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5:06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定名四十 3


【經文】

 

或曰:“樂與音同乎”?

 

對曰:“昔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唯恐臥。

 

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敢問古樂之如彼,新樂之如此,何也”?

 

子夏曰:‘今君之所問者,樂也。

 

所好者,音也。

 

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

 

文侯曰:‘敢問何如?’

 

子夏曰:‘夫古樂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

 

然後聖人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

 

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

 

克順克比,比于文王。

 

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

 

此之謂也。

 

今君主所好者,溺音乎!鄭音好濫,淫志也;宋音燕安,溺志也;衛音趨數,煩志也;齊音傲僻,驕志也。

 

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

 

是以祭祀弗用。

 

此音樂之異也。

 

[董生曰:“古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於時者,而以深入教化於人,然後功成。

 

作樂,樂其德也。

 

故國風淫俗在於管弦”。

 

《樂書》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理道備矣”。

 

此又聲音之異也]。

 

或曰:“音與樂既聞命矣,敢問儀於禮同乎”?

 

對曰:“昔趙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于太叔,太叔曰:‘夫禮,天之經也[經者,道之常也],地之義也[義者,利之宜也],民之行也[行者,民之所履也]。

 

天地之經,民實則之。

 

則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剛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氣[謂陰、陽、風、雨、晦、明也],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氣為五味[酸咸辛甘苦也],發為五色[青黃赤白黑,發見於是非分別也],章為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滋味聲色過,則傷性]。

 

是故禮以奉之[制禮以奉其性也]。

 

人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此六者,皆稟陰陽風雨晦明之氣也],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使不過節也]。

 

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

 

哀樂不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協和也]。

 

故人能曲直以從禮者,謂之成人”。

 

或曰:“然則何謂為儀”?

 

對曰:“養國子,教之六儀:祭祀之容,穆穆皇皇;賓客之容,儼恪矜莊;朝廷之容,濟濟蹌蹌;喪紀之容,累累顛顛;軍旅之容,暨暨詻詻;車馬之容,騑騑翼翼。

 

此禮儀之異也。

 

夫定名之弊在於鉤鈲析辭。

 

苟無其弊則定名之妙也”。

 

論曰:班固九流,其九曰雜家,兼儒墨,合名法。

 

《傅子》曰:“雜才以長諷議”。

 

由是觀之,雜說之益,有自來矣。

 

故著此篇,蓋立理敘事,以示將來君子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6:01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定名四十 4


【譯文】

 

有人問:“樂和音相同嗎”?

 

趙子回答說:過去魏文侯曾問子夏說:“我把帽子戴得端端正正的來聽古樂,只怕打瞌睡。

 

而聽鄭音時則一點也不感到疲倦。

 

請問,古樂是那樣而新樂又是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子夏回答說:“現在你問的是樂的問題,而你所愛好的卻是音。

 

樂與音雖然有相近的地方,性質卻是不同的啊”。

 

文侯說:“那請問怎麼不同呢”?

 

子夏說:“古樂,是在天地正常運行,春夏秋冬四時交替有序,百姓得其所欲,五穀豐登,沒有疾疫流行,也沒有什麼不吉祥的兆頭的時節,這叫做無所不當的時代,然後聖人制定了父子,君臣的關係準則來作為治理天下的紀綱。

 

紀綱端正之後,天下也完全安定了。

 

天下完全安定之後才校正六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元射),調和五聲(宮商角徵羽),然後配上琴瑟,歌唱《詩》和《頌》,這稱做德音。

 

只有德音才能稱作樂。

 

《詩經》上說:‘默然清靜,顯示出他的德音,他的美德在於是非分明。

 

是非既明,善惡既分。

 

能做師長,也能做人君。

 

統治這個大國,使百姓順服,上下相親。

 

至於文王,其德從無遺恨。

 

既己享受上帝的福佑,還要延及他的子孫。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如今你所喜好的,是沉溺在音裡了啊。

 

鄭音太濫,會使人的心志惑亂;宋音安逸閒適,使人心志沉溺,難於振作;衛音急促,使人心志煩燥;齊音狂做偏邪,使人心志驕恣。

 

這四國之音都會令人沉溺美色,有害於品德。

 

所以祭祀大禮時不用它們。

 

這就是樂與音的區別”。

 

[董仲舒說:“古代還沒有制禮作樂的時代,便使用先王傳下古樂中適合當時的,用來深入教育化導百姓。

 

教化百姓的目的達到之後才制禮作樂。

 

所謂樂,就是樂於聖人之德。

 

所以國風淫俗,都是由於所配的管弦等樂調啊”。

 

《樂書》上說:“懂得聲卻不懂得音的是禽獸。

 

懂得音而不懂得樂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子才能懂得樂”。

 

所以考察聲便能懂得音;考察音便能懂得樂;考察樂便能懂得政治。

 

懂得了樂和政治,那治理國家的大道理也就完備了。

 

這又是聲和音的區別]。

 

有人又說:“音與樂的問題我已經聽你講明白了,請問儀和禮相同嗎”?

 

趙子回答說:過去趙簡子向太叔詢問揖讓和應酬賓客的禮節,太叔回答說:“你問的是儀而不是禮。

 

我曾聽過去鄭國大夫子產說過,禮是天之經、地之義,百姓所必須遵循的準則。

 

天地之常經,百姓確實是當作法則來對待的。

 

以天的光明日月星辰為法則;依地陰陽剛柔之性來行事。

 

生成陰陽風雨晦明六氣,運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散發酸咸辛甘苦五味,化作青黃赤白輝五色,顯現為宮商角徽羽五聲。

 

六氣、五行、五色、五味、五聲一旦過度失正,就會產生昏亂,百姓因而迷失其本性。

 

所以制禮來承持民之本性。

 

人有好惡喜怒哀樂,這都生於六氣,所以要研究六氣而制禮,以約束這好惡喜怒哀樂六種心志。

 

哀表現為哭泣,樂表現為歌舞,喜表現為施捨,怒表現為爭鬥。

 

哀樂不失其常才能與天地六氣協調,才能長久。

 

所以如果人能屈能伸來順從禮的規定就可以稱他為成人了”。

 

有人又問:“但是究竟什麼是儀呢”?

 

趙子回答說:供養國中人才並教給他們六儀:祭祀時的儀容要肅穆、正大;接待賓客時的儀容要莊重恭敬;在朝廷時的儀容要威儀整齊、多而不亂;在喪禮上的儀容要悲哀疲憊;軍隊的容儀要果斷剛毅;車馬的容儀要壯盛整齊。

 

這就是禮和儀的區別。

 

界定名稱的弊端在過於摳字眼。

 

假如沒有這種弊端,那麼界定名稱的方法就是一種好方法。

 

結論: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學派分為九流,其中第九就是雜家。

 

他說雜家兼取儒墨二家之長,融匯名法於一家之說。

 

傅玄曾用九品論人,其第九品是雜才,長於諷諫論辯。

 

由此看來,雜取各家之說的好處,古代人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此篇文章,用雜家思想闡明道理,敘述史事,目的是為對將來的君子能有所啟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6:35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定名四十 5


【按語】

 

孔子曾說:“必也正名乎”。

 

正名就是把名實脫節、名實錯位的混亂狀況匡正過來。

 

王安石說:“名實已明,則天下之理得矣”。

 

也就是說,只要把名實的關係理順了,便一切都擺正了。

 

因此可以說,許多不合理的問題,都是由於名實不副造成的。

 

從小的方面說,假冒偽劣產品的坑人害人便是最好的例證。

 

喝茅臺酒卻中了毒,原來是二鍋頭加敵敵畏兌成的。

 

買紅塔山香煙,結果是劣質煙昌充的。

 

這都是名實不副的例子。

 

從大的方面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可是對公僕不滿意,卻無法罷免他。

 

官員自稱公僕,卻在主人頭上做威做福。

 

這也是名實不副造成的。

 

因此理順名實關係是匡正社會混亂狀況的首要問題。

 

而名,又是理順這種關係的前提。

 

有了大家普遍認同的名之後,便可循名貴實。

 

考察評論某人、某事,便有了可以依據的標準。

 

小到產品品質是否合格,如規定達到什麼標準便可稱為名牌,以防消費者上當受騙。

 

大到國家政治,如領導幹部的級別與其職責、許可權、待遇的標準,就可避免他們瀆職、越權和腐化。

 

總之,名是事物的規約性,切勿等閒視之。

 

當然,莊子曾說:“名者,實之賓也”。

 

在重視名的同時,更要注重實,切勿讓虛名給騙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8:52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出軍四一 1


卷九•出軍四一

 

救亂誅暴,平定天下,是用兵的目的。

 

然而兵有各種,如“義兵”、“應兵”、“忿兵”、“貪兵”、“驕兵”,要懂得根據其不同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應對辦法。

 

用兵必然要擇將,將既已擇,那就要賦予威權,放手使用,決不能輕易干涉。

 

這是“出師”的第一步,也是勝利的基礎。

 

