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從比薩斜塔到廣義相對論】
比薩斜塔上的實驗
世界上第一個被人們注意到的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地球吸引著地面附近的所有物體,使各種物體落向地球。
因此,人們很早就有興趣研究這種力的性質。
我們仍然要從亞里士多德談起。亞里士多德曾經在他的力學中給出過一條有關引力的性質。
他說,當物體受到地球的引力而下落時,重的東西下落得快,輕的東西下落得慢。
如果有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制的,一個是鐵制的,讓二者從同樣的高度同時開始下落,那麼,按照亞里土多德的論斷,則鐵球將先著地,而木球後著地。
不過。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做這個實驗,在那個年代,還不是用實驗與理論對比的方法來認識自然,而更多的是求助于思辨。
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到底對不對呢?
靠思辨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的。
第一次起來認真分析這個論斷的還是伽利略。
據說當時他真的做了一個實驗來直接檢驗一下亞里土多德的理論。
他利用比薩斜塔進行這個實驗。他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從塔頂上落下來,並測定下落時間有多少差別。
結果發現,各種物體都是同時落地,而不分先後。
也就是說,下落運動與物體的具體特征並無關系。
無論木制球或鐵制球,如果同時從塔上開始下落,它們將同時到達地面。
就這樣,亞里士多德的引力理論被實驗否定了。
萬有引力
牛頓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引力的性質。
他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觀念上的。他打破了亞里士多德關于“月上”和“月下”兩個世界的劃分。
這一點,我們在第一章中已經提過了。
牛頓認為,地面附近的物體的下落運動雖然與月亮不停頓的轉動在形態上完全不同,但是二者是由同樣的原因引起的,這原因就是地球的引力。
牛頓的引力理論之所以稱之為萬有引力,“萬有”二字即在于強調這種力在宇宙間有普遍的適用性。
而不受亞里士多德給出的界限限制。
其二是物理上的。牛頓給出了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的一般定量表達式。倘若有兩個質點,它們的引力質量分別是m1及m2,相互之間的距離為r ,則它們之間的吸引力為
F=G*m1*m2/r^2
其中G是萬有導力常數,其值是G=6.67 X 10^-6達因‧厘米‧克^-2。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是一個極成功的理論。
根據它解釋了極多的地面現象和天體現象。
其中最成功的事例當屬關于海王星預言的證實。
十九世紀初發現天王星的運行中總有不能解釋的”反常”。
法國的勒維耶和英國的亞當斯猜測其原因可能是由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對天王星的引力作用而引起的。
他們相互獨立的計算得到相同的結果。
這些預言于1846年 9月 23日寄到德國的柏林天文台,根據計算,當時這個未知的行星應當位于摩褐座δ星之東5度左右,它的移動速度應為每天後退69角秒。
柏林天文台當晚就作了觀測,果然在偏離預言位置不到1度的地方發現了一顆新的八等星,第二天繼續觀測。
發現它的移動速度也與牛頓引力理論的預言完全符合。
這一成功使萬有引力理論獲得了不可動搖的聲譽。
直到今天,牛頓萬有引力理論仍然是精密的天體力學基矗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的運行軌道的研究,仍然要靠牛頓的理論。
到廿世紀初,萬有引力理論看來是一種無往而不勝的理論了。
僅僅有一個非常小的事實似乎是例外。這個事實就是水星近日點的進動。
水星近日點的進動
水星是距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
按照牛頓的引力理論,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水星的運動軌道將是一個封閉的橢圓形。
但實際上水星的軌道並不是嚴格的橢圓,而是每轉一圈它的長軸也略有轉動(見圖7-2)。
長軸的轉動.就稱為進動。水星的進動速率是每一百年1°33’20”。
進動的原因是由于作用在水星上的力,除了太陽的引力(這是最主要的)外。
還有其它各個行星的引力。
後者很小,所以只引起緩慢的進動。天體力學家根據牛頓引力理論證明,由于地球參考系以及各行星引起的水星軌道的進動,總效果應當是1°32”37’/百年,而不是 1°33‘20“/百年。
二者之差雖然很小,只有 43”/百年,但是已在觀測精度不容許忽略的範圍了。
這個 43”/百年,引起許多議論,成功地預言過海王星的勒維耶,這次又如法泡制,他認為在太陽附近還存在一顆很小的行星.是它引起水星的異常進動。
不過,這一次勒維耶的預言並沒有獲得成功。
在他預言的地方沒有看到任何新的行星。
就這樣,小小的43”/百年,在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天體力學中一直是個謎。
不過,43”/百年的確是太小太小了,比起整個牛頓理論體系中那麼大那麼大的成功來說,它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在科學的問題上,並不是以多數和少數來判斷成敗的。
千百萬次的成功並不構成忽略一次“小斜失敗的充分理由。
問題等待著解決。
直到愛因斯坦確立了廣義相對論之後,水星進動問題才第一次獲得滿意的解決。
不過,廣義相對論的研究並不是從這個具體問題開始的。
像愛因斯坦的其它科學工作一樣,廣義相對論同樣是從對一些簡單而又基本的問題的思考開始的。
引力質量/慣性質量的普適性
牛頓的方有引力理論雖然正確地給出了這種力的定量表達式,但是在牛頓理論中看不清引力的最基本特征到底是什麼。
到底那一點是引力的最重要性質呢?
