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公羊傳註疏】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5-9 15:33: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目錄


往者略依胡毌生《條例》,(○毌音無。)

 

多得其正,疏「往者」,至「其正」。

 

○解云:胡毋生本雖以《公羊》經、傳傳授董氏,猶自別作《條例》,故何氏取之以通《公羊》也。

 

雖取以通傳意,猶謙未敢言已盡得胡毋之旨,故言「略依」而已。

 

何氏本者作《墨守》以距敵《長義》,以強義,為《廢疾》以難《穀梁》,造《膏肓》以短《左氏》,盡在注傳之前,猶鄭君先作《六藝論》訖,然後注書,故云「往者」也。

 

何氏謙不言盡得其正,故言「多」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5-9 15:33:4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目錄


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

 

(○隱括,古奪反,結也。)

 

疏「故遂」至「墨焉」。

 

○解云:隱謂隱審,括謂檢括,繩墨猶規矩也。

 

何氏言已隱審撿括《公羊》,使就規矩也。

 

然則何氏最存《公羊》也。

 

而讖記不見者,書不盡言故也。

 

而舊云善射者,隱括令審,射必能中,何氏自言已隱括《公羊》,能中其義也。

 

凡木受繩墨,其直必矣,何氏自言規矩《公羊》,令歸正路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5: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起元年,盡元年)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隱公第一(○陸曰:解詁,佳買反;下音古,訓也。)

 

疏「春秋」至「第一」。

 

○解云:案舊題云「春秋隱公經傳解詁第一公羊何氏,」則云:《春秋》者,一部之總名;

 

隱公者,魯侯之諡號;

 

經傳者,雜縟之稱;

 

解詁者,何所自目;

 

第一者,無先之辭;

 

《公羊》者,傳之別名;

 

何氏者,邵公之姓也。

 

今定本則升「公羊」字在「經傳」上退「隱公」字在「解詁」之下,未知自誰始也。

 

又云「何休學」,今案《博物誌》曰:「何休注《公羊》,云『何休學』。

 

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謙辭受學於師,乃宣此義不出於巳』。」

 

此言為允,是其義也。

 

○問曰:《左氏》以為魯哀十一年夫子自衛反魯,十二年告老,遂作《春秋》,至十四年經成,不審《公羊》之義,孔子早晚作《春秋》乎?

 

○答曰:《公羊》以為哀公十四年獲麟之後,得端門之命,乃作《春秋》,至九月而止筆,《春秋說》具有其文。

 

○問曰:若《公羊》之義,以獲麟之後乃作《春秋》,何故「大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絏,乃喟然而歎曰:是餘罪也」,「夫昔西伯拘羑裏,演《易》;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自黃帝始作其文也。

 

案《家語》孔子厄於陳、蔡之時,當哀公六年,何言十四年乃作乎?

 

○答曰:孔子厄陳、蔡之時,始有作《春秋》之意,未正作其正作猶在獲麟之後也。

 

故《家語》云:「晉文之有霸心,起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起於會稽。」

 

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庸知非激憤厲誌,始於是乎者?

 

是其有意矣。

 

○問曰:若《左氏》以為夫子魯哀公十一年自衛反魯,至十二年告老,見周禮盡在魯,魯史法最備,故依魯史記修之以為《春秋》。

 

《公羊》之意,據何文作《春秋》乎?

 

○答曰:案閔因敘云:「昔孔子受端門之命,製《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

 

《感精符》、《考異郵》、《說題辭》具有其文。」

 

以此言之,夫子脩《春秋》,祖述堯、舜,下包文、武,又為大漢用之訓世,不應專據魯史,堪為王者之法也,故言據百二十國寶書也。

 

周史而言寶書者,寶者,保也,以其可世世傳保以為戒,故云寶書也。

 

○問曰:若然,《公羊》之義,據百二十國寶書以作《春秋》,今經止有五十餘國,通戎夷宿潞之屬,僅有六十,何言百二十國乎?

 

○答曰:其初求也,實得百二十國史,但有極美可以訓世,有極惡何以戒俗者,取之;

 

若不可為法者,皆棄而不錄,是故止得六十國也。

 

○問曰:若言據百二十國寶書以為《春秋》,何故《春秋說》云「據周史立新經」乎?

