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22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5:55:07 | 只看該作者

“善哉善哉!愚生未嘗見是天上事,真真一覺于是。”
 

“子努力為善,行吾之文,療天地之病,解帝王之愁苦。
 

子功滿,得上天,自往睹見之,吾言乃大效矣。”
 

“唯唯,不敢道留,不敢懈忽也。”
 

“子慎之無懈忽,審沮懈忽,大命絕矣。”
 

“愚生甚畏天威,誠受行之。”
 

“善哉善哉!得天意矣。
 

今天乃清且明,道乃清且白,天與道乃最居上,為人法。
 

清明者好清明,故三光上著天,各從其類,合如為形。
 

天之為形,比若明鏡,比若人之有兩目洞照,不欲見污辱也。
 

若比聖王之前,常欲清明,不欲見污辱,污辱之則得滅死之過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可哉?可B858哉!”“是故人頭口象天,不欲樂見污辱也,常欲得鮮明,得善物。
 

故天下人以淹污辱惡,與人食之,天乃遣雷電下,自捕取之。
 

真人知是逆惡邪!”“唯唯,愚生甚畏之。”
 

“今大中上古以來,人自言為善,絕殊于俗人也。
 

學為道者,反多相示教食糞飲小便,相名為質直善人。
 

天與道大憎之,天上名此為大反逆之子,天上不欲見其人形也。
 

此大邪所著,犬豬之精所下也。
 

夫道之生天,天之有道也,乃以為凡事之師長。
 

正道者,所以興善,主除惡也。
 

是故古聖賢帝王將興,皆得師道,入受其策智,以化其民人。
 

師之貴之,乃言其能知天心意,象天為行也。
 

天上亦尊貴善道人,言其可與和風氣,順四時,承五行,調風雨,助日月星宿為光明也,而使萬物興也。
 

今如此食糞飲小便,何可以為師?今地上師尚不中,名為逆子,何能反中天上師乎哉?小人甚愚也,甚淹污辱天道。
 

真人得極文,思其意。
 

地上所惡,天上亦惡之;天上所惡,地上亦然。
 

是地上人惡食糞飲小便,天上亦惡之,故乃遣雷電霹靂下殺之也。
 

此辭者,但可以曉地上人耳。
 

天上惡之劇,于是地上尚憎惡之,天上何用為哉?天乃清明而鮮,何以反當主舍聚此食糞飲小便人乎?錐過誤,須臾得道,會不得上升天也,悉往死于五廢絕氣敗兇之地,以順其行,以彰其過,各歸其所,求不欺之也。
 

真人年有善竟,戒之慎之,以示後來,令洞上皇平氣至,不得容此惡行,犯之死,明矣。”
 

“可忄亥哉!”“可忄亥哉!”“真人知忄亥,是子覺也;子不忄亥,與之同罪;知而故為之,罪不除。”
 

“唯唯,不敢不敢。”
 

“今上皇天之為性也,常欲施與,故主施主與,主生主長,主出不主納,主勝不主服,服則為逆,故天道不可威劫也,劫迫之則令人滅亡矣。
 

天主善,主清明,不樂欲見淹污辱。
 

今天與道,乃與上之稱也,故帝王象天為行也,稱無上之君。
 

不敢失天行之銖分則吉,失之則大兇。
 

今學道為長生,純當象天也。
 

天者好生,故學長生者,純守天第一生之氣,其為行,當隨天道意也。
 

故地者主辱殺,主藏,不當隨地意也。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師長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
 

今下愚小人欲為道,反無益于民人,而共淹污辱天道,甚逆無狀,天上名之為逆子,大兇之人也,天上不欲見之也。”
 

“何謂也?愚生心結閉,未及之也。”
 

“善哉,子之問乎!天使子言,詳開耳目而聽。
 

夫天與道,不好施好生好稱邪?為之,何不卜卦賦藥,有益于民人?而使神治人,病固止也。
 

此三人也,皆得稱師,不利天道,不敢淹污辱天道。
 

夫天道不欺人也,常當務至誠。
 

天道不欺,以欺,即其後久久,日兇衰矣。
 

天之為道也,不樂淹污辱,不欲利人。
 

天乃無上,道復尚之,道乃天皇之師法也,乃高尚天。
 

是故天與道者,主修正凡事,為其長,故能和陰陽,調風雨,正晝夜,列行伍,天地之間,莫不被恩受命,各得其所者。
 

今下愚為道,反為欺慢癡狂,乃共惑亂天之道,毀敗天之化首,反行乞丐求人之物,無益于民間,淹污辱天道,內利百姓。
 

不可以為師法,反使後生者相教,每為道道,令人癡狂慢欺,又行被淹污辱而乞丐,因以此行而名之,謂為癡狂乞丐者之道。
 

反使凡人共罵天,共賤正道,斷絕大化,天甚惡之,道甚疾之,天上不欲見其形也。
 

今天上皇洞正氣大至,日月星羅列皆重光,道與天當調風雨,和陰陽,使萬物各得其所,而前人邂逅得道而升上天,無可仕者也。
 

天上問之,悉有過,不可與共事。
 

汝等乃居地上,尚見謂為癡狂乞丐者,不中帝王之師,安而中天上之師哉?天其惡之。
 

大道衰廢,咎在下古人相學失法度。
 

天病之,大悒悒。
 

天道不通,故遣吾下,與真人共談,分別道得失,樂天下人一覺,俱知天上意,改其行,易其心,不復犯天禁,則學得成矣。
 

如修其故行,天不上之也,會當復往,死于五辱之地,付命于五污之土,絕洞無人癡狂之野,上無三光,下無良土。”
 

“何也?愿聞之,其過何重也?”“不謫之也,天道為法,各從其類,下奪之也。”
 

“如是,何以不即殺之,乃到此乎?”“欲即滅殺之,又其人自言,欲長生而至信;欲中殺之,又反且哭天啼地,自言甚冤,又不自知其過所由出。
 

故天考之徒之,其後投于五辱癡狂之土,使自知也。
 

子欲知其實審,比若明王考人過責,非肯即殺之也,猶當隨其罪大小詣獄,大罪大獄,小罪小獄治之,使其人服,自知乃死,不恨而無言也。
 

如不窮其辭語,會自言冤,懷恨而死。
 

故五霸之君,其民臣多懷恨而死者也。
 

子欲知天上之治刑如此矣。
 

真人解邪?”“可忄亥哉!可忄亥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5:56:31 | 只看該作者

“子知驚忄亥,生之門也;不知驚忄亥,死之根也。
 

子慎吾言,吾言正天之兵,不可詆冒。
 

詆冒令人傷,小詆小傷,大詆滅亡也。
 

戒真人一言,下古之人積愚,信其無知之心,且言不然,自窮矣。
 

吾親以天上行而下,知其□□,萬不失一也。
 

吾不敢欺子也,欺子不畏真人,乃畏天威,故吾言乃信復信。
 

所以言復重者,乃恐其固固有失之者,故復重,使其言多文□□。
 

天上之事,實遠難知,故文時時下合于地也。
 

地上善,即天上善也。
 

地上惡,即天上惡也。
 

故人為善于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人為惡于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
 

五氣相連上下同,六甲相屬上下同,十二子為合上下著,無有遠近皆相通。
 

其下善,其上明;其下惡,其上兇,故五行興于下,五星明于上。
 

此者,天所以曉于天下人也。
 

凡三光皆然,天上復與地下三光相通,三光明于下,天上亦然;天上明于上,地上亦然。
 

兩兩相應,和以為經,于天上大善,地上亦然。
 

猶天有六甲十二子,地上亦然,地上有六甲十二子,天上亦然,故常上下相應,不失銖分也。
 

真人其慎之,吾言雖遠,慎無閉藏,以示學者,傳之必齋戒。
 

其慎之,案文為法,勿得暗誦也。”
 

“唯唯。
 

愿請問太上中古以來,諸相教為道者,反多有去家棄親,捐妻子;反多有乞丐,癡狂詳欺,食糞飲小便。
 

後學者多以相教示,皆有師法,亦不茍空也。”
 

“善哉!子之難問,得其惡意。
 

天疾之,教子問之邪?其言何一巧也!子何故問此乎?”“怪其久矣,無于質問,常若悒悒。”
 

“善哉,天果使子主問事邪?諾,開兩耳,且為子分別言之。
 

夫上天初出真道之時,不如此也,悉作孝養親,續嗣有妻子,正形容不癡狂,食糞飲小便也。
 

皆以其道,動作中法,上士為帝王之師輔。
 

傳類相養,無有傷者。
 

于此之時,比若三皇五帝,動以正道,務相利,不相害傷也,故得以正道行,不自匿藏。
 

三王紊亂,五霸將起,君臣民更相欺慢,故偽作癡狂,尚恐見知,乞丐,食糞飲小便,是困窮之行也,困窮之辭也。
 

夫道,亦有衰盛,比若此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矣。
 

下古多見霸道,乞丐棄其親,捐妻子,食糞飲小便,是道之衰,霸道起也。
 

故三皇五帝多得道上天,或有尸解,或有形去。
 

三王以壽,五霸無得正道者,皆戰斗死于野。
 

今下古守此霸道,亦皆死于野,此之謂也。
 

吾不欺真人,是亦道之霸,與霸王同耳,安得上升天哉?”“善哉善哉!愚生之心,真真已解矣,不意道亦有霸也。
 

天師解之,乃後知之,誠誠□□哉!”“子可謂開矣。”
 

“請問今學者,當奈何乎哉?”“然,今者天道大周備,自今以往,與古異。
 

欲修中古霸道法,真道不得來,真人宜戒之慎之。
 

欲樂長存,修吾文。
 

失銖分之間,命不全,可不守乎?道之元,皇道已起,火光行之,霸道絕矣。
 

天雖浩大,自有分理,以示文凡人,令共議之。
 

宜屬上者屬上,宜屬中者屬中,宜屬下者屬下,宜上下中國之,何不睹其誠信□□,比若與天語?”“善哉善哉!時氣平矣。”
 

“真人何以知之乎?”“見天親遣天師下言,知天氣平矣。”
 

“善哉善哉!子得其意。”
 

“愿復請問一兩事,不敢多言。”
 

“行道之。”
 

“自今以往,求道皆當于何哉?”“皆求之于閑室,無遠父母而去妻子,以漸為之,僻漏乃止。
 

或內不善而僻漏,無可益也,反且先死。
 

各自考實,行不負天。
 

人乃可欺,天不可欺也,勿憂人為非也。
 

使各以是自治,不敢為道者,即惡人也,欲欺偽者也。
 

以是占之,萬不失一也。
 

學人若此,奸猾絕矣,善人與惡人可見矣。
 

此名為皇天簡士書,上可得度世,中可為帝王輔,下愚無知,固固可為民間謹子。
 

真人重知之。”
 

“唯唯。
 

愿聞僻漏得道去云何?”“然,道成,去而已。
 

如道未成,為日守父母,保妻子,日日以漸,清靜為之,旦自知其意矣。
 

賢者共策此言。”
 

“唯唯。”
 

右天上簡士文興道斷為棄霸續命人自易心奸猾消守親保妻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5:59:3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八)


◎第二百九 禁燒山林訣


“請問皇天上洞極之師,師幸哀愚生不肖,乃告語以天上之事,誠非小生所敢望也。


既加得已,開其道路,使得知天上事,愿聞天上皆何所喜,何所禁。
 

唯得其戒,誠日夜思惟其意,不敢犯之,以示後生。”
 

“善哉!子之問也,得其要意。
 

真人安坐,為子道之,可傳萬世,無有去時也。”
 

“唯唯,受命厚厚。”
 

“勿謝,子為天地問疑,吾主為天談,非子之私也,俱共公事,何須謝哉?”


