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0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0:09 | 只看該作者

卷八•運命二九 8


【按語】

 

不少人都把命運看得十分神秘。

 

某人成功了,便認為人家命好;自己失敗了,就嗟歎命不如人。

 

其實,所謂命,就是規律;所謂運,就是勢的推移。

 

本身並無神秘之處。

 

即是規律,就是可以認識,可以把握的。

 

人常說事在人為,講得就是不要消極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要積極地去創造成功的條件。

 

即然是勢的推移,就是可以改變的。

 

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講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

 

因而成功了的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要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失敗了也不要垂頭喪氣,心灰意冷,而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分析情況,總結教訓,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由此看來,所謂命運,不過是主客觀條件的契合罷了。

 

客觀條件就是機遇,一般說來,機遇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而能不能抓住它,則要看你主觀條件是否充足了。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呢?

 

不是連司馬遷都對此種說法表示懷疑嗎?

 

筆者贊同文中這樣的觀點:善惡有報是正理,善惡不報、甚至報應相反是偶然。

 

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從某一階段、某一側面來看,往往認為報應之說是虛妄的。

 

例如,歷史上哪位帝王不是例行逆施,作惡多端?

 

然而卻享榮華、受富貴,作威作福;而良善的小民哪一個不是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受生死煎熬?

 

然而若從宏觀角度來看,還是報應不爽的。

 

一是倒行逆施的那些帝王,時時都受著命運的報應: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正如《紅摟夢》中元春所說,反不如小戶人家有骨肉親情,天倫之樂。

 

二是到頭來總要受歷史的懲罰,試問歷史上哪個王朝是江山永固的?

 

哪個亡國之君的下場是值得羡慕的?

 

即使是普通百姓,只要積德行善,奉獻愛心,總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承認並獲得相應的回報——尊敬、欽佩和讚美,這不是能用金錢買來的。

 

而為非作歹之徒,總有一天會被繩之以法。

 

只不過“不是不報,時候不到”罷了。

 

所以,當破除了冥冥之中有神靈掌管人之命運和賞善罰惡的迷信,給以科學的解釋,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這就是命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1: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jx0012 於 2012-10-29 19:53 編輯

卷八•大私三十 1


卷八•大私三十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這並不是陰謀手段,而是講沒有投入,便不會有回報的道理。

 

貪圖小利只能壞大事,而要獲大利就必須捨棄小私。

 

【經文】

 

《管子》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周書》曰:“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何以征其然耶?

 

黃石公曰:“得而勿有,立而勿取,為者則已,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

 

[人多務功,鮮有讓者。

 

唯天子不與下爭功名耳。

 

故曰:有則士,焉知利之所在乎? ]

 

彼為諸侯,已為天子[天子不收功於萬物,故能成其高;不競名於眾庶,故能成其大也],使城自保,令士自取。

 

[盡與敵城之財,令自取之。

 

所謂使貪使愚者也]。

 

王者之道也。

 

《屍子》曰:“堯養無告,禹愛辜人,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懷遠也”。

 

聖人于大私之中也為無私。

 

湯曰:“朕身有罪,無及萬方;萬方有罪,朕身受之”。

 

湯不私其身而私萬方。

 

文王曰:“荀有仁人,何必周親”文王不私其親而私萬國。

 

先王非無私也,所私者與人不同,此知大私者也。

 

由是言之,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不利而利之,乃利之大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2: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jx0012 於 2012-10-29 19:54 編輯

卷八•大私三十 2


【譯文】

 

《管子》上說:“明白給予就是獲取的道理,那是為政的法寶啊”。

 

《周書》上說:“將要從哪裡求取,所以才一定要先行給予”。

 

怎樣才能證明這個道理是對的呢?

 

黃石公說:“得到的東西卻不要佔有它。

 

即使是君主建立的功業,也不要占取功名。

 

只要盡力而為就是了,占取功名是士大夫的事,君主何必要瞭解功名利祿在哪裡可以得到呢”?

 

[人們往往追求功名,很少有謙讓的,只有皇帝不和臣下爭功名。

 

所以說佔有功名的是士大夫的事,天子何必要瞭解功名利祿從哪裡可以得到這種事呢?

 

]他們是諸侯,自己是皇帝[皇帝不從萬民那裡收取功名,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國君不和百姓爭奪名位,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廣大寬宏的名聲]。

 

要讓城中的人自己保衛自己的城池,要讓攻城的將士自己攻下敵人的城池[(把城中的財產給予城中的人,他們自己就會拚力守城;同樣,把敵城中的財產送給攻城的將士。

 

讓他們自己去拿,他們就會拼命攻城。

 

這就是人們說的利用人的貪婪本性和愚昧]。

 

這才是打天下、坐天下的人的辦法。

 

屍佼說:“堯撫養哪些孤獨無告的窮人,禹愛罪人”。

 

這是說古代的聖君能夠使處在危難中的人安居樂業,對邊遠地方的人也同樣給予關懷,使之臣服順從。

 

聖明的皇帝在最大的私情裡表現出的卻是無私。

 

商湯向上天禱告說:“我一個人有罪,不要對天下百姓進行報復;天下百姓有了罪惡,請讓我一個人來承擔”。

 

商湯不偏愛一己之身而愛天下百姓。

 

周文王說:“假如有仁人,又何必非得是周族的親屬不可呢”?

