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京三千年風水與朱明王朝的氣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2 17:35:3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京三千年風水與朱明王朝的氣數

 

文章摘自:《揭開帝都興衰玄機:風水三千年》
  

作者:倪方六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版次:2010年3月第一版
  

本書簡介:中國是世界上罕見的風水之邦,每一座古城都滲透著風水原理,每一個朝代都上演過數不勝數的風水傳奇。作者遍尋正史、野史、小說演義、民間傳說,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充滿傳奇色彩的著名風水事件和人物故事,包括六大“鎮王氣”事件,歷朝都城、皇家墓地蔔擇傳奇,歷朝風水大師事蹟等,另類讀史,抽絲剝繭,引領讀者追蹤撲朔迷離、詭異卓絕的風水之謎,鉤沉王朝更迭、古都興衰背後神秘風水線索,情節跌宕,栩栩如生,比《盜墓史記》更引人入勝……



要弄清應天的風水,先得瞭解一點堪輿常識,知道風水先生眼裡公認的中國境內“三條大龍”究竟是什麼。


堪輿書上說了,“龍”,即山;“龍勢”,即山的走向。


據唐楊筠松的《撼龍經》載,中國境內的“龍”為地球上四大龍中的“南龍”,是“須彌山”的支脈。《撼龍經》對中國境內山水的地理功能給出了定義——


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


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肢擘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逢水住。


《三才圖會》中的中國三大幹圖 風水學家以為,天下山脈祖于昆侖,成“三龍入中國”之勢。


“三龍”即山脈的三大干係:北干係指黃河以北廣大區域諸山,中干係指黃河和長江之間地域之山系,南干係指長江以南區域諸山系。


中國境內的“龍”——


氣結昆侖,形象質樸,既分南北,則南龍陽而清,北龍陰而濁。


有始必有終,有行必有止,始而複終。


具體說來,有北、中、南三條大龍——


黃河以北的山脈屬“北龍”: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入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奉嶽;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為恒山;又一支為太行山。


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長一支為燕山,盡于平樂。


黃河以南、漢水以北的山脈屬“中龍”:為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


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山,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以北,生下盡揚州。


長江以南諸山屬“南龍”: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


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沅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以盡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


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


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


對中國境內的“三條大龍”,帝王家。


中龍尊貴孰堪倫,水繞山環四海均。


我祖祖陵鐘厥秀,須知昭代萬年春。


南龍一干亦多奇,當代高皇始帝之。


惟有金陵稱勝慨,高祖下作上天梯。


南京五大“風水寶地”


從上面所分出的“三條大龍”來看,中國古代三大代表都城北京、西安、南京,正巧分別位於北、中、南三條龍的身上面。


南京的“龍頭”(也稱“龍腦”)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以“龍頭”為首,南京共有五大風水名山,一是東郊的鐘山,二是東北郊的棲霞山,三是北郊的幕府山,四是東南郊的方山(天印山),五是正南方的牛首山(牛頭山)。


另外,如今已進入主城區的名山還有雞籠山、獅子山、清涼山等。


這些風水名山所在地,也是傳統的風水寶地,歷代墓葬甚多。


鐘山一帶:得名于漢代,漢人認為此山“金陵王氣所鐘”,故名;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蔣山、神烈山等。


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海拔 468米;第二峰偏于東南,名小茅山,海拔 360米,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堡城,故稱天堡山,中國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選建在此山頂上。


鐘山是南京最精貴、氣脈最旺的風水寶地,南京“龍腦”所在。


鐘山歷來為吳國皇室、東晉皇室、明皇室、民國要人喜愛,有東吳大帝孫權墓、梁僧寶志墓、明太祖朱元璋孝陵、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陵墓等。


棲霞山一帶:棲霞山又名攝山、傘山,乾隆贊為“金陵第一明秀山”,為佛家勝地,有千佛岩石窟。


此山位於南京城東北太平門外 40餘裏外,瀕臨長江,青峰逶迤。全山大致做東西走向,鳳、龍、虎三形俱全。


主峰三茅峰,又名“鳳翔峰”,卓立天外,雄鎮群峰。鳳翔峰之東北山坡,形如臥龍,名為“龍山”;其西南之山坡,狀若伏虎,名為“虎山”。


棲霞山為南朝梁皇室、陳皇室喜愛,有梁安成康王蕭秀墓、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梁始興武王蕭憺墓、梁吳平忠侯蕭景墓、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等。


幕府山一帶:據《景定建康志》載,“晉丞相王導建幕府於此山,因名山焉。”


此山緊臨江水,幕府山位於南京市西北郊的長江之濱,西起上元門附近的老虎山,東至燕子磯,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


