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尚家嶺發現史料記載的戰國秦行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3 16:1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尚家嶺發現史料記載的戰國秦行宮


“可以肯定,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秦行宮。在史料記載中300處關內的秦行宮中,這是目前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十幾座中規模較大的一座。”

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漢研究部部長田亞岐研究員對記者們說這句話的時候顯得很興奮。

2006年的一天,陝西千陽縣南寨鎮馮家堡村一村民在村南取土時,發現一具大型陶器,村民在陶器一側取土時,看到了由四節圓形陶圈重疊直立而起的整個器物——四個陶製圓圈整齊地疊放在一起,有半人多高、糧囤那麼粗,最下面一截還有一根陶管連出來。

這是什麼?不但農民不認識,就連聞訊趕到現場的文物工作者也愣住了。

經過測量,這具“奇怪”的陶倉四節圓形陶圈通高1.49米,直徑1.1米至1.12米,外飾斜粗繩紋,內素面,底層有一半圓孔,向外接著陶管。

起初,考古人員認為這只是儲糧用的陶倉。

但是儲糧的陶倉為何會向外連接著壁厚達7厘米的陶管呢?

這成為一個懸念。由於這個陶器的用途不能確定,根據它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水井的一部分,並稱其為“井圈”。

它的出現,讓當地文物部門把眼光鎖定在那塊台塬上。

2008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人員對這塊台塬地進行了調查,初步確認了這塊北高南低的台塬地下有一處秦漢建築遺址。

遺址北部斷面上暴露有夯土層,長約23米,高約0.9-1.5米。採用平夯,土質堅硬,每層厚5厘米左右。地表堆積有大量戰國時期的板瓦、筒瓦、空心磚殘片等。

這處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0000平方米。而一個標準的足球場面積也不過7140平方米,這處遺址的面積遠遠超過10個足球場。

2008年,寶雞市文物普查隊曾向媒體披露,這座遺址應該是戰國時期的秦行宮。但是,卻沒有確鑿的證據得到證實。

今年3月至5月,為配合隴漢高速公路寶(雞)平(涼)段建設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千陽縣文化館聯合組隊,對尚家嶺遺址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對遺址進行身份的最後確認。

此次發掘,百餘件有價值的文物相繼出土。兩塊巨型瓦當的殘片,昭示著這座建築的非同凡響。隨著探測範圍的擴大,一個戰國延續到西漢、關中連接到隴東的歷史脈絡浮出水面。

田亞岐說:“尚家嶺遺址規模較為宏大,判斷其等級較高。其所處的位置處在古代隴東至關中地區東西通行大道沿線,也正好處在汧河水道與回中道之間。戰國時期,這條通道是秦國戰西戎、保西陲,逐步走向強盛的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秦代至西漢時期,兩代皇帝西行巡察與郊祀活動也主要是通過這條線路。按照當時日行的大致里程數,在尚家嶺以東的20公里是鳳翔'蘄年宮',以西25公里則是隴縣的磨爾塬,而這兩處早先已被確認為離宮性質,因此推斷尚家嶺宮殿應該是上述兩處離宮中間的另一處同類性質的建築。”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在位時,曾在先代基礎上大建離宮別苑,“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史記正義》引《廟記》雲: “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長楊、五祚,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離宮別館相屬望也。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徙。窮年忘歸,不能遍也。”

到西漢時期,由於皇帝每年還要到更西的地方舉行巡察與郊祀活動,所以尚家嶺建築成為沿途過往中的歇息之地。

西漢漢武帝時期,皇帝出行活動大都放在長安近郊舉行,此時分佈於各地的離宮慢慢失去功效。

另外,除離宮的主要用途外,尚家嶺建築可能還有驛站、倉儲碼頭的多重用途。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出土文物多為房屋構建,其中包括眾多帶有各種紋飾的瓦當、地磚,還出土了兩塊形體較大的夔鳳紋瓦當殘片。