“欲不謝,若為輕道易事愁師,謝又觸忌諱,不謙也。”
 

“但恐書益文多辭,令難知,故止真人言耳。
 

夫辭者,道之柄,文之所從起也。
 

忽悒悒,方為子分別之。”
 

“唯唯。”
 

“今天上乃上皇洞平氣俱至,興盛陽,日光明,邪氣止休,正氣遂行,衰者消去,道德陽。”
 

“天上急禁絕火燒山林叢木之鄉,何也?愿聞之。”
 

“然,山者,太陽也,土地之綱,是其君也。
 

布根之類,木是其長也,亦是君也,是其陽也。
 

火亦五行之君長也,亦是其陽也。
 

三君三陽,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燒山林叢木。
 

木不燒,則陰中。
 

陰者稱母,故倚下也。
 

天所以使子丑寅最先發去。
 

興多,興多則火王,火王則日更明;丙丁興,巳午悅何也?愿聞之。”
 

“此天格也,性也,其母盛多而王,則其子相。
 

其子相,則受氣久長,得延年,故天上止之也。
 

陽盛即陰奸日消,陽衰則陰奸日起,故奸猾者常起暮夜,是陽衰而奸起之大證也。
 

故天上乃欲除奸,故禁之也。
 

此自然之術法也,天上亦然,地上亦然。”
 

“善哉善哉!請問三陽相得,何故兇衰乎?”“善哉,子之問也,得其意。
 

然三陽者,應天陽、地陽、人陽。
 

三盡陽也,無一陰;三盡君也,無一臣;三盡男也,無一女;名為滅亡之路,無後之道也。
 

不敢復傳類,不而復相生成,故兇也。
 

是所謂有天而無地,有日而無月,有上而無下,有表而無里,天上名此為立敗之紀,故惡之、禁之也。”
 

“善哉!愚生過問此,甚畏之矣。”
 

“子知畏之,生之根也;不知畏之,兇之門也。”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0:1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一十 燒下田草訣


“請問下田草寧可燒不?”


“天上不禁燒也,當燒之。”
 

“獨何故,當燒之乎?愿聞之。”
 

“然,草者,木之陰也,與乙相應。
 

木者,與甲相應。
 

甲者,陽也,與木同類,故相應也。
 

乙者,陰也,與草同類,故與乙相應也。
 

乙者畏金,金者傷木,木傷則陽衰,陽衰則偽奸起,故當燒之也。
 

又天上言,乙亦陰也,草亦陰也,下田亦土之陰也,三陰相得,反共生奸。
 

故玄武居北極陰中,陰極反生陽。
 

火者,陽也,陰得陽而順吉,生善事。
 

故天上相教,燒下田草以悅陰,以興陽,故燒之也。
 

天上亦然也,甲者,天上木也;乙者,天上之草。”
 

“寅與卯何等也?”“然,寅者亦陽,地上木也;卯者陰也,地上之草也。
 

此四事,俱東行也。
 

但陽者稱木,陰者稱草,此自然之法,天上之經也。
 

吾不敢欺真人也。
 

子為天問事決疑,吾為天說事,二人共職,共理陰陽,除天地之病,令帝王不愁苦,萬二千物各得其所,莫不悅喜而出見,無有冤結者也。”
 

“善哉善哉!”“然,真人可謂知道矣。”
 

“不敢不敢。”
 

“然,學而問道,有何謝乎?”“唯唯。”
 

“系之胸心,無有去時。”
 

“善哉善哉!學問得其數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0:5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一十一 天神考過拘校三合訣


“今天上良善平氣至,常恐人民有故犯時令而傷之者,今天上諸神,共記好殺傷之人,畋射漁獵之子。
 

不順天道而不為善,常好殺傷者,天甚咎之,地甚惡之,群神甚非之。
 

今恐小人積愚,不可復禁,共淹污亂洞皇平氣,故今天之大急,部諸神共記之,日隨其行,小小共記而考之,三年與閏并一中考,五年一大考。
 

過重者則坐,小過者減年奪算。
 

三世一大治,五世一滅之。
 

故今天上集三道行文書,群神共記過,斷好殺傷刑罰也,而興樂,地上亦然。
 

真人幸為善,常欲有德于皇天,而憐帝王愁苦,時氣不和,實咎在人好殺傷,畋射漁獵,共興刑罰,常有共逆天地之心意。
 

故使久乖亂不調,帝王前後,得愁苦焉,是重過也。
 

真人幸欲常有功于天,有恩于帝王,今天上積疾毒之。
 

群神教吾言,故今以文付真人,歸有德君,以示天下。
 

人得文各自深省,思過失,念書言天。
 

今良平氣俱至,不喜人為嫉賊,吾知天上有此言,今敢不下道之?不言恐為嫉賊,害在吾身。
 

吾不敢犯也,故以事報,諸真人慎之。
 

真人不言,害在子身;以示凡人,愚人欲犯之,害在其身,天亦不復過責真人也。
 

自今以往,天乃興用群神,使行考治人。
 

天上亦三道集行文書以記過,神亦三道行文書以記過,故人亦三道行文書以記過,故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
 

天地人有其事,象神靈,亦象其事法而為之。
 

故鬼神精氣于人諫亦諫,常興天地人同時。
 

是故神應天氣而作,精物應地氣而起,鬼應人治而斗。
 

此三者,天地中和之疾使,隨神氣而動作,應時而往來,絕洞而無間,往來難知處。
 

故今天道傳治,與往古殊異,以今占古多不中,以古占今不復應。
 

故古文衰竭難復用,用之不比中,又有集處真真文。
 

故天上言,拘校前後三合,取中善者以明事,以合意,然後天上道正,王道備,邪惡悉去,帝王大樂,乃無事,人自為謹,得天意。
 

真人知此事重乎?”“唯唯。”
 

“善哉!子知其意矣。”
 

右天上禁火以興生斷刑傷殺止畋射獵不順天時氣為天所惡記見在知赤初受符更始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3:29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庚部之十七(卷一百十九)


◎第二百一十二   三者為一家陽火數五訣


“下愚之生愿一請問,今天道當具,無不有無不包容也。


天上何睹,何故一時悉欲生,而急刑罰乎?”


“善哉!子之難問,得其意。
 

吾常甚好子之言,子之言,常發起吾意,使吾道興。
 

子向不能難問,誰復而難問者乎?故天道久斷絕,閉而不通,天甚疾苦之。
 

吾久悒悒,欲言無可與言者,故天道失其分理久矣,歲歲至歲,至于今。
 

天運生聖人,使其語,無而盡解除其病者,故乃使真人自來,與吾相睹,乃一得為天具語。
 

子難常獨深得天意,安坐,為子悉陳道之。
 

吾欲不言,畏天威也,故得子問者,輒欲言,無可匿也。
 

真人亦知之邪?”“唯唯。”
 

“然,子解解矣。
 

今天上所以盡悉欲生長,而急害傷者,天道常有格三氣。
 

其初一者好生,名為陽;二者好成,名為和;三者好殺,名為陰。
 

故天主名生之也,人者主養成之,成者名為殺,殺而藏之。
 

天地人三共同功,其事更相因緣也。
 

無陽不生,無和不成,無陰不殺。
 

此三者,相須為一家,共成萬二千物。
 

然天道本末中也,今者,天道初起以來,大周復反,來屬人屬陽。
 

陽好生而惡殺,生者須樂,乃而合心為一相生,而中有殺氣輒傷,不能相生成。
 

子欲知其信實,比若胞中之子,不可有小害,輒傷死,死不復生,輒棄一人,為是連傷而不止,便絕滅無後世矣,一家無統絕去矣。
 

故尤大急刑罰殺傷也。
 

天道同,不常如此耳。
 

今者大急,復更為真人察察分別之,使下古人大覺,知天道今不欲殺傷訣意。
 

所以更為真人察察言者,俗人隨吾但無事習文辭,而作巧語也。
 

故更為其陳刑天證。
 

今甲子,天正也,日以冬至,初還反本。
 

乙丑,地正也,物以布根。
 

丙寅,人正也,平旦人以初起,開門就職。
 

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
 

初生屬陽,陽者,本天地人元氣。
 

故乾坎艮震,在東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間。
 

陰陽合,生于中央,故凡懷妊者,在頭下足上,中腹而居微。
 

在中和之下,陽合者生,于最先發去,出其形氣,投于他方者,此主天地人三氣初生之處,物之更始,以上下不可有刑殺氣居其中也。
 

置其德氣陽氣,乃萬物得遂生。
 

如中有兇氣,輒傷,故出其刑,去之也。
 

今者天道大周更始,以上下純陽治天地,故急斷刑罰也。
 

天者稱神,陽亦稱神,故今天使神治人。
 

真人欲知吾書文與天相應不,自今以往,犯吾書文,欲好刑殺者,天上亦且考之,人亦且更急之,神亦且考之。
 

天上地上,異處同謀,鬼神不與人同家,亦且同謀,是天平氣且至也。
 

天初氣更始于天上,地初氣更始于地下,人初氣更始于中央。
 

此三氣,方俱始生,不欲見刑惡兇氣,俱欲得見樂氣,故自今以往,天與地樂斷刑也。
 

真人知之乎?”“唯唯。
 

愚生暗昧,以為天上行疾人為惡,而禁刑殺傷也,不意乃天地人在懷妊之氣,更始之本元也。
 

見天師說之,甚惶甚忄亥。”
 

