,手下仍有數千人。

 

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康依仗著自己地方僻遠,不順服曹魏。

 

曹操這時已經打敗了烏丸,有人勸說曹操:“要緊接著討伐遼東,袁尚兄弟就能被擒獲”。

 

曹操說:“我要讓公孫康自己殺掉袁尚、袁熙,送來他們的首級,不用動兵”。

 

曹操於是領兵而回。

 

後來公孫康果然殺掉了袁尚兄弟,並送來了首級。

 

將領中有人問曹操:“您領兵返回,公孫康卻殺了袁熙、袁尚,這是因為什麼”?

 

曹操說: “公孫康平時就畏懼袁尚兄弟。

 

我如果逼急了,公孫康就會和袁尚兄弟合起來抵抗;

 

如果松緩一下,他們就會自相殘殺。

 

這是形勢決定的”。

 

曹操要征伐張繡,荀攸勸諫說:“張繡與劉表相互依憑而逞強,然而張繡是領著的散兵游勇向劉表求食。

 

長久下去,劉表是不會提供的,最終兩人一定會離異。

 

不如先暫緩征伐,看一下情況,引誘他前來。

 

如果逼急了,劉表一定會來救援”。

 

曹操不聽,進軍到了穰,與張繡作戰。

 

劉表果然來救助張繡,使曹操非常被動。

 

孫武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就象‘率然’一樣。

 

‘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尾就來救應;

 

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

 

打它的中部,頭和尾都來救應”。

 

有人說:“請問軍隊可以使它象‘率然’一樣嗎”?

 

孫子回答:“可以。

 

吳國人和越國人雖然相互仇視,可是,當他們同船渡河時,如遇到大風,也能如左右手一樣相互援救。

 

因此,想用系住馬匹、埋住車輪的辦法來穩定軍隊,那是靠不住的。

 

要使士卒整齊一致,奮勇殺敵,就要靠組織指揮得法”。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3:12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先勝五八 1


卷九•先勝五八

 

善於用兵打仗者,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爭取主動。

 

在條件不成熟時,就要設法避開敵人的鋒芒,而後等待機會,尋求機會,最終戰勝敵人。

 

【經文】

 

孫子曰:“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何以明之?

 

梁州賊王國圍陳倉,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

 

卓曰:“智者不緩時,勇者不留決。

 

速戰則城全,不救則城滅。

 

全滅之勢,在於此也”。

 

嵩曰:“不然。

 

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此,可勝在彼[範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容,不可強成”。

 

此之謂也]。

 

彼守不足,我攻有餘。

 

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

 

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

 

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

 

國今已蹈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

 

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

 

“遂不聽。

 

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

 

賊眾疲弊,果自解去。

 

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

 

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追。

 

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

 

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

 

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銳卒勿攻,兵之機也]。

 

今而擊之,待其衰也。

 

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

 

以整擊亂,非窮寇也”。

 

遂獨進兵擊之,使卓為後拒。

 

連戰,大破。

 

國走而死。

 

卓大慚恨[孫子曰:“怒而撓之”,言待其衰也。

 

又曰:“卑而驕之”,言敵怒而進兵,則當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歸,隨而擊築。

 

又曰:“引而勞之”,言因其進退以觀其變,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傳也]。

 

青州黃巾眾百余萬人,東平劉岱欲擊之。

 

鮑永諫曰:“今賊眾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志,不可敵也。

 

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抄掠為資。

 

今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則不能,其勢必離散。

 

然後選精銳,既據其害擊之,可破也”。

 

岱不從,果為賊所敗。

 

晉代王開攻燕鄴城,慕容德拒戰代師,敗績,德又欲攻之,別駕韓潭進曰:“昔漢高祖雲: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是以古人先勝廟堂,然後攻戰。

 

今代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代懸軍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適近畿,頓兵死地,二不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方固,三不可擊也;彼眾我寡,四不可擊也。

 

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眾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郭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

 

比皆兵機也。

 

深溝高壘,以逸待勞。

 

彼千里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攻則眾旅多弊,師老釁生,詳而圖之,可以捷也”。

 

德曰:“韓別駕之言,良、平之策也”。

 

[孫子曰:“以遠待近,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

 

此先勝而後戰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3:43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先勝五八 2


【譯文】

 

孫子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致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軍戰勝的時機”。

 

為什麼這樣說呢?