 

周文王不偏愛他的親族而愛萬國的人民。

 

占代的聖王不是無私的,只是他的私心與一般人不同,這才是明白大私的道理。

 

由此說來,只有不存小私之心,才能成就最大的私;只有以不貪圖小利為利,才會獲取大利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4:50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大私三十 3


【按語】

 

大私不是無私,在私有制的社會裡,很難想像會有無私的人,尤其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帝王,把天下國家都當作個人的私產,當然更不可能是無私的。

 

只不過某些較有遠見的君王,為了更根本更長遠的利益,兼顧一下百姓的利益而已。

 

但與那些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為自己一時的私欲,把百姓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暴君比起來,已是鳳毛麟角,因而被稱為聖人。

 

但文中所講的取與之道,還是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的。

 

每個農民都懂得,不向土地投入種子、肥料和勞力,就不能指望秋天的豐收;明個商人都懂得,不投入資金、服務和信譽,就不會贏得市場份額。

 

投入愈大,回報愈豐。

 

為政亦是如此,不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卻想長期保持自己的祿位,世上哪有那樣便宜的事?

 

因而,即使對那些以追求權勢為目的的人來說,“為人民服務”也不應只掛在口頭上,而應付之行動,並見到成效。

 

這不僅僅是為了人民,同時也是為了他自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6:33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敗功三一 1


卷八•敗功三一

 

失敗乃成功之母。

 

但失敗並不是必然會導致成功的,其前提是必須有勇氣正視它,並勇於承提責任。

 

處理不當,成功也可能成為失敗之母。

 

關鍵是接受教訓,因勢利導,才有可能轉敗為勝,因禍得福。

 

【經文】

 

《文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必見疑;

 

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見信”。

 

故仁義者,天下之尊爵也。

 

何以言之?昔者楚共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不穀之罪也。

 

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以設,請為靈,若厲,大夫許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過。

 

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

 

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之共乎”?大夫從之。

 

此因過以為恭者也。

 

魏將王昶、陳泰兵敗,大將軍以為已過。

 

[魏人感將軍引過,皆悅,思報之。

 

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將軍引二敗以為已過,過銷而業昌,可謂智矣”。

 

夫忘其敗而下思其報,雖欲匆康,其可得乎?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上下離心,賢愚數體,是楚再敗而晉再克,謬之甚矣。

 

夫人君苟統斯理,行雖失而名揚,兵雖挫而戰勝,百敗猶可,況再敗乎此固敗以成功者也。

 

故知智者之舉事也,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自古然矣。

 

[議曰:白起為秦坑趙降卒四十余萬,使諸侯曲秦而合縱。

 

大坑趙降卒,非勝也,乃敗秦之機。

 

商君詐魏,虜公子印,使秦信不行於天下,乃自敗之兆,非霸業也。

 

樂毅仗義,以下齊城,敗於即墨,非敗也,乃是吞天下之勢。

 

劉備憐歸義之人,日行十數裡,敗於長坡,雖奔亡不暇,乃霸王之始。

 

故知非霸者不能用敗。

 

齊人以紫敗素,而其價十倍。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7:11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敗功三一 2


【譯文】

 

《文子》上說:“即使有功,如果失去了仁義,也一定會被疑忌;

 

即使有罪,假如不失民心,也一定會受到信任”。

 

所以說,仁義是天下最尊貴的東西。

 

為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楚共王患病的時候,把大夫們召集到身邊,說:“我缺乏德行,從年紀很小的時候便開始主持國政,卻不能繼承前代君主的余緒,使楚國的軍隊連吃敗仗,這是我的罪過啊。

 

假若由於祖宗的保佑,使我能壽終正寢,我請求你們給我加上‘靈’(譯者按:據《諡法解》不勤成名曰靈。

 

也就是放任本性,不見賢思齊的意思。

 

)或者‘厲’(《諡法解》:殺戮無辜曰“厲”)的諡號,不知大夫們同意嗎”?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後,大夫子囊說:“不能按大王的遺命來加諡號。

 

因為侍奉國君的原則是,聽從他正確的命令而不服從他不正確的命令。

 

楚國是威名赫赫的大國,自從他君臨朝政之後,對南方諸國或安撫或征伐,使之歸順,對於中原華夏諸國也加以教訓,可見受上天的恩寵非常大。

 

有這麼大的恩寵,卻能自知其過,難道不可以諡為‘共’嗎”?大夫們採納了子囊的意見。

 

(按《諡法解》:知過能改曰‘恭’,恭、共互訓。

 

)這就是由於有了過錯反而尊諡為“恭”的例子。

 

三國時曹魏的將軍王昶、陳泰先後打了敗仗,大將軍司馬懿卻把責任自己承擔起來。

 

[魏國人對大將軍主動承擔責任非常欽佩,都想為他效力以報答他]。

 

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上說:“司馬大將軍把二次失敗的責任都自己承擔起來,實際上不僅消除了過錯,而且使功業更加昌盛起來,這可以說是明智的人了。

 

人民不計較他的失敗卻想為他效力,即使並未想什麼事業昌盛,又怎麼能昌盛不起來呢?假如他們(楚共王、司馬懿)諱言失敗,推託責任,找藉口把錯誤歸咎於種種因素,就會使上下離心離德,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解體,走向對立,這樣就會使楚國再次失敗,晉國也會再次被敵人打垮,那樣的話,錯誤就更大了。

