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0:07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善亡三四 3


【按語】

 

荀子說:“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積善成德”。

 

他還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古人早就認識到,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從細微起步,堅持不懈,逐漸積累的結果。

 

同理,那些巨惡元兇,也不是生下來就窮凶極惡,也是從小事情積累,小環境促成的。

 

然而,社會上卻有這樣一種現象,善良的人總受欺侮,而一些惡棍卻活得揚眉吐氣。

 

是什麼原因呢?

 

善良的人往往心存好意,雖然受到傷害,但總是想給惡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但這恰恰造成給惡人繼續作惡的空子。

 

人們常說:心慈手軟。

 

善良的人十有八九軟弱,軟弱就必定會受欺,即使受了欺侮也忍氣吞聲,所以惡棍才敢於胡作非為。

 

其實,善良並不等於懦弱,如果看到歹徒行兇,卻視而不見;甚至欺侮到自己頭上也逆來順受,那就不是善良,而是麻木不仁了。

 

總之,對於正義必定戰勝邪惡這一信念,務必堅定不移,才會堅持積善止惡,使我們的社會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文明階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1:53 | 只看該作者

卷八•詭俗三五 1


卷八•詭俗三五

 

事與願違,理與情背。

 

這常常使我們為之困惑。

 

然而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會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對子女不可溺愛,否則輕則使子女養成依賴習慣,重則會走上邪路。

 

二,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乃至成見,往往能督促自己改正缺點,不斷進取。

 

三,正確分辨是非,不被私下的評論所左右,而應以大局為準繩。

 

【經文】

 

夫事有順之而失義,有愛之而為害,有惡於己而為美,有利於身而損于國者。

 

何以言之?

 

劉梁曰;“昔楚靈王驕淫暴虐無度,芊尹申亥從王之欲以殯於乾溪,殉之以二女。

 

此順之而失義者也。

 

[議曰:夫君正臣從謂之順,今君失義而臣下從之,非所謂順也]。

 

鄢陵之役,晉楚對戰,谷陽獻酒,子反以斃,此愛之而害者也。

 

[漢文帝幸慎夫人,其在禁中嘗與後同席。

 

及幸上林,郎署長布席,慎夫人席與後同席。

 

袁盎引慎夫人座。

 

上大怒,袁盎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上下乃和。

 

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耳。

 

主妾豈可同座哉?

 

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

 

陛下獨不見人豕乎”?

 

上乃悅。

 

由是言之,愛之為害,有來矣]。

 

臧武仲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美疢也。

 

疢毒滋厚,藥石猶生我”。

 

此惡之而為美者也。

 

[孫卿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商君曰:“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韓子曰:“謂敵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俗遁世,謂之高愨;交爭逆令,謂之剛材;行惠取眾,謂之得人。

 

不棄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財損也;君子者,人難使也;有行者,法制毀也;有俠者,官職曠也;高愨者,人不事也;剛材者,令不行也;得人者,君上孤也。

 

此八者,匹夫之私譽,而人主之大敗也”。

 

[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譽,家國無危亂不可得也]。

 

由是觀之,夫俗之奸惡與事相詭,唯明者能察之。

 

[韓子曰:“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此之謂異利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2:30 | 只看該作者

卷八•詭俗三五 2


【譯文】

 

事情有順著行事卻不合道義的,有本為愛他卻反害了他的,有討厭自己卻是於自己有好處的,有利於自己卻有損於國家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劉梁說:“過去楚靈活王驕奢淫佚,暴虐無度,芊尹申亥按照靈王的意願,把他埋葬在乾溪(今安徽毫州),並用二個女子殉葬。

 

這是順著行事反而違背道義的。

 

[國君的命令正確,臣子才服從,這叫做順。

 

而如今國君違背道義,臣下卻服從他,並不是什麼順]。

 

鄢陵之戰,晉楚兩國交兵,楚國統帥子反的僕人谷陽豎給子反敬酒,子反醉,楚軍大敗,楚王逼令子反自殺,這就是因為愛他,反而害了他。

 

[漢文帝寵愛慎夫人,在後宮時,慎夫人和皇后同席而坐。

 

待到漢文帝游上林苑,郎署長安排座位,又安排慎夫人與皇后同席而坐,袁盎便把慎夫人領到另一座位坐下。

 

文帝大怒,袁盎上前說到:“我聽說尊卑之間一定有個次序,上下才能融洽。

 

如今陛下既已冊立了皇后,慎夫人不過是侍妾,女主人與侍妾是不能在同一席位上平起平坐的。

 

如今你寵愛她,多賞賜她財物就行了。

 

你認為讓她與皇后同席是為她好,其實恰恰是給她製造後患。

 

你沒見過高皇帝的寵妃戚姬的下場嗎?

 

高皇帝死後,呂後把戚姬剁去雙手雙腳,扔在豬圈裡,被稱作‘人豕’”。

 

文帝這才不生氣了。

 

由此說來,愛他反而是害他,是早就有的現象啊]。

 

臧武仲說:“孟孫討厭我,那是良藥和針石啊。

 

季孫喜歡我,那是美麗的病毒啊。

 

病毒再厲害,良藥和針石還能把我救活”。

 

這就是厭惡他卻對他反而有益的道理。

 

[荀子說:“批評我而又批評得對的,是我的老師;稱讚我,而又稱讚得對的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是我的敵人”。

 

商鞅說:“不實在的話,就像是花朵;真實的話,像是果實;逆耳的話,像是良藥;甜言蜜語,像是疾病]。

 