“子知惶且忄亥,可謂覺悟,知天道意矣。
 

善哉,曉事生!戒此文慎無斷絕,為身害。”
 

“唯唯,不敢不敢。”
 

“行去重之!凡人學問,各為身計,務順天道。”
 

“唯唯。”
 

“出此天上禁忌勿藏。”
 

“唯唯。
 

請問天道何故正以今為大周,為元初,乃更大數考正文哉?”“善乎!子之難問也,大得天心意。
 

然,今者五陽之上長也,五火之始也。
 

火之最上者,上為天,為日月之色者。
 

火赤與天同色,天上色赤,火亦赤,赤者乃稱神。
 

天與神者常昌,得凡事之元,是故十一月為天正。
 

天上亦然,故其物氣赤,赤者日始還反,其初九氣屬甲子,為六甲長上首也。
 

甲者為精,為凡事之心,故甲最先出于子,故上出為心星,故火之精神,為人心也。
 

人心之為神聖,神聖人心最尊真善,故神聖人心乃能造作凡事,為其初元首。
 

故神聖之法,乃一從心起,無不解說。
 

故赤之盛者,為天,為日,為心。
 

天與日與心常明,無不而照察,故自今以往,行此道者,奸邪之屬悉絕去矣。
 

夫陽之生者,于幽冥之中,是故陽氣起于北,而出于東,盛于南,而衰消于西,天之為法如此矣。”
 

“善哉!愿聞今陽之生者,何故正于幽冥中乎?”“夫生者,皆反其本,陰陽相與合乃能生,故且生者,悉復其初始也。
 

天地未分,初起之時,乃無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無有分理。
 

雖無分理,其中內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陰陽,具俱相持,而不分別。
 

若陰陽相持,始共生,其施洞洞,亦不分別,已生出,然後頭足具何知。
 

陰陽之初生之始,如是矣。
 

故人今將變化而施生者,悉往就幽冥閑處,天使不忘其本也。
 

人初受天地之法,是其先也,故天使其不忘也。”
 

“善哉善哉!見皇天師言,乃知分理也。”
 

“子可謂易示曉矣。”
 

“請問陽與火何獨伍乎?”“行氣者各自有伍,非獨火也。
 

金火最為伍,赤帝之長。
 

故《天策書》非云邪?‘丙午丁巳為祖始。
 

’始者,先也,首也,故書言祖始也。
 

萬事之始,從赤心起,心者洞照知事。
 

陽始于陰中,亦洞照,故水者,外暗內明而洞照也,中有陽精也。
 

故陽始起于北,而陰始起于南,十一月地下溫,五月地下寒。”
 

“今陰陽始起,何不于天上而正于地中乎?”“善哉!子之難問也。
 

然地為母,父施于母,故于陰中也,其施陽精,同始發于天耳。
 

陽者,其化始氣也,微難睹,入陰中成形,乃著可見,故記其陰中,不記其陽也。”
 

“今天雨雪,同是其施化之道,見可睹,而言陽施精,微不可睹乎?”“善哉,子之言也,難得其意。
 

欲為真人分別說之,恐天道大形見,故不為子說也。
 

然恐真人心恨,夫為人師,為人上者難。
 

請安坐,為子微說之。
 

天雨雪,造將為之時,呼吸但氣耳,陰陽交相得,乃施可睹。
 

于此之時,天氣下,地氣上,合其施,故雨雪有形而可見也。”
 

“請問:今或有山潰云上,皆可睹,而言不可睹,何也?欲不問,苦悒悒,今故具問之,為弟子,不謙不也,不問無以得知之,致當問之,無所疑也。”
 

“諾,為子微說之,不可窮極。
 

然云雨潰山,此者陰之盛怒,而不自忍傷陽化,兇事也,非善變也。
 

有傷于化之道,陰之失也,陰之傷也。
 

真人勿復窮問,天道亦不可察察盡言也。
 

子自思其意。”
 

“唯唯。”
 

“行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4:0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一十三 道□三人訣


真人再拜:“謹問天師道,太平氣至,誰者當宜道哉?誰者不宜道乎?”


“善哉!子問事也。
 

夫道與人,比若風雨,為者則善,不為則已。
 

好為者,則其人也;不好為者,即非其人也。
 

為者不用力,易開通者,即是其人也。
 

不開不通,終日無成功,即非其人也。
 

為之即吉,不為則兇,是其人也。
 

不為之,其人自吉善,無所疾苦,已為之後,反有所疾苦,即非其人也。
 

又凡人自養,不可不詳察也。
 

夫道者,乃正人之符也。
 

疾病鬼物者,乃邪惡之階路也。
 

賊殺良民之盜賊也。
 

或見人且入正道,因反怒人,與人爭斗,于人為正道,反兇不為善,反安隱于等之間,不可不謹詳自精者。
 

得道則吉,失道則兇也,死生之命,不可自易而不謹詳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矣。”
 

“然,真人既問疑事,且告真人天要語。
 

吾道之所以而長久養者,人而樂道樂德樂仁,忽于凡事,獨貪生耳,道正長于養守此二人也。
 

過此而下者,吾道不而長久養也。”
 

“何哉?夫人道乃無不覆蓋,何故獨宥此三人,不宥余哉?”“然,善哉,子之難問也,得其意。
 

夫大道之出也,人皆蒙之恩,乃及草木,莫不化為善,皆得其所,俱而各竟其天年。
 

夫無道德不仁,不可久養也。”
 

“何哉?”“然,但以其不好道德仁也。”
 

“夫好道德仁,何故獨可久養哉?愿聞其意。”
 

“然,子曉事生哉!其問事絕訣也,詳聽,為子分別言其意。”
 

“唯唯。”
 

“然,是好道德仁,此三人皆有三統之命。
 

樂好道者,命屬天;樂好德畜養者,命屬地;樂好仁者,命屬人。
 

此三人者,應陰陽中和之統,皆有錄籍,故天上諸神,言吾文能養之也,行不若此,亦無錄籍,故吾文不能久養之也。
 

今太平氣至,無奸私,故不而久養奸惡之人也。
 

不如往者內亂之時,能包養惡人也。”
 

“愿聞其竟說。”
 

“然,奸邪惡氣出活者,反能久養奸惡之人也,而不能久養善人者,是其眾害多,善者少也,比猶若大寒至而熱氣衰也。
 

今正氣至,乃不能久養奸惡之人,比若陽氣至而陰氣消亡也。
 

夫太陽上赤氣至,乃火之王精也。
 

火之王者乃光,上為日。
 

日者乃照察奸惡人,故言不得為非,故不容惡人也。
 

又道者主生,德者主養,仁者主用心故愛。
 

春即生,夏者即養,人則用心治理,養長萬物。
 

故太陽所生養長,用心最勞苦,此之謂也。”
 

“善哉善哉!愚生重聞命乎!”“然,安坐,為子更有所修解。”
 

“唯唯。”
 

“一事學道,而大度者在天,中度者在神靈,小度者在人也。
 

二事學德,而大度者在天,中度者在神靈,小度者在人也。
 

三事學仁,而大度者在天,中度者在神靈,小度者在人也。
 

四事學官,而大度者在天,中度者在神靈,小度者在人也。
 

五者好畜聚財業,大多者在天,中多者在神靈,小多者在人也。
 

然此五事,大度中度小度,一由力之,歸命于天,歸德于地,歸仁于人。
 

守此三事學身,以賢心善意,思之惟之,身乃可成;積之聚之,神且自生;守之養之,道且自成;樂之好之,身且自興。
 

天道無親無疏,付歸善人。
 

是故天自力行道,日一周。
 

所以一周者。
 

凡物之生,悉法六甲五行四時而生,一氣不至,物有不具,則其生不足不調矣。
 

為人君上父母,而不調大過也,故天日一周,自臨行之也。
 

所以自臨行之者,假令子水也,但有水氣未周,五行氣不足,四時氣不周,故為行而臨之。
 

甲加其上,有木行,有春氣。
 

丙加其上,有火行,有夏氣。
 

戊加其上,有土行,有四季中央之氣。
 

庚加其上,有金行,有秋氣。
 

壬加其上,有水行,有冬氣。
 

五身已周,四氣已著,乃凡物得生也。
 

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乃無爭訟者,故可為人君父母也。
 

夫人為道德仁者,當法此,乃得天意,不可自輕易而妄行也。
 

天道為法如此,而況人乎?故上士法天,其道乎!中士法地,其德乎!下士法人,其仁乎!過此而下者,不屬于人,故與禽獸草木同乎無常命。
 

真人得吾文書,自深思其要意。
 

緣而無善,與天相得同事也?與吾文反者,乃天地之怨也,吾亦不耐也。
 

吾文書所惡,正是也,真人慎之!以付上士,歸縣官,示凡人,自今以往,天與古異。”
 

“善哉善哉!”右分別太平文出所宜所不宜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5: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7 16:08 編輯

太平經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請問不食而飽,年壽久久,至于遂存,此乃富國存民之道。


比欲不食,先以導命之方居前,因以留氣。
 

服氣藥之後,三日小饑,七日微饑,十日之外,為小成無惑矣,已死去就生也。
 

服氣藥之後,諸食有形之物堅難消者,以一食為度;食無形之物,節少為善。
 

百日之外可不食,名不窮之道,名為助國家養民,助天地食主。
 

少者為吉,多者為兇,全不食亦兇,腸胃不通。
 

通腸之法:一食為適,再食為增,三食為下,四食為腸張,五食饑大起,六食大兇惡,百疾從此而生,至大饑年當死。
 

節食千日之後,大小腸皆滿,終無料也。
 

令人病悉除去,顏色更好,無所禁防。
 

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
 

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職,富者足以存財,貧者足以度軀。
 

君子行之,善樂歲,兇年不危亡。
 

夫人曰有三命,而不自知。
 

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絕,晝不食二命絕,暮不食三絕,絕三日不食,九命絕。
 

無匿物,無寶留,此由饑也。
 

奸邪大起,悉從此始。
 

用吾道,萬事自理,吉歲可以興利,兇年可以存民,常當忽帶收腸,使利行步也。
 

天地之間,凡事各自有精神,光明上屬天,為星,可以察安危。
 

天地之性,自有格法,六甲五行四時節度,可以占覆未來之事,作救衰亂,防未然之事。
 

臣見君父之衰,救之,使其更興盛,是大功也;深知其衰也,不救之,或反言而去,名為倡C72E,罪不除也。
 

三事,臣知其君有失,將睹兇害而救之,使其更無兇害,是大功也;知而不救,名倡兇,其罪不除也。
 

四事,知君理失其要意,災害連起,而救助其理之,是其宜也;為曉事之臣。
 

知而不救,其罪不除也。
 

五事,臣知其君年少,其賢未能及,事而救之,助其為知,是其宜也;知而不助為賢,反言不及,名為不忠,弱其上,其罪不除也。
 

六事,臣知其君老,有天期而憂之,為其索殊方、大賢之助、異策內文,令君更得延年,是大功也;知而不能,反言吉兇者,其過大也。
 

七事,為人下,知上有危,有失理,或失忘,而共救之案之,是為大功;知而不救,自解避而去,為不順忠孝之人,罪皆及其後。
 

八事,父母有疾,占相之,知能盡力竭精,有以救之;知而不救,天將大罰。
 

九事,父母年老且盡,為子者知父母老期將至,為求賢師異方,令得丁強,孝子之宜也。
 

此由食人之食,以食歸之,而有大功也。
 

十事,知人兇衰,有大害患將至而救之,使其更興,與其奇方異策、內文善事,今無復憂苦,是為大功;知而不為,有罪不除也。
 

夫為人子,見父母有死難而拋去之,處樂違苦,此乃與禽獸同耳。
 

豈可統三才,繼天地乎?是以聖人出也,施教戒,勸人為善,斷絕兇惡,以救天地之災,令三光五行、星辰順敘,豈徒言哉?今天上乃具出文書,以化除諸災害,以致善,是故吾自曉敕真人出書也。
 

