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觀念前導
觀═感官之觀察;念═此刻之心,想也。
觀念者,觀察所得之意念。
前═止舟,在先,面向先;導═通達,引路者,引向。
前導者,在先引路也。
觀念前導者,先以觀念導引也。
1998年,作者在台灣出版了《智慧學九論》,是為天理、觀念、層次、思維、人性、認識、價值、行為、知識九論,該書雖出版在前,實以本書為立論基礎。
本書將進一步深究幽微的底蘊,但因當今知識掛帥,人人各據一隅、自以為是,故此,須先釐清觀念上的若干謬誤,以免滋生誤會。
在各種觀念中,最令人困惑的是時間。
時間是什麼?它無所不在,但卻又神秘費解。
科學界不能不承認既有現實,但除了假定它是宇宙的結構基礎外、只能定為物質狀態變化不可逆的過程。
此外,它又是一種必要的「客觀標準參數」,可以運用數學、在某一範圍內得知某種現象的近似值。
中國人將「時間」定義為任一事件「始時及終時之間」的常數,是稱「主觀時」。
主觀時與客觀時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時間的認知絕對主觀;但在工商業社會中,時間的同步意味著利益的集中,當世人沈醉在物質效應中躊躇滿志時,「客觀時」便成為普世標準了。
然而,人生的意義何在?難道人活在世間,只是為了功名利祿?吃喝玩樂?扮演一具感官的快樂奴隸?由於各人主觀意識不同,且各人之主觀價值無關智慧,是以本書不擬討論其中細節。
在此,作者暫且接受此一「客觀時」之標準,以便順暢地逐步討論下去,但並不表示承認客觀時為唯一標準。
不過,有種觀念不能不提,那就是「迷信中的迷信」。
「迷信═迷失、盲從的信念」,人如果不能敝開心懷接受客觀,便會將主觀包裝成「名牌狀」,動輒用一己的主觀批判別人的觀念是「迷信」!
「時間」正是千古以來,最容易受迷信之害的觀念。
比如說,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是由核糖核酸組成,基於其排列組合特性,科學家信誓旦旦,認為「一切生命變化皆已存在其預先的設計中」。
換句話說,就是在核糖核酸結合之初,生命的型態及變化軌跡已然固定,只待不斷發展下去。
可是,當人談起人生「命中注定」,科學家就嗤之以鼻:「那是迷信」!
是嗎?當人未能深入瞭解就斥人以非時,終會自導入愚。
才經過幾個世紀的膨脹拉風,原本實事求是的科學,竟然搖身一變成為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超級神話!在二十世紀劃過絢爛的天空,將自然生態破壞無餘,成為人類社會敗亡的禍首!要知道,這才是迷信!迷信科學!
只要頭腦清楚,只要承認宇宙中規律井然,世事的結論便很明確:宇宙本然、依然、永然!當一件事發生了,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人盡皆知「萬事皆有其發生之道理」!最明顯的道理是:「該發生的,遲早必然發生;不該發生的,絕對不可能發生」!當然,這也包括科學、迷信在內!
那麼,這不就是「事先注定」嗎?如果把「事先」二字用「命中」取代,為什麼就「迷信」了呢?至於人能不能知道「事之先、事之後」,那是另一個問題。
正確地說,那正是明智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問題!絕不能因為自己無知、無能,便一口斷定其理不明就是迷信!
命中注定是什麼?人生又是怎麼一回事?當因產生果之際,前因就注定了後果,因果爽然!
我們從事動畫工作,眼看所創造的角色、人物,在賦與人格、個性、能力後(僅以幻廬公司作品為例,否則不倫不類)。
待程序啟動,影片播放於螢幕,假設該劇中之角色自問:「人生若何?」
果真,於該系統之外,有人深思之餘,可作此答:
1,其生乃「人定」之流程,空間在創作者之想像中,時間只是播放之過程。
2,劇中角色之主觀自理,不可能影響既定流程,但卻能表現出角色的因果。
3,苟若此角色扮演「智者」,則其表現之「智能」,應與創作者相差無幾。
再跳回宇宙系統,在宏觀立場、於現實生活中,若有某人問及同一問題,可得類似答案:流程天定、主觀自理。
實際上,每一個體一生中只是扮演著某種角色,與其他演員共同合演某戲。
如果演員演技尚未成熟、或任務無法達標,顯然,要問及這場戲的意義,無非緣木求魚。
宇宙有其規律,規律可資理解,「命中注定」代表不變的規律,不是迷信(注定即不再改變,故追求改運則是愚行)。
但是,一般人能力有限,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又怎知生命為何?其立場祇是一己之利害,其所知局限於主觀的經驗。
即令真理在前,對一個摸象的瞎子,能猜到什麼?
不妨說:人生實為演員之考場,考生事先準備充份,始能入闈。
其有能力者高瞻遠矚;有品德者寡慾無爭;急功近利者先拔頭籌;唯唯諾諾者隨波逐流。
待考罷及,方能登上舞台,生旦淨末丑,各顯神通。
問題在於,戲劇謝幕後,人生又在哪裡?