韓非子說:“為老朋友循私舞弊的,稱之為不拋棄朋友;把公家財產分給別人的,稱之為有愛心;看不起官職俸祿而看重自己生命的,稱之為君子;不顧法律規定而庇護親人的,稱之為有品德;拋棄職務包庇朋友的,稱之為有俠肝義膽;避世隱居的稱之為誠謹;互相爭鬥,違抗命令的,稱之為剛烈;施些小恩小惠以收買人心的,稱之為得人。

 

所謂不拋棄老朋友的官吏,一定有奸私;所謂愛人的,公家的財物卻受到了損失;所謂的君子,國家難以使令他;所謂的有品德,法制就會被毀掉;所謂的有俠肝義膽,就會使官位出現空缺;所謂的誠謹,就是使人別幹事;所謂的剛烈,就會使上級的命令沒人執行;所謂得人,就會使君主處於孤立的地位。

 

這八種稱譽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私譽,是對君主利益的極大破壞”。

 

[國君如果不清楚國家利害之所在,盲目聽信百姓的私譽,想使國家不陷入混亂,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來,世俗的好惡往往與事理相反,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看清楚這一點。

 

[韓非子說:“君臣之間的利害剛好是對立的,所以臣子不忠於君主。

 

臣子的利益一旦獲得滿足,君主的利益隨之就會破滅”。

 

這就是君臣利害不同的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3:03 | 只看該作者

卷八•詭俗三五 3


【按語】

 

事與願違,理與情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下異利。

 

對同一人或同一事,上下的看法往往是相反的,如百姓認為品質惡劣的人,上級卻加以重用;百姓反對的事,上級卻執意要做。

 

但由於中國一直是官本位制,即使是儒家聲稱的以民為本,實際上也是替官方說話的,保護的也是官方的利益。

 

如本文作者就是如此。

 

如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了,儘管上下在某些問題上的看法不盡一致,但不是象過去那樣,什麼都以上面的想法看法為準則,百姓的心聲有時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樣做,對於理順上下關係,做出正確決策,乃至國家的安定團結都是很有必要的,切不可等閒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4:27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息辯三六 1


卷八•息辯三六

 

考察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是看他怎麼做而不是看他怎麼說。

 

齊威王根據即墨大夫和東阿大夫的政績來評價他們的才能、人品,從而不受左右親信的欺騙,使齊國大治。

 

而歷史上的許多帝王卻只根據臣下的巧詐之言來用人,所以朝政昏亂,自身也深受其害。

 

這就從正反兩面論證了這種考察方法的正確性。

 

這對我們的用人方針也有頗啟迪和借鑒作用。

 

【經文】

 

[議曰:“夫人行皆蓍於跡,以本行而征其跡,則善惡無所隱矣。

 

夫辯者焉能逃其詐乎]?

 

【譯文】

 

[趙子議論說:人的品行都會有跡象顯示出來,根據一個人的根本品質並參驗他辦事的跡象,那麼是善是惡就無法掩飾了。

 

即使能言善辯,也無法用詭詐的手段掩飾他不善的本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5:01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息辯三六 2


【經文】

 

《中論》曰:“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彼數物未嘗有言,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

 

[故曰:使吾所行之信如彼數物,誰其疑之?

 

今不信吾之所行,而怨人之不信也。

 

惑亦甚矣]。

 

故知行有本,事有跡。

 

審觀其體,則無所竄情。

 

何謂行本?

 

孔子曰:“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

 

太公曰:“人不盡力,非吾人也;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

 

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安萬乘之主,簡練群臣,定其名實,明其令罰,非吾宰相”。

 

此行本者也。

 

何為事蹟?

 

昔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

 

是子不事我左右以求譽也”。

 

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而語之曰:“自夫子之守阿也,譽日聞。

 

然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苦。

 

趙攻甄,子不能救。

 

魏取薛陵,子不能知。

 

是子常以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常譽之者,齊國大理。

 

漢元帝時,石顯專權。

 

京房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

 

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君不明而所任巧佞”。

 

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也?

 

將以為賢”?

 

上曰:“賢之”。

 

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

 

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

 

[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

 

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

 

何不以幽厲蔔之而覺悟乎”?

 

上曰:“惟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

 

房曰:“夫前世二君亦皆然耳,臣恐後之視今,如今之視前也”]。

 

此事蹟者也。

 

言之,夫立身從政,皆有本矣;理亂能否,皆有跡矣。

 

若操其本行,以事蹟繩之,譬如水之寒、火之熱,則善惡無所逃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5:38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息辯三六 3


【譯文】

 

《中論》上說:“水是涼的,火是熱的,金石是堅硬的,這幾種東西並未自己標榜,可是人們沒有不瞭解它們確是哪樣性質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

 

它的標記就附在它本身上面”。

 

[所以說,假如我的所作所為誠如那幾種東西一樣,誰還會懷疑我的品行呢?

 

如今人們不相信我的品行,卻埋怨別人不相信自己,真是糊塗極了]。

 

由此即可明白,立身有根本可察,做事有跡象可尋,只要仔細觀察,那就誰也無法掩飾其真相了。

 

什麼叫立身根本呢?

 

孔子說:“立身處世有一定的準則,而孝敬父母是根本;喪葬有一定的禮儀,哀痛是根本;戰陣有一定的排列方式,但以勇敢為根本”。

 

姜太公說:“人民不盡力務家,不是我的人民;官吏不公平廉潔、愛護百姓,就不是我的官吏;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合陰陽四時,使國君安居王位,不能選拔訓練群臣,使其名實相符,法令彰明、賞罰得當,就不是我的宰相”。

 

這就是立身根本。

 

什麼是做事的跡象?

