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神學院圖書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臺灣神學院圖書館在宣教師偕叡理(Dr.GeorgeLeslieMackay1844-1901)的時代就有。
1882年,當淡水的牛津學院(OxfordCollege)成立之時,便開始有圖書館的雛型,那時也許只能稱之為圖書室,主要收藏一些聖經、聖詩集、醫學參考書(馬偕博士宣教兼行醫,特別是牙醫):其次也有文、理、歷史的參考書,因為宣教師們除了教神學課目外,另授文、理、歷史等科目。
另外又有一些由加拿大教會寄來的期刊,宣教師們(學院以外的亦然)退休或回國時,均將他們帶來的書籍捐給學院,當時的書籍大都是由此而來。
該校於1917年遷往臺北的雙連,今臺泥大樓的現址。
這時學校改名為臺北神學院,但在1945年,為了表示南北教會的合一,而改為臺灣神學院。
1954再遷到士林仰德大道的現址。
臺神共有學生250人,教職員30人,圖書館服務的對象,除了在校師生外,校友、教會的牧師使用率也很高,此外也提供一般教會的查詢。
臺神圖書館在牛津學院時代(1882-1917),最主要的收藏是西文書籍,服務的對象是宣教師;
到了臺北神學院時期(1917-1954)以西文和日文為主,這時學生已廣泛地能使用參考書;
自遷到士林以後(臺灣神學院時代,自1954以後),中文書籍逐漸增多,日文減少,但館內仍有70%為西文。
1980年藉著兩位宣教師的幫助,將杜威的分類法改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CC)。
1989年採用URICA的自動化系統查詢。
該館是以基督教的宣教和神學的教學與研究為主。
主要的藏書包括聖經神學(舊約與新約的研究)、系統神學(教義,倫理,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歷史神學(教會史及教會史學)、實踐神學(宣教,牧會,教育,聖樂),其他的收藏尚有哲學、文學、歷史、心理、社會等類。
至1992年,共有書籍50,000冊。
期刊也以神學和宣教為主,社會以及一般人文科學次之,共有西文150種,中文50種。
珍藏的資料以臺灣北部教會發展史為主。
臺神專職的館員共有5人,其中4名是圖書館系畢業的(1名在國外進修中),為館長兼職,另有工讀生10餘人。
校方組織圖書館委員會,負責聯繫館方與校方的關係,特別在行政事務上;
也負責調整購書的質與量。
另方面,因為是私立圖書館,經費多靠校友及教會的支助,因此圖書館委員也要幫助建立對外的良好關係。
該館建地約200坪,有3層半的大樓。
原計畫整個大樓供圖書館使用,但目前書籍還沒有那麼多,而且別的單位尚欠空間,因此實際使用的場所只有200多坪(一樓與地下室的部分)。
等其他單位的建築物完成後,才會有按整棟大樓設計而使用的圖書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