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01:3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三十六


“請問洞極上平氣至,無不治,故天師乃考疽疥蟲食人也。
 

今獨以此驗之邪?其余蟲云何哉?”“善哉!真人今旦問事也。
 

天疾是,教子問此邪?天甚疾人為惡,猾吏民背天逆地,共欺其上,獨陰伏為奸積久,如蟲食人也。
 

天毒惡之,故使子反覆問之。
 

然蟲食人,所謂蟲而治人也,其為災最甚劇,逆氣亂正者也。
 

今皇平氣至,不宜有此應。
 

真人付德君,欲知道洞洽未,令民間悉移蟲主名,大小為害之屬何也。
 

謂疽癘傷疥,盡從腹中三蟲之屬,皆移主名。
 

其移大多者,固固下多蟲治人;此蟲無者,下無蟲治人;此少者,少蟲治人。”
 

“善哉!小生愚暗,睹此以為天性也,故反應治邪?”“子其愚,何一劇痛也。
 

夫天地之性,人為貴,蟲為至賤,反乃俱食人,是為反正,象賤人無道。
 

以蟲食人,故天深見其象,故使賢聖策之,改其正也。
 

凡災異,各以類見。
 

故古者聖賢,得知之。
 

若不以類目,不可思策也。
 

所以逃匿于內者,象下共為奸,而不敢見于外。
 

外者,陽也;陽者,天也,君也。
 

天正帝王也,故蟲逃于內而竊食人,象無功之臣,逃于內而竊蠶食人也。”
 

“可駭哉!愚生甚畏之。”
 

“子知畏天,固是也,若不畏天,早已死矣。
 

真人慎之。”
 

“唯唯。”
 

“是故古者為治,神者致真神為治,鬼者致鬼為治,物者致物為治,蟲者治蟲為治。”
 

“何畏也?愿聞之。”
 

“然,神者動作,與天合心,與神同意,故神者,天之使也,天愛之。
 

鬼者動作,避逃人所,鬼倚陰中,竊隱語似鬼,故致鬼。
 

物者動作,共欺其上,猾若物,故致物。
 

蟲者動作,價利人,共價利其上,其用意雜若,故致蟲天。
 

天變相應,悉如此矣。
 

太平德君得天下上書文,悉源其災異意,以報之,其正如神哉!”“善哉善哉!災氣已究洽矣。”
 

“子何以知之?”“見天師之正,以知無復逃蟲食人,故洽矣。”
 

“子可謂知道意邪!” “請問重復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
 

端及入室,以為保券。”
 

“其為之云何,豈可聞邪?”“然,易知而微密,此辭輕而重,不可妄傳也。
 

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不精者吞之,謂之不神也;不精吞之,謂之妄言也。
 

故道者,傳其人乃行;凡事者,得其人乃明;非其人,謂之為妄行,過還及入其人身。
 

真人知之邪?”“唯唯,不敢妄行,誠歸付其人。”
 

“如是者,為子言之。
 

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
 

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已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氣至,病為其除去,面目益潤澤。
 

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
 

或無病人為之,日益安靜。
 

或身有強邪鬼物,反且變爭,雖忿爭,自若力思,勿惑也,久久且服去矣。
 

自是之後,天樂人為正直,以他文為之,天神亦助下之,隨人意往來。
 

上士見人吞字,歸思亦然。
 

當一吞字,皆能教,故曰天道一旦而行。
 

吾之為道,不效辭語,效立與天道響相應和,以是為神,真人慎之。
 

既開天神,道歸于德君,付于賢良,人立自正,有益于上政明矣。
 

德君明師告之,以威為嚴,所告悉愈。
 

為有所睹見神靈,慎勿道之。
 

上士因是乃至度世,中士至于無為,下士至于平平。
 

人所得,各有厚薄,天神隨符書而命之,故言勿傳。
 

其所思不可得不同也,不同,故不可相語也。
 

信哉易哉!其為道也;要哉約哉!其為志壽也。
 

因而學之,其人將自順也。
 

將自善,有神明轉其心意,使其悅也。
 

或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
 

故自是之後,天下人畢早正易其行,皆樂真文,不復為邪偽也。
 

真人欲樂安天地,道使疾正,最以三道行書為前。”
 

“愿聞為前言。”
 

“善哉,子之問事。
 

愚者難正,自若亂人治,令德君愁,故投行書于前,令使上下大小,自相拾正其俗,人無孤言辨士之害。”
 

“善哉善哉!愿聞三道行書文,何但使一通集行書而上,必使有前後文書眾多?”“善哉善哉!子之言,中天心意。
 

所以使有前後難問者,欲使俗人深自知過也,獨言之大病也。
 

不見孤辭單文之惡,則無以見集行書之善。
 

不傳其誤,分別其大失,皆解人心,乃後且可救也。
 

心不解,不如其所,行久大誤也。
 

人心覺,則易正。
 

凡吾為文,皆如此矣,非獨是也。
 

子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曉矣。
 

真人慎事,書文已足,無輕數句問。
 

欲不為子說之,恐恨子意,欲復為子道之。
 

今道大文,又天道不可句極,得其意,天大喜,不得其意,逆天道,反與天為咎,不敢復數言也。
 

行去。”
 

右大集難問天地毀起日月星蝕人烈死萬二千國策符字開神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05:0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八(卷九十三)


◎方藥厭固相治訣第一百三十七


“今愚生得天師文書,拘校諸文及方書,歸居閑處,分別惟思其要意,有疑不能解,愿請問一事。”


“言之。”
 

“今天師拘校諸方言,十十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也;十九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十八治愈者方,使人精神治之;過此以下者,不可用也。
 

愚生以為,但得其厭固可畏者,能相治也,不得其厭固者,不能相治也。”
 

“善哉,真人言也,得其難意。
 

然,夫凡洞無極之表里,目所見,耳所聞,DC39動之屬,悉天所生也,天不生之,無此也,因而各自有神長,命各屬焉。
 

比若六畜,命屬人也,死生但在人耳,人即是六畜之司命神也。
 

是萬二千物悉皆受天地統而行,一物不具,即天統有不足者,因使其更相治服也,因復各使有尊卑君長,故天道悉能相治制也。
 

得其所畏,而十十者治愈者,即是其命所屬天也。
 

真人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請問一疑,甚不謙順,豈不言哉?”“平行,勿諱。”
 

“今若盜賊劫人者,同服人耳,豈可以為天命君長邪?”“善哉,子之難也。
 

夫盜賊劫人者,但以無義,妄于枉服人耳,不得常服久也。
 

一過服人,即有重罪,長吏遂之不止也。
 

子何以言是為天命乎?今若王者治服人,豈當見逐索邪?凡人生以王者為君長、為命也。
 

真人亦寧解不?”“今已大解,善哉善哉!”“行,學者精之,亦無妄難問也,天且非人也。”
 

“唯唯,有過有過,不也。”
 

“敬慎之,勿但若俗夫之人,欲言便語也。”
 

“唯唯。
 

今愚生每語有劇過,不言,又無緣得知之。
 

今欲復有可問,不敢卒言。”
 

“平行。”
 

“今獨萬物各有君長,天地亦有君長邪?”“噫,子難問,何一深妙遠劇也!”“今自知所問不謙,不及天師問之,會遂不得知之也。”
 

“然。
 

天者以中極最高者為君長,地以昆侖墟為君長,日以王日為君長,月以大月為君長,星以中極一星為君長,眾山以五岳為君長,五岳以中極下泰山為君長,百川以江海為君長,有甲者以神龜為君長,有鱗之屬以龍為君長,飛有翼之屬以鳳凰為君長,獸有毛者以麒麟為君長,裸蟲者以人為君長,人以帝王為君長。
 

天下若此者,積眾多,不可勝記,才為真人舉其綱,見其始,子豈解邪?”“唯唯。”
 

“宜自深思其意,亦不可盡記也,難為財用。”
 

“唯唯。
 

今故言C167行有知之屬,方在其身者,不待而成事者,無妄殺傷,何乎?”“主恐忿其君長也。
 

今天太平氣至,當與有德君并力治,無妄傷害,則亂太平之氣,令治憒憒。”
 

“今小物,安能感動天,使其治亂憒憒乎?”“噫!子自若愚蒙,未大解也。
 

今是各自有君長,若遠方四境之下賤小人,極最帝王之下極螻蟻惡人也,無可比數。
 

人無故共賊傷此百數十人,其家自冤枉,上書帝王,帝王聞之即大怒,下令以章考問之,紛紛州郡縣以為大事。
 

因而坐之危亡者,非一人也。
 

子知之邪?”“可駭哉!可駭哉!”“行,子知大駭,乃且長生矣。”
 

“唯唯。”
 

“是故古者聖王,知天法象格明,故不敢妄用刑也,乃深思遠慮之極也。
 

故其治常平,不用筋力,而得天心者,以其重慎之也。
 

今先王小小失之,承負之後,各有得失,故治難平也。
 

子知之邪?”“唯唯。”
 

“今太平氣至,天愛有德之君,故具為陳戒也,難其犯之也。
 

以吾文歸上德之君,自使思其惡意。”
 

“唯唯。”
 

右集難方藥命所屬物各自有君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07:5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三十八  陽尊陰卑訣


“愿問陽何從獨得尊而貴,陰獨名卑而賤哉?”