 

○答曰:閔因敘云:「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以此言之,周為天子,雖諸侯史記,亦得名為周史矣。

 

○問曰:《六藝論》云:「六藝者,圖所生也。」

 

然則《春秋》者,即是六藝也,而言依百二十國史以為《春秋》何?

 

○答曰:元本「河出圖,洛出書」者,正欲垂範於世也。

 

王者遂依圖書以行其事,史官錄其行事以為《春秋》,夫子就史所錄,刊而脩之,云出圖書,豈相妨奪也?

 

○問曰:案《三統曆》云:「春為陽中,萬物以生;

 

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

 

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不審何氏何名《春秋》乎?

 

○答曰:公羊何氏與賈、服不異,亦以為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

 

而《春秋說》云「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者,道春為生物之始,而秋為成物之終,故云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也。

 

而舊云《春秋說》云「哀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作《春秋》,九月書成。

 

以其書作秋成,故云《春秋》也」者,非也,何者?

 

案莊七年經云「星霣如雨」,傳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

 

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

 

何氏云:「『不脩春秋』,謂史記也。

 

古者謂史記為『春秋』。」

 

以此言之,則孔子未脩之時已名《春秋》,何言孔子脩之春作秋成,乃名《春秋》乎?

 

○問曰:《春秋》據史書而為之,史有左右,據何史乎?

 

○答曰:《六藝論》云:「《春秋》者,國史所記人君動作之事,左史所記為《春秋》,右史所記為《尚書》。」

 

是以《玉藻》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鄭注云:「其書《春秋》、《尚書》其存者。」

 

記文先言左史,鄭注先言《春秋》,明以左史為《春秋》矣。

 

云云之說,《左氏》首已成解,不能重載。

 

夫子所以作《春秋》者,《解疑論》云:「聖人不空生,受命而製作,所以生斯民,覺後生也。

 

西狩獲麟,知天命去周,赤帝方起,麟為周亡之異,漢興之瑞,故孔子曰『我欲托諸空言,不如載諸行事』。

 

又聞端門之命,有製作之狀,乃遣子夏等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脩為《春秋》,故《孟子》云:『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故《史記》云:『《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

 

以此言之,則孔子見時衰政失,恐文、武道絕,又見麟獲,劉氏方興,故順天命,以製《春秋》以授之。

 

必知孔子製《春秋》以授漢者。

 

案《春秋說》云:「伏羲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瀆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亂製。」

 

又云:「丘攬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製法,陳敘圖錄。」

 

又云:「丘水精治法,為赤製功。」

 

又云:「黑龍生為赤,必告云象使知命。」

 

又云:「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周滅火起,薪採得麟。」

 

以此數文言之,《春秋》為漢製明矣。

 

○問:案莊七年「星霣如雨」,傳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

 

又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傳云「伯於陽者何?

 

公子陽生也。

 

子曰:『我乃知之矣。

 

』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

 

』曰:『如爾所不知何?

 

《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其詞則丘有罪焉爾』」,何故孔子脩《春秋》,有改之者何?

 

可改而不改者何?

 

○答曰:其不改者,勿欲令人妄億措其改者,所以為後法故或改或不改示此二義。

 

疏問曰:《公羊》以魯隱公為受命王,黜周為二王後。

 

案《長義》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隱公人臣而虛稱以王,周天子見在上而黜公侯,是非正名而言順也。

 

如此,何以笑子路率爾?

 

何以為忠信?

 

何以為事上?

 

何以誨人?

 

何以為法?

 

何以全身?

 

如此若為通乎?

 

○答曰:《孝經》說云:「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然則其微似之語獨傳子夏,子夏傳與公羊氏,五世乃至漢胡毋生、董仲舒,推演其文,然後世人乃聞此言矣。」

 

孔子卒後三百歲,何不全身之有?

 

又《春秋》藉位於魯,以託王義,隱公之爵不進稱王,周王之號不退為公,何以為不正名?

 

何以為不順言乎?

 

又奉天命而製作,何以謙讓之有?

 

○問曰:《春秋說》云:「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陽豫之卦。」

 

宋氏云:「夏、殷之卦名也。」

 

孔子何故不用《周易》占之乎?

 

○答曰:蓋孔子見西狩獲麟,知周將亡,又見天命有改製作之意,故用夏、殷之《易》矣。

 

或言卜則是龜之辭也,不從宋氏之說。

 

若然,應言陽豫之兆,何言卦乎?

