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台秘要 卷十三 傳尸方四首297】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7 14:4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台秘要 卷十三 傳尸方四首297

 

蘇游論曰︰大都男女傳尸之候。

 

心胸滿悶。

 

背膊煩疼。

 

兩目精明。

 

四肢無力。

 

雖知欲臥。

 

睡常不著。

 

脊膂急痛。

 

膝脛酸疼。

 

多臥少起。

 

狀如佯病。

 

每至旦起。

 

即精神尚好。

 

欲似無病。

 

從日午以後。

 

即四體微熱。

 

面好顏色。

 

喜見人過。

 

常懷忿怒。

 

才不稱意。

 

即欲嗔恚。

 

行立腳弱。

 

夜臥盜汗。

 

夢與鬼交通。

 

或見先亡。

 

或多驚悸。

 

有時氣急。

 

有時咳嗽。

 

雖思想飲食而不能多餐。

 

死在須臾。

 

而精神尚好。

 

或兩肋虛脹。

 

或時微利。

 

鼻乾口燥。

 

常多粘唾。

 

有時唇赤。

 

有時欲睡。

 

漸就沉羸。

 

猶如水涸。

 

不覺其死矣。

 

又論曰︰傳尸之疾。

 

本起於無端。

 

莫問老少男女。

 

皆有斯疾。

 

大都此病相克而生。

 

先內傳毒初得。

 

半臥半起。

 

號為 。

 

氣急咳者名曰肺痿。

 

骨髓中熱。

 

稱為骨蒸。

 

內傳五臟。

 

名之伏連。

 

不解療者。

 

乃至滅門。

 

假如男子因虛損得之。

 

名為勞極。

 

吳楚雲淋瀝。

 

巴蜀雲極勞。

 

其源先從腎起。

 

初受之氣。

 

兩脛酸疼。

 

腰脊拘急。

 

行立腳弱。

 

食飲減少。

 

兩耳颼颼。

 

欲似風聲。

 

夜臥夢泄。

 

陰汗痿弱。

 

腎既受已。

 

次傳於心。

 

心初受氣。

 

夜臥心驚。

 

或多忪悸。

 

心懸乏氣。

 

吸吸欲盡。

 

夢見先亡。

 

有時盜汗。

 

食無滋味。

 

口內生瘡。

 

心常煩熱。

 

唯欲眠臥。

 

朝輕夕重。

 

兩頰口唇悉紅赤如敷胭脂。

 

又時手足五心皆熱。

 

心既受已。

 

次傳於肺。

 

肺初受氣。

 

時時咳嗽。

 

氣力微弱。

 

有時喘氣。

 

臥即更甚。

 

鼻口乾燥。

 

不聞香臭。

 

假令得聞。

 

唯覺朽腐物氣。

 

有時惡心。

 

憒憒欲吐。

 

肌膚枯燥。

 

或時刺痛。

 

或似蟲行。

 

乾皮細起。

 

狀若麩片。

 

肺既受已。

 

次傳於肝。

 

肝初受氣。

 

兩目膜膜。

 

面無血色。

 

常欲顰眉。

 

視不及遠。

 

目常乾澀。

 

又時赤痛。

 

或復睛黃。

 

朝暮○(莫紅切音蒙)○。

 

(音凳)常欲合眼。

 

及至於臥。

 

睡還不著。

 

肝即受已。

 

次傳於脾。

 

脾初受氣。

 

兩肋虛脹。

 

食不消化。

 

又時渴利。

 

熟食生出。

 

有時肚痛。

 

腹脹雷鳴。

 

唇口焦乾。

 

或生瘡腫。

 

毛髮乾聳。

 

無有光潤。

 

或復上氣。

 

抬肩喘息。

 

利赤黑汁。

 

至此候者。

 

將死之証也。

 

又論曰︰毒瓦斯傳五臟。

 

候終不越此例。

 

但好候之。

 

百不失一。

 

又論曰︰凡患症癖之人。

 

多成骨蒸。

 

不者即作水病。

 

仍須依癖。

 

法炙之。

 

兼服下水藥瘥 又論曰︰此病若脊膂肉消。

 

及兩臂飽肉消盡。

 

胸前骨出入即難療也。

 

若痢赤黑汁。

 

兼上氣抬肩喘息。

 

皆為欲死之証也。

 

此是臟壞故爾。

 

又論曰︰童女年未至十三以上。

 

月經未通。

 

與之交接其女日就消瘦。

 

面色痿黃。

 

不者。

 

將為骨蒸。

 

因錯療之。

 

屢有死者。

 

有此輩者。

 

慎勿療之。

 

待月事通。

 

自當瘥矣。

 

又論曰︰或有人偶得一方。

 

雲療骨蒸。

 

不解尋究根本。

 

遂即輕用之。

 

主療既不相當。

 

病愈未知何日。

 

了不求諸鑒者唯知獨任已功。

 

若此之人。

 

寓目皆是。

 

至如以主肺痿骨蒸方。

 

將療癖傳尸者。

 

斯乃更增其病。

 

豈有得痊之理。

 

何者。

 

主肺痿方中多是冷藥。

 

冷藥非 癖之所宜。

 

若用以療 癖。

 

此乃欲益反損。

 

非直病仍未瘥。

 