據長期研究瓦當的先秦陵園博物館館長景宏偉介紹,夔鳳紋瓦當一般安置在房屋的檁條兩端,也有裝飾作用。

關於那個陶倉的用途之謎,在此次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解答:根據當地水文情況,如此之淺的土層下不可能有地下井水,同時也不可能把井放在大型建築之內,由此推斷此物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凌陰”——中國古代的“土冰箱”。

在凌陰的周圍有存放食物的土台,凌陰內儲藏大量冰塊,以降低溫度,它下面的陶管是用來排泄冰塊融水的,這種保鮮食物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晚清。

在出土文物展示現場記者看到,和形體較小的出土文物相比,一件長約86厘米、寬20厘米、高35厘米、壁厚4厘米的空心磚則顯得寬20厘米、高35 厘米、壁厚4厘米的空心磚則顯得非常搶眼。據介紹,這塊表面為麻布紋的空心磚是用來鋪台階的,雖然是空心,但非常結實。

而另一件瓦當因其紋飾異於其他瓦當也受到了不少關注,這件瓦當殘片上紋飾是一隻像馬一樣的動物,景宏偉說:“象形紋飾的瓦當要早於其他抽象紋飾的瓦當,但不確定這上面的動物是什麼。”

這次考古發掘的Ⅰ區位於整個遺址的東部,共發掘面積700平方米,揭露出僅存地表以下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東西長32米、南北寬17.7米,其西南部被早年取土破壞,通過已發掘資料,可以對該遺址基址部分進行複原。

在現場記者看到,這裡的夯土基址夯土純淨,夯層清晰。

據介紹,目前殘存的基址高度為1.5米,最多為22層,單層厚度約7-10厘米。

建築主體長30.7米、寬15米,東、西、南各有一層台階,北側有兩層台階。

北側主體建築有柱洞一排,殘存7個,間距1.15-7.3米不等。

曾經存在於這些柱洞中的柱子是建築的主要承重體。

而一層台階上殘存的7個陶質眀礎,間距不等地排成一排,陶柱礎形制規整,直33-37厘米,孔徑有15或16厘米兩類,考古人員推測它們是廊柱,但這些廊柱可能只是起到裝飾作用,並和承重柱構成建築的迴廊。

主體建築南側有與北側對應的柱洞3個,另外台階處有對應柱洞兩個,也當為廊柱。

主體建築東側發現壁柱2個,間距7.6米。

主體建築上僅可以確定柱洞一處,推測直徑1米以上,可能係“都柱”柱洞,柱石係不規則方形,長1.2米、寬0.8米、厚0.45米,惜已脫落。

據考古人員推測,這個“都柱”是在建築內部起承重作用的。

從陶柱礎和柱洞的數目及間距可以看出該建築跨度非常之大,但是在建築中作為主要承重的“都柱”卻只發現了一個,可以想像,古人的建築技巧是何等的高超。

在遺址西部的Ⅱ區,考古人員發現了陶質彎頭、管道等排水設施。

這些精巧的設計讓這座建築的佈局和功能盡善盡美。

同時,這些發現對研究秦漢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在考古隊的平面圖上,我們看到了這座宏偉的建築只是當時建築群落中的一小部分,僅為22000平方米。

一道殘存的2.5米厚的牆基表示這個建築群的長度是84.6米,而這,也只是整個遺址的一小部分。

從瓦當的紋飾上來看,這座行宮從戰國中晚期到西漢初年都被修葺過,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它在漢代消失的呢?

在遺址最上層的瓦礫堆積層中,考古工作者找到了答案。

“這種像紅磚一樣,但是很鬆散的東西叫紅燒土。它的出現,說明這裡曾經發生過大火。”田亞岐指著斷面地表下面20多厘米的地方說。

在這次的發掘中,最接近地表的堆積層中,不但有大量的紅燒土出現,還有很多木炭。

2000多年前的一場大火,也許就是這座行宮消失的原因。


引自: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05/27/1558780_0.s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8 01:48 , Processed in 0.2031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