今天上教吾大言,勿有蔽匿也。
 

今天地大周更始,災害比當消亡,無復余糧類。
 

故教人拘校古今文,集善者以為洞極之經,定善不可復變易也。
 

雖聖賢之人,不能復致其文辭,夫文辭,天地陰陽之語也,故教訓人君賢者而敕戒之,欲令勤行致太平也。
 

所以言蔽藏者,賢君得而藏于心,用于天下,育養萬物而致太平也。
 

而歸功于上帝,則堅于石室深穴也。
 

天生善物,必歸之善處。
 

如珠玉也,必帝王寶之。
 

其粗惡之物,眾棄之。
 

況人為善,而天豈不愛乎?帝王豈不重之乎?今天上無極之天,中無極之天,下無極之天,旁行無極之天,今為法,況三道集氣共議,其應天地人位也,乃太平至,天悅喜,則帝王壽。
 

其道神靈佑天地,善氣莫不響應,道德日至,邪偽退,ビ臣奸冗滅,凡臣悉除,萬善自來,五行和,四氣時良。
 

其為政法,起于本。
 

本者,天地之間,人象神,神象人,而各自有隅,聚亭部鄉縣善惡,所好所疾苦,各有其本。
 

事皆近,察察自相短,短長得失,明于日月。
 

故大教其集議,賢不肖共平其事。
 

故天下州縣鄉里置封,仰萬民各隨材作書,直言疾苦利害可否,致書投于封中。
 

長吏更撰,上天子,令知民好惡、賢不肖利害,可集議而理之,即太平之氣至矣,而福國君萬民,萬二千物各得所矣。
 

封,即今匭函也。
 

天道有緩有急,人事亦然,有緩有急。
 

天道急,即風雨雷電不移時而至;人道有急,亦趨走不移時而至。
 

急者即以時應天法則上之,刺一通付還本事,而有賞罰。
 

緩者須八月為一日上也,天上法如此。
 

夫陰陽為法如此,人道亦如此矣。
 

凡人腹中,各有天子,五氣各有王者。
 

天有五氣,地有五位,其一氣主行為王者,主執正凡事。
 

居人腹中,自名為心。
 

心則五臟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
 

主執為善,心不樂為妄,內邪惡也。
 

凡人能執善,清靜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內,自與腹中王者相見,謂明能還睹其心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9:13 | 只看該作者

心則王也,相見必為延命,舉事理矣;不得見王者,皆邪也,不復與王者相通,舉事皆失矣,而復早終。
 

今太陽德盛,欲使天上天下,上無竟,下無極,旁行八洞外內,真神真精光悉出助帝王治,而致上皇洞平之氣,未常見之,善人命長,萬物無復夭死自冤者,而邪神悉消亡,天下無復強枉病者,豈可聞乎?


善哉!


子之問也。
 

天使悉斷邪偽兇惡,而出真事。
 

凡圖畫,各有精神。
 

真事有真神,邪事有邪神,善事有善精神,惡事有惡精神。
 

夫蓄積邪之家,後必有邪害也;蓄積真文真道之家,後必有度世者也。
 

故真偽,各精所致也。
 

故天有吉有兇,吉則吉精神,兇則兇精神。
 

地亦有吉兇,吉則吉精神,兇則兇精神。
 

夫三皇五帝各有親屬兄弟,三王五霸各自有親屬兄弟,小小分別,各從其類,世興則高,世衰則下。
 

比若晝夜,相隨而起,從陰陽開辟,到今不止。
 

貧為小人,富為君子,更共相為使,轉相理,是天地親屬也,萬物不興,其中幾類似之,而實非也。
 

天有六甲四時五行、剛柔牝牡孟仲季,共為親屬兄弟,而敬事之,不失其意,以化天下,使為善主仁義禮智文武,更相為親屬兄弟。
 

夫道與道為親屬兄弟者,凡道乃大合為一,更相證明轉相生。
 

今日身已得道,凡道人皆來,親人合心為一家,皆懷善意,凡大小不復相害傷,災害悉去無禍殃。
 

帝王行之,天下興昌,垂拱無為,度世命長。
 

吏民行之,其理日明。
 

凡道皆出,莫不生光。
 

道與道為親屬傳相行,故與道召道,以道求道,即以道為親屬兄弟。
 

尚化如此,則天下皆好生惡殺,安得有無道者哉?德與德為親屬兄弟者,今日身執大德,以德為意,凡有德之人推謙相事,天下德人畢出矣。
 

以是為法,安坐無事,帝王行之,其國富。
 

吏民行之,無所不理。
 

以德召德,德自來矣。
 

仁與仁為親屬兄弟者,今日身為仁,凡仁者自來相求。
 

以仁召仁,仁人盡來矣。
 

帝王行之,天下悉仁矣。
 

吏民行之,莫不相親。
 

所謂仁與仁合為一家,是為親屬兄弟矣。
 

義與義為親屬兄弟者,以義求義,今日身已成義,凡義之人,悉來歸之,以義合也。
 

帝王行之,苦樂相半。
 

吏民行之,生傷半。
 

以義求義,是為親屬兄弟矣。
 

禮與禮為親屬兄弟者,以禮求禮,今日身已成禮矣,凡禮之人悉來。
 

行者守節,生者不安腹,中內空虛,外使若環,趨走跪起,無聞命矣。
 

日短,衣物盡單。
 

帝王行之,愁苦且煩。
 

吏民行之,職事紛紛,丁者力乏,老弱傷筋。
 

禮禮相親,是為親屬兄弟矣。
 

文與文為親屬兄弟者,今日已成文矣,以文求文,文人悉來,至若浮云,中外積之聚若山。
 

至誠若少,大偽出焉。
 

帝王行之,以理其事,或得或失。
 

吏民行之,更相期,妄以相拱,害變疾病萬種,人日短命。
 

以文相期,以文相恐,轉相取,轉相生,此乃文之親屬也。
 

武與武為親屬兄弟,今日已成武矣,以武召武,凡武人悉來聚,其氣陽陽,其兵煌煌,其力皆倍,其目皆張,其欲怒不得止,武鬼居其角,取勝而已,不復惜其命。
 

君子行之,其治日兇。
 

則吏民行之,滅殺人世。
 

無有善意,理有聚害,此即以武生武,則武之親屬也。
 

辯與辯相為親屬兄弟者,今日已成大辯矣,凡有辯之人悉來歸之。
 

辯辯相與,無有終窮,一言為百言,百言為千言,千言為萬言,供往供來,口舌云亂,無有真實。
 

人君行之,其政萬端,吏民無可置其命。
 

以辯求辯,是為親屬兄弟也。
 

法律與法律為親屬兄弟也,今日已成法律矣,以法律求法律,凡天下法律之人皆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09:49 | 只看該作者

事無大小皆有治,凡人無有無罪之人也。
 

自生至老,一人之身有幾何罪過?無有無罪者。
 

以此相生人,君子之十九強死。
 

以此為理天下,大亂不可止也。
 

以此論親屬兄弟相求,各從其類。
 

理亂之本,太平之基,審此九事,可知也。
 

天上諸神言,好行道者,天地道氣出助之;好行德者,德氣助之;行仁者,天與仁氣助之;行義者,天與義氣助之;行禮者,天與禮氣助之;行文者,天與文氣助之;行辯者,亦辯氣助之;行法律者,亦法律氣助之。
 

天道各以類行神靈也,天將助之,神靈趨之。
 

深思其要意,則太平氣立可致矣。
 

請問上善易為也,上惡易為耶?夫陽極為善,陰極為惡,陽極生仙,陰極殺物,此為陰陽之極也。
 

夫凡民生,不能盡力養父母,求奇方道術,以資父母,使懷悒悒而至死,復相教善衣食歌舞以樂之,是為大逆之民,天豈福之乎?天上效凡書文對,今天上為法,令天上人不得相期為猾,自有大術也。
 

地上亦然。
 

今真人豈知之耶?自古到今,多有是佞臣猾子,弄文辭,共欺其上,愁其君父,而得官位,無功于天地而食祿,天甚疾之,地甚惡之,天上名之亂紀。
 

今天上平氣至,欲斷之,恐此子復亂理。
 

今人積愚,多可欺而得仕,今天災不可欺而去也,不可詐偽而除也。
 

真與偽與天相應不,悉以示下古之人,試使用之,災害悉除,即是吾之真文也,與天上法相應,可無疑也,不言而反曰彰明矣。
 

用之而無成功,吾道即偽矣,亦不言而明矣。
 

天上為法,不效巧言,乃效成功成事。
 

比若向日月而坐,俱有光明。
 

何以知其熱與清乎?去人積遠,以何效之?主以成功也。
 

向日而坐FDB1也,足以知熱;向月而坐,足以知清。
 

吾之真文,亦若是矣。
 

天上為法,目視則理陽,瞑則理陰;視則理有形,瞑則理無形;視則理人身,瞑則理精神。
 

以是為效,故能使陰陽悉理,則無有失職者也。
 

地上亦然,為洞極皇平也。
 

今天之出書,神之出策符神聖之文,聖人造文造經,上賢之辭,此皆言也。
 

故天地神聖上士,為人盡力以言,積年可立天地,除災害。
 

帝王案用之,乃致遨游而無事,上得仙度增年,得天意,子孫續嗣,無有絕也。
 

世衰乃更為大興,天下仰命,莫不得其天地六方八遠絕洞陰陽,俱悅天病,風雨為時,雷電不作,日月更明,三光不失度,四時五行順行,各得其所。
 

此神聖善言所致也,其功莫不大哉!天上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無極之三光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中居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三光各異,其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云氣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音響雷電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下風雨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下居中,風云氣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之人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C167行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草木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山阜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川谷水澤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下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下無極陰陽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五行各異,自有自然之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四時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六甲十干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六甲十二子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八方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神靈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與吾文相似,各從其俗,記吾善惡書辭而行之,即太平矣。
 

