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49:02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八 移行試驗類相應占訣


凡移徙轉行之文,天行書也。
 

陰陽交合,天文成。
 

帝王人民萬物,皆以其理中行,得其意者吉,失其意者悉兇。
 

事有逆順,不可不謹善詳也。
 

欲知其審,以五五二十五事試之,取故事二十五,行事二十五家,詳記其歲日月時所從來,其五音屬誰手。
 

以占吉兇,驗百百十十相應者,是也。

此審得天地之分理,安王者不疑也,民臣不失其職,萬物各得其所。
 

不若此書言,亂邪之文,不可用也。
 

以升量之,誤人之文有敢用者,後世無子。
 

所以然者,賊傷人民,失天地之分部,天地主生人,反亂其陰陽,故令使人無後也。
 

古者無文,天反原之,已出天行書之後,皆已知天道意,而故為之犯者死,多不壽而兇,正此也。
 

施有兄弟,以類相應和,五岳萬里相應,以精詳念思,其中事善,善相應;賤,賤相和,其多少高卑,萬不失一也。
 

常效以五五二十五氣,應為二十五家,二十五丘陵,書十百相應,地讖也。
 

比其氣相加,兄弟地也。
 

其人民好惡同,又諸色禽獸草木相類,此即同氣地也。
 

以此分明,地審相應不。
 

水氣兄弟者,其魚鱉相類,以是為占,分別其所出,萬物凡事,其可知矣。
 

其象同者,其形同也;其象異者,其形異,是非正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49:37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九  丹明耀御邪訣九


丹明耀者,天刻之文字也,可以救非御邪。
 

十十相應愈者,天上文書,與真神吏相應,故事效也;十九愈者,地文書,與陰神相和;十八相應愈者,中和人文也。
 

以此效之,其余皆邪文也,不可用也。
 

所以拱邪之文也,乃當與神相應,不愈者皆誤人,不能救死也。
 

或有鬼神所使書文,不可知而治愈者,是人自命祿為邪之長也,他人不能用其書文也。
 

以此效聚眾刻書文也,邪乃可刻,而盡使之無人之野處也。
 

是文宜一一而求之,不可卒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0:12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  草木方訣


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驅使也,名之為草木方,此謂神草木也。
 

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
 

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
 

治事立訣愈者,名為立愈之方;一日而愈,名為一日而愈方,百百十十相應愈者是也。
 

此草木有精神,能相驅使,有官位之草木也;十十相應愈者,帝王草也;十九相應者,大臣草也;十八相應者,人民草也;過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誤人之草也。
 

是乃救死生之術,不可不審詳。
 

方和合而立愈者,記其草木,名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為三日方。
 

一日而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二日而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三日而治愈者方,使人鬼治之;不若此者,非天神方,但自草滋治之,或愈或不愈,名為待死方。
 

慎之慎之,此救死命之術,不可易事,不可不詳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0:48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一  生物方訣


生物行精,謂飛步禽獸C738行之屬,能立治病。
 

禽者,天上神藥在其身中,天使其圓方而行。
 

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藥在其身中。
 

此三者,為天地中和陰陽行方,名為治疾使者,比若人有道而稱使者神人、神師也。
 

是者,天地人精鬼使之。
 

得而十十百百而治愈者,帝王上皇神方也;十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白衣至德處士之神方也;各有所為出,以此候之,萬不失一也。
 

此三子,皆為天地人行神藥以治病,天使其各受先祖之命,著自然之術其中,不得去也,比若鳳凰麒麟,著德其身;比若蜂蠆,著毒其身,此之謂也。
 

當深知天道至要意,乃能明天道性,有益于帝王治,使人不惑也。
 

如不知要文,但言天下文書悉可用也,故十七中以下皆為邪,不與三瑞相應,為害其深。
 

故治十傷一者,不得天心意;十傷二者,不得地意;十傷三者,不得人意;十傷六七以下,皆為亂治,陰陽為其乖逆,神靈為其戰斗。
 

是故古者聖王帝主,雖居幽室,深惟思天心意,令以自全,自得長壽命。
 

吾書辭上下相集,廁以為文,賢明讀之以相足,此乃救迷惑,使人長吉而遠兇害,各當旦夕思其至要意,以全其身。
 

夫古今百姓行兒歌詩者,天變動,使其有言;神書時出者,天傳其談,以付至德,救世失也。
 

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
 

有可賊傷,方化,須以成事,不得已,乃後用之也。
 

故萬物蕓蕓,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
 

得天意者壽,失天意者亡,凡物與天地為常,人為其王,為人王長者,不可不審且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二 去浮華訣


欲得知凡道文、書經意正,取一字如一竟。
 

比若甲子者何等也,投于前,使一人主言其本,眾賢共違而說之,且有專長于天文意者,說而上行,究竟于天道;或有長于地理者,說而下行,洽究于地道;或復有長于外傍行,究竟四方;或有坐說,究于中央;或有原事,長于萬物之精,究于萬物;或有究于內,或有究于外,本末根基華葉皆已見,悉以類象名之。
 

書凡事之至意,天地陰陽之文,略可見矣。
 

其頭足皆具,上系下連,物類有自然,因共安其意,各書其辭善者,集成一說。
 

是以聖人欲得天道之心意,以調定陰陽,而安王者,使天下平,群神遍悅喜,故取眾賢榮貫中而制以為常法,萬世不可易也。
 

今所以失天道意者,夫賢者一人之言,知適達一面,明不盡睹,不能用流六方,洽究達內外七處。
 

未能源萬物之精,故各異說。
 

令使天書失本文,亂迷惑者,正此也。
 

凡事欲正之者,各自有本可窮,陰陽不復易,皆當如此矣。
 

不者,名為孤說獨言;不得經意,遂從一人之言,名為偏言。
 

天地之性,非聖人不能獨談通天意也,故使說,內則不能究于天心,出則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以占覆則不中,神靈不為其使,失其正路,遂從惑亂,故曰就浮華,不得共根基至意,過在此,令使樸者失其本也。
 