“善乎!子之難也,幾睹道德意。
 

陽所以獨名尊而貴者,守本常盈滿而有實也;陰所以獨名卑且賤者,以其虛空而無實也,故見惡見賤也。”
 

“愚生受天命,劣少無知,蔽暗難開,愿天師具為分解其意。”
 

“子學何不具睹天道意何哉?真人尚乃不解,俗人冥冥固是也。
 

然,夫天名陰陽男女者,本元氣所始起,陰陽之門戶也。
 

人所受命生處,是其本也。
 

故男所以受命者,盈滿而有余,其下左右,尚各有一實,上者盈滿而有余,尚常施與下陰,有余積聚而常有實。
 

上施者,應太陽天行也,無不能生,無不能成。
 

下有積聚,應太陰,應地,而有文理應阡陌。
 

左實者應人,右實者應萬物。
 

實者,核實也,則仁好施,又有核實也,故陽得稱尊而貴也。
 

子知之耶?”“唯唯。”
 

“陰為女,所以卑而賤者,其所受命處,戶空而虛,無盈余,又無實,故見卑且賤也。
 

本名為陰陽男女者,此二事也。
 

其一身上下,既盡無名者也,本名陰陽,以此二事分別之也。
 

念女之頭目、面耳、支體,俱與男等耳。
 

其好善尚乃或好于男子,而反卑賤者,此也。
 

男子其頭面肢體,其好善不及女也,而名尊且貴者,正以此也。”
 

“善哉善哉!”“然,子可謂已覺知之矣。
 

是故天道重本守始,是以聖人睹天法象明,故當反本守元,正字考文,以解迷惑也。
 

故能使天地長安,國家樂也。
 

故守本而有實,好施與者為善人。
 

本空虛無實核,常不足而反好求者為惡人,為賤人,此之謂也。”
 

“今愿訣問一疑。”
 

“行言之。”
 

“令女見懷妊,實如天師言,無實何也?”“噫!子內空虛,略類似無道之人,但天見子勉勉一心,故使子來問事耳。
 

今女之妊子,陰本空虛,但陽往施化,實于陰中,而陰卑賤畏陽,順而養之,不敢去也。
 

陽乃天也,君也;陰乃地也,臣也。
 

故重尊敬陽之施,因而養之,而不敢去也。
 

子欲知其實,比若君王有客,托于小家,小家養之,不敢去也,客亦遂得肥巨成人,□□正此也。
 

今俗者言,陽生陰成,但陰隨而養成陽實也。
 

吾書中,同多以養說之如此矣。
 

吾見真人欲樂得知真道之核,天之至要意,故為子要言之耳。
 

子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覺矣。”
 

“今愿問獨人有男女,可以分別陰陽實邪?天地萬物盡然邪?”“噫!子自若癡迷不解。
 

善哉,真人之難問也。
 

然天地之性,萬物盡然。
 

吾為子說一事,已上洞下達。
 

子自若言不□□行,更開兩耳聽,勿失銖分也。”
 

“唯唯。”
 

“行,然陽在外之時,凡物盡上懷妊于上枝葉之間,時天陽氣在外,未還反下根也,故皆實于表也。
 

C167行眾生、人民積聚亦于外。
 

及陽氣還反內,在地中也,萬物之屬,上悉空無實,盡下懷妊實于下,地中養根葉,C167行人民,亦入實積聚于內,此即皇天證明陽實核之大明效也。
 

是故執陽道者,有實核,守陰道者,天實核,故古者聖人,治常象天,不敢象地也。”
 

“愿聞之,何謂為象天乎?”“象天者,聚仁賢明儒、道術聖智,此者名為象天也。
 

聚財貨小人、不肖無知文章,名為象地也。”
 

“善哉善哉!愿聞此仁賢明儒、道術聖智,何以象天?”“天者,仁賢明儒、道術聖智也;又天者,能乘氣而飛,此六人,其上才而志真道不懈者,亦乃至于能乘氣而飛,故屬天、象天也。
 

是以古者聖人獨深知皇天意,故不敢失之也。”
 

“愿聞此聚財貨小人不肖,何以象地乎?”“然,夫財者會,下財成涂,涂化成糞,糞化成土。
 

夫小人愚不肖者,會聾暗不知道術,入兇門戶,會當早居地下。
 

若令不葬,久則為天地之害甚深,與之為治,則共亂天文地理,五行日戰乎!四時失紀,三光少明,天地惡之,百神不愛之矣。
 

無益于分理,當早終死,如此財矣。
 

真人知之邪?”“唯唯,可駭哉!可駭哉!”“子知駭者,可謂將長存矣。
 

不知早駭,與天地為重咎。”
 

“愚生甚畏之。”
 

“子知畏此天法,天且活子,如不敬畏之,與生同理。
 

夫吉兇,本非天也,過也,人自求得之耳。
 

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去戒之。”
 

“唯唯。”
 

右集難男女本所以得尊卑陰陽實核君子小人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0:2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三十九  國不可勝數訣


“請問一事。”
 

“平道之。”
 

“愿聞天下凡有幾國?”“深哉妙哉!子所問也。
 

然,中部有八十一域,次其外,復一周,天下有萬國,乃遠出到洞虛無表,合三部為萬二千國。”
 

“何故乃有萬二千國乎?”“天數始起于一,終于十,十而相乘,天道于五而反,故適萬國也。
 

其二千國者,應陰陽更數,比若數十而終也,歲月數獨十二也,尚五歲再閏在其中也。
 

此應天地之更起在天,天洞虛之表里,應為天地并數,故十二月反并為一歲,尚從閏其中。
 

此十二月者,乃元氣幽冥,陰陽更建始之數也。
 

比若萬物終死于亥,乾因建初,立位于天門,始凝核于亥,懷妊于壬成形。
 

初九于子,日始還;九二于丑,而陰陽運;九三于寅,天地人萬物俱欲背陰向陽,窺于寅。
 

故萬物始布根于東北,見頭于寅。
 

物之大者,以木為長也,故寅為始生木。
 

甲最為木之初也,故萬物見于甲寅,終死于癸亥。
 

故木也,乃受命生于元氣太陰水中,故以甲子為初始。
 

天道變數,因五相乘而周。
 

故五千加十二支字,適六十,癸亥為數終也。
 

真人知之邪?”“唯唯,未得其意也,今眩冥。”
 

“行,子思之久久,自得其意。
 

行,子思之。
 

今真人恒何故問天下有幾國哉?”“愚生受天師書言,可以報天地重功,療天地病,而為有德帝王,除天地立事以來流災厄會。
 

今以天師文書道,一付一有德之國。
 

今一國之原,雖其君有德萬萬人者,安能乃并解陰陽無極天地之災乎?乃周流遍治天地之表里絕洞虛洞、遠無極之天地病乎?”“噫!善哉。
 

天乃使子問是邪?咄咄!可駭哉。
 

咄咄!可駭哉。
 

吾欲不言也,今恐得大適死過不除于子也。
 

真人何以乃知問是乎?”“愚生得天師教敕者,歸別處,思惟其意,各有不解者,故問之也。”
 

“今子解一國有德之君而已,何故為問之乎?”“今以天師文,但解一有德之君國之災,名為但療治一國耳,安能乃療治天地病,而報皇天重功乎哉?”“善哉!子之言也。
 

吾無以加子言也,真人試說其意。”
 

“然,今天師乃言天地洞虛有萬二千國,今一有德之國受道,安能乃解是萬二千國之災,而都安天地者乎?”“善哉!子之言。
 

子果見使,主問是邪?諾,今為真人具分別說之,使其昭然,可以畢除天下病災。
 

吾畏天威,義不敢有可匿也,子力隨記吾言。”
 

“唯唯。”
 

“行,天數本起于一,十而終。
 

一乘十,十也;各乘十,而至百;百乘十,至于千;千乘十,至于萬。
 

一者,其數之始也;十者,其數之終也;百者,其有德之國鄉。
 

子但持吾書,往授教其一有大德之國,傳記吾書者持本去,無盡以與也,周流以授百有德之鄉。
 

一國得吾書者國善,人并歸向之,其德乃并洽四方,百國皆被其化而為善,天地乃俱為其安,災害為其除。
 

以授百有德之國,而萬國無害,天地病悉除去矣。”
 

“善哉善哉!愿聞何故不教愚生比以教授之。”
 

“然,所以不可比以教者,無道德之國,天所衰,會不能行真道。
 

故但歸有德之國也。
 

今天德之國并歸有道德之國,亦自理矣。”
 

“善哉善哉!愿聞何故正以是百國有德為法乎?”“善哉!子之難也,得其意。
 

然,天地人之數也,天數起于一,終于十,天下布施于地而生,數成乃後出,適合為百。
 

天地人備,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
 

一事有不和,輒不成道德也。”
 

“愿聞天數何故正一乎?”“一者,其元氣純純之時也。
 

元氣合無理,若風無理也,故都合名為一也。
 

一凝成天,天有上下八方,故為十也。
 

又有五方,各自有陰陽,故數十也,下因地也。
 

一下因地者,數俱于十乃生,故人象天數,至十月乃生也。
 

一者,正是其施和洞洞之時也。
 

已愛施者,反當象天數,十月乃出,故數終于十。
 

故一者乘十,地道者母也,當禺,故與和并連人。
 

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故適百國有德也。
 

故天主生,地主養,人主成,一事失正,俱三邪。
 

是故天為惡亦兇,地為惡亦兇,人為惡亦兇。
 

三共為惡,天地人滅盡更數也。
 

三共為善,德洞虛合同,故至于三合而成德,適百國。”
 

“善哉善哉!” “是者,天下萬國之綱,天地人合德之鄉也。
 

子知之邪?”“唯唯。”
 

“故真人今既為天地除病,為德君除承負,雖苦,持吾文往授百有德國,而陰陽病悉消亡,帝王之災皆已除矣。”
 

“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問,無緣得知是也。”
 

“子言是也。
 

學而不力問,與不學者等耳。
 

是故古聖賢之學,旦夕問于師,不敢懈也,故遂得知天之道也。”
 

“唯唯,誠得力問,不敢有懈也。”
 

“如是者,子已知道矣。”
 

“愿聞今天下乃習俗不同,以一道往教敕之,曾不疑乎?”“噫!子于是言者,更愚略冥冥無知,何哉?今是習俗禮義者,但偽行耳,非其真也。
 

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為藏,四時為氣,亦合陰陽,以傳其類,俱樂生而惡死,悉皆飲食以養其體,好善而惡惡,無有異也。
 

于其有不曉真人文而不達者,當授教之時,真人宜以其俗語習教其言,隨其俗使人自力記之。
 

如是者,天下悉知用之,無有疑也。
 

吾之道,比若日月,周流運行照天下,各自言昭昭,大明而足。
 

子欲重知其審實,比若萬物C167行之屬,共一天地,六甲五行四時以是為大足,故皆以天地陰陽格法教示之也。
 

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難不止,則說無窮,今道大文,反但難得意。”
 

“唯唯。
 

愿復問一事而止。”
 

“行言之。”
 

“今其萬二千國,當云何哉?”“然此者,并于數中,與閏同。
 

子欲知其審,比若數,十而終,一歲反十二月乃終,尚閏并其中,時有十三月,此之謂也。
 

但百國行道德,乃萬國無災,天地病已盡也,此亦并除。”
 

“善哉善哉!” “子能自力,以吾文周流百有德之國,使其各隨俗說吾書者,即萬二千國悉安,天地病大除,子已增年,亦無極矣。
 

子安之少也,則得少年;安之半,則得半年;盡安之,則得無極之年。
 

真人既有善意,天使子具問,是宜具安之,子亦無大自苦勞也。
 

夫天,極自神且明,而無上也,尚常行道自苦,日一周行,凡物而安之,故獨得常吉而長生也。
 

地亦隨天所為,而養之也。
 

如天一日不行,日月星不移,即有不周之氣,天則毀矣。
 

天尚乃行道不敢止,故長生也,而況子乎!努力各自為身屈,不能為他人也。
 

吾所以說而不止者,吾亦為吾身屈,非而為子也。
 

凡六極之表里,擾擾之屬,俱各為其身計,不能為他人也。
 

子知之邪?”“唯唯,吾得天師言行之,使有德之國記之,不敢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1:17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知之矣。
 

