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狩獵祭 簡易陷阱 重現祖先智慧】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12-04 06:00
〔自由時報記者林欣漢/花蓮報導〕花蓮市公所邀集轄內十一個原住民部落,昨天在南濱公園旁空地舉辦狩獵祭活動,現場展示各種獵具,還有耆老教導陷阱製作,大多數原住民就地取材,僅以一小段繩子、一根鐵絲搭配場地竹子,就完成能捕獵大山豬、及小麻雀的各種陷阱器具,令人嘖嘖稱奇。
為傳承及發揚部落傳統狩獵技藝文化,花蓮市公所昨天上午辦理「原住民狩獵祭」,透過傳統祭儀、狩獵器具講說及趣味競賽等活動,讓民眾體驗、傳承部落傳統狩獵文化。參與部落包括拉蘇擔Lasuta、磯固Ciko、吉寶竿Cipaukan、巴爾巴蘭Cibarbaran、根努夷Kenwy、幾可普Cikep、新夏Singsya、華東Twapon、撒固兒Sakor、達蘇達蘇湳Tasutasunan、嘎尼按Kanian等。
市公所表示,狩獵首先除了要了解獵物的生態環境、觀察獵物的路徑,知道捕捉的時間、地點和工具,認識可食的植物、辨識毒蛇等,更要懂得如何渡河、砍柴取火等野外求生技能。
陷阱設置分為腳套陷阱,可捕捉山豬、山羌等大型獵物;
石板陷阱可捕捉小型鳥類或鼠類;地窖、木刺、竹刺等陷阱則專門用來捕捉更大型的動物,此外,獵槍、弓箭、茅以及配刀,也是原住民狩獵過程中的必備工具。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頭目黃德勇說,各種陷阱的設置必須依照動物大小、習性來設計,捕捉期也大多選在秋冬季節,更不能一網打盡,例如抓到母鳥或幼鳥都必須野放,狩獵富含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除了代表男性英勇及智慧的表現外,也是族群合作的象徵。
傳承父親狩獵技巧的原住民陳金村表示,設置陷阱通常是就地取材,只要一把刀、一條繩子,或是一根鐵絲就能製作,只要運用環境地形,例如利用有彈性的竹子,在必經途徑設置陷阱,獵物通常就能手到擒來。
部落張姓青年說,小時候常隨著長輩在田裡抓野鼠、野兔,長輩也會教導自己狩獵是為了填飽肚子,因此會依生活所需而去獵捕,並不會趕盡殺絕,要讓大自然休養生息,這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現。
但由於社會變遷,生活習慣改變,利用自然素材製作陷阱的技藝也逐漸失傳,這次經由活動看到過去的傳統技藝再現,相當令人感動。
花蓮市長田智宣說,希望藉此活動機會,再現原住民族群傳統文化與技藝,了解傳統狩獵祭的意涵,也呼籲民眾注重環保和生命,在傳統和現代保育間取得平衡。
引用:http://n.yam.com/tlt/society/201112/201112047493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