 

假如國君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即使行動失敗了,但美名卻可揚遍天下,軍事上雖受了挫折,但戰略上卻取得了勝利,即使打了多次敗仗也關係不大,何況只打了二次敗仗呢?這就是由於失敗反而成功的道理。

 

由此可知明智的人辦事,往往因禍而得福,轉敗而為勝,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啊。

 

[趙子議論說:白起為秦國坑殺了趙國降卒四十多萬,從而使各諸候國認為秦國太殘暴,因而結成了合縱聯盟一致抗秦。

 

大肆坑殺趙國降卒,並不是秦國的勝利,而是可以打敗秦國的一個機會。

 

商鞅使用欺詐的手段,俘獲了魏國統帥公子印,使秦國的信用被天下所懷疑,這是自己打敗自己的先兆,不是取得霸業的正確方法。

 

樂毅用信義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在即墨被齊兵打敗,這不是失敗,而是顯示出統一天下的勢頭。

 

劉備憐憫那些歸順了自己的百姓,每天只走十幾裡路,最後被曹兵趕上,在長阪這個地方吃了敗仗,儘管逃亡的緊急關頭也不拋棄百姓,這是後來稱霸西蜀的開端。

 

因此可以明白,不能成就霸業的人就不會利用敗勢取勝。

 

齊國人把紫色的絹的價格降到素色絹的價格以下,反而獲取了十倍的利潤,這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從中悟出大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7:38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敗功三一 3


【按語】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

 

的確,小孩子不摔跤,永遠學不會走路;

 

不嗆幾口水,永遠學不會游泳。

 

科學史告訴我們,人類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才實現了飛上藍天的夢想,最終乘上太空船翱遊太空,並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中國革命史也告訴我們,在建國前,我黨曾經歷過幾次大的失敗:一是1927年,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大批革命志士慘遭血腥屠殺;

 

一是1935年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二萬五千里戰略大轉移,艱苦創立的革命根據地損失9O%以上。

 

但我黨正是在失敗中總結教訓,終於找到了一條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建國後,我們的事業又曾經歷二次大失敗,一是五八年大躍進,使中國人民經歷了六十年代初的大饑荒;

 

再一次是十年浩動,使中國經濟幾乎崩潰。

 

但正是由於這些失敗,才最終導致改革開放方針的確立,為中國找到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由此可見,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善於總結教訓,糾正失誤,是可以轉敗為勝的。

 

假如你第一次高考落榜,不要心灰意冷,再補習一年,也許來年考個名牌大學;

 

假如你第一次炒股失敗,不要緊,學點股票知識,摸清股勢走向,很可能下次贏個滿貫..。

 

但是轉敗為勝是有前提條件的。

 

首先要有勇氣承認失敗,不能怨天尤人,推卸責任;

 

二要善於總結教訓;

 

三要有不屈不撓的毅力。

 

缺少這三個基本前提,不僅不會反敗為功,可能下次失敗得更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9:59:42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昏智三二 1


卷八•昏智三二

 

一個並不愚笨的人,為什麼會在非常明顯的是非面前失去理智和公正?

 

各種因素在影響著人們的正常判斷,其中主要是私欲和偏見。

 

私欲主要是聲色財貨;偏見主要是喜怒哀樂。

 

所以判斷是非時,必須排除私欲,出從公心。

 

與別人商量問題時。

 

一定要回避那些與此事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人。

 

這對我們今天保持頭腦清醒,幹好事業是非常有益的。

 

【經文】

 

夫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

 

智者,心之符也,智公則心平。

 

今士有神清智明而暗于成敗者,非愚也,以聲色、貨利、怒愛昏其智矣。

 

何以言之?

 

昔孔子攝魯相,齊,景公聞而懼,曰:“孔子為政,魯必霸。

 

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

 

犁且曰:“去孔子如吹毛耳。

 

君何不延之以重祿,遺哀公以女樂?

 

哀公親樂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諫。

 

諫不聽必輕絕魯”。

 

於是選定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繡之衣而舞康樂。

 

遺魯君,魯君受齊女樂,怠於事,三日不聽政。

 

孔子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

 

遂適衛。

 

此昏於聲色者也。

 

[戎王使由余觀秦,秦穆公以由餘賢聖,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由餘,寡人之害,將奈何”?

 

內史廖曰:“戎王處僻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餘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

 

戎王怪之,必疑由餘。

 

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穆公曰:“善”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悅之,終年不遷。

 

由餘諫,不聽。

 

穆公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降秦。

 

梁王觴諸侯于范台,魯君曰:“昔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

 

禹飲而甘,遂疏儀狄,絕旨酒。

 

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也。’

 

齊桓公夜半不慊,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桓公食而飽,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也。’

 

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登強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其樂忘死,遂廢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也。’

 

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樂也。

 

人有一於此,是以亡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誡歟”?