令天道失正,陰陽內獨為其病,乖亂害氣數起,帝王愁苦其心,不能禁止,變氣連作,人民不壽,以此為大咎。
 

賢明共失天心,又去聖人流久,遂不能得其分理,此名為亂道。
 

所以然者,經道凡書記,前後參錯,為天地談。
 

凡事之頭首,神靈之本也,故得其本意者,神靈不復戰怒而行害人也,則惡氣閉藏,盜則斷絕;盜賊止,則夷狄卻降,風雨為其時節,是天悅喜之明效也。
 

喜則愛其子,是故帝王延命也,澤流其人民,則及其六畜禽獸,究達草木;和氣俱見,則邪惡氣消亡,則正氣更明,是陰陽自然之術法,猶比若晝日用事,則夜藏;小人逃亡,則君子行。
 

詐思此言,此言所以益命,分明陰陽而說神也。
 

以為吾書不然也,道以試成,欲知其得失,今試書一“本”字投于前,使眾賢共違而說之,及其投意不同,事解各異,足以知一人之說,其非明矣,安能理陰陽,使王者游而無事樂乎哉?是故執本者少,而說者眾,則無不窮矣;執本者眾而說者少,日使道浮且淺,淺而不止,因而亂矣;亂而不止,陰陽不善,邪氣便起。
 

故聖王乃宜重本,君子正始也,則無不理矣。
 

不重尊其本,不正其始,則凡事失紀,萬物云亂,不可復理。
 

精之明之,惑道邪書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2: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三 天文記訣


天地有常法,不失銖分也。
 

遠近悉以同象,氣類相應,萬不失一,名為天文記,名曰天書。
 

億億萬萬、千千百百十十,若十二日一周子亦是也,十二歲一周子亦是也,六十歲一周子亦是也,百二十歲一周子亦是也。
 

或億子而同,或萬子而同,或千子而同,或百子而同,或十子而同,俱如甲子也。
 

其氣異,其事異,其辭異,其歌詩異,雖俱甲子,氣實未周,故異也。
 

以類象而呼之,善惡同氣、同辭、同事為一周也。
 

精考合此,所以明古,復知今也;所以知今。
 

反復更明古也。
 

是所以知天常行也,分明洞達陰陽之理也。
 

書辭誤,與不前後宜,當以相足,歌音聲事事同,所謂大周、中周、小周法也。
 

得其意,理其事,以調和陰陽,以安王者,是可以效天常法書也,比猶若春秋冬夏,不復誤也。
 

今後生皆用命少,未睹一周,何知大小中有三周哉,古常神道乎?


故遂失正路,睹須臾之間,又未通洞古今神文,遂從偏辭,自言是也,正猶春兒生而死,不睹秋事;夏生而終,不睹冬事。
 

說者當時各見其目前可睹者□□,故雖十辯之,猶不知也,內不然此也。
 

使天文不效者,正是也。
 

故事不空見,時有理亂之文;道不空出,時運然也。
 

故古詩人之作,皆天流氣,使其言不空也。
 

是故古者聖賢帝王,見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順其氣,遂得天心意,故長吉也;


逆之則水旱氣乖E5C3,流災積成,變怪不可止,名為災異。
 

眾賢迷惑,不知但逆氣、不順時務所為也,不可不重慎哉!使天文不效者,時有理亂,道不空出。
 

古者帝王見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順其氣,遂得天心意,如長吉;逆之則水旱氣乖忤,流災積成,變怪不可止,名為災異。
 

眾賢迷惑,不知逆順之道。
 

天所以使後世有書記者,先生之人知旦壽、知自然,入虛靜之道。
 

故知天道周終意,若春秋冬夏有常也。
 

後生氣流久,其學淺,與要道文相遠,忘前令之道。
 

非神聖之人,不能豫知周竟,故天更生文書,使記之相傳,前後可相因,樂欲使其知之,以自安也。
 

逢其太平,則可安枕而治;逢其中平,則可力而行之;


逢其不平,則可以道自輔而備之,猶若夏至則為其備暑,冬至則為其備寒,此之謂也。
 

天道有常運,不以故人也,故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
 

天道戰斗,其命傷,日月失度,則列星亂行;知順時氣,日月得度,列星順行,是天之明證也。
 

能用者自力,無敢閉藏,慎無賊傷。
 

天之秘書,以歸仁賢,原明上下,令以自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4:33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四 灸刺訣


灸刺者,所以調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害者也。
 

三百六十脈者,應一歲三百六十日,一脈持事,應四時五行而動,出外周旋身上,總于頭頂,內系于藏,衰盛應四時而動移。
 

有疾則不應,度數往來失常,或結或傷,或順或逆,故當治之。
 

灸者,太陽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惡害也;針者,少陰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義斬伐也。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經脈讖書也。
 

實與脈相應,則神為其驅使;治十中九失一,與陰脈相應,精為其驅使;


治十中八,人道書也,人意為其使;過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傷神。
 

甲脈有病反治乙,名為恍惚,不知脈獨傷絕。
 

故欲樂知天道神不神,相應與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為脈本文,比若書經、道本文也,令眾賢圍而議其病,或有長于上,或有長于下,三百六十脈,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長而治訣者,以記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眾行事愈者,以為經書,則所治無不解訣者矣。
 

天道制脈,或外或內,不可盡得而知之也。
 

所治處十十治訣,即是其脈會處也。
 

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數同等,常以D129穴分理乃應也。
 

道書古今積眾,所言各異,名為亂脈也;陽脈不調,反治陰脈,使人被咎,賊傷良民,使人不壽。
 

脈乃與天地萬物相應,隨氣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數者,因以養性,以知時氣至與不也,本有不調者安之。
 

古者聖賢,坐居清靜處,自相持脈,視其往來度數至不便,以知四時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國、養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人惑隨其無數灸刺,傷正脈,皆傷正氣,逆四時五行,使有災異;大人傷大,小人傷小,盡有可動,遙不居其處者,此自然之事也。
 

是故古聖賢重之。
 

聖帝王居其處,候脈行度,以占知六方吉兇,此所謂以近知遠,以內知外也,故為神要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5:11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五 神祝文訣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
 

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
 

其祝有可使神B541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
 

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良師帝王所宜用也。
 

集以為卷,因名為祝讖書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
 

十九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
 

十八中者,人神至,治民有也。
 

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知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
 

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夫變事者,不假人須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難卒成,大醫失經脈,不通死生重事,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術也。
 