【經文】

 

夫兵者,兇器也。

 

戰者,危事也。

 

兵戰之場,立屍之所,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

 

[凡天有白雲如匹布經醜未者,天下多兵,赤者尤甚。

 

或有雲如匹布竟天,或有雲如胡人行列陣,皆天下多兵。

 

或於子日四望無雲,獨見赤雲如旌旗,天下兵起。

 

若遍四方者,天下盡兵。

 

或四望無雲,獨見黑雲極天,亦天下兵起,三日內有雨,災解。

 

或有赤雲赫然者,所見之地,兵大起。

 

凡有白雲如仙人衣千萬連結,部隊相逐,罷而復興,當有千里兵。

 

或有如人持刀盾,此暴兵氣也。

 

或有白氣廣六丈,東西竟天者,亦兵起也。

 

青者,有大喪也]。

 

故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

 

敵加於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兵,兵應者勝。

 

爭恨小,故不勝。

 

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

 

利人土地寶貨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

 

恃國之大,矜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夫禁暴救亂,曰義兵,可以禮服;恃眾以伐,曰強兵,可以謙服;因怒興師,曰剛兵,可以辭服;棄禮貪利,曰暴兵,可以詐服;國危人疲,舉事動兵,曰逆兵,可以權服]。

 

是知聖人之用兵也,非好樂之,將以誅暴討亂。

 

夫以義而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螢火。

 

臨不測之淵而欲墮之,其克之必也。

 

所以必優遊恬泊者,何重傷人物。

 

故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不以德來,然後命將出師矣。

 

夫將者,國之輔也,人之司命也。

 

故曰:將不知兵,以其主與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

 

將既知兵,主既擇將,天子居正殿而召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煩將軍應之”。

 

乃使太史蔔齋擇日,授以斧鉞。

 

君入太廟,西面而立,將軍北面而立。

 

君親操鉞,持其首,授其柄,曰:“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

 

乃複操柄,授與刃,曰:“從是以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將既受命,拜而報曰:“臣聞國不可從外理,軍不可從中禦。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還諸”。

 

乃辭而行,鑿凶門而出。

 

故司馬法曰:“進退唯時,無曰寡人”。

 

孫子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古語曰:“閫以內,寡人制之;閫以外,將軍制之”。

 

《漢書》曰:“唯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

 

故知合軍聚眾,任於閫外,受推轂之寄,當秉旄之重。

 

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乃可成大業矣。

 

故曰: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9:4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出軍四一 2


【譯文】

 

兵械,是兇器;戰爭,是危險之事;戰場,是屍體橫列的地方。

 

因此帝王不得已才通過戰爭解決紛爭。

 

[凡是天上有白雲如匹布一樣經過醜未,天下多戰事,如有赤雲戰事尤其多。

 

有時雲如匹佈滿天,有時雲如胡人的行列陣勢,都是天下多戰事的徵兆。

 

有時在子日四望無雲,唯獨看見赤雲如施旗,天下會有戰爭興起。

 

如果赤雲遍佈四方,那麼天下到處都有烽煙燃起,戰事不斷。

 

有時四望無雲,只在天邊有黑雲,也是天下多戰事的徵兆,三天裡如果有雨,那麼兵災可以化解。

 

有時天上赤雲燦爛,在看見赤雲的地方,會有戰事大起。

 

凡是有白雲如仙人的衣裳片片連結,戰鬥雙方的軍隊會相互追逐,疲勞之後仍會再次振奮,此時會有長達千里的戰爭。

 

有時天上雲的形狀有如人拿著刀盾,這是有不義戰爭發生的徵兆。

 

有時有白色雲氣廣六丈,從東向西鋪向天空,這也是戰事將起的徵兆。

 

如有青色雲氣,則是有大喪的徵兆]。

 

所以說,拯救紛亂,誅伐暴虐的,稱之為“義兵”,統帥正義者可以稱王。

 

敵人侵犯我,不得已起而抗爭的稱之為“應兵”,這種反抗侵略、保衛家園的軍隊一定獲勝;如奮爭之意、憤恨之情不足,則不能取勝。

 

因憤怒而發動戰爭的,稱之為“忿兵”,士兵心懷怨恨則要失敗。

 

貪圖他國土地,看重別人財物的,稱之為“貪兵”,士兵貪婪,必然要被攻破。

 

依仗國大人多,想向敵人顯示威風的,稱之為“驕兵”,士兵驕做自得,就會被消滅。

 

[禁止暴虐,拯救紛亂的,稱“義兵”,要以禮遇使其順服;依仗人多勢眾征伐的,稱“強兵”,要以謙遜的態度使其順服;因為憤怒興師動眾的,稱“剛兵”,要以言辭使其順服;背棄禮義、貪圖利益,稱“暴兵”,要以欺詐之計使其順服;國家危險、眾人疲憊,借機起兵作亂的,稱“逆兵”,要以威權使其順服]。

 

由此可知,聖人用兵打仗,不是自己有什麼偏好,而是以此來誅殺暴虐、討伐逆亂。

 

以仁義之師討伐不義,就如同放開江河水澆滅螢火一樣。

 

自己佔據有利地形,在下有不測深淵的懸崖邊上將敵手推下去,那是一定會成功的。

 

所以內心自信、從容恬適的人,是不看重戰場上傷了多少人的。

 

因此說,荒居遠處的人如不順服,那麼就要完善文教德化使他們歸來。

 

如果完善了文教德化,還不能使他們歸順,那就要命令將軍出兵,用武力使他們歸順。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負有保護人命的職責。

 

所以說,為將的不瞭解兵,無異於把自己的君主交給了敵人;為君的不懂得選擇將,等於是把自己的國家交給了敵人。

 

將帥既已知兵,君主既已選好了大將,天子就要避開正殿,在偏殿召見準備任命的大將,告訴他說:“國家的安危都寄託在了將軍身上,現在某國不願臣服,希望將軍前去討伐”。

 

於是命令太史準備占卜。

 

太史先齋戒三日,選擇吉日,把斧鎖授給將軍。

 

國君進入太廟正殿的大門,站在東側,面向西,進入君位。

 

將軍隨後跟人,面向北而立,居於臣位。

 

這時,國君親手捧著鎖,持著斧鉞的首端,而將柄端交給將軍,說:“從這裡往上直到天宇,都由將軍全權管理”。

 

接著又拿起斧,拿著斧柄而將斧刃授予將軍,說:“從這裡往下直到大海的深淵,也由將軍將軍全權管理”。

 

將軍接受了任命,向君主拜謝說:“臣聽說國家大事,處理決斷都必須依靠君王,不能受外面的干預,軍隊中的事,變化多端,處理決斷都必須依靠將領,君王不能遙控作戰。

 

如果臣下不是忠心耿耿,便不能報效君王;如果臣下猶疑不決,便不能迎敵應戰。

 

臣既然接受任命,負責指揮戰爭,臣不敢活著回來”。

 

於是辭別國君而行,通過象徵必死決心的凶門出發。

 

所以在司馬穰苴撰寫的兵書《司馬法》中說:“進攻退守唯看時機,不能考慮國君的意見如何”。

 

孫子說:“將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聽”。

 

古語說:“城門以內,由國王控制;城門以外,由將帥控制”。

 

《漢書》說:“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聞天子的聖旨”。

 

由此可知,集結軍隊,在城後接受命令,即使接受的是推動車輪的任務,也應當把它看作和持掌軍旗一樣重要。

 

全軍將士都要做到上不受天時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阻隔,前邊敵人不敢阻擋,後面沒有君王的牽制,唯軍令是從,這樣,才可以成就偉大的功業。

 

所以說,將軍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國君不去隨意干預,才能取得勝利。

 

這些名言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1:56 | 只看該作者

卷九•練士四二 1


卷九•練士四二

 

精幹簡練,各取所長,因能授職,是擇士的要旨。

 

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懂得選擇人才,使用人才,讓各種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施展自己的才幹,讓他真正成為自己事業的輔佐。

 

【經文】

 

夫王者訴師,必簡煉;英雄知士高下,因能授職。

 

各取所長,為其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然後萬事畢矣。

 

腹心一人[主淵泉應卒,揆天消變,總撮計謀,保國全命者也],謀士五人[主國安危,豫慮未然,諭才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者也],天文三人[主占星曆,候風氣,理時日,考符驗,效災異,知天心去就者也],地形三人[主軍行止,形勢利害,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理者也],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煉兵器,凡軍陣所用,刺舉非法盅也],通糧四人[主廣飲食,密畜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食者也],奮威四人[主擇村士,諭兵馬,風流電擊,不失所由,奇狀也],鼓旗三人[主佐鼓旗、符節、號令,倏忽往來,出入若神],股肱四人[主出旌杆,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四轉守禦者也],通材三人[主拾遺補過、集會、術數、周流、並會,應偶賓客、議論、談語、消息結解],權士三人[主奇譎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也],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語,覽視四方之事、軍中之情偽,日列於前也],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厲三軍,倡難銳攻,令三軍勇猛也],羽翼四人[主飛名,譽震遠近,動移四境,以弱敵心者],遊士八人[主相征祥,候開闔,觀敵人為謀盅也],偉士二人[主為譎詐,依託鬼神,以惑敵心],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領理萬物也],方士二人[主為藥,以全傷病也]。

