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門法律 卷二 陰病論5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 16:5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門法律 卷二 陰病論55

 

喻昌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不息,陰靜而有常。

 

二氣交而人生,二氣分而人死,二氣偏而病起,二氣乖而病篤。

 

聖神憂之,設為醫藥,調其偏駁,使歸和平,而民壽以永。

 

觀於生氣通天論中,論人身陽氣,如天之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是雖不言陰病,而陰病之機,宛然可識。

 

但三皇之世如春,陽和司令,陰靜不擾,所以《內經》凡言陰病,但啟其端,弗竟其說。

 

厥後國政乖訛,陽舒變為陰慘,天之陽氣閉塞,地之陰氣冒明。

 

冒明者,以陰濁而冒蔽陽明也,百川沸騰,山塚 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詩》言之矣。

 

民病因之,橫夭宏多,究莫識其所以橫夭之故,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十卷,治傳經陽病;著《卒病論》六卷,治暴卒陰病,生民不病,《卒病論》當世即已失傳,豈非其時賢士大夫莫能深維其義,《金匱玉函》置而弗收,其流布民間者,悉罹兵火之厄耶?仲景已後,英賢輩出,從未有闡揚其烈者,惟韓祗和於中寒一門,微有發明,誨人以用附子、乾薑為急,亦可謂仲景之徒矣。

 

然自有醫藥以來,只道其常,仲景兼言其變,詫而按劍,勢所必至,越千百年,祗和草澤一家之言,已不似仲景登高之呼。

 

況有丹溪節齋諸縉紳先生,多主貴陰賤陽立說,曰陽道饒,陰道乏;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曰陰氣難成易虧故早衰,制為補陰等丸,畸重乎陰,疇非至理。

 

第於此道依樣葫蘆,未具只眼。

 

然世醫莫不奉以為宗,即使《卒病論》傳之至今,亦與《傷寒論》同其悠悠汶汶也已,嗟乎!化日舒長,太平有象。

 

亂離愁慘,殺運繁興,救時者儻以貴陰賤陽為政教,必國非其國。

 

治病者,倘以貴陰賤陽為藥石,必治乖其治矣,豈通論哉?昌尚論仲景《傷寒論》,於凡陰病見端,當以回陽為急者,一一表之,吾門已 知所先矣。

 

今欲並度金針,暢言底裡,《易》云: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夫晝為陽,群陰莫不潛伏。

 

夜為陰,群陰得以現形,諸鬼為之夜食。

 

一切山精水怪,揚氛吐焰,伎倆無窮,比雞鳴則盡隱矣。

 

蓋雞鳴夜雖未央,而時則為天之陽也,天之陽開,故長夜不至,漫漫而將旦也。

 

陰病之不可方物,此見一斑,而誰為燃犀之照也哉?佛說四百四病,地水火風,各居百一,是則四百四病,皆為陰病矣。

 

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獨畸於陰。

 

然而五形皆附地而起,水附子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風,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稟四者。

 

金性堅剛,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與。

 

證無生者,必修西方佛土,有由然也。

 

世人但知地氣靜而不擾,偶見地動,便駭為異,不知地氣小動,則為災眚,大動則為劫厄。

 

劫厄之來,天地萬物,凡屬有形,同歸於壞。

 

然地氣有時大動,而世界得不速壞者,則以玄天真武坐鎮北方,攝伏龍蛇,不使起陸,以故地動而水不動,水不動而水中之火,火中之風自不動也。

 

仲景於陰盛亡陽之證,必用真武湯以救逆者,非以此乎?至於戌亥混茫,亦非天翻地覆互相混也,天原不混於地,乃地氣加天而混之耳。

 

蓋地水火風四輪,同時轟轉,雷炮沖射之威,千百億道,震蕩於五天之中,頃之攪毀太空,混為一區,而父母所生血肉之軀,其陰病之慘烈,又當何如?禪宗有白浪滔天,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等語。

 

豈非四大解散之時,實有此象乎?究竟地氣之加於天者,止加於欲界色界等天,不能加於無色界天。

 

所以上八景中,忉利天宮,萬聖朝真,兜率內脘,諸天聽法,各各身除中陰,頂現圓光,由此直接非想非非想天。

 

而入佛界法界,睹大千世界,若掌中一果矣,更何劫運可加之耶,劫運所加之天,至子而開,陰氣下而高復始露,至丑而陰氣盡返於地,而太空始廓,兩儀分莫厥位。

 

日月星辰麗乎天,華岳河海附乎地,五天之氣,散布於列曜九地之氣,會通乎山澤,以清以寧,曰大曰廣,庶類以漸萌生。

 

而天界隙中所余暴悍濁陰,動輒綿亙千萬丈,排空直墜,摧殘所生,靡有孑遺。

 

天開地辟以後,陰慘余殃,尚若此其可畏,必至寅而駁劣悉返沖和。

 

天光下濟,地德上承,名木嘉卉,累累垂實,光音天人,下食其果,不復升舉,因得施生,乃至繁衍,而成天地人之三界也。

 

此義關系人身性命,病機安危,最宏最巨,儒者且置為不論不議,醫者更蔑聞矣。

 

昌每見病者,陰邪橫發,上干清道,必顯畏寒腹痛,下利上嘔,自汗淋漓,肉 筋惕等證,即忙把住關門,行真武坐鎮之法,不使龍雷升騰霄漢。

 

一遵仲景已傳之秘,其人獲安。

 

倘先此不治,頃之濁陰從胸而上入者,咽喉腫痹,舌脹睛突;濁陰從背而上入者,頸筋粗大,頭項若冰,轉脫渾身青紫而死。

 

謂非地氣加天之劫厄乎?惟是陡進附子、乾薑,純陽之藥,亟驅陰邪,下從陰竅而出,非與迅掃濁陰之氣還返地界同義乎?然必盡驅陽隙之陰,不使少留,乃得功收再造,非與一洗天界余氛,俾返沖和同義乎?會仲景意中之法,行之三十年,治經百人,凡遇藥到,莫不生全,雖曰一時之權宜,即擬為經常之正法可也。

 

醫學缺此,誠為漏義,謹立鄙論,以開其端。

 

後有作者,出其廣大精微之蘊,是編或有可采云爾。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3 03:05 , Processed in 0.1249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