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天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4 10: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4 19:0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天道

 

中國古代之天道觀念,僅止於宗教意識,以天為宇宙之主宰,具有無上的權威。

 

殷人崇拜祖先,以為天帝即祖先之神。

 

周人以祖配天,始分為二,此乃中國古代天人觀念之先河。

 

祖之所以配天者,以其德也。

 

如此則由宗教意識而延伸為倫理道德之觀念,二者相互聯貫,敬天則必修德,修德亦必能敬天也。

 

故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

 

然中國古代之所謂天帝,乃宇宙主宰之抽象象徵,並無實質上之絕對權威,天意須視民心之所歸。

 

所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也。

 

然天之好惡愛憎亦須根據人類自身之德性行為,老子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也。

 

孔子之天道觀念,雖繼承西周之傳統,偏重於人類道德之心理活動,所謂「畏命」、「知命」,已有欲超脫宗教意識之現象,此實為儒家思孟學派與苟子學派天道觀念轉變之關鍵。

 

思孟學派之天道觀念,乃義理的天道觀念,以天道為客觀之義理。

 

故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因此乃能通過內心改造客觀之世界。

 

故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荀子學派之天道觀念,認為天乃純為自然的,無任何作為,亦無任何目的,一切均依其規律。

 

故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既是自然的,惟人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則與天地參矣。

 

故云:「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蓋天、地、人各有職分,各盡其能,天地既為自然,則一切皆決於人之治,若舍人事而欲知天意則為惑甚矣;

 

人惟修其人事,乃可以勝之,故曰「人定勝天」也。

 

(林尹)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8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3 05:52 , Processed in 0.218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