俱努力努力,事畢而相從。”
 

“唯唯。
 

行去愿問一事。”
 

“何等也?”“今六人謹歸居閑處,共思天師言,時時若且大解,時時有迷亂不懈者,愿及天師決其意。
 

今念數愁天師,欲忍不言也,恐與天師相離,終古竟天年,無以復得知之,故冒慚復前假一言。”
 

“平行,天使吾與六子相睹共語,勿辭謝也。”
 

“唯唯。
 

今愿聞天下之國,獨有萬二千國邪?復有余邪?”“噫!密哉,子之問也,天地開辟以來,未嘗有也。
 

然,此萬二千國者,記一大部耳。
 

其余者,何有窮極乎哉?”“何一多也?”“噫,子今旦問疑極知也,今反覆閉冥冥,愚哉!”“實不及。”
 

“然,觀弟子問事,未大究洽知天道也,適應校FDAFFDAF若且及,而內獨不及。
 

夫俗人冥冥憒憒,固是也,以真人況之,吾不非也。
 

然更開耳,為六真人說之。
 

天者,乃上下無極,傍行無極,往往一合為一部界,復分何極乎?” “愿聞之。”
 

“然,天上當于何極,上復有何等而中得止極乎?地下當于何極,下復有何等,于何得中止而言極乎?天地傍行于何極,何故得中上而反極窮乎?此六表者,當于何窮極乎?是故天道乃無有窮已也,大用之亦適足,小用之亦適足,大用亦有余,小用亦有余。
 

真人寧知其意乎?”“唯唯,可駭哉!可駭哉!向不力問,復無從得知之也。”
 

“然,子可謂小覺矣。
 

行去,勿復竟問也,恐六真人驚而敗也。
 

非力所及而強問之,是亦大害也。
 

然為人師者多難,今訾子悒悒,為子更明之。
 

行,更明開耳,安坐聽。”
 

“唯唯。”
 

“子欲樂知其大效也,比若一家有父、有母、有子,亦天道具成一家。
 

父象天,母象地,子象中和,其聚財物,家中所有象萬物,亦成一家。
 

父為君,母為臣,子為民,財貨以相通養共之,象萬物,此一家亦共一大憂。
 

一縣萬戶,亦合成一大家,共一大憂。
 

十縣合成為一郡,亦合成一家,共一大憂。
 

十郡合成一大州,亦合成一家,共一大憂。
 

十州合,共成一大國,亦合成一大家,亦共一大憂,而為一大界。
 

其帝王有德,憂及十二州,大憂及十三州,亦共為一大家,亦共一大憂也。
 

其外界遠方不屬于人國者,于人國有道德,其中善人來;于人國無道德,則不來;于人德劣,則來害人也。
 

此一部者,一界也,天地之分畫也,樂使天下擾擾之屬,各有處,不相克賊也。
 

故為太極、中極、小極。”
 

“何謂也?”“太極者,主無復外表也;中極者,主中部也;小極者,各應其部界而止也。
 

但可以道德相求,不得大相克賊也,天怨之。
 

此名為共一家,故各共一大憂也。
 

子欲知其審實,比若一家父子夫婦,但獨憂其家不富,不肯憂他家也。
 

一縣但共憂其君,善則當遷之,使高功,各爭進其長吏;惡則欲共去之。
 

一縣一郡、一州一國,皆義說等此,其共一大憂也。
 

今故記萬二千國,乃共一大部,以與真人,共一大憂也,共一界。
 

其余若此萬二千國者,不可勝數。
 

是故古者聖人之作,皆共記一小部也。”
 

“何不記大部界乎?”“天使不言也。
 

大化未出,所作者異,不得同法,故不記之也。
 

今者為大化出,萬二千國歷運周,故天使真人來問無極之經、洞竟之政,故以文付百有德之國。
 

一有德之國兼化九十九國,其萬二千國并數,若一歲十二月為一部,時十三月閏,亦并其中,此之謂也。
 

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
 

“唯唯。”
 

“慎天道神靈守之,勿妄亂毀。”
 

“唯唯。
 

今已受天明師嚴敕文,小覺知一大部。
 

愿聞一小界,見示說此無極之國。”
 

“諾,為真人悒悒,且小言,子詳記之。
 

今欲使真人積財用,上柱天日月,下柱地,廣從萬里,恐財用固固常病苦少也,不能記是其國多少之名字也。
 

子知之邪?”“唯唯,愚生不敢極問天道也。
 

見天師言,今恍若失氣,惚若亡魂,不敢重問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1:54 | 只看該作者

“然,子可謂曉事之生。
 

子欲報天地重功,而命無極者,但周流是一大部萬二千國,則壽已無極矣。
 

其上下六方洞極者,天亦不獨使六子憂之也。
 

憂之者,自有人,與子異界,亦不以過責反罪子也。
 

其安危善惡,亦自有主之者也。
 

一部說絕,勿復問。”
 

“唯唯。”
 

“行,六子努力請,真人學為小通,但未大睹天道意耳,加精勿懈。”
 

“唯唯。”
 

“學而不精與狂同,精而不得名喑聾,示之以西反問東,故天下師共辯難何BB41BB41!雖BB41BB41,無益也,猶不知,比若嬰兒蒙蒙,未出胞中,隨其母身而行,安知天道廣遠而無方?是故小師強怒喜狂說,反令使天地道傷。
 

故失道意,不能安其君王,天下BB41BB41,皆被其過。
 

言之殊異,令災害橫行,不可禁防。
 

書雖億億萬卷,天下流災害猶不絕,前後合同,皆由強說之生,不知道要之過也。
 

真人知之邪?”“唯唯。”
 

“行欲復為子具說,無窮竟,難為財用,又且復重,故一小止。
 

疑復來問之。”
 

“唯唯。”
 

右集難問授書訣諸國部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2:5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四十 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訣


“愿請問一事。”
 

“平言之。”
 

“今天將太平,寧亦可預知邪哉?”“然,可知。
 

占天五帝神氣太平,而其歲將樂平矣。”
 

“何謂也?愿聞之。”
 

“然,春也,青帝神氣太平;夏也,赤帝神氣太平;六月也,黃帝神氣太平;秋也,白帝神氣太平;冬也,黑帝神氣太平。”
 

“今以何明之?”“然,太平者,乃無一傷物,為太平氣之為言也。
 

凡事無一傷病者,悉得其處,故為平也。
 

若有一物傷,輒為不平也;二物傷,輒為被刑也;三物傷,輒為群物傷也;四物傷,輒為四方傷也;五物傷,輒為五方傷,天下有大害也;六物傷,輒為惡究于六方也;七物傷,輒為其害氣乃橫行也;八物傷,輒使人賢不肖異計;不并力也;九物傷,輒為惡窮竟陰陽,令物云亂席轉也;十物傷,乃為大綱傷,天數終盡更數也。
 

是故古者上聖人,但明觀天五帝神氣平未,輒自知治得失,且平與未哉!”“愿聞其平訣意。”
 

“然,春物悉生,無一傷者,為青帝太平也。
 

夏物悉長,無一傷者,為赤帝太平也。
 

六月物悉見養,無一傷者,為黃帝太平也。
 

秋物悉成實收,無一傷者,為白帝太平也。
 

冬物悉藏,無一傷者,為黑帝太平也。
 

五帝太平一歲,人為其喜樂順善;二歲,地上為其太樂;三歲,恩澤究竟于天;四歲,風氣順行;五歲,九神不戰,祆惡伏滅;六歲,而究著六綱;七歲,乃三光更明;八歲,而恩究達八方;九歲,陰陽俱悅;十歲,萬物悉各得其所,為數小終。
 

物因而三合之,乃天地人備,故三十歲而太平也。
 

今上皇氣出,真道至,以治,故十五年而太平也。
 

如不力行真道,安得空致太平乎?此十五歲而太平者,乃謂帝王以下及臣大小,案行真道,共卻邪偽,故十五年而平也。
 

真人知之邪?是故欲知將平與未平,但觀五帝神平與未,足以自明,足以自知也。
 

是故凡象,乃先見于天神也。
 

天神不平,人安得獨稱平乎哉?是故五帝更迭治,可皆致太平。
 

其失天神意者,皆不能平其治也。
 

是故謹順四時,慎五行,無使九神戰也。
 

故當敬其行,而事其神。
 

今天第一上平氣且至,故教真人敬四時五行,而令人大小共興用,事其神事。
 

古者但敬事四時五行,故致太平,遲三十年致平。
 

今乃并敬事其神,故疾十五年而平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可駭哉!可駭哉!”“然,子已覺矣。”
 

“愿請問人行忠直有實,寧可知邪?”“善哉!子之所問也。
 

與其交也,言行日若惡忿,人長念之,反月善;月若惡忿,人反歲善;少時觀其所為作若最惡,老反最善也。
 

人皆歸其言,而樂其行,而好愛其道,是即忠信上善有實核之人。”
 

“善哉善哉!愿復請問不忠信佞行,亦可知邪?“然,可知也。
 

與之交也,觀其所言行也,日月合于人心,若順善,長念用之,反月使人益惡邪;月若善,反歲惡;少時觀其人,可為若善也,言若忠信,至老念用,其所為反最惡邪,是純為偽佞不忠信之人行也。
 

至老長則窮,其言與行最賤矣,災及妻子,禍流後生。”
 

“善哉善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4:1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四十一 效言不效行致災訣


“太上中古以來,人多效言,乃不效行,故致災害疾病畜積,而不可除去,以是自窮也。
 

是故吾敬受此道于天,乃效信實,不效虛言也。
 

執一行吾書道者,下古人且日言吾道惡無益也,反月善;月言無益,反且歲善;歲言無益,反至老常善,久久不而去也;後生者,以為世學矣。
 

不知疾行者,但空獨一世之間久苦耳。
 

故吾教敕真人,常眷眷勉勉也。
 

道為有德人出,先生與後俱與吾無有獨奇親也,吾受之等耳。
 

故但得而力而行之者,即其人也,無有甲與乙也。
 

子知之邪?”“唯唯。”
 

“行,天道無親,歸于人;地德無私,付于謹民;人交無有先後,但愛于有實信。
 

是故古者帝王,有宮宅以仕有德,不仕無功之臣。
 

有德之人,天地所愛,可助帝王安萬物;無德之人,天地所怨,陰陽之賊。”
 