欲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于前,以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辭前言,能即愈者,是真事也;不者,盡非也,應邪妄言也,不可以為法也。
 

或有用祝獨愈,而他傍人用之不決效者,是言不可記也。
 

是者鬼神之長,人自然使也,名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
 

人雖天遙遠,欲知其道真不,是與非相應和,若合符者是也,不者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6:09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六 葬宅訣


葬者,本先人這丘陵居處也,名為初置根種。
 

宅,地也,魂神復當得還,養其子孫,善地則魂神還養也,惡地則魂神還為害也。
 

五祖氣終,復反為人,天道法氣,周復反其始也。
 

欲知地效,投小微賤種于地,而後生日興大善者,大生地也;置大善種于地,而後生日惡者,是逆地也;日衰少者,是消地也。
 

以五五二十五家冢丘陵效之,十十百百相應者,地陰寶書文也;十九相應者,地陰寶記也;十八相應者,地亂書也,不可常用也;過此而下者,邪文也,百姓害書也。
 

欲知其審,記過定事,以效來事,乃後真偽分別,可知吾書猶天之有甲,地之有乙,萬世不可易也。
 

本根重事效,生人處也,不可茍易,而已成事,□□邪文為害也,令使災變數起,眾賢、人民苦之甚甚。
 

故大人小人,欲知子子孫孫相傳者,審知其丘陵當正,明其故,以占來事,置五五二十五丘陵,以為本文,案成事而考之。
 

錄過以效今,去事之證,以為來事。
 

真師宜詳,惟念書上下,以解醉迷,名為占陰覆文,以知祖先,利後子孫,萬世相傳,慎無閉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6:47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七 諸樂古文是非訣


諸樂者,所以通聲音,化動六方八極之氣,其面和,則來應順善,不和則其來應戰逆。
 

夫音聲各有所屬,東西南北,甲乙丙丁,二十五氣各有家。
 

或時有集聲,相得成文辭。
 

故知聲,聆聲音,以知微言,占吉兇。
 

舉音與吹毛律相應,乃知音弦聲,宮商角徵羽,分別六方遠近,以名字善惡云何哉。
 

精者,乃能見其精神來對事也。
 

故古者聖賢調樂,所以感物類,和陰陽,定四時五行。
 

陰陽調,則其聲易聽;陰陽不和,乖逆錯亂,則音聲難聽。
 

弦又當調,宜以九九,次其絲弦,大小聲相得,思之不傷人藏精神也。
 

不調則舞亂,無正聲音,不可聽,傷人藏精神也,故神□、瑞應奇物不來也。
 

故得其人能任、長于聲音者,然後能和合陰陽化也。
 

以何知之也?為之神明來應,瑞應物來會,此其人也;不者,皆亂音,不能感動,故不來也。
 

故凡事者,當得其人若神,不得其人若妄言。
 

得其人,事無難易,皆可行矣;不得其人,事無大小,皆不可為也。
 

是故古聖賢重舉措,求賢無幽隱,得為古。
 

得其人則理,不得其人則亂矣。
 

古文眾多,不可勝書。
 

以一事況十,十況百,百況千,千況萬,萬況億,億況無極。
 

事各自有家類屬,皆置其事本文于前,使曉知者執其本,使長能用者就說之,視其相應和,中者皆是也;不應又不中者,悉非也。
 

欲知古聖人文書道審不也,此比若呼人,得其姓字者皆應。
 

鬼神亦然,不得姓字不應,雖欲相應和,無緣得達,故不應也。
 

故古者名學為往精,精者,乃精念其事象可宜,復思其言也;極思惟此,書策凡事畢矣。
 

書卷上下眾多,各有事,宜詳讀之,更以相足,都得其意,已畢備。
 

不深得其要意,言道無效事,故見變不能解陰陽戰斗。
 

吾書乃為仁賢生,往付有德,有德得之,以為重寶,得而不能善讀,言其非道,故不能樂其身,除患咎也。
 

夫大道將見,其如無味乎?用之不可既乎?眾賢原之,可以和剛柔,窮陰陽位乎?諸文書畢定,各得其所,不復憒憒乎?惡悉去矣,上帝大樂,民無祟乎?澤及小微,萬物擾擾,不失氣乎?復反于太初、天地位乎?邪文已消,守元氣乎?一者,道之綱;二者,道之橫行;三者,已亂不可明也。
 

吾道即甲子乙丑,六甲相承受,五行轉相從,四時周反始。
 

書卷雖眾多,各各有可紀,比若人一身,頭足轉相使。
 

一字適遺一字起,賢者次之以相補,合其陰陽以言語,表里相應如規矩。
 

始誦無味有久久,念之不解驗至矣,災害去身神還聚,人自謹良無惡子,名之為無刑罰、道化美極也。
 

明案吾文以卻咎,奸禍自止民自壽,原末得本無終始。
 

十十相應,太陽文也;十九相應,太陰文也;十八相應,中和文也;十七相應,破亂文也;十六相應者,遇中書也;十五相應,無知書也,可言半吉半兇文也;十四中者,邪文也;十三中者,大亂文也;十二中者,棄文也;十一中者,迭中文也。
 

十十中者以下,不可用,誤人文也,隨傷多少,還為人傷,久久用之不止,法絕後滅門。
 

此十十文也。
 

右卻邪而致正文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8:4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一)


◎校文邪正法第七十八


純稽首戰栗再拜。


“子復欲問何等哉?”“純今見明師正眾文諸書,乃為天談也,吾恐忄亥驚,不知可先後,當以何能正得此書實哉?”


