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之下,八十一域,萬一千國中,各自有文書,悉欲除惡致善,消災害。
今盡收錄聚之,方圓百里,上可將至天,終不能消去災害。
此文雖少,帝王能行,必俟明效矣。
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內視,以心內理,陰明反洞于太陽,內獨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不照外也,使長存而不亂。
今學度世者,象古而來內視,此之謂也。
久久傳相生,復衰微,反日厭其所為,傳失道意,不能內照,日益不理。
故天出聖人,象天文理,故天文自睹也。
故天文正,天亦正;地文正,地亦正;人文正,人亦正;天地人俱正,萬物悉正。
人者,萬物之長也。
人失職被傷,不以壽死,萬物亦隨之,天地亦爾,邪氣大作,病人不絕天年。
惟古今之行,各有次第,不相逾越。
上皇神人之尊者,自名委氣之公,一名大神,常在天君左側,主為理明堂文之書,使可分別,曲領大職。
當為君通神仙,錄未生之人,各有姓名,置年歲月及日時,當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
各有姓名,置年歲月及日時,當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隨其智能高下,各各使不忘部署分別,各令可知,使自狀其能,卻乃任之。
奏上,出言曰,大神為上主領群神,各有所部,宜服明之,勿使有疑。
令壽命長借,宜當諦之。
聖明有心,宜以白日所有生,復而以簿書籌算相明,可在計曹,主領錢數珍寶之物。
諸當上計之者,悉先時告白,并計曹者,正謂奏司農,當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得失平旦三刻之間也。
明堂大神上承五刻集奏,如天君舊令從事。
大神受君之敕,部下司農,司農受敕,使下所部州郡國,言所部領所主,當上簿,入司農委輸者,各以所出送書到。
如懈惰不時送者,司農輒上明堂大神,上白天君出教,下司農,令郡國催促,不失後書。
置時日漏刻相授,各有分別,勿有所亂。
皆令同文,各有所副文。
天上自無水旱之災,不得有增減之文。
轉輪當至,勿稽留因緣,恐獨受取,覺知者有主,天上知聞,罪輒不赦。
各慎其職,各明其事。
天君皆預知不言,音宜詳,所問不用此言。
水旱無常,災害并生,人民疾病,死生無數,不用天君教令致也。
天君教出告大神,卿相中二千石文書,群僚在職之神,務盡其忠,務盡其行,上稱天君之心。
天君與諸師化之,當得升度者,就而正,各使成神,光景隨其尊卑。
所化之神,皆隨有職位次第官屬。
天君敕大神常化成之,人各自度量,志意日高,貪慕上升。
其化生,光耀日中,所見洞徹,正神相隨,浮游八表。
觀天所施為,知其動搖,各從其宜。
朝天謁見,自有常日。
當以月初建,大神小神,自相差次,銓次尊卑,朝大臣,不過平旦。
朝會群神,各明部署,案行無期,務明其文書,督責有職之人,先坐其事,當如天君教令。
有所白,輒開明堂,乃得所言,各有所明,各有所帶,不得無有功效。
天君敕大神,群僚集會,各正其儀,勿使有過差。
以法令各察所部,天上覺知,其過不除。
各慎所職,無為諸神所得短。
天君敕大神曰,郡國之中,有聖智志意,常念貪生之術,愿與生神同行,與天合思,欲布恩于人,恩惟生成,助天理生,助地養形,慕仁、善化,上其姓名于大神。
使曹有文辭,數上功,有信可任。
曹白其意,天君當自有數,眾神所舉各令保。
是郡國選擇,務取尤善。
天君敕明堂,諸當為天君理眾職,務平其心,各行天上所部,使有分理,皆盡忠誠,通達所知,務成其功,務理其所。
各譽篤達,宜進所思,音聲所通,其意雖有心言,天君預聞其語,當何隱蔽而不盡忠誠。
問曰:“今欲更明聖賢仁之法而悉絕邪文,何更能明之哉?”“天病此邪偽文,使除之,取明天之道。
夫古今聖人之文,所以理天地。
夫聖人之文明,則天道大理矣。
夫皇天所怒而不悅,故有戰斗,水旱災害不絕,王者愁苦,皆曰聖人文稍稍亂而不明,故天道云亂而難理也。