 

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將之士]。

 

有勃氣壯勇暴強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

 

有學於奇正、長劍、琱弧,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銳騎之士]。

 

有破格舒鉤,強梁多力,能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

 

有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冠兵之士]。

 

有故王臣失勢,欲複見其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士]。

 

有死罪之人,昆弟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日死責之士]。

 

有貧窮忿怒,將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

 

有故贅婿人虜,欲昭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厲頓之士]。

 

有辨言巧辭,善毀譽者,聚為一卒[名曰間諜飛言弱敵之士]。

 

有故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

 

有材伎過人,能負重行數百里者,聚為一卒[名曰待令之士]。

 

夫卒強將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兵無選鋒曰“北”。

 

必然之數矣。

 

故曰: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不可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2:4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練士四二 2


【譯文】

 

有帝王德行的人統帥軍隊,一定是精心訓練士兵。

 

英雄的將帥善於瞭解人才,並按其才能高下授予職位。

 

取人之所長,讓他成為自己的有力輔佐,以成就神威。

 

這樣,其他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

 

軍中要選心腹一人[主要負責幫助出謀劃策,應付突然事變,觀察天象以及如何防禦災異,負責計謀的實施,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謀士選五人[主要負責謀劃軍隊運動的安危,消除隱患,品評人才,制定賞罰條例,任命官職,決斷嫌疑,決定軍令可行與否],管天文氣象的三人[負責天文、曆法、節候,考究符瑞是否應驗,以便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懂地理的三人[負責軍隊行進或停止,勘查地形,判斷利害及遠近、險易、水勢,山形,不失掉在地利方面的優勢],通曉兵法的九人[負責分析敵我雙方戰爭態勢的異同及作戰成敗的原因,精選武器及一切軍需,檢舉不按軍法行事的人],管理糧草的四人[負責計算糧食消耗,儲備積蓄物資,開通運糧道路,運送五穀,使三軍生活不出現困難],振奮軍威的四人[負責選拔有才能的人,討論研究兵車戰術,如何做到象風一樣迅速,象雷電一樣猛烈,使敵人摸不軍隊行動的動向],執掌鼓旗的三人[負責用軍旗、軍鼓傳達號令,讓三軍明白無誤地瞭解指揮意圖,忽來忽往,神出鬼沒,以便欺騙敵軍],得力幹將選四人[負責保管帥旗,提負重大任務,掌握難以處理的事情,修理壕溝,挖陷井,整治營房、堡壘,準備防禦的器具],學識淵博的三人[負責監察遺漏,糾補過失,應對使者,評論是非,以及集會、術數,周行各地,應對賓客,通報消息,消除疑惑],懂得權謀的三人[負責策劃奇計妙想,讓常人難以識破,從而施行無窮無盡的變化之術],偵探選七人[負責往來於敵我之間,探聽敵方言論,收集各方人士的反應,及軍隊中的各種情況,每日不離主帥左右],爪牙選五人[負責鼓舞士氣,激勵三軍將上鬥志,讓三軍冒死去攻擊敵人精銳],羽翼選四人[負責傳揚聲名,讓我軍聲譽妻震遠近,四處散佈流言,用以瓦解敵人的軍心],間諜選八人[負責刺探敵人的奸險行動,等候時機策動,掌握敵人動態,刺探敵人的計謀],偉士選二人[負責設計欺詐之計,依託在鬼神身上,用以迷惑敵人軍心],管財務的二人[負責軍中會計,管理各種物資],方士選二人[負責醫藥,救護傷病員]。

 

要把軍中有超人勇氣,不畏冒死負傷的,編為一隊[名叫“冒死之上”]。

 

把善於鼓舞士氣,強壯勇敢,敢於面對強敵的士兵,編為一隊[名叫“陷陣之士”]。

 

把熟悉兵書、劍法、箭法和能使佇列齊整的,編為一隊[名叫“銳騎之士”]。

 

把善於跳躍,善於使用撓鉤能打破常規作戰,強悍有力,擊破敵人金鼓,拔取敵人族旗的,編為一隊[名叫“勇力之士]。

 

把能越高涉遠,善於長途奔走的,編為一隊[名叫“冠兵之士”]。

 

把王臣中失去往日威勢,想再次建立功業的,編為一隊[名叫“死鬥之士”]。

 

把陣亡將士的兄弟要殺敵報仇的,編為一隊[名叫“死責之士”]。

 

把有因貧窮而憤怒,內心抑鬱,想使心志痛快的,編為一隊[名叫“必死之士”]。

 

把有的因家中男子被虜為人質,招婿入門,想掩蓋恥辱、遠揚名聲的,編為一隊[名叫“厲頓之士”]。

 

把能說會道,善於詆毀他人、讚譽親近的,編為一隊[名叫“間諜飛言弱敵之士”]。

 

把被免罪的囚徒想洗涮恥辱的,編為一隊[名叫“幸用之士”]。

 

有才技過人,能背負重物,行走數百里的,編為一隊[名叫“侍令之士”]。

 

士卒強健,將軍怯弱的軍隊叫“弛軍”,官官強健,士卒怯弱的叫“陷軍”,沒有精銳部隊做骨幹,叫“敗軍”,這三類軍隊都會失敗,那是必然的。

 

所以說,士卒中哪些人強健,哪些人幹練,瞭解的人勝利,不瞭解的就失敗。

 

這是千萬不可忽視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3:5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結營四三 1


卷九•結營四三

安營紮寨,要擇地擇時。
  

這樣才能會利避害,出師順利,獲得成功。

  
【經文】

  
太公曰:“出軍征戰,安營置陣,以六為法”。

  

[六者,謂六百步,亦可六十步,量人地之宜,置表十二辰也]。

  

將軍身居九天之上[青龍亦為九天,若行止頓宿,居玉帳下,凡月建前三辰為玉帳,假令正月已地是也]。

  

竟一旬複徙,開牙門,常背建向破[不向太歲太陰],不飲死水,不居死地,不居地柱,不居地獄,無休天灶,無當龍首[ 死水者,不流水也;死地者,丘墓之間;地柱者,下中之高;地獄者,高中之下;天灶者,穀口也;龍首者,山端也]。

  

故曰:凡結營安陣,將軍居青龍,軍鼓居逢星,士卒居明堂,伏兵于太陰,軍門居天門,小將居地戶,斬斷居天獄,治罪居天庭,軍糧居天牢,軍器居天藏。

  

此謂法天結營,物莫能害者也。

  
[假令甲子旬中,子為青龍,醜為逢星,寅為明堂,卯為太陰,辰為天門,已為地戶,午為天庭,申為天牢,西為天藏。

  

甲戌旬中,戌為青龍,亥為逢星,子為明堂,醜為太陰,寅為天門,卯為地戶,辰為天獄,已為天庭,午為天牢,已為天藏。

  

甲申旬中,申為青龍,酉為逢星,戌為明堂,亥為太陰,子為天門,醜為地戶,寅為天獄,卯為天庭,辰為天牢,已為天藏。

  

甲午旬撞,午為青龍,未為逢星,申為明堂,西為太陰,戌為天門,亥為地戶,子為天獄,醜為天庭,寅為天牢,卯為天藏。

  

甲辰旬中,辰為青龍,已為逢星,午為明堂,未為太陰,申為天門,西為地戶,戌為天獄,亥為天庭,子為天牢,醜為天藏。

  

甲寅旬撞,寅為青龍,卯為逢星,辰為明堂,已為太陰,午為天門,未為地擊,申為天獄,西為天庭,成為天牢,糊為天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4:4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結營四三 2


【譯文】  


姜太公說:“出軍征戰,安頓營寨,佈置陣法,應當以六為法度”。

  

[六,指六百步,也可以是六十步,衡量人地最佳的距離,置放測量時間的標杆以計十二辰]。

  

將軍身居九天之上[青龍也是九天,如行軍或宿營,居住在營帳下,要在月建前三個時辰建營帳,比如正月已地就是]。

  

滿一旬要遷徒,敞開牙門,背建向破[不能向著太歲和太陰],不飲用滯流之水,不在墓間設帳,不在下中之高處、高中之下處、谷口或山峰的端頭劄營[死地,就是丘墓之間的地方;地柱,就是下中之高處;地獄,就是高中之下處;天灶,就是穀口;龍首,就是山峰的端頭]。

  

所以說,凡是結營佈陣,將軍居於青龍,軍鼓居於逢星,士卒居於明堂,伏兵設在太陰,軍門設在天門,小將居於地戶,斬斷設在天獄,治罪設在天庭,軍糧放在天牢,軍械放在天藏。

  

這是效法天道安營劄寨。

  