“子欲樂得其實者,但觀視上古之聖辭,中古之聖辭,下古之聖辭,合其語言,視其所為,可知矣。
 

復視上古道書、中古道書、下古道書,三合以同類相召呼,復令可知矣。”
 

“今凡書文,盡為天談,何故其治,時亂時不平?愿聞之。”
 

“然,能正其言,明其書者,理矣;不正不明,亂矣。
 

正言詳辭必致善,邪言兇辭必致惡。
 

今子難問不止,會樂欲知之,欲致善者,但正其本,本正則應天文,與聖辭相得,再轉應地理,三轉為人文,四轉為萬物,萬物則生浮華,浮華則亂敗矣。
 

天文聖書時出,以考元正始,除其過者置其實;明理凡書,即天之道也。
 

得其正言者,與天心意相應,邪也致邪惡氣,使天地不調,萬物多失其所,帝王用心愁苦,得復亂焉,故當急為其考正之。
 

今念從古到今文書,悉已備具矣,俱愁其集居而不純,集廁相亂,故使賢明共疑迷惑,不知何從何信,遂失天至心,因而各從其忤是也。
 

使與天道指意微言大相遠,皆為邪言邪文,書此邪,致不能正陰陽,災氣比連起,內咎在此也。
 

吾見子問之,積眷眷不忍,故反覆為子具道其意,疾疏吾辭,自深思念之。
 

夫凡事者,得而不能專行,亦無益也;若能行之,除大謫也。
 

夫天文亂,欲樂見理,若人有劇病,故樂見治也。
 

何以乎哉?”“然子自若愚耳,誠無知乎?劇病不以時治也,到于死亡;天文不治正,至于大亂,四時為其失氣,五行逆戰,三光無正明,皆失其正路,因而毀敗;人民云亂,皆失其居處,老弱負荷,夭死者半,國家昏亂迷惑,至道善德隔絕,賢者蔽藏,不能相救,是不大劇病邪?故當力正之。
 

今愚人日學游浮文,更迭為忤,以相高上,不深知其為大害,以為小事也,安知內獨為陰陽天地之大病乎哉?天下不能相治正者,正此也。
 

夫神□有所疾苦,故使子來反復問之也,見書宜旦夕宿夜,深惟思其要意,不可但自易,不為皇天重計也。
 

今帝王無所歸心,其咎甚大。
 

吾今雖與子相對二人而談,以為小事,內乃為皇天是正語議,不敢茍空妄言,其咎在吾身,罪重不可除也。
 

神□之謫人,不可若人得遠避而逃也。
 

子敢隨吾輕辭便言,若俗人陳忤相高上也?”“唯唯,不敢也。
 

見天師言,且忄亥且喜,誠得盡力,冀得神□之心,以解天下憂,以安帝王,令使萬物各得其所,是吾愿也。”
 

“子愿何一獨善,不可復及也?”“然吾所以常獨有善意者,吾學本以思善得之,故人悉老終,吾獨得在,而吾先人子孫盡已亡,而吾獨得不死。
 

誠受厚命,慚于倉皇,無以自效,報之復之也。
 

常思自竭盡力,不知以何效哉!見天地不調,風雨不節,知為天下大病,常憐之。
 

今得神人言,大覺悟,思盡死以自效于明天,以解大病,而安地理,固以興帝王,令使萬物各得其所,想以是報塞天重功,今不知其能與不哉?愿復乞問不及于明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4:59:17 | 只看該作者

“善哉,子之言也。
 

今見子言,吾尚喜,何言天哉!吾書□□,萬不失一也,子但努力勿懈而理之,是可以復天功,不復疑也。
 

帝王行之,尚且立得其力,何況于子哉!吾連見子之言,吾不敢余力也。
 

吾雖先生,志不及子也。
 

今俱與子共是天地,愿與子共安之。
 

吾欲不言,恐得重過于子,反得重謫于天。
 

子更詳聆之,復為子反復悉分別道之。
 

正文者,乃本天地心,守理元氣。
 

古者聖書時出,考元正字,道轉相因,微言解,皆元氣要也。
 

再轉者,密辭也;三轉成章句也;四轉成浮華;五轉者,分別異意,各司其忤;六轉者,成相欺文。
 

章句者,尚小儀其本也。
 

過此下者,大病也。
 

乃使天道失路,帝王久愁苦,不能深得其理,正此也。
 

子幸欲報天恩,復天重功,天者,不樂人與其錢財奇偽之物也,但樂人共理其文,不亂之耳。
 

今吾見睹子初來學之時,以為子但且問一兩事而去,何意乃欲畢天道乎!吾言而不正天道?略可見睹矣。
 

子樂欲正天地,但取微言,還以逆考,合于其元,即得天心意,可以安天下矣。
 

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文,以類召之,合相從,執本者一。
 

人自各有本事,凡書文各自有家屬,令使凡人各出其材,圍而共說之,其本事字情實,且悉自出,收聚其中要言,以為其解,謂之為章句,得真道心矣,可謂為解天之憂,大病去矣,可謂除地之所苦矣,可謂使帝王游而得天心矣,可謂使萬物各得其所矣。
 

是者,萬不失一也。
 

吾見子之言□□,知為天使,吾不敢欺子也。
 

今欺子,正名為欺天,令使天不悅喜,反且減吾年,名為負于吾身,又上慚于皇天,復無益于萬民,其咎甚大。
 

子努力記之,但記吾不敢有遺力也。”
 

“唯唯,見師言也,心中恐駭。
 

既為天問事,不敢道留止也,猶當竟之耳。
 

師幸原其不及,示告其難易,故敢具問其所以。
 

今文書積多,愿知其真偽。”
 

“然,故固若子前日所問耳。
 

十百相應者,是也;不者,皆非也。
 

治而得應者,是也,不者,皆偽行也。
 

欲得應者,須其民臣皆善忠信也。”
 

“何以言之?”“然,子賢善,則使父母常安,而得其所置;妻善,則使夫無過,得其力;臣善,則使國家長安;帝王民臣俱善,則使天無災變,正此也。
 

子寧解耶?不解耶?行,吾今欲與子共議一事,今若子可刺取吾書,寧究洽達未哉?”“小子童蒙,未得其意。”
 

“子試言之,吾且觀子具解不。”
 

“今若愚生意,欲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儀其事,百以校千,千以校萬,更相考以為且可足也;不者,恐不能盡周古文也。”
 

“然,子今言真是也。
 

子前所記,吾書不云乎,以一況十,十況百,百況千,千況萬,萬況億,正此也。”
 

