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17|回復: 1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21:4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卷上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金匱真言論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詒按:冬令受寒隨時而發者為傷寒,郁久而發者為溫病。

 

就溫病言,亦有兩證:有隨時感受之溫邪,如葉香岩、吳鞠通所論是也;有伏氣內發之溫邪,即內經所論者是也。

 

是則冬傷於寒,正春月病溫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時受寒之由也。

 

又按:喻西昌尚論後篇,專論伏氣發溫之病,分為三例: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為一例,謂寒邪之伏於肌膚者,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為一例,謂寒邪之伏於骨髓者;以冬不藏精,冬傷於寒為一例,謂內外均受邪,如傷寒兩感之證。

 

以此三例,鼎立三綱,分途施治,恰與傷寒論之太陽病之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之三例,前後相符。

 

此喻氏得意之筆也。

 

蓋喻氏天才超越,筆力清卓,每有議論,無不力破余地:而有意為文,每每虛立門面,創議論以助我波瀾。

 

在作文則為高手,而說理則未必皆能精確矣。

 

即如伏氣發溫之病,惟冬傷於寒故病溫,惟冬不藏精故受寒。

 

其所受之寒,無不伏於少陰,斷無伏於肌膚之理。

 

其腎氣未至大虛者,倘能鼓邪外達,則由少陰而達太陽,病勢淺而輕。

 

若腎虛不能托邪,則伏於臟而不得外出,病即深而重。

 

同此邪,同此病,證有輕重,而理原一貫,無三綱之可分也。

 

喻氏論病,每每騁其才辯,而刻意求高:抑或借作感慨,而自抒胸臆。

 

逞筆所之,不自覺其言之過當。

 

學人須分別觀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57&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48:51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又按:王叔和編次傷寒論略例云:中而即病者,名傷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按叔和此論,大旨無甚刺謬。

 

喻氏肆意駁之,未免太過。

 

惟寒毒藏於肌膚一語,於理欠圓。

 

冬寒是時令之邪,與疫癘不同,無所謂毒。

 

於寒下加一毒字,已屬駭人。

 

再寒邪之內伏者,必因腎氣之虛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陰。

 

若皮膚有衛氣流行之處,豈容外邪久伏。

 

況果在皮膚,則病發亦輕,何至深入臟腑,而有險惡之證耶?

 

素問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詒按:伏氣發溫,隨時而變。

 

熱之輕者曰溫,熱之重者曰暑。

 

夏至後曰小暑、大暑,冬至後曰小寒、大寒。

 

寒暑二字,相為對待。

 

內經所稱暑與熱,本無分別。

 

觀篇首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其義可見。

 

至仲景始以夏月暴感之熱邪名曰 病,正以別於伏氣外發之熱病也。

 

況伏氣隨時外發,亦必兼挾時令之邪。

 

如春令兼風,夏令兼暑,理所必至。

 

是其所以異名者,固不第因乎熱之微甚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5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49:13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又按經言:凡病傷寒,是傷寒不必專在於冬時,即三時感寒,亦能郁化為溫也。

 

其稱夏至後為病暑,則暑即溫之變名,尤不可指為另是一邪。

 

而此獨分別言之者,因伏氣發於夏至以後,其治法略有不同。

 

蓋溫病忌汗,恐其傷陰。

 

若時交長夏,則汗出必多,而邪氣亦隨汗而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遽止之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素問八正神明論:岐伯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49:46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此兩節,言冬時寒邪,所以能久伏不覺之故。

 

凡風從時令王方來者為正邪,從沖後來者為虛邪。

 

冬以寒為正邪,故中於人也令人不覺。

 

近人有疑邪正不並立,不能久伏不發者。

 

曷不取此兩節經文,細意繹之。

 

靈樞論疾診尺篇:岐伯曰:尺膚熱甚,脈甚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岐伯曰: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

 

詒按:尺膚發熱,熱在陰也。

 

尺熱而脈數且躁,中有溫邪也。

 

更兼盛滑,則熱邪已動,有外出之象矣。

 

此言伏溫而發之脈證也。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又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0:20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此節不知所痛二句,形容伏溫初發,神情呆鈍,其狀如繪。

 

陽熱甚者,其熱邪之浮於外者已甚也。

 

陰頗有寒者,其寒邪之伏於陰者尚未外透也。

 