其西北側,瀕臨長江,巉岩陡壁,如長劍出鞘;而南側,緩坡徐徐,毗鄰市郊,地理形勢十分險要,自幕府山一帶燕子磯風景。


古就是保衛南京的天然屏障。


最高峰叫北崮山,在其北側,有兩個山峰,夾澗對峙,合稱為夾籮峰或稱夾騾峰、翠籮峰。


幕府山的東北角較低的山巒稱為直瀆山,俗稱岩山;名勝有燕子磯,即在附近,義大利人馬可 波羅曾到此一遊。


幕府山之陽,古墓葬分佈較多,為東晉皇室、王、謝豪族喜愛,有晉穆帝司馬聃永平陵、王導墓、顏含墓、南朝宋文帝宣皇后崇甯陵、長沙景王劉道鄰墓等。


方山一帶:其山風水情況詳見本書“六大鎮王氣事件傳奇?秦始皇東游*東南天子氣”,這裡不再贅言。


此山為名門大族、重要人物喜愛,有南朝梁王僧辯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族墓、蔣介石自選墓地等。


另外,南京江北六合境內也有一座“方山”,也是一處風水名山,出產“中國一絕”雨花石。


牛首山一帶:此山在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約 20裏,包括祖堂山,其風水之妙將在下文敍說。


此山為南唐皇室、明皇室、官宦所喜愛,有南唐始主李昪的欽陵、中主李璟的順陵、明仁宗朱高熾妃墓、明大太監鄭和墓等。


中國獨一無二的風水名山


在這些名山中,南方的牛首山是最有個性的,在中國也算是獨一無二的風水名山。


從北向南遠看,此山兩峰爭高,如一對牛角,故稱“牛頭山”,明朝時改稱“牛首山”,其實是一個意思。


此山也是中國佛山中有名的“江表牛頭”的所在地。


晉元帝司馬睿定都建康後,初作宮闕,郭璞說,建闕不利於皇宮風水,建議不作,實際是建議晉室不要大興土木耗錢財。


丞相王導聞言,指著牛首山兩峰說,“此天闕也”。


牛首山是天闕一說,由此而來。


牛首山與棲霞山並稱,有“春牛首,秋棲霞”之美譽。


其風水之好,風景之美,早有論言。


宋朝善於看風水的道士李思聰,曾對牛首山的龍勢作過詳細考察,在其著《堪輿雜著》中稱——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溧水蒲裏生橫山、雲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生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複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


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雖為鐘山,應龍打水,歸聚明堂。


此山還是一座有民族節氣的山,當年,南京民族英雄岳飛曾在牛首山設陣,大敗兀術率領的金兵,至今還有岳飛抗金故壘遺存。


岳飛的名詞《滿江紅》便作於此——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南京“龍翻身”在東吳孫權定都建業時期,風水最旺時則在明朝。


朱元璋在安徽隨郭子興起兵後,最終滅蒙元奪得天下,於 1368年正月稱帝于應天。


據《明史 ?馮勝傳》(卷一百二十九)載,有一次,朱元璋來了興致,命儒士們以鐘山為題賦詩。


有個叫鄧伯言的對稱,“鼇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


朱元璋聽了一下子激動了起來,拍案叫絕。


鄧伯言以為惹怒了朱元璋,當時竟嚇得面如土色。


實際上,朱元璋對南京的風水到底能否支撐朱氏明朝萬年基業,心有疑惑,並不是天天這麼高興。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對四郊的名山很感興趣,經常帶著一班臣僚觀山川形勝,探風水奧秘。


他發現,南京周邊所有山都面向都城,呈朝拱狀,獨牛首山“不太聽話”,背主南望,不向北顧。


這讓迷信風水的朱元璋,對這頭“牛”很滿意。


怎麼辦?朱元璋施出了他當皇帝的特權,要治牛首山的大罪。


據明楊儀《明良記》載,朱元璋“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


當年秦始皇為斷東南天子氣,鞭打了方山,一千五百年後,朱元璋故伎重演,鞭了相距並不太遙遠的牛首山,治它的罪,又打了它一百大鞭。


出這個餿主意的,說不定就是朱元璋的御用風水師劉基。


執行朱元璋命令的是地方官員,後來朱元璋發令將牛首山歸太平府編置,就是這麼回事兒。


因為這原因,後來牛首山的稅、絲等“山林收入”,便由太平府收納。


朱元璋似乎對牛就是有仇,在南京江北的六合一帶,便有朱元璋殺牛的傳說。


據傳,朱元璋曾在六合金牛山給“徐百牛”家放牛。


一天餓急了的朱元璋想吃牛肉,便和幾個放牛娃一起,合夥偷殺一頭小牛。


為了有個交代,朱元璋將牛頭放在山的西側,牛尾放在山的東側。


晚上回家,徐百牛發現少了一頭牛,便問怎麼回事,朱元璋胡編道,有一頭牛賴在山上不回來。徐百牛一呼喚,山上果然傳出了牛的回應聲。


牛死了怎麼還有回聲?


