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十六 疾病類 咳証200】
(《素問‧咳論》全 附︰咳証治法)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令,平聲。
咳,康蓋切。)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邪氣,風寒也。
皮毛先受之則入於肺,所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肺脈起於中焦,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胃中飲食之寒,從肺脈上於肺也。
所謂形寒寒飲則傷肺,正此節之謂。)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如肝當受病於春,以其時也;然有非木令之時而肝亦病者,正以肺先受邪,而能傳以與之也。
凡諸臟腑之非時受邪者,其義皆然。
所以五臟六腑雖皆有咳,然無不由於肺者。)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治時,治令之時也。
上文言外內合邪,此即其証。
邪微者淺而在表,故為咳。
甚者深而入裡,故為泄為痛。)
乘秋 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此即治時受病也。
故當其時者,必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此下辨五臟之咳不同也。)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肺主氣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
唾血者,隨咳而出,其病在肺,與嘔血者不同。)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挾於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腫喉痺也。
介介如有所梗,妨礙之意。)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肝脈布脅肋,故病如是。
,腋下脅也。
,區、去二音。)
脾咳之狀,咳則右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脈上膈挾咽,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故為 下痛而陰陰然痛引肩背。
脾應土,其性靜,故甚者不可以動,動則增劇也。
按︰脾咳則右 下痛者,蓋陰土之氣應於坤,出西南也。
觀《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
豈非陽土之氣應於艮而出東北乎?人與天地相參,理有無往 不合者。
劇音極。)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腎脈貫脊系於腰背,故相引而痛。
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嚨,故甚則咳涎。
蓋腎為水臟,主涎飲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此下辨六腑之咳不同也。)
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五臟之久咳不已,則病及於腑,皆各因其合而表裡相移也。)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脾與胃合,故脾咳不已,胃必受之。
胃不能容,則氣逆為嘔。
長蟲,蛔蟲也,居腸胃之中,嘔甚則隨氣而上出。
蛔音回。)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膽汁,苦汗也。)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遺失,《甲乙經》作遺矢,大腸病也。
矢,屎同。)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小腸之下,則大腸也。
大腸之氣,由於小腸之化,故小腸受邪而咳,則下奔失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膀胱為津液之府,故邪氣居之,則咳而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久咳不已,則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納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滿不能食飲。)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此下總結諸咳之証而並及其治也。
諸咳皆聚於胃,關於肺者,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肺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氣及寒飲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陽明之脈起於鼻,會於面,出於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
肺為臟腑之蓋而主氣,故令 人咳而氣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帝曰︰善。
(脈之所注者為俞,所入者為合,所行者為經,諸臟腑皆然也。
詳經絡類十四、十六。
愚按︰咳証必由於肺,而本篇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又曰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則不獨在肺矣。
蓋咳有內傷外感之分,故自肺而傳及五臟者有之,自五臟而傳於肺者亦有之。
如風寒暑濕傷於外,則必先中於皮毛,皮毛為肺之合而受邪不解,此則自肺而後傳於諸臟也;勞欲情志傷於內,則藏氣受傷,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此則自諸臟而後傳於肺也。
但自表而入者,其病在陽,故必自表而出之,治法宜辛宜溫,求其屬而散去外邪,則肺氣清而咳自愈矣;自內而生者,傷其陰也,陰虛於下則陽浮於上,水涸金枯則肺苦於燥,肺燥則痒,痒則咳不能已,治此者宜甘以養陰,潤以養肺,使水壯氣復而肺則寧也。
大法治表邪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久必變生他病,故最忌寒涼收斂之劑,如《五臟生成篇》所謂肺欲辛者此也。
治裡証者,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真陰不復,燥痒愈增,病必日甚,故最忌辛香助陽等劑,如《宣明五氣篇》所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者此也。
然治表者雖宜從散,若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其中氣而佐以溫解之藥,若專於解散,恐肺氣益弱,腠理益疏,外邪乘虛易入,而病益甚也。
治裡者雖宜靜以養陰,若命門陽虛,不能納氣,則參薑桂附之類亦所必用,否則氣不化水,終無濟於陰也。
至若因於火者宜清,因於濕者宜利,因痰者降其痰,因氣者理其氣。
雖方書所載,條目極多,求其病本,則惟風寒勞損二者居其八九。
風寒者責在陽實,勞損者責在陰虛。
此咳証之綱領,其他治標之法,亦不過隨 其所見之証,而兼以調之則可,原非求本之法也。
至於老人之久嗽者,元氣既虛,本難全愈,多宜溫養脾肺,或兼治標,但保其不致羸困則善矣;若求奇效而必欲攻之,則非計之得也。
夫治病本難,而治嗽者為尤難,在不得其要耳,故余陳 其大略如此,觀者勿謂治法不詳而忽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