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 守一入室知神戒
“是故夫守一之道,得古今守一者,復以類聚之,上賢明力為之,可得度世;中賢力為之,可為帝王良輔善吏;小人力為之,不知喜怒,天下無怨咎也。
此者,是吾書上首一部大界也。
恐俗人積愚,迷惑日久,不信吾文,故教示使與古今守一之文合之,以類相從,乃以相證明也。”
“善哉善哉!愚生謹以覺矣。”
“夫守一者,大人守之亦有余,中人守之亦有余,小人守之亦有余,三人俱守行之,其善乃洞洽于六方八遠,其恩愛與天地同計也。
如最下愚,有不樂守行者,名為天下最惡兇人也,天地疾惡之,鬼神不復佑之也。
凡人久久,共不好利之也,此即天書所以簡人善惡之法也。
其好欲讀視者,天知為善人;示之不欲視者,天知之為兇惡人也。
以此占人,萬不失一也。
吾為上德君作文,上不負天,下不負地,中不負德君,不欺真人也。
守此得其意者,道已畢矣竟矣。
六真人自深思其意,吾不能悉記此之善。
夫一,乃至道之喉襟也,上士所樂德,中士所響知,下士之所疾惡也。
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上士得之大喜,不而自禁為也;中士得之,不而自止,常悅欲言也;下士見之,是其大忌也,以吾文觀此三人,而天下善惡分別明矣。
子知之乎?”“唯唯。”
“是文乃天所以券正凡人之心,以除下古承負先人之余流災,以解天病,以除上德之君承負之謫也。
子知之耶?”“唯唯,善哉善哉!”“行,子已覺矣。
其二部界者,其讀吾書道文,合于古今,以類相從,都得其要意,上賢明翕然喜之,不能自禁止為善也,及上到于敢入茆室,堅守之不失,必得度世而去也。
志與神靈大合洞,不得復譽于俗事也,其善乃洞究洽于天地,其神乃助天地,復還助帝王化惡,恩下及草木小微,莫不被蒙其德化者。
是故古者賢明德師,乃能助帝王致太平者,皆得此人也,故其言事悉順善而忠信也,乃其所受道師善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中中賢力共讀吾文書,合于古今道文書,以類相從,力共讀而不止,其賢才者,乃可上為帝王良輔善吏,助德君化惡,恩下及小微草木,陰陽和合,無復有戰斗者,帝王長游而無憂事,群臣下俱相示教力為之,莫不順善而忠信,無刑罰而治,其善不可勝書。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百姓俱共讀吾書道文,上下通都合計,同策為一,無復知為兇惡者也。
拘校古今道文,以類相從相明,因以為世學,父子相傳無窮已也。
如三人大賢、中賢、下賢及百姓俱為之占,天地之惡氣畢去矣,無復承負之厄會也,善乃合陰陽,天地和氣瑞應畢出,游于帝王之都,是皇天後土洽悅喜之證也。
故讀吾文者,宜精詳之,以上到下,思惟其要意,得其訣,與神明無異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三部界者,夫人得道者必多見神,能使之。
其上賢明者,治十中十,可以為帝王使,辟邪去惡之臣也,或久久乃復能入茆室而度去,不復譽于俗事也。
故守一然後且具知善惡過失處,然後能守道;入茆室精修,然後能守神,故第三也,賢者得拘校古今神書以相證明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中賢守一入道,亦且自睹神,治十中九,可為王侯大臣,共辟除邪惡,或久久亦冀及入茆室矣。
真人知之邪?”“唯唯。”
“其小賢守一,入道讀書,亦或睹神,可治十中八,可為百姓共辟邪除惡也。
亦皆當拘校古今道文,以自相證明,乃愚者一明,悉解信道也。
如使讀一卷書,必且不信之也,反且言其非而自解,則邪惡日興,得害人也。
如大賢中賢,下及百姓,俱守神道而為之,則天地四時之神悉興,邪自消亡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如此,則天下地上、四方六屬六親之神,悉悅喜大興,助人為吉,以解邪害,上為帝王除災病,中為賢者除疾,下為百姓除惡氣,令奸鬼物不得行也。”
“善哉善哉!” “須有大訣戒,見神以占事,言十中十者,法與天神相應;言十中九,與地神相應也;言十中八者,與人神相應也;過此而下者,言不可用也。
或有初睹神,反十十相應,久久反日不中者,見試于神道,故使不中也。
見是能復更自新,力自正思過,更為精善,無惡意者,且復日上行,或中神意,乃射十中十,或出十,或射十,乃中一十,日以大中,而上行者,是其日思為善,得道意之人也,故曰進。
以是自占,萬不失一也。
或有初見神,占事不中,已反,日已上行,大中,是者精得道神意,日上進之人也。
或有平平如故,不進不退,是其用精不過故之人也;日衰者,曰懈之人也,以是占之,不得道意矣。
見試而不覺悟,固固自若為惡者,諸神且共欺之,牽人入邪中,則致吉兇無常,或入祆言,或坐病止。
故大賢、中賢、小賢、百姓男女為道,悉以是自占,不失之也。
非猶神道試人也,凡天下之事,皆以試敗,天地有試人,故人亦象天地,有相試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子欲重知其大信效,天道神靈及人民相得意,相合與心,而至誠信;不相得意,則相欺。
是故上古之人誠信相得意,故上下不相欺;中古人半不相得意,故半相欺;下古之人純不相信,故上下純以相欺為事。
故上古舉事悉中,中古半中,下古純不中,故危亡。
是故古者賢聖,常以是自占,可為得與不得,則無失也。
以此戒真人,吾見子常苦勞,故深戒子,子乃為天地長使也,解天地流災,為王者除害,其功甚大少雙,恐子為道中懈,故以是神事以戒子。
子乃為天地使,而日吉者,是其得天地心意也;日兇衰惡,是其失天地心意也。
與道神交,日吉善者,是其得道心意也;而日兇衰者,是其失道心意也。
與人交,日益厚善者,是其相得心意也;而反日兇惡薄者,是其相失心意也。
比若耕田,得谷獨成實多善者,是用心密,用力多也,而耕得谷少不成善實者,是其用心小懈,用力少也。
此但草木,尚乃隨人心意,用力多少功苦為善惡,何況天地神靈與人哉!可不戒耶?真人也,此之為戒,若薄少不足言,而深思念之,反大重,此正所為謂安危吉兇門戶也,子知之耶?”“唯唯,愚生已覺矣,受命受命。”
“夫賢明為上德君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書之屬,以類相從,更相證明,道一旦而正,與日月無異。
復大集聚大賢、中賢、下賢乃及人民男女口辭訣事,以類相從,還以相證明,書文且大合,比若與重規合矩無殊異也。
天地人策俱并合,比若一也。
如此,則天地人情悉在,萬二千物亦然,故德君當努力用之,則災害一旦而去,天下自治。
無有余邪文邪辭,洞白悉正,則無余邪氣。
夫邪文邪辭,系災之根也。
子欲重知其明審信效,比若人以邪文相記于君,比若人以邪言相惡,則怨咎日興眾多,人亦自相怨咎相惡,君亦聽之,反失正,聰明不達,為天地所非,治危。
辭不吉,又下反以邪文邪言共欺,熒惑其上,久久上知之,亦復君臣相咎,故是邪文邪言,日至兇惡之門戶也,故當力拘校去之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