 

過去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了即墨任職以後,說你壞話的每天都有。

 

可是我派人去巡視即墨,看到荒地都開墾出來了,人民豐衣足食,官府沒有積壓的工作,東方一帶因此寧靜安定。

 

這是因為你不花錢收買我身邊的親信以求榮譽啊”。

 

因而將萬家封給即墨大夫做采邑。

 

又召見東阿大夫,對他說:“自從先生做東阿太守後,每天都能聽到的人說你的好話。

 

然而我派人巡視東阿,只見到處荒蕪,百姓貧困。

 

趙國攻打甄城,你不能救助;衛國攻取薛陵,你竟然不知道。

 

這是你常用錢收買我身邊的親信,以求得榮譽啊”。

 

當天,便烹殺了東阿大夫和身邊親信中說東阿大夫好話的人。

 

齊國因此而治理得井井有條。

 

漢元帝時,石顯專權,京房私下進見皇帝,問漢元帝說:“周幽王和周厲王時,國家怎麼陷入危機的呢?

 

他們信任的是些什麼人呢”?

 

元帝說:“君主不英明,信任的都是些投機取巧、吹吹拍拍的人”。

 

京房說:“是明知他們投機取巧、吹吹拍拍還要任用他們呢?

 

還是認為他們有才能才用他們呢”?

 

元帝說:“是認為他們有才能”。

 

京房說:“那麼如今怎麼知道他們不賢呢”?

 

元帝說:“根據當時社會混亂,君主的地位受到危脅的情況知道的”。

 

[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曾聽到過這樣的道理,但他們卻嘲笑幽王、厲王的糊塗。

 

然而他們仍然任用了豎刁、趙高這樣的狡詐之徒,結果國家政治一天比一大昏亂,造反的人滿山遍野。

 

為什麼他們不能以幽王、厲王作為前車之鑒,從而覺悟到自己用人之非呢”?

 

元帝說:“只有懂得大道的人,才能鑒過去以知未來啊”。

 

京房說:“陛下看現在的朝政是清明呢而是昏亂”?

 

元帝說:“也是非常昏亂的”。

 

京房:“如今受信任重用的是些什麼人呢”?

 

元帝說:“有幸的是現在被任用的石顯比豎刁、趙高他們好。

 

我認為朝政的昏亂責任不在他”。

 

京房曰:“前世的齊桓公、秦二世也是這樣認為的。

 

我恐怕將來的人看現在的情形就如同我們看過去的情形是一樣的”]。

 

這就是凡事必有跡象表現出來的道理。

 

由此說來,立身也好,從政也好,都有一個最根本的準則。

 

政治清明或昏亂,人是否有才能也都有跡象表現出來。

 

如果能把持住根本,以辦事的跡象作為考核的依據,那麼就象水是涼的、火是熱的一樣,人的善惡就無法掩飾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6:06 | 只看該作者

卷八•息辯三六 4


【按語】

 

對人的認識,比對物的認識難得多。

 

因為物不會作假,不會演戲,而人,由於種種原因,學會虛假做作是人生必需的一課,太真、太實必定會被現實碰得頭破血流。

 

假戲真作、真戲假作、真假合作..看得人眼花撩亂,莫辨真偽。

 

難怪曹雪芹感歎不已:假作真時真亦假。

 

但人的真實面目是否就不能認識了呢?

 

否,還是可以認識的,因為不管如何會演戲,演員總會有卸妝下臺的時俟,如梅蘭芳在戲臺上是天女、是林黛玉,一下臺還是一個堂堂五尺鬚眉;袁世海上台是曹操,蓋叫天上台是武松,下臺還是袁世海、蓋叫天。

 

要看演員卸妝下臺的真面孔,有兩個辦法,一是時間。

 

有詩雲:“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禮下時。

 

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其實就是當時身死,蓋棺不能定論,歷史還是會還他以本來面目的。

 

君不見彭德情乎?

 

死時身上還有那麼多污水,可他的歷史形象卻是無比聖潔的。

 

第二個辦法更省事一些,就是見真招,不管戲臺上武松多麼威風,只要放一隻真老虎到臺上去,你就是給他喝三十六碗酒也全不濟事。

 

這使筆者想起前些年一個熱門話題,一些真真假假的千里馬在報刊、雜誌上呼喚伯樂,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假千里馬還是可以享受精飼料,真千里馬卻只好仍然拉車爬坡。

 

其實,要真想分清誰是千里馬,何必非有伯樂不可,只要放在同一起跑線上,加上一鞭,是馬是驢連小孩子也不會弄錯的。

 

筆者又想到這些年的考評:幹部自評、互評、群眾評議、面對面、背對背、統計、造冊、輸電腦,真是搞得煞有介事,其實仍然是在嚴肅認真地演戲而已。

 

看一個幹部是否廉潔,是否稱職,哪要那麼複雜,只要把他和老婆、兒子的衣、食、住、行和他治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比一比,就什麼都清楚了。

 

這就是所謂“息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7:43 | 只看該作者

卷八•量過三七 1


卷八•量過三七

 

人的品類不同,所犯錯誤的性質也不一樣。

 

一般說來,對賢者的責備要嚴,對一般人的錯誤責備要寬。

 

如孔子批評管仲,正是由於把他當做一流人才來看,才惋惜他沒能成就更大的事業。

 

對一般人如果象要求賢者那樣,那普通人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了。

 

【經文】

 

[議曰:楊惲書雲:“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人者,士大夫之行也。

 

皇皇求財利,常恐遺之者,庶人之行也。

 

今奈何以士大夫之行而責僕哉”?

 

此量過者也]。

 

【譯文】

 

[趙子議論說:漢代楊惲在寫給孫惠宗的信中說:“努力追求仁義,常怕不能教化百姓,那是士大夫的事;急急忙忙追求財富,常怕求不到,那是老百姓的事。

 

你為什麼用士大夫的標準責備我呢”?

 

這就是衡量過錯要有不同的標準的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8:39 | 只看該作者

卷八•量過三七 2


【經文】

 

孔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黨,黨類也。

 

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也]。

 

何以言之?

