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刺蒺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5 06:3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5 08:51 編輯

醫學百科●刺蒺藜

 

拼音

 

cìjílí

 

《*辭典》:刺蒺藜出處《本草衍義》拼音名CJL別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果實,碾去硬刺,簸凈雜質。

 

原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

 

莖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數分枝,枝長30~60厘米,表面有縱紋。

 

雙數羽狀復葉,對生,葉連柄長2.5~6厘米;

 

托葉對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狀披針形;

 

小葉5~7對,具短柄或幾無柄,小葉片長橢圓形,長5~16毫米,寬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僅中脈及邊緣疏生細柔毛,下面毛較密。

 

花單生葉腋間,直徑8~20毫米,花梗絲狀;

 

萼片5,卵狀披針形,邊緣膜質透明;

 

花瓣5,黃色,倒廣卵形;

 

花盤環狀;

 

雄蕊10,生于花盤基部,其中5枚較長且與花瓣對生,在基部的外側各有1小腺體,花藥橢圓形,花絲絲狀;

 

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圓柱形,柱頭5,線形。

 

果五角形,直徑約1厘米,由5個果瓣組成,成熟時分離,每果瓣呈斧形,兩端有硬尖刺各-對,先端隆起,具細短刺。

 

每分果有種子2~3枚。

 

花期5~7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砂丘、路旁。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

 

此外,四川、江蘇,云南、陜西、新疆、青海、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湖北、湖南等地亦產。

 

性狀干燥果實由5個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狀五棱形,直徑6~10毫米,有的單獨存在。

 

小果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許多網紋及小刺,并有一對長刺和一對短刺,經碾除硬刺者,則可見有殘存的斷痕及表面的網紋。

 

質堅硬,刺手,切斷面可見白色或黃白色有油性的種仁。

 

無臭,味苦辛。

 

以顆粒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蕓香糖甙、刺蒺藜甙、過氧化物酶。

 

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揮發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微量生物堿等;

 

又含皂甙1.47%。

 

種子含生物堿哈爾滿和哈爾明堿,不含皂甙。

 

藥理作用①降低血壓作用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

 

其生物堿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②利尿作用白蒺藜在印度民間作為利尿劑用;

 

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鉀鹽的存在。

 

但有人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堿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③其他作用蒺藜生物堿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與乙酰膽堿表現拮抗。

 

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

 

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只含硝酸鉀,吃入體內后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

 

鹽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曬干。

 

(每蒺藜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雷公炮炙論》:"凡使蒺藜,揀凈,蒸,從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苦辛,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別錄》:"辛,微寒(一作’溫’),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入肝、肺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散風,明目,下氣,行血。

 

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

 

①《本經》:主惡血,破癱結積聚,喉痹,乳難。

 

"②《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

 

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③《藥性論》:"治諸風疬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④《日華子本草》:"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墮胎。

 

"⑤《本草圖經》:"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乳,帶下。

 

"⑥《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⑦《會約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濕瘡。

 

"⑧《本草再新》:"鎮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濕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⑨《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

 

"⑩《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或研末撤。

 

注意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烏頭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

 

附方①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

 

四味煉蜜為丸。

 

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

 

(《方龍潭家秘》)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

 

共為散。

 

每早服食后三錢,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③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

 

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④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圣惠方》)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

 

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⑥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

 

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外臺》)⑦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

 

干易之。

 

(《千金方》蒺藜散)⑧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

 

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

 

(《方龍潭家秘》)⑨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

 

(《儒門事親》當歸散)⑩滅瘢:蒺藜子、山梔子仁各一合。

 

上二味為散,醋漿和如泥,臨臥時以涂之,旦洗之。

 

(《救急方》)⑾治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綱目》)⑿治牙齒動搖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

 

(《御藥院方》)各家論述①《本草匯言》:"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

 

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

 

《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

 

甄氏方主筋結疬瘍,肺癰肺痿,咳逆膿血等疾;

 

蘇氏方主水結浮腫,氣臌喘滿,疸黃腳氣等疾;

 

李氏方主血結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難乳巖等疾。

 

總而論之,《別錄》所主者風,甄氏所主者氣,蘇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

 

然四家之說雖有不同,去滯生新,是其專成,故婦科方中以此催生墮胎,良有以焉。

 

"②《本草正》:"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

 

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

 

去風解毒,白者良。

 

"③《本經逢原》:"白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響導。

 

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

 

《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痹乳難,以苦能泄,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

 

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

 

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

 

"④《植物名實圖考》:"蒺藜,近時《臨證指南》一書,用以開郁,凡脅上、乳間橫悶滯氣,痛脹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

 

蓋其氣香,可以通郁,而能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

 

"⑤《本草便讀》:"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故能治風痹目疾,乳癰積聚等癥。

 

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

 

摘錄《*辭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cijili_7300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7 04:23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