 

蓋龜蓍通名,故言卜矣。

 

○問曰:何氏注《春秋》,始乎隱公,則天之數,不審孔子何以正於獲麟止筆乎?

 

○答曰:案哀十四年傳云「《春秋》何以始乎隱」,注云「據得麟乃作」;

 

「祖之所逮聞也」,注云「托記高祖以來,事可及問聞知者,猶曰『我但記先人所聞,辟製作之害』」;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彼注云「據哀公未終也」;

 

曰「備矣」彼注云「人道浹,王道備,必止於麟者,欲見撥亂功成於麟,猶堯、舜之隆,鳳皇來儀,故麟於周為異,《春秋》記以為瑞,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

 

絕筆於春,不書下三時者,起木絕火王,製作道備,當授漢也」是也。

 

○問曰:既言始於隱公則天之數,複言三世,故發隱公何?

 

○答曰:若論象天數,則取十二;

 

緣情製服宜為三世,故禮為父三年,為祖期,為高祖、曾祖齊衰三月。

 

據哀錄隱,兼及昭、定,已與父時事,為所見之世;

 

文、宣、成襄、王父時事,謂之所聞之世也;

 

隱、桓、莊、閔、僖,曾祖、高祖時事,謂之所傳聞之世也。

 

製治亂之法,書大夫之卒,文有詳略,故日月備於隱,如是,有罪之見錄,不日卒於得臣,明有過以見罪;

 

益師不日,著恩遠之辭。

 

○問曰:鄭氏云:「九者,陽數之極」,九九八十一,是人命終矣,故《孝經援神契》云「《春秋》三世,以九九八十一為限」。

 

然則隱元年盡僖十八年為一世,自僖十九年盡襄十二年又為一世,自襄十三年盡哀十四年又為一世,所以不悉八十一年者,見人命參差,不可一齊之義。

 

又顏安樂以襄二十一年孔子生後,即為所見之世。

 

顏、鄭之說,實亦有途,而何氏見何文句,要以昭、定、哀為所見之世,文、宣、成、襄為所聞之世,隱、桓、莊、閔、僖為所傳聞之世乎?

 

○答曰:顏氏以為襄公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傳云「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

 

以近書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婁快來奔」,傳云:「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

 

以近書也」,二文不異,同宜一世,若分兩屬,理似不便。

 

又孔子在襄二十一年生,從生以後,理不得謂之所聞也。

 

顏氏之意,盡於此矣。

 

何氏所以不從之者,以為凡言見者,目睹其事,心識其理,乃可以為見,孔子始生,未能識別,寧得謂之所見乎?

 

故《春秋說》云「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不分疏」,二十一年巳後明為一世矣。

 

邾婁快、邾婁鼻我雖同有以近書之傳,一自是治近昇平書,一自是治近大平書,雖不相幹涉,而漫指此文乎?

 

鄭氏雖依《孝經》說文取襄十二年之後為所見之世爾時孔子未生焉。

 

得謂之所見乎?

 

故不從之。

 

○問曰:《孝經說》文實有九九八十一為限之言,《公羊》信緯,可得不從乎?

 

○答曰:《援神契》者,自是《孝經緯》橫說義之言,更作一理,非是正解《春秋》之物,故何氏自依《春秋說》為正解明矣。

 

○問曰:《左氏》出自丘明,便題云《左氏》;

 

《公羊》、《穀梁》出自卜商,何故不題曰「卜氏傳」乎?

 

○答曰:《左氏傳》者,丘明親自執筆為之,以說經意,其後學者題曰《左氏》矣。

 

且《公羊》者,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漢景帝時,公羊壽共弟子胡毌生乃著竹帛,胡毌生題親師,故曰《公羊》,不說卜氏矣。

 

《穀梁》者,亦是著竹帛者題其親師,故曰《穀梁》也。

 

○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

 

○答曰:何氏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總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

 

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

 

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

 

故何氏作《文諡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

 

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問曰:案宋氏之注《春秋說》:「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內,是三科也。

 

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

 

時與日月,詳略之旨也;

 

王與天王天子,是錄遠近親疏之旨也;

 

譏與貶絕,則輕重之旨也。」

 

如是,三科九旨,聊不相幹,何故然乎?