 

太史公雲:“昔管仲相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然孔子小之曰:‘管仲之器小哉!豈不以周道衰,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

[議曰:夔、龍、稷、契,王者佐也,狐偃、舅犯,霸者佐也。

 

孔子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是奇管仲有王佐之材矣。

 

夫有王佐之才而為霸者之政,非小器而何?

 

由是觀之,孔子以管仲為夔、龍、稷、契之黨而觀過也]。

 

虞卿說魏王曰[虞卿說春申君伐燕以定身封,然楚之伐燕,路由於魏,恐魏不聽,虞卿為春申君說魏君假道也]。 :“夫楚亦強大矣,天下無敵,乃且攻燕”。

 

魏王曰:“向也子雲‘天下無敵’,今也子雲‘乃且攻燕’者,何也”?

 

對曰:“今謂馬多力則有之矣,若曰勝千釣則不然者,何也?

 

夫千鈞非馬之任也。

 

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夫越趙魏而開兵于燕,則豈楚之任哉”?

 

由是觀之,夫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孔子小之;楚人不能伐燕,虞卿反以為強大,天下無敵,非詭議也,各從其黨言之耳。

 

不可不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0:19:08 | 只看該作者

卷八•量過三七 3


【譯文】

 

孔子說:“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

 

什麼樣的人就犯什麼樣的錯誤。

 

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了”。

 

[黨,就是品類。

 

小人不能做君子事,當然不會犯君子所犯的錯誤。

 

這並不是說小人犯錯誤就該寬恕,不要責備]。

 

為什麼這樣說呢?

 

司馬遷說:“過去管仲輔佐齊桓公,九次主持與諸候的會盟,使天下得以匡正,可孔子還是小看他,曾說:‘管仲的器量狹小得很哪!’因為他沒有努力輔佐齊桓公成就王業,卻只成就了霸業”。

 

[夔、龍、稷、契(虞舜的臣子),這是天子的輔佐,狐偃、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臣子)是霸主的輔佐。

 

孔子曾稱讚管仲說:“假如沒有管仲,我們就會被夷狄之國所滅,恐怕我們早已成了野蠻人了”。

 

這是為孔子覺得管仲有王佐之材,卻只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不是器量狹小又是什麼呢?

 

由此看來,孔子是把管仲當做夔、龍、稷、契一流人來看的,才批評他器量狹小]。

 

虞卿在遊說魏王時說[虞卿本來是先勸春申君攻打燕國,以求取自身的封賞。

 

但楚國若攻打燕國,必須通過魏國。

 

虞卿怕魏國不准楚軍通過,才去遊說魏王借取通道的]:“楚國可是很強大的,可以說天下無敵。

 

他即將攻打燕國”。

 

魏王說:“你剛才說楚國天下無敵,現在又說即將攻打燕國,這是什麼意思”?

 

虞卿回答說:“假如有人說馬很有力氣,這是對的,但假如有人說馬能馱動千鈞的重量,這是不對的。

 

為什麼呢?

 

因為千鉤之重,不是馬能馱起來的。

 

現在說楚國強大是對的,假如說楚國能夠越過趙國和魏國去和燕國開戰,那豈是楚國能做到的呢”?

 

由此看來,管仲九次主持諸侯會盟,而孔子還小看他;楚國不能越過魏國去攻打燕國,虞卿反而認為楚國強大,這並不是不負責的說法,而是根據他們各自品類來說的。

 

這是不能不弄清楚的。

 

【按語】

 

苛求賢者,是對賢者的愛護。

 

因為賢者總是有一定聲望和地位的人,因而也是人們注意的物件,一舉一動都對普通人產生較大的影響。

 

但中國傳統中卻有與之相反的現象,即為尊者諱。

 

勢位元一尊,就成了聖人,錯誤都是別人犯的,而功德都是尊者一人所為。

 

然而一旦倒臺,就又成了千人唾駡、遺臭萬年的獨夫民賊。

 

所以為尊者諱的人,其實恰恰是尊者的掘墓人。

 

這就是魯迅所說的捧殺。

 

所以筆者認為,對尊者也應如對賢者一樣,要求嚴一些,即使對他個人來講也是好事。

 

而對待普通人,則不妨寬容一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寬容,就是寬容別人的毛病、缺點,乃至錯誤。

 

寬容和你意見相反的事,你看不順眼的那些人。

 

如果沒毛病,對你隨聲附合,你怎麼看怎麼舒心,還用得著寬容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13:03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勢運三八 1


卷八•勢運三八

 

人們的品質和社會風氣並不是人的本性造成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統治者引導的結果。

 

統治者的引導會形成一種勢,勢一旦形成就難以抗拒。

 

所以明君在位時,是太平盛世,壞人也不敢做壞事。

 

暴君當政時,好人也會變壞。

 

社會風氣也是如此。

 

古語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還有一句古語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可見統治者的榜樣對社會風氣的重大影響。

 

【經文】

 

[百六之運,推遷改移,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君子小人無賢不肖,至人無可奈何。

 

知其不由智力也]。

 

【譯文】

 

[天下大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地變遷流逝,既不會因堯舜賢德而停滯,也不會因桀紂無道而消失。

 

誰是君子小人?

 

何為賢慧愚妄?

 

都沒個定準,這是至高至明的聖人也沒辦法的事情。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智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13:38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勢運三八 2


【經文】

 

夫天下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有禮讓焉。

 

此數事者,未必其性也,未必其行也,皆勢運之耳。

 

何以言之?