“何其重也?”“子自若愚哉!然無德之人,其行無數,乃逆天地,故與天地為怨也;乃亂陰陽,故與陰陽為賊也。
 

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勿復問,善惡可睹矣。”
 

“唯唯。”
 

“行,為子悒悒,且為子分別解下古人之行。
 

人人曰自言惠,且善曉事,而反其行征也,反月德惡。
 

月月各自言有善行,不負于天,而反歲得災多,且兇惡夭死。
 

少時人人自言善且大賢,賢過其父與母,而行到老長,反無一善賢者,皆為不肖之人。
 

貧賤且共,壽則日少,無一知真道。
 

夫下古之人善惡,賢與不肖,見于是矣。
 

何須自言賢且曉事乎?但觀其征,可自知矣,可長明,可行真與偽矣。
 

何須復辨陳之?成事已□□,真人以吾書文示之,令使一覺悟,可天久迷,與無地為重怨。
 

行,吾辭小竟,後復有疑,乃來共議之。”
 

“唯唯。”
 

右集難問太平訣人行有實與邪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6:11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九之十(卷九十四至九十五)
 

◎闕題
 

神人語真人言,古始學道之時,神游守柔以自全,積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駕龍行天門,隨天轉易若循環。
 

真人專一老壽,命與天連,陽道積專日有單,至信所致,無爭榮名而居高官。
 

孝順事師,道自來焉,神乃知善,人與語言。
 

夫師開□蒙,為道之端,君父及師,天下命門,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陳。
 

不事此三人,室閉無門,福德皆逃,禍亂為憐,詳惟其事,無失書言。
 

父母生之,師教其交居親仕之,可不慎焉!天下至士,去官就仙,仙無窮時,命與天連。
 

長吏治民,仙吏天官,與俗何事,其事異焉。
 

長吏治民仙萬神,天下之事,各自有君,努力思善,身可完全,以是遂去,不負祖先。
 

吾圖書已盡,無復可陳,致勉學詳請其文,神人將去,故戒真人,慎之慎之,亦無妄傳,不得其人,慎無出焉,藏水深淵、幽冥之間,道不飲血,無語要文。
 

外內已悉,無可復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19:48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十一(卷九十六)


◎第一百五十一  六極六竟孝順忠訣


“真人前,子共記吾辭,受天道文比久,豈得其大部界分盡邪?吾道有幾部,以何為極,以何為大究竟哉?”“文中有道,六極六竟,愚生今說,不知以何為六極六竟。”


“咄!子其愚不開,又學實自若,未大精也,故不知道之所到至也。”
 

“有過負于天師,其責必不可復除,不嫌也。”
 

“真人自責,何一重也?”“愚生聞: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敬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尚有余責于地下,名為三行不順善之子也。
 

常以月盡朔旦,見對于天主正理陰陽、是尊卑之神吏,魂魄為之愁,至滅乃已。
 

故自知不精,有過于師不除也。”
 

“善哉善哉!子于何受此辭語乎?”“受之于先師也。
 

又愚生瞥睹天師說,受天師之法,見天象,天地乃是四時五行之父母也,四時五行不盡力供養天地所欲生,為不孝之子,其歲少善物,為兇年。
 

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養天地所為,名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罰者,其國常亂危而毀也。
 

萬物者,隨四時五行而衰興,而生長自養,是其弟子也。
 

不能盡力隨其時氣而生長實老,終為不順之弟子。
 

其年物傷,人反共罪過其時氣不和,為時氣得重過。
 

民者,聖人賢者之弟子也。
 

今下愚弟子妄盜強說,反使聖人賢者有過,名為共亂逆天道,其罪至重,不可赦除,故愚生過不除也。
 

風雨者,乃是天地之忠臣也。
 

受天命而共行氣與澤,不調均,使天下不平。
 

比若人之受命為帝王之臣,背上向下,用心意不調均,眾臣共為不忠信,而共欺其上,使天下BB41BB41多變諍,國治為之危亂。
 

比三事者:子不孝,弟子不順,臣不忠,罪皆不與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惡之,以為大事,以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為最惡下行也。”
 

“噫!真人久懷智而反詐愚,使吾妄說,說得過于天地也。
 

吾之所說,不若子今且所言深遠也。”
 

“愚生意適達于是,今不能復有所言也。”
 

“大謙,然亦不失之也。
 

下而不謙,其過亦重。”
 

“唯唯,不敢不敢也。
 

是故愚生為弟子,不能明理師道之部界,自知過重,故說天象,以是自責也。”
 

“善哉!子之言也,吾亦無以復加之也。
 

今以子說況之,子已自知也,書之部界矣。”
 

“實不及之也。”
 

“然,子真不及之,為子具分別解之,使相次各有部界,萬世不可復忘也。
 

今真人言,人三行不順修善,言魂魄見對,極巧也。
 

于何受是□□說哉?”“比若天師會事先師,自言為上古真人戒。
 

愚生以此言,又見天師書文中言,故□□重知之也。
 

愚生問,上古真人時,不知屈折有所疑。”
 

“然上古真人言是也,吾無以加之也。”
 

“今愿及天師,問其是意。”
 

“行明聽,然所以月盡歲盡見對,非獨生時不孝、不順、不忠、大逆惡人魂神也,天地神皆然。
 

天以十五日為一小界,故月到十五日而折小還也,以一月為中部,以一歲為大部。
 

天地之間諸神精,當共助天共生養長是萬二千物,故諸神精悉皆得祿食也,比若群臣賢者,共助帝王養長凡民萬物,皆得祿食也。
 

故隨天為法,常以月十五日而小上對,一月而中上對,一歲而大對,故有大功者賜遷舉之,其無功者退去之,或擊治。
 

此亂治者,專邪惡之神也,邪惡之神行與是,故生時不善之人魂魄,俱行對,善人魂魄不肯為其使也,是故逆不孝、不順、不忠之人為其使,共亂天儀,污天治,故其惡神見收治,故并收治其客,比若反逆惡臣為無狀,乃罪及其客也,此之謂之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矣。”
 

“故人生之時,為子當孝,為臣當忠,為弟子當順,孝忠順不離其身,然後死,魂魄神精不見對也。
 

子知之耶?”“唯唯,可駭哉!可駭哉!今唯天師幸哀開示,其天法象多少,愿無中棄,唯見示敕書文部界所到至也。”
 

“然,子問之大致數,吾猶當言也。
 

如吾不言,名為妒道業學而止,而反得天適。
 

諾,六真人安坐,為子分別其部署。
 

凡有六屬一大集。
 

夫守一者,以類相從,古今守一,其文大同,大賢見吾文,守行之不解,策之得其要意,如學可為孝子,中學可為忠臣,終老學之,不中止不懈,皆可得度世。
 

尚有余策也,行之不止,尚或乃洞于六方八極也。
 

事萬已畢,何不有也。
 

上乃可助有德帝君,共安天地,其恩乃下可及草木也,萬物擾擾之屬,莫不盡理也,天地為之歡喜,帝王為之長游,但響琴瑟唱樂,而無復憂。
 

子知之耶?”“唯唯。”
 

“中賢守行之力之,旦夕惟思其意,亦可少為孝子,長為良臣,助國致太平,天下悉伏,莫不言善哉,外謹內信,還各自責自正,不敢負于天地,不敢欺其上也。
 

眾賢共案力行之,令使君治乃與天相似,象天為行恩愛,下及草木蚊蚋之屬,皆得其所。
 

子知之耶?”“唯唯。”
 

“凡民守讀之,共強行之,且相易共好嬉之,不能自禁,令人父慈、母愛、子孝、妻順、兄良、弟恭,鄰里悉思樂為善,無復陰賊好竊相災害。
 

有人盡思樂忠順孝,欲思上及中賢大賢,故民不知復為兇惡,家家人人,自敕自治,故可無刑罰而治也。
 

上人中人下人共行之,天下立平不移時。
 

子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21: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五十二 守一入室知神戒


“是故夫守一之道,得古今守一者,復以類聚之,上賢明力為之,可得度世;中賢力為之,可為帝王良輔善吏;小人力為之,不知喜怒,天下無怨咎也。
 

此者,是吾書上首一部大界也。
 

恐俗人積愚,迷惑日久,不信吾文,故教示使與古今守一之文合之,以類相從,乃以相證明也。”
 

“善哉善哉!愚生謹以覺矣。”
 

“夫守一者,大人守之亦有余,中人守之亦有余,小人守之亦有余,三人俱守行之,其善乃洞洽于六方八遠,其恩愛與天地同計也。
 

如最下愚,有不樂守行者,名為天下最惡兇人也,天地疾惡之,鬼神不復佑之也。
 

凡人久久,共不好利之也,此即天書所以簡人善惡之法也。
 

其好欲讀視者,天知為善人;示之不欲視者,天知之為兇惡人也。
 

以此占人,萬不失一也。
 

吾為上德君作文,上不負天,下不負地,中不負德君,不欺真人也。
 

守此得其意者,道已畢矣竟矣。
 

六真人自深思其意,吾不能悉記此之善。
 

夫一,乃至道之喉襟也,上士所樂德,中士所響知,下士之所疾惡也。
 

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上士得之大喜,不而自禁為也;中士得之,不而自止,常悅欲言也;下士見之,是其大忌也,以吾文觀此三人,而天下善惡分別明矣。
 

子知之乎?”“唯唯。”
 

“是文乃天所以券正凡人之心,以除下古承負先人之余流災,以解天病,以除上德之君承負之謫也。
 

子知之耶?”“唯唯,善哉善哉!”“行,子已覺矣。
 

其二部界者,其讀吾書道文,合于古今,以類相從,都得其要意,上賢明翕然喜之,不能自禁止為善也,及上到于敢入茆室,堅守之不失,必得度世而去也。
 

志與神靈大合洞,不得復譽于俗事也,其善乃洞究洽于天地,其神乃助天地,復還助帝王化惡,恩下及草木小微,莫不被蒙其德化者。
 

是故古者賢明德師,乃能助帝王致太平者,皆得此人也,故其言事悉順善而忠信也,乃其所受道師善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中中賢力共讀吾文書,合于古今道文書,以類相從,力共讀而不止,其賢才者,乃可上為帝王良輔善吏,助德君化惡,恩下及小微草木,陰陽和合,無復有戰斗者,帝王長游而無憂事,群臣下俱相示教力為之,莫不順善而忠信,無刑罰而治,其善不可勝書。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百姓俱共讀吾書道文,上下通都合計,同策為一,無復知為兇惡者也。
 

拘校古今道文,以類相從相明,因以為世學,父子相傳無窮已也。
 

如三人大賢、中賢、下賢及百姓俱為之占,天地之惡氣畢去矣,無復承負之厄會也,善乃合陰陽,天地和氣瑞應畢出,游于帝王之都,是皇天後土洽悅喜之證也。
 

故讀吾文者,宜精詳之,以上到下,思惟其要意,得其訣,與神明無異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三部界者,夫人得道者必多見神,能使之。
 