兼復更損其脾。

 

脾唯宜溫。

 

不合取冷。

 

如終莫能悟。

 

良可悲哉。

 

夫略舉一隅,他皆仿此。

 

又論曰︰凡患骨蒸之人。

 

坐臥居處。

 

不宜傷冷。

 

亦不得過熱。

 

冷甚則藥氣難通。

 

兼之脹滿食不消化。

 

或復氣上。

 

熱甚則血脈擁塞。

 

頭眩目疼。

 

唇乾口燥。

 

心胸煩悶。

 

渴欲飲水。

 

此等並是將息過度之狀。

 

深可誡也。

 

將養之法。

 

須寒溫得所。

 

先熱而脫。

 

先寒而著。

 

若背傷冷。

 

即令咳嗽。

 

若手足傷熱。

 

即令心煩。

 

若覆衣傷濃。

 

即眠臥盜汗。

 

若覆衣過薄。

 

即心腹脹滿。

 

所是食飲不限時節。

 

寧可少食。

 

(保無宿疰)數數進之。

 

(助藥勢也)必須傷軟。

 

(易消故也)不宜傷硬。

 

(恐損胃氣致不消也)此皆以意消息之為佳。

 

又論曰︰主療之法。

 

先須究其根本。

 

考其患狀。

 

診其三部。

 

決其輕重。

 

量其可不。

 

與其湯藥根深遠。

 

少服即望痊除。

 

未及得瘳。

 

便復罷藥。

 

乃言藥病乖越。

 

似不相當。

 

如此懷疑。

 

余所不取。

 

亦有因瘧後作。

 

亦有因痢後為此病根。

 

其源非一。

 

略舉綱紀。

 

比類而取療之。

 

方法如後所言。

 

又論曰︰骨蒸之病。

 

無問男女。

 

特忌房室。

 

舉動勞作。

 

尤所不宜。

 

陳臭酸鹹。

 

粘食不消。

 

牛馬驢羊。

 

大小二豆。

 

豬魚油膩。

 

酒麵瓜果。

 

野豬之屬。

 

葵筍蒜蕨及生冷等。

 

並不得餐。

 

自非平復一月以後。

 

乃漸開也。

 

大略如此。

 

觸類而長之。

 

此病宜食煮飯鹽豉豆醬燒薑蔥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黃牛膝葉。

 

並須煮爛食之。

 

候病稍退。

 

恐肌膚虛弱者。

 

可時食乾鹿脯。

 

為味中間所有得食之者。

 

按其條下具言之。

 

廣濟療婦人腹內冷癖。

 

血塊虛脹。

 

月經不調。

 

瘦弱不能食無顏色。

 

狀如傳尸病方。

 

(張文仲方)曲末(二升) 大麥 末(二升) 生地黃(肥大者切三升) 白朮(八兩) 牛膝(切三升)桑耳(銼三升金色者)仁(各二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熬) 近用加橘皮(八兩) 上十二味並細切。

 

於臼中以木杵搗之如泥,納瓶中,以物蓋口封之。

 

勿令泄氣。

 

蒸於一大石匕半。

 

不利。

 

初服十日內。

 

忌生冷難消之物,以助藥勢。

 

過十日外。

 

即百無所忌。

 

任意恣口食之。

 

唯忌桃李。

 

若須桃李宜去朮。

 

若不能散。

 

蜜丸服之亦得。

 

一服三十丸,日二服。

 

去病。

 

令文仲論︰傳尸病。

 

亦名 瘧。

 

遁疰。

 

骨蒸。

 

伏連。

 

 

此病多因臨尸哭泣。

 

尸氣入腹。

 

連綿翕翕然。

 

死復家中更染一人。

 

如此乃至滅門。

 

療之方。

 

獺肝(一具破乾炙) 鱉甲(一枚炙) 野狸頭(一枚炙) 紫菀(四分) 漢防己(一兩半)蜀漆(洗)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搗篩以成煉烊。

 

羊腎脂二分。

 

合蜜一分烊。

 

冷和丸藥如梧子大。

 

服十丸。

 

加至十五丸。

 

次服臂上。

 

次服門上者。

 

大驗。

 

忌海藻菘菜莧菜。

 

又灸法。

 

立腳於系鞋處橫紋,以手四指於文上量脛骨外。

 

逼脛當四指中節按之。

 

有小穴。

 

取一縷麻刮令薄,以此麻緩系上灸。

 

令麻縷斷。

 

男左女右。

 

患多減。

 

又方青羚羊肺(一具破於布上乾之) 莨菪子(一升絹袋盛) 醋(一升) 同漬經三日出。

 

各於布上曝之。

 

令至乾。

 

微火熬莨菪子。

 

各搗篩和以蜜丸如梧子。

 

服三丸。

 

加至四丸。

 

地骨皮 白薇 芍藥 甘草 犀角 升麻 茯神 麥門冬 黃芩 桔梗 枳實 大黃前胡 茯苓 天門冬 生薑 桑根白皮 羚羊角 當歸 柴胡 朱砂 芎 鱉甲 蜀漆知母 石膏 常山 烏梅 香豉 黃 地黃 橘皮以上並可詳度病狀用之。

 

(並出第一卷中)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3:31 , Processed in 0.14064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