 

《文子》曰:“夫人有餘則讓,不足則爭。

 

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

 

物多則欲省,求贍則爭止”。

 

[議曰:《管子》雲:“衣食足則知榮辱”。

 

此有餘則讓者也。

 

《漢書》曰;“韓信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

 

及在漢中,肖何言于高祖曰:“韓信者,國士無雙”。

 

此不足則爭者也。

 

故傅子曰:“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祿,父母餓于前,妻子餒于後,能有志不移者鮮矣”]。

 

《淮南子》曰:“遊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爭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體有所痛也。

 

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者,有所餘也”。

 

故世治則小人守正,利不能誘也。

 

世亂則君子為奸,而刑不能禁也。

 

[慎子曰:“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亂。

 

關龍篷、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

 

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

 

故《莊子》曰:“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智行也。

 

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智失也。

 

時勢適然”。

 

《新語》曰:“近河之地濕,近山之木長者,以類相及也。

 

四瀆東流而百川無西行者,小象大而少從多也”。

 

是知世之君子,未必君子。

 

[議曰:匡衡雲:“禮恭讓則人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

 

尚義高節則人興行,寬柔惠和則眾相愛。

 

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

 

由是言之,世之君子乃上之所化矣]。

 

世之小人,未必小人。

 

[議曰:《尚書》雲:“殷網弗小大,好草竊奸究。

 

卿士師師,非度網獲”。

 

此言殷之季世,卿士君子並非法,無得其中,皆從上化耳。

 

故知世之小人,未必小人]。

 

世之禮讓,未必禮讓。

 

[議曰:《左傳》雲:“范宣子好讓,其下皆讓,欒厭為汰,弗敢違也,晉國以平,數世賴之,刑善也”。

 

夫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刑善也。

 

及其衰也,其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言不讓也。

 

由此言之,夫欒厭之讓勢運之耳。

 

故知世之禮讓,未必禮讓也]。

 

夫勢運者,不可不察。

 

[議曰:政論雲:雖有素富骨清者,不能百一,不可為天下通變。

 

故知天下君子小人本無定質,盡隨勢運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14:27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勢運三八 3


【譯文】

 

天下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有品格卑下的小人,也有推崇互相謙讓之風的時候。

 

但上述情況,未必出於人的本性,或出於事所當然,都是大的形勢造成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文子》上說:“人們富餘時才會退讓,而不足時便會爭鬥。

 

退讓就產生了禮義,爭鬥就會發生暴亂。

 

財富多了欲望就減少,獲取的多了爭鬥就會停止下來。

 

[《管子》上說:“衣食豐足之後,才會有榮辱的觀念產生”。

 

這是說有餘就會退讓。

 

《漢書》上說:“韓信是普通人的時候,貧困潦倒,品行不正,不能被推舉為官。

 

待到在漢中投奔劉邦,肖何向劉邦推薦他說:“韓信是國家難得的人才,天下沒有能比得上他的”。

 

這是由於他是普通人時,衣食不足啊!所以傅玄說:“假如給伯夷、伯齊一個小官職,只發給他不多的俸祿,開始是父母挨餓,接著是老婆孩子吃不飽飯,不改變其節操的可能性就會很少了”]。

 

《淮南子》上說:“在水裡游泳的人不能拯救淹在水裡的人,由於他自己的手足抽不出空來救別人。

 

在火災中被燒傷的人不能救火,因為他自己的燒傷疼得厲害。

 

在樹林子中沒有賣木柴的,在湖上沒有賣魚的,因為沒有人缺少這種東西”。

 

所以太平盛世,道德卑下的小人也會奉公守法,不義之財也誘惑不了他。

 

但在世道混亂的時候,品格高尚的君子也會幹壞事,法律也禁止不住他。

 

[慎到說:“夏桀、商紂當天子的時候,天下一片混亂。

 

關龍逢,王子比干雖然是賢者,但人們還是稱那時為亂世,就是因為作亂的人多啊。

 

唐堯、虞舜當天子的時候,天下太平,雖然丹朱、商均作亂,但人們還把那時稱為太平盛世,就是因為守法的人多啊]。

 

所以《莊子》說:“在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不得志的人,並不是因為人都聰明。

 

在桀、紂的時代,天下沒有顯達的人,並不是因為人都愚笨了。

 

這都是形勢造成的”。

 

《新語》說:“靠近河邊的土地總是濕潤的,造近山邊的樹木,總是長得很高,那是同類互相影響的原因。

 

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古稱四讀,都是向東流入大海的,所以眾多的小河也沒有向西流的,這是小河仿效大河,水少的追隨水多的原因啊”。

 

因此可知,世上的君子,未必本質上就是君子。

 

[匡衡曾經說過:“英明的君主恭敬謙讓,百姓也就不互相爭鬥了;君主好仁德禮樂,下民也就不會兇暴;君主推崇道義節操,百姓也會按道義節操行事;君主寬厚慈愛,百姓也會互相關心愛護。

 

有這四種原因,所以有道之君不靠嚴刑峻法也能化導天下,使天下成為太平盛世”。

 

由此說來,社會的君子,是明主化導的結果]。

 

世上的小人,未必本質上就是小人。

 

[《尚書》上說:“殷商的法律並不可通融,然而社會風氣卻極壞,草野盜賊成群,朝廷內外,大夫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上行下效,法律卻治不了”。

 

這是說商朝的末世,大夫們都幹非法的事,沒有遵紀守法的,這也都是君主化導的結果,因此可以明白,世上的小人,未必本質上就是小人]。

 

世上的禮讓,也未必出於人們的本性。

 

[《左傳》上說:“晉國的范宣子執政,他好禮讓,大夫們也都好禮讓。

 

欒厭雖然橫暴,也不敢違抗這種禮讓之風,因而晉國安定,幾代人都仰仗范宣子樹立起來的民風,安定地生活。

 

這是榜樣好啊”。

 

