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清代瓷窯】 景德鎮瓷窯,在明末清初之際,因受戰爭影響,遭到破壞,直到康熙年間,始完全恢復,官窯瓷器因受當時政策性的保護,獲得長足之發展,而民窯始終不能與它競爭,因此也很少有名的。
嚴格的說,所謂官窯,都是官搭民燒。
清代官窯又多以督陶官吏姓氏冠首,其中著名者,大抵都在清代初期。
一、康熙官窯:為清初陶瓷工藝的一個頂點,真正代表康熙官窯作品的,有前期的臧窯度後期的郎窯。
臧窯燒毀於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西元一六八○~一六八八)間,為清政府選派內務官臧應選到景德鎮駐廠督造的瓷器。
款識多書刑部主事劉伴阮監製,出品以鮮紅最為著名,其餘諸色兼備,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單彩軸色尤佳,其它如嬌黃、嬌紫、嬌綠、吹紅、吹青,以及仿「宜」、「成」作法的青花與五彩器,均有可觀的成就。
郎窯燒製於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一七○五、一七一二)間,為江西巡撫郎廷極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稱郎窯。
出品以寶石紅,又名紅玉者最為著名,法國人稱之為牛血紅,景德鎮人地直稱為郎窯紅。
其他如素三彩、青花鬥彩等,亦甚突出。
二、雍正官窯:創始於雍正四年,清政府派督理淮安板閘關的年希堯,兼管鎮廠窯務,六年又增派唐英為駐廠協理官,此一期間所生產的廠器,史稱年窯,清代的官窯瓷器,從此進入了全盛期。
年窯燒製於雍正四年至十三年(一七二六~一七三五)間,選料奉造,極其精雅,青彩或描堆暗花,巧樣玲瓏,仿古創新,均有獨到之處,其中尤以胭脂水釉色器,最為著名。
雍正六年以後,唐英駐廠協理督造琺瑯彩器,花樣富麗,而益清潤。
故查儉堂年窯墨注歌,稱頌年窯的成就云:「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不讓汝定官哥鈞,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
三、乾隆官窯:創於乾隆元年,雍正年間唐英系協理年希堯駐鎮督陶(一七二八~一七三五),乾隆時則繼年希堯任,調九江關監督窯務,時間大約是從乾隆元年至十四年(一七三六~一七四九),十七年至二十一年(一七五二~一七五六)。
唐英前後兼管景德鎮窯務達二十七年之久,為清代任事最久的一位督陶官吏,他將清代官窯瓷器發展到了顛峰,因此乾隆年間的官窯,又號稱唐窯,此皆為唐英對景德鎮窯務貢獻所致。
據唐英所撰之陶成記事碑臚列之唐窯諸色瓷釉,仿古採今,當時已達五十七種之多,例如:釉色有粉青、大綠、米色、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天藍、霧紅、霧青、鱔魚黃、蛇皮綠、油綠、歐紅、歐藍、月白、翡翠、烏金、紫金諸種。
又有嬌黃、嬌紫、嬌綠、甜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錐花、拱花、抹金、抹銀諸名。
其他產品如琺瑯彩瓷(古月軒瓷)的燒製,達於極盛時期。
因此唐窯可謂集宋、元、明、清以來廠窯之大成。
嘉慶以後,因為沒有監造瓷器的專員駐廠督造,除專事摹仿外,創造性極少,瓷器工藝大不如前。
道光末年,瓷器工藝更是不振,官窯解體,良工四散,禁令解除,官窯的製作技術,才普遍的傳入民間,因而推進了民窯瓷器的發展。
清代景德鎮民窯,很少有名的,康熙年間的熊窯,是次於郎窯的名窯,所製粉彩瓷器頗具聲名,它可能是私營的景德鎮窯廠。
此外還有一個吳窯,不知何時所創,它是歙人吳?
在景德鎮的私窯,產祕色器。
其他還有六十四瓷雕,為六十四氏監雕,所製神像奕奕有神彩;
魏氏結窯,為浮梁魏氏所主持,結砌窯巢,實有師法;
官庄窯,為浮梁民燒,產製粗瓷及青花。
至於景德鎮以外的民窯,出品尚好而又流行約有宜興窯、廣東窯等。
(宋龍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