 

○答曰:《春秋》之內,具斯二種理,故宋氏又有此說,賢者擇之。

 

○問曰:《文諡例》云:「此《春秋》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以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紀也。」

 

然則三科九旨之義,已蒙前說,未審五始、六輔、二類、七等之義如何?

 

○答曰:案《文諡例》下文云: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是也。

 

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

 

二類者,人事與災異是也。

 

○問曰:《春秋說》云:「《春秋》書有七缺。」

 

七缺之義如何?

 

○答曰:七缺者,惠公妃匹不正,隱、桓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

 

文薑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

 

大夫無罪而致戮,為君之道缺也;

 

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

 

僖五年「晉侯殺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宋公殺其世子痤」,殘虐枉殺其子,是為父之道缺也;

 

文元年「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髡」,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弒其君固」,是為子之道缺也;

 

桓八年「正月,已卯,蒸」,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嚐」,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脩,周公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6:3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何休學(○學者,言為此經之學,即注述之意。)

 

元年春王正月(○正月,音征,又音政,後放此。)

 

疏「元年,春,王正月」。

 

○解云:若《左氏》之義,不問天子諸侯,皆得稱元年。

 

若《公羊》之義,唯天子乃得稱元年,諸侯不得稱元年。

 

此魯隱公,諸侯也,而得稱元年者,《春秋》托王於魯,以隱公為受命之王,故得稱元年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6:5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元年者何?

 

(諸據疑,問所不知,故曰者何。)

 

疏「元年者何」。

 

○解云:凡諸侯不得稱元年,今隱公爵猶自稱侯,而反稱元年,故執不知問。

 

○注「諸據」至「者何」。

 

○解云:謂諸據有疑理,而問所不知者,曰者何,即僖五年秋「鄭伯逃歸不盟」之下,傳云「不盟者何」,注云「據上言諸侯,鄭伯在其中,弟子疑,故執不知問」;

 

成十五年「仲嬰齊卒」之下,傳云「仲嬰齊者何」,注云「疑仲遂後,故問之」是也。

 

若據彼難此,即或言曷為,或言何以,或單言何,即下傳云「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注云「據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後言王」;

 

「公何以不言即位」,注云「據文公言即位也」;

 

「何成乎公之意」,注云「據剌欲救紀,而後不能」是也。

 

而舊解云:案《春秋》上下,但言曷為與何,皆有所據,故何氏云諸據疑者,皆無所據,故云問所不知,故曰者何也者,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7: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君之始年也。

 

(以常錄即位,知君之始年。

 

君,魯侯隱公也。

 

年者,十二月之總號,《春秋》書十二月稱年是也。

 

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係,而使春係之也。

 

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諸侯皆稱君,所以通其義於王者,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

 

《春秋》托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疏注「以常」至「始年」。

 

○解云:正以桓、文、宣、成、襄、昭及哀,皆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故曰以常錄即位,知君之始年。

 

○注「君,魯侯隱公也」。

 

○解云:案《春秋說》云:「周五等爵法五精:公之言公,公正無私;

 

侯之言候,候逆順,兼伺候王命矣;

 

伯之言白,明白於德;

 

子者,孳恩宣德;

 

男者,任功立業。

 

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禮法,統理一國,脩身絜行矣。」

 

今此侯為魯之正爵,公者,臣子之私稱,故言「君,魯侯隱公也」。

 

○問曰:五等之爵既如前釋,何名附庸乎?

 

○答曰:《春秋說》下文云:「庸者,通也。

 

官小德微,附於大國以名通,若畢星之有附耳然。」

 

故謂之附庸矣。

 

○注「變一為元」。

 

○解云:以下有二年三年,知上宜云一年,而不言一年,變言元年,故決之。

 

○注「元者」,至「始也」。

 

○解云:《春秋說》云:「元者,端也。

 

氣泉」。

 

注云:「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

 

宋氏云:「無形以起,在天成象;

 

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

 

然則有形與無形,皆生乎元氣而來,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注「故上」至「係之」。

 

○解云:《春秋說》云:「王不上奉天文以立號,則道術無原,故先陳春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後陳春矣。」

 

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

 

○注「不言」至「王者」。

 

○解云:凡天子諸侯同得稱君,但天子不得稱公,故《喪服》云君,鄭云「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是也。

 

今據魯而言,不言公之始年,而言君之始年者,見諸侯不得稱元,會假魯為王,乃得稱元,故傳言「君之始年」,微欲通魯於王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8: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春者何?