在周朝開始興盛的時候,那時的詩中唱道:“以文王為榜樣,眾多國家也都講誠信了”。

 

這就是榜樣好的緣故。

 

待到周朝衰落時,那時的詩中唱道:“大夫不公平,讓我做的事比別人都多”。

 

這就是說沒有謙讓了。

 

由此說來,欒厭那樣的謙讓,是時勢造成的。

 

因此,世人的謙讓,未必出於人們的本性]。

 

所以君子也好,小人也好,謙讓也好,都是時勢造成的。

 

這個道理是不能不考察明白的。

 

[《政論》上說:“世上雖然有生來就品質高尚的人,但百里不能挑一,不能做為天下的普遍標準”。

 

因而可以明白君子、小人本來沒有固定不變的品質,大都是隨著時勢的推移變化而變化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15:38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勢運三八 4


【按語】

 

勢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潮流。

 

當一股潮流到來的時候,便能挾裹各種各樣的人朝同一方向行進,這是很難抗拒的。

 

人們常說:社會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潮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除個別時候,是由民意形成之外,更多的時候是由掌握最高權力的人推動起來的,所以權與勢總是聯繫在一起的。

 

正因如此,勢,或曰潮流就有好有壞,既可使人向善,也可使人向惡。

 

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大躍進,當時的社會潮流是六億人民齊發燒,大煉鋼鐵,土高爐遍地開花,放衛星,畝產糧食幾十萬。

 

當然也有不發燒的個別人,如彭德懷,結果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野心家”。

 

全民吹牛皮,結果是全民餓肚皮。

 

十年浩動,是又一次由上面推動起來的潮流。

 

語錄歌,忠字舞,早請示,晚彙報,掀起一股造神狂潮。

 

有敢於懷疑者,如張志新,不但給送上斷頭臺,而且還割斷喉嚨。

 

這就是勢運。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就是講潮流可以改變人。

 

所以權勢者在造勢時一是要謹慎,否則,勢一旦形成,再想力挽狂瀾,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58:52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傲禮三九 1


卷八•傲禮三九

 

故意對某人表示傲慢,反而會使某人更受人尊重,因為這樣才可使對方的高貴品德更為人所知。

 

侯生故意對信陵君表示傲慢,王生故意對張廷尉表示傲慢,汲黯故意對大將軍衛青表示傲慢,都是為了使對方更受人尊重。

 

這就比那些在大庭廣眾之中,對上級阿諛奉承、極盡溜虛拍馬之能事的無恥之徒不知高明多少倍。

 

當然,以傲為禮,還要看對方的人品,只有對方確實是品德高尚之人才行。

 

如果對方是喜歡聽奉承話的人,還這樣傲,就是自討沒趣了。

 

【經文】

 

《左傳》曰:“無傲禮”。

 

《曲禮》曰:“毋不敬”。

 

然古人以傲為禮,其故何也?

 

欲彰夫人德耳。

 

何以言之?

 

昔侯嬴為大樑夷門監,魏公子聞之,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引公子過市及至家,以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

 

稠人廣眾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初,公子迎侯生,侯生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駕過之”。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與之語,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

 

市人皆觀,從騎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也]。

 

張釋之在廷中,三公九卿盡會立,王生老人曰:“吾襪解”。

 

顧謂張廷尉為我結襪。

 

人或謂王生曰:“獨奈何廷辱張廷尉”?

 

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于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廷使跪結襪,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賢王生而重廷尉。

 

[汲黯常與大將軍抗禮,或謂黯曰:“自天子常欲群臣下大將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耶”?

 

大將軍聞之,愈賢黯也]。

 

由是觀之,以傲為禮,可以重人矣。

 

[議曰:《老子》雲:“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

 

因不知昏亂,乃見其節。

 

向使侯生不傲,則士人不知公子能下士也。

 

使王生不據,則三公不知廷尉能折節也。

 

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信矣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2:59:35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傲禮三九 2


【譯文】

 

《左傳》上說:“沒有以傲慢為禮的”。

 

《曲禮》上說:“不要失去恭敬的態度”。

 

然而古人確實有以傲慢為禮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是想使對方的品德能夠彰明於世。

 

為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有個隱士侯嬴,是魏國首都大樑東門的守門人。

 

魏公子信陵君聽說候嬴是個賢者,就置辦了一次大宴會宴請賓客。

 

待賓客都坐好後,信陵君率領一隊車馬,把車中左邊的客位空著,親自去迎接守東門的侯嬴。

 

侯嬴領公子去了一趟市場,待來到信陵君家中,侯嬴被當做最尊貴的賓客。

 

侯生對信陵君說:“今天,我為你所做的事已經很不少了。

 

我本是東門看守大門的人,而你以魏國公子的身分屈尊駕車迎接我。

 

而且在稠人廣眾之中,本不應去,可是我故意讓你去了一趟市場。

 

我為了成就你禮賢下士的聲名,所以才故意讓你和你的車馬停在市場那麼長的時間,來觀察你,你的態度卻更加謙恭。

 

市場上的人都認為我是個小人,而認為你是個有道德的人,能禮賢下士”。

 

[當初,信陵君去迎接侯嬴,侯嬴說:“我有個朋友在市場中的屠狗店幹活,想借你車駕去拜訪他”。

 

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和朱亥聊天,暗中觀察信陵君,信陵君的面色反而更加謙和。

 

市場上的人都圍著看,隨從信陵君的騎兵都暗中責駡侯嬴。

 

侯嬴看信陵君面色仍然沒有變化,還是那麼謙和,這才辭別朋友上了車]。

 

漢朝的廷尉張釋之等待朝見皇帝,三公九卿等高官顯貴都在場,有個老人王生說:“我的棘帶鬆開了”。

 

回頭對張廷尉說:“給我把襪帶系上”有人對王生說:“為什麼在大廷廣眾之中,單單要侮辱張廷尉呢”?