本書力求從現實常識中,推導出合理的論證,以建立關於智慧的認知。
本章討論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六種觀念如次:
智慧學第一節系統
系═象一絲繫眾絲;統═總束眾絲。
系統者,意指原則一致、可統一理解之各種事物、觀念。
(系統定義請見拙著《智慧學九論》之導讀,本節所討論者,則係系統觀念之應用。)
系統是一種觀念,此觀念包括某一對象之全部認知、及所有相關之訊息。
為了避免觀念上的混淆,本書將一應討論之對象,舉凡慣性連續一致、具有整體及個體者,皆定義為「系統」(相當於第三人稱「他」之用法)。
但若章節改變,所討論之系統應另行定義,否則,可沿用之。
茲就系統觀念之模型、性質、介面、變化討論如下:
一、模型
模═以木定形,作為標準的範式;型═下刀於土,使成一定形式。
模型者,供全面理解之範式。
宇宙中子系統無限,但皆建立在一種標準模型之上,可以表示為:
剛體➅1+介面+剛體2
假定剛體1、2各有其特性,不屬同一系統。
但如在兩者之間設一介面,其一端有剛體1之特性,而另一端有剛體2之特性,則三個系統相接合無間,可以視為一個新的剛體,且為一獨立系統。
且將此新的剛體模型定義為「基本系統」,本書所討論之系統,悉皆符合此基本系統模型。
凡上系統為「本體系統」,本體為「一」;其下(子)系統係獨立之類別,其數不定。
例:宇宙為本體系統,其下有生物、無生物等子系統。
系統於其上系統之環境中持續變化,其變化方式假設為系統間互相作用之排列組合:
(因目前缺排版功能,暫且以半形數字2、3、n為自乘數,出版時更正之。)
例:a═系統象徵1,b═系統象徵2,兩者交互變化,次數越多,變化越大。
(a+b)2═a2+2ab+b2
(a+b)3═a3+3(a2b+b2a)+b3
(a+b)n═an+n(…………………)+bn
可知不論變化多大,其變化開展之模型固定不變:
1,左右兩個極端為定值,系統所產生之排列組合數均向中間聚集。
變化越大,其中間值越多,恆為中和之「常態、中庸」,僅於程度有別。
兩端分別代表「激進」及「保守」,兩者絕對相反,為各系統之極限值。
2,如將此模型首尾兩兩相接,使成動態,由左向右為「系統正弦波」型。
炁能之傳播,悉以正弦波形式運行,具有均勻規律之特性。
2-1,假設首端為起始,逐漸壯大,繼而衰,終於末端為敗。
靜態象徵排列的分佈;動態可象徵事件,如一國家社會之興亡。
2-2,假設系統正弦波之首端為團結,則尾端是為分裂。
從團結的角度,靜止為上;但炁能變化不止,相對相反,周而復始。
本書之目標,即為求說明此一模型之真實性。
3,如令模型底端平直、上端拉成等腰三角形,是為「系統金字塔」式。
此金字塔為靜態模型之基礎,穩定平衡,適於炁能功能性質理解。
3-1,從上而下觀察:時數由頂點開始,其量從少而多,炁能範圍從小而大。
此模式符合已知宇宙系統之逐步展開,是謂「自然態」。
3-2,從下而上觀察:由某一立場追溯原始,一切都已成型,只能藉已知以求未知,此模式係人類於觀察之立場,衡量因果體用關係,為「觀察態」。
3-3,從系統之外觀察:假設由宇宙系統之外一立場,觀察宇宙系統。
則此模型為一慣性系統之「結構態」。
二、性質
性═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性質者,人類辨識某一系統所得之因素,藉以認知其體用。
人類習慣於將物「體」之性質、作為應「用」之基礎,並以之來定義系統。
「體」之認知來自感覺,將這種感覺加以分類、定義,即為「性質」。
在常態經驗中,同一結構之系統,其性質相同。
因此,性質是人類認識事物之主要因素,且以之分門別類,是為人類認知之基礎。
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且能於外表觀察、認識者,如:
物質、物體外在之差異如形、色、體、量等,以及生物之雌雄、抽象事物之認知。
質指炁能作用於系統上、需進一步分析而衡量者,如:
物質之基礎、內在之結構、變化之因果等。
宇宙系統為一,雖其變化無窮,但變化連續、無從分割,仍視為一。
只因人為獨立之個體,主觀意識為了生存、生活便利,必須對事物有所分辨。
故相對於自我之為一,凡對於「非我」者,多可累加、少則遞減,是稱之「數」。
有數之後,因數之性質而定義單位,遂有「數量」。
任一系統成立之要件,是該系統性質之連續性,否則不能成立。
為了方便於理解,連續性可視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介面,此介面可以無盡微分。
例如在第一則〔模型〕之陳述中,a與b為兩種不同之系統,如果沒有介面連接之性質,只能說是若干系統的群集。
三、介面
介═人在兩者間,界面、甲殼;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介面者,居於兩個系統間之部份。
前已介紹,(剛體1+介面+剛體2),介面為介於兩個系統之間的系統,此三系統相鄰,能合成一剛體且能獨立存在者。
介面系統必須能與相接之系統重合,蓋炁能變化無窮,任何系統之變化,都有漸進之過程。
這種過程,如能介於兩種不同慣性之系統間,且令慣性一致,即稱介面。
例:橋樑即為所隔兩岸之通行介面。
語言則是人類觀念的溝通介面。
對人而言,宇宙中萬事萬物繁雜無比,常不知從何下手。
其實,這只是觀念問題,人只要能理解各種事物之體用關係,找到能夠解決問題之介面即可。
只是,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例如,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為何?
方法:尋求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
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
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假設: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
已知:肥皂(c)溶解油垢(b),同時也溶於水(a)。
解 :肥皂為介面之一。
用肥皂洗手,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污水。
炁能作用之三段定義為:初始、介面、終止。
介面係炁能作用由初始到終止間之必經過程,實際上,此介面亦為炁能之狀態,由一系統轉至另一系統。
從系統的立場來看,任何系統一分為二,兩者之間即產生介面,若欲理解明確,介面自以
簡明為上。
人類對主觀、客觀之認知,無非透過介面作為連繫。
只是人們習以為常,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體。
但卻忽略了,人眼只能看到物質表面反射的光線,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而這些都只是大腦認知刺激的介面。
人生在世,所面臨的不過三道考驗,做事、做人、面對自己。