聖人文亂,天道亦亂;聖人文廢而不用,天道亦廢而不用。”
問曰:“古者無文,天道不亂。”
“時天券久未出,上皇神人理,上祖考本。
與皇天分體久久,去天道遠,喪亂不復知天意,故天出券,使聖人書,師傳之。
聖人不竟久留也,故記而置之,以遺後生。
故太平氣至,天道當理矣。”
問曰:“今欲使理氣,事而長生,豈可得聞不?”“然,詳念吾之言,皇天自有常法,為人君上者,當象天而行,乃以道德仁為行三統。
君上樂欲無事者,朝常念道,晝常念德,暮常念仁,既無一事矣。”
“愿聞朝何故念道,晝何故念德,暮何故念仁?”“然,天道可順,不可逆也。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愿聞其要意。”
“然,天有四時三部,朝主生,晝主養,暮主施。
故東南生,西南養,西北施。
故人象天為行,以東南種而生之,西南養而長之,仲秋已往,夏內居嫁娶而施傳類。
此皇天自然教令也,故人民嘿自隨之,理能常象此者,即得天意矣;不能象此,名為逆天教令,故多傷也。
傷少則春物傷,傷丁壯則夏物傷,傷老即秋物傷,傷懷妊即冬物傷,此自然之法也。
古者聖王,常思念天道而行,不敢失銖分矣。”
問曰:“欲得與地長厚,可得聞乎?”“然,常順天所為者,長與天厚;輕逆之者,長與天為怨。
故古聖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養,三曰常施。
為行如是,謹以承仰天道。
不理之名,四曰刑之而不理,五曰殺,是其極也。
以此分別,第一之君純生,第二之君純養,第三之君純施,第四之君純刑,第五之君純殺。
生者延年國昌,養者增算,施者無過,刑者有病,殺者暴窮。
古者聖王,睹天禁明,不敢妄為也。
古者聖王,得六甲王相微氣之日,不怒不言惡事。
至此之日,故言善事,飲食作樂,以止災去兇邪也。
故王氣常欲見尊敬,故上古度世之人,聖王之理順此,故得臥理而思,訖無一事,春東首,夏南首,秋西首,冬北首,四季首其角。
君臣人民俱知其法,天下邪氣悉消。
天上格法,常以王日下取庫兵,理之地下。
以休廢之日乃致之,故盜賊不興,兵革息矣。”
問曰:“天獨怒而不應和人,寧可知否?”“然,天理乃以氣為語言,見于四時。
春角氣不知,肝脈不動,角蔟不和,清音不應,此即天不悅不語言也。
古者聖王見此,即思惟得失之理,以反之。
然王氣所居,乃得仁助其理也。
此二氣共生成,于此也乃反。
休廢兇氣至,來助其理,此乃三氣。
小人之氣反見于是,無統天位,故象小人。
天見,照見其類,令賢聖策之而思之,當索幽隱道人、德人、仁人,以反復其氣,立相應矣。
故王者御天道,以民臣為股肱;為御不良,則亂其道矣。
古者聖人將御天道,索道德仁賢明共御之,乃居安也。
故道人屬天,德人屬地,仁人屬中和。
故三統不和,三賢理之,故太平氣至,萬物皆理矣。”
問曰:“萬民何以盡為仁哉?”“然,天道乃生德,德乃生仁。
今君乃以道人為師,取法于道。
君乃法道,其臣德矣。
民乃取法于臣,臣德則民仁矣。
令下象上法,上法天也,轉而相生,民安得不盡仁哉?古者聖王以大道人為師者,乃欲化下流也。
上君為政如天,中君為政如地,下君為政如人。
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大道也。
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
如人者,不失人意,思樂得中和之道。
聖人見萬物盡生,知其理重道也;見物盡養,知其真德也;見萬物盡成,知其真仁也。
夫理真道者,但有生心;理真德者,但有養心;理仁者,但有施心,非此三統道德仁,非謂太平之君矣。
天上之士,乃生天上,受委氣無形而生。
知天上之士,何所不知,何所不明,何所不見?自然元氣,同職共行。
天上之士,常在無極之殿,與天同理文書,上下不失其事,乃知可生之物,復下地形,使得成就,萬物皆被榮。
天上之士,天之所尊敬,諸神所仰,如帝王太子,敢有不敬者乎?天君者,則委氣,故名天君,尊無上,所敕所教,何有不從令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