 

粱王稱善相屬。

 

由此言之,昏智者,非一途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1:10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昏智三二 2


【譯文】

 

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會明朗。

 

智慧是心志的標誌,智慧公正就表明心志正直。

 

現在卻有精神清爽、智慧明朗而偏偏不明白成敗道理的人,這不是困為他愚蠢,而是因為音樂、美色、財物、利益、發怒或偏愛把他的智慧弄得昏暗不明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孔子曾代理魯國的國相,齊景公聽到這件事後很害怕,說:“孔子當政,魯國必然成為霸主。

 

魯國一成霸主,我國高它最近,必然被它先吞併掉了”。

 

犁且說:“除去孔子就象吹動一根羽毛那麼容易。

 

你何不用重金聘請孔子來齊國,送美女和樂舞給魯哀公。

 

魯哀公喜歡美女和樂舞,必然荒於國事,荒于國事孔子必定勸諫,哀公不聽勸諫,孔子必然離開魯國”。

 

於是便選齊國中八十多名美女,部穿上漂亮的錦繡衣服,並教會她們康樂之舞,然後送給魯哀公。

 

哀公接受齊國的女樂之後果然荒於國事,三天沒有聽政。

 

孔子說:“有了那些婦人在那裡唱歌,我可以離開魯國了”。

 

於是便前往衛國。

 

這就是被音樂和美色弄昏了智慧的例證。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考察,秦穆公認為由餘既有才,又有德,就問內史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敵國的禍患。

 

現在的由餘,就是我的禍患,該怎麼辦呢”?

 

內史廖回答說:“戎王處在偏僻閉塞的地方,從未聽過中原的音樂。

 

你何不送給他女樂來腐蝕他的精神;替由餘說好話來離間他與由餘的關係;挽留由餘不讓他按時回國,使戎王怪罪他,懷疑由余的忠誠呢?

 

再說,戎王喜歡女樂必荒於國事”。

 

穆公說:“這個主意好”。

 

於是把十六部女樂贈送給戎王,戎王接受了,非常喜歡這些女樂,一年到頭興趣不減。

 

由餘勸諫不聽。

 

穆公派人晴中邀請由余,由餘便投降了秦國。

 

魏王在範台宴請各國諸侯。

 

魯國的國君說:“過去堯帝之女、舜帝之妃命令儀狄作酒。

 

酒非常美,儀狄把酒進獻給禹。

 

禹飲了之後覺得非常甘美,於是便疏遠了儀狄,戒了酒,說:‘後代一定有因為縱酒亡國的。’

 

齊桓公半夜感到餓了,易牙便煎煮,燒烤,調合五味,獻給桓公,桓公吃得非常美,說:‘後世必然會有因為貪圖美味而亡國的。’

 

晉文公得到南之威為妃後,一連三天不臨朝聽政,於是便疏遠了南之威,說:‘後世必然有貪圖美色而亡國的。’

 

楚王登強台,眺望崩山。

 

左邊是大江,右邊是大湖,高興得連生死都忘在腦後,於是再也不登強台了,說:‘後世必然會有貪戀高臺美池的景色而亡國的。’

 

如今你的壇中裝的是儀狄那樣的美酒;你的美食像是易牙烹製的美味;左邊擁著白台,右邊抱著閭須,都像是南之威那樣的美色;前邊是夾林,後邊是蘭台,就像是楚國強台那樣的美景。

 

人君貪婪其中一項就足以亡國,而你現在四項全占了,豈可不警惕呢”?

 

魏王聽了,連說:“講得太好了,講得太好了”。

 

由此說來,弄昏人的智慧的並不是一種途徑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1:40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昏智三二 3


【經文】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代之佳公子也。

 

然不睹大體。

 

語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邯鄲幾亡”。

 

此昏於利者也。

 

[《人物志》曰:“夫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

 

仁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

 

厲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

 

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有慈而不仁者。

 

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有仁而不恤者。

 

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欲則內荏,是有厲而不剛者。

 

然則慈而不仁則吝奪之也;仁而不恤則懼奪之也;厲而不剛剛欲奪之也]。

 

《後漢書•班固傳》評曰:“昔班固傷司馬遷雲:‘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

 

然固亦自陷大戮[班固附竇氏勢,竇氏敗,固坐之,死洛陽獄中也],可謂智及之而不能守。

 

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耶?

 

此皆昏於勢者也。

 

[議曰:夫班固傷遷,公論也。

 

自陷大戮,挾私也。

 

夫心有私而智不能守矣]。

 

屍子曰:“夫吳越之國,以臣妾為殉。

 

中國聞而非之。

 

夫怒,則以親戚殉一言。

 

夫智在公則愛吳越之臣妾,在私則忘其親戚。

 

非智損也,怒奪之也。

 

[此昏於怒者也]。

 

好亦然矣。

 

語曰:莫知其子之惡。

 

非智損也,愛奪之也。

 

[此昏於愛者也]。

 

是故論貴賤,辨是非者,必自公心言之,自公心聽之,而後可知也。

 

故範曄曰:“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已,以之斷義,則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則能恕而自鑒”。

 

[議曰:孔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由此言之,苟有私則人其本性矣。

 

屍子日:“鴻鵠在上,彀弩以待之,若友若否,問二五,曰:‘不助也。

 

非二五難講,欲鴻之心亂也。

 

是知情注于利則本性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2:14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昏智三二 4


【譯文】

 

司馬遷說:“平原君真是亂世中的風度翩翩的公子哥兒啊。

 

但是他不懂得大道理。

 

由於惑于馮亭邪說,使趙國失陷長平,四十余萬士卒被秦國坑殺,首都邯鄲險些被攻克。

 

這都是因為被利弄昏了智慧”。

 

