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紡織印染工藝】 我國印染發明極早,大約史前已有了,自有織物始即知印染之法。
考工記:「凡畫繢之事後素功…鐘化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織,淳而潰之。」
尚書大傳:「天子衣服,其文華蟲、作繢、宗彝、藻火、山龍。」
這些都是色彩與印染的資料。
據歷史記載,我國周代時對染色術已相當進步,秦漢時的天子於郊野祭祀必穿著袀玄色服飾,后妃則羅紈文繡之服,其服飾印染皆十分考究,唐宋以後更有各種服色制度,以官爵的高低,訂定所用衣服色調與所配戴服飾,在國劇中便可得到印證。
印染工藝從字眼上觀之,印是利用有色凹凸圖文的模版在織品上印成的圖樣,染是將織品置於染液中著色。
印與染本來是兩回事,惟織品紋樣與圖式在操作過程的性質是一致的,故以印染名之。
現先說印,印即是織品上的印花,由從前平面模版印花演進到現代滾筒印花,由手工製作步入機器生產時代,所印圖紋也較已往清晰而精美。
模版的進步起先由木板的手工雕刻,進而鉛字活版、紙型壓印模版而至滾筒點網模版,製成凹凸的版面,蘸色後即可印成所需的圖紋。
染色,先民即有豐富知識,凡對於玉石、金屬及陶瓷等類,必以礦物性染料,而木、竹、麻、棉及絲帛之類纖維織物,均以植物性染料為主,著色效果相當良好。
大凡織品染色有全染與部分染兩種;
全染即是將織品置於染色槽中,經若干時日後取出陰乾之,再行定色處理即成。
但對有紋樣織品即非易事,須施部分染漬法,常見的有絞染、漿糊染及蠟染等法;
絞染係將織品在紋樣處以線縫緊不容著色,其餘則已染色,其紋樣效果端視縫緊鬆情形與浸潰時間長短而定,圖樣顯有濃淡、清晰及模糊趣味。
糊染與蠟染性質相同,利用拒染作用所形成的紋樣,首先於織品上的圖紋處畫了糊漿或蠟液,置於染槽內浸染若干時後取出,有糊漿或蠟液處即是所成之紋樣,其餘則染上色。
此種染漬的圖紋確具工藝意味,現仍發揚光大中,惟在織品紋飾生產之道,大部分已由製作模版印刷所取代了。
(張長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