 

梁州賊寇王國圍困陳倉,皇上於是拜皇甫嵩、董卓為將,各率領二萬人去討伐。

 

董卓想迅速領軍奔赴陳倉,皇甫嵩不聽從。

 

董卓說:“智者不會放棄時機,勇者不會遲留不決。

 

速戰就能保全陳倉,不去援救,陳倉就會被攻佔。

 

陳倉被保全或被攻佔,都在此一舉了”。

 

皇甫嵩說:“不是這樣的。

 

百戰百勝,也不如不戰就使敵人屈服。

 

所以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致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機會,戰勝敵人。

 

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於自己;可能戰勝敵人,在於敵人有可乘之機[範蠡說:“節令不到,不可以勉強植物生長;事情不探究清楚,不能勉強成功”。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採取守勢,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我們進攻,是因為取勝條件有餘。

 

取勝條件有餘的,象動作于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元從防備;取勝條件不足的,就象陷在深深的地下一樣,難有大的進展。

 

現在,陳倉雖然小,防守牢固,並沒有到了‘九地之陷’的因境;王國雖然強盛,進攻我軍不準備去援救的地方,也沒有具備‘九天之勢’。

 

如果沒有具備‘九天之勢’,那麼進攻者就要受害;如果還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麼陳倉就不會被攻破。

 

這樣,我軍不用興師動眾,就可以大獲全勝,又有什麼必要迅速進攻呢”?

 

皇甫嵩因此不聽董卓的建議。

 

王國圍困陳倉,從冬到春有八十餘天,但陳倉防守牢固,不能攻破。

 

久戰不勝,王國的軍隊疲憊不堪,最終還是撤退了。

 

這時候,皇甫嵩要進兵攻擊王國。

 

董卓說:“不行,兵法上說:‘窮寇勿迫,歸眾勿追。

 

’現在我們追擊王國,是逼迫歸眾,追擊窮寇。

 

困境中的野獸還要搏鬥,馬蜂蠍子是有毒的,更何況是眾多的人呢”?

 

皇甫嵩說:“不對,以前我不攻擊王國,是回避他的銳氣。

 

對方有實力要多防備,強盛要避開,精銳的士卒不要輕易進攻,這都是用兵打伐的要旨。

 

現在進攻他,是因他已衰頹。

 

我們現在進攻的是疲乏之師,而不是‘歸眾’;王國的人雖多但都想逃走,我們以嚴整之師攻擊混亂,並非追擊窮寇”。

 

皇甫嵩於是單獨領兵攻擊王國,讓董卓在後。

 

皇甫嵩連戰告捷,大敗敵軍,王國在逃跑中被殺。

 

董卓因此慚愧,心中忌恨皇甫嵩。

 

[孫子說:“對於易怒的敵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

 

是說要等待其頹敗之時。

 

又說:“對於卑視我方的敵人,要讓他更加驕傲”。

 

是說被激怒的敵人要進兵,那麼就要外表上顯出屈從軟弱的樣子,麻痹敵人,等敵人放鬆了警惕,就要及時進攻他。

 

又說:“要引誘敵人,使其勞頓”。

 

是說要通過敵軍進退來觀察敵人的應變。

 

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

 

這都是軍事家取勝的奧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加以具體規定的]。

 

青州的黃巾起義軍有一百多萬人,東平的劉岱打算發起進攻。

 

鮑永勸諫說:“現在黃中有百萬之眾,百姓都驚恐害怕,士兵也沒有鬥志,這樣是不可能取勝的。

 

我看黃巾軍眾多,一群群相隨著,軍中又無物質裝備,唯以四處搶掠為物質來源。

 

現在我們如果積畜士卒的力量,先穩固防守,黃巾不能交戰、不能進攻,其兇猛之勢就會逐漸被瓦解。

 

然後我們選取精銳部隊,佔據險要地勢攻擊它,就可以戰勝敵人”。

 

