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日文●大東亞戰爭】 所謂大東亞戰爭,乃日本軍閥之狂妄計畫,政治上完成八絃一宇之統治,經濟上完成大東亞共榮圈之提攜所發動之戰爭。
自挑動盧溝橋事變引發中國全面抵抗後,日本原以為可速戰速決贏得勝利之希望破碎,戰爭進入長期化,為支持戰事之消耗,勢需多方蒐羅戰略物資以資因應。
民國二十八年二月突佔領我海南島,既揭開其積極南進之序幕。
四月德國希特勒運用閃電戰術席捲西歐各國,尤予日本軍閥無限之鼓舞。
七月二十七日日本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之「應付世界新情勢之時局處理綱要」,首先畫出此一計畫。
綱要中分析兩點:一、中日戰爭迄已三年,中國雖已陷於困難之極,然仍未放棄抗戰者,係由估計日本國力過低及依賴第三國援助所致。
因此,日本必須集中政略戰略之壓力,強化日本國內體制,以毅然決然態度對付援華各國,藉圖迅速解決中國事件。
二、在歐洲戰爭中,舊勢力正屈服於新興國威力之下,僅剩英國一國在苟延殘喘中。
世界局勢轉變頗激,日本當前之急務,必須促其迅速實現者,為脫離歷年受英美拘束之情勢,而以日滿華(指偽政權)為基幹,以印度以東及澳洲紐西蘭以北之南洋區域為一圈,確立自給自足之態勢。
前者顯然以美國為作戰對象,圖樹立西太平洋之霸權;
後者則乘英、法、荷諸國之危,思一舉攫取各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供日本搾取資源。
事實上在此綱要決定以前,日本軍部已採取部分行動,六月有所謂監視團到達河內,禁止滇越路運送援華物資。
七月中編配重砲隊在九龍附近登陸,壓制英國封鎖滇緬公路,皆所以圖結束中國抗戰。
八月日本參謀本部制定「南方作戰綜合計畫」,既研擬抽調防俄陸軍,北守南進,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與撲滅英國在馬來亞主要根據地。
使日本能在南方取得米錫橡膠石油等重要物資,維持長期作戰為方針。
翌年九月日德義三軸心國締結同盟,三十年四月日本復放棄其多年假藉之防共名義,與蘇聯簽署中立條約,在戰略上使北方獲得安全感,對抗美國亦產生均衡作用。
九月六日日本御前會議正式採決「帝國國策實施綱要」,既決定與美國由談判到作戰之時間表,日本南進冒險一擲,已如箭在弦上。
十二月八日終有突襲珍珠港事件爆發。
日本陸海軍既依照預定計畫四出攻擊,月餘之間,連佔關島、香港、馬尼拉,橫掃南洋,直迫緬甸,表面上誠極一時之盛。
惟在中國戰場則遭受挫折。
時在華日軍配合作戰,由岳州南攻長沙,我方則俟其深入始加以包圍側擊,於次年一月十五日造成輝煌之第三次長沙大捷。
又日本為統籌其共榮圈統治榨取事宜,民國三十一年九月一日,特成立大東亞省,下設總務、滿洲事務、支那事務及南方事務四局,執行大東亞地區之各種政務。
(李毓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