只要這樣做了,外部自然條件就不能侵害軍隊。

  
[如果安營的時間是在甲子旬中,那麼以十二度為圓而劃定的十二個地支的方位,正北方的子位就是青龍的位置,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醜、寅、卯、辰、已、午、未、申、西(不取戌、亥,因為甲子旬中戌亥為空位——澤注),對應的方位依次為逢星、明堂、太陰、天門、地戶、天獄、天庭、天牢、天藏。

  

(甲戌旬中、甲申旬中等以此類推,此不贅述——譯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6:5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道德四四 1


卷九•道德四四


身先士卒,德高為範,是為將者最可貴的品格。 
  

將領雖有威權,卻不能時時靠權威壓人。

  

更多的時候應以禮待人,以誠感人,以德服人。

  

這樣才會真正地贏得士兵,進而贏得民眾,從而為勝利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經文】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出戰。

  

故孫子曰:一曰道。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

  

[危,疑也。

  

言主上素有仁施於下,則士能致前赴敵,故與處存亡之難,不畏傾危之敗。

  

若晉陽之圍,沈灶生蛙,而民無叛疑也]。

  
黃石公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謂禮。

  

將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

  

接之以禮,厲之以辭[厲士以見危授命之辭也],則士死之。

  

是以含蓼問疾,越王伯于諸侯;吮疽恤士,吳起淩於敵國。

  

陽門痛哭,勝三晉之兵;單醪投河,感一軍之士。

  

勇者為之鬥,智者為之憂。

  

視死若歸,計不旋踵者,以其恩養素畜,策謀和同也。

  

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萬。

  

語曰:積恩不已,天下可使。

  

此道德之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7:3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道德四四 2


【譯文】

 

兵不可以出動有三種原因:國中不和,不可以出軍;軍中不和,不可以出陣;陣中不和,不可以出戰。

 
孫子說:放在第一位的是“道”。

 
所謂“道”,是使民眾與國君的意願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爭中就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

 
[危,是“疑”的意思。

 
是說上級素來有仁義施給下級,那麼士卒就能勇敢向前,攻擊敵人,與上級共赴危難,即使有傾覆之敗,也無所畏懼。

 
就象當年趙襄子敗走晉陽,雖然被晉國軍隊圍困,並用水灌,使爐灶沉于水中,日久蛙生,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背叛的]。

 

黃石公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中幕帳還未安置好,將帥不說疲勞,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這就是將帥的禮法。

 
只要將帥與士卒同苦樂、共安危,士卒就會團結一心,不可離異,這支隊伍就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鬥。

 
將帥如果以禮對待,以言辭激勵[用言辭激勵士卒,告訴他危急與使命],那麼士卒就願意為知遇之恩而萬死不辭。

 
因此,越王勾踐為了報仇,口含辛辣的蓼,問傷養死,撫慰百姓,最終稱雄于諸侯;吳起為生病的士兵吸吮濃瘡,體恤士卒,最終淩駕在敵國之上。

 
看守宋國國門陽門的士卒死了,子罕人城痛哭,感動全城百姓,晉國因此不敢討伐;楚莊王有酒不獨飲,而把它投在河中,令軍士迎流共飲,三軍為之感動。

 
這樣,勇敢者願為之戰鬥,智慧者願為之憂慮。

 
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決計不退縮的原因,就是因為上級平日裡有恩德於己,計策和謀略與自己心願相一致。

 
所以說,平日裡對士卒不斷地積畜恩德,就可以在戰場上得到“以一破萬”的功效。

 
有俗語說:不斷地積畜恩德,整個天下都會為你所驅使。

 
這就是對“道德”一詞的簡明概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18: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jx0012 於 2012-10-29 23:20 編輯

卷九•禁令四五 1


卷九•禁令四五


有令則行,有禁則止,是治軍的關鍵。
 

但這一切的真正實施還有待于將領平時的所作所為。


如能體貼下情,殷切地關心士卒,士卒就會赴湯蹈火,再所不辭。


如放縱士率如驕子,那就會難以駕禦,無法使用。


所以,在關鍵時刻,為將者要果敢行事,要有快刀斬亂麻的決心和勇氣。


【經文】


孫子曰:“卒來專親而罰之,則不服。


不服,則難用。


卒已專親而罰不得,則不可用矣”。


故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經》曰:“兵以賞為表,以罰為裡”。


又曰:“令之以文[文,惠也],齊之以武[武,法],是謂必取”。


故武侯之軍禁有七[孫子曰:“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司馬法曰:“見故作誓,贍功作賞,此蓋圍急之時,不可格以常制”。


其敵國理戎,周旋中野,機要綱目,不得不預令矣]: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


若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回避務止,初近而後遠,喚名而不應,軍甲不具,兵器不備,此謂“輕軍”[有此者,斬之]。


受令不傳,傳之不審,以惑吏士。


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之“慢軍”[有此者,斬之]。


食不廩糧,軍不部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功名,此謂“盜軍”[有此者,斬之]。


若變易姓名,衣服不鮮,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主者吏士,法令不從,此所謂“欺軍”[有此者,斬之]。


叩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麾不隨,避前在後,縱發亂行,折兵弩之勢,卻退不鬥。


或左或右,扶傷■死,因托歸還,此謂“背軍”[有此者,斬之]。


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軍騎相連,咽塞道路,後不得前,呼喚喧嘩,無所聽聞,失行亂次,兵刃中傷,長將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有此者,斬之]。


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呼召他位,越入他位,幹誤次第,不可呵止。


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


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


合人飲食,呵私所受,大言驚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有此者,斬之]。


斬斷之後,萬事乃理。


所以鄉人盜笠,呂蒙先涕而後斬。


馬逸犯麥,曹公割發而自刑。


故太公曰:“刑上極,賞下通”。


孫子曰:“法令孰行,賞罰孰明,以此知勝”。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1:2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禁令四五 2


【譯文】
 

孫子說:“如果士卒沒有親近依附之前就處罰他,士卒就不服氣。

 
不服氣,就難以使用。

 
士卒既已親近依附了將帥,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種士卒也不能使用”。

 
所以說,將帥對士卒能象對待嬰兒一樣體貼,士卒就可以跟隨將帥一起赴湯蹈火;將帥對士卒能象對待自己的愛子一樣,士卒就可以與將帥同生共死。

 
但是,如果對士卒過分厚養而不使用他們,一味溺愛而不以軍紀軍法約束他們,違犯了軍法也不嚴肅處理,這樣的軍隊,就好比“驕子”一樣,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經》說:“士卒以獎賞為表,以懲罰為裡”。
 

又說:“要用恩惠來命令他,以法令來約束他,這樣就一定能取勝”。

 
所以武侯治軍有七條禁令[孫子說:“施行超出慣例的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

 
《司馬法》說:“看見敵人時發誓要給立功者獎賞,這是被圍困的危急之時的作法,不可以平常的法規來限止。

 
敵對的國家入侵,與其周旋在原野之上,治軍的機要綱目,是無法事先制定的]:一是“輕”,二是“慢”,三是“盜”,四是“欺”,五是“背”,六是“亂”,七是“誤”。

 
這七種情況是治軍必須禁止的。
 

如果有期約而不到,聽到鼓聲不進攻,趁機滯留,有避忌就止步不前。

 
開始時靠前,後來便落後,呼喚姓名不答應,盔甲沒有,兵器不準備,這叫做“輕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接受命令不去傳達,傳達時又不細心,致使吏士疑惑。

 
不聽金鼓的號令,不看旌旗的指示,這叫做“慢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吃飯卻不儲存糧食,駐紮卻不部署士兵,賞賜、分配不公平,袒護親信,奪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借貸不還,搶奪他人割取的首級,用以邀功,這叫做“盜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又如改名換姓,衣冠不整,金鼓不備,兵刃不磨,武器不修整,箭不插羽毛,弓弩沒有弓弦,從上到下不聽法令,這叫做“欺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聽到擊鼓不進攻,鳴金不收兵,按下旗幟不倒伏,舉起旗幟不起立,帥旗所指卻不跟隨,躲在後面向前。

 
隨意放箭,胡亂行進,損折兵弩的威勢,退卻不鬥。

 
有時借著扶助傷者、運送死者的機會,趁機逃跑,這叫做“背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兵行將出之時,士卒卻爭著向前,紛紛擾擾,一片混亂。

 
騎兵相互勾連,堵塞道路,後面的部隊不能向前,呼喚喧嘩,嘈雜之聲四起,沒有行列,次序混亂,兵刃誤傷他人,軍官也不去管理,上下縱橫紛亂,這叫做“亂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屯兵宿營,就四處打聽同鄉,親近的彼此相隨,一起進食,相互擔保,呼召別人,竄喪他人的位置,破壞秩序,不聽別人的制止。