其上賢明者,治十中十,可以為帝王使,辟邪去惡之臣也,或久久乃復能入茆室而度去,不復譽于俗事也。
 

故守一然後且具知善惡過失處,然後能守道;入茆室精修,然後能守神,故第三也,賢者得拘校古今神書以相證明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中賢守一入道,亦且自睹神,治十中九,可為王侯大臣,共辟除邪惡,或久久亦冀及入茆室矣。
 

真人知之邪?”“唯唯。”
 

“其小賢守一,入道讀書,亦或睹神,可治十中八,可為百姓共辟邪除惡也。
 

亦皆當拘校古今道文,以自相證明,乃愚者一明,悉解信道也。
 

如使讀一卷書,必且不信之也,反且言其非而自解,則邪惡日興,得害人也。
 

如大賢中賢,下及百姓,俱守神道而為之,則天地四時之神悉興,邪自消亡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如此,則天下地上、四方六屬六親之神,悉悅喜大興,助人為吉,以解邪害,上為帝王除災病,中為賢者除疾,下為百姓除惡氣,令奸鬼物不得行也。”
 

“善哉善哉!” “須有大訣戒,見神以占事,言十中十者,法與天神相應;言十中九,與地神相應也;言十中八者,與人神相應也;過此而下者,言不可用也。
 

或有初睹神,反十十相應,久久反日不中者,見試于神道,故使不中也。
 

見是能復更自新,力自正思過,更為精善,無惡意者,且復日上行,或中神意,乃射十中十,或出十,或射十,乃中一十,日以大中,而上行者,是其日思為善,得道意之人也,故曰進。
 

以是自占,萬不失一也。
 

或有初見神,占事不中,已反,日已上行,大中,是者精得道神意,日上進之人也。
 

或有平平如故,不進不退,是其用精不過故之人也;日衰者,曰懈之人也,以是占之,不得道意矣。
 

見試而不覺悟,固固自若為惡者,諸神且共欺之,牽人入邪中,則致吉兇無常,或入祆言,或坐病止。
 

故大賢、中賢、小賢、百姓男女為道,悉以是自占,不失之也。
 

非猶神道試人也,凡天下之事,皆以試敗,天地有試人,故人亦象天地,有相試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子欲重知其大信效,天道神靈及人民相得意,相合與心,而至誠信;不相得意,則相欺。
 

是故上古之人誠信相得意,故上下不相欺;中古人半不相得意,故半相欺;下古之人純不相信,故上下純以相欺為事。
 

故上古舉事悉中,中古半中,下古純不中,故危亡。
 

是故古者賢聖,常以是自占,可為得與不得,則無失也。
 

以此戒真人,吾見子常苦勞,故深戒子,子乃為天地長使也,解天地流災,為王者除害,其功甚大少雙,恐子為道中懈,故以是神事以戒子。
 

子乃為天地使,而日吉者,是其得天地心意也;日兇衰惡,是其失天地心意也。
 

與道神交,日吉善者,是其得道心意也;而日兇衰者,是其失道心意也。
 

與人交,日益厚善者,是其相得心意也;而反日兇惡薄者,是其相失心意也。
 

比若耕田,得谷獨成實多善者,是用心密,用力多也,而耕得谷少不成善實者,是其用心小懈,用力少也。
 

此但草木,尚乃隨人心意,用力多少功苦為善惡,何況天地神靈與人哉!可不戒耶?真人也,此之為戒,若薄少不足言,而深思念之,反大重,此正所為謂安危吉兇門戶也,子知之耶?”“唯唯,愚生已覺矣,受命受命。”
 

“夫賢明為上德君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書之屬,以類相從,更相證明,道一旦而正,與日月無異。
 

復大集聚大賢、中賢、下賢乃及人民男女口辭訣事,以類相從,還以相證明,書文且大合,比若與重規合矩無殊異也。
 

天地人策俱并合,比若一也。
 

如此,則天地人情悉在,萬二千物亦然,故德君當努力用之,則災害一旦而去,天下自治。
 

無有余邪文邪辭,洞白悉正,則無余邪氣。
 

夫邪文邪辭,系災之根也。
 

子欲重知其明審信效,比若人以邪文相記于君,比若人以邪言相惡,則怨咎日興眾多,人亦自相怨咎相惡,君亦聽之,反失正,聰明不達,為天地所非,治危。
 

辭不吉,又下反以邪文邪言共欺,熒惑其上,久久上知之,亦復君臣相咎,故是邪文邪言,日至兇惡之門戶也,故當力拘校去之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23:01 | 只看該作者

“故德君盡以正辭,而天地開辟以來承負之災厄悉除,無復災害。
 

真人欲重知其大信也,夫正文正辭,乃為天地人、萬物之正本根也,是故上古大聖賢案正文正辭而行者,天地為其正,三光為其正,四時五行乃為其正,人民凡物為其正,是則正文正辭,乃為天地人民、萬物之正根大效也。
 

子欲重明知其信,比若人以正文正辭相譽于君前,君得以為大聰明大達也,舉事悉得,無失正者,下上乃得天地之心意,三光為其不失行度,四時五行為其不錯,人民莫不歡喜,皆言善哉,萬物各得其所矣。
 

恩洽神□,則名聞遠方,群神瑞應奇物為喜而出,天下賢儒盡悉樂往輔其君,為不閉藏,仙人神靈乃負不老之方與之,祆祥為其滅絕,人民為其行政,言正文正辭,乃無復相憎惡者,則怨咎為其絕,天下凡善悉出,凡邪惡悉藏,德君但當垂拱而自治,何有危亡之憂?此即吾正文正辭為善根之明證效也,可不力正哉!真人寧解不?”“唯唯,可駭哉!見天師言,謹以大覺矣。
 

愚生知天下已太平矣。
 

德君聽用之,已延命矣。”
 

“善哉!子可謂為曉事之生也,已洞知之矣。”
 

“樂乎樂乎!天憂已解矣,地病已除矣。”
 

“真人以何知之?”“然此邪惡盡應當見去,天地人民萬物之大病已除也。
 

今已拘校正文正辭,故知天地之大病已除也。”
 

“善哉善哉!子已□□知之矣。
 

帝王力行吾文,與天地厚,無復厄會也。”
 

“善哉善哉!語真人一大要言也。
 

上德之君得吾文,天法象以仕臣,上至神人,下至小微賤,凡此九人。
 

神、真、仙、道、聖、賢、凡民、奴、婢,此九人,有真信忠誠,有善真道,樂來為德君輔者,悉問其能而仕之,慎無署非其職也,亦無逆去之也,名為逆人勉勉眷眷之心。
 

天非人但因據而任之,而各問其所能長,則無所不治矣。
 

德君宜試之,日有善效者進之,慎無失也,無效者疾退之,此名為污亂天官,使正氣不得來,咎在此邪人也。
 

夫正善人,心常欲陰□凡事為憂,故曰致正善人也。
 

邪人有邪心,不欲陰佑利凡事,則致邪,此乃皇天自然之格法也,故當即退之,不退之且忿天,使地殺氣出,故當疾去之。
 

是大事也,真人知之耶?”“唯唯,愚生甚畏之。”
 

“子知畏之,可謂曉事生矣,天且佑子。”
 

“不敢不敢。”
 

“此無可讓也,非吾而使子見佑于天也,子為善,自然行得之也。
 

故古者聖人之為行也,不敢失繩墨者,乃睹天戒明,知其善惡,各為其身也。
 

故常求與賢者為治,乃恐忿天也,得罪于天,無所禱也,是故古者帝王,其心明達,不敢妄與愚者共事也,故獨得長吉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夫中古以來,人半愚,以為選舉為小事也,不詳察之,半得非其人,半亂天官,政半兇也。
 

下古復承負中古輕事,復令自易,不詳察之,選舉多不俱得其人,污亂天官,三光為其不正,證上見于天,天不喜之也,故多兇年不絕,絕者復起。
 

不知天甚怨惡之,人不深自責,反言天時運也。
 

古者為有如此者:天道非人,反以其太過上歸天;下愚不自思過失,反復上共責,歸過于帝王,天乃名此為大反逆之民。
 

過在下傳欺其上,以惡為善,以善為惡,共致此災,反以上歸天;以歸天者,復上責其君,天下絕洞兇民臣無狀之人也。
 

今天地神靈共疾惡之,故天乃親自謁遣吾下,為德君更制作法也。
 

選舉署人官職,不可不審且詳也。
 

真人欲知是惡民臣之審也,比若家人父母,共生數子,子共欺其父母,行為惡,父母默坐家一室中,安而知之?已行,為兇惡盜劫,人反還共罪其父母:父母惡,故生我惡也。
 

縣官吏得之,不直殺其惡子,反復還罪其父母。
 

夫父母生子,皆樂其賢且善,何時樂汝行為惡哉?反還罪其父母,是為大逆不孝子也。
 

夫君之謂臣,皆樂其為善,何時教其為惡?而民臣自下共為兇惡之行,得天地災者,反以還罪責其君。
 

百姓愁苦,于是猾吏亦復共上責于天,名是為民臣共作反逆,罪不除也。
 

共責其君,極已應大劇矣,尚復乃上罪責天,下罪責地,人之反逆乃如此,可不短其命而疾殺之哉?故下古皆應霸命,死生無時也,比若民家欲殺畜生,忽欲殺之,便殺之也,善畜尚惜其死,惡畜樂其病死。
 

真人知之耶?”“唯唯,愚生甚畏天威。”
 

“行,子已覺矣。
 

出此文,令德君以示諸賢儒,慎無匿,天樂出之急急。”
 

“唯唯。”
 

“告真人一大要:大德上君已仕臣各得其人,合于天心,則當知治民除害之術。
 

夫四遠伏匿,甚難知也。
 

夫下愚之人,各取自利,反共欺其上,德君當與賢明共正之。
 

悉正,乃天地之心意,且大悅喜,使帝王長吉也。
 

天明知下古人且愚難治正,故故為其出券文,名為天書也。
 

書之為法,著也,明也,天下共以記事,當共所行也,可以記天下人之文章也,故文書者,天下人所當共讀也,不為一人單孤生也。
 

故天下共以記凡事也,聖人共以記天地文理,賢者用記聖人之文辭,凡人所當學而共讀之,乃後得其意也。
 

書之為類,乃當共原共策、共記共誦讀之,乃以無奸也。
 

故自古到今,賢聖之文也,幾何校,幾何傳,幾何實核,幾何共安之,尚故故有余邪文誤辭,不可純行。
 

故大賢諸道士,乃周流遍天下,考辭習語,視異同,以歸喻愚蒙,尚故故誤人赤子。
 

使妄說其學,則不可妄仕,不足以為帝王之臣也。
 

故一本文者,章句眾多故異言,令使天地之道,乃大亂不理,故生承負之災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26:22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覺矣。
 

