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圖)】
宰相是中國封建社會輔佐君主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歷史很少作為具體官職的名稱。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輔佐之意。
宰相連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歷史上只有遼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卻都另有正式官名。
其職權管轄廣狹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職權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秦和西漢時的宰相指相國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職。
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時以大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公,共掌政事,備位宰相,但實權移至尚書台,由尚書台長官尚書令主贊奏事,總領紀綱。
魏、晉以中書監、中書令為宰相,而相國、丞相變為贈官,或為權臣篡奪之階。
南北朝時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中權力最大者則是錄尚書事。
隋代定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為宰相。
唐代時又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尚書省為左右僕射,三省長官分掌制令、封駁和執行的權力,是最高中樞機構。
唐太宗以後,又特派其他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銜,參與政事堂議政,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北宋沿襲唐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以參政知事為副。
宋神宗時,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南宋孝宗時又改稱左右丞相。
遼有北、南兩宰相府,各設左右宰相。金宰相為尚書省主官尚書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
元代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構,主官中書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設,其下設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掌管實際政務。
明初也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總攬政務,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變化。
永樂初年以翰林官入內廷殿閣,參與政務,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內閣職位漸重,逐漸把持朝政,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屬首者為首輔。
清初沿用明制,設內閣大學士行使宰相之權。
但原滿族貴族所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亦屬議政機構,其地位淩駕於內閣之上。
清雍正時,又在內廷設軍機處,由皇帝特定軍機大臣,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機要,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政務官。
明清兩代喜歡以古官名尊稱要職,所以往往稱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為相,實際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廢丞相後,已不再設相。
一般說來,由於君主集權的加強,宰相的權力即隨之減輕。
1.開創先例相傑之首——中國第一宰相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
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
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
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
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儘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
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
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
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
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
戰後,為使齊國儘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
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
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在政治方面,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
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
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
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于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
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裏,4裏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
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
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
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
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
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
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
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
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
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
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
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
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于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2、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
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
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
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
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3、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前193)
漢朝初年丞相。諡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
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
西漢初年政治家。
沛(今江蘇沛縣)人。
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
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
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
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
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4、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西元前178年)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
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
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
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
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
漢建立後,曾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
高祖死,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後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後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的六種計策是:
第一重賄對方將領,實施反間計;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離間項羽和範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滎陽之圍;
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第五,假遊雲夢擒韓信。
劉邦做皇帝後,想清除權臣,陳平學到了黃老之術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陳平最後是病死的,得以善終。
5、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名相諸葛亮(西元181--234年)
字孔明。
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
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後代。
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西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後,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
諸葛亮到襄陽後即求學于城南的"學業堂"。
在學堂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
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後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
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于建安二年(西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
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
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
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幹一番事業。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
曹丕代漢稱帝后,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
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
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勉縣東南)。
年五十四。
諡忠武。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
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死後,晉統一三國。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
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遊人所嚮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579—648)
唐朝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以字行。
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父彥謙,隋司隸刺史。
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
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先後擔任秦王府記室、陝東道大行合考功郎中。
他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
他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使他們各盡死力。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
秦王弟兄間爭奪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譖毀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
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齡為中書令。
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
十一年封梁國公。
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
十七年,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于淩煙閣。
晉王李治為太子時,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
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社”。
7、瓦崗軍師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征(580-643)
魏征,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
隋大業末年,魏征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
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
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
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征被俘。
竇建德失敗後,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
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裏;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
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
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征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
魏征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
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
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
貞觀二年(628),魏征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
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
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
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
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
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
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
魏征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
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
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
後來,魏征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
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征表示反對。
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征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征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鹹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
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
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
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幹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征代王珪為侍中。
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
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
魏征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
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
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
唐太宗覺得魏征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禦史。
貞觀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
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征所撰,時稱良史。
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
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
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征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構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