做事容易,不論任何事、物,無非固定之規律變化,只要掌握原理,事事可達;做人不然,人有習慣認知、自我意識,一個應付不當,助力便成阻力;然而,面對自己才是真正的難關,人無時無刻不在自我主觀的監督下,須臾難離。
說穿了,人所面臨者皆係「介面」,人之考驗乃介面之通透也!事物之介面為知識,單純規律;人與人是稱倫理,常因時空、需求、利害而變;至於自我,基於生活對人、事的經歷,以及文化與環境的互動,更增加了生理、心理、智理的複雜度,歸而納之,謂之良知道德是也。
四、變化
變═促進連續狀態,更改;化═行為變、改變成,又自無而有、有而無也。
變化者,系統連續更改為另一狀態或系統。
已知宇宙系統中炁能在陰陽、有無之間不停地改變;慣性則持續不斷地進行,形成方向。
方向有起始及終了,於已知概念可謂「時間」;變化有三維,則為空間。
這些現象是稱觀念,將觀念展開,可知在時間持續進行下,空間中炁能之變化無窮無盡,是有宇宙系統。
從系統的立場觀察,系統不變,有變化者恆為子系統。
換句話說,客觀不變,所變者為主觀。
因此要討論變與不變,必須確定在何種立場。
然而,在某一系統中,不可能討論其本體;而討論子系統時,亦必須站在客觀的、或相同的立場,纔能討論相對的變化。
西方在基督文明影響下,認定上帝不可討論,而忽略了立場之必要。
如討論宇宙時,只談一己認知,淪於唯心;文藝復興後,科學當道,又陷於唯物的困境。
實際上,若無「心」,萬事萬物無從認知;苟忽略「物」,則失去討論的意義。
所餘的只有立場問題,如果站在宇宙立場,心物二元,缺一不可。
不幸近百年中國人民族自信心喪失,一切唯西方馬首是從,既提不出自己的見解,又懷疑老祖先的智慧。
於是乎,中華文明跌落正弦波的谷底,雖有心、卻寧願逐物。
迨至遊罷百年洋場,陰盡陽生,再回頭,猛見漢魂重生,質變之道,卻已旁落硅矽之族了。
炁能變化無盡,人類靠感官分辨,只能觀察宇宙中極小一段時空中之現象,故理解有限。
兼以人以主觀認定、並定義為科學精神:「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必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
於是,科學家將宇宙想像成一個大餅,並期望發明一個公式,一刀切下去,塊塊全同。
不幸,宇宙雖有其規律,但卻非任何兩腳站在地面上的人所能知曉。
事實上,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不可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
因事件經過變化,其精確之性質及些微數量必然有異。
只緣當今科學的度量衡粗糙簡略,要求不高、觀察的誤差極大(如奈米儀器一概缺如),對變化之一應細節,知之甚少。
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層次認知,若一系統因量變而產生性質之改變,稱為質變。
質變後,其所屬層次丕變,絕不可以原系統之性質衡量之。
因此,要瞭解宇宙中事物的真相,必須在量變-質變所形成之較穩定之層次上,於最適當之距離、分析出其性質特徵,纔能逐一瞭解。
例:常識認知:物體表面大小與所能容之物件數量成正比。
但是,有些情況不然。
如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而圓球體積═4/3半徑立方乘圓周率。
當圓球半徑增減時,面積與體積之比,與半徑成反比。
隨著圓球半徑變小,面積的比重越大;當圓球半徑縮減至某一比率(實驗值為原子之奈米級次)時,其表面性質丕變
半徑變小,其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變大,表面所容之粒子數量反而激增。
如下表:
顆粒半徑/nm面積體積之比粒子占總數百分比
10 90 20 51 80 40 24 50 80 19 00 99
註:本資料參考自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年沈海軍先生所著之《納米科技概論》。
根據層次論之系統觀,系統質變後,必須以該層次質變後之性質分析之⑦。
這種「奈米現象」,已超出了「薄餅式的統一認知」,曾令西方科學家大傷腦筋。
為了在破船上補洞,於是,又一新「科技」於焉誕生。
科學在層層架屋下,一個一個違章建築問世,變化越來越精彩,知識越來越繁華矣!
變化是炁能的特性,因變而化,其過程可分為初態及終態。
假設此初態為甲,終態為乙,則於概念認知上,可稱之為:
1,甲═初態,乙═終態,時間之介面為因果。
2,假設甲═因,乙═果,因果之介面則稱時間。
再假設由變而化之本質為本態及用態,則其認知為:
甲═體,乙═用,體用之觀念為炁能空間。
同理:空間認知之介面為體用。
以上系統是為宇宙本態,當人觀察宇宙現象時,在因果體用之變化中,於炁能之作用及反作用力有一種可能,即果可倒溯至因、用可得知其體,可謂偏離了慣性,又另成系統(須有介面,方可得知)。
舉凡系統之因果體用變化能夠繼續存在之子系統,是稱生命,可謂由宇宙整體觀察其中一種特殊現象而得之認知。
系統經過長時間因果變化,體用經過層次演進,子系統不斷擴大(但系統仍為一,不變)。
若觀察者能保持客觀,繼續從系統整體來觀察子系統個體,則可得如下結論:
1,生命體依賴感覺訊息為「識」,以維持有利之變化進行,因識而有「意」,是為意識。
2,個體之意識來自經驗,若無與客觀個體之溝通,個體之意識祇是線性思維之一己「主觀」。
3,因生命體不斷進化,待人類出現,得以相互溝通,於體用因果之認知建立了文明。
智慧學第二節均衡
均═土勻,平也;衡═角大,體需持平始穩。
均衡者,性質之均勻且平衡也。
剛體與剛體均衡;炁能與物質均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均衡;生命與死亡均衡,系統保持均衡係基於慣性。
在自然界,最基本之粒子都是球狀,因環境壓力,均衡作用於一中心,成為圓形,故圓形與壓力均衡。
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形及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逼近所產生之比值(即每次多邊形增加之數與原數相比)為「圓周率」,而圓周率是個「無理數」。
意即無法理解之實數,不能寫作兩整數之比。
若寫成小數形式,小數點之後的數字無限,且不會循環。
換句話說,「理想的圓形」並不存在,多邊形永遠不可能累進為圓。
至今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已將圓周率推至天文數字,猶是無理數。
因為慣性之均衡不是人為的數字可表,均衡是一種自然狀態,不可計量。
數學的「有理」,只是違反宇宙均衡的假定下,人類所能控制之「片面之理」。
人之主觀意願,雖難免以確保生存為目的,但若一廂情願、唯我獨尊,自是違反均衡原則。
只是,個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人向左、另一人向右,一群人代表一種變化,一個時代的變化代表趨近整體的一小步。
