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
葉天士曰: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
《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
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故手太陰氣分先病。
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
故足經順傳,如足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
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人多不知。
醫見身熱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羌、防、柴、葛,輒云解肌;
或見痞悶,便用大黃,大便數行,上熱愈結,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大傷,致多變矣。
凌嘉六曰:春溫者,伏氣也;
風溫者,發汗已,而灼熱者也。
古人論之詳矣。
近有感冒春之溫氣,隨感而發,其邪每有口鼻吸受,先傷肺衛,肺中邪鬱,必從熱化,脈數發熱,或肺痹咳嗽,或胸滿煩渴,或氣窒不舒,外寒如戰栗;
或邪鬱不宣,二便不爽利,皆溫邪鬱蒸,時證現象,今人亦謂之春溫,又謂之風溫,此隨俗命名,而治法亦不必泥執古方也。
凡遇此證,用藥總以辛涼輕劑清理肺胃為主,加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通草、甜白梨等輕藥,皆可選用。
初起證輕,施治如是。
然肺熱每易及胃,溫邪不解,必劫爍津液。
或口糜,或舌絳,或骨節疼痛,或口渴引飲,或夜煩不寐,是氣分熱熾矣。
當於上之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以育陰退熱。
或熱邪傳入心包,脈數,舌絳,唇焦,鼻煤,耳聾者,此溫邪已入營分,當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卷心、石菖蒲。
佐以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以清解營分伏熱。
若神昏譫語者,再沖入至寶丹。
是治時證之大略也。
然而溫邪吸入,每易由肺直走膜原,以致五、六日以外,不大便,而舌絳苔焦,如熱邪陷入心包之象,則但憑其舌苔或黃、或焦,或黑,是陽明胃實下證,非熱邪陷入心包也,可與承氣湯下之;
虛羸老年,用大黃露穩當。
是時即有抽掣 、神昏譫語現象,亦急下之。
下後無他證,則以沙參、麥冬、石斛、川貝母、茯神、甜白梨等類,以清養胃液,自然見效。
凡下之後,不可即補,補則恐其復結也。
或下後熱仍不解,然後以犀角、生地、至寶丹之類,清涼解毒,必能獲安。
或心液熱傷,驚悸不安者,以辰砂染麥冬、茯神、燈心、石決明、石斛、川貝、竹心等藥,養液安神。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71&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