“唯唯,愿聞其校此者,皆當使誰乎?”“各就其人而作,事之明于本者,恃其本也。
 

長于知能用者,共圍而說之,流其語,從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故行,而相從合議。
 

小知自相與小聚之,歸于中知,中知聚之,歸于上知,上知聚之,歸于帝王,然後眾賢共圍而平其說,更安之,是為謀及下者,無遺算,無休言,無廢文也。
 

小賢共校聚之,付于中賢,中賢校聚之于大賢,大賢校聚之,付于帝王,于其□□成理文,是之無誤,真得天心,得陰陽分理,帝王眾臣共知其真,是乃後下于民間,令天下俱得誦讀正文。
 

如此,天氣得矣,太平到矣,上平氣來矣,頌聲作矣,萬物長安矣,百姓無言矣,邪文悉自去矣,天病除矣,地病亡矣,帝王游矣,陰陽悅矣,邪氣藏矣,盜賊斷絕矣,中國盛興矣,稱上三皇矣,夷狄卻矣,萬物茂盛矣,天下幸甚矣,皆稱萬歲矣。
 

子無閉塞吾文!”“唯唯,不敢蔽匿也。
 

既受師辭,誠報歸之。
 

匿之恐為重罪,成事也。”
 

“善哉,子之言也。
 

已得天心,子名為已報天重功。”
 

“唯唯,誠得退歸閑處,思其至意,不解懈也。”
 

“行去矣,勿復疑也。”
 

右考文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0:4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丁部之一(卷五十二)


◎胞胎陰陽規矩正行消惡圖


神人語,真人內,子已明也,損子身,其意得也,其外理自正。


瞑目內視,與神通靈,不出言,與道同,陰陽相覆天所封。
 

長生之術可開眸,子無強腸宜和弘,天地受和如暗聾。
 

欲知其意胞中童,不食十月神相通。
 

自然之道無有上,不視而氣宅十二重。
 

故反嬰兒則無兇,老還反少與道通。
 

是故畫像十二重,正者得善,不肖獨兇。
 

天道常在,不得喪亡,狀如四時周反鄉,終老反始,故長生也。
 

子思其意無邪傾,積德累行道自成。
 

才不如力,道歸其人,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夫道若風,默居其傍,用之則有,不用則亡。
 

賢者有里,不肖有鄉,死生在身常定行。
 

天無有過,人自求喪,詳思其意,亦無妄行。
 

天與守道力行故長生,人不肯為故死傾。
 

記吾戒子,道傳其人則易行。
 

古者聖賢傳道,飲血為盟。
 

天道積重,愚人反輕。
 

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
 

天地雖廣大,不遺失毫厘,賢知自養,比與神俱語,是乃陰陽之統,天地之樞機也。
 

古者聖賢深知之,故以自表,殊天道之要也,內以治身,外以消災。
 

不當為之,乃與天地同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1:33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丁部之二(卷五十三)


 ◎分別四治法第七十九


真人純稽首戰栗:“吾今欲有所復問,非道事也。


見明師言事,無不解訣者,故乃敢冒慚復前,有可問疑一事。”
 

“何等?平行,吾即為子說矣。”
 

“夫帝王之仕大臣,皆當老,少子本非治世人也。”
 

“何為問此哉?”“吾見天氣,間者比連不調,或過在仕臣失實,令使時氣不調,人君不明,災害并行,道人亦傷。
 

今天地三光,尚為其病,故無正明,道士于何自逃,獨得不傷?故吾雖得獨蒙天私久存,常不敢自保。
 

初少以來,事師問事,無能悉解之者。
 

今不冒慚,重問于天師,解訣其要意,恐遂無復以得知之也。
 

恩唯明師既加,不得已為弟子說其所不及。”
 

“善哉!子之言也。
 

今旦見子之言,吾知太平之治已到矣。
 

然,吾且悉言之,子隨而詳記之。
 

夫治者,有四法: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C738行萬物治也。”
 

“愿聞其意。”
 

“天治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師事其臣也。”
 

“夫臣乃卑,何故師、父事之乎哉?”“但其位者卑下,道德者尊重。
 

師、父事之者,乃事其道德,當與其合策而平天下也。
 

地治者,友事其臣,若與其同志同心也。
 

地者陰順,母子同列,同苞同憂,臣雖位卑,其德而和,和平其君之治。
 

人治者,卑其用,臣少小小,象父生其子,子少未能為父作策也,故其治小亂矣。
 

C738行萬物并治者,視其臣子若狗,若草木,不知復詳擇臣而仕之,但遇官壹仕,名為象人無知也。
 

何故乎哉?象人者,財象人形,茍中而已,不為君計也,故善爭之也。
 

象天治者,天下之臣,盡國君之師、父也,故父事之,人愛其子,何有危時?夫師、父皆能為其子解八方之患難,何有失時也。
 

象地治者,天下之臣,皆國君之友也。
 

夫同志合策為交,同憂患,欲共安其位。
 

地者,順而承上,悉承天志意,皆得天心,何有不安時乎?象人治者,得中和之氣,和者可進可退難知,象子少未能為父計也,欺其父也。
 

臣少,未能為君深計,故欺其君也。
 

少者,生用日月少,人學又淺,未有可畏。
 

故欺也。
 

故其治小亂矣。
 

象C738萬物治者,C738行者無禮義,萬物者少知,無有道德。
 

夫C738行萬物之性,無有上下,取勝而已,故使亂敗矣。
 

象天治者,仁好生,不傷;象地治者,順善而成小傷;象人治者,相利多欲,數相賊傷,相欺怠;象C738行萬物而治者,終無成功,無有大小,取勝而已。
 

觀此之治,足以知天氣上下中極未失。
 

治欲樂第一者,宜象天;欲樂第二者,宜象地;欲樂第三者,宜象人;欲樂第四者,宜象萬物。
 

象天者獨老壽,得天心;象地者小不壽,得地意;象人者,壽減少;象萬物者死,無時無數也。
 

象天者,三道通文,天有三文,明為三明,謂日月列星也。
 

日以察陽,月以察陰,星以察中央,故當三道行書,而務取其聰明,書到為往者,有主名而已,勿問通者為誰;象地者,二道行書;象人者,一道行書,尚見茍留;象C738行萬物者,才設言,復無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2:28 | 只看該作者

“今是者,天使如是邪?人自為之邪?”


“時運也,雖然,帝王治將太平,且與天使其好惡,而樂象天治;將中平者,象地治;將小亂者,法人治;將大亂而不理者,法C738行萬物治。”
 

“此何故乎哉?今當以何救之?”