 

王生說:“我年紀很老了,地位又低,自己思謀沒有什麼辦法能對張廷尉有所幫助。

 

張廷尉是如今天下有名望的大臣,所以才讓他當著大廷廣眾的面跪下給我系襪帶。

 

我是想讓張廷尉更被世人看重啊”。

 

那些高官顯貴聽了,認為王生是個有賢德的人,也更加尊重張廷尉了。

 

[漢朝的汲黯,常常見了大將軍衛青不跪拜,只行個平揖禮。

 

有人對汲黯說:“皇帝打算讓群臣都以下屬的禮節拜見大將軍,你不應該見大將軍不跪拜”。

 

汲黯說:“以大將軍那樣尊貴的地位,卻有平揖的朋友,不是更被世人看重嗎”?

 

大將軍聽了這話,認為汲黯是賢德之人]。

 

由此看來,以做為禮,可以使人更受尊重。

 

[《老子》說:“國家亂昏的時候才顯示出忠臣來,六親不和時才顯出父母的慈愛和子女的孝順”。

 

這是說忠臣、孝子因為不管國家昏亂與否,仍然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才顯示出節操的高尚。

 

如果過去侯嬴對信陵君不傲慢,那麼市場上的人就不瞭解信陵君有禮賢下士的風度。

 

如果王生對張廷尉不傲慢,那麼三公九卿,高官顯貴就不瞭解張遷尉能降低身分,屈已下人。

 

所以說:不好的人,是好人得以顯示出來的憑藉和參照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0:15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傲禮三九 3


【按語】

 

以傲為禮,其前提是真誠。

 

如果失去了真誠,即使表面謙讓,也失去了禮的意義。

 

所以孔子感歎:“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即禮並不在敬獻玉帛的表面形式。

 

《世說新語》中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王文度與范榮期同行,王位尊而年少,范年高而位卑,推讓的結果,范高在前,王不念,在後譏諷範曰:“簸之揚之,糠粕在前”。

 

範亦反唇相譏:“淘之漉之,沙礫在後”。

 

終成千古笑柄。

 

可見徒具虛文,沒有真誠的謙讓毫不足取。

 

相反,如文中侯嬴、王生那樣高風亮節的人倒是難能可貴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2:51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定名四十 1


卷八•定名四十

 

本篇對古代社會倫理關係中最重要的一些範疇如道、德、仁、義、禮、智、信、忠、順,以及負面的範疇如暴、虐、狂、惡、險、逆等一一做了明確的界定。

 

在界定時,不主一說,而是博采百家,這樣就能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從而使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有了可遵循的準則。

 

【經文】

 

夫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

 

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識鑒不顯。

 

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而理有必定之稱也。

 

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

 

故稱之曰道、德、仁、義、禮、智、信。

 

夫道者,人之所蹈也。

 

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又曰:道者,謂人之所蹈,使萬物不失其所由也]。

 

德者,人之所得也。

 

各得其所欲謂之德。

 

仁者,愛也。

 

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

 

[又曰: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悲惻隱之心,遂其生成]。

 

義者,宜也。

 

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

 

[又曰: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建功立事也]。

 

禮者,履也。

 

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

 

[又曰: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君之序也。

 

又曰:立善防惡謂之禮也]。

 

智者,人之所知也。

 

以定乎得失是非之情謂之智。

 

信者,人之所承也。

 

發號施令,以一人之心謂之信。

 

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

 

[又曰: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現乎上謂之術]。

 

《說苑》曰:“從命利君謂之順。

 

[又曰:君正臣從謂之順也]。

 

從命病君謂之諛。

 

[又曰:應言而不言謂之隱,應諫而不諫謂之諛。

 

又曰:君僻臣從謂之逆也]。

 

逆命利君謂之忠。

 

[又曰: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孫卿曰:“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補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

 

逆命病君謂之亂。

 

[又曰:賞無功謂之亂]。

 

君有過失,將危國家,有能盡言於君,用則留,不用則去謂之諫。

 

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諍。

 

能率群下以諫于君,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謂之輔。

 

抗君之命,反君之事,安國之危,除主之辱謂之弼”。

 

[故諫諍、輔、弼者,可謂社稷之臣,明君之所貴也]。

 

《莊子》曰:“莫之顧而進謂之佞。

 

希意導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談。

 

好言人惡謂之讒。

 

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

 

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撥其所欲謂之險”。

 

古語曰:“以可濟否謂之和,好惡不殊謂之同,以賢代賢謂之奪,以不肖代賢謂之伐,緩令急誅謂之暴,取善自與謂之盜,罪不知諐謂之虐,敬不中禮謂之野,禁而不止謂之逆,[又曰:恭不中禮謂之逆。

 

又曰:令而不行謂之障]。

 

禁非立是謂之法,知善不行謂之狂,知惡不改謂之惑”。

 

太公曰:“收取天下珠玉、美女、金銀、彩帛謂之殘。

 

收暴虐之吏,殺無罪之人,非以法度謂之賊。

 

[《莊子》曰:“析交離親謂之賊”。

 

孫卿曰:“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苟容以持祿養交,國之賊也”]。

 

賢人不至謂之蔽。

 

忠臣不至謂之塞。

 

色取仁而實遠之謂之虛。

 

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已謂之愚。

 

分於道謂之性[分謂始得為人]。

 

形於一謂之命[受陰陽剛柔之性,故曰形於一也]。

 

凡人函五常之性,而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氣謂之風。

 

好惡、取捨、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謂之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23:03:46 | 只看該作者

卷八•定名四十 2


【譯文】

 

內心明白了某種道理,但不借助語言,就不能把這道理表達出來;把某種事物用一定的名稱規定下來,但不借助語言,就無法把它與別的事物區分開來。

 

不借助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就無法與別人溝通交流;不借助名稱來區分事物,就無法顯現你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但如推本溯源,並非事物自來就有名號稱謂,也並非道理自來就有固定的概念範疇。

 

而要區別事物的本質就必須為它們規定不同的名號稱謂;要傳達你內心的思想,就必須確立一定的概念範疇。

 

所以才有道、德、仁、義、禮、智、信等等概念範疇。

 

什麼是道呢?