[《人物志》上說:“仁愛出於慈悲之心,但卻有慈悲而不仁愛的;仁愛的人本應拯救困境中的人,但卻有仁愛之心而不去拯救困境中的人的。

 

嚴厲的人有剛烈之氣,但卻有嚴厲而並不剛烈的。

 

象那種看到別人可憐,便熱淚交流,將要讓他捐獻些財物就吝嗇得很,這是慈悲但不仁愛的人。

 

看到別人處境危急,就產生憐憫之心,真要讓他前往拯救便害怕招至禍患,這是仁愛卻不去幫助別人的人。

 

無事之時講起道義聲色俱厲,一看到利益和欲望之所在,便怯懦起來,這是嚴厲卻不剛烈的人。

 

慈悲但不仁愛,是吝嗇的緣故;仁愛而不去拯救,是恐懼的緣故;嚴厲而不剛烈,是有欲望的緣故]。

 

《後漢書•班固傳》評論說:“過去班固慨歎司馬遷知識淵博,卻不能運用智慧避免腐刑。

 

可是班固自己也身犯大罪。

 

[班固依附外戚竇氏,竇氏勢敗後,班固也受到了牽連,死在洛陽監獄中]。

 

這可以說是智力已經夠了,但在行動上卻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

 

占人所以反復慨歎,人能明察秋毫,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

 

班固能看清別人的禍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禍,這是因為被權勢弄昏了自己的智慧。

 

[趙子議論說:班固慨歎司馬遷的不幸,這是公平之論。

 

身陷大罪,是由於心懷私利,這就是智慧不能自守的道理]。

 

屍佼說:“吳越等國的風俗。

 

用臣妾為君主殉葬,中原地區的國君聽了很不以為然,認為野蠻。

 

但一旦發怒,卻因一句話,殺自己的親戚。

 

智在公道,可以愛及吳越等國的臣妾,由於私心則忘了被殺者是自己親戚。

 

[這並不是智力消退了,而是被怒氣奪去了智慧]。

 

愛好也是如此。

 

有這樣的說法:“不知道自己兒子的過惡”。

 

這並不是智力不夠,而是被愛奪去了智慧。

 

所以評論貴賤,明辨是非時,必須出自公心來說話,出處自公心來傾聽,然後才能弄清楚。

 

所以範曄說:“與自身沒有利害關係時,和他商量事情,他考慮問題就沒有私心,判斷是非時就果斷正確。

 

如果能遍觀別人的智慧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情形,然後反觀自己,就能寬容別人,也就能正確瞭解認識自己了。

 

[孔子曾說:“我沒見過剛直的人”。

 

有的人回答說:“申棖不就是個剛直的人嗎”?

 

孔子說:“申棖的欲望那樣強烈,怎麼會剛直呢”由此說來,假如內心懷有私欲,就會喪失他的本性。

 

屍佼說:“鴻雁在天上飛,有人把弩弓扯滿等待射下鴻雁,好象要放箭,而又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果問他:‘有二隻還是有五隻?’

 

他必然回答:‘我不知道共有幾隻。’

 

並不是二隻或五隻這麼簡單的數字難於計算,而是想得到鴻雁的心已經亂了。

 

由此知道心專注在利上的時候,他的本性就會迷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2:34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昏智三二 5


【按語】

 

許多事情辦糟了,並不是辦事人智慧不足,而是由於一時發昏造成的。

 

如三國時的曹操,曾自負地聲稱:“曹公多智”。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有名的戰例,以明顯的劣述戰勝了絕對優勢的袁紹。

 

可見在赤壁之戰中,卻以絕對優勢輸給了明顯處於劣述的周瑜,這並不是因為周瑜比他更聰明,而是曹操被自以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沖昏了頭腦。

 

唐玄宗李隆基,本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因此才有開元盛世。

 

可是後來寵愛楊玉環,重用安祿山,終於釀成“安史之亂”,使唐帝國從輝煌的頂峰跌落下來,從此再也未能恢復元氣。

 

這也並不是唐玄宗老糊塗了,而是被輝煌的成就沖昏了頭腦。

 

人們常說:利令智昏。

 

其實能使智昏的並不僅僅是利,名、位、權、勢等等私欲都可能使人頭腦發昏,認不清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失敗的後果。

 

因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就需降低自己的欲求,即常說的淡泊名利。

 

還要有一顆平常心,無論成功、失敗,都應以平常心對待。

 

再有就是謀劃事情,要避開與此事利害攸關的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4:36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1


卷八•卑政三三

 

治理國家的政策不以好高鶩遠、玄妙難行為貴,而應以切合實際,能迅速推廣,淺近易行為高。

 

【經文】

 

[劉安曰:“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於萬物之上也。

 

燈燭至微至小而世不可乏者,以其明之下,能昭日月之四蔽”。

 

由是觀之,政之貴卑也久矣。

 

是以先王設官,分職而共治耳]。

 

【譯文】

 

[劉安在《淮南子》中說:“太陽、月亮是最光明、最偉大的,然而卻仍有照不到的地方,是因為它們高懸在萬物之上的緣故。

 

油燈和蠟燭雖然非常微小,但世上卻不能缺少它,因為它的光明能照到太陽、月亮所照不到的犄角旮旯”。

 

由此看來,治國以能普遍實行為貴,是由來以久的道理。

 

所以古代聖君設置官吏,使他們各司其職,從而達到合作共治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5:04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2


【經文】

 

《淮南子》曰:“濟溺人以金玉,不如尋常之纆”。

 

韓子曰:“百日不食以待梁肉,餓者不肯”。

 

[故曰:“療饑不期於鼎食,拯溺無待於規行也]。

 

此言政貴卑以濟事者也。

 

何以言之?