劉岱不聽從鮑永的建議,強行進攻,結果被黃巾打敗。

 

晉代王開攻燕的鄴城,慕容德抵禦代王的軍隊,結果大敗。

 

慕容德還要進攻,別駕韓潭勸說:“當年漢高祖說:我寧可去較量智慧,不願去和對手較量力氣。

 

因此古人先在廟堂上出謀劃策,然後才採取軍事行動。

 

現在代王不可以擊的原因有四個,燕不宜採取行動的原因有三個:代王孤軍深入,有利於曠野作戰,這是一不可攻;敵軍進入到首都附近,把士兵佈置在了‘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死地’,這是二不可攻;前鋒雖然失敗,後面陣地仍然牢固,這是三不可攻;敵人眾多,我軍兵力少,這是四不可攻。

 

我軍在自己的地域作戰,這是不能行動的原因之一;行動了卻不能取勝,軍心難以穩定,這是不能行動的原因之二;城郭未能修整,敵人來進攻不能防備,這是不能行動的原因之三。

 

這些都是用兵的機要。

 

不如深挖溝,高壘牆,充分得到休整後再迎擊敵人。

 

敵人從千裡外運輸糧食,田野裡又難有所獲,時間長了敵軍耗費巨大,進攻多有不便。

 

我們現在要尊老護幼,小心謹慎地圖謀攻破敵人,才能獲勝”。

 

慕容德說:“韓潭的建議,有如當年張良、陳平的計策”。

 

[孫子說:“以自己的靠近戰場來對待敵人長途跋涉,以自己的從容休整來對待敵人的奔走疲勞,以自己的糧足食飽來對待敵人的糧盡人饑。

 

這就是治理軍力的方法”。

 

這是首先創造穩操勝算的條件,然後再作戰的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55:49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圍師五九 1


卷九•圍師五九


網開一面,因勢導之,是善戰者面對被圍困敵人靈活採取的策略。
 
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敵人因絕望而拼死一戰,給我方帶來不該有的災害和麻煩。


【經文】


孫子說:“圍師必闕”。


何以明之?

黃巾賊韓忠據宛,朱俊、張超圍之。


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因鳴鼓攻其西南,賊悉眾赴之,乃掩其東北,乘城而入。


忠退保小城乞降,諸將欲聽之。


俊曰:“兵有形同而勢異者。


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


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寇,納降無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


今若受之,更開逆意。


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


因急攻之,不克。


俊登土山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


賊今週邊周固,連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

其害甚矣!不如撒圍,並兵入城,忠見解圍,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圍,忠果出戰,遂破忠等。


魏太祖國壺關,下令曰:“城拔皆坑之”。


連月不下,曹仁言于太祖曰:“圍城必示之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今公許之必死,將人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則引日持久,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


太祖從之,城降。


此圍師之道也。[凡降人之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


又,雲相向,或有氣上黃下白,名曰善氣。


所臨之軍欲求和退。


凡城中有白氣如旗者,不可拔。


或有黃雲臨城,有大喜慶。


或有青色如牛頭觸人者,城不可屠。


或城中氣出東方,其色黃,此天鋮也,不可伐,伐者死。


或城上氣如火煙,主人欲出戰,其氣無極者,不可攻。


或有氣如杵形,從城中向外者,內兵欲突出,主人勝,不可攻。

或城上有雲分為兩彗狀者,攻不可得。


或有蒙氣絨城不入者,外兵不得入。

凡攻城有諸氣從城中出入吾軍上者,敵氣也。


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雨者,城有輔,疾去之,勿攻也,此皆勝氣也。


凡攻城圍邑,赤氣在城上,黃氣四面繞之,城中有大將死,城降。


或城上有赤氣如飛鳥,急攻之,可破。


或有氣出入者,人欲逃。


或有氣如灰,氣出而覆其軍上者,士多病,城屠。


或城上無雲氣,土卒散。


或城營上有赤氣如眾人頭,下多死喪流血。


攻城有白氣絨城而入者,急攻可得。


若有屈虹從城外入城者,三日內城屠。


此皆敗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6:22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