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0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3:4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04

 

 

(徐,鑒,作脈証並治,宜從。)

 

論一首 証三條(按當二條。)

 

方十二首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

 

(默然,周,作默默然。)

 

〔趙〕言其百脈者,舉夫數之眾多也,猶言百骸爾。

 

〔程〕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緣大病後,真陽已虛,餘熱未盡,周身百脈俱病,是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

 

按巢源千金並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

 

(句)百脈一宗,悉致病也,蓋無經絡者,謂無經脈絡脈之別,宗。

 

猶同姓為宗之宗,一宗,猶言一齊,注家或以為朝宗之宗,或以為宗尊之宗者,俱失其義。

 

又按此病,趙氏以為熱蓄不散,積則毒生,而傷其血所致,與內經解証無少異,又與勞瘵同形狀,其說甚長。

 

考郭氏傷寒補亡論曰,此証,又與素問所謂解者相類,王氏醫壘元戎,舉王冰平人氣象論解注曰:惟百合一証,與此比比相若,並是趙氏所本,要之趙說太謬,又吳醫匯講,有陶宗暄百合病贅言,謂為心神渙散証。

 

亦非是。

 

百合病發汗後者。

 

郭氏辨千金有更發字曰:其意謂百合本病汗下吐之後而更發,非傷寒汗下吐之後,變成百合病也,反似百合病中,治勞復之傷,而不見正行汗下吐百合病之藥,於義未甚安,恐因數百年間,傳錄校正,誤有增加,非孫氏之本文,故活人書,只用金匱本文,不用千金增加更發等字,而龐氏直改其語云,治汗後百合病,治下後百合病,治吐後百合病,尤使人不疑也。

 

百合知母湯方(按此方,與後三方,服法中用煎字,蓋系後人所改,外台,作煮字,宜從。)

 

按先兄曰: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曰,王原叔內翰云:醫藥治病,或以意類取,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嘔血用胭脂紅花,似取其色,淋瀝滯結,則以燈心木通,似取其類,意類相假,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此說與魏意稍近,又朱氏格致余論曰,本草,藥之命名,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滑石之類,是也,此說 矣。

 

吳醫匯講,王繩林曰,古方惟百合湯,用百合七只,配水三升,頃友人言,吾蘇陽山澄照寺前,一片地上,天然自產百合,僅如錢大,煮之清香絕勝,療病極效,可知百合入藥者,以小為貴耳。

 

按本草嘉新補泉水條云: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可見其有瀉陽之功矣。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先兄曰:如初,言患狀遷延,不與初時異也,鑒說恐非,栝蔞牡蠣散方(牡蠣,熬,周本,熬,作 。 )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

 

(輯義,脫其面目之目,宜補,脈經,狀,作其氣,為狐下,有狐惑之病並五字。)

 

按下疳多止前陰,牙疳不必及咽喉,金鑒未為當。

 

蝕於下部則咽乾。

 

(脈經,作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

 

蝕於肛者。

 

(薰,諸本,作熏,宜從,黃下,周有散字。)

 

按豬苓散,圖經,引張仲景。

 

(本草原文,茯苓下,有朮字,水字上,有與字,輯義並系刊脫,宜補。)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

 

先兄曰:總病論,以此為狐惑証,弟子稻葉元熙曰,脈經千金,亦編入於狐惑中。

 

按朱氏曰:按此証若未成膿,必不能食,亦必另用清熱托毒方法,凡治瘡瘍之理皆然,無熱,無字疑誤,當是發熱也,此說似是,然據瘡癰篇,無字不改而義通。

 

赤小豆當歸散方(周本,當歸十兩。)

 

按漿水,詳開於傷寒論述義瘥後勞復中,茲不復贅。

 

陽毒之為病。

 

(脈經,作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

 

(脈經,作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今本肘後,千金,療陰毒,有蜀椒,與原注合,周本,當歸二兩,再服取汗,取字,輯義偶脫。宜補。)

 

郭氏曰:升麻甘草二湯,觀其用藥,性甚緩,然諸家必先用之者,以古人治陰陽二毒者,惟此二湯,故須用之以去其毒勢,而後輔之以他藥也。

 

〔余述〕百合狐惑陰陽毒三病,考之巢源千金,多系傷寒後所變,此其所以合為一篇歟,但百合狐惑,注家或謂在後世為某病,然其說竟屬牽湊,實不能知其為何証,如陽毒陰毒,就唐宋諸書考之,則殆是三陽合病,與少陰直中之類,然仲景不舉之傷寒論中,則知是別一種証,而亦未明其為今之某病也,然則三病也者,古特有而今絕無者耳,痘疹創於東漢,腳氣盛於晉唐,風會變遷,理之所然,庸詎疑於古今之有異乎。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9:3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