 

道,就是人必須遵循的規律。

 

坐在那裡時,知道自己將要做什麼;出行時知道要往哪裡去;辦事知道所憑藉的條件;行動起來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這就是道[還有一種說法是:道就是人必須遵循的規律,使萬物不迷失其必然的法則]。

 

什麼是德呢?

 

德就是人所獲得的,也能夠使別人各得其所就是德。

 

仁就是愛,得到利益,除去禍害,博愛無私就是仁。

 

[又說:仁就是愛心。

 

同情心和憐憫心便能發展為仁]。

 

義就是合宜,明確是與非,肯定與否定的界線就是義。

 

[又說:義就是人所做一切都無不合宜,有善必賞有惡必罰,以此來建立功業就是義]。

 

禮就是人們必須要實行的。

 

或進或退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尊卑、長幼、上下、貴賤都要有所差別就是禮。

 

[又說:禮,就是人必須實行的。

 

早起晚睡,為的都是維護君主的統治秩序。

 

或說:褒獎善行,防止過惡就是禮]。

 

智就是人們的知識。

 

用來判斷得失、是非等等的能力就是智。

 

信就是人們的承諾,發號施令時,都以最高統帥一人的意志為準則就是信。

 

看到事物的開端,就能預知它的後果,執不變之道應對變化元常、複雜多端、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就是術。

 

[還有一種說法:專殺生之大權,能打通堵塞的管道,有衡量輕重緩急的能力,準確地評論得與失,能使遠近,真假無法隱藏地呈現在君主面前就是術]。

 

劉向《說苑》中說:“順從君主的命令,也確實有利於君主就是順。

 

[又說:君主命令正確,臣下因而服從就是順]。

 

順從君主的命令,卻對君主不利就是諛。

 

[又說:該說時不說是隱,該勸阻時不去勸阻就是諛。

 

還說:君主不正確而臣下順從就是逆]。

 

違背君主的命令,卻對君主有利就是忠。

 

[還說:把財物分給別人就是惠,用善來教誨別人就是忠。

 

荀子說:用高尚的德行遮護君主並能感化他,這是最大的忠;用自己的品德彌補君主品德的缺失是次忠;以正確的意見勸諫君主不正確的做法,激怒君主是下忠]。

 

違背君吏的命令而且不利於君主的就是亂。

 

[還說:獎賞沒有功績的人也是亂]。

 

君主有錯誤,而且即將危脅到國家根本利益,這時能暢所欲言,陳述已見,君主採納,便留下來繼續為官,不採納便辭職回家,這是諫臣。

 

採納自己的意見沒便罷,不採納自己的意見,便以死明志,這是淨臣。

 

能率領群臣向君主進諫,解除國家的禍患,這是輔臣。

 

違抗君主錯誤的命令,改變君主的行事,使國家從危難中安定下來,消除了君主的恥辱,這是弼臣”。

 

[所以說諫、諍、輔、弼之臣才是國家的忠臣,明主的財富]。

 

《莊子》說:“什麼都不管,一味求進就是佞,觀察君主的好惡然後說話就是諂。

 

說話不分別是非一味順從就是諛。

 

好說別人的壞話就是讒。

 

假裝稱譽別人,而實際上希望別人倒楣叫慝。

 

不分善惡,兩者相容,都表現出和顏悅色的樣子,暗中卻盜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叫險”。

 

古語說:“用可行的方法補救不可行的方法就叫和。

 

無論對自己喜歡的還是憎惡的,一概不表示反對意見就叫同。

 

用賢者取代賢者就叫奪。

 

用不賢者取代賢者就叫伐。

 

法令本來寬緩,可是定罪卻很苛刻就叫暴。

 

把好的東西都竊為已有就叫盜。

 

自己有罪惡卻不知改過就叫虐。

 

態度恭敬卻不合於禮數就叫野。

 

有禁令也不停止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叫逆。

 

[又有一種說法,態度恭敬卻不合於禮數就叫逆。

 

還說:有令不行就叫障]。

 

禁止錯誤的,樹立正確的就叫法。

 

明知是善事偏偏不去做叫狂。

 

明知做了壞事卻不想改正就是惑”。

 

姜太公說:“斂取天下珠寶、玉石、美女、金銀、彩緞就叫殘。

 

收用暴虐的官吏,濫殺無罪的人,完全不按法度就叫賊”。

 

[《莊子》說:“離間親戚朋友就叫賊”。

 

荀子說:“不體恤國君的榮辱,不體恤國家的得失,苟合取容,拿國家的俸祿供養自己的朋友,就是國家的盜賊”]。

 

賢人不來報效朝廷就叫蔽。

 

忠臣不來報效朝廷就是塞。

 

表面上選擇仁愛而實際上違背仁愛就叫虛偽。

 

不以誠心對待臣子卻指望臣子以誠心侍奉自己就叫愚蠢。

 

從渾沌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成為人就是性。

 

秉受天地之性叫命。

 

凡是人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種秉性,但不同地域的人卻有剛、柔、緩、急、音、聲的差別,這是與水土之氣有關係的,這就叫土風。

 

好惡、棄取、動靜都沒有永久不變的法則,而是隨順著當今皇帝的情趣愛好,這就叫民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1:23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