 

(獨在王上,故執不知問。)

 

疏注「獨在」至「知問」。

 

○解云:春夏秋冬皆是四時之名,而夏秋冬三時,常不得配王言之,唯有「春」字常在「王」上,故怪而問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8: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歲之始也。

 

(以上係「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歲之始也。

 

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昏鬥指東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

 

歲者,總號其成功之稱,《尚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也。

 

○辟,婢亦反,本亦作「辟」稱,尺證反,下「之稱」、「卑稱」同。)

 

疏「歲之始也」。

 

○問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實是《春秋》之五始,而傳直於「元年」、「春」之下發言始,而「王」、「正月」下不言始何?

 

○答曰: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欲見尊重天道,略於人事故也。

 

○注「春者」至「之端」。

 

○解云:《易說》云:「孔子曰:『《易》始於大極,大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故生四時也。」

 

言天地開辟,分為四時,春先為端始也。

 

○注「養生之首」。

 

○解云:《乾鑿度》云:「震生萬物於東方,夫萬物始生於震。

 

震,東方之卦也。

 

陽氣施生,愛利之道,故東方為仁矣。」

 

故言養生之首,言是養生萬物之初首。

 

○注「法象所出」。

 

○解云:《周禮•大宰》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政於邦國都鄙,縣治象之法於象魏,挾日而斂之。」

 

是象魏之法於時出之,故曰法象所出矣。

 

○注「「四時本名也」。

 

○解云:凡四時,先春,次夏,次秋,次冬,百代所不變,故言春者,四時本名矣。

 

○注「昏鬥」至「冬也」。

 

○解云:皆《春秋說》文也。

 

○注「歲者」至「之稱」。

 

○解云:四時皆於萬物有功,歲者,是兼總其成功之稱也。

 

若以當代相對言之,即唐虞曰載,夏曰歲,殷曰祀,周曰年;

 

若散文言之,不問何代,皆得謂之歲矣。

 

等取一名,而必取歲者,蓋以夏數為得天正故也。

 

亦有一本云「歲者總號成功之稱也」。

 

○注「尚書」至「是也」。

 

○解云:此《堯典》文,彼鄭注云:「以閏月推四時,使啟、閉、分、至不失其常,著之用成歲曆,將以授民時,且記時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9: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王者孰謂?

 

(孰,誰也。欲言時王則無事,欲言先王又無諡,故問誰謂。)

 

疏注「欲言」至「無事」。

 

○解云:時王,即當時平王也。

 

若是當時平王,應如下文「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是其事也。

 

今無此事,直言王,故疑非謂當時之王矣。

 

○注「欲言」至「無諡」。

 

○解云:正以死諡,周道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29:2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謂文王也。

 

(以上係王於春,知謂文王也。

 

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係天端。

 

方陳受命製正月,故假以為王法。

 

不言諡者,法其生,不法其死,與後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疏注「以上」至「王也」。

 

○解云:春者,端始。

 

文王者,周之始受命製法之王,理宜相係,故見其係春,知是文王,非周之餘王也。

 

○問曰:《春秋》之道,今有三王之法,所以通天三統,是以《春秋說》云「王者孰謂?

 

謂文王也。

 

疑三代不專謂文王」,而傳專云文王,不取三代何?

 

○答曰:大勢《春秋》之道,實兼三王,是以《元命包》上文總而疑之,而此傳專云「謂文王」者,以見孔子作新王之法,當周之世,理應權假文王之法,故偏道之矣,故彼宋氏注云「雖大略據三代,其要主於文王者」是也。

 

○注「文王」至「之王」。

 

○解云:即《我應瑞》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戶,昌再拜稽首,受之」;

 

又《禮說》云:「文王得白馬朱鬛大貝玄龜」是也。

 

○注「天之」至「天端」。

 

○解云:天端即春也,故《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是也。

 

○注「方陳」至「王法」。

 

○解云:孔子方陳新王受命製正月之事,故假取文王創始受命製正朔者,將來以為法,其實為漢矣。

 

○注「不言」至「共之」。

 

○解云:死諡,周道,文王死來巳久,而不言諡者,正言法其生時政教正朔,故曰法其生,不法其死也。

 

言與後王共之者,不言諡,可以通之於後王。

 

後王,謂漢帝也。

 

