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3:34 | 只看該作者

“善哉!子六人為天問事,詳慎乎,天使諸真人言也。
 

然所以使下及庶人奴婢者,今天之法界,萬里異天地,五千里復小異;千里異風氣,五百里復小異;百里異陰雨,五十里復小異;一縣異變災怪善惡也。
 

夫皇天有災怪變,非必常當處帝王之宅,縣官之庭,長吏之前也。
 

災變異之見,常于曠野民間,庶賤反先知之也。
 

各為其部吏諱,不敢言;吏復各為其君諱,而不敢言,反共斷絕天地談。
 

人人欲譽其長吏,使其名善而高功疾遷,共作無道,互天地之災異變怪,令閉塞,不得通達帝王之前,使帝王無故斷絕,無聰明,不得天地心意,其治危亂難安,得愁苦焉。
 

夫帝王,天所父命生,以天為,以地為母。
 

帝王為天子,民臣共為無道,乃斷人父母談語,不得通于其子,其罪莫大焉。
 

為共斷絕天地之談,共欺其上,為人民臣不忠信,遇乃如斯,罪當輕重,寧可名字耶?子覺未?”“唯唯。”
 

“又凡民臣奴婢,皆得生于天,長于地,得見養理于帝王,以此三事為命。
 

無此三事,則無緣得生長自養理也,而反下皆共欺其上,共無知天與地,使帝王無聰明閉塞,罪皆應萬死,尚復有余罪。”
 

“何其重也?”“真人其愚暗不解,何哉?人得生于天,長于地,天地愁苦有病,故作怪變以報其子,欲樂見理;愚民反共斷絕天辭,天地大怒之。
 

帝王,民臣之父母也,民臣反共欺其父母,使其常用心意愁困,而不能平其治,咎莫大焉。
 

天地開辟以來,承負之厄會大積,悉起于是,故使民間上書也。
 

今陽明德君治,天難愁苦之,故使吾言也。”
 

“善哉善哉!”“行,今為真人道之。
 

今天下日蝕,極天下之大怪也,尚或有睹,或有不睹。
 

天下之災異怪變萬類,皆天地陰陽之變革談語也。
 

或國不睹而州睹,或州不睹而郡睹,或郡不睹而縣睹,或縣不睹而鄉亭睹,或鄉亭不睹而民間人睹,或甲里不睹而乙里睹,故古者賢聖之治,下及庶賤者,樂得異聞,以稱天心地意,以安其身也。
 

故其治獨常安平,與天合同也。
 

今太平盛氣至,有一事不得,輒有不和,即天正氣為不至。
 

比若愚民竭水而漁,蛟龍為不見,此之謂也。
 

今故悉使民間言事,乃不失天心絲發之間,乃治可安也。
 

民間自力集上書,部諸長吏亦且恐後民言事,且力遣吏問民間所睹,疾復上之,則變災無有失也。
 

如是,皇天後土為其大喜,愛其帝王。”
 

“以何明之乎?”“然有證:乃日月為其大明,列星守度,不亂錯行,是天喜之證也;地喜則百川順流,不妄動出,萬物見養長好善也,即是地之悅喜之證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天師幸哀愚生,得其事者進問,緣見待厚,乃得悉問所疑。
 

今使民間記災變怪,云何哉?”“然,善乎子問事也。
 

然當見之時,支日晏蚤戶記之,月盡者共集議之,可上而上之;未足上者,復待後月災異,如此縣邑長吏,且取晏蚤之時于民間也,則可謂為不失天之災絲發之間也。
 

吏亦畏民,民亦畏吏,兩相畏恐,所上皆得實,不失銖分之間。
 

則令帝王安坐幽室無憂矣。
 

民臣百姓大小,盡忠信,得達其情實矣,天下莫不歡喜。
 

如有止者,即共記之,皆應奸臣不忠孝之民,無知天地,共欺其上,使上聰明斷絕,是大過也。
 

故當共急記之,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去,有疑來問之。”
 

“今六真人俱歸慕思,惟天師使長吏民間共記災異變怪,皆當共記何等者哉?”“善乎!六子問事詳善,不失天心,不負德君,是為有功于天地,萬物莫不被蒙之也。
 

所以然者,乃其為天問事□□,悉究竟詳善,故不失銖分。
 

天地陰陽、三光五行、四時神□、萬物所欲言,悉得見,故為大有功也。
 

子知之耶?”“唯唯。”
 

“行,今為六真人陳之,詳自隨而記之。”
 

“唯唯。”
 

“然,夫大災異變怪者,是天地之大談也;中災異變怪者,是天地之中談也;小災異變怪者,是天地之小談也。
 

子欲樂知其大意要,比若人,大事大談,中事中談,小事小談。
 

此大小,皆有可言也,不空見也。
 

天地不妄欺人也,見大善瑞應,是其大悅喜也;見中善瑞應,是其中悅喜也;見小善瑞應,是其小悅喜也。
 

見大惡兇不祥,是天地之大怒也;見中惡兇不祥,是天地之中怒也;見小惡兇不祥,是天地之小怒也。
 

平平無善變,亦無惡變,是其平平,亦不喜,亦不怒。
 

子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4:16 | 只看該作者

“災異變怪,大小記之,勿失銖分也。”
 

“何其悉詳乎?”“真人何其愚也!過大小,盡當見知,善惡大小,亦悉當見知也。
 

善者當謝其功,以善逾異之;過者數讓之,以稱天地之心意。
 

子欲知其效者,天,比若人君長也,一小言不見從,則小恨;更中言,中言不見從,則更大恨;更大言,則為害矣。
 

故當大小記之,不當使天地恨怒也。”
 

“善哉善哉!愿聞所記意。”
 

“記變怪災異疾病,大小多少,風雨非常,人民萬物所病苦大小,皆集議而記之。
 

所以使其共記之者,吏自相知長短,民民自相知長短;迫近山阜而居者,知山阜變;近市城郭而居者,知市城郭變;近平土而居者,知平土變;近水下田而居者,知水下田變;高下外內,悉得知之,故無失也。
 

是立致太平之術也,而帝王所宜用,不失大心之法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天地開辟以來,所以多承負之災者,由其記事不及民間大小,共集記之故也。
 

有變怪,反乃他所長吏來行之。
 

比近各為其部界長吏諱不言,共匿之,因使天地辭語斷絕,不得上通達其帝王,為害甚深,令天悒悒,災為之復增益,咎在此也。
 

他所長吏來考事,安知民間素所苦者乎?或相與厚善,反復相與共隱匿之;或得素有所不比之家,反復增加災,妄增益其事,故之也,共匿之,則使天地談斷絕;加故,共冤無罪之人;復令下比貨財相隨,此三事,皆為大害冤結氣,復更增其災害也,故其治殊不可平也。
 

令夫太陽興平氣盛出,德君當治,天下太平,莫不各得其所者,是故六真人來,為其具問事,吾為其悉語也。
 

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天將興佑帝王,皆令自有意。
 

從古到今,將興佑之,輒為奇文異策,令可案以治,故所為者,悉大吉也。
 

將不佑利之,悉斷之奇文異策,使不得之也;如得之,又使其心愚,不知策而用之也。
 

將興利之,使其心曠然開通,而好嬉用之也。
 

此者,天之格法也,不欺人也。
 

故凡人將興者,多好善;將衰者,多好惡也;將吉者,易開導也;將兇者,好抵冒人也,不可開導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是故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歸有德;故天者不肯佑惡人,道者不肯附于愚蔽人也。
 

故常敕真人,以付歸有德之君也。
 

所以悉記其災異變怪,大小善惡,外內遠近者,欲令上有德之君,與眾賢原其災異所起。
 

夫天下變怪災異,皆象其事,法其行,緣類而生,眾賢共集議思之,曠然如其意,以其事類考問之,則得之矣,則天地日為其大喜,帝王日為其大安。
 

如此,則德究洽于神□,莫不饗應。
 

欲知其大效,天下所疾苦,災異悉盡,民臣悉善,應詔書而行,不失銖分,下不欺其上之明效也。
 

有余多害,自若多欺者;少害,少欺者;無一余害,無一欺者。
 

常安觀下所上,以占民臣大小忠信與不,以其事對之,比若窺明鏡,相對而面語。”
 

“神哉!為道如斯。”
 

“此乃天佑上德之君,子其治天下之鏡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去,付上德之君急急。
 

一人獨上書,名為投書。
 

治事付一信,名為大欺,與皇天為重怨,天道為其常亂也。
 

二人共上書,名為太陰,合奸共欺,二猾人固固相敕戒,或共有怨惡共上之,共為虛偽也,與地為咎,地道為其大亂也。
 

三人共上書,固固尚不實,三人固固可相敕教,共有所疾共上事,以公報私,固固為共欺其上也,與中和為仇,令和氣大亂也。
 

四人共上書,中輒有畏事不真者,為傍人所得長短,為罪名固固耶,將似類真也,其不信者,亂四時也。
 

五人共上書,似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輒亂五行也。
 

六人共上書,將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輒亂六合也。
 

七人共上書似信,八人近真,九人近實,十人而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4:44 | 只看該作者

“今天師何其疑之多也?愿聞其要意。”
 

