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二十八)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32】
(二十八)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喘。
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 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衄,疑木切。
,素問作譫,與詹同,下仿此,強奪而取之之謂劫,邪風被火熱,承上起下之詞。
言太陽中風不當如此治,故曰失其常度,著其變以致戒之意也。
兩陽,謂風火也。
黃,脾土之色也。
脾主肌肉,邪熱甚則土燥,故色顯然著見於外也。
陽盛,陽以氣言,火能助氣,故盛也。
欲衄,待衄未衄之詞,陰虛,陰以血言,熱則耗血,故虛也。
小便,血液之類也。
血耗,故難也。
然火能助氣,過則反敗氣,所以陰陽俱虛竭,言血氣俱虧乏也。
身體則枯燥,承上文而言虧乏之癥也。
劑,齊分也。
言汗自頭出至頸,自頸齊分,還而不下,靈樞曰,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然則是乃陽有汗而陰不汗也。
腹滿,邪內實也。
微喘,熱攻於肺,肺受熏蒸而氣促急也。
口乾,陰虛而津液不足也。
咽爛,炎蒸而成腐壞也。
或不大便,言津液不足,有時或則便硬也。
譫語,寐中多言妄語。
蓋言出於心,火盛血衰,心虛而神亂也。
噦,火熾而氣逆也。
手足為四肢,乃諸陽之本,陽邪盛甚,氣亂神昏,所以疾動而不寧也。
小便利者,反上文陰虛小便難而言,利則陰未甚虛,陰未甚虛,則陽猶有可以回之者,所以為可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