○注「人道之始也」。

 

○解云:何氏以見上文亦始尊重天道,皆傳自有始文,故不須注云天道之始。

 

今此實天下之始,但略於人事,無始文,故須注云「人道之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0: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

 

(據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後言王。)

 

王正月也。

 

(以上係於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製月也。

 

王者受命,必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變犧牲,異器械,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

 

夏以鬥建寅之月為正,平旦為朔,法物見,色尚黑;

 

殷以鬥建丑之月為正,雞鳴為朔,法物牙,色尚白;

 

周以鬥建子之月為正,夜半為朔,法物萌,色尚赤。

 

○徽,許韋反。

 

械,戶戒反。

 

夏以,戶雅反,後放此,以意求之。

 

見,賢遍反,下「並見」同。)

 

疏注「王者」至「於人」。

 

○解云:王者受命,必徙居處者,則堯居平陽,舜居蒲阪,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之屬是也。

 

其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者,《禮記大傳》文。

 

鄭注云:「服色,車馬也。

 

徽號,旌旗之名也。

 

器械禮樂之器及兵甲也。」

 

然則改正朔者,即「正朔三而改」下注云是也。

 

易服色者,即《明堂位》云「鸞車,有虞氏之路也。

 

鉤車,夏後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夏後氏駱馬黑鬛,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鬛」之屬是也。

 

其殊徽號者,即《明堂位》云「有虞氏之旂,夏後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之屬是也。

 

其變犧牲者,即《明堂位》云:「夏後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騂剛」之屬是也。

 

其異器械者,器即《明堂位》云:「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壘,夏後氏之尊也。

 

著,殷尊也。

 

犧象,周尊也」,注云「泰用瓦;

 

著,著地無足」;

 

「夏後氏之鼓足」,彼注云「足謂四足也」;

 

「殷楹鼓」彼注云「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

 

「周縣鼓」,注云「縣,縣之簨虡也」。

 

其械者,即兵甲也,何氏莊三十二年注云「有攻守之器曰械」是。

 

而言異者,即《釋器》云「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蓋以為異代相變,故云異也。

 

所以止變此等者,其親親、尊尊之屬不可改,即《大傳》云「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是也。

 

○注「夏以」至「尚赤」。

 

○解云:凡草物皆十一月動萌而赤,十二月萌牙始白,十三月萌牙始出而首黑,故各法之,故《書傳略說》云:「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牙」,注云「謂三王之正也。

 

至動,冬日至物始動也。

 

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

 

天有三生三死,故土有三王,生特一生死,是故周人以日至為正,殷人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

 

是故三統三王,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是也。

 

○問曰:若如此說,則三王所尚,各自依其時物之色,何故《禮說》云「若尚色,天命以赤尚赤,以白尚白,以黑尚黑」,宋氏云「赤者,命以赤烏,故周尚赤;

 

湯以白狼,故尚白;

 

禹以玄珪,故尚黑也」。

 

以此言之,三代所尚者,自是依天命之色,何言法時物之牙色乎?

 

○答曰:凡正朔之法,不得相因,滿三反本,禮則然矣,但見其受命將王者,應以十一月為正,則命之以赤瑞;

 

應以十二月為正,則命以白瑞;

 

應以十三月為正,即命之以黑瑞,是以《禮說》有此言,豈道不複法其牙色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0: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何言乎王正月?

 

(據定公有王無正月)

疏注「據定」至「正月」。

 

○解云: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晉人執宋仲幾於京師」,是有王無正月。

 

凡十二公即位皆在正月,是以不問有事無事,皆書「王正月」,所以重人君即位之年矣。

 

若非即位之年,正月無事之時,或有二月王,或有三月王矣,但定公即位在六月,正月複無事,故書三月王也,其正月時不得書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1:0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大一統也。

 

(統者,始也,總係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製,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係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疏「大一統也」。

 

○解云: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注「總係之辭」。

 

○解云:凡前代既終,後主更起,立其正朔之初,布象魏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係於正月而得其所,故曰總係之辭。

 

○注「故云政教之始」。

 

○解云:亦以傳不言始,故足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1: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公何以不言即位?

 

(據文公言即位也。

 

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

 

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

 

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製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並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係,不可不察也。

 

○治,直吏反。

 

夫,音扶。)

 

疏注「據文公言即位也」。

 

○解云: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問曰:桓公元年春亦書即位,傳所以不從始,而遠據文公何?