“然,所以疑之多者,或五方好猾人,俱自有私怨咎,以公報私,固固可共相與為大欺,猾奸人亂天地道而誤上,故未疾純敢信之也,但為小□□。
 

是故使眾人老小,賢不肖男女,下及奴婢者,大小集議,不可得以偽。
 

其以公報私也,中會有不安而言之者,或有不肖,或有輕口不能匿,或有老人,壽在旦暮,不復忌諱,或有婦女小兒行言,不能隱匿,共為奸也。
 

故其事會泄,故無奸悉得真也,得真則天地心調。
 

真人知之耶?”“唯唯。”
 

“本帝王所以連連相承負之過責,治常失天心,流災不絕,絕者復起,皇天不安,多害氣疾病,不得久大樂,須臾樂者復惡,其大咎正在此猾奸人,共背天地而欺帝王。
 

人乃以天地為命,以帝王為父母,愚人及背其命而共欺其父母,故天地共憎之,帝王惡之。
 

其法惡,死有余罪,當流後生也。
 

是故災不絕,害日多,人壽日少,萬物常亂也,正咎在是也。
 

豈真人已大覺重知之耶?”“唯唯。”
 

“子可謂已知之矣。
 

是故吾知皇天深疾惡,是故吾使是文復重□□為其平。
 

遺失其一事,一事可起,失之于前,得之于後,此事尤重,天大惡之也。
 

吾知其□□,以示敕真人,以付歸上道德之君,得而行之,與神無異也,乃且太平上皇正氣立自來也。
 

吾之文,不敢負天地,不負上德君,不負後生下古之人,不負萬物,行之立效。”
 

“善哉善哉!愿聞一人上書,何故亂天?二人何故亂地?”“然此者,各從其家。
 

并策相應者,相感動,此自然法。
 

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天下之事,各從其類也。”
 

“愿問天師,今應此文言為之,寧能盡實核,天下悉信耶?”“然,天下悉信矣。”
 

“愿聞其意。”
 

“然,且語真人大要。
 

說今是主者長吏,亦畏民泄其事,而生之六考問,長得其信也;民亦畏縣官得其短,亦復信也;縣官長吏居民,亦畏行于他方上書者,得其短,亦信也;行上書者,亦畏縣長吏居民得其短也,亦信也;更相畏,非敢有妄語者也,亦非有可隱也,是故使三處上書,縣官與居民與行者,悉旦三相應,不失銖分也。”
 

“神哉!為道如此。
 

愿聞到也所集議,人當于何期乎?”“善哉,子之言。
 

悉記于太平來善之宅下。”
 

“何必于此?”“然,其有奇方殊文,可使投于太平來善宅中。
 

因集議善惡于其下,而四方共上事也,為一人議。
 

中悔而止,或為旁人所止,上書便在方道中止,意以其所匿事罪之。
 

如此,書者天下已得矣,帝王已長游矣。”
 

“善哉善哉!今天師文積備多,當盡何投之?”“其文獨為上出者止于上,悉為天下事出者悉出之。
 

子知之耶?”“唯唯。”
 

“行去。
 

夫上德之君,天自使有聖心,且緣是自有善意,自有善令。
 

儀此為天法,不失絲發也。
 

事亦不可勝記,常苦文。
 

行去。”
 

“唯唯。”
 

右天告六真人使重知三道行文書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6:53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二(卷八十七)


◎長存符圖第一百二十八


天符還精以丹書,書以入腹,當見腹中之文大吉,百邪去矣。


五官五王為道初,為神祖,審能閉之閉門戶,外暗內明,何不洞睹?守之積久,天醫自下,百病悉除,因得老壽。
 

愚者捐去,賢者以為重寶,此可謂長存之道。
 

獨貴自然,形神相守,此兩者同相抱,其有奇思反為咎。
 

子失自然不可壽也。
 

嬰兒五精,還自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7:43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三(卷八十八)


◎作來善宅法第一百二十九六


方真人再拜:“愿有所問一疑。”


“行言之。”
 

“今天師前所敕愚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要文,及究竟賢明之善辭、口中訣事也。
 

今四境之界外內,或去帝王萬萬里,或有善書,其文少不足,乃遠持往到京師。
 

或有奇文殊方妙術,大儒穴處之士,義不遠萬里,往詣帝王,炫賣道德。
 

或有黎庶幼弱老小、田家嬰兒婦女,胸心各有所懷善字訣事,各有一兩十數,少少又不足,使人遠赍持往詣京師。
 

或有四境夷狄隱人、胡貊之屬,其善人深知秘道者,雖知中國有大明道德之君,不能遠故赍其奇文善策殊方往也。
 

今天師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書善文之屬,及賢明口中訣事,以為洞極之經,乃後天地開辟以來,災悉可除也,帝王長游樂,垂拱無憂也。
 

言一事不足備,輒有余災,故當都合之。
 

今不知當以何來,致此奇方殊策善字,乃悉得之。”
 

“善哉善哉!諸真人思念劇也。
 

天神已下,告諸真人矣,上皇之氣來佑助道德之君□□矣。
 

行,真人今乃為皇靈天具問事,吾職當為天下具談,何敢有懈焉。
 

諾,諸真人安坐,方為真人悉說之。”
 

“唯唯。”
 

“以此書付歸上皇道德之帝王,見天文必思其要意,敕州郡下及四境遠方縣邑鄉部,宜各作一善好宅于都市四達大道之上也。
 

高三丈,其中廣縱亦三丈;為四方作善疏,使與人面等,其疏間使可容手往來;善庇其戶也,勿令人得妄開入也。
 

懸書于其外而大明其文,使其□□書其宅四面亦可也。
 

其文言帝王來索善人奇文殊異之方,及善策辭、口中訣事。
 

人胸心常所懷,所能言,各悉書記之,投于此宅中。
 

自記姓字,已且征索之,各以其道德能大小,署其職也;所言多少、其能不可征者,且悉敕所屬縣邑長吏,以職仕之也;其老弱、婦女有善言者,且敕主者賜之;其有大功而不可仕者,且復之也;四境之外,其有所貢進善奇異策,用之有大效者,且重賞賜之也。
 

如此,四境外內,一旦而同計大興,俱喜思為帝王盡力,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遠方無有余遺策、善字奇殊方也,人皆一旦轉樂為善也。
 

隱士穴處人中出,游于都市,觀帝王太平來善之宅,無有自藏匿者也。
 

風雨為其時節,三光為其大明,是天大喜之效也。
 

四夷八十一域中,善人賢聖,聞中國有大德之君治如此,莫不樂來降服,皆赍其珍奇物來,前後成行。
 

吾之書,萬不失一也,豈不大樂哉?大德之治如此,諸真人寧解曉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8:31 | 只看該作者

“然,子已覺矣。
 

于其宅中文太多者,主者更開其宅戶,收其中書文,持入與長吏眾賢共次。
 

其中善者,以類相從;除其惡者,去其復重;因事前後,赍而上付帝王。
 

帝王復使眾賢共次,去其中復重及惡不正者,以類相從,而置一閑處;復令須四方書來,前後次之,復以類相從,復令須後書至也。
 

其四方來善宅,已出中奇文殊方善策者,復善閉之;于其畜積多者,復出次之,復赍之上,于四方辭旦日少畢竟也。
 

所上略同,使眾賢明共集次之,編以為洞極之經,因以大覺賢者,乃以下付歸民間,百姓萬民,一旦俱化為善,不復知為惡之數也。
 

此所謂畢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樂日至,并合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
 

六真人豈知之耶?”“唯唯。”
 

“行,六真人已知之矣。
 

夷狄聞之,日自卻去,中國日以廣,不戰斗伐而日強也。
 

天地助其除惡,是為天地開辟以來,未常有也。
 

是故天下大喜也,天地神靈共除帝王承負也,災變已消去,其治與神無異也。
 

天下人且大得道德奇方,皆思善文正字,不復為邪惡也。
 

所上且歲益善,于其後三歲一小錄,五歲一大錄,次之,此以下附歸于民間也,使其各好為善,不能自禁止也。
 

取其中大善之事,有益于帝王正治者留之,勿下之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然今真人,天使諸弟子問,是今既為天問事,乃為德君作大樂之經,努力勿懈也。
 

天且報子功,子乃為皇天后土除病,為帝王除災毒承負之厄會子明自當增算,吾言不敢欺真人也,慎之。”
 

“唯唯。”
 

“行去,歸努力,精行。
 

有疑者來。”
 

“唯唯。”
 

“真人前。
 

子前問事之時,吾欲去久矣,故中與子斷訣之文,見子C36AC36A,知為皇天佑陽精。
 

所以然者,見真人精,中國當大興平,八十一域善人當降,來歸中國,故吾為子更止留,悉究竟說之也。
 

所以然者,見真人為天問事不止,反恐得大過于子,得謫于天地,故不敢棄道而中去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努力精卒之,勿棄天道問一訣也。”
 

“唯唯,愿請訣事。”
 

“言之。”
 

