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德經第十四章有感】
2011年09月28日19點,老師開課講述道德經第十四章。
十四章(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在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大概意思是:
看而沒有看到的,稱呼它平坦;
聽而沒有聽到的,稱呼它盼望;
摸而沒有摸到的,稱呼它精深。
這三者沒有人能夠去查問,所以被矇騙冒充為一體。
在高處沒有很光明,在低處沒有很昏暗。
規矩準則約束制裁沒有應有的名稱,那麼就返回當初的樣子。
對稱呼沒有形狀的樣子,呈現沒有內容的狀態,是稱呼它若有若無。
迎接沒有看到源頭,追隨沒有看到(預期的)結果。
掌握距今還有的古代學說,使用的話現在還存在。
使用遠古開端學問與識見,是唯一的學說方法。
●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太多不懂東西的總括。
是不是我們看不到危險,就把它當成是一帆風順呢?
是不是我們聽不到的言語,就把它當成願望一樣祈禱呢?
是不是我們不認識的東西,就把它當深奧的學理呢?
如果這樣去做,我們是不是太過相信別人呢?
我們是不是過於盲目呢?
如果出現不好的後果,還不是自己承受,怪不了別人。
同樣,我們到超市購買東西,總有或多或少的推銷員在賣瓜說瓜甜,開始我是試用的心態買了,後來自己做珠寶銷售就有感受了,只會按自己的判斷選擇來抉擇。
銷售員也是有抓住顧客的心理活動,有的顧客是可以牽着走的,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成交率比較高,除非他口袋沒帶錢。
有的顧客不好說服,相當精明,他們對購買的東西有一定的認知,而且他們購買多是根據自己的判斷。
這是認知決定的。
● 上學的時候,我有一個齊齊哈爾的女同學,她問過我,說:“為什麼你們廣東人那麼迷信,總是很多名堂來弄拜拜的儀式?”
我說:“不知道,反正出生到現在都是看到身邊人習慣初一、十五燒香。”
她說:“能準嗎?能管用嗎?”
我說:“沒留意咧。”
她說:“我那邊的人以前也燒香,後來覺得不靈,都不燒了,香爐也不要了。”
我那時候想,還挺麻煩的,每月還得記準日期拜拜,不過不拜也不違法喲~
現在再看大家燒香,不過是一種習慣罷了,也許還帶一些希望。
可是兌現過嗎?
偶爾準確,是不是概率問題?
還是把概率當作希望繼續?
也許不過是自我安慰?
沒有人告訴她們。
● 我們每個人所處的角色就要好好去演,這樣才不會常遭到導演的說“停”,而我們本身就是自己生活中的導演。
有句台詞說的好:導演是你,演員是你,劇情點發展,在乎你想點!(粵語)
也有人說,生活是鏡子,你看我好,我看你好。
也許,按自己所處的位置去用心扮演才是最好!
● 很久以前,我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些古書,諸如《道德經》、《易經》等,有的人覺得有價值並且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而且覺得高深莫測?
古代不是一直在演化到現代嗎?
既然是演化,不是應該一直在淘汰不進步的東西嗎?
那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能寫一些著作超過《道德經》之類的書籍呢?
難道我們不如古人?
按說科技與社會發展無疑都一定強盛遠古。
如果說這些偉作不是本次文明產生的,那麼是不是也是很有可能性的?
● 人各有志,不知道有沒有引發你所質疑的東西,從而激起你去尋找真相,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裡的男主角決定出海尋找答案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