 

○答曰:正以文公正即位之始故也。

 

桓公篡而即位,非其正,故雖即位在文公前,猶不據之。

 

○注「即位者,一國之始」。

 

○解云:亦以傳無始文,故言此也。

 

○注「政莫大於正始」。

 

○解云:為下作文勢也。

 

言凡欲正物之法,莫大於正其始時,是以《春秋》作五始,令之相正也。

 

○注「乃天」至「不察也」。

 

○解云:「元年春」者,天之本;

 

「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言萬物之所係者,《春秋》以之為始,令萬物係之,故不可不察其義。

 

成公意也。

 

(以不有正月而去即位,知其成公意。

 

○而去,起呂反,下「去」同。)

 

疏注「以不」至「公意」。

 

○解云:下十一年傳云「隱何以無正月?

 

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然則正月者,是公縣象魏出教令之月,今公既有讓意,故從二年已後,終隱之篇,常去正月以見之,故曰不有正月也。

 

然則今此注云「不有正月」者,謂從二年恆去正月也。

 

今元年去即位,故知成公意矣。

 

今元年言正月者,公時實行即位之禮,故見之。

 

然則公意讓而行即位者,厭民臣之心故也。

 

舊云以有正月而去即位,云無「不」字,言凡書正月為公即位出也,以元年有正月,即公實行即位禮,而孔子去即位,知其成公讓意者,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2: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何成乎公之意?

 

(據剌欲救紀而後不能。

 

○剌欲,七賜反。

 

後皆同,更不音。)

 

疏注「據剌」至「不能」。

 

○解云:莊三年「冬,公次於郎」,傳曰「其言次於郎何?

 

剌欲救紀而後不能也」。

 

然則欲救紀是善事,公不能救紀,是不終善事,而《春秋》書「次於郎」以剌之。

 

今隱公有讓心,實是善事,但終讓不成,為他所殺,亦是善心不遂,而《春秋》善之,故以為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2:3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公將平國而反之桓。

 

(平,治也。時廢桓立隱不平,故曰平,反還之。)

 

曷為反之桓?

 

(據已立也。)

 

桓幼而貴,隱長而卑。

 

(長者,已冠也。

 

禮,年二十見正而冠。

 

《士冠禮》曰:「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

 

醮於客位,加有成也。

 

三加彌尊,諭其誌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

 

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

 

○隱長,丁丈反,注及下皆同。

 

已冠,工亂反,下同。

 

適子,丁曆反,下同。

 

醮,子笑反。)

 

疏注「禮年」至「而冠」。

 

○解云:若以襄九年《左傳》言魯襄公年十二而冠也。

 

依《八代記》,即少昊亦十二而冠,則知天子諸侯幼即位者,皆十二而冠矣,是以《異義》「古《尚書》說」云「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一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開金縢之書」。

 

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是其證也。

 

但隱公冠當惠公之世,從士禮,故二十成人乃冠,是以何氏即引《士冠禮》以解之。

 

所以必二十冠者,《異義》「今禮戴說」云「男子,陽也,成於陰,故二十而冠」是矣。

 

而言見正者,欲道庶子不冠於阼階故也。

 

○注「士冠」至「成也」。

 

○解云:鄭彼注云「每加於阼,則醮之於客位,所以尊敬之,成其為人也」是矣。

 

凡此,《士冠禮》及《禮記•冠義》、《郊特牲》亦有此文。

 

鄭注《冠義》云「阼,謂主人之北也。

 

適子冠於阼,若不醴,則醮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也。

 

戶西為客位,庶子冠於房戶外,又因醮焉,不代父也」。

 

鄭注《昏義》云「酌而無酬酢曰醮。

 

醮之禮如冠醮與」。

 

○注「三加」至「誌也」。

 

○解云:此《士冠記》文。

 

三加者,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也。

 

彼記云「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鄭注云「大古,唐虞以上」,「重古始冠,冠其齊冠也」;

 

「諭其誌」者,彼鄭注云 「彌猶益也。

 

冠服後加益尊,諭其誌者,欲其德之進也」是矣。

 

注《郊特牲》云「冠益尊,則誌益大也」。

 

○注「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解云:亦彼記之文。

 

鄭注云「名者,質,所受於父母,冠成人益文,故敬之」是也。

 