因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頭尾那麼一擺,牛復活了——金牛山由此得名。


這只是傳說,其實因為此山外貌很像一頭牛,才叫金牛山的。


而且,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發生地也不同,在安徽鳳陽的金橋村也有類似的傳說,但東家由徐百牛,換成了劉大秀,當地有山,因此叫“烀牛鍋山”。


另外,宿州打鼓山也有類似傳說。


這些均可能來源於明人王文祿著《龍興慈記》,“聖主(朱元璋)幼時與群牧童兒戲以車輻……殺小牛犢,煮食之,犢尾插入地,論主者曰:陷地裂去矣。主者拽尾轉入地中,真以為陷也。 ”


朱元璋鞭了牛首山一百下之後,心裏覺得還不解恨,再命令有關人員給牛首山“加刑”戴刑具,在主峰上“牛鼻子”處鑿一洞孔,用鐵索穿孔鎖起來,將“牛頭”硬拉過來,向北俯首稱臣,甘拜下風。


當年朱元璋下令挖鑿的洞眼,如今已找不到了。


但更遺憾的是, 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因在牛首山發現了鐵礦石,於是當地政府在此大挖,把牛頭上的一“角”也挖了,一雙牛角(主峰)如今只剩下一角,“雙闕”成了獨闕——傳說中牛首山的風水被徹底破壞了。


斬龍尾:數丈銅釘埋山厭勝據說朱元璋對離他住處不遠,皇宮後面的花山,也不滿意。


此山在鐘山西南麓,在今貴山附近。


朱元璋為什麼對花山不滿?原來也因為這山“不聽話”,有作祟之嫌。《明良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鐘山西南一岡,勢若飛走,每視即與舊形不同。 ”


對付花山,朱元璋採用了厭勝的手法,“乃用銅釘數丈埋山中,築於城下。


曰以城為索,縲 (leacute;i)以縏( pán)之。”意思是,用數丈長的銅釘埋到山中,然後鑿去山頭,把城牆砌在上面。


朱元璋稱這是把城牆當鐵索,用繩子把山的手腳捆住,讓其無法作祟。


南京周邊的名山,朱元璋是嚴禁老百姓隨意踐踏的,為了懲治此山,朱元璋破例允許老百姓肆意在花山采樵、砍伐林木。


此山現已不在,當年此山與鐘山是相連的,朱元璋為了建造城牆,把此段山鑿開了。


此山在明皇宮後面的“龍尾坡”附近,民間因此戲言,說朱元璋這是“斬龍尾”。


此處是今南京市區的要道口,出東北城的必經之路。


朱元璋對牛首山、花山“採取行動”一事,在《金陵瑣事》等多部明人筆記上均有記錄,可見此事在當時是盛傳過的。


可能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 ,特別是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去挖女真人的“祖墳”救國。


天啟二年(西元 1622年),朱由校把位於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龍山附近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帝王陵寑,全部搗毀了,以泄女真人“王氣”,斷其龍脈。


當時,女真後裔努爾哈赤已統一了女真建州各部,並于明萬曆四十四年在東北建國,國號“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起用這個國號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復興當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國。


後金定都遼陽,勢力日盛,在關外侵城略地,對大明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明朝時宦官魏忠賢專擅朝政,*透頂,社會動盪。內憂外患之下,大明政權搖搖欲墜。


當時,有臣僚告訴朱由校,努爾哈赤在東北逞能,是“金國餘孽”作亂,因為 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金帝陵“王氣”再起。朱由校遂採納了破風水、斷龍脈,泄“王氣”之妙計。


此妙計,其實是歪招,說白了,就是挖努爾哈赤的祖墳。


天啟二年、三年(西元 1622年、 1623年),朱由校先後兩次派人去九龍山掘陵搞破壞 ,從地上到地下,從裏面到外面,輝煌一時的金國帝王陵被全部搗毀,不留一座。


在砸毀全部地面建築後,又掘開各陵地宮,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欄杆一類的建築構件和亂石塞死。


