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2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幼幼集成 - 卷二癇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8 17:1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幼幼集成 - 卷二癇証

 

 

錢仲陽曰︰小兒發病,因氣血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因妊娠時七情驚怖所致。

 

若眼直目牽,口噤流涎,肚膨發搐,項背反張,腰脊強勁,形如死狀,終日不醒,則為痙矣。

 

按︰仲陽之說,亦明知有痙病,而謂終日不醒者為痙,不知痙病為三陽表証。

 

據幼科所稱驚癇,為心肝脾肺之裡証。

 

今反以表病腑病為重,裡病臟病為輕;經脈行於皮膚肌肉者為重,經脈行於五內貫膈者為輕;邪傷傳導之腑為重,邪傷神明之臟為輕。

 

顛倒背謬,令人不解。

 

仲陽尚為此言,又安保後人之不訛傳也﹗萬密齋曰︰癇者,卒然而倒,四肢強直,目閉,或眼珠翻上不轉,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無涎者,面色或青或白(面色或青或白,後賢仔細著眼,)或作六畜聲,其狀不一,乃小兒之惡証也。

 

昏暈一時,即醒如常矣。

 

其發也,或以旬日計,或以月計,或以歲計。

 

古人有三癇五癇之名,証治太多,似無一定之說,故後學不知其所從也。

 

凡治癇之法,幼科所載,其方甚多,而無可取者,惟予家秘新方,名斷癇丸,誠治癇之神方也。

 

予按︰密齋之說,不為無見,乃私心竊喜,賴有斯人為之砥柱。

 

及考其斷癇之方,則皆寒涼攻伐,鎮墜毒劣之藥,予又以為不盡然焉。

 

夫癇者痼疾也,非暴病之謂。

 

亦由於初病時,誤作驚治,輕施鎮墜,以致蔽固其邪,不能外散,所以留連於膈膜之間,一遇風寒冷凍飲料,引動其痰,倏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絡,絕其升降之隧,致陰陽不相順接,故卒然而倒。

 

病至於此,其真元之敗,氣血之傷,了然在望,挽之不能,猶認作此中之邪,無異鐵石,非攻堅破壘,不足勝其冥頑。

 

嗚呼,以嬌嫩虧歉之體,而猶入井下石,豈司命慈幼之心哉﹗因錄原方,以正其惑。

 

斷癇丸(此方重墜,寒涼毒劣,用之增困)川黃連 青礞石 石菖蒲 辰朱砂 蚌珍珠 鐵華粉 膽南星 白甘遂 上沉香 白茯苓別以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煎湯煮糊為丸,豬心湯下。

 

通心丸(本非心病,何用通心?伐及無辜,未可為訓)辰朱砂 馬牙硝 明雄黃 真麝香 白附子 陳枳殼 正川芎 白茯苓 揀人參 川黃連 金銀箔蜜丸,麥冬湯下。

 

此即所謂斷癇丸也。

 

予謂此等之見,似未離乎幼科習氣。

 

夫病至於癇,非稟於先天不足,即由於攻伐過傷。

 

每見癇兒,無不肌肥面白,神慢氣怯,即萬氏亦謂面色或青或白,豈有青白之兒,能任攻伐者乎?只因中氣素弱,脾不運化,則乳食精微,不化榮衛,而化為痰,偶值寒凝,即倏然而發。

 

豈必心竅有痰而後發哉?

若果心竅有痰,則已懵然一物,何以發過清明如故?

可知非痰迷心竅之証,誤作痰迷心竅之治,愈攻愈敗,愈發愈勤,不至於廢棄不止也。

 

有識者補救尚虞不暇,猶敢以礞石、朱砂、珍珠、鐵粉之重墜,傷其心氣,以甘遂大毒之物,損其心血,更加黃連之苦寒敗胃,雖有一錢之人參,如紅爐點雪。

 

後方朱砂、牙硝、雄黃、金箔之類,亦猶是也。

 

原其意,不過謂重墜可以鎮心,苦寒可以瀉火,毒劣可以攻痰。

 

此等治癇,無異赧王伐秦救趙,而周趙卒為秦並,雖理或有說,而勢所不能也。

 

故予之治癇,從不用治癇之方,而十全其十。

 

此等之証,非用從治之法,莫能成功。

 

其如幼科諸君,枋榆自足,高遠厭聞,惟知見証治証,不知古哲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有汗勿止汗,逢熱莫退熱,喘生毋降氣,精遺勿澀泄之訓。

 

此蓋從治之法,而幼科視為泛言,寄司命之責者,固如是乎﹗有見者毫不治痰而痰自不生,毫不治癇而癇自不作,此其所以為神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19: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