若此者,其熱深在骨髓,故不可治。

 

又按:已得汗而脈尚躁,是熱甚而鬱於陰也。

 

脈尚躁而不得汗,是熱甚而鬱於陽也。

 

邪鬱不解,陰陽之氣不能主持,故死。

 

素問熱論篇: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痛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0:44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又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又: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1:07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熱論謂人受寒邪,其為病必化熱。

 

但隨時而發者為傷寒,其病自外而入內;久伏而發者為溫病,其病自內而達外。

 

此論除篇末傷寒成溫一節論及溫病外,其余所論,都屬傷寒。

 

惟所列六經形證,傷寒與溫病,初無二致,故備錄之,以為臨證時分經認病之則。

 

又按:凡傷寒化熱,自表入裡。

 

初起之日,在三陽經者可汗:後三日,在三陰經者可泄。

 

故不至於死。

 

其兩感者,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同時俱病,來勢迅速,不及措手,勢必陰陽交絕,營衛不通,而不免於死矣。

 

刺熱篇所論,太陽之脈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一段,即溫病中之兩感,與此節可以互證。

 

又按:食肉則復一節,論病後食復,溫病亦與傷寒相同。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1:31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又按: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指冬邪春發者而言。

 

此言凡病傷寒,則無論冬夏,凡有伏邪,均可發為溫病也。

 

故夏至前後,異其時而同其病;曰溫曰暑,同其病而異其名也。

 

又溫與暑病邪相同,而隨時異名。

 

冬邪春發者,邪鬱化熱,由裡達外,邪隨汗去,多汗則傷陰,故汗多者當止之。

 

若至夏令,天時蒸熱,先已有汗,更有伏邪內動,汗泄愈多。

 

但其汗之出也,邪機甫動,而汗即淋漓。

 

若見汗多而遽止之,則邪機亦因之而窒矣。

 

故特分別言之,而禁其止也。

 

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

 

刺足厥陰、少陽。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6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1:58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肝脈絡陰器,肝病不能疏泄,則熱鬱而小便黃也。

 

腹痛多臥,肝病克脾也。

 

熱爭者,為熱甚而與正氣相爭也。

 

狂言及驚,犯及手徑也。

 

脅痛,肝脈所過也。

 

手足躁,不得安臥,熱甚生風,風淫四末,故煩攪不安也。

 

庚辛克木之日,故病甚。

 

甲乙木旺之日,故汗出而愈。

 

氣逆者,謂病氣甚,而不順其可愈之期也,更逢克木之日,故死。

 

厥陰少陽並刺,病在臟,必瀉其腑,以求出路也。

 

逆則頭痛,病氣上升之故。

 

(參吳鞠通意)(庚辛甚以下之理,各臟仿此)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

 

詒按:膻中為喜樂所出,故心病先不樂而發熱。

 

與正爭則心卒痛,心主火故煩,心氣不舒故悶。

 

嘔屬肝病,木火同氣;且邪在上,多嘔也。

 

頭痛,火升也。

 

面赤,火越也。

 

汗為心液,熱甚則液乾,故無汗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2:21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人身生陽之氣,根於腎而發於肝。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

 

生氣相傳,所以生生不息也。

 

邪伏血氣之中,亦隨生陽之氣而動,動甚則病發,其發也隨氣所注而無定處。

 

故難經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仲景所論:或發於陰經,或發於陽經,正合難經之旨。

 

今觀內經按生氣之序,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腎,可見邪隨生氣而動,不定中是有一定之理,足以印證難經,仲景之言,而軒岐、越人、仲景之一脈相承,更可見矣。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陰、陽明。

 

詒按:濕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頭先重也。

 

頰為少陽所屬,土木互為勝負,土病則木病亦見也。

 

顏青、欲嘔、頷痛,皆木病也。

 

脾脈注心下故煩心。

 

腰痛不可用俯仰,是脾病及胃,不能束筋骨利關節也。

 

腹滿泄,脾經本病也。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2:46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肺主皮毛,故先惡風寒。

 

肺氣不化,則濕熱蒸郁,故舌苔黃。

 

喘咳,熱邪傷肺也。

 

熱鬱肺部,胸膺背走痛而不得太息也。

 

頭痛者,天氣 郁,而熱上衝腦也。

 