如不從其本類教之,即大亂矣。
 

志之哉!天教吾具出此文,以解除天地陰陽、帝王人民萬物之病也。
 

凡人民萬物所患苦,悉當消去之,故教子用法無極以示之,乃拘校前後聖賢神文,與凡人俗辭,合而大考之後,天地之病,都得消除,已消除,帝王延年,垂拱天憂也。
 

天,太陽也,地,太陰也,人居中央,萬物亦然。
 

天者常下施,其氣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氣上合也,兩氣交于中央。
 

人者居其中,為正也。
 

兩氣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萬物。
 

萬物悉受此二氣以成形,合為情性。
 

無此二氣,不能生成也,故萬物命系此二氣。
 

二氣交相于形中,故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
 

故古者上善德之人,乃內獨知天意,故常方為善也。
 

天讖曰:復樂者樂,復善者善,復惡者惡,復喜者喜,復順者順,復真者真,復道者道,復悅者悅。
 

凡所復,天地群神亦復之以影響哉!復文者文復,復偽者偽復,復辯者辯復,復佞者佞復,復武者武復,復逆者逆復,復兇者兇復,復邪者邪復。
 

凡所復,悉天地群神復之。
 

凡吉兇安危之法,在所復已。
 

凡人家力強者,多畜私財,後反多貧兇,何也?神人言,此乃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或後生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佑之。
 

何也?然,智者當苞養愚者,反欺之,一逆也。
 

力強當養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
 

後生者當養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與天心不同,故後必兇也。
 

夫財者,天地之間盈余物也,比若水,常流行而相從,常謙謙居其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0:39 | 只看該作者

得多財者,謙者多得也。
 

故期者,天不佑之矣。
 

從天地陰陽中和三法失道已來,天上多余算。
 

蓄積不施行,何也,愿聞其意。
 

然天之受命,上者百三十,謂之陽歷閏余也。
 

其次百二十,謂歲數除紀也。
 

其次百歲,謂之和歷物紀也,人悉當象是為年。
 

今失三法已來,多不竟其年者。
 

余算一歲一算,格在天上,人行失天道,無能取者。
 

今象吾文,為善行者,天上悉且下此算以增之,或得度世,或延年矣。
 

天地□□已來,帝王專以憂天下不平,失職為憂患也。
 

微此,無可憂者也。
 

天下善人,忠臣孝子,悉共憂此,但行吾文,此憂除矣。
 

天上言,陽氣大興盛,鬼物不得妄行為害,何也?夫陽盛者,陰必衰,故物不得妄行為害也。
 

誰禁之乎?陽精禁之。
 

陽精何以禁之哉?夫陽精為神,屬天,屬赤,主心。
 

心神,乃天之神也。
 

精者,地之精也。
 

鬼者,人之鬼也。
 

地,母也。
 

鬼,子也。
 

子母法同行,并處陰道。
 

太平氣至,陽氣大興,天道嚴,神道明,明則天且使人俱興用之。
 

神道用,則以降消鬼物之道也。
 

神道興,與君子同行。
 

鬼物道者,與小人同行。
 

故君子理以公正,神亦理公正。
 

小人理邪偽,鬼物亦理邪偽,明于同氣類也。
 

今陽道興火,兵刃當消滅,火厭之。
 

故兵積陰氣盛,火積陽氣盛,陽盛消兵,自然感召也。
 

人生必因天氣,上善者付天,中善付于人,下善付田畝。
 

故上士學而度世,中士當理民,下士當理田野。
 

上士當來云氣,中士乘車,下士當步行。
 

此三人各殊職,不相妨害。
 

上士度世上天,為中和調風雨;中士屬縣官,當理人;下士當理財產,各有所職,不相妨矣。
 

天上諸學道之為法也,人精求道也已。
 

小合于小道,見諸神,為小得道門戶,未合于中道。
 

乃得至于大道,至于大道,乃能致于真神也。
 

小合小道者,致小神,合于中道者,致中神;合于大道者,致大神;大神至,乃得度世長存。
 

而至此,皆有大邪神鬼,不欲人度世,善惑人致怠,退而自言變怪,真偽相雜。
 

當此乃能分別邪正,則度世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1:05 | 只看該作者

天上名上士,從生到終,無一惡意,乃為凡人所愛,五方人民縣官共賜之遺之。
 

中士乃為鄰里所愛,鄰里共賜之遺之。
 

下士無有善心意,無可得賜遺,但竊取其家私賜遺,此天下人秕所為。
 

何謂秕哉?上士純善,心意無惡,是上陽也。
 

中士心意半善,是其中陽也。
 

下士心意純無善,是下陽也,故名秕,秕不成實,內空無米,為無實信也。
 

無信實之人,為之秕人。
 

上士得縣官四方賜與其家者,言不忘本祖也。
 

中士得四鄰賜與其家,言不忘父母也。
 

下士反竊取其家財以付傍鄰里者,當象其秕,內空外實,反背其本也,皆有害。
 

天上言,背反其家,家中不和,悉由此人。
 

夫臣外交,其國必空;家人外交,其家必空;天之咎皆從此起。
 

夫安危起于人腹中,神靈見于遠方,上下旁行,洞達億萬里,可不慎乎?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
 

近出胸心,周流天下。
 

此文行之,國可安,家可富。
 

天地格法,善者當理惡,正者當理邪,清者當理濁。
 

不可以惡理善,邪理正,濁理清,此反逆之,令盜賊不止,奸邪日生,乃至大亂,各從此起。
 

帝王將任臣,必詳其選舉,當以天心,列宿合,乃敢任之。
 

日者,君德也。
 

月者,臣德也。
 

若列宿不合,必不能致太平,奸邪生矣。
 

說天地上下、中央八遠郵亭所衣食止舍,何等也?作道德而懷疑者,取決于此讖。
 

今天上有官舍郵亭以候舍等,地上有官舍郵亭以候舍等,八表中央皆有之。
 

天上官舍,舍神仙人。
 

地上官舍,舍聖賢人。
 

地下官舍,舍太陰善神善鬼。
 

八表遠近名山大川官舍,以舍天地間精神、人仙未能上天者。
 

云中風中,以舍北極昆侖。
 

官舍郵亭,以候聖賢善神有功者。
 

道為首,德為腹,仁為足而行之,天設官舍郵亭,得而居之。
 

欲得天力者行道,俗得地力者行德,欲得人力者行人。
 

此三者,無窮之路;失此三者,亂之本也;不循此三者,名逆天。
 

故聖人苞道德行仁,過此而言,屬萬物之行矣。
 

請問四時之神氣以助理,致善除惡,何者致大神,何者致中神,何者致小神?日思月建帝氣者致大神,思相氣者致中神,思殺氣者致小神。
 

思月建後老氣者,致老物;思月建後病衰氣者,致邪鬼;思月建後死氣者,致純鬼;思月建後破氣者,致破殺兇惡咎害也。
 

生氣者,屬天屬陽屬前。
 

天道以神氣生,故斗前六神皆生;後六神屬地屬陰。
 

天道以死氣為鬼,為物兇咎。
 

子欲使後世常謹常信,自親自愛,神明精氣,不得去離其身,則不知老,不知死矣。
 

夫神明精氣者,隨意念而行,不離身形,神明常在,則不病不老,行不遇邪惡。
 

若神明亡,病者立死,行逢兇惡,是大效也。
 

人欲不病,宜精自守也。
 

凡事不過自然,自然中無精神,凡事皆不成;神不過大道與天地之性,中無大精神,尚皆不成,不能自全,故天地之道,據精神自然而行。
 

故凡事大小,皆有精神,巨者有巨精神,小者有小精神,各自保養精神,故能長存。
 

精神減則老,精神亡則死,此自然之分也,安可強爭乎?凡事安危,一在精神,故形體為家也,以氣為輿馬,精神為長吏,興衰往來,主理也。
 

若有形體而無精神,若有田宅城郭而無長吏也。
 

夫長吏者,乃民之司命也。
 

忠臣孝子,大順之人所宜行也。
 

夫人之身,而不忠于上,不孝其親,是負其身,戮其刑,亡其本也。
 

常思善,精神集來隨人也;思惡,精神亦來集人也。
 

乃入人腹中,隨趨人所思,使BE7B悒不能忘之矣。
 

請問胞中之子,不食而取氣。
 

在腹中,自然之氣;已生,呼吸陰陽之氣。
 

守道力學,反自然之氣。
 

反自然之氣,心若嬰兒,即生矣。
 

隨呼吸陰陽之氣,即死矣。
 

《太平經》云:請問胎中之子,不食而氣者,何也?天道乃有自然之氣,乃有消息之氣。
 

凡在胞中,且而得氣者,是天道自然之氣也;及其已生,噓吸陰陽而氣者,是消息之氣也。
 

人而守道力學,反自然之氣者生也,守消息之氣者死矣。
 

故夫得真道者,乃能內氣,外不氣也。
 

以是內氣養其性,然後能反嬰兒,復其命也。
 

故當習內氣,以內養其形體。
 

《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引《太平經》第一百二十云: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與神謀,食氣者神明達,不飲不食,與天地相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3:5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凡人不能相拘,故自制命為不善,天將誅之。


故小人得誅于中人,中人得誅于上人,上人得誅于大人。
 

夫小失法,自致危亡。
 

夫神靈大小之誅,亦若此。
 

而不能拘制,天當誅之必矣。
 

天畏道,道畏自然。
 

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道廢不行,則天道亂毀。
 

天道亂毀,則危亡無復法度。
 

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陰陽相傳,相付相生也。
 

道乃主生,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無世類,無可相傳。
 

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何有天地乎?天地陰陽,乃當相傳相生,今絕滅,則滅亡,故天畏道絕而危亡。
 