“天師何睹,正于都市四達道上,為太平作來善文奇策密方之室乎?”“善哉!真人之難問也,得其大要意。
 

天積悒悒帝王使子難問耶?其投辭何一工也!然,吾居天上觀之,有可睹見,不空妄作此皇平之宅于四達道上也。
 

天公問,天下何故難平安哉?五行神吏上對言,今帝王乃居百重之內,去其四境萬萬余里,大遠者多冤結,善惡不得上通達也;奇方殊文異策斷絕,不得到其帝王前也;民臣冤結,不得自訟通也。
 

為此積久,四方蔽塞,賢儒因而伏藏,久懷道德,悒悒而到死亡。
 

帝王不得其奇策異辭,以安天下,大咎在四面八方遠界閉不通。
 

今故承天心意,為太平道德之君,作來善致上皇良平之氣宅于四達道上也,欲樂四方悉知德君有此教令,翕然俱喜,各持其善物殊方,來付歸之于上,無遠近悉出也,無復斷絕者也。”
 

“善哉善哉!響不及天師力問,不得知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9:01 | 只看該作者

“然,真若真人言也。
 

夫人天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問,亦其次也。
 

子知之邪?”“唯唯,愿請問一事。”
 

“言之。”
 

“何故必使其廣縱三丈,高三丈乎哉?”“善乎,子之言也。
 

一者,數之始也;天數亦終于十,地數亦終于十,人數亦終于十,故使三丈也。
 

欲樂合天地人,使其俱悅喜也,故象天地人為之也。”
 

“今請問三數,何故俱十乎哉?”“然,天有五行,亦自有陰陽;地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人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也,故皆十。”
 

“善哉善哉!今獨天地人如此邪哉?然萬物悉如此邪哉?”“然萬物悉象天地人也,故天地人皆隨四時五行為盛衰也。
 

真人知之邪?”“善乎善乎!”“然,子可謂已知之矣。”
 

“愿請問一事。”
 

“言之。”
 

“今何故必為其四方作疏,與面齊者?”“然疏者,欲使賢儒策之也;疏者,樂四方疏達,不復閉絕也,欲使賢者各疏記其辭,投此太平來善之室中也。
 

與面齊者,面者,最人之善者也,太陽之分,象天道也;樂人各順天心,思為善,與德君并力,共平天下也。
 

古使與面齊。
 

面者有七正,耳目口鼻可以通氣,神□往來,樂大賢策之,使四方八極遠境聰明,悉來至也。
 

今帝王雖居百重之內,與民相去萬萬里,光明教令,悉暢達也,不失天地之心,以安其身。”
 

“善哉善哉!愿請問,當使何吏守此宅哉?”“長吏直署,唱名為太平之宅樂善之吏也。”
 

“善乎!愚生知天已大喜矣,地已大悅慎行也,人已太平理矣,萬物已得其所矣。”
 

“今真人何以知之乎?”“愚生見天師為太平德君制作大樂之宅,以通天地人之談語。
 

今使下民臣各得奏上其辭于其君,令帝王得奇策異文殊方,可以長自安全者;又天地得通其談語,百姓下賤得達其善辭,以解天地悒悒,以助其君為聰明。
 

天地與人,為凡物之長也,乃得悉通達,故大樂也。”
 

“真人說是也。
 

善哉,吾無以加之也。
 

子之言事,大入真道矣。”
 

“愿請問一疑。”
 

“言之。”
 

“今天乃悒悒欲言,何故返使人談哉?”“善乎,子之難問,得其意。
 

然,夫天道乃轉而相因,更相使也,故兌為天地之口,人亦然,故以類相求,故人為天地談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易開哉!勉力勉力。”
 

“唯唯。”
 

“然辭小竟,勿復問,令道文難知,反益憒憒也。”
 

“唯唯。”
 

“行,戒真人一事,為已校書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養性之術,于書卷下,使眾賢誦讀,此當為洞極之經竟者。
 

因各集此方以自養,誦此術以自全,令各樂得久存。
 

上賢可以為國輔,中賢可為國小吏,下小人不能仕者,可長養其親,而久守其子孫。”
 

“善哉善哉!天下大樂悅也,為善無雙,無復惡人也。”
 

“子已知之矣,行去,思之念之。
 

既為天問事,勿懈。”
 

“唯唯。”
 

右求善以致太平令天下一旦合心上皇大樂之宅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20:3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四(卷八十九)


◎八卦還精念文第一百三十


玄明內光,大幽多氣,與賢同位,壬癸之居。


亥子共身,周流相抱,極陰生陽,名為初九。
 

一合生物,陰止陽起,受施于亥,懷妊于壬,藩滋于子。
 

子子孫孫,陽入陰中,其生無己。
 

思外洞內,壽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長久。
 

少陽有氣,與肝共位,甲乙寅卯,青色相類。
 

萬物之精,前後雜出,仁恩心著。
 

勇士將發,念之睹此字,光若日之始出,百病除愈,增年三倍。
 

太陽盛氣,與心相類,丙丁之家,巳午養位。
 

睹之,百邪除去,身日以正。
 

宜意柔明大,不可強求。
 

見字而壽,光若日中之明。
 

中和之氣,與脾相連,四出季鄉,乃返還戊己,中居辰戌,丑未為根。
 

舉順之而思其意,還以治其病,精若黃龍,而見此字,其病消亡,增年五倍,令人順孝,臣愛其君,子愛其父。
 

少陰之旬,與師精并,靈扇出氣,位屬庚辛。
 

申酉義誅,猾邪盜賊不起,邪不得害人。
 

腎盛之氣,增年百倍。
 

極陰生陽,其國大昌。
 

常而思之,不知死亡。
 

陰上陽起,故玄武為初始;龍德生北,位在東方,故隨其後;朱雀治病,黃氣正中,君而行之,壽命無窮。
 

升執其平,百邪消亡。
 

八卦在內,神成列行,白虎在後,誅禍滅殃,正道日到,邪氣消亡。
 

思精而不止,延年之紀。
 

身而服之,何憂之有?下承其上,名為順道,無有謫過,萬病自愈。
 

念字睹形容,愛若父子,令人常喜,洞照無已。
 

審能用者,其效立可待。
 

長與書俱,日與神游。
 

道以自然,為洞虛無,一旦自來。
 

其道仁良,子為之孝,臣為其忠信。
 

知則令人愛其身,不敢妄言,守而不止,命無窮焉。
 

書不空出與道連,思深知其意,神自來焉。
 

初端形念字,反得道元,精得神明,因無自然。
 

天道萬端,在人可為。
 

道成其事,□□不為非,患人不力為,正氣何從得來?行而不上,日吉遠危。
 

大人為之,其國太平;小人為之,去禍招福。
 

形思之幽處,趣具成。
 

子而守道,亂何從得生?思念而不止,自太平;心中不亂,無邪傾;守之不止,日自生。
 

道不妄出,付有德,歸其人。
 

右升平八卦六甲追道還精念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23:55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五(卷九十)


◎第一百三十一  冤流災求奇方訣


“真人前。


子學是,凡事積之,當知天下大訣分理,後乃言事□□,無復有疑也。
 

今見凡人死,當大冤之,叩胸心而呼天,自投擗而告地邪?不當邪?宜自精道之,令使可萬世誦讀,以為常法,而不可復忘也。”
 

“今天師有嚴教,愚生敢不強一言也。”
 

“平行,勿疑也。”
 

“然,人死者,大劇事,當大冤之,叩胸心自投擗也,力盡長悲哀而已,此亦無傷生也。”
 

“當冤何等人哉?”“皆當冤之。”
 

“何也?”“夫人死者,乃盡滅,盡成灰土,將不復見。
 

今人居天地之間,從天地開辟以來,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
 

自有名字為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與天地相似。
 

今一死,乃終古窮天畢地,不得復見,自名為人也,不復起行也,故悲之、大冤之也。”
 

“噫!子說與俗人同,又實非也。”
 

“愚生甚不睹其意,人死當奈何哉?愿聞之,唯天師。”
 

“然,夫物生者,皆有終盡,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
 

天為其中時時且有自冤死者,或自少年不壽者,天地乃為萬物父母,恐其中有自冤,哭淚仰呼天,俯叩地,而自悲冤得年少,故天為其生真道奇方,可以自防,而得小壽者。
 

物生皆自有老終,而愚人不肯力學真道善方,何以小增其年,不死遲老者?反各自輕忽,不求奇方,而共笑賤真道,反曰共作邪偽,以亂天道,共欺其上,爭置死地名為冢,修之治之以待死,預作死約及兇服。
 

求死得死,有何可冤哉?年竟算盡,此比若日出自有入也。
 

真人何故反冤之乎?真人投辭,多與俗人同,正似無一知人,何也?”“當冤其何等者,愿聞之。”
 

“當冤其年少,未有所知而死者也。
 

未知學問,求可自防御者,故當冤之也。
 

又復當冤其常謹良,畏不壽年少,常自苦行,求真道善德奇方,為行常善,不為陰賊,或逢流災而中死,或到老力盡,而訖不得遭逢明師,可得須臾,竟其天年者。
 

是者大冤,可悲傷也。
 

若無故冤悲,不求奇方真道而死者,反捶胸哭泣,呼天叩地,汝身自得之,反過天地,是為反民,天甚怨惡之。
 

真人怨是,不若早自悲傷,學不得真道,不知天地陰陽大分部訣也;久苦無明師,而長懷悒悒,而天年將竟也。
 

是誠可悲傷。
 

子知之乎?” “唯唯,愚生甚恐駭,命在天師。”
 