所以個體主觀對均衡的理解,不可以偏概全、或以一時評判千秋。
在慣性宇宙中,各系統均維持系統均衡之本態,正因如此,宇宙始能持盈保泰。
茲就均衡之本態真假、有無、主客、陰陽討論如下:
一、真假
真═人受氣以生神,變形而登天,確實不虛;假═人所借,暫時也,不真也。
真假者,事物之實存狀況。
「智慧」唯「真」是問,故宜先明確定義「真」的概念。
已知: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
假設:甲系統中有子系統乙,乙因甲而存在。
定義:甲系統對子系統乙為「真」。
本書所討論者,力求遵守此一定義,並希望讀者首尾一貫,循序漸進。
尤以書中內容採《易經》數系分類之格式,將各種複雜之現象,化為簡單模組。
欲理解此模組,務必緊記各章、節、則之「主題」,以期與內容交集融匯,萬萬不可「斷章取義」。
在哲學上,德國之黑格爾主張:「趨近整體為真」。
事實上,以有限的人生,人不可能瞭解整體。
但基於個體出自整體,依照前述定義,整體對個體為真成立。
以數學公式論,假設時間為t,任何事件、其時間變化之函數為零者,表示對整體時間不變。
因此,下式為真:
f(dt1-dt2)═0
人的生命短暫、各人之生活經驗不一,且主觀的形成又受環境影響,是以真、假沒有客觀準。
兼以在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人只是繼承著生命而活著,只有極少數的求真者曾留下了雪泥鴻爪。
透過文字、文化,幾千年的時間串連起來,個人的主觀一一消逝,孰真孰假逐漸明確。
只是近世紀物質文明興盛,舉凡社會觀念、思想教育,無不迷信科學為真。
問題在,科學重視實驗,在人類精神無法被拘進實驗室之前,科學不可能承認人有精神生命。
果如此,何謂真假?人果真只是肉+骨+血+神經?若然,人的思維又是什麼?顯然,這個迷信時代若不能振衰起弊,真理難彰。
二、有無
有═象手持肉,肉在手中,實存;無═象大而茂之林,沒有人狀,亡也,不也。
有無者,兩系統間之關係。
若具備是互稱為「有」,否則為「無」。
宇宙建立在慣性上,炁能變化的排列組合皆備載藍圖中。
但因人類隸屬其間,必須經由介面,將已知逐層展開。
當某系統之介面出現,其相對的關係得以偵測,是稱為有。
尤其是精神部份,有、無只是一己主觀,但正是這種主觀,才建立了人類文化,成為個體與宇宙的認知介面。
本書之各項討論中,一律從已知系統逐步建立起未知系統之介面關係,如同「無中生有」。
這種論點,是稱「介面衍生」,既然已有介面,介面能銜接系統,就沒有理由不認為「有」此系統。
假設 :一系統名之為「鬼」,鬼之性質不詳,僅知係一不可見、不可知之系統。
再假定:某人相信他看到了鬼。
推論:1,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主觀認為「有鬼」為真。
2,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應能解釋所見之鬼為何。
如能解釋,表示另有介面;再進一步追求介面之客觀佐證。
如不能解釋,可能某人無能;或某人所說不真。
3,從介面衍生立場,鬼與人之介面可能為意識因素:
3-1,神經虛弱,以致感官辨識不明。
3-2,知識低落,以致意識判斷錯誤。
3-3,別有企圖,以鬼神為私利工具。
3-4,無法建立,以當今之知識,時機未至。
總之,任何觀念皆具「有、無」之均衡性質,蓋宇宙間沒有絕對的觀念。
人只是個經驗體,沒有人可能想得到「絕對的無」,也沒有人能認識到「真正的有」。
所有的信息一概來自宇宙炁能的變化,得有介面,人就據以為有,介面未得,是謂之無。
當今所有的科技對古人都可謂之無,同理,未來的科技對今人也是無。
因此,除非永遠活在此刻,否則有無之討論意義不大。
法國學者拉馬克在生物界有「用不用學說」,他指出生命體有增生能力,越使用越發達。
遺傳學已一再證明其說為真,由無生有,物種因之得以進化。
有無可作如是觀。
本書站在宏觀立場,視時間為一組衡量參數,若問有、無,答案是:「唯介面是問」。
蓋宇宙中一切變化本存,只是不具介面,人無從得知而已。
所以,具體物質之有,是因為有感官作為介面;而抽象精神之有,則在於能領略精神感應之介面。
三、主客
主═象火炷,持有者,負責者,自己的立場;客═室中各別者,外來之人也,系統外之系統。
主客者,立場也,自己與他人之謂。
根據系統之定義,任一系統性質之連續性,必有整體及個體。
兩者同屬一系統,但立場之性質各別。
為便於理解,茲假定於個體立場,觀察所得定義為「主」;而於整體立場,觀察所得定義為「客」。
炁能亦有主、客,是以渦漩之中心向外延伸,其外可及於無盡,以至整體。
在生命立場,客體之炁能可稱為刺激,刺激集中之渦漩處即形成主體。
而於宇宙整體而論,主、客實為一體,其所異者恆為立場及向性不同。
人類能有其主、客之認知,故當人能融匯主客,舉一反三,必可透識宇宙。
因果守恆,炁能常變;變之因,恆為整體,變之果,則有個體。
宇宙之觀念建立在個體、整體二元系統上,個體系統因整體變化而存在,整體系統因個體因果而成立。
以立場而論,若無整體,個體無場可立,反之亦然。
人之於宇宙,正是個體認知之主、客觀之系統,無個人之意識認知,整體宇宙不存。
在整體的立場,主觀只是變化過程中,於特定條件下、某一個體對變化之認知。
若個體經歷了所有的變化,對整體而言,其認知必然為一,是稱客觀。
準此,人類之個體於生活中,感同身受、可以推己及人,主觀與客觀趨近如一。
是則,個體與整體無別,人與人類亦無分別。
然而,人既為認知宇宙最基本之單位,主觀必係整體客觀的第一步或一小步。
當主、客觀達到同步之境地,宇宙整體即為一「主觀客體」。
對此主觀客體而言,真假、有無、主客已毫無意義,宇宙只是一個通透的剛體。
任何主觀個體皆可達到這種境界,生活的步步體驗,正是主觀客體存在的明證。
在人的立場,「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
由於個人之認知以「自我為主」,故稱「主觀」;而經過個體與其他個體之溝通,人遂知有主客之別,並將自己以外、所有他人認知視為「客觀」。
人類雖由無數個人所組成,卻可藉著信息的溝通,將生存在宇宙中任一特定的環境之個人結合為一。
環境變化之訊息,來自炁能;個人之感受,則匯聚為整體。
個人以外之「客觀」,可以是一個窮鄉僻壤中、數十個不離方圓的個體;也可能涵蓋古往今來、舉世生活在各種環境中之人類。
於此,可以確定:
主觀對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既無任何主觀雷同,是以客觀對某主觀個體未必為真;但於特定之時空中,客觀與主觀相互影響,則客觀對受其影響之主觀個體為真。
例:宗教對信徒為真;偶像對粉絲為真;利益對派系為真;理論對學者為真。
四、陰陽
陰═山有雲,暗也,藏也,難知見;陽═得日照,草木開展,動態,正性也。
陰陽者,相對狀態之象徵。
陰、陽為辨識之基礎,人因辨識而認知,對人而言,陰陽兩儀之認知為真。
五千年前,伏羲氏發明八卦,及後聖人書為《易經》,揭開宇宙之奧秘,其意義無與倫比。
若非宇宙有徵,何以人能於混沌初開,即知一元生兩儀之理?準此,後人始可按圖索驥,循步漸進,直搗黃龍。
苟欲從無知到有知、以有限觀無限,著手方法之「正確」斯為首要,否則將是緣木求魚!