 
不從門戶出入軍營,不向上級請假。

 
奸邪之事發生,知情者不報告,罪責是相同的。

 
和人一同飲食,呵斥他人,故意發出驚人之語,使吏士疑惑,這叫做“誤軍”[有此種行為者,要斬殺]。

 
決斷之後,諸多事情才會有條理。

 
所以同鄉人偷盜斗笠,呂蒙悲涕之後將他斬殺;馬驚踏壞了麥田,曹操割下頭髮表示自罰。

 
所以姜太公說:


“刑罰、獎賞對上對下一視同仁,一切就都通暢了”。

 
孫子說:“只要看法令誰執行得好,誰賞罰分明,就能知誰能取得勝利”。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3:21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教戰四六 1


卷九•教戰四六

 

要想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就要注意平時的嚴格訓練。

 

平時的訓練越過硬,越井然有序,在戰場上取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經文】

 

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

 

故知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百不當一,此棄之者也。

 

故領三軍教之戰者,必有金鼓約令,所以整齊士卒也。

 

教令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

 

故教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

 

十人學戰,教成合之百人。

 

漸至三軍之眾。

 

大戰之法,為其校陣,各有其道。

 

左校青龍,右校白虎,前校朱雀,後校玄武,中校軒轅。

 

大將之所處,左鋒右戟,前盾後弩,中央鼓旗,興動俱起。

 

聞鼓則進,聞金則止。

 

隨其指麾,五陣乃理。

 

[夫五陣之法,鼓旗為主。

 

一鼓舉青旗,則為曲陣;二鼓舉赤旗,則為銳陣;三鼓舉黃旗,則為圓陣;四鼓舉白旗,則為方陣;五鼓舉黑旗,則為直陣。

 

曲陣者,木也;銳陣者,火也;圓陣者,土也;方陣者,金也;直陣者,水也。

 

此五行之陣,輾轉相生,以為勝負。

 

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帥,五帥為一校,五校為一火,五火為一挖,五挖為一軍,則事備矣。

 

夫兵之便,務助節度。

 

短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

 

鄉里相比,五五相保。

 

一鼓正立,二鼓起食,三鼓嚴辦,四鼓就行,間聞聽令,然後出兵,隨幡所至也]。

 

故曰: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部曲為分,什五為數];鬥眾如鬥少,形名是也[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夫金鼓旌旗,所以一人耳目也。

 

[是知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于罰,不可不嚴。

 

三者不立,雖勝必敗。

 

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築所轉,莫不前死。

 

紛紛紜紜,聞亂而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此用眾之法也。

 

卒服習矣,器用利矣,將軍乃秉旌麾眾而誓之[有虞氏誡于國,夏後氏誓于軍,殷誓於軍門之外。

 

周將交刃而誓之所誓,不同吾從,周誓之曰:“嗚呼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今某國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俾我有眾,恭行天討。

 

用命者,賞不逾時;逗撓者,誅不遷列。

 

死生富貴,在此一舉。

 

嗟爾庶士,各勉乃心也]。

 

於是氣厲青雲,雖赴湯蹈火,可也。

 

此教戰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3:54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教戰四六 2


【譯文】

 

孔子說:“不教人學習打仗,這就等於把他丟棄了一樣”。

 

由此知道士卒不練兵,對戰鬥時的飲食起居之事不熟悉,前面一遭到攻擊後面便已瓦解,行動與金鼓之聲不協調,一百人也抵不上一個人,這就是“丟棄”的意思。

 

所以率領三軍教導他們習武打仗,一定要有金鼓約定命令,統一行動。

 

教練、命令部隊的起居行動,用旌旗來指揮他們變化。

 

一個人學會了作戰技能和方法,就楞以再教另外十個人;十個人學會,就可以再教一百人。

 

由此漸漸擴展到三軍。

 

大戰的方法,首先要懂得佈陣。

 

佈陣各有其道。

 

左邊的校官的青龍旗指示東方,右校的白虎旗指示西方,前校的朱雀旗指示南方,後校的玄武旗指示北方,中校的軒轅旗居於中央。

 

大將的所處之地,左面有矛,右面有戟,前面有盾,後面有弩,中央處是鼓與旗,一有行動,一齊高舉。

 

士兵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

 

只有跟隨著大將的指揮,五陣才能有條不紊。

 

[五陣的方法,以鼓和旗為主。

 

第一次擊鼓舉青旗,形成“曲陣”;第二次擊鼓舉赤旗,形成“銳陣”;第三次擊鼓舉黃旗,形成“圓陣”;第四次擊鼓舉白旗,形成“方陣”;第五次擊鼓舉黑旗,形成“直陣”。

 

曲陣屬木;銳陣屬火;圓陣屬土;方陣屬金;直陣屬水。

 

這種以五行布的陣,變化相生,以此決定勝負。

 

大凡五陣的佈置方法,以五五為基本格局: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帥,五帥為一校,五校為一火,五火為一旅,五旅為一軍。

 

這樣,陣法就完整帶兵的要旨,是務必掌握分寸、規矩。

 

矮短者持旌旗,勇敢者持金鼓,柔弱者負責供給糧草,智慧者則出謀劃策。

 

鄉里相連,五五相保。

 

第一次擊鼓起身,第二次擊鼓進食,第三次擊鼓細緻準備,第四次擊鼓即將出發,要不斷地注意聽命令,然後舉旗出發,跟隨幡旗行進]。

 

所以,治理百萬雄兵和治理少量部隊的原則相同,只要把部隊以五為基數分開[部曲叫分,什五叫數];與大部隊的敵軍作戰與小股部隊相遇的戰鬥原則也是相同的,只要有旌旗和金鼓作號令[旌旗叫“形”,金鼓叫“名”]。

 

前後言語不能相聞,所以要有鼓鐸來傳令;首尾不能相顧,所以要用旌旗為信號。

 

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作戰行動的。

 

因此,鼙鼓金鐸,是用來作用於聽覺的;旌旗麾章,是用來作用於視覺的;禁令刑罰,是用來警戒軍心的。

 

聽覺是用聲音振奮起來的,所以鼙鼓金鐸的聲音不能不清晰;視覺是用顏色來刺激的,所以軍旗不能不鮮明;軍心要靠刑罰來激勵,所以刑罰不能不威嚴。

 

如果這種威權不確立,即使是勝利了也要終歸失敗。

 

所以說,將帥指揮,部隊就得服從,將帥指向哪裡,部隊就得拼死向前。

 

這樣,陣勢雖然紛亂,士兵聽到的雖然是一片喧器,然而隊伍卻不會亂;戰場上雖然一片混沌,但是陣勢部署周密,應付裕如,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攻破。

 

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

 

士卒既已受了訓練,戰法熟悉了,武器鋒利了,將軍於是手執帥旗在眾人面前宣誓[有虞氏在國中告誡,夏後氏在軍前宣誓,殷則在軍門外宣誓,周在即將交戰時宣誓,周的誓言說:“嗚呼普天之下,皆是大王的土地;四海之內,皆是大王的臣子。

 

現在某國以武力踐踏仁、義、禮、智、信,拋棄天、地、人的正道。

 

今天,我有此大軍,要替天去討伐。

 

服從命令效力的,及時獎賞。

 

貪生怕死的,就地誅殺。

 

生死富貴,在此一舉。

 

希望諸位都要盡力盡心]。

 

在這樣的時候,將士同仇敵愾,氣沖雲天,即使是赴湯蹈火,也沒有做不到的。

 

這就是軍訓的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5:33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天時四七 1


卷九•天時四七

 

天時、地利、人和,是取勝的重要保證。

 

孫子說:“知天知地,勝乃天究”。

 

所謂得天時,就是要瞭解自然,把握自然,利用自然,在最適宜的自然條件下制訂規劃,採取行動,從而取得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成果。

 

【經文】

 

孫子曰:二曰天時。

 

天時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

 

吾人太公曰:“天文三人,主占風氣,知天心去就”。

 

敵《經》曰:“能助三生,臨刃勿驚,從孤擊虛,一女當五丈夫”。

 

故行軍必背太陰、向太陽,察五緯之光芒,觀二曜之薄蝕,必當乙太白為主,辰星為候。

 

合宿有必鬥之期,格出明,不戰之勢。

 

避以日耗,背以月刑。

 

以王擊困,以生擊死,是知用天之道,順天行誅,非一日也。

 

若細雨沐軍,臨機必有捷;回風相觸,道還而無功。

 

雲類群羊,必走之道;氣如驚鹿,必敗之勢。

 

黑雲出壘,赤氣臨軍,六窮起風,三刑起霧,此皆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若煙非煙,此慶雲也;若星非星,此歸邪也;若霧非霧,此泣軍也;若雷非雷,此天鼓也。

 

慶雲開,有德;歸邪,有降人;泣軍,多殺將;天鼓,多敗軍。

 

是知風雲之占,歲月之候,其來久矣。

 

故古者初立將,始出門,首建牙之時,必觀風雲之氣。

 

[諸謀立武事,征伐四方,興兵動眾,忌大風,雷雨,陰不見日。

 

辰午酉亥,自刑之日。

 

夫牙旗者,將軍之精。

 

凡豎牙旗,必以制日。

 