“吾同乞真道與子,欲使子努力不懈。
 

天下何不有?但求之不力,至誠淚出感動天,故天不與之耳。
 

若不道懈止,亦將得之不久也。
 

子知之耶?”“唯唯。”
 

“夫愚人不自重愛,力求奇殊方,可得須臾,反預置死器死處,求得死。
 

天之為法,若慈父母、賢明君,不奪人可求也。
 

是自然常求之,名為得其所求之,名為得其所求,亦可毋大冤之也。
 

是以古者聖人帝王,時時有大自重愛而畏死者,旦夕思行求異聞殊方,敬事道人,力盡財空而已;至誠涕出,感動皇天,天乃為出瑞應,道術之士悉往佑之,故多得老壽,或得度世。
 

其中時時有求而不得者,但未至誠,固固好俗事,輕忽其身,言可再得也。
 

今天地乃以人為子,帝王乃最天之所貴子也,不惜真道奇方焉。
 

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古者聖人,深計遠慮,知天下之財物,會非久是其有也。
 

身在,財物固固屬人身;身亡,財物他人有也,故無可愛惜,極以財物自輔,求索真道異聞也。
 

故其身反得長存,財則在,常屬于人也。
 

是故當極力,財空盡而已。
 

財者,但過求,須臾得之耳;失財,乃天下人之有也,會不久吾有也,此名為聖賢明智養身以道,知用財法,故多得老壽也。
 

子知之乎?”“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24:28 | 只看該作者

“行,為人師者,多難訾。
 

真人悒悒,為子更復分別悉道其意。
 

夫天道,乃有格法,不以故人也。
 

子欲樂知其審,此若冬至之後,天當大寒殺人,乃以五月,初始見陰氣于井中,為其清,日日益劇,到冬至後,乃大寒傷殺人,不可無衣也。
 

賢者預防也,則獨得大樂,不傷于寒而無憂;其懈惰不力,不預備之,則獨饑寒而窮矣,此之謂也。
 

天無過也,人自得之。
 

子寧重曉不哉?”“唯唯。”
 

“行,子已覺矣。
 

夫天之為法,不以卒故人也,愚人自故觸冒之耳。”
 

“愿請問不及,復當冤何等者哉?”“復當冤大賢少而學善,順良有真道德,當為帝王輔助其理陰陽,帝王得之,抱腹因心,垂拱而無憂,或反蔽塞不通,懷真道德到老死亡,是可冤悲傷。
 

而帝王治不得大賢明,反與愚者共治,陰陽亂,萬變起,常旦夕自苦,得大愁焉。
 

是復大冤,可悲傷之甚。
 

是故古者聖人聰明大達,眾賢悉出,上集為輔,故兩無冤者也。
 

天地亦為其理,無病而不冤,何況于人乎哉!真人知之耶?”“唯唯,善哉天師之言也。”
 

“以何為善乎?”“然此乃天得之,以解病苦;帝王得之,以垂拱無憂;賢者亦得盡其忠信之心,上輔其君為治,亦得盡其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憂;百姓萬物,亦復得之而興也。
 

故言善哉也。”
 

“善乎真人之言,吾無以加之也。
 

是故凡人可求作者,皆不為冤結也,自行得之也。
 

所求不得,反為大冤。
 

今人求死得死,求惡得惡,求善得善,天順其心。
 

是為大吉,可求者得;若人預爭置死地,作死約,得死是也;日求兇,得兇惡而死,復是也。
 

名偽凡事,所求者得。
 

天與地,無可大負于此人也。
 

真人寧亦大覺未?”“唯唯。”
 

“行,子已覺矣。
 

行,今欲為子悉說之益文,今已為子舉其大綱,自思其意,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眾賢,各加努力在所求,求而不得,未一至誠也。
 

夫天地比若影響,不欺人,乃愁愚人各自欺、自輕、自忽,大咎在此。
 

夫群愚乃共亂天與地,不獨自愁也,其過乃如此也,天乃得大愁于是也。
 

愚人自身求而得之,窮則反啼呼天與地,為是積久,天地大疾之悒悒,故遣吾下具語,分解天下人意,使眾賢明共策吾辭,吾辭則天談地語也。
 

吾不空乙二與真人道事也,乃天示教敕,吾下言之也,使一各自知過所由來,勿復更相罪責也。
 

故吾悉言之,吾不敢妄語。
 

吾所以究竟盡言者,獨知天地心意,故見遣,下與真人共議天下,分別其曲直,使德君與賢者俱思惟之,使可萬萬世傳,後生者歌誦以為常法,而不復忘也。
 

故吾每見真人問事,常喜為天訣,訣得一解其憂。
 

故睹天言者,輒承天心地意,分別道說之也,不敢有懈也。
 

子有疑者,為復來共議之,既見信而見遣下語,實畏天威,無可惜也。
 

子重明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得天地之意,應曉事生哉!夫人積愚,不知早學真道善德殊方,以為小事,不知其過積大,乃亂天地而共愁其帝王,身尚得天死,不得竟其天年而亡也。
 

真人熟思吾書言,天下過,寧復有大于是死者邪?”“善哉善哉!愚生已大覺矣。”
 

“子知早覺,可謂為曉事之生,遠兇而近吉乎?覺而不止也,真道畢乎?一旦得王侯,不若得仙人乎?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帝王有愚臣億萬,不若得一大賢明乎?父母生百子而不肖,不若生一子而賢乎?一里百戶不好學,不若近一大德乎?萬目〓〓,不若一大綱乎?天下擾擾無不有,不若天獨神且聖,乘氣而飛行乎?凡物雖眾多,不若一氣獨活人乎?故今敕真人學者,疾棄浮華,能務核事,求真道乎?欲太吉者,真若稱天乎?天地無病而長悅喜,真道奇殊方出佑人乎?是以古者聖人常稱天,不敢懈也,故常獨吉也;賢儒集策,天道畢也;各言一善而陰陽理,神靈悅也;災害悉伏,不復發也;所謂治得天心,而ビ臣絕也;神哉為道,自然術也。”
 

“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問,復無緣得知是也。”
 

“然,子言是也。
 

學而不力問,何從得日進乎?行而不數移其足,道何從得達乎?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從得一旦而理乎?” “善哉,天師之言也。”
 

“然,子已睹其微意矣。
 

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賢也。
 

是故古者聖賢皆事明師,以解憂患也,故聖賢悉有師法也。
 

真人宜戒,凡事自愛,吉兇門戶可睹乎!”“唯唯。”
 

“戒真人一言。”
 

“唯唯。”
 

“人所求而得者,天以順其所求,不負焉也,勿復臨死而哭天泣地也。
 

是名為自求而得之,反以罪天地,是名為大逆之人也。
 

天不好也,地不嬉也,鬼神會不佑也。
 

所冤者,獨當冤求而不得者耳。
 

夫萬物各得其所求,何故自冤哉?真人熟思吾言,是實非也,吾之文不誤也,大□□,萬不失一也。
 

今天乃惡之疾之,故吾反覆道之,雖上已言,復戒真人于下也。
 

吾乃故使其復重,樂下古之人深思之,美之,念之,傳之,寫之,以相示勿匿之也。
 

天之戒書,樂見發揚,不欲見藏也。”
 

“唯唯。”
 

“行去。”
 

右集難人死當見冤與不所求得與不合國安危學逢明師與不肖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39:29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六(卷九十一)


◎拘校三古文法第一百三十二


“請問天師之書,乃拘校天地開辟以來,前後賢聖之文,河洛圖書神文之屬,下及凡民之辭語,下及奴婢,遠及夷狄,皆受其奇辭殊策,合以為一語,以明天道,曾不煩乎哉?不也” 為其遠煩而不通,故各就其為作求善太平之宅,于其所屬邑鄉,主備其遠,不能自致。


故為其立宅道上,使其投異辭、善奇策、殊方于其中也。
 

因取中事,傅持往付于上有德之君,令其群臣臣共定案之,以類相求。
 

上第一善者,去其邪辭,以為洞極之經,名為天洞極政事。
 

乃後天地之病,且悉除去也。
 

帝王之治,且壹大安也,承負萬萬世之災厄會,且壹都去也。
 

然後萬物群神,且無一可言,而不復上白人惡于上天也。
 

故敕使其拘校之者,乃天使吾下言也。
 

雖煩,安得不力為之乎?天下文書及人各言一,或言十數,而天下之疑事悉自解,亦無大煩也,但各居其處而言之,傅持付上耳。
 

是名為天下集言而共語,以通達天地之意,以通達天地之氣,以除帝王災害,以利凡民及萬物,莫不各得處其所者。
 

乃後天地壹且大悅喜,病壹除。
 

喜則佑帝王也,今使無事而長游也。”
 

“愿問天地何故一時使天下人,共集辭策及古今神聖之文,以為洞極經乎?”


“善哉,子之問,然天地有劇病,亂未嘗得善理也,故教示人使集議,而共集出正語奇策,以除其病也,故使其大共集言事也。”
 

“愿請問天地亂而有劇病,何不更生善聖人乎?”