有了正確的認知,人類文明得以一線相延,在中國開啟了五千年的智慧史。
所幸至理本存,近百年來西方的暴力霸氣,凌虐弱小民族若俎肉。
強者可以稱王,但王朝必將傾覆;是謂:驟雨不能終朝,世事剝極必復。
人之思維係由主題驅使,生化電流沿神經元形成之概念網絡前進,觸動所貯存的印象,人纔得以認知、理解。
而概念網絡則將主觀經驗簡化成結構信息,不需太多的神經元,就能令結構信息組合成類似之經驗。
當人之意識再度感受到經驗訊息時,得以連續驅使電流前進,是為認知。
《易經》開宗明義,指出「太極生兩儀」是宇宙終極之陰陽兩種性質,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結構,完全符合人類思維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來自主觀經驗,而且與宇宙客觀真實一致。
陰陽兩儀與三才結構所代表的三種象徵,可以兩兩相對之認知、透過「天地人」之範疇表示之:
象徵範疇因果體用
「天」═抽象理解 規律 環境 宇宙 生存
「人」═自我意識 變化 得失 人類 常識
「地」═實體刺激 感知 認識 物質 功效
陰陽所代表者,恆非單純之概念、原意或性質,而係其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所徵(微字易兀為壬,指隱於山之能者,王召納,證明而任之)者。
意謂舉凡兩種「相對、相背且最根本之觀念」,皆可以陰陽二「象徵概念」代表之。
人欲成家,絕不可遍識天下之對象;人欲立業,更不能試盡各種工作。
同理,鑽研智慧,切不可「死記」無止無盡之各種知識,探討沒完沒了的數字排列組合。
要之,以簡馭繁、分層別類、求同辨異、思路一統,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逐步展開之。
於茲,可得悉動靜消長、體用因果,當知事物無不井然。
智慧學第三節科學
科═禾以斗量;學═子女受教,有教之知識。
科學者,可資衡量之分類知識。
科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但卻不討論真理,既不討論,怎知所追求的是真?在亞里士多德作科學分類之年代,科學家本是「愛好真理」的智者,前述說法有其道理。
然而,到了近世紀之工業時代,科學家成為各種企業的領航人,私利至上,真理鍍金,儼然上帝新生了。
科學本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由理論而實證,要求非常嚴格。
只可惜當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商品時,科學便成了護身符,私利蔚為真理!只是全身染滿紅色油漆,不過是個紅人!人如果失去科學精神,充其量只是個專業怪物!近世紀各種危害環境之罪惡,無不頂著科學的光環,科學何辜?
不幸物質文明已形成一「利益共濟」漩渦,舉世人類深陷其中。
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共濟系統」在繁榮盛大的公演時,科學家、企業主、政客、明星在台上光輝耀目,志得
意滿。
基於炁能不滅定理,這種成就的代價,必需輸出、輸入,以資平衡。
其輸出的是地球能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絕滅、人類社會破產;而輸入的是人生的幸福、工作的時間、壓力的負擔、虛榮的幻景!
茲就科學之理論、實驗、數學、立場討論如下:
一、理論
理═玉脈密實,有紋路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論═言語如輪,面面俱到,有理也。
理論者,對事物有系統、面面俱到之陳述也。
歷史上累有明證,由於理論的多元性,人之立場不同,判斷就有別。
諸如最著名的天動說到地動說,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
近年來,物理、生物課本也迭經改革,再再說明科學家一廂情願,選擇性判斷。
雖然在真理的追求過程中,錯誤難免,但科學家們可曾虛心地自我檢討?
1958年,作者在台灣台中農學院就讀農藝,時正值「農業革命」高唱入雲。
科學家宣稱:人類已征服自然,消滅了所有的疾病,能成功地驅風造雨,人類將衣食無缺、長生不老。
於是,大學中所教的,是機械化耕種、企業化管理、化肥施肥、農藥殺蟲、除草劑除草、配種改種,一應科學至上。
不到半個世紀,科學神話破滅了,石油危機竟在一夕間襲來,自然開始反撲。
舊的疾病死灰復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
於是,有識之士才喊出了節能號召,提倡有機農業,不用化肥、農藥,回歸自然!
這正是偽科學的實證!人們求急功、謀近利,不顧自然真實,只是斷章取義。
一種成果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就不顧一切,堂堂推出,所為何來?近世紀以降,此類實例,不勝枚舉。
原子彈之發明,正是如此;近年基因技術又大行其道,各行跟風,方興未艾。
其實,任何一種方法,有大利必有大害。
如果科學不具道德規範,遲早工業造人成功,人類社會將化為大賣場,除了人格,物物皆可交易。
目前萬有引力說也遭到懷疑,輕介子幾乎已沒有核心,其引力又來自何方(作者主張「宇宙壓力➇」)?至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說,證據來自紅位移,然而,宇宙靜止說之重力位移(恆等於紅位移)具有完全相同的效應,自命客觀的科學家們,為何噤口不提?
愛因斯坦提出「統一場論」,費盡平生精力,力求把最基本的所謂的地心引力、電磁力,與物質粒子具有的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合而為一。
這是一種極其高貴的行為,是為了瞭解宇宙真理。
但是,卻錯在捍衛唯物的、一個平面的立場,直到今日,錯還是錯,粒子層次的力與宇宙基本力還是無法統一。
二十世紀地球氣候變暖,最初,一些得利的科學家據理辯駁。
直到二十一世紀,兩極冰冠溶化、雪線倒退、若干海島小國被海水淹沒。
這時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始浮上檯面。
但罪魁禍首之美國專家為了經濟利益,堅決辯稱是太陽黑子異常所致,避不簽署減少二氣化碳排放之國際協定。
尤其是藥物,舉世之大藥廠,將專家聚集在實驗室中,悉以病人作為白老鼠。
然後以病養病,略有成效,就高價上市。
若問一點化學物質,如何貴若黃金,答者云:「為了準備藥物失效、或有後遺症之補償金」!