“然,天將興之,瑞應文琦書出,付與之,令使其大覺悟而授之。
 

將衰者,天匿其文不見,又使其不好求之。”
 

“賢臣者,但得老而已邪?”“不也。
 

老者,乃謂耆舊老于道德也,象天獨常守道而行,不失銖分也,故能安其帝王。
 

老而無一知,亦不可仕也。”
 

“其師、父事之云何?友之云何?子之云何?其萬物之云何哉?”


“父事之者,乃若子取教于嚴父也,乃若弟子受教于明師也,當得其心中密策秘言聖文,以平天下,以謝先祖宗廟,以享食之。
 

其德以報天重功,故能得天下之心,陰陽調和,災害斷絕也。
 

其友事者以忠信,相與合策,深計善惡難易。
 

其子事者,必若父有伏匿之事,不敢以報其子;子有匿過,不敢以報其父母,皆應相欺,以此為階也。
 

其萬物者,大亂無數。
 

夫物者,春夏則爭生,秋冬則爭死,不復相假須臾也。”
 

純再拜:“所問多,過誠重,甚不宜,誠有過于師。
 

吾又且不敢匿此文也,見而不行之,恐得過于皇天,吾今當于何置此書哉?”


“子既問之,子為力特行,逢能通者與之,使其往付歸有德之君。
 

帝王象之,以是為治法,必且如神矣;得而不能深思用之,天亦不復過子也。”
 

“唯唯,不敢逆師言。”
 

“然吾言亦不可大逆也,此乃天地欲平,而出至道,使子遠來具問此法。
 

天使吾談,傳辭于子,吾亦不空言也。
 

天不欲言而吾言,無故泄天之要道,吾當坐之。
 

子得吾言,而往付歸,亦無傷無疑。
 

吾告子至誠,天乃更與帝王厚重,故戒之也。
 

天之運也,吉兇自有時,得而行之者,吉不疑也。”
 

“謹問行者人姓字為何誰乎?”


“然,天之授萬物,無有可私也,問而先好行之者,即其人也。
 

大道至重,不可以私任,行之者吉,不行者疑矣。”
 

“謹更問天地何睹何見,時者欲一語言哉?”“實有可睹見,不空言也。
 

天以安平為歡。
 

無疾病,以上平為喜。
 

故使人民皆靜而無惡聲,不戰斗也,各居其所,則無病而說喜,則天言而不妄語也。
 

若今使陰陽逆斗,錯亂相干,更相賊傷,萬物不得處其所,日月無善明,列星亂行,則天有疾病,悒悒不解,不傳其言,則病不愈。
 

故亂則談,小亂小談,大亂大談。
 

是故古今神真聖人為天使,受天心,主當為天地談話。
 

天地立事以來,前後以是為常法,故聖人文,前後為天談語,為天言事也。”
 

“言談皆何等事也?”


“在其所疾苦。
 

文失之者為道質,若質而不通達者為道文,疾其邪惡者為道正善也,使其覺悟。”
 

“今天地至尊自神,神能明,位無上,何故不自除疾病,反傳言于人乎?”


“天地者,為萬物父母,父母雖為善,其子作邪,居其中央,主為其惡逆,其政治上下,逆之亂之,父母雖善,猶為惡家也。
 

比若子惡亂其父,臣惡亂其君,弟子惡亂其師,妻惡亂其夫,如此則更相賊傷大亂,無以見其善也。
 

天地人民萬物,本共治一事,善則俱樂,兇則俱苦,故同憂也;向使不共事,不肯更迭相憂也,是故天地欲善而平者,必使神真聖人為其傳言,出其神文,以相告語,比若帝王治欲樂善,則有善教,今此之謂也。
 

子欲樂知天心,以報天功,以救災氣,吾書即是也,得之善思念之,夫天心可知矣。”
 

“唯唯,不敢忽,愿師復重敕一兩言。”
 

“然,夫善惡各為其身,善者自利其身,惡者自害其軀。
 

子既有暢善意,乃憂天地疾病,王者不安,其功極已大矣。
 

但詳思之,子行善,極無雙,勿復止傷之也。
 

使念善順,常若此。”
 

“唯唯,不敢懈怠也,不敢懈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3:49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丁部之三(卷五十四)


◎使能無爭訟法第八十一


“吾所問積多,見天師言事,快而無已,其問無足時,復謹乞一兩言。”


“平行。”
 

“今吾愿欲得天地陰陽、人民C738行、萬物凡事之心意,常使其喜善無已,日游而無職無事,其身各自正,不復轉相愁苦,更相過責,豈可得聞乎哉?“子今且言,何一絕快殊異!可問者,何一好善無雙也!然,若子所問,猶當順事,各得其心,而因其材能所及,無敢反強其所不能為也。
 

如是,即各得其所欲;各得其欲,則無有相愁苦者也,即各得其心意矣,可謂游而無職事矣。
 

天地之間,常悉使非其能,強作其所不及,而難其所不能。
 

時睹于其不能為,不能言,不憐而教之,反就責之,使其冤結,多忿爭訟,民愁苦困窮,即仰而呼皇天,誠冤誠冤,氣感動六方,故致災變紛紛,畜積非一,不可卒除。
 

為害甚甚,是即失天下之人心意矣。
 

終反無成功,變怪不絕,太平之氣,何從得來哉?故不能致太平也,咎正在此。
 

雖欲名之為常平,而內亂何從而得清其治哉?子今問之,欲深知其審乎!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
 

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萬物雖俱受陰陽之氣,比若魚不能無水,游于高山之上,及其有水,無有高下,皆能游往;大木不能無土,生于江海之中。
 

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土各取其所宜,乃其物得好且善,而各暢茂,國家為其得富,令宗廟重味而食,天下安平,無所疾苦,惡氣休止,不行為害。
 

如人不卜相其土地而種之,則萬物不得成,竟其天年,皆懷冤結不解,因而夭終,獨上感動皇天,萬物無可收得,則國家為其貧極,食不重味,宗廟饑渴,得天下愁苦,人民更相殘賊,君臣更相欺詒,外內殊辭,咎正始起于此。
 