 

韓非曰:“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也,今為眾人法而以為上智之所難也,則人無從識之矣。

 

故糟糠不厭者,不待梁肉而飽;

 

短褐不完者,不須文繡而好。

 

以是言之,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而緩者非務也。

 

今所治之政,人間之事。

 

夫婦之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智之所難論,則其於人過遠矣。

 

是知微妙之言,非人務也”。

 

[又曰:“世之所謂烈士者,離眾獨行,取異於人。

 

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

 

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

 

恍惚,無法之言也。

 

夫人生必事君養親,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論忠信。

 

言論狀信不可以恍惚之言。

 

然則恍惚之言、恬淡之學,天下之惑術也”。

 

又曰:“察士而後能知之,不可以為智全也。

 

夫人未盡察也,唯賢者而後能行之,不可以為法也]。

 

故《尹文子》曰:“凡有理而無益於治者,君子不言,有能而無益於事者,君子不為”。

 

故君子所言者,不出於名法、權術;

 

所為者不出於農、稼、軍陣,周務而已。

 

[故曰:小人所言者,極於儒墨是非之辯,所為者,極於堅偽偏執之行。

 

求名而已,故明主誅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5:29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3


【譯文】

 

《淮南子》上說:“救助溺水的人,給他金玉等珍寶,不如給他一根平常的繩子”。

 

韓非子說:“很多天吃不上飯的人,讓他等有了黃粱米飯和肉食之後再吃,餓著的人一定不同意”。

 

[所以說治療饑餓,不寄希望於寶鼎煮出的美味;

 

拯救溺水的人等不到行步端正的慢性子]。

 

這就是說,治理國家以淺近易行為貴,才能把事情辦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

 

韓非子說:“人們所說的智謀之人講的微妙高深的道理,即使是智力較高的人也是感到難以理解的。

 

現在為普通人立法,卻盡講智力較高的人也難以明白的道理,那麼普通人也就更無法弄明白了。

 

所以糟糠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等待有了黃梁米飯和肉食後再去吃飯的;

 

連粗麻織的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須有了繡花的綢衣才喜歡穿的。

 

由此說來,治理國家的事,急迫的事還解決不了,可以緩一步的事情就用不著去做。

 

[韓非子還說:“現在人們所說的英烈之人都是些與眾不同。

 

行為怪僻的人。

 

他們標舉恬淡的學問,講些恍惚的道理。

 

我認為恬淡,是無用的道理,恍惚是沒原則的說法。

 

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侍奉君主,孝養父母。

 

侍奉君主,孝養父母是不能用恬淡無為之人的,必須用講究忠誠信義的人。

 

而講究忠誠信義就不能恍惚。

 

可見恍惚的道理,恬淡的學問,都是迷惑人的邪術”。

 

韓非子還說過:“非要考察別的人怎樣做才能明白,就不能認為他有完全的智慧,因為人是考察不完的。

 

有才德的人才能做的事,是不能當做取法的標準的]。

 

所以《尹文子》說:“凡是雖有些道理卻對於治國沒有幫助的,君子不去談論它;

 

雖然有能力但於具體事情上沒有好處的,君子不必去做。

 

所以君子所說的道理,不越出名法和權術的範圍;

 

君子所作的事情,不超出種田務農,行軍佈陣的事情。

 

這就是說,合於急用的才努力去做。

 

[所以說:小人所說的都是關於儒家、墨家孰是孰非的爭論,所做的都是些固執、偏激、偽飾的行為。

 

這不過是追求名聲而已,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誅殺他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5:57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4


【經文】

 

今世之人,行欲獨賢,事欲獨能,辨越出群,勇越絕眾。

 

夫獨行之賢,不足以成化;

 

獨能之事,不足以周務;

 

出群之辨,不可為戶說;

 

絕眾之勇,不可與征陣。

 

凡此四者,亂之所由生也。

 

[故曰:為善者使人不能得縱;

 

為巧者使人不能得為。

 

此獨善獨巧者也,未盡巧善之理。

 

故所貴聖人之理,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也。

 

所貴工倕之巧者,不貴其獨巧,貴其能與眾共巧也。

 

《文子》曰:“夫先知達見,人材之倕也,而治世不以貴於人。

 

博聞強志,口辯辭給,人智之溢也,而明主不以求於下。

 

傲世賤物,不汙於俗,士之抗行也,而治世不以為人化。

 

故高不可及者,不以為人量。

 

行不可逮者,不以為國俗。

 

故國治可與愚守,而軍旅可與怯同。

 

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並用之也”。

 

議曰:文子此言,以為聖人不可用先知先達、博聞強志、傲世賤物三事,化天下百姓,使皆行此道,用為規俗。

 

今但任其風土,化以農稼軍陣,曲成於物而俯同於俗耳,非貴於獨能獨勇者也]。

 

故聖人任道以通其險。

 

[《淮南子》曰:“體道者逸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離朱之明,察針于百步之外,而不能見泉中之魚。

 

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而不能聽十裡之外。

 

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理三畝之宅。

 

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則六合不足均也”。

 

此任道以通其險也]。

 

立法以理其差。

 

[《文子》曰:“農、士,工、商,鄉別州異。

 

農與農言藏,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

 

是以士無遺行,工無苦事,農無廢功,商無折貨,各安其性”。

 

此立法以理其差也]。

 

使賢愚不相異,能鄙不相遺,此至理之術。

 

故叔孫通欲起禮,漢高帝曰:“得無難乎”?

