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二】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耐,古能字。
傳書世異,古字時有存者,則亦有今誤矣。
意,心所無慮也。
辟,開也。
○耐音能。
辟,婢亦反,徐芳益反。
傳,丈專反。
[疏]「故聖」至「為之」。
○正義曰:此承上「君死社稷」以統於下,然後能治其國,因上生下,故云「故」也。
○「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此孔子說聖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為一家,能以中國共為一人者,問其所能致之意。
○「非意之也」者,釋其能致之理,所以能致者,非是以意測度謀慮而已,須知其諸事,謂以下之事。
○「必知其情」者,謂必知民之情也,則下文七情是也。
○「辟於其義」者,謂開闢其義以教之,則下文「父慈、子孝」十者之類是也。
○「明於其利」者,謂顯明利事以安之,則下文「講信脩睦」是也。
○「達於其患」者,謂曉達其禍患而防護之,則下文「爭奪相殺」是也。
○「然後能為之」者,聖人必知此情義利患,然後能使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皆感義懷德而歸之。
○注「耐古」至「開也」。
○正義曰:按《說文》云:耐者,須也。
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
古者犯罪以髡其須,謂之耐罪,故字從寸,寸為法也。
以不虧形體,猶堪其事,故謂之耐。
《漢書•惠帝紀》中具有其事,古之能字為此耐字,取堪能之義,故古之能字,皆作耐字。
後來能字乃假借鱉三足為能,是後世傳書世人殊異,耐字悉作能也,故云「傳書世異」。
今書雖悉作能,或有作耐字者,則此「耐以天下為一家」及《樂記》云「人不耐無樂」,仍作耐字,是「古字時有存者」。
云「則亦有今誤矣」者,今書雖存古字為「耐」,亦有誤不安「寸」,直作「而」字,則《易•屯•彖》云「利建侯,而不寧」及劉向《說苑》「能」字皆為「而」也,是「亦有今誤矣」。
按鄭注《樂記》:「耐,古能字,後世變之,此獨存焉,古以能為三合字。」
兩注雖異,其意同矣。
彼云「後世變之」,即此「傳書世異」也。
彼云「此獨存焉」,即此云「古字時有存者」,云「古以能為三台字」者,謂今世以「能」字為堪能之「能」,古者以「能」字為三台字,是古今異也。
云「意,心所無慮」者,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無慮,即慮無也。
宣十二年《左傳》云:「前茅慮無。」
是備慮無形之處,謂聖人以德義而感天下,非是以意豫前無時以惻度思慮,故云「非意」也。
一云:心所無慮,謂心無所思慮,但知其情等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