“力復生後聖人,乃無益。”
 

“何也?”


“噫,真人愚哉!吾聞前已有言矣。”
 

“下賤暗之生,積愚固固,不能察察知之。”
 

真人尚乃言如此,俗人何以可曉乎?必且互置吾文,而更大忿天,災害反且更大起,而不可救。
 

故天使子反覆問是也,欲使吾更□□具言耶?諾諾,吾親見遣,為是事下,吾不敢有所匿而忿天也。
 

行,真人明聽,為子條訣解之,更以上下悉說道之,但安坐。”
 

“唯唯。”
 

“行,古今聖人有優劣,各長于一事,俱為天談地語,而所作殊異,是故眾聖前後出者,所為各異也;俱樂得天心地意,去惡而致善,而辭不盡同,壹合壹不,大類相似,故眾聖不能悉知天地意,故天地常有劇病,而不悉除。
 

復欲生聖人,會復如斯。
 

天久悒悒,于是故遣吾下,具為其語,以告真人。
 

所以告真人者,天上諸神言,天下有樂善欲稱天心者,獨有真人耳,故吾以辭情告于真人也。
 

吾不同空語耳,真人自知之耶?”


“唯唯。”
 

“行,子已自知矣。
 

行,所以拘校上古神文、中古神文、下古神文者,或上古神文未及言之,中古神文言之;


中古神文未及言之,下古神文言之也,因以類相從相補,共成一善辭,故使集之也,乃後神書天地意可睹矣。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41:10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解矣。
 

行,上古聖人失之,中古聖人得之;中古聖人失之,下古聖人得之;


下古聖人失之,上古聖人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聖辭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可謂大解已。
 

行,大聖或有短失之,中聖得之;中聖失之,小聖得之,因復以類相從,因而相補,共成一善聖辭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
 

行,大賢以短失之,中賢得之;中賢失之,小賢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賢辭矣。
 

真人知耶?”“唯唯。”
 

“行,子已大解矣。
 

行,帝王失之,臣子得之;臣子失之,庶民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辭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大解矣。
 

行,上老失之,丁壯得之;丁壯失之,少者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辭矣。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子已解矣。
 

行,男子失之,女子得之;女子失之,奴婢夷狄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辭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行,或上古文失之,中古文得之;或中古文失之,下古文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辭矣。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子以大解矣。
 

行,或上古人失之,中古人得之;中古人失之,下古人得之,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共成一善辭矣。
 

真人知之乎?”“唯唯。”
 

“行,子已解矣。
 

行,或上失之,而下得之;或下失之,而上得之;或上下失之,而中得之;或中失之,而上下得之。
 

或天神文失之,反聖文得之;或聖文失之,反賢者文得之;或賢者文失之,而百姓文得之;或百姓文失之,而夷狄得之。
 

或內失之,反外得之;或外失之,反內得之。
 

會有失之者,會有得之也,故上下外內,尊卑遠近,俱收其文與要語,而集其長短,以類相從,因以相補,則俱矣,然後文書及辭言壹都通具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之,子已知之矣。
 

天地出生凡事,人民聖賢C738行萬物之屬,各有短長,各有所不及,各有所失,故所為所作,各異不同。
 

其大率要俱欲樂得天地之心,而自安也,當時各自言所為是也,孔孔以為真真也,而俱反失天地之心,故常有余災毒,或大或小,相流而不絕,是其明效也。
 

故生承負之責,後生者病之日劇,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子已解矣。
 

故今天遣吾下,為上德道君更考文,教吾都合之,從神文聖賢辭,下及庶人奴婢夷狄,以類相從,合其辭語善者,以為洞極之經,名為皇天洞極政事之文也,乃後天地病壹悉除去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可忄亥哉!可忄亥哉!”


“行,真人已應曉事生,已知之矣,天已使子壽矣,及上真人矣。”
 

“不敢不敢。”
 

“子自行得之,非吾力也。
 

子為善,天下無雙,故天愛之也。


“不敢不敢,今愚生但無忿天而已,無敢可望也。”
 

“不CD7A也。”
 

“唯唯。
 

請問合是眾類以相從,愿聞其訣意。”
 

“然,善哉子難問,天使之□□乎哉!諾,安坐,為子分別道之也。”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42:11 | 只看該作者

“行,假令正,共說一‘甲’字也,是一事也正。
 

投眾賢明前,是宜天下文書,眾人之辭,各有言說,此一且無訾之文,無訾之言,取中善者,合眾人心第一解者集之,以相征明,而起合于人心者,即合于天地心矣。”
 

“以何明之?愿聞其訣。”
 

“然,凡人之行也,考之于心,及眾賢聖心而合,而俱言善是也,其應即合于天心矣;


考之于心自疑者,考之于眾賢聖心,下及小人心,而言非者,即兇,天竟應之以兇也,是即其明征也。
 

故集此說以為經,都合人心者是,不合人心者非也。
 

子知之耶?”“唯唯。”
 

“行,凡書文凡事,各自有本。
 

按本共以眾文人辭葉,共因而說之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不合人心意者,不合神□。”
 

“善哉善哉!聞命矣。”
 

“今真人何故言聞命乎?”“然,行善正,則得天心而生;行惡,失天心,則兇死。
 

此死生,即命所屬也,故言聞命也。”
 

“善哉!真人言是也,吾無以加之也。
 

是故天正其言與文,則吉;不正其言與文,則兇,是以吾教真人拘校之也。”
 

“唯唯。”
 

“然後太平上皇之氣立出,延年立來。
 

天文聖人之辭,尚乃有短長,故上皇之氣見圄于邪辭誤言,未嘗得來也,故天地後開辟以來,未嘗有上皇之氣來助帝王治也。
 

今天欲都開出之,故拘校文書也。
 

有余一邪言,輒余一病;余一邪說誤文,輒有余一病;余十,十病;余百,百病;余千,千病;余萬,萬病,隨此余邪言邪文誤辭為病。
 

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無病,即天無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
 

故使人病者,乃樂覺之也,而不覺,故死無數也。”
 

請問合眾類以相從。
 

然,善正其言則吉,不善正其言則兇,然後太平上皇之氣立來矣。
 

夫人有病,皆愿速較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較為善矣。
 

“愿聞以何以天病邪言、邪辭、邪文,而有病乎?”


“噫,子反更冥冥暗愚,何哉?行安坐,為真人說之。
 

夫邪言邪文以說法經道也,則亂道經書;道經亂,則天文地理亂矣;


天文地理亂,則天地病矣,故使三光風雨、四時五行,戰斗無常,歲為其兇年,帝王為其愁苦,縣官亂治,民愁恚饑寒,此非邪文邪言所病邪?如大用之,乃到于大亂不治也。
 

子知耶?”


“唯唯。”
 

“夫邪文、邪言、誤辭以治國也,日日得亂,于是邪言、邪辭、誤文為耳所共欺,則國為之亂危,臣為之枉法而妄為,民為之困窮,共污天地之治,亂天官,大怒日教不絕也,人哭泣呼冤,亦不絕也。
 

子知之耶?”


“唯唯。”
 

“邪言、邪文、誤辭以治家也,則父子夫婦亂,更相憎惡,而常斗辯不絕,遂為兇家。
 

子知之耶?”“唯唯,可忄亥哉!見天師言,誠怖惶。
 

愚生不深計,不知是惡致此也。”
 

“真人獨愚日久矣。
 

夫俗人以為小事,而不去之,乃不知此邪言、邪辭、邪文,乃與天地為大怨也,是乃國家之大賊也,百姓之烈鬼也,寧可不一都投而力去之耶?


是故天愛上德之君,恐其不覺悟,復彼是大災,故遣吾下,具言之。
 

真人疾以文付之,使其疾思天意,可以自安;不者,天怒會不絕也。
 

故天不復使聖人語,會不能悉都除其病,故使天下人共壹言,俱壹集古文考之也。
 

今天忿忿,積恚于是邪言邪文、單言孤佞辭也。
 

今考是,真人欲知之,比若帝王愁恚夷狄數來害人也,故發兵士萬萬往擊之,病不怒也。
 

怒者功賜多,不怒者帝王復考之。
 

今考邪文,如此矣。
 

真人知之耶?”


“唯唯。可畏乎!天下已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43:23 | 只看該作者

“真人可謂已知之矣。
 

今急是孤辭一人、邪言邪文邪辭,天地今以是為大怨,是帝王大賊也。
 

本治不安,悉亂于是也。
 

故今斷之,皆使集言集說、集上書安定事,乃天氣旦壹悉得其所,邪言邪辭乃旦壹悉絕也,滅亡也。
 

天從今以往,旦使人亦考之,神亦且行考之,但有日急,非有懈時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愚生甚忄亥。”
 

“子知忄亥,可無并見考。”
 

“唯唯,愚生事事不及,有重謫過于天地,為天師憂念。
 

謹已見此邪文邪辭、一人之言戒,今愿更見敕戒丁寧,是正文之所到至戒。”
 

“善哉,書文已比言矣。
 

子自若問之,何也?”


