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電腦儲存密度】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9 00:2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電腦儲存密度

 

Density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儲存媒體(StorageMedium)每單位長度或面積所能儲存的資料數,謂之電腦儲存密度。

 

為進行算術運算與資料處理等功能,電腦系統必須具備存取資料的功能,所以現代電腦除了採用體積小、速度快的半導體晶片做為主記憶體(MainMemoryPrimaryMemory)之外,還配備有速度較慢、儲存容量大的輔助記憶體(AuxiliaryMemory,SecondaryMemory)。

 

雖然半導體晶片的存取速度快、體積小,但因其成本較高,而且電源關掉一段時間之後,儲存於半導體晶片上的資料將會消失,因此,存取速度較慢、資料儲存容量大、即使電源關掉也不致影響儲存資料內容的補助記憶體依然有其必要性。

 

常見的輔助記憶體包括磁碟及磁帶。

 

在選擇輔助記憶體時,主要的考慮因素包括存取速度、存取方式及儲存容量,而儲存容量通常利用儲存密度來表示,以儲存介質的儲存密度乘上其面積或長度,即可求出其資料儲存容量。

 

就磁帶而言,其儲存密度係以每吋字元數(CharactersPerInch,簡稱CPI)或每吋位元組數(BytesPerInch,簡稱BPI)來表示,大多數磁帶的儲存密度均介於1,600到20,000BPI之間。

 

以0.5吋磁帶為例,較常見的儲存密度為6,250BPI,則一卷2,400呎(28,800吋)長的磁帶約可儲存180MB(Megabytes)的資料。

 

若採用新式的DAT(DigitalAudioTape)技術,則磁帶的資料儲存密度可以大幅提高,一卷一般的卡式錄音帶即是儲存1.3GB(Gigabytes)的資料。

 

磁碟與磁帶同樣利用其表面上的磁性物質來儲存資料,但是磁碟係將其表面畫分成多個稱為磁軌(Track)的同心圓,所有資料均儲存在磁軌上。

 

因此,磁碟的資料儲存容量取決於其表面每單位長度所能容納的磁軌數,以及磁軌每單位長度所能儲存的資料數。

 

目前的個人電腦所使用的5.25吋高密度軟式磁碟含有80條磁軌,共可儲存1.2MB的資料。

 

此外,光碟(OpticalDisk)則應用雷射技術將資料儲存在碟片上,其儲存密度遠較磁碟為高,目前一片光碟典型的儲存容量約600MB左右。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2 05:34 , Processed in 0.1874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