是者尚但萬物不得其所,何況人哉!天下不能相治正,正由此也。
 

此者,大害之根,而危亡之路也,可不慎哉?可不深思慮之胸心乎?故古者大圣大賢將任人,必先試其所長,何所短,而后署其職事,因而任之;其人有過,因而責之,責問其所長,不過所短,是者不感天也,反為習進此家學,因而慎之,故能得天下之心也。
 

令后世忽事,不深思惟古圣人言,反署非其職,責所不能及,問所不能睹,盲者不睹日,喑者不能言,反各趣得其短,以為重過,因而罪之,不為欲樂相利佑,反為巧弄,上下迭相賊害,此是天下之大敗也。
 

自古者諸侯太平之君,無有奇神道也,皆因任心能所及,故能致其太平之氣,而無冤結民也。
 

禍亂之將起,皆坐任非其能,作非其事職而重責之。
 

其刑罰雖坐之而死,猶不能埋其職務也,災變連起,不可禁止,因以為亂敗,吉兇安危,正起于此。
 

是以古者將為帝王選士,皆先問視,試其能,當與天地陰陽瑞應相應和不。
 

不能相應和者,皆為偽行。”
 

“其相應和奈何?”“大人得大應,小人得小應,風雨為其時節,萬物為其好茂,百姓為其無言,鳥獸C738行為其安靜,是其效也。
 

故治樂欲安國者,審其署置。
 

夫天生萬物,各有材能,又實各有所宜,猶龍升于天,魚游于淵,此之謂也。
 

夫治者,從天地立以來,乃萬端。
 

天變易,亦其時異,要當承天地得其意,得其所欲為也。
 

天者,以三光為書文記,則一興一衰,以風為人君。
 

地者,以山川阡陌為文理,山者吐氣,水通經脈,衰盛動移崩合,以風異為人臣。
 

人者,以音言語相傳,書記文相推移。
 

萬物者,以衰盛而談語,使人想而知之。
 

人者在陰陽之中央,為萬物之師長,所能作最眾多,象神而有形,變化前卻,主當疏記此變異,為其主言。
 

故一言不通,轉有冤結;二言不通,輒有杜塞;三言不通,轉有隔絕;四言不通,和時不應,其生物無常;五言不通,行氣道戰;六言不通,六方惡生;七言不通,而破敗;八言不通,而難處為數家;九言不通,更相賊傷;十言不通,更相變革,故當力通其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4:22 | 只看該作者

“古者無文,以何通之?”“文乃當起,但中止天地者。
 

幾何起,幾何止,但后世不睹之耳。
 

中古三皇,當無文而設言,下古復有。
 

天地之氣,一絕一起,獨神人不知老所從來,經歷多故,知其分理。
 

內當有文,后世實不睹,言其無有。”
 

“何故時有文,時無乎哉?”“天氣且弊,人且愚薄不壽,不能有可刻記。
 

故敕之以書文,令可傳往來,以知古事。
 

無文且相辨訟,不能相正,各自言事,故使有文書。
 

此但時人愚,故為作書,天為出券文耳。”
 

“見師言,已知之矣。
 

愿聞今通氣當云何?”“但三道通行八方之書,民吏白衣之言,勿茍留。
 

急者以時解之,不急者隨天地萬物,須七月物終,八月而B821視,九月而更次,十月而不歸。
 

三年上書而盡信誠者,求其人而任之。
 

此人乃國家之良臣,聰明善耳目,因以視聆,不失四方候也。
 

帝王得之,曰安而明,故當任之。”
 

“其任之云何乎?”“必各問其能所及,使各自疏記所能為,所能分解所能長,因其天性而任之,所治無失者也。
 

故得天下之歡心,其治日興太平,無有刑,無窮物,無冤民,天地中和,盡得相通也,故能致壽上皇。
 

所以壽多者,無刑不傷,多傷者乃還傷人身。
 

故上古者圣賢,不肯好為刑也;中古半用刑,故壽半;下古多用刑,故壽獨少也。
 

刑者,其惡乃干天,逆陰陽,畜積為惡氣,還傷人。
 

故上古圣賢不重用之者,乃惜其身也。
 

中古人半愚,輕小用刑,故半賊其半。
 

下古大愚,則自忽用刑,以為常法,故多不得壽,咎在此。
 

讀此書者,宜反復之,重之慎之,死生重事,不可妄也。
 

夫子賢明者,為父計;臣賢明者,為君深計。
 

子不賢,不肯為父深計;臣不賢明,不肯為君計。
 

是少年者,即是其人身邪;其人邂逅吉兇者,流后生,此格法也。
 

是故上古圣帝王將任臣者,謹選其有道有德,不好殺害傷者,非為民計也,乃自為身深計也。
 

故得天地心意,舉措如與神俱,此之謂審舉得其人,而得人力之君也。
 

如此乃感神□,乃后天上真神愛之,因而獨壽也。
 

好用刑,乃與陰氣并。
 

陰者殺,故不得大壽。
 

天之命,略可睹可知矣,天地人所疾惡同耳。”
 

右得天地人民萬物歡心國興家安天下無爭訟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6:4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丁部之四(卷五十五)


◎力行博學訣第八十二  


“今大命可知與未乎?”“雖然可知矣,見明師比言,大迷惑已解,唯加不得已,愿復丁寧之。”


“然,吾道可睹意矣。
 

得書讀之,常苦其不熟,熟者自悉知之;不善思其至意,不精讀之,雖得吾書,亦無益也;得而不力行,與不得何異也?見食不食,與無五谷何異?見漿不飲,渴猶不可救。
 

此者,非能愁他人也,還自害,可不詳哉!故聖人力思,君子力學,晝夜不息也,猶樂欲象天,轉運而不止,百川流聚,乃成江海。
 

子慎吾言,記吾已重誡,子其眷眷心,可睹矣。
 

為善與眾賢共之,慎無專其市。
 

夫市少人,所求不得。
 

故人不博學,所睹不明,故令使見其真道。
 

不得其要意,不信道,則疑不篤乎?各在此,人之所以自窮者也。
 

故當深惟思其意,以令自救輔也。”
 