制日者,謂上克下也。

 

初立牙門,祈之曰:“兩儀有正,四海有王,寶命在天,世德彌光。

 

蕞爾凶狡,敢謀亂常,天子命我,秉鉞專征。

 

愛整其旅,討茲不庭。

 

夫天道助順,神祗害傾,使凶丑時殲,海隅聿清。

 

兵不血刃,凱歸上京。

 

神氣增輝,永觀厥成。

 

實正直之賴,凡乃神之靈,急急少律令”。

 

凡氣出如甑上氣,勃勃上升,氣積為霧,霧為陰,陰氣結為虹霓,暈珥之屬。

 

凡氣不積不結,散漫一方,不能為災。

 

必和雜殺氣,森森然疾起,乃可論占。

 

常以平旦、下晡日出沒時,候之期內,有風雨,災不成也]。

 

若風不旁勃,旌旗暈暈,順風而揚舉,或向敵終日,軍行有功,勝候也。

 

[凡軍上氣如山堤上林木,不可與戰;在我軍大勝。

 

或如火光,亦大勝。

 

或敵上白氣粉拂如樓,緣以赤氣,兵勁不可擊;在我軍必大勝。

 

或敵上氣黃白,厚潤而重者,勿與戰。

 

或有雲廣如三匹帛,前後大軍行好。

 

遙望軍上雲少鬥雞,赤白相隨,在氣中得天助,不可擊。

 

兩軍相當,上有氣如蛇,舉頭向敵者,戰必勝。

 

凡軍營上有五色氣,上與天連,此應天之軍,不可擊。

 

有赤黃氣幹天,亦不可攻。

 

或有雲如日月,而赤氣繞之,如日暈狀,有光者,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

 

敵上氣少暈狀,其軍不可攻。

 

此皆勝氣也]。

 

若逆風來應,氣旁勃,牙杠折,陰不見日,旌幡激揚,敗候也。

 

[若雲氣從敵所來,終日不止,軍不可出,出則不利。

 

若風氣俱來,此為敗候,在急擊也。

 

凡敵上氣色如馬肝,如死灰,或類偃,蓋皆敗候也。

 

或黑氣如環山,隨軍上者,軍必敗。

 

或軍上氣昏發,連夜照人,則軍事散亂。

 

或軍上氣半,而一絕一敗,再絕再敗。

 

在東發白氣者,災深。

 

或軍上氣五色雜亂,東西南北不定者,其軍欲敗。

 

機軍上有赤氣炎炎降天,將死眾亂。

 

或軍上有黑氣牛馬形,從氣霧中下漸入軍,名曰天狗下食血,敗軍也。

 

機有雲氣蓋道,蒙蔽晝冥者,釋炊不暇熟,急去,此皆敗候也。

 

若下輕其將,妖怪並作,眾口相惑,當修德審令,繕礪鋒甲,勤誠誓士,以避天怒。

 

然後複擇吉日,祭牙旗,具太牢之饌,震鼓鐸之音,誠心啟請,以備天問,觀其祥應,以占吉凶。

 

若人馬喜躍,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音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持以安於眾心,乃可用矣。

 

雖雲任賢使能,則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審,則不筮而計成;封功賞勞,則不禱而福從;共苦同甘,則犯逆而功就。

 

然而,臨機制用有五助焉:一曰助謀,二曰助勢,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

 

此五者,助勝之術。

 

故曰: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不可不審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6:18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天時四七 2


【譯文】

 

孫子說:“第二要看天時。

 

所謂天時,是指陰陽、寒暑、陰晴等氣候情況”。

 

《司馬法》說:“寒冬盛夏不興師動眾,是因為‘兼愛’”。

 

我的鄉人姜太公說:“天文方面要選三人,負責觀察氣候,掌握氣候變化規律”。

 

所以《經》上說:“能明瞭前生、今生、來生的聯繫,即使面對刀刃也不會驚懼,跟著孤兒抗擊外侮,一女能頂五個男子”。

 

所以行軍一定要背向太陰、面向太陽,詳察金、木、水、火、土五緯的光芒,細觀日食、月食,一定要以太白星為主,辰星為候。

 

在暗夜裡必定有戰鬥,如果天色明亮,就是不戰的預兆。

 

作戰要躲避太陽下的消耗,月亮下的刑戮,以旺盛攻擊困乏,以生氣攻擊衰朽。

 

由此知道用天道、順天意去誅伐,並非是一日之間就能成功的事情。

 

如果細雨濛濛,臨戰必能獲勝;有迴旋之風相觸,軍隊將在中途返回,勞而無功;天上雲如群羊,是逃跑的預示;雲氣如驚鹿,是必敗的預示;黑雲從營壘上升起,赤色雲氣臨降軍隊的上空,狂風怒起,大霧彌漫,這都是只見軍隊出發,而不見軍隊回來的徵兆。

 

象煙又不是煙,叫“慶雲”;象星星又不是星星,叫“歸邪”;象霧又不是霧,叫“泣軍”;象雷聲又不是雷聲,叫“天鼓”。

 

“慶雲”開,是有德的標誌;出現了“歸邪”,預示有投降之人;出現了“泣軍”、多是大將破殺的徵兆;出現了“天鼓”,多是敗軍的徵兆。

 

由此知道查看風雲,觀測歲月,由來已久。

 

所以古代一任命大將,軍隊剛一出門,將要豎起帥旗之時,就要觀測風雲之氣。

 

[準備發動戰爭,征伐敵國,興師動眾之時,忌諱有大風、雷雨的天氣,或陰霆不見天日。

 

辰、午、西、亥,是自刑的日子,不宜有軍事行動。

 

牙旗,是將軍的靈魂所在。

 

大凡豎立牙旗,一定要選擇制日。

 

所謂制日,就是上能克下的日子。

 

大旗剛剛豎立在牙門,要祭旗,說:“天地有正,四海有王。

 

神命、天命、帝命在上,世德愈加光大。

 

無知小兒兇殘狡詐,居然敢謀亂天常。

 

天子特命我帶兵出征,於是整頓部隊,討伐無道。

 

天道扶助正義,神祗降災於傾滅無道的凶逆,凶醜很決就會被殲滅,四海之內不久就會重見光明。

 

不用有多少傷亡,就能勝利凱旋,使國家的靈異的祥瑞增輝,長久看到成功。

 

這是正直之舉,所有的神靈,要速來保佑我軍”。

 

凡雲氣如瓦甑上的氣,勃勃上升,雲氣積為霧,霧凝結為陰氣,陰氣又結為虹霓,有如太陽兩邊的光環。

 

凡雲氣不鬱積不凝結,散漫一方,不能成為災禍。

 

必須是摻雜著肅殺之氣,陰森森地急速興起,才可以占卜,經常是在早晨或下午太陽出沒之時。

 

觀測期內,如果有風雨出現,災害就不能形成]。

 

如風不從旁興起,旌旗四周有光暈順風飄升,或者向敵軍方向終日飄揚,這是軍隊建立功業、大獲全勝的徵兆。

 

[凡敵人軍陣上空雲氣如山堤上的林木,不可與之交戰。

 

如在我軍上空,就能大獲全勝。

 

或者我軍上空雲氣如火光,亦可大獲全勝。

 

或者敵陣上空白色雲氣如粉白色的高樓,又聯結著赤色雲氣,敵人兵力強勁,不可攻擊;如在我軍,我軍一定會大勝。

 

或者敵陣上空有黃白色雲氣,厚潤而濃重,不要與之交戰。

 

或者有雲氣寬大如三匹帛,前後大軍行進順暢。

 

遙望敵軍上空雲氣形狀如鬥雞,赤色白色相隨,這是敵軍獲得天助的表示,不能發動進攻。

 

兩軍兵力相當,天上有雲氣如蛇形,舉頭朝向敵方,這時作戰,我軍一定會取勝。

 

凡敵軍上空有五色雲氣,與天相連,這表明敵軍是順應天時之軍,不可攻擊。

 

有赤黃雲氣沖天,也不可攻擊。

 

或者有雲氣如日月燦爛,並有赤色雲氣纏繞,如日暈的形狀,伴以光芒,見有這種雲氣籠罩的軍隊一定有戰必勝,不可向它發動攻擊。

 

敵陣上空雲氣如光暈,其軍不可進攻,這都是勝利之氣]。

 

如果逆風吹來,雲氣勃興,牙旗旗杆折斷,天氣陰沉不見太陽,旌幡激烈飄揚,這是失敗的徵兆。

 

[如果雲氣從敵方飄來,終日不止,不可出行,出行則不利。

 

如風與雲氣俱來,這是戰敗的徵兆,要迅速進攻。

 

凡敵陣上空雲氣顏色如馬肝、如死灰,或如人躺臥,都是戰敗的徵兆。

 

或者黑色雲氣如環形山,跟隨在軍隊上空,其軍必敗。

 

或者軍陣上空雲氣傍晚升發,夜間也光明照人,則預示軍情散散亂。

 

