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社會●社會型態】 社會型熊(SocialForm),係指其組織、結構、制度等的型態而言。
社會組織由於其所包含的結構要素關係不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結構型態。
因是沒有兩個社會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一個社會體有其獨自的組織條件與歷史背景,但是從其結構要素的配合關係上,我們仍舊能夠把它們分為若干型態。
德國社會學家杜尼斯(Tonnis,F.)曾將社會組織關係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共同社會與利益社會。
前者是基於同類相愛、同情、默契,把人們的意志完全統一起來的社會;
後者是由於每個參加者各自的目的意識所形成的一種社會。
前者各成員間為著自利同時他利的意識而團結一致;
後者的社會則完全為各人之利益而存在,人與人之間常處於緊張狀態。
麥基渥(Maclver)曾把社會型態分為社區(Community)與社團(Association)兩種。
社區社會是以地區與鄰居關係為基礎的社會;
社團是人類為某一種目的、利害關係而結合起來的社會。
傅孔納(Faucounet,P.)曾把社會型態分為不安定的與無組織的社會,如臨時的集會是;
及持續存在的與經久的社會,如科學團體是;
以及安定而自有組織的社會,如國家社會是。
冒尼哀(Maunier,R.)。
將社會型態分為三類:一、親族社群,以血緣關係基礎,也可稱之為生物學的社群;
二、地域社群,乃以居住關係為基礎,為同一地方的住民所構成的鄰人關係的社會,故也可稱之為地理的社群;
三、行為社群,由共同目標相互的同意而組織成的社團,如職業團體是。
麥基渥也從社會結構的性質把社會型態分為三類型:一、包容性的地域社會,如部落社會是;
二、無固定組織而有共同利害關係的社會,如民族社會是;
三、有固定組織之社會,如幫會是。
從社會結構型態又可分類為:一、簡單社會;
二、複合社會;
三、大都市社會;
四、大國家社會等種種不同型態的社會。
從社會組織制度著眼則可以有:一、遊群社會;
二、氏族社會;
三、部落社會;
四、封建社會;
五、產業社會等不同制度型態的社會。
如果從生產方式為基礎,我們還可以有:一、採集社會;
二、漁獵社會;
三、畜牧社會;
四、農業社會;
五、工業社會等不同型態的社會。
社會型態是指其組織、結構、制度、性質以及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型態。
(胡良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