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則不可成也。
 

故萬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難成。
 

如使成,皆為詐偽,成亦不可久。
 

夫天地,雖相去遠闊,其制命無脫者。
 

請問:“太平氣俱至,欲常以善意去奸惡,當何先哉?”“夫天地之性,半陽半陰。
 

陽為善,主賞賜。
 

陰為惡,惡者為刑罰,主奸偽。
 

賞者多,罰者少。
 

奸猾者多,賞者少,奸門開。
 

所以然者,罰者多刑,主殺傷,犯法者皆成奸罪人,故奸門開,奸猾多也。
 

陽者主賞賜,施與多,則德王用事。
 

陽與德者,主養主生,此自然之法也。
 

故晝為陽為日為君為德,夜為陰為月為臣為奸。
 

天地之性,半善半惡。
 

故君子上善以閉奸。
 

興善者得善,興惡者得惡。
 

此由若以斗拱斗,非斗者自然走;以尺拱尺,非尺者自然落;猶方與圓不相得,規與矩不相值,縱與橫不相合。
 

故陽興必動以類行,故火盛乃雷鳴,朱雀在其中,是以夏雷也,冬則藏。
 

凡事各因其本,乃天道可得而明。
 

不緣其類,聖賢何從得深知之?故從天地開辟以來,人之善惡真偽,但觀其所行,以類求之,占其成功,善惡得失,賢不肖可睹矣。
 

何須坐爭之乎?” 請問:“從古到今,賢者明者、智者辯者、力者勇者,此六人,皆有萬倍之才,豈有善惡哉?”“此六人,悉有萬倍人之才能,其才能安和天地,令使凡邪惡害之屬不生,帝王長無憂而壽,身能自除其疾病,各竟其天年,恩流凡人,此賢明智辯力勇,大善有益矣。
 

而不能共和天地,使帝王無憂而壽,而身有疾病,被災不能祓去,或夭年而死,與凡人無別,此六人無益也。
 

但效其成功,無復問也。
 

成功者是也,不成功者非也。
 

效事若此,深得皇天心意,帝王為之延年命,萬物悉治也。”
 

請問:“凡物一時有不生者,又有不養者,長之不成,其大過悉從何來?”“當生而不生者,天也;當養所不養者,地也。
 

天地為萬物之廬,賢人為萬物工匠。
 

帝王者象天,常欲生;後妃者象地,常欲養;大臣者象人,常欲思成。
 

此三人并力,凡物從生到終,無有傷也。
 

欲象平之道為法者,必當如此矣。”
 

請問:“天道助弱耶?助強耶?助寡耶?助眾耶?”神人言:“天道助弱。”
 

“何哉?”“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
 

故北極一星,而眾星屬,以寡而御眾也。
 

道要一而道屬焉。
 

是故國王極寡,而天下助而治,助寡之效也。
 

父母極強,反助嬰兒,是強助弱之效也。
 

上善之人寡而弱,不善之人強而眾,眾則寡矣,強則弱矣。
 

故君子求弱不求強,求寡不求眾,故天道佑之。
 

故不與人爭也,而人自為爭;不與人爭強也,而人助為強,故不爭而善勝也。”
 

分別天道、精身與德不訣。
 

請問:“夫道審當樂欲行,何為明效?”神人言:“吾受此文于天上諸神,諸神言,吾聞與陰陽風雨寒暑相應也,以是為大效。
 

天樂其道行,而人未明信之,以乞雨止雨而明效之。
 

行太平之道,乞請皆應;不行太平之道,乞請不應;明天道至在大平也。
 

故萬物不生者,失在太陽;生而不養者,失在太陰;養而不成者,失在中和。
 

故生者,父也;養者,母也;成者,子也。
 

生者,道也;養者,德也;成者,仁也。
 

一物不生,一道閉不通;一物不養,一德不修治;一德不成,一仁不行。
 

欲自知有道德與仁否,觀物可自知矣。
 

五者,帝王君父師,欲深自知道德仁優劣,但觀此。
 

故理之第一善者,莫若樂生,其次善者樂養,其次善者樂施。
 

故生者象天,養者象地,施者象仁。
 

此三者,天地人之大綱也,過此而下者,但備窮乃後用之耳。
 

如此天氣自為平安,邪氣自消滅,善人自至,惡人自去,莫不響應也。
 

明之者師也,謂先知之稱師,當主證而明之。
 

自古至今,凡文出皆天地也,故天地先出之,明之者師也,故夫文出皆有師。
 

行之者縣官也,古者帝王承天意,受師教,力行以除去災害,以稱天心,得延年益命,此之謂也。
 

造之者天,明之者師,行之者帝王,此三事者相須而成。
 

天不出文,師無由得知;師不明文,帝王無從得知治。
 

故天將興帝王,必有奇文出;明師使教帝王縣官,令得延年益壽,是佑帝王之明證也。”
 

“凡人民萬物不生,生而不養,養而不長,長而反不成,不竟其天年,其過安在?”“凡民萬物不生者,天也;不養者,地也;長而不成者,人也。”
 

“過在人乎?”“萬物不得時生者,君也;生而不養者,臣也;長而不成者,民也。
 

天與君父主生,此太陽之長也,生之祖也。
 

天不欲生,物不得生;父不欲施,物亦不得生;君不欲生,物亦不得生,故天與君父主生。
 

夫君父常念生,不樂殺者,凡物盡生。
 

一念殺者一物死,十念殺者十物死,百念殺者百物死,自此至萬念,皆若此矣。”
 

“地母臣承陽之施,主長養萬物,常念長養之不?”“念一不長養,則一物被傷,十念則十物傷,百念則百物傷,自此至萬,乃若此矣。
 

是故上古帝王之任臣,常求慈仁,好長養萬物與為治。
 

中古半慈仁物半傷;下古不詳擇臣而任之,故萬物悉傷矣。
 

其德皇,王之言煌煌也。
 

帝者,為天地之間作智,使不陷于兇惡,故稱帝也。
 

王者,人民萬物歸王之不傷,故稱王。
 

王者,往也。
 

君者各安其部界,人歸附之而無害,故稱君。
 

君者,號也。
 

吏者,治也,而助上治物,使凡民萬物大小,不失其治,乃得稱吏。
 

師者,悉解天下辭悉,乃得稱大師者,所謂能解天下天下文也。
 

故得稱皇、帝、王、君、師也。
 

故皇道為首,帝道為腹,王道為股,吏為手足,師道者繩墨,為法為則,上下相須而立。
 

故善治者常念皇道,中念帝道,下念君吏吏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4:32 | 只看該作者

常誦大師之法,則守其繩墨,然後天心可安,地意可得,四時自順,五行不戰,三光常明,鬼神精氣不害。
 

五官五土各得其所,盜賊不發,帝王垂拱,俱稱萬歲。
 

天道為法如此,不如吾文,誠難哉!謹思其意,行此二事,亦有戒哉!”天地之性,精氣鬼神行治人、學人、教人。
 

神者居人心陰,精者居人腎陰,鬼者居人肝陰。
 

于人念正善,因教人為善;常居人藏陰,趨人為惡,教人為惡,亦趨人為惡。
 

古者賢人聖人腹中,常陰念為善,故得善應。
 

凡人腹中常陰念惡,故得惡應,不能自禁。
 

咎在常陰念善惡。
 

鬼神因而趨善惡,安鬼于此可驗矣。
 

太平氣,風雨時節,萬物生多長,又好下糞地,地為之日壯且富多,可能長生,兇年雨澤不時,地上生萬物疏少,短而不長,不能自糞,則地之為日貧薄少,無可能成生萬物。
 

天地之行,尚須陰陽相得和合,然後太平,而致四時五行之吏也。
 

帝王月建前後也,職當為帝王氣逐邪惡之吏也。
 

夫建氣王氣,是乃天四時五行之帝氣也。
 

相氣除氣為前一,是正其前,毛頭直指之吏也,所向者伏奸,不得復行為害。
 

除前滿平定氣,皆善良吏也。
 

前五執者,居前預為帝王氣執除大邪。
 

建前五將,悉受天正氣,皆天之神吏,當為天使,無大小萬二千物之屬,皆當被服其德而奉行其化。
 

當王氣為死,當月建為破,此尊嚴第一之氣,故不可當也。
 

當者死,名為殺氣大耗。
 

月建後為閉,閉塞邪奸,恐後休伏之氣來干帝王建氣也,故天閉其後。
 

後而開,卻休邪氣教去也。
 

其後為成奸,便當收之也。
 

後五為危,危者其處,近天執大殺,一轉破即擊,故為危也。
 

此後五將,天將欲休之,與地同氣,主閉藏奸邪,鬼物同處,不可使也。
 

問曰:“北方為皇之始,東方為帝之始,南方為王之始,西方為霸之始。
 

今天有六甲十二子,皇道當于何起?” “然天有三統,各有太無。
 

初一者天皇,二者帝,三者王,四者霸。
 

天皇起于上甲子,地皇起于乙丑,人皇起于丙寅,霸道起于丁卯,是天歷氣數也。
 

地歷者,皇道起于子,帝道起于丑,王道起于寅,霸道起于卯。
 

此四者,初受天地微氣造生,不得有刑,有刑者傷皇道。
 

道法不得有傷,故子刑卯,丑刑戌,寅刑巳,皆出刑氣,不與同處。”
 

問曰:“天封人以等,地封人以等,人封人以等,豈可聞耶?”曰:“天封人以道,地封人以養德,人封人以祿食。”
 

“何也?”“天者,以道自殊且久,故封之道,使壽,可得食風氣而飽。
 

地者主養,善地,地令人富,故封人以德富。
 

君者封人以祿食,賜之以衣服。
 

此三事,皆善也。
 

好道不解,故得封于天。
 

好德愛地,知相地授而居之,去兇得吉,得封于地。
 

好學而有益于上政者,君父乃不能遠也,須以理事,故得封于人也。
 

是古者聖賢力學,不敢失此三事。
 

故有得道而去者,有避世而之復地者,或有得君之祿食者也。”
 

問曰:“夫樂五音者,得其音何如,不得其音何如,并可聞耶?”“夫音,非空也,以致真事,以虛致實,以無形身召有形身之法也。
 

夫樂,乃以音響召事,比若人開口出聲,有好有惡,善者致吉,惡者致兇。
 

此書俱出于人口,乃致善惡之應。
 

樂聲,正天地陰陽五行之語言也。
 

聽其音,知天地情,四時五行之氣和以不,知盡矣。
 

故上士得其意,以平理度也;中士為之,以助君理,以致壽;賢者為之,以致無憂。
 

音者,乃一以乘萬,萬乘無極,天下畢備矣。”
 