或者軍陣上空雲氣半遮,打一仗則敗一仗,再打一仗再敗一仗。

 

在東方有白氣,災難深重。

 

或者軍陣上空有赤色雲氣,炎炎下降,這是將死眾亂的徵兆。

 

或者軍陣上有黑色雲氣,呈牛馬形狀從氣霧中落下,漸漸進入軍中,這叫天狗下來食血,是敗軍的徵兆。

 

或者有雲氣遮蓋道路,蒙敝日光,軍隊連飯都做不熟,那就要趕快撤離,這是戰敗的徵兆]。

 

如果士卒不尊敬主將,互相談論的都是妖言怪事,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趕緊修明德操,詳審法令,修繕盔甲,磨碩武器,勤勞軍務,虔誠地宣誓,來避免上天的震怒,然後選擇吉日,祭祀牙旗,備好全豬、全牛、全羊,震響鼓鋒之聲,誠心告啟,預備回答上天的責問,同時觀察有何吉祥的應驗,並占卜凶吉。

 

如果人喜馬躍,旌旗都前指向高陵,金鐸的聲音激揚清亮,鼙鼓的聲音宛轉鳴響,這就證明得到了神明的助佑,就可以安撫軍心,軍隊就能用以作戰了。

 

如果任賢使能,不用占卜事情也會順利;軍令嚴明、法度詳審,不蔔筮計謀也能成功;封賞有功勞的人,不用禱告也能吉祥;如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討伐逆亂就能成功。

 

還有“五助”可以在指揮作戰時靈活運用:一是助謀,二是助勢,三是助怯,四是助疑,五是助地。

 

這五項,是幫助奪取戰爭勝利的輔助方法。

 

所以說,知地知天,才能大獲全勝。

 

不能不認真研究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8:07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地形四八 1


卷九•地形四八

 

孫子說:“地形者,兵之助也”。

 

善戰者,必須善於利用地形者。

 

做為將領,要瞭解地形,研究地形,制定在各種地形條件下的行動規則。

 

這樣,取勝就有了更堅實的保證,取勝的機會也會更多。

 

【經文】

 

孫子曰:“三曰地利。

 

地利者,遠近、險易、廣狹、生死也。

 

敵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嚮導,不能得地利。

 

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九地之名]。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織其境內之地,士卒意不專,有自潰之心也。

 

故《經》曰:“散地,吾將一其志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入人之地未深,士卒意尚未專而輕走也。

 

故《經》曰:“輕地,吾將使之屬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可以少勝眾、弱勝強,謂山水厄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爭。

 

故《經》曰:“爭地,吾將趣其後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為交地[道上相交錯,平地上有數道往來。

 

交通無可絕也,故《經》曰:“交地,吾將固有結也”]。

 

諸侯之地三屬[我與敵相對,而旁有他國也],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先至其地,可交結諸侯之眾為助也。

 

故《經》曰:“衢地,我將謹其守也”]。

 

入人難返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遠去己城郭,深入敵地,專心意,故謂之重地。

 

故《經》曰:“重地,吾將繼其食也”];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汜地[汜,浸洳之地。

 

故《經》曰:“汜地,我將進其途也];所由入者隘,所以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地[所欲從入厄險,欲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眾者。

 

故《經》曰:“圍地,吾將塞其闕也”]。

 

疾戰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複有礙,又糧乏絕,故為死地。

 

在死地者,當及士卒尚飽,強志殊死,故可以俱死。

 

故《經》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也”]。

 

是故散地無戰[士卒顧家,不可以戰],輕地則無止[入敵地淺,士意尚未堅,不可以遇敵,自當堅其心也],爭地則無攻[三道攻,當先主地利也,先得其地者,不可攻也],交地則無絕[相及屬也。

 

交地者,俱可進退,不以兵絕也],衢地則合交[佐諸侯也,當結交于諸侯],重地則掠[蓄糧食也,入深,士卒堅固,則可掠取財物],汜地則行[不可止也],圍地則謀[擊其謀也,則當權謀奇譎,可以免難],死地則戰[殊死織也,未戰先勵之曰:“無慮愚戇,用軍不明,乃隨圍厄之地,益士大夫之憂也,皆將之罪也。

 

今日之事,在此一舉。

 

若不用力,身當膏野草,為蟲獸食,妻子無所求索,克則身榮,賞祿在焉,可不勉哉]”。

 

又有六地,有通、有掛、有支、有隘、有險、有遠[六地名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謂俱在平陵,往來通利也]。

 

居通地,選處其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寧致人,無致於人。

 

己先處高地,分為屯守于歸來之路,不使敵絕己糧道也]。

 

可以往,難以反,曰掛[掛,相掛牽也]。

 

掛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反,不利[敵無備而攻之,勝可也;有備不得勝之,則難還返也]。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久也。

 

俱不便久相持也]。

 

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引而去也,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利我也,佯背我去,無出。

 

遂待其引而擊之,可敗也]。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而待敵[盈,滿也。

 

以兵陣滿厄形名,使敵不得進退];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也,不盈而從之[隘形者,兩山之間通穀也。

 

敵怒,勢不饒我也。

 

居之,必前齊厄口,陣而守之以奇也。

 

敵即先居此地齊口陣,勿從也。

 

即半隘陣者,從而與敵共此利也]。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居高陽築地,以待敵喪。

 

敵人從其下陰來,擊之,勝也];若敵先居,則引而去之,匆從也[地險,先不可至於人也]。

 

夫遠形,鉤勢,難以挑戰,而不利[挑,近敵也。

 

遠形,去國遠也。

 

地鉤等,無獨便利,先挑之戰,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

 

皆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故曰:深草蓊穢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阻險者,所以止禦車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眾少可以夜擊敵也];沛澤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漸,浸也],山林石徑,涇川丘阜[涇川,常流之川],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車騎二不當一。

 

丘陵漫衍相屬[漫衍,猶聯延也;屬,續也],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平越相遠[遠,離也],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短兵十不當一。

 

兩陣相近,平越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劍盾三不當一。

 

萑葦竹蕭[蕭,蒿也],草木蒙籠,林葉茂接,此矛鋌之地,長戟二不當一。

 

曲道相伏,險厄相薄,此劍盾之地。

 

故曰:地形者,兵之助。

 

又曰:用兵之道,地利為寶。

 

趙奢趨山,秦師所以敗。

 

韓信背水,漢兵由其克勝。

 

此用地利之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28:55 | 只看該作者

卷九•地形四八 2


【譯文】

 

孫武說:“第三要看地利。

 

所謂地利,是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易,地域的寬廣和狹窄以及是否有利於攻守進退等。

 

不知山林的險阻、沼澤的形勢,不能行軍。

 

不用嚮導,不能獲得地利。

 

用兵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圍地、死地之分。

 

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作戰,這樣的地區叫“散地”[在自己境內作戰,士卒心意不專一,會生自我潰敗之心。

 

因此《經》上說:“在散地作戰,要使士卒的心意專一”]。

 

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叫“輕地”[進入敵人之境不深的地區,士卒的心意還沒有專一,因而容易逃跑。

 

《經》上說:“在輕地,我要使各部互相連接”]。

 

我先佔領對我有利,敵先佔領對敵有利的地區,叫“爭地”[在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地域裡,可以把守山水的隘口,據險固守,所以敵我雙方都要爭奪。

 

《經》上說:“對於爭地,要迅速趕在敵軍前面佔領它”]。

 

我軍可以去,敵軍可以來的地區,叫“交地”[交地的道路相交錯,平地上有數條路可以往來,交通便利。

 

《經》上說:“對於交地,要固守其要道”]。

 

敵我雙方和其它諸侯國接壤的三角地區,先到就可以結交諸侯並取得援助的,叫“衢地”[先到者可以結交諸侯,得到它們的援助。

 

《經》上說:“對於衢地,要小心謹慎地防守”]。

 

深入道險難返的地區,背後又有許多城鎮,這種地形叫“重地”[遠離自己的城郭,深入敵境,士卒會心意專一地作戰,所以稱之為“重地”。

 

《經》上說:“在重地,要不斷地為士卒提供給養”]。

 

山林、險阻、沼澤等道路難行的地區,叫“汜地”[《經》]上說:“到了汜地,要迅速穿過它”]。

 

進入時的道路狹隘,退出時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能擊敗我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圍地”[繼續前進太險惡,返回歸路又遙遠,拖延久了會缺糧。

 

所以敵軍能以少勝多。

 

《經》上說:“在圍地,一定要堵塞隘口”]。

 

迅速奮戰則能生存,否則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死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前進不能,後退又有障礙,加上糧草缺乏,所以稱之為“死地”。

 

[在死地作戰,趁士卒體力還好,要鼓舞士氣,以便與敵人決一死戰,可與敵人同歸於盡。

 

《經》上說:“在死地作戰,要有必死的決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散地”不宜作戰[因士卒顧戀家鄉],在“輕地”不可停留[進入敵境不深,士氣不高,不要輕易開戰,首先要注意堅定士卒的鬥志],遇“爭地”不可強攻[進攻就要先得地利,如果敵人已先佔領,就不要強攻]。