為了徹底絕斷女真王氣,經堪輿師指點,他們在金國首陵——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所在的“龍頭”上動土,硬是“砍”掉一大塊山石,又在龍頭下所謂的“咽喉”部位掘挖一個大洞,讓女真這條“龍”成為死龍。


明人惟恐不徹底,又在各陵址上建起了多座關帝廟,*女真的“王氣”。


還特別在睿陵原址修建“皋塔”一座,請來與嶽飛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將牛皋,與關公一起,給大明王朝“抗金”。


為什麼要在睿陵原址建“皋塔”?據說“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就發生在那裏。


有人起初懷疑此事,因為《明史》上不載。


實際此事是真實存在的,見於清康熙二年玄燁禦制碑文,碑稱“謂我朝發祥渤海,氣脈相關 ”,康熙譏之是“明惑形塚之說”、“厭勝之術”。


金國帝王陵讓朱由校破壞掉了,女真的“龍脈”也讓他挖斷,但最後卻是朱姓天子大運不在,自己的王氣泄了,被滿清奪走了江山。


為何?康熙一語道破天機,“從來國運之興衰,關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鑒,惟德是與。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與山陵風水原無關涉。 ”


元朝廷捕殺“真龍天子”雖然天子氣龍脈是不可信的,但有的皇帝就是迷信。


迷信王氣的朱元璋,當年也差點因此讓元朝廷給“鎮壓”了。


朱元璋出生於 1328年,時值元末。


這一年,元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病死後,出現宮廷政變。


簽樞密院事燕帖木兒,集百官于興聖宮,宣佈迎立元武宗海山次子、 25歲的圖帖睦爾;時丞相倒剌沙在上都,聞政變,于當年九月,趕緊擁立皇太子、 9歲的阿速吉八繼位,史稱天順帝。


但在位僅一個月,十月份,43圖帖睦爾帶兵入上都,阿速吉八不知所終,圖帖睦爾當了皇帝,史稱元文宗。


次年,即天曆二年(西元 1329年)正月,圖帖睦爾讓人迎其兄和世來當皇帝,史稱元明宗。但到八月份,圖帖睦爾便將僅當了 8個月的皇帝老大毒死,自己重新當皇帝。


連老皇帝也孫鐵木兒在內,不到兩年,死了三位皇帝。


這元宮廷也真夠亂的,民間說是氣數將盡的徵兆。


此時,民間剛好出現了真龍天子出世的傳言,有善於望氣的術士稱,此“天子氣”出現在江淮一帶,於是朝廷下令捕殺這名真龍天子。


安徽鳳陽民間三千年


故事《三洗鳳陽,七洗濠梁》(與鳳陽相鄰的宿州一帶則叫《九洗南宿州》),是這樣說的——元朝的“青天劍”設在南京的紫金山。


它很像現在的天文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日月星辰、天災人禍無不知曉。


一天,“青天劍”向朝廷上報,真龍天子正月初七正午時,將出現在鳳陽城南門。


真龍天子有七八歲,頭頂銀碗,身著紅袍,左手撐綠綾傘,右手捧白玉璽,胯下一匹黃驃馬,吹、彈、拉、打,樂隊伴奏。


44朝廷派重兵將鳳陽城四個城門圍得水泄不通,正午時分果有一個小男孩往南門外走:滿頭禿瘡,因太陽曬得發癢。


左手拿一片荷葉,遮住直射禿頭的陽光;右手捧一塊四方四齊的豆腐——這是他在城裏討飯時用討得的兩塊錢買的;麻臉上兩道濃鼻涕過了“河”,渾身上下*,被太陽曬得通紅。


腿襠裏夾著一根黃亮亮的小秫秸,嘴裏不住地唱著“咚咚鏘 !咚咚鏘!”這小孩渾身散發出酸臭味,是個要飯的啊,這樣的小孩也能是真龍天子?官兵見了,一個個嘟囔著鼻子,讓他從人縫穿過。


原來這正是朱元璋。


滿頭禿瘡——“頭頂銀碗”,身著紅袍——皮膚曬得通紅……這之後,朝廷又再次捕殺,卻仍未得。


加上朱元璋生下不久,官府也曾派人到鳳陽捕殺過一次真龍天子,這樣,前後三次在鳳陽一帶捕殺真龍天子,好多小孩被冤殺,此即所謂“三洗鳳陽”。


民間傳說顯然不可信,戲說的成分太濃,但似乎並不是捕風捉影。


明代官編史料《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七)上有這樣的文字,證明元朝曾為真龍天子出世而採取過大動作——


元時太史言,聖人生江淮。


按讖索之,竟不能得,蓋天啟。

 

引用http://book.qq.com/a/20100428/000010.htm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8 01: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