子明更聽,且語子一大戒:下古之人所以久失天心,使天地常悒悒者,君乃用單言孤亂,核事其不實,甚失其意明矣。
 

真人但以此上,乃使天下眾賢共考辭文。
 

而不知皆為誤學,故生災異不絕。
 

天甚疾之,得亂生,病焉,陰陽戰斗而不止也。
 

故天教吾下,拘校正之。
 

今大中古以來,信孤辭單言,每視覆下之文為不敬,共以是相法罪,遂用孤辭單言,反應投書治事,故與天為怨,亂天官。
 

文書本使人共議其是與非,反使一人陰為辭。
 

夫聖人尚不而獨畢知天地之道,故聖賢前後生,所作各異,天上言其各長于一分,不能具除災,故教吾都合集校之。
 

今反信一人之言,寧可用不?故教其三道行書,大小賢不肖男女共為之參錯,共議是與非,皆令得其實核□□,乃可上也。
 

中一人欲欺,輒記之。
 

如是,則天地病已除,帝王無承負之貴矣。
 

天地得以無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賢者得以自達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見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為非而喜;


四時五行得順行,民謹不犯之而喜;萬二十物各得其處所,不見害而喜;鬼神見德君可為積善,亦復悅喜;


惡氣不復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氣得來治,王者用事亦喜;


惡氣得一伏藏,不伏見使行誅伐亦喜;夷狄得安其處,不復數來為天戰斗亦喜;


軍師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戰死亦喜,凡天地之間,若此喜者眾多,不可勝記。
 

行為真人舉其大綱,見其始,子自思其意,凡事以類推之,盡以得矣。
 

德君案行之,天下咸服矣,故天尤急此三道行書,慎無復廢,故災不去也。
 

欲斷天文,反復為聾盲之治也。
 

夫聾盲之治,亂危之本也,滅身之災害也,可不慎乎?


夫文,乃天下之人所當共案行也,不可信一人之言也,故天地開辟以來,文書及人辭,更相傳以相考明也,不考明則不可獨行,獨信一人言而行之,則危亡矣。
 

是天下之大失大傷也,故吾書不敢容單言孤辭也,故教真人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以相明,拘校天下凡人之辭以相證,盟,然後天地之間可正,陰陽之間無病也。
 

以吾書往考古今之天文、地神書與人辭,必且與響相應,與神無異也,乃吾道且可信也。
 

故吾為道,不試言也,乃求試行,不行之,安知吾道與天相應而信哉?今日行之,比若與天語,十十五五,無有脫者。
 

神哉為道如斯,誠可謂大樂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去,曉事生矣。
 

告真人一大訣,此本守一專善,得其意,故得入道,故次之以道文也;為道乃到于入室,入真道,而入室必知神,故次之以神戒也;得守一,得道,得神,必上能為帝王德君良臣。
 

臣者,必當助帝王德君共安天地六方八洞,得其意,乃國可長安也;


欲安之,必當正文正辭正言,故以拘校;


文辭得以大正,必當群賢上士出,共輔帝王,為其聰明股肱,故次之仕臣九人;


九人各得其所,當共安天地,天下并力同心為一也,必常相與常通語言,相報善惡,故次之以三道行書也。
 

人已都知守一,已入道,已入神,已入正文,以尊卑仕臣,各得其處也,已行文書,并力六事已究竟,都天下共一心,無敢復相憎惡者,皆且相愛利,若同父母而生,故德君深得天心,樂乎無事也。
 

以為道恐有遺失,使天地文不畢備,故復次之以大集之難,以解其疑,深者居其下,畢書出之。
 

以書付有德君,天下一旦轉計,響善自治,其為易,比若火沿高燥,水從下,不教其為,自然往也,不可禁止也,故為太皇天道教化,立可待也,德君行之,乃名為天之神子也,號曰上皇,與天地元氣相似,故天下之神,盡可使也。
 

從天地開辟以來,未嘗有天書神文使真人傳之為真道記也,以往付德君,名為道母也。
 

太陽之氣,火行有也,得而行之,得其信也,不知行之,則不真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誠寄謹民,往付歸德君,不敢久留也。”
 

“行,子已曉之矣。
 

天書不可久留也,天神考人,使人不吉。
 

子慎之,行去。”
 

“唯唯。”
 

六究洽洞極七竟,以類次書文使相得,災悉滅亡,致洞極之吉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27:09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覺矣。
 

子明更聽,且語子一大戒:下古之人所以久失天心,使天地常悒悒者,君乃用單言孤亂,核事其不實,甚失其意明矣。
 

真人但以此上,乃使天下眾賢共考辭文。
 

而不知皆為誤學,故生災異不絕。
 

天甚疾之,得亂生,病焉,陰陽戰斗而不止也。
 

故天教吾下,拘校正之。
 

今大中古以來,信孤辭單言,每視覆下之文為不敬,共以是相法罪,遂用孤辭單言,反應投書治事,故與天為怨,亂天官。
 

文書本使人共議其是與非,反使一人陰為辭。
 

夫聖人尚不而獨畢知天地之道,故聖賢前後生,所作各異,天上言其各長于一分,不能具除災,故教吾都合集校之。
 

今反信一人之言,寧可用不?故教其三道行書,大小賢不肖男女共為之參錯,共議是與非,皆令得其實核□□,乃可上也。
 

中一人欲欺,輒記之。
 

如是,則天地病已除,帝王無承負之貴矣。
 

天地得以無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賢者得以自達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見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為非而喜;


四時五行得順行,民謹不犯之而喜;萬二十物各得其處所,不見害而喜;鬼神見德君可為積善,亦復悅喜;


惡氣不復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氣得來治,王者用事亦喜;


惡氣得一伏藏,不伏見使行誅伐亦喜;夷狄得安其處,不復數來為天戰斗亦喜;


軍師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戰死亦喜,凡天地之間,若此喜者眾多,不可勝記。
 

行為真人舉其大綱,見其始,子自思其意,凡事以類推之,盡以得矣。
 

德君案行之,天下咸服矣,故天尤急此三道行書,慎無復廢,故災不去也。
 

欲斷天文,反復為聾盲之治也。
 

夫聾盲之治,亂危之本也,滅身之災害也,可不慎乎?


夫文,乃天下之人所當共案行也,不可信一人之言也,故天地開辟以來,文書及人辭,更相傳以相考明也,不考明則不可獨行,獨信一人言而行之,則危亡矣。
 

是天下之大失大傷也,故吾書不敢容單言孤辭也,故教真人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以相明,拘校天下凡人之辭以相證,盟,然後天地之間可正,陰陽之間無病也。
 

以吾書往考古今之天文、地神書與人辭,必且與響相應,與神無異也,乃吾道且可信也。
 

故吾為道,不試言也,乃求試行,不行之,安知吾道與天相應而信哉?今日行之,比若與天語,十十五五,無有脫者。
 

神哉為道如斯,誠可謂大樂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去,曉事生矣。
 

告真人一大訣,此本守一專善,得其意,故得入道,故次之以道文也;為道乃到于入室,入真道,而入室必知神,故次之以神戒也;得守一,得道,得神,必上能為帝王德君良臣。
 

臣者,必當助帝王德君共安天地六方八洞,得其意,乃國可長安也;


欲安之,必當正文正辭正言,故以拘校;


文辭得以大正,必當群賢上士出,共輔帝王,為其聰明股肱,故次之仕臣九人;


九人各得其所,當共安天地,天下并力同心為一也,必常相與常通語言,相報善惡,故次之以三道行書也。
 

人已都知守一,已入道,已入神,已入正文,以尊卑仕臣,各得其處也,已行文書,并力六事已究竟,都天下共一心,無敢復相憎惡者,皆且相愛利,若同父母而生,故德君深得天心,樂乎無事也。
 

以為道恐有遺失,使天地文不畢備,故復次之以大集之難,以解其疑,深者居其下,畢書出之。
 

以書付有德君,天下一旦轉計,響善自治,其為易,比若火沿高燥,水從下,不教其為,自然往也,不可禁止也,故為太皇天道教化,立可待也,德君行之,乃名為天之神子也,號曰上皇,與天地元氣相似,故天下之神,盡可使也。
 

從天地開辟以來,未嘗有天書神文使真人傳之為真道記也,以往付德君,名為道母也。
 

太陽之氣,火行有也,得而行之,得其信也,不知行之,則不真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誠寄謹民,往付歸德君,不敢久留也。”
 

“行,子已曉之矣。
 

天書不可久留也,天神考人,使人不吉。
 

子慎之,行去。”
 

“唯唯。”
 

六究洽洞極七竟,以類次書文使相得,災悉滅亡,致洞極之吉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30:2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五十三  忍辱象天地至誠與神相應大戒


“真人前。”
 

“唯唯。”
 

“今且戒真人一大戒。
 

吾道乃為理天地,安帝王,生天地所愛者,乃當愛真道與真德也。
 

故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綱,道之信,道之所因緣而行也。
 

地者,乃德之長,德之紀,德之所因緣而止也,故能長為萬物之母也,常忍辱居其下也,不自言勞且苦也。
 

吾之為德君教化下愚,正以此天地二事為祖也,故常案天地之法度,不失其門戶也。
 

吾之書,即天談地語,與神□深獨相應若表里也,步即相隨若規矩也,故順行者得天地意,失之者兇衰矣。
 

今以此戒真人,子宜思吾言而常慎之矣。”
 

“唯唯。”
 

“行,見子好真道德,好為善少雙,且示子一言。
 

今上士多樂真道善德,中士半好之,下士無狀,純無道無德,皆應大逆無道之人也,大兇無德之人,與天地內獨不比,不而相知,非天所常宥也,愛子也,故無道德者,命不在天地也,與禽獸同祿同命。”
 

“今不解,愿聞其要意。”
 

“然,六真人明聽。”
 

“唯唯。”
 

“然,天者純為道,地者純為德,此無道德之人,與天地絕屬無所象。
 

象于天行,當有真道而好生;象地,當有善德而好養長。
 

今人無道與無德,故天地不宥子也。
 

欲知其明信效也,比若道人知道人,德人知德人,各有相收錄,故命迭相在,故道人者好興道人,德人者好興德人。
 

有道德之人與無道德之人不比,故不肯相收錄,命不系天也。”
 

“善哉善哉!愿聞其與禽獸同命意。”
 

“善乎子難,深得其數。
 

然禽獸者,命系于四方,其為性者好相抵觸,無有道德,勝者為右;無道德下愚之人,亦好相觸冒,勝者為右,其氣與禽獸同,故同命也。
 

天道為法,以是分別人優劣,故知之也。
 

凡天下之名命所屬,皆以類相從,故知其命所屬,故含五性多者象陽而仁,含六情多者象陰而貪,受陽施多者為男,受陰施多者為女,受王相氣多者為尊貴則壽,受休廢囚氣多者數病而早死,又貧極也,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何行之氣,其命者系于六甲何歷,以類占之,萬不失一也。
 

故古者聖人深原凡事,知人情者以此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善哉善哉!”


