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虛勞-乙字號方】
乙字號方
血虛火旺,加以醇酒炙爆之物,此乃熱氣騰沸,迫血妄行,名曰陽乘陰。
法當清降,四生丸等主之。
吐止後,則用六味地黃丸補之。
又如脈細沉遲,口舌清潤,平素體質虛寒,或兼受風冷之氣,此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名曰陰乘陽。
法當溫散,理中湯主之。
凡治血症不論陰陽,俱以照顧脾胃為收功良策。
誠以脾胃者,吉凶之關也。
書云︰自上損下者,一損、損於肺,二損、損於肝,三損、損於脾,過於脾,則不可治。
自下損上者,一損、損於腎,二損、損於心,三損、損於胃,過於胃,則不可治。
所謂過於脾胃者,吐瀉是也。
古人有言,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
丹溪云︰凡血症,須用四君子之類以收功。
其言深有至理。
然而補脾養胃,不專在藥,而在飲食之得宜。
《難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誠以飲食之補,遠勝於藥耳。
世之治損者,亦可恍惚悟矣。
治陽盛陰虛,熱迫血而妄行,以致吐血、咯血、衄血,法當清降。
生地黃 生荷葉 生側柏葉 生艾葉(各等分) 細切,同搗極爛為丸,如雞子大。
每服一丸,水煎,去渣服。
吐甚者,用此丸煎湯,調下花蕊散一、二錢,尤佳。
能化瘀血為水,而不動臟腑,真神藥也。
花蕊石(一斤) 明硫黃(四兩) 入瓦罐內,封口,鐵線緊扎,鹽泥包裹,晒乾,硬炭圍定,煉二炷香,研細,篩過,每服二三錢,童便、熱酒調服。
生地(三錢) 牛膝 丹皮 黑山梔(各一錢) 丹參 元參 麥冬 白芍(各一錢五分) 鬱金廣三七 荷葉(各七分) 水煎,加陳墨汁、清童便各半杯,和服。
六味地黃丸 滋益先天,生腎水,製虛火,乃醫門要藥,尤紅症之靈丹也。
見類中。
理中湯 (見中寒門) 治陰盛陽虛,不能統血,以致陰血走散,法當溫補。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各一錢) 大棗二枚,生薑一片,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