熱蒸於內,則腠開汗出,熱暫泄而生寒也。

 

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

 

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熱則項痛員員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陰、太陽。

 

詒按:腰為腎之府,又腎脈貫脊,會於督脈之長強穴。

 

又腎脈入跟中以上 內,太陽之脈亦下貫 內。

 

即 也。

 

酸者,熱爍液也。

 

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液傷而燥,故苦渴而飲水自救也。

 

又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甚而移之腑,故項痛而強也。

 

 寒,熱極為寒也。

 

腎脈從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病甚故足下熱也。

 

不欲言,有不能明言之苦也。

 

員員澹澹者,一身不能自主,難以形容之狀。

 

又按:內經敘列五臟熱病,惟肝、腎兩節,多其逆一層,他臟無之。

 

可見熱病傷陰,惟肝、腎為最要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3:15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此更詳五臟熱邪未發,而必先見於色之可辨也。

 

左頰、顏、鼻,右頰、頤,是肝、心、脾、肺、腎五臟之氣,應於面之部位也。

 

病雖未發,其色先見,可見邪本伏於氣血之中,隨氣血流行而不覺。

 

良工望而知其邪動之處,乘其始動,即刺而泄之,使邪勢殺而病自輕。

 

即難經所云: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者,是為上工治未病也。

 

而用藥之法,可以類推矣。

 

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之寒處,身寒而止。

 

章虛穀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必先飲寒水,從裡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

 

再衣以寒,居處以寒,必身寒熱除而後止。

 

王夢隱曰:今人不讀內經,於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濃其衣被,因而致重者不少。

 

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

 

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速投米仁三兩,白朮一兩,車前子五錢,桂心一錢,名驅濕保脫湯。

 

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

 

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

 

若飲冷雖多,而汗出亦多,必無後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3:39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治熱以寒,一定之理。

 

今人於溫病初發,見用涼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

 

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章虛穀曰:此言外感與伏邪互病之證也,與熱病篇之兩感,同中有異。

 

彼則內外同時受邪,內外俱病,故不免於死。

 

此則外感先發,伏邪後發者可生。

 

若同發,則死期不過三日也。

 

云太陽之脈者,謂邪受於太陽經脈,即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者是也。

 

色榮顴骨者,謂鮮榮之赤色,見於顴也。

 

蓋顴者骨之本,骨者腎所主,腎臟之伏邪已動,故赤色循榮血而見於顴也。

 

榮未交,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者,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太陽經脈外受之邪,與少陰營中伏熱之邪,尚未相交,且使得汗,先解外邪,所謂未滿三日可汗之是也。

 

其內伏之邪後發,待臟氣旺時可已,如腎熱病,待壬癸日得大汗而已也。

 

又如所云見赤色者刺之,名治未病亦可也。

 

倘與厥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腎肝皆有邪熱內發,其勢必與太陽外邪連合而不可解,故比之兩感病,死期更速也。

 

蓋兩感病起於經,必待胃氣盡,六日方死。

 

此則熱邪內連腎臟,本元既絕,故死期不過三日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

 

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4:11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上言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肝為厥陰,膽為少陽,相表裡者也。

 

外邪受於少陽經脈,而肝臟伏熱之色榮於頰前。

 

若外內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使其得汗以解外邪。

 

其內發之熱,可待臟氣旺時而已。

 

若與少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肝連腎熱,而內外邪勢必交合難解;死期不過三日也。

 

大抵外內之邪,發有先後而不交合,尚可解救,故要緊在榮未交一句。

 

下文病名陰陽交,亦即榮已交之義也。

 

經文只舉太陽、少陽兩證,不及陽明太陰合病者,以陽明之腑,可用攻瀉之法,不至必死。

 

非同太陽少陰,少陽厥陰,其邪溫合而無出路,則必死也。

 

評熱病篇云: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章虛穀曰:陰陽之氣,本相交合。

 

今則邪勢彌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熱,混合不分,而本元正氣絕矣,故曰交者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也。

 

下衣冠文物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出汗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

 

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7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4:44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

 

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勝也。

 

今汗出復熱而不能食,是邪勝而津無所借也。

 

其病仍留連不去,則其壽可立待而傾矣。

 

狂言失志一也,汗出復熱二也,脈與汗不應三也。

 

見三死證,而不見一生證,雖似愈,必死也。

 

