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論補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11:3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論補法

 

 

論補法

 

補者,補其虛也。

 

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

 

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又曰︰精氣奪則虛。

 

又曰︰虛者補也。

 

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

 

是不可不講也。

 

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

 

初時不覺,久則病成。

 

假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

 

陰虛不補,則血日耗。

 

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

 

又有大虛之証,內實不足,外似有餘,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浮頭眩煩躁不寧,此為出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養榮、歸脾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

 

俾浮散之氣,退藏於密,庶幾可救。

 

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沖,不得眠者,法當滋水以製之,切忌苦寒瀉火之藥,反傷真氣。

 

若誤清之,去生遠矣。

 

古人有言至虛有盛候,反瀉銜冤者此也,此當補不補之誤也。

 

然亦有不當補而補者何也?病有脈實証實,不能任補者,固無論矣,即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

 

更有大實之症,積熱在中,脈反細澀,神昏體倦,甚至憎寒振栗,欲著覆衣,酷肖虛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溺赤諸症與真虛者相隔天淵,倘不明辨精切,誤投補劑,陋矣。

 

古人有言,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者此也。

 

此不當補而補之之誤也。

 

然亦有當補而補之不分氣、血,不辨寒、熱者何也?經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用四君子湯,凡一切補氣藥,皆從此出也。

 

血用四物湯,凡一切補血藥,皆從此出也。

 

然而少火者,生氣之原。

 

丹田者,出氣之海。

 

補氣而不補火者非也。

 

不思少火生氣,而壯火即食氣譬如傷暑之人,四肢無力;濕熱成痿,不能舉動者,火傷氣也。

 

人知補火可以益氣,而不知清火亦所以益氣,補則同而寒、熱不同也。

 

又如血熱之症,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症,宜溫經養血以和之。

 

立齋治法,血熱而吐者,謂之陽乘陰,熱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血寒而吐者,謂之陰乘陽,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湯加當歸。

 

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更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

 

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以無形生有形,先天造化,本如是耳。

 

此氣血、寒熱之分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識開合、不知緩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開,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如補中湯用參,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熟地,即用澤瀉以導之,古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

 

又況虛中挾邪,正當開其一面,戢我民眾,攻彼賊寇,或縱或擒,有收有放,庶幾賊退民安,而國本堅固,更須酌其邪正之強弱,而用藥多寡得宜,方為合法。

 

是以古方中,有補、散並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

 

有消、補並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

 

有攻、補並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

 

有溫、補並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

 

有清、補並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

 

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

 

予嘗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而救陽微將脫之証。

 

又嘗用參、麥煎膏,服至數兩,而救津液將枯之証。

 

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朮代之者。

 

隨時處治,往往有功。

 

至於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症相安,漸為減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以底於平康。

 

其有體質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証,欲服丸散以葆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理氣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

 

此開合、緩急之意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

 

《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

 

又如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

 

而予更有根本之說焉,胚胎始兆,形骸未成,先生兩腎,腎者、先天之根本也。

 

○地一聲,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後天之根本也。

 

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陰,火曰真陽。

 

名之曰真,則非氣、非血、而為氣血之母。

 

生身生命全賴乎此。

 

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凝然不動,感而遂通,隨吾神以為往來者此也。

 

古人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補火,十補、斑龍,水火兼濟,法非不善矣。

 

然而以假補真,必其真者,未曾盡喪,庶幾有效。

 

若先天祖氣蕩然無存,雖有靈芝,亦難續命,而況庶草乎﹗至於後天根本,尤當培養,不可忽視。

 

經曰︰安穀則昌,絕穀則危。

 

又云︰粥漿入胃,則虛者活古人診脈,必曰胃氣。

 

製方則曰補中,又曰歸脾、健脾者,良有以也。

 

夫飲食入胃,分布五臟,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糧餉,民間之煙火,一有不繼,兵民離散矣。

 

然而因餓致病者固多,而因傷致病者,亦複不少。

 

過嗜肥甘則痰生,過嗜醇釀則飲積,瓜果乳酥,濕從內受,發為腫滿瀉利。

 

五味偏啖,久而增氣,皆令夭殃。

 

可不慎哉﹗是知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

 

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謂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

 

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並補之。

 

藥既補矣,更加攝養有方,斯為善道。

 

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

 

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節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21:32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