“今故下古之人,承負先人失計,稍稍共絕道德,日獨積久,與天地斷絕,精氣不通,不相知命,反與四足同命,故天地憎惡之,鬼神精氣因而不佑之,病之無數,殺之無期,其大咎在此□□。
 

今上德之君,命系天地,當更象天地以道德治,故吾更理出天道,出以上付之。
 

天樂其為善,不欲復使其有余是四足之人行也,故吾書復重丁寧,欲使其大覺悟也,故敘六極一大集難,以付歸之。
 

真人知之耶?”


“唯唯,可駭乎!樂哉樂哉!”


“真人以何知其可駭而樂哉?”


“然,愚生見天師言,真道德出,民一旦而轉,皆守為道德,象天地,不復為四足之人行,人人道,人人德,故知其大樂至意矣。”
 

“善哉!真人之言,無以加之也。”
 

“今愿及天師請問一事。”
 

“言之。”
 

“今人求道德及凡人行,當以何為急務哉?以何而得知之?以何而與天地響相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31:12 | 只看該作者

“善乎子之問也。
 

當以至誠,五內情實為之,乃可得也。
 

如不以五內情實為之,是道德之所怨也,求善不可得也,神靈不應也。”
 

“今愿聞至誠以何而感動天地神靈乎?”


“噫!真人于是殊為愚,學吾書文,多固固未解邪?”“愚生其為暗昧,□蒙乃久重,難一旦而開。”
 

“然子亦大謙。
 

行,更明聽,為子道至誠感動天地之意。”
 

“唯唯,聞命。”
 

“然夫至誠者,名為至誠,乃言其上視天而行,象天道可為;俯視地而行,象地德而移。
 

念天地使父母生長我,不欲樂我為惡也,還考之于心乃行。
 

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
 

心者,神聖純陽,火之行也。
 

火者,動而上行,與天同光。
 

故日者,乃火之王,為天之正,無不照明,故人為至誠,心中正疾痛應,心神至聖,乃上白于日,日乃上白于天,故至誠于五內者,動神靈也。
 

是故可不慎乎?”


真人曰:“可畏哉!可畏哉!愚生過問是,甚大怖。”
 

“子知怖,活之根也;子不知怖,死之門也;安危在子之身,無于他所焉。”
 

“今雖每問天師而怖駭者,又問乃訣乃大解,不問又無緣得知之。”
 

“然,子言是也。
 

暗而不好問,何時復得昭昭哉?行言,欲問何等?”


“今謹已聞至誠動天,愿聞動地意。”
 

“善哉!子言日益大深,不惜之也。
 

行安坐,為子道之,不言,恐得過于子,若天獨疾後世人不至誠,而使真人來主問之也。
 

諾,今為之說之,明聽。”
 

“唯唯。”
 

“行,人之至誠,有所可念,心中為其疾痛,故乃發心腹不而食也。
 

念之者,心也,意也,心意不忘肝最仁,故目為其主出涕泣,是其精思之至誠也。
 

精明人者,心也。
 

念而不置者,意也,脾也。
 

心者純陽,位屬天;脾者純陰,位屬地。
 

至誠可專念,乃心痛涕出,心使意念主行告,示遠方。
 

意,陰也,陰有憂者當報陽,故上報皇天神靈;脾者陰,家在地,故下入地報地。
 

故天地乃為其移,凡神為其動也。
 

子欲知其大效,吾不欺真人也。
 

真人但安坐深幽室閑處,念心思神,神悉自來到,此不明效證邪?


是吾告子至誠之信也,吾未嘗空無法而說也。
 

故求道德凡人行,皆由至誠,乃天地應之,神靈來告之也。
 

如不至誠,不而感動天地、移神靈也。
 

故承負之後,下古之人實無信,不至誠,不而感動天地,共欺天與地,故神靈害之不止也。”
 

“愿聞以何明之乎?”


“然,有大明證于日月。”
 

“今愿聞之。”
 

“然,下古之人生于父與母,而共忽其父母,背叛其父母,萬未一人而孝也。
 

得解蒙暗于師,已覺去者忽其師,不師為其師自屈折、執勞苦也。
 

以貧賤得富貴于君,而反相教,下皆共日欺其上,萬未有一人有誠信也。
 

群愚共欺其三綱,名為反逆而無信也,其罪過彰彰,下可覆蓋,皆上見于日月三光也,故天甚疾之惡之,使其短命而早死也。
 

不自深十問過罪重,反復哭而行也,言天酷,何一冤也!汝乃自冤,何時天冤汝哉?”


“可駭乎!善哉善哉!愚生已聞命矣。”
 

“然子而守此,以為重戒,則可萬萬世無患矣。
 

然,辭小竟,疑者復來問之。”
 

“唯唯。”
 

右大集難道德至誠天戒以示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35:4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第一百五十四 妒道不傳處士助化訣
 

“真真愚暗日益劇、不曉大不達之生,謹再拜,問一從事,言之必為過,不問又愚心不能獨自解。”
 

“行言之。”
 

“愚生竊聞秘道要意,是乃天地之珍寶,天下之珍奇物也,故名之為至道不傳,其非凡人所宜聞、所宜言、所宜用也;而令天師都開太平學之路,悉敕使人為道德要文,不得蔽匿,皆言其有天謫,到死罪尚不除,復流後世,皆授以真道秘德,曾不大哉,令小人與君子不別?愚生以為真道秘德,不宜使小人聞、小人言、小人用之也。”
 

“咄噫!子今且言,有萬死之責于皇天後土,不復除也。
 

自天地開辟以來,後生日益薄妒道,小人斷絕天地之珍寶,以是為失,積久故生承負,令天災不絕,常使天地內獨歲不平安,災變盜賊眾多,國家為其愁苦,正起于是。
 

子今且所言是,正是也;亂天反地,使治昏憒民難治,正是也。
 

子今且語,正與天為重怨,錯哉錯哉!亡子功矣。”
 

“何謂也?”“今要道善德出之以教化,小人得之守道德,更相仿學,不敢為非;其中小賢得善道德,可為良順之吏;其中大賢,可上為國家輔;其中最下極無知者,猶為善人。
 

夫天以要真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獸。
 

夫四時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寶也,天地之藏氣也,六畜禽獸皆懷之以為性,草木得之然後生長。
 

若天不施具要道焉,安能相生長哉?而真人言,小人不宜聞要道、不宜言、不宜用也。
 

天地之神保終類,人乃不若六畜草木善邪哉?真人自知,今且言有萬死之罪,不復除也。”
 

“愚生事師日少淺,不深知天道,見天師言,乃自知罪重,上負皇天,下負後土,中負于大德之君。”
 

“然子退自責,是也,凡舉事可不慎乎哉!皇天常獨視人口言何,故使響隨人音,為吉兇,故響應不失銖分也。
 

子獨不常觀此天地之音證邪?宜自慎,不及勿強妄語,其為害重。
 

子今且言至道不傳,人何以傳知之乎?終類至道不可傳,天道無私,但當獨為誰生乎?”“弟子自慎戒事甚無狀。”
 

“子欲若俗夫小人,復相教妒天道耶?”“不敢不敢。”
 

“真人自精戒事,天怒一發,罪過著,不復除也。
 

天道正由此言廢毀,子復共增之耶?帝王所以不能理其治而嘗多災者,但由盡若子今旦可言,因使真道道絕也,邪道起,故不可理也。
 

寧曉心解不乎?”“唯唯,已覺矣,慚負天師不也。”
 

“常常慎事!”“唯唯。
 

今念每言有過,欲不言也,又不知。”
 

“平言。”
 

“今人所不宜聞、所不宜言、所不宜用者,何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36:34 | 只看該作者

“然,凡人乃不宜聞非真要道,非真要德。
 

是故夫下愚之師,教化小人也忽事,不以要秘道真德敕教之,反以浮華偽文巧述示教凡人。
 

其中大賢得邪偽巧文習知,便上共欺其君;其中中賢得習偽文,便成猾吏,上共佞欺其上,下共巧其謹良民;下愚小人得之以作,無義理,欺其父母,巧其鄰里,或成盜賊不可止,賢不肖吏民共為奸偽,俱不能相禁絕。
 

睹邪不正,乃上亂天文,下亂地理,賊五行所成,逆四時所養,共欺其上,國家昏亂,其為害甚甚,不可勝記。
 

真人反言小人不宜聞要道要德,反當以邪巧偽之事教化,使天下人眩瞑,共習偽非,而不自知,遂俱為無道耶?是以真人有萬死之罪,不復除也。
 

天下所不宜聞、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正不宜聞此偽文,邪巧大猾所生,正由此,故吾為天陳法,為德君作教,不敢及之,所以專開道德之門,而閉絕狡猾階路也。
 

故吾書本道德之根,棄除邪文巧偽之法,悉不與焉。
 

子獨不怪之耶?是乃天地以為病,帝王以為害。
 

行復為真人具說之,其以要道德以教化小人也,上賢得以守儒良,中賢德以上為國家至德之輔臣,其中小賢,化為順善之吏,其中下愚,猶為謹民,不知相害傷。
 

故自天地四時五行、日月星宿,共以真道要德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長。
 

今若以真人今且言終類,此人不若六畜及糞土草耶?子今且言,寧自知有萬死之過不除邪?”“有死過,有死過。”
 

“勿謝,同不解耳。”
 

“今過言,當奈何哉?”“今欲解此過,常以除日于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
 

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于地。”
 

“唯唯。
 

今且天師教愚生,何一急也?”“然所以急者,不以故真人也,乃真人言,得天地之忌。
 

太上中古以來,人教化多妒真道善德,反相教逃匿之,閉藏絕之,反以邪巧道相教,導化愚人,使俱為非。
 

其中大賢遠去避世,獨其中小賢為吏,無有真道,亂其民。
 

其中下愚,因為無道,起為盜賊。
 

民臣俱為邪,聚蚊成雷動,共逆天文,毀天道,逆地意,反四時氣,逆五行,使災怪億億,三光失其正明,帝王大愁苦之,得昏亂焉,治不得平安,正由此也。
 

故真人寧知此罪重不?天不除之也,吾不教,子當謝也。
 

故所以當于曠野者,當于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于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于天也。
 