“暗昧之人,固固心結,聰明猶不達,不重反覆見曉敕者,猶□蒙□蒙冥冥,復亂天師道,故敢不反復問之也。”
 

“善哉,子言也。
 

諾,安坐,為諸群真人具說之。
 

夫正言、正文、正辭,乃是正天地之根,而安國家之寶器父母也,而天下凡人萬物所受命也,故當力正之也。”
 

“唯唯,愿聞正言、正文、正辭為天地根,國家寶器,凡民萬物所受決意。”
 

“噫!真人已比比受此語,吾文書中,悉病疾浮華邪言,予乃復重問之,何也?”


“愚生而隨俗為愚積久,不知邪止所在,故不重見丁寧解之,殊不解也。”
 

“然,子欲知其審實也,俗人俱言善善而共力行之,而災殊不除去者,即不善之文、不善之言之亂也;


俗人言此可耳,不能善也,而按行之,反與天相應,災日除去者,即正文、正言、正辭也,內獨與天相應,得天地心意之明征也。
 

是故正言正文,乃見是正天地之心也。
 

故言悉正,文悉正,辭悉正,而帝王按而行之,下及小民,莫不俱好行正,天地乃為大正,四時、五行、萬物一旦皆各得其正,日月三光守度,各得正也。
 

國家大安無憂,乃到于神負不老之方賜之,奇物善應悉出,奸猾妖惡悉滅絕。
 

凡民各得保其家,而竟其天年。
 

萬物悉得長老終,各以時也,是即正言、正文、正辭之為天地根,而國家寶器,父母民萬物之命,大明效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天地之根,國家寶器、命,反在此。”
 

“行,子可謂曉事之生,知之矣。
 

是故天遣吾下,悉考正之也。
 

天地開辟以來,行正言、正文者,天地常為其大喜說,故常善;行邪言、邪文者,天地常為其大怒不悅喜,故常兇不安,而多危亡也。
 

俗人不知是為天地大病,而亂帝王治也。
 

而下愚之士,反共巧工,下作篇記,習邪言邪文,以相高下,以欺其上,而污天正法,亂天正儀,是乃天之大怨,地之大咎也,而國家之大賊也。
 

今乃得天怨、地咎、國家賊,而日共行之,其治安得平哉!”


“今天師責此邪言邪文罪之,何一重也?”


“噫,真人其愚耶?今人而共以邪言邪文共亂天地,天地乃為其常有病,是非天之怨咎耶?比若人常行病人害人,人亦怨咎之不耶?”


“唯唯。”
 

“是故為天怨地咎明白矣。
 

今邪言、邪文、邪辭,乃已共欺其上,危國家,其治常失天心,其年命不增,為之絕者,前後非一人坐之,是非國家之大賤耶?諸真人知之不?”


“唯唯。”
 

“下古人多愚,或有見天文,反言不若此言,是純復國賊之長也,天地之大怨咎也,民之大害,萬物之烈鬼物也。
 

德君慎毋用其言也,用其言者,天怨不正,當為身深計遠慮,思其患害,以長自安。
 

天乃與德君獨厚,故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國者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44:01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大覺矣。
 

自慎自慎,天威不可犯也。”
 

“唯唯。”
 

“戒真人一言:自是之後,德君詳察思天教天文,為得下吏民三道所共集上書文,到八月拘校之,分處為三部:


始校書者,于君之東;已一通,傳校于君之南;已再通,傳校于君之西;已三通,傳校者棄去于君之北。
 

校者各異處,不得相時也。”
 

“何乎?愿聞之。”
 

“然,相睹復有奸,有可弊,不實復為欺。
 

如是,復忿天地為怨咎,為國之大賊。
 

天地惡人使帝王治亂,故異其處,使三校之,當共實核之也,以解天心,以安王者治也。”
 

“何必始校于君之東?”


“東者,天氣有心而仁也。
 

校源事者,當用心詳,務力仁,以稱天地,而念欲安帝王也,故于東也;仁者以行,當明察之,故傳于君之陽也;


已明察,當以義斷除之,有功者因記有功,無功者使記無功,以為行狀;


已者藏于君之北,幽室而置之,以是知天下人行,知善惡,勿去也。
 

故德君案行,是名為大神人悉坐知天下之心、凡變異之動靜也。
 

真人知耶?”


“可忄亥哉!可忄亥哉!”


“子知忄亥畏天談,子長活矣。”
 

“唯唯。”
 

“是故自是之後,長吏不復言行狀,行狀見于是,因以此為行狀,故德君乃安枕而臥,無憂也。
 

子知之耶?”“唯唯。”
 

“天戒校書,脫一事者,笞三十;十事者,笞三百;百事者,笞三千。
 

德君使退之,勿復仕也。
 

此人乃輕忽事,是天怨地咎,國之大賊。
 

夫怨咎與賊,不可與久共事,必且忿天地,故當疾去之。”
 

“善哉善哉!”

“戒真人一大要:吾書文道,所以從上到下無窮也,悉愛正言、正辭、正文者,吾乃深受天敕而下也,誠知天愛是正言、正文、正辭;所以大疾是邪言、邪辭、邪文者,正知天地大怨咎之。
 

以是敕吾,使吾下校,去是怨咎與賊,以安有道德之國,以長解天地開辟以來承負之謫,使害一悉去得休,休正氣悉得前治也,然後六方極八遠皇天平氣,悉一旦自來。
 

子知之耶?”


“唯唯。”
 

“是故吾文者,純天語,不失殊分也。
 

天疾是邪文,故吾疾之也;天愛是正文,故吾愛之也。
 

故吾之為道,悉守本而戒中,而棄末。
 

天守本,故吾守本也;天戒中,故吾戒中也;天棄末,故吾棄末也。
 

吾之為文也,乃與天地同身、同心、同意,同分同理,同好同惡,同道同路,故令德君案用之,無一誤也,萬萬歲不可去。
 

但有日章明,無有冥冥時也;但有日理,無有亂時也;但有日善,無有惡時也;但有日吉,無有兇時也,故號為天之洞極正道。
 

乃與天地心相抱,故得其上訣者,可老壽;得其中訣者,為國輔;得其下訣者,可以常自安。
 

行,吾語辭小竟,疑者乃復來問之。”
 

“唯唯。
 

請問無故脫誤事一,正笞三十乎?”


“善哉子問也,天使子言耶?然,夫數者,起于一,十而終,是誤脫一事,即其問一之本也。
 

脫誤不實,復為欺,則復為天怨地咎,國家之大賊也。
 

笞十者,以謝于地;笞十者,以謝于帝王,天地人各十,合這為三十也。
 

笞此以謝過,以解天怨地咎,帝王之賊也,乃天地喜悅。
 

神□戰怒也,本天地;所以常亂而戰怒者,本由考實文書,人言不詳多誤,故生此流災承負之厄也。
 

今復不詳,旦復如此,故當笞之也,不以故人也,乃以正事也。
 

今已集議,實核□□,乃右上之;尚復集,實核□□,乃右下之,則名為上下已俱實矣。
 

如獨下□□,上不實。
 

固固無益也;如獨上□□,下不實,亦無益也。
 

上下俱為實,乃天氣平也。
 

下實上不實,為上冤下,下復自冤,力為善無益,天怒復發矣。
 

如上實下不實,為下冤上,地怒復發矣。
 

上下盡已實,帝王不以意平理之,則四時五行、六親之神吏,六宗之氣,中和戰怒,兇氣復發矣。
 

雖力使三道行文書,正天下之言及文,而自不力平之,無益也。
 

故吾乃承天心,為上皇德君作化,不敢失天心也。
 

故悉拘天法,以天地象為經,隨陽為正,順四時五行為令,萬世不易也。
 

子知之耶?”


“唯唯。愚生謹以覺矣,甚畏天法。”
 

“子知畏之,已長吉矣。
 

戒真人一大要言也:夫拘校文書法,毋但言其神文如其書文言,如此以為真也,是名為聾文也。
 

言事獨無本柄耶?何以言如此哉?不禁其有也,但問其言之意,當得其意,乃事可明也。
 

如不說其意,以何能得知之乎哉?故當問其解決意。
 

不者,不可用也,名為聾治。
 

子欲樂知其意,比若人語必有本,當有可由而起,不可但言東公言,以立事也。
 

夫人證立事者悉有本,安得但空設偽空言乎?故赤凡事者,皆當以其實有據,乃可立事也。
 

子欲得知其大效明征,比若吾為德君化法,皆以試立應,為效言也。
 

行之而不應,即偽言也;行之而不應,即為天也。
 

夫實說文與言矣,比若此矣。
 

安得空立征而言,其文言而無說乎?愚人或反有拘,何各神文言如是也?但可以解難拒窮之辭耳。
 

夫神文何雄,或獨有意,但傳言其文,不居一卷也。
 

獨自傳,遙相說,人不深得其訣意,反但以拒難救窮,言東久言,以是自明,實非也,皆為失說意。
 

令至道德辭不得通達者,悉坐是。
 

子知之乎?”


“唯唯,愚生謹已覺矣。”
 

“然,子如此而不覺,則遂迷矣。
 

是故按吾書考文及人辭者,皆竟問其意,何以得其說者,以類聚之,乃後天下之文及辭言,且一窮竟,天道法可睹矣,善惡之辭得通矣。”
 

“善哉善哉!”


