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台秘要 卷十九 論陰陽表裡灸法三十七首47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7 15:57: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台秘要 卷十九 論陰陽表裡灸法三十七首472

 

蘇恭云︰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也,惠陰療陽,病表救裡,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

 

若病從陰發,起兩足大指內側,上循脛內及膝裡,頑痺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復留、中都、陰陵泉等諸穴,灸者先從上始,向下引其氣,便各灸二十壯,向後隔七日灸七壯,取差止。

 

馀穴皆依此。

 

若病從陽發,起兩小指外側,向上循胫外,從絕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輔、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上向下,皆依前法。

 

若氣毒兼行表裏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摩之。

 

若上下遍發,表裏各灸一、二處,以此通泄之,其用藥內攻,各量病投藥也。

 

逐偏若處,常使灸瘡不差為佳。

 

風氣都除,乃隨瘡差,差後瘢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又一本云∶常須灸三裏、絕骨、勿令瘡差佳。

 

灸腳氣穴名∶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骨下宛宛陷中是也。)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絕頭陷中,又雲一尺是也。)

 

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也。

 

《黃帝三部 灸經》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铫,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

 

昆倉(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是也。)

 

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也。

 

徐云∶《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二穴,在膝蓋下外側三寸傍廉骨當小指兩筋間是也。

 

《黃帝三部 灸經》丙卷∶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前三分,與此不同。)

 

上廉(二穴,在三裏下三寸是也。)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也。)

 

下廉(二穴在條口下一寸是也。)

 

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是,或雲一寸半。)

 

犢鼻(二穴,在膝蓋上外角宛宛中是也。

 

一云膝下。

 

《黃帝三部 灸經》丙卷∶犢鼻二穴,在膝膑下 上俠 大筋中。)

 

膝目(二穴,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是也。

 

《黃帝三部 灸經》無膝目二穴。)

 

曲泉二穴,在膝內屈文頭是。

 

又云∶從三裏上度一寸五分,又橫向胫二寸,當脈中是也。

 

《黃帝三部 灸經》丙卷∶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宛宛中是。

 

蘇、徐同。)

 

中都(二穴,在陰陵泉、三陰交中間是。

 

蘇∶一名太陰穴。

 

《黃帝三部 灸經》∶中俕,一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侴骨中央。)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是,蘇、徐雲名太陰也。)

 

復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是。

 

蘇、徐雲名曰外命。

 

《黃帝三部 灸經》復溜無外命之別名。)

 

少陽維(二穴,在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

 

徐同。)

 

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

 

徐同。)

 

太陰 (二穴,在內踝下向宛宛中是。

 

《黃帝三部 灸經》並《銅人腧穴經》並無少陽維、太陰、太陰 三穴名。)

 

委中(二穴,在膝後屈中央是。

 

徐、蘇同。)

 

承筋(二穴在侶當中陷中是。

 

徐、蘇同。)

 

承山(二穴,在足侶腸下分肉間陷中是。

 

徐、蘇同。)

 

湧泉(二穴,在腳心中是。

 

蘇、徐同。)

 

右件穴並要,不可總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裏、絕骨、承筋、太衝、昆倉、湧泉,有患者可灸。

 

又謹按《明堂》制,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膑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宜立取之。

 

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

 

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

 

又按秦承祖、華佗等取穴,並雲三指、四指為准。

 

取三裏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

 

黃帝為本諸說,並不可信。

 

(徐同。)

 

、徐論∶患腳氣體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

 

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

 

冬時血凝,又逆天理,急不得已,無藥物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

 

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上向下者,或雲灸上毒氣便上,謬矣。

 

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衝,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風毒所攻。

 

亦復如是。

 

此皆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誤耳。

 

(蘇同。)

 

蘇恭云∶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哕逆者灸湧泉。

 

若從頭至連背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

 

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

 

又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

 

氣歇以後,有馀病者,灸無防。

 

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佳耳。

 

又云∶若氣上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炷,氣即便退。

 

若未退即悶,兼煮豉酒熱飲逐之即差。

 

不去即取烏特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縱至三服、五服弭佳。

 

又若己灸腳,而胸中氣猶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文後一雲,三寸兩筋間是也。

 

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髀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撚少腹下兩傍接髀大斜紋中,有脈跳動,便當紋上灸跳三七炷即定。

 

灸畢,皆須灸三裏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

 

又若心腹氣定,而兩髀外連膝悶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

 

若後更發,復灸三炷。

 

又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苦髀膝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

 

極為要穴,然不可 ,亦不可多灸,唯只灸七炷以下。

 

又若腳十指酸疼悶,漸入跌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

 

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疼悶,覺內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宜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

 

(並出上卷中。)

 

唐論∶若手指本節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

 

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胫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下,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

 

此穴尤為極要,而不可數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

 

以前諸灸法並經用,所試皆驗,灸畢應時即愈,故具錄記之。

 

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

 

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8:32 , Processed in 0.21874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