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于天地也。
 

後有過者,皆象子也。
 

天從今以往,大疾人為惡,故夫君子乃當常過于大善。
 

不宜過于大惡,慎之慎之!子尚若此,何況于俗人愚哉!相教嫉妒道,藏匿之是也。
 

子所言常善是,今旦一言,名為大逆天地,從古到今,人君所得愁也。
 

然真人前,人安得生為君子哉?皆由學之耳。
 

學之以道,其人道;學之以德,其人得;學之以善,其人善;學之以至道善德,其人到老長,乃復大益善良,故懷要道善德之人,乃名為帝王之處士,人之第一上善者也,能助君子化者也。
 

其不仕者,為上謹之人。
 

學之人,學之以惡,其人惡;學之以文,其人文;學之以偽,其人偽;學之以巧,其人巧;學之其中,大賢者則巧言,其習書者則巧文,小人得之為猾民。
 

于子心,寧可以教不哉?故夫要道秘德,乃所以承天心而順地意,可以長安國家,使帝王樂者也,而反禁絕,不以力化人,有謫于天,罪不除也。
 

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可私也。
 

故古者聖人象天地為行,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使為謹良,令易治。
 

今世反多閉絕之,故愚人共為狡猾,失天道,不自知為非,咎在真道善德不施行,故人多被天謫,當死不除也。
 

愚人無道,不避忌諱,遂共犯天地,由不知道德要也。
 

吾之為書,所以反覆勉勉眷眷者,恐人積愚一言,不信吾文,故復重之也。
 

人俱習為邪久,或反謂吾可言非也,復令使真道秘德門絕斷不行,天怒不絕,帝長愁苦,吏民無所投頭足,相隨云亂,不能相救,試誠冤。
 

吾辭于天,正為解除此,制作道也。
 

人人被邪文愚蒙積久,故常敕真人使出吾道,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眾賢,疾試吾道,乃知吾書之信,與天地相似,不用不試,安知其□□哉?今保吾道不誤,故求試非一卷之文,真人慎之!”

“唯唯。”


“行去,常慎吾言,勿自易妄語也。”
 

“唯唯。”
 

“出之無匿藏,使凡人言語學問,當知得失處,不復妄為。”
 

“唯唯。”
 

右解人常所不宜聞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斷邪出真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38:1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五十五 事師如事父言當成法訣


“今愚生舉言,不中天師心,常為重謫過,不冒過問,又到年竟,猶無從得知之,愿復請問一言。”
 

“平道之,何所謙哉?不知而問之,是其數也。”
 

“今以第一上道要德以教凡人,曾不大知乎?”“善哉子言也。
 

何有大知之有乎?子何故疑此哉?”“吾聞子智過其父,弟子智過其師,臣智過其君,則名為下賢智過于其上,以為不宜。”
 

“今子言是也,又非也。
 

今下智過于上者,乃謂不當使下智為巧偽之法,其智過其上,則還欺其上。
 

子欲樂知其效,比若教學,巧家弟子智過其師,則還害其師矣。
 

夫為人下,習知猾偽奸道,則下共還熒惑、欺其上矣。
 

是故古者大聖賢,不敢妄教授猾巧偽文道也,常深念其本而斷其末,不使愚人知之。
 

故以猾智知國,國之大賊也。
 

故古者聖人,常務授其真道,不授浮華偽相巧弄之法也,知其為害大深,故常閉其兇學,而務開其吉路,使民常自謹,不知為非。
 

子欲重知其信,是故上三皇乃師事臣如父也,時臣各懷真道要德,無巧偽文、猾人,故其時臣智悉過其君,能為帝王師,其教若父,故師父事之,是則道德過其君之則也,故能使其君安坐垂拱而無憂。
 

故言十中十,可輔帝王;言十中九,可佐大臣;言十中八,可為小吏;過此而下,不足取策。
 

所言不中,名為妄語,亂誤上者也。
 

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欲重知其大效,到于五帝,道小衰,故君臣道德不能復相問,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所知君臣同,不能復大相高上,要道秘德,小塞不通,故無可師父事,但朋友事之也。
 

到于三王,師授者多妒學,閉絕真道奇德,其弟子日益愚蔽無知,反多入浮文,使君洽眩亂,其道德淺薄,不足父事,不足友事,故子事之。
 

其智少,故不而為帝王圖難易,故使天地大怒,災變連起,不可禁絕,大咎在此。
 

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覺矣,復為子重明之。
 

今五霸其臣悉無真道德,皆能作巧偽猾,所以相欺詐者,其臣多知邪猾佞偽巧,所以相驚動惑之道,或乃過其君,因而反逆,子殺其父,臣殺其君,下殺其上,悉懷無義夷狄之心,人人有巧偽之術,各有奸心,無有真道,故數反逆。
 

故事斧鉆,視臣若死籍,乃其臣皆懷佞文,多巧猾,道不足重,故視之若畜也,是明效也。
 

故古者聖賢應天心,娉真道德,士仁人,而放佞偽猾,以稱皇天之心,是故吾道悉開吉門,而閉兇戶,不敢及猾知可以過其君者也。
 

子寧曉知耶?”“唯唯,慎之矣。”
 

“太上古之臣多仙壽,故能使其君壽;中古臣多知懷道德,故能使其君常無憂;下古臣多無真道而愚,故多使其君愚甚,君愚,其洽常亂憒,不得天心。
 

霸君之臣盡佞偽,多猾巧詐,共熒惑其君,使其失天正路,反入兇戶,故與天為大怨。
 

子知之乎?故其治悉兇,不得大久。
 

真人為天問事,宜日謹,不可但恣意妄言,言當成法,言不成經,不若默也。
 

舉言不中,罪深不除。”
 

“唯唯。”
 

“行去,子已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00:41:0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十三(卷九十八)
 

◎第一百五十六 神司人守本陰□訣
 

“請問一大疑事。”
 

“行言之。”
 

“今天師廣開天道之路,悉拘校古者道書之文,以為真要秘道。
 

真道者,多善其文乃入神,故能睹神,與神為治,所治若神入神,則真道也。
 

乃多成于幽室,或有使度于室中而去者,或有一出一入未能去者,或有但見神而終古不去者。
 

夫度去者,萬未有一人;大壽者,千未有一人也;小壽者,百未有一人也;竟其天年者,比是也。
 

凡天下之人學問也,萬未一人得上官也,千未一人得中官也,百未一人得小官也。
 

其于佃家活生,萬未一人得億萬也,千未一人得千萬也,百未一人得百萬也。
 

凡事者,皆如此矣,故其本者眾多,其度世及富貴者少也,愚生甚憂之。
 

今為道,當以何為大戒,而得長成乎?學問當以何為大戒,而得到大官乎?治生聚財,當以何為大戒,而得致富乎?今不及天師力問諸疑,恐終古蒙昧,不復開通,無以得知之也。”
 

“善哉善哉!諸真人問疑事也,天使子來問之。
 

諾,安坐,善問身聽,今為真人悉道之,使□□可知,自隨而力記之。”
 

“唯唯。”
 

“行,後世得吾文,為其廣開真道之路,必且俱學真道。
 

夫真道而多與神交際,神道專以司人為事:親人且喜善,與不視,人且驚駭,與不俱爭,語言于人旁,狀若群鳥,相與往來,無有窮極,或言人且度去,或言人且富而貴,或言人且貧而賤,或譽旁人,或毀旁人,或使人大悅喜,或使人常苦大忿。
 

夫神,乃無形象、變化無窮極之物也。
 

人為之能專心自守,能不聽其言,考心乃行,閉口不傳其言,又不隨為其愁怒喜,固固堅守本不移,務陰利佑人及凡物,不欲為害以年,一知道之後,常為上善,務利而不害傷,求道為善,到年窮乃止,為是不敢懈怠,萬萬度世一不耳,萬得大吉一兇耳。
 

如此,則群神轉共佑助人也,使人日樂善,不知復為邪惡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矣。
 

行為真人道其且亂敗者。
 

人用心意不專純,又易喜易怒,易驚易惑,又易事輕口清辯慧,常欲語善惡,無可能隱匿,遭者欲言,不能自禁止,于其如是,則群神共來欺之。
 

或之小人,則且上入BD28言而死也,或數爭辯口而妄言也,或為鬼神所驚,因而病狂也。
 

大用心意不專一,人怒喜無常,舉事失正,惚恍無方,或以是失其賢友善輔也,因以危亡。
 

是者大咎在不愛利,為上則不欲利其下,聽邪神,反欲害之,故賢者使去,反失其賢輔用。
 

其于小人也,不欲尊重其上,反聽邪神詐偽,祆言妄語,是即為道不成,所以得兇之門戶也,吾不能豫勝記之也。
 

凡人用心,不能專堅密者易營,或皆舉事不吉,所為多害得兇,其過失積眾多,不可盡言。
 

但為真人舉道其大綱,見其端首,使賢明深見吾文,自精詳隨而察之,必已知矣。
 

真人寧曉不耶?”“唯唯。”
 

“行,子已大覺矣。
 

守吾文以為深戒,以為行者萬世可無兇害,誠□□。
 

故後世讀吾文書,從上到下,盡睹其要意義而行者,萬不失一也。
 

守之不置,自然畢也。
 

專心善意,乃與神交結也。
 

邪心惡意,道必失也;大人不精聽耶,或失其正位;小人不精聽耶,與祆結也,此悉成身之害,不可不大戒慎也。
 

凡人舉事有過,皆自身得之也。
 

夫禍變近從胸心中出,不以他所來也。
 

真人知耶?”“唯唯,可駭哉!可駭哉!”“子知懼駭于是,可謂已得入真道矣。”
 

“愚生已大覺矣,賢儀此以為行。
 

成事,得長入吉門,辟兇戶矣;死生之路,可長睹矣。
 

案此為行,兇耶日遠去,吉者來矣。”
 

“然,子已知之矣,□□不復重戒子也。”
 

“唯唯。”

“行為子道學而得大官者決意。
 

凡人學問也,今日入學門,用心專一,常欲佑利愛而不妄語,年少而學,至老窮無復知乃止,不樂得官也,但身好學,務欲得知經道,積為善而不止,行名立,經道成,深知古今災變所從起,其行與學,有益于上,有利于下,為善積聞,不可闔閉,名聞四遠,明王好之,因而征索召取,百姓俱言善哉,俱言大吉,是其人也。
 

旁人為其說喜,是者即其善人學而度世者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2:0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