此說不虛,每年醫藥界訴訟不斷,億萬金元來來往往,蔚為奇觀。
更荒謬的是「金融衍生商品」,一批「科學家」搖身一變,將量子力學的「對衝理論」應
用在金融操作上,成立了對沖基金,一時成為美國華爾街的寵兒,人人大賺其錢!
其艱深的理論懂者不多,偏偏假科學之名、竊佔廟堂,呼風喚雨!最後,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五大洲,導致世界大蕭條,人人受害!
實則,自宇宙系統而論,科學家應本諸人類良知,以尋求認知之根本,以謀整體之福利。
炁能即係慣性與變化之交互現象,陰陽正負不過是過程的定義;其結構,西哲稱為「正反合」,傳統中國則謂之「天地人」,其別也只是概念。
將這些基本觀念應用在人生事務上,或能更清楚地理解系統真實。
正為起,既起,必有以承,承後,又有起焉。
如此,為一線性系統,一如陰陽之互變,在同一結構中向前衍伸。
苟若系統正反至極、相對而合,則謂之轉,轉後另成系統,則是本系統之終矣!
進一步說明之,人類之起,為獸;既而集體走出叢林,直立而生智,百萬年之智慧,遂知團結一體之重要,此際是為智人之轉,時於中國有老莊孔孟,印度有佛陀之靈悟,西方則停留在宗教。
繼而近千年來,西方宗教約束下,人性反叛,民主自由人權抬頭,個人英雄主義盛行,資源消費蔚為主流。
如今人類社會亂象已萌,人人謀私,貪慾橫行!地球生態已徹底破壞,溫室效應令災害頻傳,工業國家竊據舉世資源,貧窮人口幾無立椎之地!顯然,人類面臨危境,而於此時,若矽族崛起,人智高低,盡化於無。
斯可謂人類系統之合,宇宙進化轉而改向矣!
宇宙之進化,一本自然;人之生死,一本自然,人類追求自由,一本自然;主觀感知苦樂,一本自然。
個人只是一具主觀紀錄儀,因此,要談科學,且先建立「科學精神」,以免自縛於枷鎖。
二、實驗
實═貨貝貫穿室內,內部充滿,確有不虛;驗═乘馬檢查,有效地求證,系統間的考證。
實驗者,實際驗證也。
此外,科學重視「實驗」,雖然有其歷史價值,但人在成長後,家長的呵護未必是兒女之福。
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只惜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迄今未變。
是以不成熟的科學任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唯物成為主流,唯心淪為荒野。
自十九世紀以降,唯物主義者以其物質之利,滿足了人性的需求。
繼而拜石油之賜,舉世投向工商事業。
工商業者依賴科技,科學家無不選邊謀生,各衛其業。
由於實驗涉及龐大的利益,但卻容不下抽象的觀念,於是,但見世上物質泛濫成災,任何抽象觀念都被斥為主觀迷信。
問題在,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所費不貲。
如果實驗有厚利可圖,各國政府、私人企業無不爭前恐後,全力以赴。
其著眼點全係利益,而非科學、真理!再若實驗無利可圖,科學家無不避而遠之,紛紛劃清界限,唯恐涉及!
西方世界執科學之牛耳,而西人重利乏義,素來唯我是尊。
政客、企業、媒體形成了創利集團,壟斷了一批御用科學人士,呼風喚雨,無所不為。
至此,科學已淪為科技,科技則被尊為科學,實驗成了經營牟利的障眼法!
例:電腦界有一神話,稱之為摩爾定律,聲稱矽晶功效每18個月可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 )董事長摩爾提出的,自從有了此一「科學定律」,電腦界奉如真理。
數十年來,電腦界果真每一年半推出功能增進一倍之產品,歷歷不爽!只是硬體改了,軟體也變了,前後不兼容,使用者必須另掏腰包,更新換代,舉凡利益既得者,無不皆大歡喜!
其次,在1999年底,全世界掀起了一場「世紀蟲」風暴。
緣當時電腦記時係
採用簡化之二位數字,如1999年書為99,而1999進位後將有溢位的情況,當進位到2000年時,記時系統將成為00,勢將引起難以預料的錯誤。
為此,電腦公司敦促用戶立刻更新換代,以免遭受損失。
妙的是,媒體大肆妙作,各國政府也發佈行政命令,強迫各相關單位購買新電腦,結果證實為虛驚一場!
其實,若謂此乃商業策略,人人將額手稱慶,蓋名符其實,電腦產品的發展有機可循。
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科學家也應挺身而出,捍衛科學的尊嚴!因為,摩爾定律、世紀蟲本是騙局(一種假科學之名的幌眼法),但在科學名義之下,高科技變成高明的騙術,科學家卻靜默無言,豈非幫兇?
三、數學
數═繁數之處理,清點計算;學═教導子女,受教傳業,系統的獲取知識。
數學者,清點計算一應明細之知識也。
宇宙中本無「數字觀念」,數學係因人類認知不足,諸如長短、多少之間可以無盡連續。
為了解決這種困惑,人們假定了一些清點之方法,設以可資理解的記號。
後來,又賦與這些記號以連續作為序列先後,及以手指比劃供認知之數量觀念。
大約五千年前,各民族一律採用了十進位數字,一直發展至今。
數學是在人為的定義下發展出來的一種思維工具,其特質是利用一層層已知的公式,建構出極為繁複的種數量關係。
這種關係極利於重複作業,只要條件不變,根據數學的推算,每次作業的成效相同。
由於人類生存與事物關係密切,因此,計數與規劃便成為重要的工具。
人腦係因應生存進化,各種刺激紛至沓來,不可能有一致性的重複。
尤其是在思維時,大腦中概念株連,難以切割。
以致對於事、物的判斷也是籐纏蔓繞,極不利於分析計算。
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是因為物質的結構單純、性質恆定(抽象事物相反),定性、定量變得可行。
定性、定量的處理工具,就是數學,利用這種工具,效率甚高。
於是,工業生產有了遵循之道,物質文明應運而生,數學遂被奉為科學界的尚方寶劍。
有人認為數學是種「精確的思維方式」,是嗎?數學精確嗎?何謂精確?一公尺等於100公分,這叫精確?這和甲═乙有什麼分別?