我們已經多次看到,在許多方面都是伽利略首先從質的方面批評了亞里士多德體系中的謬誤,而後又由牛頓加以發揚,給出經典物理的完整體系。
我們也多次看到,雖然在伽利略那里只給出一些最基本的觀念,還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是伽利略所奠定的一些觀念在在不僅適用于牛頓力學,而且在相對論中它們仍然保持正確。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如此,慣性定律仍然是如此。
雖然在相對論中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他的力學已經被修正了,但是伽利略提出的那些觀念仍然可以不加任何修正地有效。
在引力理論的發展中,情況也完全相似。
我們將看到,在廣義相對論中,牛頓給出的萬有引力具體表達式已經不再嚴格正確了。
但是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發現的真理卻成了廣義相對論的最基本出發點。
比薩斜塔的實驗說明了什麼呢?
應用牛頓力學方程以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可以寫出下列描寫落體運動的方程
m(慣)a=m(引)GM/r^2 其中m(慣)及m(引)分別表示物體的(與加速度成反比的)慣性質量和(與引力成正比的)引力質量,M是地球的引力質量,r是物體距地心的距離。
上式還可以寫成
a=m(引)/m(慣)(GM/r^2)比薩斜塔的實驗說明,不論任何物體,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那麼由上式看來,這就意味著各種物體的m(引)/m(慣)值都應當是相同的。
或者說引力質量/慣性質量是一個普適常數。它與具體的物性並無關系。
在物理學中,一個普適常數的發現在往要引出整套的理論。
普適的光速c引出了狹義相對論,普朗克常數h引出了量子論。
普適常數m(引)/m(慣)則是解決引力問題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這樣寫道︰“…在引力場中一切物體都具有同一加速度。
這條定律也可以表述為慣性質量同引力質量相等的定律.它當時就使我認識到它的全部重要性。
我為它的存在感到極為驚奇,並猜想其中必定有一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慣性和引力的鑰匙。”
引力的本性就是“沒有”引力
愛因斯坦是如何利用“m(引)/m(慣)是普適常數”這把鑰匙的呢?
就同伽利略一樣,愛因斯坦也設計了一個理想實驗來分析問題,不過伽利略愛用斜面,而愛因斯坦愛用電梯。
在愛國斯坦的理想電梯中裝著各種實驗用具,還可以有一位實驗物理學家在里面安心地進行各種測量。
當電梯相對于地球靜止的時候,實驗家將看到,電梯里的東西都會受到一種力。
如果沒有其它的力與這種力相平衡,這種力就會使物體落向電梯的地板。
而且,所有物體在落向地板時,加速度都是一樣的。
根據這些現象,實驗家立即可以作出結論︰
他這個電梯受到了外界的引力作用。
好!
現在讓電梯本身也做自由下落的運動。
這時,實驗家將發現,他的電梯里的一切東西都不再受原來那種力的作用,所有物體都沒有原來的那種加速度了。
即達到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失重”狀態。
這時電梯里的物體不再表現出任何受引力作用的跡象。
無論隻果或羽毛,都可以自由地停留在空間,而不回下落”。
實驗家既可以在電梯的底部行走,也可以在頂部行走,兩種行走所用的力氣完全一樣,並不需要任何雜技演員那樣的技巧。也就是說.實驗家觀測任何物體的任何力學現象,都不能看到任何引力的跡象。
接著。愛因斯坦作了更進一步的引伸,他認為,在上述電梯里的實驗家不僅通過任何力學現象看不到引力的跡象,而且通過其它任何物理實驗也都看不到引力的跡象。
即是說,在這種電梯的參考系中,引力全部消除了。
電梯實驗家不能通過自己電梯中的物理現象來判斷它的電梯之外是不是有一個地球這樣的引力作用源,他也測量不出自己的電梯是否有加速運動,就象在薩爾維阿蒂大船裡的觀察者測不到大船是否在運動一樣。
簡言之,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全局部範國(關于局部一詞的含義,下面還要再討論)找到一個參考系(即愛因斯婦的電梯),在其中引力的作用全被消除了。
這就是引力的最重要特性。
在物理學中其它的力都沒有這種屬性。例如宏觀的電磁力或原子核、粒子範圍的強作用和弱作用,都不可能通過選擇適當的參考系而完全加以消除。引力的本性就在于引力能在某種參考系(愛因斯坦電梯)中局部地消除。這就是愛因斯坦根據比薩斜塔實驗抽象出來的一個引力的基本性質。通常叫做等效原理。
局部慣性系
等效原理保證在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空間位置上必定存在一個愛因斯坦的電梯,電梯中的一切現象就好象宇宙間沒有引力一樣。
在這種電梯中,動者恆動,即慣性定律是成立的。
按照定義,慣性定律成立的參考系是一個慣性參考系。這樣,愛因斯坦電梯應是一個慣性參考系。
講到這裡,你可能產生疑惑。
因為通常我們就是以勻速運動的薩爾維阿蒂大船作為慣性參考系的。
而愛因斯坦的電梯相對于地球,也就是相對于薩爾維阿蒂大船來說,並不是勻速運動的,而是有加速度(自由落體加速度)的。
這兩者是否有矛盾呢?