問:“《太平經》何以百七十卷為意?”曰:“夫一者,乃數之始起,故天地未分之時,積氣都為一。
 

分為二,成夫婦。
 

天下施于地,懷妊于玄冥,字為甲子;布根東北,丑為寅始;見于東,日出卯;畢生東南,辰以巳,垂枝于南,養于午,向老西南,未以申也;成于西方,日入酉;畢藏于西北,戌與亥。
 

故數起于一,而止十,二干之本,五行之根也。
 

故一以成十,百而備也。
 

故天生物,春響百日欲畢終。
 

故天斗建辰,破于戌。
 

建者,立也,萬物畢生于辰。
 

破者,敗也,萬物畢死于戌。
 

故數者,從天下地八方,十而備。
 

陰陽建破,以七往來,還復其故。
 

隨天斗所指以明事,故斗有七星,以明陰陽之終始。
 

故作《太平經》一百七十卷,象天地為數,應陰陽為法,順四時五行以為行,不敢失銖分也。
 

失之則為脫天事,無所據,不應天地之心意,不隨天數而為經,無益于理世之用也,不象天地之法,不能去害也。
 

欲知其效,收世之閑文,積之三十里,乃至天,行之,不能消災害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5:13 | 只看該作者

大天之下,八十一域,萬一千國中,各自有文書,悉欲除惡致善,消災害。
 

今盡收錄聚之,方圓百里,上可將至天,終不能消去災害。
 

此文雖少,帝王能行,必俟明效矣。
 

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內視,以心內理,陰明反洞于太陽,內獨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不照外也,使長存而不亂。
 

今學度世者,象古而來內視,此之謂也。
 

久久傳相生,復衰微,反日厭其所為,傳失道意,不能內照,日益不理。
 

故天出聖人,象天文理,故天文自睹也。
 

故天文正,天亦正;地文正,地亦正;人文正,人亦正;天地人俱正,萬物悉正。
 

人者,萬物之長也。
 

人失職被傷,不以壽死,萬物亦隨之,天地亦爾,邪氣大作,病人不絕天年。
 

惟古今之行,各有次第,不相逾越。
 

上皇神人之尊者,自名委氣之公,一名大神,常在天君左側,主為理明堂文之書,使可分別,曲領大職。
 

當為君通神仙,錄未生之人,各有姓名,置年歲月及日時,當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
 

各有姓名,置年歲月及日時,當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隨其智能高下,各各使不忘部署分別,各令可知,使自狀其能,卻乃任之。
 

奏上,出言曰,大神為上主領群神,各有所部,宜服明之,勿使有疑。
 

令壽命長借,宜當諦之。
 

聖明有心,宜以白日所有生,復而以簿書籌算相明,可在計曹,主領錢數珍寶之物。
 

諸當上計之者,悉先時告白,并計曹者,正謂奏司農,當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得失平旦三刻之間也。
 

明堂大神上承五刻集奏,如天君舊令從事。
 

大神受君之敕,部下司農,司農受敕,使下所部州郡國,言所部領所主,當上簿,入司農委輸者,各以所出送書到。
 

如懈惰不時送者,司農輒上明堂大神,上白天君出教,下司農,令郡國催促,不失後書。
 

置時日漏刻相授,各有分別,勿有所亂。
 

皆令同文,各有所副文。
 

天上自無水旱之災,不得有增減之文。
 

轉輪當至,勿稽留因緣,恐獨受取,覺知者有主,天上知聞,罪輒不赦。
 

各慎其職,各明其事。
 

天君皆預知不言,音宜詳,所問不用此言。
 

水旱無常,災害并生,人民疾病,死生無數,不用天君教令致也。
 

天君教出告大神,卿相中二千石文書,群僚在職之神,務盡其忠,務盡其行,上稱天君之心。
 

天君與諸師化之,當得升度者,就而正,各使成神,光景隨其尊卑。
 

所化之神,皆隨有職位次第官屬。
 

天君敕大神常化成之,人各自度量,志意日高,貪慕上升。
 

其化生,光耀日中,所見洞徹,正神相隨,浮游八表。
 

觀天所施為,知其動搖,各從其宜。
 

朝天謁見,自有常日。
 

當以月初建,大神小神,自相差次,銓次尊卑,朝大臣,不過平旦。
 

朝會群神,各明部署,案行無期,務明其文書,督責有職之人,先坐其事,當如天君教令。
 

有所白,輒開明堂,乃得所言,各有所明,各有所帶,不得無有功效。
 

天君敕大神,群僚集會,各正其儀,勿使有過差。
 

以法令各察所部,天上覺知,其過不除。
 

各慎所職,無為諸神所得短。
 

天君敕大神曰,郡國之中,有聖智志意,常念貪生之術,愿與生神同行,與天合思,欲布恩于人,恩惟生成,助天理生,助地養形,慕仁、善化,上其姓名于大神。
 

使曹有文辭,數上功,有信可任。
 

曹白其意,天君當自有數,眾神所舉各令保。
 

是郡國選擇,務取尤善。
 

天君敕明堂,諸當為天君理眾職,務平其心,各行天上所部,使有分理,皆盡忠誠,通達所知,務成其功,務理其所。
 

各譽篤達,宜進所思,音聲所通,其意雖有心言,天君預聞其語,當何隱蔽而不盡忠誠。
 

問曰:“今欲更明聖賢仁之法而悉絕邪文,何更能明之哉?”“天病此邪偽文,使除之,取明天之道。
 

夫古今聖人之文,所以理天地。
 

夫聖人之文明,則天道大理矣。
 

夫皇天所怒而不悅,故有戰斗,水旱災害不絕,王者愁苦,皆曰聖人文稍稍亂而不明,故天道云亂而難理也。
 

聖人文亂,天道亦亂;聖人文廢而不用,天道亦廢而不用。”
 

問曰:“古者無文,天道不亂。”
 

“時天券久未出,上皇神人理,上祖考本。
 

與皇天分體久久,去天道遠,喪亂不復知天意,故天出券,使聖人書,師傳之。
 

聖人不竟久留也,故記而置之,以遺後生。
 

故太平氣至,天道當理矣。”
 

問曰:“今欲使理氣,事而長生,豈可得聞不?”“然,詳念吾之言,皇天自有常法,為人君上者,當象天而行,乃以道德仁為行三統。
 

君上樂欲無事者,朝常念道,晝常念德,暮常念仁,既無一事矣。”
 

“愿聞朝何故念道,晝何故念德,暮何故念仁?”“然,天道可順,不可逆也。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愿聞其要意。”
 

“然,天有四時三部,朝主生,晝主養,暮主施。
 

故東南生,西南養,西北施。
 

故人象天為行,以東南種而生之,西南養而長之,仲秋已往,夏內居嫁娶而施傳類。
 

此皇天自然教令也,故人民嘿自隨之,理能常象此者,即得天意矣;不能象此,名為逆天教令,故多傷也。
 

傷少則春物傷,傷丁壯則夏物傷,傷老即秋物傷,傷懷妊即冬物傷,此自然之法也。
 

古者聖王,常思念天道而行,不敢失銖分矣。”
 

問曰:“欲得與地長厚,可得聞乎?”“然,常順天所為者,長與天厚;輕逆之者,長與天為怨。
 

故古聖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養,三曰常施。
 

為行如是,謹以承仰天道。
 

不理之名,四曰刑之而不理,五曰殺,是其極也。
 

以此分別,第一之君純生,第二之君純養,第三之君純施,第四之君純刑,第五之君純殺。
 

生者延年國昌,養者增算,施者無過,刑者有病,殺者暴窮。
 

古者聖王,睹天禁明,不敢妄為也。
 

古者聖王,得六甲王相微氣之日,不怒不言惡事。
 

至此之日,故言善事,飲食作樂,以止災去兇邪也。
 

故王氣常欲見尊敬,故上古度世之人,聖王之理順此,故得臥理而思,訖無一事,春東首,夏南首,秋西首,冬北首,四季首其角。
 

君臣人民俱知其法,天下邪氣悉消。
 

天上格法,常以王日下取庫兵,理之地下。
 

以休廢之日乃致之,故盜賊不興,兵革息矣。”
 

問曰:“天獨怒而不應和人,寧可知否?”“然,天理乃以氣為語言,見于四時。
 

春角氣不知,肝脈不動,角蔟不和,清音不應,此即天不悅不語言也。
 

古者聖王見此,即思惟得失之理,以反之。
 

然王氣所居,乃得仁助其理也。
 

此二氣共生成,于此也乃反。
 

休廢兇氣至,來助其理,此乃三氣。
 

小人之氣反見于是,無統天位,故象小人。
 

天見,照見其類,令賢聖策之而思之,當索幽隱道人、德人、仁人,以反復其氣,立相應矣。
 

故王者御天道,以民臣為股肱;為御不良,則亂其道矣。
 

古者聖人將御天道,索道德仁賢明共御之,乃居安也。
 

故道人屬天,德人屬地,仁人屬中和。
 

故三統不和,三賢理之,故太平氣至,萬物皆理矣。”
 

問曰:“萬民何以盡為仁哉?”“然,天道乃生德,德乃生仁。
 

今君乃以道人為師,取法于道。
 

君乃法道,其臣德矣。
 

民乃取法于臣,臣德則民仁矣。
 

令下象上法,上法天也,轉而相生,民安得不盡仁哉?古者聖王以大道人為師者,乃欲化下流也。
 

上君為政如天,中君為政如地,下君為政如人。
 

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大道也。
 

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
 

如人者,不失人意,思樂得中和之道。
 

聖人見萬物盡生,知其理重道也;見物盡養,知其真德也;見萬物盡成,知其真仁也。
 

夫理真道者,但有生心;理真德者,但有養心;理仁者,但有施心,非此三統道德仁,非謂太平之君矣。
 

天上之士,乃生天上,受委氣無形而生。
 

知天上之士,何所不知,何所不明,何所不見?自然元氣,同職共行。
 

天上之士,常在無極之殿,與天同理文書,上下不失其事,乃知可生之物,復下地形,使得成就,萬物皆被榮。
 

天上之士,天之所尊敬,諸神所仰,如帝王太子,敢有不敬者乎?天君者,則委氣,故名天君,尊無上,所敕所教,何有不從令者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5:59 | 只看該作者

問曰:“夫太平之君道盛,其德乃次天也。
 

得書獨行,化流天下,乃可無不平也。”
 