 

對曰:“禮者,因時世人情而為之節文者也”。

 

張釋之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施行”。

 

由是言之,夫理者,不因時俗之務而貴奇異,是餓者百日以待粱肉,假人金玉以救溺子之說矣。

 

[議曰:昔楚之公輸,宋之墨翟,能使木鳶自飛,無益於用。

 

漢之張衡能使參輪自轉,魏之馬鈞能使木人吹簫,苟無益於用而為之,則費功損力,其害多矣。

 

《莊子》曰:“朱汗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技成無所用其巧”。

 

《文子》曰:“夫治國在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過此而往,雖彌輪天地,纆絡萬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飧挹,聖人措而不言也”。

 

由是觀之,事貴于適時,無貴於遠功,所自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6:30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5


【譯文】

 

現在世上有些人,品行想要比所有的人高,辦事要比所有的人強,能言善辯想要出群,勇力想要超眾。

 

但是,出眾的品行卻並不能教化人民;

 

超眾的辦事能力並不能合於急用;

 

傑出的口才也不能挨門挨戶地去遊說;

 

過人之勇,卻不一定能和大家一起去行軍打仗。

 

總之,這四種超眾之處,不過是產生禍亂的根源而已。

 

[所以說,行善的,使人不能隨心所欲;

 

弄巧的,使一般人不能插手。

 

這獨善、獨巧的人,其實也未窮盡巧和善的道理。

 

所以應該以聖人之理為貴,不以一人獨自治理為貴,以能和大家一起共同治理為貴。

 

應該以工捶的巧技為貴,不以一人獨巧為貴,而以能有和大家一樣的巧技為貴。

 

《文子》說:“先知先覺,通達的見解,這是人材的過人,但太平盛世,不把這當作比別人珍貴的東西。

 

廣博的知識,超人的記憶力,能言善辯的口才,這是人聰明智慧的流露,但是英明的君主不把這當作要求臣下的標準。

 

做視一切,輕賤別人,不受流俗的污染,這是士大夫的高尚的品行,但太平盛世不把它當做教化百姓的標準。

 

所以,那些高不可攀的表現,不能做為衡量百姓的標準。

 

那些一般人比不上的品德,不能當做一國的風俗。

 

所以國家太平,可以和愚人一起守成;

 

軍隊強大,可以和怯懦的人並肩作戰。

 

用不著等待古代英俊傑出的人物出現而人可以自我充實的原因,就是按他們所現有的品質、能力相容並用他們而已”。

 

《文子》這些話,是認為聖明的君主不能用先知遠見、博聞強記、傲視別人三事來教化天下。

 

假如讓百姓都把這作為行動的規範和風俗是行不通的。

 

如今只要隨其風土人情,以務農耕稼、行軍作戰為教化,娓婉地附合眾人,隨同流俗而已。

 

而不是以獨能獨勇為貴啊]。

 

所以古代聖明之君隨順大道來通過險阻。

 

[《淮南子》說:“能夠體悟大道的就會安逸而不會走入窮途未路;

 

依仗自己巧妙的一定勞而無功。

 

有離朱那樣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縫衣針,卻看不到泉水中的遊魚。

 

有師曠那樣能分辨各種音調的耳朵,卻聽不到十裡之外的聲音。

 

所以,任用一個能力強的人,不能把三畝大的宅院治理好;

 

遵循大道的規律,依從大地之自然法則,宇宙六合也不難治理的均衡公正。

 

這就是順隨大道來通過險阻的意思]。

 

樹立法度來理順各種差別。

 

《文子》說:“農民,士大夫,工匠,商人,無論在鄉里、在州縣,都是有差別的。

 

農民和農民談論收穫;

 

士大大和士大夫談論品行;

 

工匠與工匠談論巧技;

 

商人和商人談論利潤、價格。

 

所以士大夫不會失去品行;

 

工匠不會有做不了的活計;

 

農民不會花費無用的氣力,總有所收穫;

 

商人不會折損本錢。

 

這就是用各安其位的方法來理順各種差別]。

 

使聰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不互相輕視,能巧的和粗俗的不互相拋棄,這是最好的治理國家的辦法。

 

所以叔孫通要制定禮儀,漢高祖說:“不會很難吧”叔孫通回答說:“禮這種東西,是隨著時世人情而制定用來節制虛文的”。

 

張釋之對文帝講論治國的道理,文帝說:“講得淺近些,不要有太高深的道理,只要現在可以施行的就好”。

 

由此看來,如果治理國家不依從時俗急需的事去做,而以奇異為貴,那就是犯了餓了多日的人讓他等待黃梁米飯和肉食,借給別人金玉珍寶去拯救溺水者一樣的錯誤理論。

 

[過去,楚國的公輸般,宋國的墨翟,能使木制的飛蔦飛上天,但並無實際用途。

 

漢代的張衡能使車的三個輪子自己運轉而不靠馬的拉力。

 

