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清代瓷器】 清代製瓷中心在江西景德鎮。
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恢復御窯廠,逐漸修改景德鎮陶政;派督陶官總理窯務。
如康熙年間曾遣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世稱臧窯)筆帖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世稱郎窯)。
雍正年間督陶官有內務府總管年希堯遙領,而由內務府員外郎唐英實際駐廠管理窯務。
唐英督陶的時間自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協助年希堯起,至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唐英過世止,為期近三十年。
清代御窯廠廢止明代的編役制度,以及晚期採用的官搭民燒制。
清代御窯廠約三百名工匠都「支領工值食用」。
臧應選督窯時期,劉源(伴阮)進呈的御器式樣,巧妙精緻,勝過明代諸窯。
其實應歸功於不知名的工匠。
編役制度的廢除,使得御窯廠的工匠得以專精並創新。
又御窯廠所需的費用,明代由江西地方攤派,清代則改由總管內務府撥交。
御窯廠中無論是選料、製坯及彩繪俱竭盡心力,不計工費,這是官窯瓷器品質精良的原因。
清官窯瓷器中如郎窯的寶石紅極為著名,康熙後期琺瑯彩及粉彩已燒製。
五彩及青花瓷的風格初期仍受明晚期的影響,並仿明宣德成化瓷。
後期逐漸獨樹一幟。
雍乾年間,唐英督陶。
除了歷代名窯,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窯,明永樂、宣德、成化及嘉靖、萬曆窯,甚至於西洋東洋諸器皆有仿製。
當時所用的高溫及低溫色釉有五十七種之多。
其中的烏金釉、茶葉末、抹金、抹銀、胭脂紅、吹綠,以及琺瑯彩及粉彩皆臻於勝境。
仿木紋、仿銅器、仿漆器等也維妙維俏。
製胚方面雕鏤拼鑲,千奇百巧,如轉心瓶、四聯瓶、活環壺等。
紋飾更是精妙絕倫,但難免繁縟堆疊。
過於注重紋飾,易將陶瓷藝術引入歧途。
景德鎮的民窯規模很大。
曾燒製西洋風味的餐具、茶具遠銷歐美。
清代廣州設粵海關,商埠既開,石灣窯廠應運而興。
石灣窯明代尚燒製粗器,清代則有仿古、仿鈞、百圾碎、石榴紅、三彩等軸色頗受歡迎,而以雕塑人物最突出,世稱石灣公仔。
福建德化窯的白瓷亦受人喜愛,各式茶壺、文房用具、梅花林及佛像等銷往海內外。
而其青花瓷器的市場遍及臺澎、東南亞、印度、非洲東岸等地。
本省仍保藏大量的清代石灣陶器及德化青花瓷。
江蘇宜興窯自明以來,盛製紫砂壺。
清代的名家如陳鳴遠、惠孟臣及陳曼生等輩出。
紫砂亞曾遠銷泰國等地。
大致說來,清咸同年間景德鎮瓷業已趨下坡,無復雍乾的盛況。
(陳擎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