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66|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欬論篇 第三十八】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6-6 15:3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欬論篇 第三十八


《欬論篇》第三十八①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6-6 15:37:45 | 只看該作者

001文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①。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②。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③。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者為泄為痛④。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⑤。』



】: 

  

①邪謂寒氣。 

  

②肺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故云從肺脈上至于肺也。 

  

③時,謂王月也,非王月則不受邪,故各傳以與之。 

  

④寒氣微則外應皮毛,內通肺,故欬,寒氣甚則入于內,內裂則痛,入于腸胃則泄痢。 

  

⑤以當用事之時,故先受邪氣。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文誤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6-6 15:38:44 | 只看該作者

002文


帝曰:『何以異之①?』

 

岐伯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②。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③。


肝欬之狀,欬則兩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④。


脾欬之狀,欬則右脇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⑤。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⑥。』



】: 

  

①欲明其證也。 

  

②肺藏氣而應息,故欬則喘息,而喉中有聲,甚則肺絡逆故唾血也。 

  

③手心主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


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故病如是。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介介如梗狀」作「喝喝」,又少陰之脈上俠咽不言俠喉。』 

  

④足厥陰脈上貫鬲,布脇肋,循喉嚨之後,故如是。


胠亦脇也。 

  

⑤足太陰脈上貫鬲,俠咽,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故病如是也。


脾氣連肺,故痛引肩背也。


脾氣主右,故右胠下陰陰然,深慢痛也。 

  

⑥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


又膀胱脈從肩髆內別下,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故病如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6-6 15:41:40 | 只看該作者

003文


帝曰:『六府之欬奈何?


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欬乃移于六府,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出①。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②。


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欬而遺失③。


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④。


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⑤。


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⑥。』



】: 

  

①脾與胃合,又胃之脈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脾欬不已,胃受之也。


胃寒則嘔,嘔甚則腸氣逆上,故蚘出。 

  

②肝與膽合,又膽之脈從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故肝欬不已,膽受之也。


膽氣好逆,故嘔溫苦汁也。 

  

③肺與大腸合,又大腸脈入缺盆,絡肺,故肺欬不已大腸受之,大腸為傳送之府,故寒入則氣不禁焉。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遺失」作「遺矢」。』 

  

④心與小腸合,又小腸脈入缺盆,絡心,故心欬不已小腸受之,小腸寒盛,氣入大腸,欬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⑤腎與膀胱合,又膀胱脈從肩髆內俠脊,扺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腎欬不已,膀胱受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是故遺溺。 

  

⑥三焦者,非謂手少陽也,正謂上焦中焦耳,何者?

   

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布胸中,走腋。

   

中焦者亦至于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故言皆聚于胃,關于肺也。

   

兩焦受病,則邪氣熏肺而肺氣滿,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腹滿不欲食者,胃寒故也。

   

胃脈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循腹至氣街,其支者,復從胃下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如是也。

   

何以明其不謂下焦,然下焦者,別于回腸,注于膀胱,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腸,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尋此行化乃與胃口懸遠,故不謂此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胃脈下循腹」作「下俠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6-6 15:42:30 | 只看該作者

004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①。

 

帝曰:『善。』



】: 

  

①諸藏俞者,皆脈之所起第三穴,諸府合者,皆脈之所起第六穴也,經者,藏脈之所起第四穴,府脈之所起第五穴。

  

《靈樞經》曰:『脈之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31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