“行,吾之道見于此,真人自上下思之,思之悉更相征明,則無不解矣。
 

天下之事,無不畢矣,大道得矣,天地悅矣,德君長安矣。
 

天下俱同口,皆曰善哉,無復言天,治乃復得天地心意,故曰安。
 

舉事得凡人之心,故天下無復言。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辭小異有疑,復來問。”
 

“唯唯。”
 

右天怨地咎國之害征立洞極經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54:0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七(卷九十二)


◎第一百三十三 三光蝕訣


“請問天之三光,何故時蝕邪?” “善哉!子之所問。


是天地之大怒,天地戰斗不和,其驗見效于日月星辰。
 

然亦可蝕,亦可不蝕,咎在陰陽氣戰斗。”
 

“何故戰斗乎?”


“陰陽相奸,遞諍勝負。
 

夫陰與陽,本當更相利佑,共為和氣,而反戰斗,悉過在此不和調。”
 

“如使和調不蝕,亦當不蝕邪?”


“然。大洞上古最善之時,常不蝕;後生彌彌共失天地意,遂使陰陽稍稍不相愛,故至于戰斗。
 

子以吾言不然也,子使德君案行吾文,盡得其意,戰斗且止;小得其意,小止;半得其意,半止;如不力行,固困耳。”
 

“請問:夫日月蝕,以何時運相逢邪?”“噫,子其愚哉!真人正復更發天怒,今真人以何知為時運邪?”


“愚生見其同處也。”
 

“冥冥哉,子之心也,其暗冥何劇也。
 

審若子言,運相逢也,何故于一年之間日月蝕,無解矣。
 

或連歲不蝕,運何以然?帝王多行道德,日月為之不蝕,星辰不亂,其運何以然哉?


又天性,陰陽同處,本當相愛,何反相害耶?又陰陽本當轉相生,轉相成功,何反相賊害哉?是子之愚也。
 

子欲知其實,比若人矣。
 

人常相厚,久不相睹,一相得逢遇,大喜,則更相佑利,相譽相明。
 

及其素相與不比也,卒相逢便戰斗;大不比,斗死而已;小不比,小斗。”
 

“可駭哉!可駭哉!愚生已解矣。
 

請問:今日乃太陽,火之精神也;月乃太陰,水之精神也。
 

今水火不同處,自相遭逢則相滅,何謂也?不比邪?”


“善哉,子言得其意。
 

然水火各以其道,守其行,皆相得,乃立功成事。
 

比若五行,不可無一也,皆轉相生成。
 

子欲知其實也,比若五藏,居人腹中,同一處,心乃火也,腎乃水也,豈可為同處,而日相與戰斗相蝕邪?子寧解知不乎?”


“唯唯,愚生已覺矣。”
 

“是故和平氣至,三光不復戰斗蝕也;三光不相蝕,乃後始可言得天地之心矣,以是為證。
 

故欲自知優劣,行道德未,俱觀此天證而聚眾文。
 

言同處相蝕,是者但記同愛之文,未深得之意也。
 

正使有神文言,天乃未深見其情實也。
 

子知之耶?”


“唯唯。”
 

“行,子已覺矣。
 

吾文出之後,帝王德君思此天意,勿忘此言,此言所以致得天心之文也。
 

如得天意,命乃長全也;不得天意,亂命門也;行而不稱天心,亦大患也。
 

初上古以來,眾聖帝王以此為戒。
 

深記吾言,結于胸心,乃微言可見,道可得也。
 

以付上德之君,以救三光之斗蝕也。”
 

“唯唯。”
 

“行去,辭小竟,疑復來問之。”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55:50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三十四 萬二千國始火始氣訣


請問:“天下共日月,共斗極,一大部乃萬二千國,中部八十一域,分為小部,各一國。
 

德優者張地萬二千里,其次張地廣從萬里,其次九千里,其次八千里,其次七千里,其次六千里,其次五千里,其次四千里,其次三千里,其次二千里,其次千里,其次五百里,其次百里。
 

此乃平平之土,德優劣之所張保也。
 

德劣者,乃或無一平之土,悉有病變,令一國日月戰蝕,萬二千國中,寧盡蝕不?


斗極不明,萬二千國寧盡不明不乎?”


“善哉!深邪遠邪眇邪!子所問也。
 

何故正問此變?”“今怪一國有變,萬二千國何譽?當復有變者邪?怪之,不及天師問,恐終古無以知之,故問之也。”
 

“善哉,子之所疑,可謂入道矣。
 

一國有變,獨一國日不明,名為蝕;比近之國,亦遙睹之,其四遠之國,固不蝕也。
 

斗極凡星不明,獨失其天意者不明,其四遠固不蝕。”
 

“今請問于何障隱而獨不明邪?”


“噫,子固童蒙未開也,類俗人哉!今是天與地,相去積遠,是其失道無德之國,下邪氣共上蔽隱天三光,各以其類上行,使其不明。
 

比若霧中之處,其三光獨不明;無霧之處,固大明也。
 

子欲重知之,陰處獨不見月蝕,陽處獨見日蝕。
 

子欲重知其審實,比若今年太歲在子,有德之國獨樂歲,無德之國獨兇年。
 

今是俱共一國一歲,共一年,而其吉兇異,比若人俱共一天一地,其安危處異,俗不同。
 

子知之邪?”


“唯唯,善哉善哉!”


“今是日月運照,萬二千國俱共之,而其明與不明者,處異也。
 

有道德之國,其治清白,靜而無邪,故其三光獨大明也,乃下邪陰氣不得上蔽之也。
 

不明者,咎在下共欺上,邪氣俱上蔽其上也。
 

無道之國,其治污濁,多奸邪,自蔽隱,故其三光不明矣。
 

子欲重知其審,比若翕目視日,與張目視日;比若善張目視日,與蒙薄帛視日;正此也。
 

寧解不邪?”


“唯唯,可駭哉!可駭哉!”


“子知駭是,則得長生矣。”
 

“唯唯。”
 

“其且兇衰之國,三光盡不明,比若盲人而獨不睹三光明,三光自若,以其人盲,獨不見之矣。
 

比若年盛者獨睹三光明,年老者獨不睹三光明,是其盛衰之效也。
 

悉寧解邪?”


“唯唯。”
 

“行去矣。”
 

“請問一絕訣說。”
 

“何等也?”“今不審知一者何等也。”
 

“噫!真人守文極多,何故為疑此邪?”


“今眩冥也。”
 

“子知守一,萬事畢。
 

子何問眇哉?宜思其言。”
 

“唯唯。”
 

“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
 

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成也。
 

自古到今,賢聖之化,盡以是成器名,以其早知學,其心意、志念善也,守善業也。
 

愚者盡兇是也,以其守學之以惡業也。
 

“天地之性,C167行萬物悉然,故在師學之,壽可得也;在學何道,天地可按也。
 

聚眾人億萬,不若事一賢也;眾愚億萬,但可疾兇敗耳。
 

審能守一賢,身何害?有身者,不能還自鏡照,見念反還鏡身,志念遠,即身疾,衰枯落,務志念近,則身有澤。
 

凡志念所成眾多,不豫記之。
 

天下之事,悉是也。
 

子知之邪?”“唯唯。
 

請問旱凍盡死,民困饑寒烈而死,何殺也?”


“此者,皇天太陽之殺也。
 

六陽俱恨,因能為害也。”
 

“何謂邪?愿聞之。”
 

“然,六方洞極,其中大剛,俱恨人久為亂,惡之故殺也。”
 

“其害于人何哉?”


“無有名字也。
 

但逢其承負之極,天怒發,不道人善與惡也。
 

遭逢者,即大兇矣。
 

子欲知其實,比若人矣。
 

人大忿忿怒,乃忿甲,善人不避之,反賊害乙丙丁。
 

今乙丙丁何過邪?而逢人怒發。
 

天之怒發,亦如此矣。
 

故承負之責最劇,故使人死,善惡不復分別也。
 

大咎在此,故吾書應天教,今欲一斷絕承負責也。
 

天其為過深重,多害無罪人,天甚憂之,故教吾敕真人,以書付上德之君,令惡邪佞偽人斷絕,而天道理。
 

子知之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56:30 | 只看該作者

“唯唯。
 

愿請問天地開辟以來,人或烈病而死盡,或水而死盡,或兵而死盡,愿聞其意,何所犯坐哉?


將悉天地之際會邪?承負之厄耶?”


“然,古今之文,多說為天地陰陽之會,非也,是皆承負厄也。
 

天氣中和氣怒,神靈戰斗,烈病而死者,天伐除之;水而死者,地伐除之;兵而死者,人伐除之。”
 

“愿聞烈病而死者,何故為天殺?”“天者,為神主,神靈之長也,故使精神鬼殺人。
 

地者,陰之卑;水者,陰之劇者也,屬地。
 

陰者,主懷妊凡物;懷妊而傷者,必為血。
 

血者,水之類也;懷妊而傷者,必怒不悅,更以其血行污傷人。
 

水者,乃地之血脈也,地之陰也。
 

陰者卑,怒必以其身行戰斗殺人。
 

比若臣往捕賊,必以其身行捕取之也,不得若君,但居其處而言也。
 

中和者,人主之,四時五行共治焉。
 

人當調和而行之,人失道不能順,忿之,故四時逆氣,五行戰斗,故使人自相攻擊也。
 

此者,皆天地中和,忿忿不悅,積久有病悒悒,故致此。”
 

“善哉!向不力問,無從知之也。
 

愿聞此悉承負之厄,乃忿三氣。
 

其不承負之時,人死云何哉?”