○注「公侯」至「造也」。

 

○解云:此亦《士冠禮記》文。

 

彼鄭注云「造,作也。

 

自夏初以生,諸侯雖父死子繼,年未滿五十者,亦服士服,行士禮,五十乃命也。

 

至其衰末,上下相亂,篡弒所由生,故作公侯冠禮,以正君臣也」。

 

引之者,見當時公侯有冠之言。

 

○注「天子」至「貴者」, ○解云:此亦記文。

 

鄭注《郊特牲》云「儲君副主猶云士也,明人有賢行著德,乃得貴也」。

 

引之者,見隱公冠時年已二十,宜從士禮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3:1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其為尊卑也微,(母俱媵也。○媵,以證反,又繩證反。)

 

國人莫知,(國人,謂國中凡人。

 

莫知者,言惠公不早分別也。

 

男子年六十閉房,無世子,則命貴公子。

 

將薨亦如之。)

 

疏注國人」至「別也」。

 

○解云:古者一娶九女,一嫡二媵,分為左右,尊卑權寵灼然,則朝廷之上,理應悉知。

 

今此傳云國人不知,明是國內凡人也。

 

雖然,事大非小,若早分別,亦應知悉,故注言惠公不早分別,是其義也。

 

○注「男子」至「如之」。

 

○解云:男子六十陽道閉藏,若仍無世子,其正夫人必無有生世子之理,故命貴公子以為世子也。

 

若未滿六十,則無立庶子為世子之法,何者?

 

立而複黜,是乃亂道故也。

 

然則言閉房者,行房之事閉也。

 

知男子六十陽道閉藏者,《家語》云「男女不六十者不間居」,間居不禁,閉房明矣。

 

言將薨亦如之者,謂未滿六十者,將薨之時,亦命貴公子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3:4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隱長又賢,(此以上皆道立隱所緣。○以上,時掌反,他皆放此。)

 

諸大夫扳隱而立之。

 

(扳,引也。

 

諸大夫立隱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

 

孔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扳,普顏反,又必顏反,引也;

 

舊敷間反。)

 

疏注「諸大」至「秋前」。

 

○解云:公子翬弒隱立桓公,仲遂弒赤立宣公,皆貶去公子以起見之。

 

今此諸大夫廢桓立隱,亦是不正,何故不作文貶之以見罪?

 

正以在春秋前,欲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故也。

 

○注「不戒」至「之暴」。

 

○解云:此《堯曰》文。

 

何氏以不先告戒,比視之而責其成功為暴矣。

 

隱於是焉而辭立,(辭,讓也。言隱欲讓。)

 

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

 

(是時公子非一。)

 

疏注「是時公子非一」。

 

○解云:隱公疑桓不知得立以否,故知公子非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4: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且如桓立,(且如,假設之辭。)

 

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隱見諸大夫背正而立已不正,恐其不能相之。○相,息亮反。背正,步內反,下同。)

 

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

 

(凡者,凡上所慮二事皆不可,故於是已立,欲須桓長大而歸之,故曰為桓立,明其本無受國之心,故不書即位,所以起其讓也。

 

○為,於偽反,注同。)

 

疏注「凡者」至「二事」。

 

○解云:已若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得立以否,是其一慮也;

 

假令使桓得立,又恐諸大夫不能相幼君,是其二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18:34:4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一 隱公卷一


隱長又賢。

 

何以不宜立?

 

(據賢繆公與大夫,玃且長以得立,○繆,音穆。玃且,俱縛反;下子餘反。)

 

疏注「據賢」至「大夫」。

 

○解云:文十二年經書「秦伯使遂來聘」,傳云「秦無大夫,此何以書?

 

賢繆公也。

 

何賢乎繆公?

 

以為能變也」,注云「感而自變悔,遂霸西戎,故因其能聘中國,善而與之,使有大夫也」。

 

今此亦善隱能讓,何故不與使得立乎?

 

故難之。

 

○注「玃且長以得立」。

 

○解云:文十四年「晉人納捷菑於邾婁」,傳曰「貴則皆貴矣。

 

雖然,玃且也長」,彼以玃且長,故傳與邾婁人立之。

 

今此隱亦長,何故不宜立乎?

 

故難之。

 

然則傳言長,據玃且;

 

傳言賢,據繆公。

 

而何氏先解繆公者,以其事在前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59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