 

在“交地”則各部要互相連接,防止被敵人切斷[在“交地”,敵我雙方都可以進退,不能讓各部失去聯絡],在“衡地”則應結交鄰國[求得鄰國的援助],在“重地”則應奪取物質,就地補給[蓄積糧食,深入敵境,士卒意志堅決,可奪取財物],在“汜地”就要迅速通過[不可停止],在“圍地”就要巧設奇謀[攻擊敵軍要用奇謀,這樣可以避免災難],在“死地”就要迅猛奮戰,死中求生[要決一死戰,在戰前先要這樣激勵士卒:“愚莽又缺乏考慮,用兵不明智,因此才進入到了這危險之地,加重了軍官們的憂慮,這都是我做將領的過錯。

 

今日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若不用力作戰,我們就會拋屍野外,為蟲獸所食,家中的妻子兒女也因此失去依靠。

 

戰鬥打勝了,不僅自身榮耀,賞獎俸祿均可得到。

 

諸位一定要努力向前”!]。

 

地理形勢又可分六種:有“通”、“掛”、“支”、“隘”、“險”、“遠”等。

 

凡是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叫做“通”[指都處在平原、丘陵地帶,交通便利]。

 

處在“通”地,要搶先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保持糧道暢通,這樣與敵交戰就有利[寧可引誘敵人來就我,而不要我去就敵人。

 

既已佔據高地,就要分兵把守在返回的道路,不要讓敵切斷我軍的糧道]。

 

凡是易進難返的地方叫“掛”,在“掛形”地區,敵軍如無防備,就要出擊戰勝它;如果敵人有防備,我出擊不能取勝,又難以撤回,這就於我不利]。

 

凡是我出擊不利,敵出擊也不利的地方,叫作“支”[“支”,是持久的意思,敵我雙方都不便長久相持的地方]。

 

在“支形”地區,敵人雖然以利誘我,也不要出擊,最好是帶領部隊假裝離去,誘敵出動一半時,我突然發起進攻,這樣有利[對我軍有利。

 

如果敵軍佯裝背我而去,不要出兵,要等敵軍引兵離開時,再攻擊它,就可以取勝]。

 

在稱作“隘形”的這種狹窄的山谷地帶,我若先敵佔據,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敵人來攻[用重兵堵塞險要地形,使敵人不能進退]。

 

如果敵軍己先我佔據隘口,並以重兵據守,那就不要進攻;如敵軍沒有重兵把守,就要迅速攻佔。

 

[“隘形”是指兩山中間的通道。

 

佔據這一地形的敵軍如果發怒,表示不會放過我軍。

 

佔據了它,一定要陳兵穀口,以奇謀鎮守。

 

敵軍如果佔據了穀口列陣以待,就不要進攻。

 

如果敵軍只佔領了一半,可以攻擊,以便與敵軍共用這一有利地形]。

 

在“險形”地區,如我先敵佔領,要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待擊敵人[佔據高而向陽的地形待敵來攻,敵軍如從下面的背陰處來,攻擊它可以取勝]。

 

如果敵人已先佔領,那就主動撤退,不要進攻[險要地帶,一定不能被敵人先控制]。

 

在“遠形”地區,雙方勢均力敵,不宜挑戰,勉強作戰,於我不利[“遠形”,離本國較遠。

 

勢均力敵,便沒有便宜可占。

 

先挑戰,於我軍不利]。

 

以上是關於利用地形的原則,領會運用是將帥的重要一課,不可不認真研究。

 

姜太公說,有讓部隊緊靠茂密的野草地段的,這是為了遁逃做準備;有佔據溪水深谷險要處的,這是為了阻擋敵軍的戰車騎兵;有把隊伍派往隘口要塞山林中的,這是為了以少擊多[人數少可以乘夜色攻擊敵軍];有把隊伍送到雜草叢生的湖泊河澤及幽暗處的,這是為了隱蔽自己的行動。

 

有丈五寬的壕溝,浸漫戰車的河水,山林,石徑,有常流水的河川以及草木生長的地方,適合用步兵作戰,在這類地段,一個步兵可敵二輛戰車或騎兵。

 

丘陵綿延相連,平原曠野,這是適於戰車、騎兵作戰的地方,在這種地方,十個步兵抵擋不了一個騎兵。

 

居高臨下,遠離平原,適於弓彎手作戰,在這種地方,十個使用短兵器的抵擋不了一個弓箭手。

 

兩軍陣地接近,平原淺草處,可前攻可後撒的地方,適於使用長戟作戰,在這種地方,一個使戟的可敵三個使劍盾的。

 

蘆葦竹蒿叢生,草木蔥籠,林莽相接,森林茂盛之處,適於使用長矛作戰,在這種地方,二個使長戟的抵擋不了一個使長矛的。

 

到處是曲折的道路,險要的隘口,這是適於劍盾作戰的地方。

 

所以說,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是善於利用地形的輔助作用。

 

當年秦兵圍困趙國的閼與,趙奢去救援,先佔據了北山,秦軍後至,攻山不得,趙奢乘機反攻,大敗秦軍。

 

韓信背水列陣,漢軍前臨大敵,後無退路,都拼死作戰,結果戰勝了趙軍。

 

這就是善於利用地形作戰的典型例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30:50 | 只看該作者

卷九•水火四九 1


卷九•水火四九

 

孫子說:“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中國古代軍事家較早認識到了水、火在軍事進攻中的重要作用。

 

採用水攻、火攻要因地、因時,要注意把握自然環境,特別是注意把握氣候條件。

 

【經文】

 

《經》曰:“以水佐攻者強,以水佐攻者明”。

 

是知水火者,兵之助也。

 

故火攻有五:一曰火人[敵傍近草,因風燒之],二曰火積[燒其積蓄],三曰火輜[燒其緇重],四曰火庫[當使間人,之敵營,燒其兵庫],五曰火燧[燧,墮也,以火墮敵人營中也。

 

火頭之法,以鐵盈火,著箭頭強弩,射敵之營中,燒絕糧道也]。

 

行火必有因[因奸人也],煙火素具。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

 

時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盈、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

 

[肖世誠雲:“春丙丁、夏戊已、秋壬癸,冬甲乙,此日有疾風猛雨也。

 

居勘太乙之中,有飛鳥十精,如風雨期,五子元運式,各候其時,可用火”。

 

故曰:以火佐攻者明。

 

何以言之?

 

昔楊■與桂陽賊相會,■以皮作大排囊,以石灰內囊中置車上,作火燧,系馬尾,因從上風鼓囊吹灰,群賊迷目,因燒馬尾奔突賊陣,眾賊奔潰,此用火之勢也。

 

殷浩北伐,長史江迫取數百雞,以長繩連之,腳皆系火。

 

一時驅放,群雞飛散羌營,營皆燃,因擊之,姚襄退走,此用火之勢。

 

李陵在大澤草中,虜從上風縱火,陵從下風緩火,以此火解火勢也。

 

吾聞敵燒門,恐火滅門開,當更積薪助火,使火勢不滅,亦解火之法也]。

 

太公曰:“強弩長,兵所以逾水戰”。

 

孫子曰:“水可以絕,謂灌城也”。

 

又曰:“絕水,必遠水[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敵半渡而擊之,利。

 

欲戰,無附于水而迎客也,謂處水上之軍”。

 

故曰:以水佐攻者強。

 

何以言之?

 

昔韓信定臨淄、走齊王田廣,楚使龍且來救齊。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合戰[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關寇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織而降也”。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且夫不織而降之,吾何功”?

 

遂戰,敗。

 

吾聞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易,勝者敗。

 

故善者之勝也,無知名,無勇功。

 

龍且不用客之計,欲求赫赫之功,昧矣]。

 

夾濰水陣,韓信乃夜令人為萬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

 

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信使決壅囊,水大至。

 

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之,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

 

此反半渡之勢。

 

[吾聞兵法:絕水必遠水。

 

令敵半渡而擊之,利。

 

韓信半渡,軍佯入害地,令龍且擊之,然後決壅水。

 

此所謂:雜於利而務可伸,雜於害而患可解也,皆反兵而用兵法。

 

微哉,微哉]!盧綰佐彭越攻,下樑地十餘城。

 

項羽聞之,謂其大司馬曹咎曰:“謹守城皋,即漢挑戰,慎勿與戰”。

 

漢果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孫子曰:“廉潔,可辱也”]。

 

大司馬怒,渡汜水。

 

卒半渡,漢擊,大破之。

 

此欲戰無附於水勢也。

 

故知水火之變,可以制勝,其來久矣。

 

秦人毒涇上流,晉軍多死;荊王燒楚積聚,項氏以擒;曹公決泗於下邳,呂布就戮;黃蓋火攻於赤壁,魏祖奔衂。

 

此將之至任,蓋軍中尤急者矣,不可不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0:49 , Processed in 0.4999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