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圖書館】 LibrariesinSweden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瑞典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nPeninsula)的東部,全境大部分為高緯度的寒冷區域,全國人口只有8,500,000,卻有一套由各類型圖書館分工縝密的圖書館系統。
瑞典的國家圖書館位於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最初是為收藏瑞典皇室私家藏書而建,故稱之為皇家圖書館(TheRoyalLibrary),發展至1661年已成為典藏圖籍暨國家圖書館的代表。
該館對瑞典境內的出版品收集最完全,同時也是人文暨社會科學資料的研究中心。
館內有為數不少的手稿,多半出自瑞典籍作家,另外還有不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信函、文件等其他作品,及相當珍貴的善本特藏。
自1988年起,瑞典國家圖書館擔負起國家級研究圖書館的協調工作,而同時由研究計畫與協調委員會(CouncilfortheplanningandCoordinationofResearch)負責提撥經費支持圖書館研究計畫的進行。
在瑞典境內全國畫分為6個高等教育學區,每一學區內有一所大學及若干分校,散布於各城市中。
目前6所大學圖書館分別在倫德(Lund)、哥仁堡(Gothenburg)、林古平(Linkoping)、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烏普沙拉(Uppsala)、烏麥奧(Umea)等6個城市中,另有其他大專院校圖書館分散在全國10個特定區域內。
前述6所大學圖書館除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未設醫學系之外,其餘大學圖書館都包含各門學科。
其中最大的一所是1477年建立的烏普沙拉大學圖書館,共藏書4,000,000冊,也是全瑞典最大的一座圖書館。
這6所大學圖書館最初是為滿足該區學術研究需求而建,但現可透過館際合作,對全國其他地區之讀者提供服務。
這些大學圖書館完全開放供一般民眾使用,任何人都可檢索資料或借出書刊閱覽。
位於倫德、烏普沙拉及哥仁堡3城的大學圖書館甚至收藏了相當豐富的手稿特藏。
與大學圖書館關係密切的,還有一些專科學校或機構的專門圖書館,這些專門圖書館由州政府控制、教育部監管。
全瑞典農業方面的資訊,則由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工技學院(The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及查瑪斯工技大學(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及瑞典農業大學(TheSwedishUniversityofAgriculturalSciences)等3校之圖書館囊括了主要部分。
瑞典國立心理及教育圖書館(TheNationalLibraryforPsychologyandEducation)在全國行為科學研究方面居於領導地位。
而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TheStockholmSchoolofEconomics)在經濟方面擁有全國最豐富的館藏。
整體而言,瑞典專門圖書館系統約由50個大型圖書館組成,總館藏量超過28,000,000冊,每年館際互借約700,000件,共有館員及助理人員1,650位。
瑞典的公共圖書館可溯源自19世紀中葉,當時有不少從事社會運動的組織,為了提升教育水準,紛紛成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
到了1930年代,這些圖書館逐漸被各個自治市接管。
目前瑞典境內284個自治市各有各的公共圖書館系統,其總數約有2,000所,收藏47,000,000冊書。
公共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並不受法律規範,而是由各地方自治市的管理當局全權決定,因之各館的標準隨各自治市地方政策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大多數的自治市都很小,甚至其中一半以上居民不到20,000人,在這些小城中,圖書館成了當地進行文化活動的唯一場所。
一般公共圖書館的經費95%來自自治市政府,另5%來自州政府。
在過去10年中,公共圖書館的經費逐年增加,使用率也有明顯提升。
學校圖書館一直是瑞典圖書館事業中較不受重視的一環,圖書館中關於兒童文學的館藏多半陳舊,甚至有6%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圖書館,有60%以上的小型學校圖書館,一星期只開放一小時,而且也只在開放時間內提供服務。
因此,在學校圖書館方面,仍是百廢待舉,值得努力之處還相當多。
瑞典的圖書館學會(SwedishLibraryAssociation)創於1915年,自1982年始分為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醫院及個人會員5部分。
圖書館學會除了協助圖書館安排訓練課程及召開圖書館會議之外,還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出一套分類系統。
另一個專業組織是瑞典大學及研究圖書館人員學會(TheSwedishAssociationforUniversityandResearchLibrarians),創於1921年,它是一個非政治性組織,經常籌辦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國際性的圖書館會議,並致力於館員之間的工作交流。
大學及研究圖書人員學會自IFLA創始即為其會員,這兩個專業學會透過IFLA將瑞典圖書館事業擴展至國際舞臺,並促進國際間圖書館界的資訊交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