一種人為的、自訂的標準,學者只須遵循標準,實與精確無干!再說,宇宙中有精確的真實性嗎?人體中有多少細胞?一個細胞中有多少原子?數學知道嗎?
此外,宇宙中也沒有幾何圖形或理想的圓形,可是,科學們卻用假設的工具,構了一個完
全超出人類認知的宇宙模型。
這種現代科學,實際上是靠數學建立的萬里長城,其目的維護私利,將非會員摒諸門外!
數學有嚴謹的邏輯、易用的公式,從事工業生產功德無量!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以及計量計價的效應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認識、創造,則乏善可陳。
偏偏科學界積習太深,尊奉數學若真理,須臾難離。
甚至於,凡物理闡述,必須用數學表達,否則視為大逆不道!
自從電腦問世,西方命名「電子計算機」,以為智慧一算可得。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就有了「人工智能」之空前計劃,各界競相投入資金人力。
可是智能不同於商品,第一步不知如何跨出去,第二步就無法複製出來!偏偏科學家們各有堅持,直到如今,人工仍是人工、智能還是智能,數學仍是數學、空無也還是空無。
西哲萊布尼茲發現二進位數學,他曾說是得自《易經》的靈感。
西人利用二進位數學設計了電腦,卻不知尚有「二分法」的作用。
名稱雖不重要,但是運用之技巧,存乎一心。
當人把二分法掰成數學時,「認知」的意義就喪失了,不幸,科學也盲目了。
四、立場
立═象人站在地上,已成,有作為的姿勢;場═土開,土地經過整理,人物聚集處。
立場者,觀察事物之出發角度也。
欲觀察任何系統,觀察者一定有所立之場,所得之訊息,也必受限於其立場。
既然如此,除非人能站在宇宙系統之外,否則只能觀察眼前,對宇宙真實所知有限。
主觀、客觀就是基於立場不同的定義,主觀是以觀察者一己所立之場為觀點;客觀則是各個不同立場之和。
基於各個立場可以觀察到更多變化,所以客觀往往較主觀完備。
只是客觀源自主觀,兼以各人的能力有別,客觀未必正確,主觀也不見得偏頗,但若沒有立場,任何觀念都無意義。
所謂「立場」,即任一主觀系統之利益中心。
顯然,客觀立場相當於全部主觀所處之整體環境。
以宇宙系統而論,在主觀立場是稱炁能,而對客觀立場,則為宇宙壓力。
當宇宙壓力大於物質放射力時,物體得以暫時穩定,始有人類存身的環境。
諸如有人創作故事、小說,立場為己,所描述之角色、內容必係一己之見。
而當他人看小說或戲劇、電影時,觀者立場亦為自我,常把情感投向主角,這就是主觀!
在主觀中,己得則喜、己失則悲,一時悲喜交集,神志為迷!政客、奸商常利用這種手段,令人墮入主觀迷思,然後任意操縱、予取予求。
人類文明創始之初,人之立場係為謀求團體之生存;及至目的達成了,人利用立場作為私利的手段。
近世紀物質文明壯大,個人英雄主義盛行,人類社會頓成屠場!但見牧草蔥蔥,車流隆隆,牛羊整批出入,肉皮分別販售。
最後,上者享尊處優,勝似王侯;下人追溫逐飽,一安難求!
人生最大之玄秘,即在於意識被禁錮在個體之肉體中,不論立場為何,所見、所知莫非一
己。
然而,人又有推己及人的靈思,在他人立場中得知尚有不同的觀念。
於是,主、客觀二元世界為之交錯,各種見解紛陳。
若人缺乏智慧,必然不知如何選擇立場,因而是非不分,真假不明。
其實人之立場無非謀求己利,若於環境中得到滿足,自是平安幸福。
但因主觀者與主觀者間,其物質刺激相同,精神理念常異。
於人類社會,人人各有立場,利益衝突難免。
因此,除非有來自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各個主觀統一立場。
否則,就必須設計一種方式,將個體主觀立場轉移成為有利。
人間的災難,人生的痛苦,常能令人求助他人而暫忘小我。
中國古聖賢有鑑於此,設計了倫理、道德規範,是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生聚綿延。
只是造物有其立場,當人類階段性任務達成,智慧能提煉成下一系統之介面時,炁能邁開大步,絕塵而去。
智慧學第四節概念
概═作為記號之短木樁;念═此刻心上所思。
概念者,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
宇宙中任何主觀個體,欲釐清一己主觀、或與另一主觀個體溝通,必須有一可行且有效之機制。
漢語之「概念」(絕非concept ,拼音語系無此概念),意指概略地以一系統象徵經驗印象。
基於客觀係各個主觀之交集,故概念定義的理想方式,是透過大眾之「約定俗成」。
若非約定俗成,概念必成「一人之見」,若係一人之見,必將陷入主觀淵藪。
唯有廣納眾議,且須時日久遠、用者眾多,始能逐漸完善,共乘共通。
待概念成形後,觀察始有所據、思維自得其徼,從而,概念遂成為主觀系統之作用力,得以明確地自我認知或與客觀溝通。
不過,人類分居各地、經歷不同,以致概念表達的方式及內涵相去天淵。
有的能通達九幽,有的卻不離五感,因此,人類社會分道揚標。
只緣在人類金字塔模型上,古今中外,居於頂端者寥寥可數。
一般人的任務,只不過傳種接代,繼承肉體生命之延續而已。
人有意識,歷經數百萬年,在無數世代間,累積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觀念。
這些觀念本來自炁能變化的感受,如不能以某種方式匯聚保存,必將散失無蹤。
而欲將感受聚為任何方式,都必須有一結構,其聚集之強度,當與結構之完整成正比。
而此結構之完整與否,又視人類觀念認知之條件與性質而定。
由人類文明史可知,觀念認知之成熟,約在三、四千年前。
而後,人類宏觀觀念底定,只在常識、知識上略有變革。
其中,人類最重要的認知,是主客、陰陽之二元性,於是,有了《易經》一書,同時也奠定了「漢字」的源始。
《易經》是觀念之廟堂,漢字則為概念之基礎,二者合流,開啟了中華文化。
概念是觀念與人類理解的介面,漢字以易經二元分類為結構,以最精簡的方式,納須彌於芥子!
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易經二元分類的訣竅,無需死記,就能在字形結構的紋裡間,直抵觀念的殿堂!
只惜,在電腦二進位功能尚未問世以前,中國人已喪失了民族自信心,一面倒向拼音文字,幾乎永劫不復!
