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04|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燥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5:4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燥病

 

以上所述燥證表裡之辨,乃屬於燥從火化者。

 

但燥從火化,亦從寒化。

 

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

 

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臟腑乾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內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

 

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

 

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乾燥,此燥以陰生,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

 

燥證雖亦外邪之類,然有陰陽。

 

從陽者因於火;

 

從陰者發於寒。

 

熱則傷陰,必連於臟;

 

寒則傷陽,必連於經。

 

此所以有表裡,必須辨明而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89&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50:18 | 只看該作者

燥病

 

又曰:燥化有足與不足之異。

 

燥與濕對,《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是燥之與濕有別,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

 

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

 

火不蒸水,則云雨不生;

 

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於是乎成矣。

 

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

 

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

 

究水火之所以不交,則由於金性之收。

 

收止水火,故申曰蓐收。

 

草木枯槁,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

 

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

 

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稱燥金。

 

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

 

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

 

(西人言飲食之消化,有種種作用,而亦必有賴於溫度,此即中國之所謂燥氣也。)

 

燥化不足,則不消水,而為嘔吐瀉利,是為燥氣不足之濕病。

 

《內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條下,所謂大涼革候,腹中鳴,注泄 溏是也。

 

(《經》旨謂夏秋之交,變炎暑而清涼,腹中鳴,注泄騖溏,寒清於中也。)

 

若燥氣有餘之證,又有寒燥、火燥之迥乎不同。

 

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

 

而熱燥尤多,則以火就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50:44 | 只看該作者

燥病

 

張汝偉曰:秋燥之病,人多忽之。

 

燥上何以必冠秋字,豈一至秋而即燥乎?

 

《內經》有消症,而無燥症;

 

有痿痹之名,而無秋燥之名。

 

燥病之狀,同乎消,而類似痿痹耳。

 

自喻嘉言發明長夏勝於濕,秋傷於燥,改《內經》秋傷於濕之濕字為燥字,立清燥救肺湯一方,而秋燥之症,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矣。

 

按《說文》燥者,乾也。

 

由乾而堅,由堅而果。

 

燥字從火從木,中含兩重火也。

 

故每至由結而枯,則燥之症,於是為尤烈矣。

 

然秋承暑後,中挾濕氣,所以秋分之前所患之症,仍屬濕溫之類,必待至秋分以後,風高氣爽,濕氣已盡,燥氣乃得而乘之。

 

其為狀也,洒洒惡寒,翕翕發熱,乾咳無痰,鼻中火發,甚至下衄,唇枯口燥,咽乾而痛,此為上部之燥,治宜甘涼滋肺,亦猶 物之必以水潤也。

 

又有一種手足心熱,溲短便堅,每便必血,此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移於大腸而為脾約之症,亦秋燥之所致。

 

治宜咸潤下行,使大腸一潤,而營分得通,亦猶咸能潰堅之義也。

 

今試以物喻之,如以極堅硬之鋼鐵,置於咸鹵之中,不半年而鋼鐵剝蝕以盡,是鹽能潰堅,鹽能潤燥之明證也;

 

如以極易腐朽之魚類,浸之以鹽鹵,置以風中吹之,而魚反堅硬矣;

 

人多食咸,則口渴不止,是鹽又能化燥之明證也。

 

人身燥病,第一須分寒燥與濕燥。

 

濕燥如魚雖乾硬,中含水質,得熱氣即軟,得風氣即乾,用藥即不可偏於甘寒甘潤,宜服微辛微溫之品,《內經》所謂風能燥濕是也;

 

寒燥則氣增而變,完全有火之性,無火之質,故宜甘寒滋降。

 

人能辨此二者,則於治秋燥之理,思過半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51:12 | 只看該作者

燥病

 

楊如侯曰:伏火感冒一證,近來盛行,人每認識不清,多致輕轉重,重轉危。

 

此證古人未有另立明條,而混於傷寒溫熱之類,是以後人往往誤治,今不得不重申其義。

 

秋燥之氣,由呼吸吸入肺中,傳於血脈,火毒內蘊,流行血中。

 

一入冬令,大氣寒肅,將火毒遏抑於內。

 

血脈為寒束縛,以致汗血管閉,血度高升,則寒熱交作,頭暈或痛,口苦舌燥,胸滿身痛。

 

人多不察,動用羌、柴、芷、葛、細辛、荊、防辛燥風藥,風煽火勢,益增烈炎。

 

故熱血火毒,逼迫妄行,速度愈加,變證百出,以致皮膚微焦,血管破裂,為痧斑疹 喉痹等危險之證。

 

輕者屢月不瘥,重者便成不起。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9:22 , Processed in 0.1250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