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五 疾病類 移熱移寒19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1:2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五 疾病類 移熱移寒194

 

 

(《素問‧氣厥論》全)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相移者,以此病而移於彼也。)

 

岐伯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腎中寒氣移於脾者,乃為癰腫。

 

凡癰毒之病,寒熱皆能為之,熱者為陽毒,寒者為陰毒。

 

蓋脾主肌肉,得寒則氣聚而堅,堅而不散,則為腫為癰也。

 

一曰︰癰者壅也,腎以寒水之氣,反傳所勝,侵侮脾土,故壅為浮腫。

 

其義尤通。

 

少氣者,寒盛則陽虛於下,陽虛則無以化氣也。

 

脾字王注作肝。

 

誤也。

 

按全元起及《甲乙經》俱作脾者是,今改從之。)

 

脾移寒於肝,癰 腫筋攣。

 

(脾中寒勝,則反傳於肝。

 

脾寒則肉寒,故為癰腫。

 

肝寒則筋寒,故為拘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肝移寒於心,傳其所生也。

 

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亂而為狂。

 

心脈出屬心系下隔,陽為陰抑,則氣有不行,故隔塞不通也。)

 

心移寒於肺,肺消。

 

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與肺,二陽臟也。

 

心移寒於肺者,君火之衰耳。

 

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行化津液,故飲雖一而溲則倍之。

 

夫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則肺氣從而索矣,故曰肺消。

 

門戶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

 

按王氏注曰︰心受諸寒,寒氣不消,乃移於肺,寒隨心火,內爍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

 

愚謂火爍於內者,又安得飲一而溲二?此注似為未妥。)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

 

水者陰氣也,其本在腎,其末 在肺。

 

肺移寒於腎,則陽氣不化於下,陽氣不化,則水泛為邪而客於大腸,以大腸為肺之合也。

 

但按腹不堅,而腸中濯 濯有聲者,即是其候。

 

涌, 同。)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上文言移寒,此下言移熱也。

 

脾移熱於肝者,反傳所勝,熱之甚也。

 

肝藏血,病主驚駭,邪熱薄之,則風火交作,故為驚,為鼻中出血也。

 

衄,女六切。)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木屬火,而肝以風熱移之,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當死也。)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肺屬金,其化本燥,心復以熱移之,則燥愈甚而傳為膈消。

 

膈消者,膈上焦煩,飲水多而善消也。

 

按︰上文言肺消者因於寒,此言膈消者因於熱,可見消有陰陽二証,不可不辨。)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

 

(柔,筋軟無力也。

 

,骨強直也。

 

肺主氣,腎主骨,肺腎皆熱,則真陰日消,故傳為柔 。

 

按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 。

 

此又以無汗有汗分剛 柔,但皆兼強直為言也。

 

音翅。)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 ,死不可治。

 

(腎移熱於脾者,陰火上炎也。

 

邪熱在下,真陰必虧,故傳為虛損。

 

腎本水臟而挾熱侮脾,故為腸 。

 

下利膿血,陰虛反克,則水土俱敗,故死不治也。

 

音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胞,子宮也,在男則為精室,在女則為血室。

 

膀胱,津液之府也,俗名謂之溲胞。

 

命門火盛。

 

則胞宮移熱於膀胱,故小便不利為癃,甚則為溺血。

 

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多患此者,即其証也。

 

胞,包、脬 二音,在胞胎之胞則音包,在溲胞之胞則音脬,義詳氣味類三。

 

癃,良中切。

 

溺,娘料切。)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膀胱之熱上行,則移於小腸。

 

小腸之脈循咽下膈抵胃,其支者循頸上頰,故受熱為膈腸之病則痞塞不便,受熱於咽頰之間則上為口糜。

 

糜,苗肌切,爛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 瘕,為沉。

 

(小腸之熱下行,則移於大腸。

 

熱結不散,則或氣或血,留聚於曲折之處,是為 瘕。

 

瘕者,謂其隱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

 

,伏同。

 

瘕,加、駕二音。)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燥熱之氣上行也,故善於消穀。

 

陽明主肌肉而熱爍之,則雖食亦病而瘦,所以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陽明胃熱而移於膽,則木火合邪,不生脾土,故亦當善食而瘦。)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膽經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曲折布於腦後,故膽移 熱於腦,則為辛 鼻淵之病。

 

辛,酸辛也。

 

音遏,鼻莖也。)

 

傳為衄 瞑目。

 

(腦熱不已,則傳為此証。

 

衄 皆為鼻血,但甚者為衄,微者為蔑。

 

熱傷陰血,則目無所養,故令瞑目,以羞明不能開也。

 

衄,女六切。

 

蔑音滅。)

 

故得之氣厥也。

 

(厥者,氣逆也。

 

此總結一篇之義,皆由氣逆所致。)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15:2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