右對壽命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07:20 | 只看該作者

◎第八十三 知盛衰還年壽法


天之授事,各有法律。
 

命有可屬,道有可為出,或先或後,其漸豫見。
 

比若萬物始萌于子,生于卯,垂枝于午,成于酉,終于亥。
 

雖事豫見,未可得保也。
 

事各有可為,至光景先見,其事未對,豫開其路。
 

天之垂象也,常居前,未嘗隨其後也。
 

得其人而開通,得見佑助者是也;不開不通,行之無成功,即非其人也,以是為明證,道審而言,萬不失一也。
 

但是其人,明為其開,非其人則閉。
 

審得其人,則可以除疾,災異自消,夷狄自降,不須兵革,皆自消亡。
 

萬物之生,各有可為設張,得其人自行,非其人自藏。
 

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強行;非其有,不可強取;非其土地,不可強種,種之不生,言種不良,內不得其處,安能久長?六極八方,各有所宜,其物皆見,事事不同。
 

若金行在西,木行在東,各得其處則昌,失其處則消亡。
 

故萬物著于土地乃生,不能著于天;日月星歷反著于天,乃能生光明。
 

夫道如此矣,故有其人,星在天,時有明;墮地反無光,即非其處也,故亂常。
 

道有可為出,不妄行,是其人則明,非其人則不可行。
 

夫道,乃深遠不可測商矣,失之者敗,得之者昌。
 

欲自知盛衰,觀道可著,神靈可興也,內有壽證候之,以此萬不失一也。
 

此乃神書也。
 

還年之期,其道至重,何可不思?故傳之仁賢明,試使行之以自命。
 

是其人,應當并出,賢知并來,神書并至,奇方自出,皆令歡喜,即其人也。
 

以此為效。
 

不如此言,或但先見,非可得行也,當遺後來,道不妄出也。
 

實有可之但問其人,令使自思。
 

道之可歸,亦不可禁,亦不可使,聽其可之,觀其成功,道不可空。
 

雖然,夫才不如力,力不如為而不息也。
 

夫天下之事,皆以試敗,天地神靈皆試人,故人亦象天道而相試也。
 

得見善者,其命已善矣;其見惡者,命已疑矣。
 

自古到今,不至誠動天,名為強求,或亦遂得之,強求不得,真非其有也,安可強取?其事以不和良,乖忤錯亂。
 

人命有三品,歸道于野,付能用者;不能用者,付于京師,投于都市,慎無閉絕,後世無子。
 

傳書聖賢及與道士,無主無名,付能用者。
 

道自有可之,不可各人,可附言語,猶若大木歸山,水流歸海,不可禁止也。
 

天性使然,順之者昌,逆之者敗亡。
 

神書欲出,亦不可閉藏,得其人必自揚,不得其人暗聾盲,身則不悅,目中無光。
 

精讀此策文,樂也夫央。
 

天昌延命之期數,皆在此中也。
 

太平之氣,皆已見焉;民慈愛謹良,皆以出焉;賢聖明者,皆已悅焉;殊方奇文,皆以付焉;勉行無懈,以自輔焉;明王聖主,皆以昌焉;夷狄卻除,皆以去焉;萬民幸甚,皆以無言,天壽已行,不復自冤,老以命去,少者遂全。
 

書傳萬世無絕,子孫相傳,日以相教,名為真文,萬世無易,令人吉焉。
 

道以畢就,便成自然,有祿自到,無敢辭焉。
 

大人得之以平國,中士得之為良臣,小人得之以脫身。
 

右通道意是非之策文


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是其大明效證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15:13:5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丁部五至十三(卷五十六至六十四)


◎闕題


應天理、上下和合、天災除、奸偽斷絕讖本文。


上古之人,皆心開、目明、耳洞,預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動無情,卓然自異,未有不成之施。
 

所言所道,莫不篤達,不失皇虛之心。
 

思慕無極之智、無極之言,知人壽命進退長短,各有分部常以陰陽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與眾神有約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當合天意。
 

文書相白,上至天君,天君得書,見其自約束分明,乃後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進,不白自聞,聲音洞徹,上下法則,各不失期,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責,時常恐有非,見督錄。
 

神相白,未曾懈,有過見退用。
 

故重復語敕,反覆辭文,宜不違所言。
 

是天之當所奉承,神□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
 

恐有不達,所受非一,皆當開心意,恐違期。
 

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輒見疏記。
 

憂心惻惻,常如饑渴欲食。
 

天君開言,知乃出教,使得相主,文書非一,當得其意,後各有信。
 

上古之人,失得來事,表里上下,觀望四方四維之外,見其紀綱。
 

歲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極時。
 

星數之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動,事輒相乘,無有復疑。
 

皆知吉兇所起,故置歷紀。
 

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不滿分數,是小月矣。
 

春夏秋冬,各有分理。
 

漏刻上下,水有遲快,參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銖。
 

各置其月,二十四氣前後,箭各七八,氣有長日,亦復七八,以用出入,祠天神地□,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脫之為不應,坐罪非一。
 

故使晝夜有分,隨日長短,百刻為期,不得有差。
 

有德之國,日為長,水為遲,一寸十分,應法數。
 

今國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歲月,當弱反壯,其年自薄,何復持長時?如使國多臣,樞機衡舒遲,後生蒙福,小得視息,不直有惡,復見伐矣。
 

惟天地之明,為在南方,巳午同家,離為正目,當明堂之事。
 

日照明,以南向北,陽氣進退,亦不失常,陰陽相薄,以至子鄉,寒溫相直,照徹自然,甚可喜。
 

生養之道,少陽太陽,木火相榮,各得其愿,是復何爭?表里相承,無有失名,上及皇耀,下至無聲,寂靜自然,萬物華榮,了然可知,不施自成,天之所仰,當受其名。
 

機衡所指,生死有期。
 

司命奉籍簿數通,書不相應,召所求神,簿問相實,乃上天君。
 

天君有主領所白之神,不離左右,其內外見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下,各不失時。
 

太陰司官,不敢懈止。
 

正營門閣,恐自言事,輒相承為善,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則行,不失銖分。
 

上古之時,有智慮,無所不照,無所不見,受神明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
 

從太初已來,歷有長短,甚深要妙。
 

從古至今,出歷之要,在所止所成。
 

輒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無不就并數,相應繩墨,計歲積,日月大分為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20:33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