“夫大神不過天與地,大明不過日與月,尚皆兩半共成一。
 

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欲和合,乃能發生萬物。
 

晝夜各半力,乃成一日。
 

春夏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歲。
 

月始生于西,長而東,行至十五日,名為陽,過十五日消,名為陰,各出半力,乃成一月也。
 

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
 

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
 

故君與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區區思同,乃成太平之理。”
 

問曰:“時人文雖多,乃自言物畢備者,災害盜賊常有余也。
 

而常得愁苦,于此兇日以為憂,吏民共救之,不能救也,絕者復起。”
 

“今吾可以長補其不足,而使無復災也。
 

從古天券文出已來,凡賢聖文書,寧亦有同者?皆異也。
 

故天命師,使出除兇,德覆民臣,光被四表,遠邇響應,恩及草木。
 

是其用心意開也,其書皆異也。”
 

問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
 

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
 

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
 

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
 

常患精神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游行也。
 

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
 

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
 

陽者守一,陰者守二,故名殺也。
 

故晝為陽,人魂常并居;冥為陰,魂神爭行為夢,想失其形,分為兩,至于死亡,精神悉失,而形獨在。
 

守一者真,真合為一也。
 

人生精神,悉皆具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為良民父母,見太平之君,神靈所愛矣。”
 

《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引《太平經》第一百四十五云,問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


答曰:“上第一者食風氣,第二者食藥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腸胃。”
 

又云:“天之遠而無方,不食風氣,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又當與神吏通功,共為朋,故食風氣也。
 

其次當與地精并力,和五土,高下山川,緣山入水,與地更相通,共食功,不可食谷,故飲水而行也。
 

次節食為道,未成固象,凡人裁小別耳,故少食以通腸,亦其成道之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6:45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癸部不分卷(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


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去浮華記,都曰大順之道。


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
 

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
 

經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為經,地以岳瀆山川為經,天地失常道,即萬物悉受災。
 

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後地,中法經緯星辰岳瀆,育養萬物,故曰大順之道。
 

◎神人真人聖人賢人自占可行是與非法古者神人自占是非,得與不得,其事立可觀也,不但暗昧,昭然清白。
 

神道至眾,染習身神,正心意,得無藏匿,善者出,惡者伏,即自知吉兇之法,如照鏡之式也。
 

于此之時,賢明自安,時不再來,物不重應,乃得獨盛,洽遠方,故事見,其應見,慎無拒逆,撰以為寶器,可謂得天地之心意矣,其事時矣,事皆職矣,神道來矣,賢者謀矣,吉人到矣,邪者不來矣,清明見矣,四方悅矣,幽人隱士出矣,得天心矣,得治術矣,邪不發矣,自然達矣,真人來輔矣,天下善應矣,各以其事來矣,去憒亂矣。
 

此應出腹中,發于胸心,乃若雷電之應證也。
 

夫瑞應反從胸中來,隨念往來,須臾之間,周流天下。
 

心中所欲,感動皇天,陰陽為移言語,至誠感天,正此也。
 

《道典論》卷四《妙瑞篇》引《太平經》云:“人君為善于內,風雨及時于外,故瑞應反從人胸中來。
 

故有可欲為,皆見瑞應,何有不來者乎?夫至誠,乃感皇天,陰陽為之移動,誰往為動者乎?”“身形不能往動也,動也者冥,乃心中至誠感天也。”
 

念者能致正,亦能致邪,皆從志意生矣。
 

使能動天地,和陰陽,合萬物,入能度身,出能成名,賢不肖皆由斯生。
 

故賢者善御,萬不失一也。
 

“人腹中有過,反面赤,何也?”“心者,五藏之主,主即王也,王主執正,有過乃白于天也。”
 

“驚即面青,何也?”“肝者主人,人者憂也,反忄亥肝膽為發怒,故上出青也。”
 

諸神皆有可主,以萬物相應。
 

故令人常自謹良,而順天地,而災不得復起也。
 

外學多,內學少,外事日興,內事日衰,故人多病,故多浮華。
 

浮者,表也,華者,末也。
 

夫天道遠,入邪中,不能自還。
 

所謂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明同。
 

核事文者,考核異同,疑誤不失。
 

浮華記者,離本已遠,乃居野,其文錯亂,不可常用,時可記也。
 

守本者,治若神矣;守中者,少亂而煩矣;守末者昏矣。
 

故賢者守本戒中,不敢從末也。
 

夫能守之不止,方方善來者,無拒逆,撰為寶器,萬世不復易也。
 

人力自為善者可厄乎?邪辟夷狄卻乎?兵革絕乎?杖策絞無聲乎?四方安乎?道路通乎?人君明乎?神策,大人守之動四方,中士為之令臣良,小人為之不相傷。
 

其辭約,其法明,占神文乎可不行?不能持乎?慎無傷以拘奸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7:44 | 只看該作者

◎以自防卻不祥法順用四時五行,外內思正,身散邪,卻不祥,懸象而思守,行順四時氣,和合陰陽,羅網政治鬼神,令使不得妄行害人。
 

立冬之後到立春,盛行用太陰氣,微行少陽之氣也。
 

常觀其意,何者病為人使。
 

其神吏黑衣服,思之閑處四十五日,上至九十日,令人耳目聰明。
 

立春盛德在仁,氣治少陽,王氣轉在東方,興木行。
 

其氣弱而仁,其神吏青衣,思之幽閑處四十五日,至九十日,令人病消以留年。
 

行不止,令人日行仁愛。
 

春分已前,盛行少陽之氣,微行太陽之氣,以助少陽。
 

觀其意無疑,深思其意,百邪服矣。
 

立夏日盛德火,王氣轉在南方,太陽之氣以中和治。
 

其神吏用之,得其意,口中生甘。
 

神吏赤衣,守之,百鬼去千里。
 

夏至之日,盛德太陽之氣,中和之氣也。
 

其神吏思之,可愈百病。
 

季夏六月,盛德合治,王氣轉在西南,回入中宮。
 

其神吏黃衣,思之令人口中甘。
 

每至季,思之十八日。
 

立秋日盛德在金,王氣轉在西方,斷成萬物。
 

其神吏白衣,思之四十五日,至九十日,可除病,得其意,令骨強老壽。
 

秋分日少陰之氣,微行太陰之氣也,逆疾順之。
 

立冬之日,盛德在水,王氣轉在北方。
 

其神吏黑衣,令人志達耳聰。
 

守之四十五日,至九十日,百病除。
 

此五行四時之氣,內可治身,外可治邪,故天用之清,地用之寧,天用之生,地用之藏,人用之興,能順時氣,忠臣孝子之謂也。
 

此名大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道,故道為仁賢出,不為愚者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8:14 | 只看該作者

◎盛身卻災法年十歲,二十年神。
 

年二十,四十年神。
 

年三十,六十年神。
 

年四十,八十年神。
 

年五十,百年神。
 

年六十,百二十年神。
 

年七十,百年神。
 

年八十至百二十,神盡矣。
 

少年神加,年衰即神滅,謂五藏精神也,中內之候也。
 

千二百二十善神為其使,進退司候,萬神為其民,皆隨人盛衰。
 

此天地常理,若以神同城而善御之,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久,神明佑之。
 

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興以道,故人能清靜,抱精神,思慮不失,即兇邪不得入矣。
 

其真神在內,使人常喜,欣欣然不欲貪財寶,辯訟爭,競功名,久久自能見神。
 

神長二尺五寸,隨五行五藏服飾。
 

君仁者道興,君柔者德生。
 

中心少有邪意,遠方為之亂,神氣周流,疾于雷電,急還神明,以自照內,故病自愈而人自治。
 

故人生百二十上壽,八十中壽,六十下壽,過此皆夭折。
 

此蓋神游于外,病攻其內也。
 

思本正行,令人相親愛。
 

古之求壽,不失其道者,天地有常行,不可離本也;故求安而長存者,慎無忘此道本元也。
 

故畫圖以示後來,陳人物生受命之時,久遠以來到今,不失陰陽傳類,更相生而久長,萬萬余世,不可闕也。
 

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為君,衰即為民;盛即得道,衰即受刑。
 

夫孝者,莫大存形,乃先人統也。
 

揚名後世,此之謂善人謹民。
 

天地愛之,五行功之,四時利之,百王任之,萬民好之,鬼神佑之,五藏神留之。
 

遇一得生,今且失之,離我神器,復為灰土,變化無常,復為萬物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7 16:18:38 | 只看該作者

◎分別形容邪自消清身行法道之生人,本皆精氣也,皆有神也,假相名為人。
 

愚人不知還全其神氣,故失道也。
 

能還反其神氣,即終天年,或增倍者,皆高才。
 

或求度厄,其為之法,當作齋室,堅其門戶,無人妄得入;日往自試,不精不安復出,勿強為之。
 

如此復往,漸精熟即安,安不復欲出,口不欲語,視食飲,不欲聞人聲。
 

關煉積善,瞑目還觀形容,容象若居鏡中,若窺清水之影也,已為小成。
 

無鞭策而嚴,無兵杖而威,萬事自治,豈不神哉!謂入神之路也,守三不如守二,守二不如守一。
 

深思此言,得道深奧矣。
 

◎通神度世厄法天之生人,萬事畢備,故十月而生,與物終始。
 

故可度災厄,致太平。
 

上士學道,輔佐帝王,當好生積功乃久長。
 

中士學道,欲度其家。
 

下士學道,才脫其軀。
 

道為賢明出,不為愚者。
 

能用之者吉,不能用之,寧無傷無賊哉?◎賢不肖自知法上士高賢,事無大小,悉盡畏之;中士半畏之,下士全無可畏。
 

上士所以畏之者,反取諸身,不取他人。
 

心開意通無包容,知元氣自然之根,尊天重地。
 

日月列星,五行四時,六甲陰陽,萬物C167行動搖之屬,皆不空生。
 

鬼神精魅六合之間,表里風云雷電,不空行也,此皆有神有君長,比若人有示,故畏之,不敢妄行。
 

中士半畏之者,上不知元氣自然之有術,才知今見風雨云氣與生物也;尚時言天無神,不畏列星日月也,才知大火、北斗。
 

下士則不知土地山川之廣大可忄亥,才知耕田,種其所有,治其家眷術也;不知四時五行可以何履也,但知隨而種樹之,收其利耳;不知六甲陰陽為神,通言其無有也。
 

夫人愚學而成賢,賢學不止成聖,聖學不止成道,道學不止成仙,仙學不止成真,真學不止成神,皆積學不止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8:59 , Processed in 0.234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