是有矛盾!
在廣義相對論發展之前,薩爾維阿蒂大船一直被認為是慣性參考系。
然而,嚴格說,這是不對的。
因為,在薩爾維阿蒂大船中的實驗家看到船中的水滴要向下作加速運動,可是他又看不到有誰對水滴施加了作用(注意,大船是完全封閉的,實驗家不知道外界到底有沒有東西)。
這就是說水滴並不滿足動者恆動這條定律,因而它不是真正的慣性參考系(頂多只能說是近似于慣性參考系)。
反之,在愛因斯坦電梯里,倒是可以實現動者恆動。
現在來談“局部”一詞的含義。
我們說引力對一切物體產生的加速度相同,這句話是對處在同一二點上的物體來說的,在不同點上的引力加速度一般是不相同的。
例如圖7一4,在地球上不同地點的引力加速度是不相同的。
因此,一個作自由落體運動的電梯,只能將一個點附近小範圍內的引力作用(例如引力加速度)全部消除,而不可能在一個大範圍中把引力的作用全部消除掉。
例如,在圖7-4中A點的電梯只能消除A點上的引力作用,而對B 點就不適用。
因此,如果認為上述愛因斯坦電梯才是嚴格意義下的慣性參考系,那末這種參考系只能適用于局部的範圍。
A點處的電梯只是A點上的慣性參考系。
B點處的慣性參考系則必須用B點處的自由下落電梯。
什麼是引力?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來回答什麼是引力這個艱深的問題了。
讓我們再一次回顧薩爾維阿蒂那段有名的話。其中有這樣一句“使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運動是勻速……”。
這是表明,薩爾維阿蒂大船只能按勻速運動。
也就是說,在廣義相對論之前,人們認為不同的慣性參考系(薩爾維阿蒂大船)之間只能有相對勻速運動,不可能有加速運動。
牛頓的力學,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都是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然而,廣義相對論的發展表明,真正嚴格的慣性系只能是一些局部慣性系(愛因斯坦電梯)。
現在各個點上的局部慣性系之間是可以有相對加速度的。
例如前面圖7-3中的A、B兩點上的電梯之間是有加速運動的。
那麼什麼是引力呢,引力的作用就大干決寧各個國部俗性系之間的聯系。
在任何一個局部慣性系中.我們是看不到引力作用的。
我們只能在這些局部慣性系的相互關系中。
看到引力的作用。
在物理學的其它部門中,我們的工作程序總是這樣︰
取定一定的參考系用以度量有關的物理量,然後經過實驗總結出其中的規律,發現基本方程。
在這個過程中時空的幾何性質(即所取的參考系)是不受有關的物理過程影響的。
所以,這些問題中的基本方程只是物理量之間的一些關系,即
一些物理量= 另一些物理量。
但是,在引力問題中,引力一方面要影響各種物體的運動,另一方面引力又要影響各局部慣性系之間的關系。
所以,現在我們不可能先行規定時空的幾何性質,時空的幾何性質本身就是有待確定的東西。
因此,在引力基本方程式中不可能沒有時空的幾何量。
它應當反映出,引力本身及引力與其他物質之間的作用,即應有下列形式的方程︰
時空幾何量= 物質的物理量。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
為了尋找這個引力的基本方程,愛因斯坦前後用去了七、八年時間。
其中有多次的失敗。
到了1915年末,他終于找到了自己認為滿意的引力場方程。
當時,他寫信給索末菲說︰“上個月是我一生中最激動、最緊張的時期之一,當然也是收獲最大的時期之一。我感到高興的是,不僅牛頓理論作為第一近似值得出了,而且水星近日點運動(每一百年43”)作為第二近似值也得出了”。
從比薩斜塔開始,到43”/百年為止,它們之間的聯系終于又被找到了。
愛因斯坦尋找引力場方程的整個奮斗過程,是很值得研究的一段物理學史。
它在方法論上給人很多啟示。
不過,在這本小冊子中不可能詳細地討論了。
因為,這些討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大量的數學工具。
現在我們只寫出它的最後結果
R(uv)=-8πG(T(uv)-1/2g(uv)T(uv)),
其中g(uv)稱為度規張量。
R(uv)稱為里契張量,它們就是描寫時空幾何性質的量,T(uv)稱為能量動量張量,它就是描寫物理性質的物理量。
總之,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是相互作用著的。
這裡不但擺脫了牛頓意義下與物質運動無關的絕對時空,也超出了薩爾維阿蒂大船所反映的初級相對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一時間久必能被看作縣一種可以離開物理實在的實際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
物理客體不是在空間之中.而是這些客體有著空間的廣延。
因此,‘空虛空間’這概念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這就是他的科學和哲學的結論。
引用:http://www.skylook.org/index-tw.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