素問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

 

聞木音而驚,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

 

故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8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5:12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土畏木克,故聞木音則驚也。

 

熱甚則惡火,仲景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也。

 

邪結於胃而氣厥逆,則喘而惋,惋者懊 而不欲見人也。

 

邪熱內結,則氣阻而喘。

 

不能循經外達,則四肢厥逆,蓋四肢稟氣於脾胃也。

 

邪內入則連臟故死,外出則連經故生。

 

帝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8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5:52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穀曰:四肢稟氣於脾胃,胃為臟腑之海,而陽明行氣於三陽,故四肢為諸陽之本也。

 

邪盛於胃,氣實於四肢,則能登高也。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邪亂神明,故妄言罵詈。

 

胃中邪實,不欲飲食。

 

四肢多力,則妄走也。

 

此大承氣之證。

 

其邪連經,脈必滑大,下之可生。

 

其邪連臟,脈必沉細。

 

仲景云:陽病見陰脈者死。

 

則雖有下證,不可用下法矣。

 

王夢隱曰:溫病誤投熱藥補劑,亦有此候。

 

經證亦有可用白虎湯者。

 

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證果實,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而斷其必死也。

 

凡熱邪壅遏,脈多細 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

 

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者,為虛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8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6:17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熱論篇曰: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詒按:此言熱邪初愈,余熱留而未淨,得穀食助氣,則兩熱相合而復熾。

 

觀其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故病後必須謹調口腹,只可以清淡稀粥,漸為調養也。

 

素問玉版論要篇:岐伯曰:病溫虛甚死。

 

詒按:經言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則凡病溫者,其陰氣先虛可知。

 

使或虛而未至於甚,則養陰透邪,治之如法,猶可挽回。

 

若病溫者而至虛甚,則熱邪內訌,陰精先涸,一發燎原,不可治矣。

 

靈樞五禁篇: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

 

詒按:熱病汗出後而脈轉盛躁,此熱邪深伏於陰,至汗出而邪機始動而外露,則其伏邪必重,故曰逆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8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7:10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吳鞠通曰:人迎躁,邪在上焦也,故取之諸陽,以泄其邪,陽氣通則汗隨之。

 

陽盛則陰衰,瀉陽則陰得安其位,故曰實其陰。

 

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陰之不足,故曰補其不足也。

 

溫熱病未有不傷陰者,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熱之吃緊大綱。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

 

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詒按:熱甚而脈浮躁則可刺,當急取之,令其熱邪從汗泄而解。

 

若脈陰陽俱靜,是陽證見陰脈,已有死征,故勿刺。

 

脈口動喘而短者,熱壅於肺也。

 

刺手大指間肺之少商穴,俾肺之熱痹開而汗泄則解矣。

 

熱邪灼爍血分則溲血,陰液被爍則口乾,下焦陰傷已甚,而脈又微小,則不惟陰涸,而陽亦傷矣,故主死。

 

已得汗而脈尚躁,喘且復熱,是熱不為汗衰,而化源且絕矣,故死。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而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齒噤 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8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8:04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顴赤而噦,腎陰已竭而虛陽上脫之證,故死。

 

已泄而腹尚滿,是陰下脫而邪不減,與熱不為汗衰者相似,故死。

 

目不明,陰脫也;陰脫而仍熱;故死。

 

熱滿當泄,老人幼兒不任攻伐,則熱無出路,故死。

 

熱蘊無汗,上逆則嘔,下迫則血溢,上下交征,陰液易固,故為死候。

 

舌本爛,乃腎火上結,與胃熱熾而口糜者不同。

 

若既爛而熱仍不已,亦為死候。

 

汗不至足,是肺氣不下行而化源將絕也。

 

咳衄乃邪閉於上,無汗則邪不外泄,又兼化源將絕之征,故曰死。

 

髓熱如骨蒸之狀,邪熱深入於腎也。

 

熱而痙,致見腰折等證,是邪熱深入於肝也。

 

腎肝為熱邪所爍,故死。

 

吳鞠通曰:此節歷敘熱病之死征,以禁人之刺,大抵由於陰竭者為多。

 

然刺固不可,亦有可藥而愈者,蓋刺法能泄能通,開熱邪之閉結最速;至於益陰以存津,則刺法之所短,湯藥之所長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9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9:18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