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遼三彩】 北宋從開國起,就首先遭受到遼的侵擾。
當時,遼居於優勢,宋居於劣勢。
由於宋朝廷奉行委曲求全的外交政策,在真宗以後,暫時緩和了宋、遼間的衝突。
兩國在商業上可以互通往來,文化交流的結果,使遼的農業和手工業都有迅速的發展。
當時河北、河南的陶瓷業發達,技工流動頻繁,製瓷技術傳至契丹工人,促進了遼瓷的發展。
遼瓷的發現以遼墓中為多;
燒造地點,迄今所知的有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遼代古窯址五處,即遼陽縣江官屯窯、赤峰縣缸瓦窯屯窯、林東遼上京臨潢窯、林東白音戈勒遼茶綠釉窯,以及林東遼上京南山三彩釉陶窯;
瓷質方面,遼白瓷一般胎很細,色純白,雖不透明,但瓷化程度較高,無吸水性。
遼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其中以單色的黃釉、綠釉和白釉器居多,三彩釉或二彩釉較少。
三彩器多印花小器,一般通稱為遼三彩,技術上是受了唐三彩的影響,與渤海三彩釉器也有相似之處。
三彩多黃砂胎,質鬆,軸面不勻,有砂粒,不如唐陝洛三彩器,其刻畫花紋、填以顏色者,則與北宋時北方民窯所謂「宋加彩」相似;
而單色釉或斑片花釉者,則又是唐三彩的傳統手法。
裝飾加工頗顯露和唐代印染絲綢花紋相通。
器形作菱形長盤或方碟,是與同時金銀器造形有關;
而仿製皮囊的雞冠壺,則頗具契丹民族藝術的特徵。
(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