魏國的馬鈞能制出會吹蕭的木人。

 

但假如沒有實際用途,做這些東西,就是廢功損力、勞民傷財,它的害處太多了。

 

《莊子》說:“朱汗漫跟支離益學習殺龍的技術,花費了千金的學費,但學成之後,卻沒有使用這種技術的機會”。

 

《文子》說:“治國的根本在於仁義、禮樂、名法、刑賞,超出這些去弄別的,即使能統括天地,纏繞萬物,卻屬於治國之外的道理,對廣大人民百姓來說,既不能吃,又不能用。

 

所以古代聖人置之不言”。

 

由此看來,做事在於切合現實,不應好高騖遠,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6:54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卑政三三 6


【按語】

 

卑政主要講治國要以腳踏實地、切實可行為原則,切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在這方面,我們建國以來,有二次慘痛的教訓,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次是五八年,提出的口號是“超英趕美”,“一大二公”,“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大煉鋼鐵,放高產衛星,把我國經濟拖到破產的邊緣;

 

再一次是十年浩動,口號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反修防修”,思想上“狠鬥私字一閃念”,物質上“割資本主義尾巴”,結果把我國經濟再次拖向崩潰的邊緣,文化領域也成了一片荒漠。

 

而改革開放,正是從農村包產到戶,城市工人計件工資,按勞取酬,允許私人經營等這些看似平常、但卻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開始,然而卻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建國以來發展速度的奇跡。

 

《卑政》一文給我們的啟迪是,無論作什麼事,量力而行,實事求是是最重要的。

 

如你要圓發財的夢想,不要幻想一夜之間腰纏萬貫,建什麼集團公司。

 

不防先賣大碗茶,擺個地攤;

 

你要當科學家,不要立即就去搞哥德巴赫猜想,夢想一下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而首先要學好最基本的數、理、化。

 

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8:35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善亡三四 1


卷八•善亡三四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天下必然的規律,但這必須從長遠來看才行。

 

有時做善事未得善報甚至還得了惡報;相反有人做惡卻未得惡報反而有善報,這都是因為善或惡的積累還未達到一定程度,一旦時機成熟,都會得到應有的報應。

 

所以我們不應對暫時的不合理現象感到迷茫而動搖行善的信念。

 

古人說得好:“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經文】

 

[議曰:世有好善而反亡者]。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又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何以征其然耶?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火不熄則謂水不勝火,此又與不仁之甚者也。

 

又,五穀種之美者,苟為不熟,不如綈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

 

屍子曰:“食所以為肥也,一飯而問人曰:‘奚若?

 

’則皆笑之。

 

夫治天下大事也,譬今人皆以一飯而問人‘奚若’者也”。

 

[議曰:此善少不足以成名也。

 

惡亦如是。

 

何以明其然耶?

 

《書》曰:“商罪貫盈。

 

天命誅之。

 

餘弗順天,厥罪惟均”。

 

由是觀之,夫罪未盈,假令中有罪惡,未滅也。

 

今人見惡即未滅,以為惡不足懼,是以亡滅者繼踵於世。

 

故曰:“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此聖人之誡]。

 

由是觀之,故知善也者,在積而已。

 

今人見徐偃亡國,謂仁義不足仗也;見承桑失統,謂文德不足恃也。

 

[承桑氏之君,循德廢武,以滅其國也]。

 

是猶杯水救火、一飯問肥之說,惑亦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09:04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善亡三四 2


【譯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盡做好事,反而不得好報,有的甚至短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然會有善報”。

 

又說:“不積善就不能成名”。

 

怎麼能證明這種說法呢?

 

孟子說:“仁者戰勝不仁者、就象水能滅火一樣。

 

似是如今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滅一車乾柴燃起的烈火,火不滅就說水不能滅火。

 

這和用一點仁愛之心去消除不仁到極點的社會現象是同樣的道理。

 

又如五穀的品種再好,假如沒有成熟,那還不如稗的種子。

 

所以,仁愛也在於是否成熟啊”屍佼說:“吃飯是為了長得肥胖,假如只吃一頓飯,就問別人說:‘怎麼樣,我胖了嗎? ’

 

那麼大家都會恥笑他。

 

而治理天下,是最大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成效的,現在人們往往急功近利,就象吃了一頓飯就問別人‘我胖了嗎? ’

 

一樣”。

 

[這是善德太少,還達不到成名的程度啊。

 

惡也是這樣。

 

怎麼能說明這道理呢?

 

《尚書》上說:“商紂王已是惡貫滿盈了,所以上天受命武王誅滅他。

 

其餘不順天命的人,只看他罪惡的輕重如何”。

 

由此看來,只是罪惡未滿盈而已。

 

假如有罪惡卻未滅亡,就認為有罪惡也不值得懼怕,這就是世上滅亡者一個接一個的原因啊。

 

所以說:“罪惡不積累到一定程度,暫時是不會滅亡的”。

 

這是聖人的告誡啊]。

 

由此看來,善德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

 

如果有人看到歷史上徐偃王講仁義卻亡了國,就認為仁義不值得依恃;看到古代承桑國國君講文德而國家滅亡,就認為文德不值得依恃[承桑氏的君主遵循文德,罷廢武功,後來導致國家滅亡]。 ,

 

這就象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頓飯就問人“我胖了嗎”一樣糊塗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1:08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