“然,人生有終,上下中各竟其天年,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無承負之過,自然之術也。
 

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曉哉!乃一旦而相隨死者,皆非命也。
 

是乃天地中和、四時五行戰怒伏殺效也。”
 

“善哉善哉!向不及天師問,無緣知是也。”
 

“故天地開辟以來,常有此厄也,人皆不得知之。
 

今甚病之憂之,人多無罪而死,上感天,天故遣吾下,為其具言。
 

已行吾天文之後,人民萬物且各以其壽命死,無復并死之會也。”
 

“善哉善哉!”


“後生各得其命矣,真人知之邪?”


“唯唯。
 

請問即非天道時運周而死,何故常以天地際會而亂哉?五行際會而戰邪?五帝之神歷竟而窮困邪?”


“噫,善哉!真人之難也。
 

今天且使子問邪?其投辭乃入天心讖,其何一要訣哉!吾甚嬉之。
 

今是真若子言,今為子具條解之。
 

今諸真人遠來,為天地具問事,乃為天地開辟以來帝王問疑,宜安坐,聽吾辭。”
 

“唯唯。”
 

“然,夫天之為法,人民萬物之為數也,比若四時之氣,但當更相生成,相傳而去;比若人生,少者後當老長,更迭相傳而去。
 

不當乃道斗戰,因絕滅世類也。
 

所以道戰、水旱癘病死盡者,人主由先王先人獨積稍失道心意,積久至是際會,即自不而自度,因而滅盡矣。
 

既滅盡,無余種類。
 

夫天地人三統,相須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頭足腹身;一統兇滅,三統反俱毀敗,若人無頭足腹,有一亡者,便三兇矣。
 

故人大道,大毀敗天地,三統滅亡,更冥冥憒憒,萬物因而亡矣。
 

夫物盡,又不能卒生也,由是失幾何,滅絕幾何,更起或即復,或大久大敗,久乃能復也,故小毀則疾復也。
 

子欲重知其審實,令後世德君察察,知天地冤不之大效,比若家人治生,有畜積多者,雖邂逅逢承負兇年不收也,固固而自存;大多畜積之家,雖連年遭惡歲,猶常活;小有畜積之家,遭連年不收,餓而死盡;常貧之家,遭一年兇,便盡死,不而自度出也,困而無世。
 

天道有格法,運非際會也,比若夏秋當力收,冬春當坐食。
 

成事:夏秋不善力收,冬春當餓死滅盡。
 

古者聖人天書,因此共記為際會也。
 

真人欲知之,如此矣。
 

今太平氣至,當常平,不當復道際會死亡者也。
 

夫天命帝王治,故覺德君凡民,為其道事,要使一睹覺知如此矣。
 

向使先生凡民人,常守要道與要德,雖遭際會,不死亡也。
 

夫天命帝王治國之法,以有道德為大富,無道德為大貧困,名為無道無德者,恐大能安天地而失之也。
 

先生稍稍共廢絕道德,積久復久,乃至于更相承負,後生者被其冤毒災劇,悉應無道而治,至于運會滅絕,不能自出,大咎在此。
 

子知之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57: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6 23:58 編輯

“唯唯,可駭哉!可駭哉!”


“行,復更曉真人一語。
 

夫道德與人,正天之心也,比若人有心矣。
 

人心善守道,則常與吉;人心惡不守道,則常衰兇矣;心神去,則死亡矣。
 

是故要道與德絕,人死亡,天地亦亂毀矣。
 

故道使天地人本同憂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憂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憂相利也。
 

故道德連之,使同命。
 

是故天地睹人有道德為善,則大喜;見人為惡,則大怒忿忿。
 

真人豈解邪?”“唯唯,可駭哉!愚生甚畏之。”
 

“子知畏之,則可長生無兇矣;不知畏之,則天已易去子矣,宜重慎之。”
 

“唯唯。”
 

“行,復重曉真人一解。
 

今是吉兇之行,比若道德禮義與刑罰矣。
 

人而守其道德禮義,則刑罰不起矣;失其道德禮義,則刑罰興起矣。
 

故守善道者,兇路自絕,不教其去而自去;守兇道者,言路自絕,此猶若日出而星逃,星出而日入,不失銖分。”
 

“善哉善哉!”“今曉真人一大訣言也。
 

今世人積愚暗甚劇,傳相告語,言時運周有吉兇。
 

如此言,為善復何益邪?為惡何傷乎哉?乃時運自然,力行善,復何功邪?而吉者聖人,常承天心,教人為善,正是也。
 

言時運而反共亂天道者,是辭也,使天地常不悅喜。
 

實人行致之,反言天時運自惡;不肯自言惡,反意天地為惡,比若人家不孝惡子,不肯自言惡,反言父母惡,此之謂也。
 

故天常苦忿忿悒悒,因是運會者殺之斗之,樂易其世類也。
 

向不但當相隨,老者去,少者長,各以其年命窮變化,比若天地開辟以來,人形變化不同是也。”
 

“善哉,愚生以一大解于是。”
 

“古今人形雖異,則氣同。
 

子欲重知其審,比若四時氣,五行位,雖不同受,內同氣,轉相生成。
 

猶若人頭足不相似,內反合成一人也。”
 

善哉善哉!” “今復重曉真人一言。
 

天積疾,人為惡,反常言時運兇。
 

上皇氣至,當助德君治,恐時人行不改易,為惡行以亂正氣,毀天寶,故遣吾下,為德君出文,以曉眾人,使共常按吾文為行,不復共愁天地而不犯天禁。
 

自是之後,行吾天文,使神助德君治,犯者誅之,人不誅之,神且誅之。
 

子知邪?”“唯唯,不敢犯也。”
 

“行,辭小小竟。
 

凡書自思其要。”
 

“唯唯。
 

請問天師,萬二千國之策符各異意,皆當于何置之?”“各隨其國俗。”
 

“宜以何為始?”“以斗極東南火氣起。”
 

“愿聞其意訣,何也?”“火者,陽也,其符今主天心,和者主施,開者主通,明者主理凡事。
 

火者為心,心者主神,和者可為化首,萬事將興,從心起。
 

心者主正事,倚仁而明,復有神光。
 

萬二千國殊策一通,以為文書上章,天氣且自隨而流行。
 

真人自勵興之,子勿逆之,子喪。
 

乃天樂出書,故使吾言,子乃不信吾言也,求信于子之身也。
 

子行之而災日除,是天樂行之喜也,故災除也;子不行而多疾災,是天忿忿悒悒,子留難其道也,火兇勿問于人。
 

取效于此,明于日月。
 

天意所欲為,子不可不慎也,不行不順,令使人心亂也。
 

真人慎之。”

“唯唯。”
 

“行,復誡真人一言。
 

天不欲行,子獨行之,且病之。
 

吾文以此為信,自是之後,亦皆然。
 

文已復重,不復多言,益文使道難知。”
 

“唯唯。”
 

“行,重復誡子一言。
 

此災病,非一世人過也,其所從來久遠,勿反卒害之。
 

但當行天道,以消亡之耳。
 

如是者,所謂得天心意矣。
 

不如吾文言,復枉急其刑罰,災日多,天不悅喜。
 

真人知之邪?”“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59:46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三十五 火氣正神道訣


“請問古者火行,同當太平,而不正神道。
 

今天師獨使令火行正神道,何也?”“善哉!子之問也。
 

是故百人百意,千人千意,萬人萬意,用策不同各殊異,故多不得天心意,真人言是也。
 

今乃火氣最盛,上皇氣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氣後,天地開辟以來,未嘗有也。
 

夫火氣盛者,必正神道。”
 

“何也?愿聞其意。”
 

“然,夫火者,乃是天之心也。
 

心主神,心正則神當明。
 

故天使吾下,理神道也。”
 

“夫神道已自神,何必當理之邪?”“善哉!子之言。
 

夫神,乃天之正吏也。
 

今邪神多,則正神不得其處。
 

天神道,內獨大亂,俱失其居。
 

今天氣不調,帝王為之愁苦,而人又不得知其要意。
 

子欲樂知其□□也,此比若人矣。
 

今邪人多居位,共亂帝王之治。
 

今使正人不得其處,天地為其邪氣失正。
 

夫邪多則共害正,正多則共禁止邪,此二者,天地自然之術也。
 

子知之邪。
 

故令太陽最盛,未嘗有也。
 

陽者稱神,故天為神。
 

陰者稱邪,故奸氣常以陰中往來,不敢正晝行。
 

奸而正晝行,為名陰乘陽路;病而晝作,名為陰盛興,為陽失其道。
 

君衰間為是久矣,故天道吾,正神道也,令使不敢復為也。
 

子知之耶?”“唯唯。
 

善哉善哉!”洞極上平氣無蟲重復字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6:4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