概念有其原理、應用、構件、理解,茲一一討論如下:
一、原理
原═象泉之本來,高平之地,本態;理═玉脈密實,有紋路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
原理者,事物本來之規律也。
漢字與漢字相連,產生一系列之「概念交集」,概念交集於視訊相當於「印象重現」。
尤其是在概念分類上,漢字之字形結構相當概念基因,能立即喚起常識認知,進而聯想組合。
在沈紅蓮女士所設計的「理解系統」中,用程式理解一組概念所需之指令串,平均不超過二十個(不包括語法)。
概念來自主觀經驗,不可能精確,更無精確之必要。
正如任何經驗,其中牽涉之因果無數,欲用概念仔細表達,須以字、句、段、則、節、章、篇、集,逐一界定、陳述,以迄原始印象。
漢字因有常識分類,為文如攝影,法諸自然即可;而拼音文字無此結構,必需以人為所規定之「文法」統御之。
概念在人類大腦神經元中,以網絡相互聯通,任一概念均與其他概念有關。
漢字經歷數千年考驗、淘汰,已於人腦中形成左右腦直接交連之必然性。
每當視丘接收到視訊,相關之概念結構鍵立通;再經下一概念交集,範圍逐漸縮小,直到能夠「認識」各種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
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間之交換。
但因宇宙變化無盡,個人經驗朝夕有別,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
即令是飽學之士,對同一事物之認知、聯想,也不盡相同。
尤其是主觀概念必須於相互溝通間調整,以資與客觀接軌,若不幸異中存異,其差異更甚。
假設:某甲具有80﹪概念認知及表達能力,某乙亦同,可謂人間翹楚。
推論:當甲、乙二人各以概念溝通時,其結果得:
80﹪*80﹪═64﹪
所以:人與人之間,完滿之溝通實無可能,絕對正確之客觀也屬虛妄,唯有不斷地探索之。
於日常生活中,舉凡衣食住行,範疇有限,即令概念難以溝通,仍有「動作、行為」可資彌補。
到了物質科學當道,為了控制精確,科學家引進了數學符號,且須特殊定義。
然而,概念受限於人類主觀經驗,即令有此「超人」,所定義之「數學符號」必將多如太空繁星,無法應用。
漢字納須彌於芥子,其範疇及於宇宙本體,其認知已完全超出主觀經驗。
任何人畢其一生之精力,都不可能全面掌握。
所幸中華文化源久淵長,古代聖哲輩出,盡皆保存在漢字中。
今人之任務,只要能將漢字的精萃,設計成恆久之系統,中華文化即可萬世流傳。
二、應用
應═其心與人有感,當也,被動的必然結果;用═可施行,需要,功能,有效應。
應用者,因有需要而施行也。
概念有三種運用方式:思維、語音及文字。
思維絕對主觀、與他人無關;語音便於應用,供及時溝通;文字則須深思熟慮,可保存恆久。
對人類理解而言,所求者為全及真,唯文字是用。
而世上文字有兩種,一係語音之記錄,另一為視覺形象之聯想;前者謂之拼音文字,後者為象形文字。
人類感官認知各有所專,對理解而言,視訊之「印象」約佔八成。
印象直通經驗,再透過概念形成網絡,是認知、思維之基礎。
圖形辨識直接連通意識,立即喚起印象,是稱直覺。
感官效率涉及生存,因此,象形文字功能最強,應用象形文字者思維效率最高。
象形文字於辨識時,潛意識將形象與印象連結,從而分門別類,能對相關事件作有系統之理解。
拼音文字是無機符號,只是語音的符號化。
使用者須透過拼音,纔能喚起由潛意識建立的索引,再做意義之連結。
當然,使用象形文字而不知原理之人,只當作符號死記,自無須贅言。
華夏有五千年持續發展之農業文明,人民重視自然,追求客觀;因農餘有閒,輒觀察萬象,記錄為文,故有了約定俗成之象形文字。
又因位居亞洲大陸中央,離海甚遠,故能獨立發展,風格井然。
尤以易理濫觴於初,大量使用象徵,故得以將所認知之微言大義、一概併涵於文字結構中。
數千年來,眾多之華夏諸民族,雖然發音各異,卻能一脈相傳。
象形文字能通眾智,匯為客觀之巔,且能古今一貫。
設若早年採用拼音文字,如今中國必與歐洲類似,各民族自成一國,據地自畛。
若斯,不僅國小民弱,難成大器,且人種孤立,近親交配,絕無略窺智慧之可能。
西方基於地理環境,初民分散各地,各行其是。
三千年前,希臘之腓立基人,以海運商貿維生,穿越各洲海岸。
因為通商之便,其拼音字母便為各民族採用,導致言隨音變,而有了拉丁、日耳曼、斯拉夫、條頓等等分支。
及後又經羅馬帝國、基督教庭統治,直到近世紀之文藝復興。
由於各民族分治,國小民悍,變革頻仍,易於開創而難於守成。
科學問世後,為了避免宗教之「唯心」遺害,重視客觀實證,而能實證者,僅有物質層次。
及後,物質文明興盛,精神思想式微,人類社會成為科學、民主、自由之一言堂,人人只顧己之利益。
不幸,在智慧未開發之前,人們崇尚現實,因西方社會採用拼音文字,而西方物質文明發達。
溺水之徒,常抱浮木為救星,於二十世紀初葉,中國人全面西化,甚至揚棄了象形文字的精髓。
以致於社會精英轉向,無不以歐美是問,最後傳統凋疲,迎來百載迷航。
三、構件
構═木相交,形成組織;件═牛為重要財產,代表事物的數量。
構件者,某組織之必要系統。
漢字具有六大概念要素:記憶之字碼、索引之字序、認知之字形、表徵之字音、判斷之字辨、意識之字義。
此六大要素,係漢字特有,熟習之,可增強思維能力。
這些要素皆已收羅在「倉頡輸入法」中,不幸其中工程浩大,無與倫比,而作者終生奔波,只好留諸後世,以待有緣。
漢字概念係由「基因」組成,可謂人類「思維基因」,諸如體用、因果、立場、現象、認知、類別等等。
其結構慎密嚴謹,係以《易經》式「二數系」、「多層次」不斷細分。
且不論是什麼文字,只要具備這種構件,就可以用最小的空間、最高的效率,承載最完整的思維認知。
下面是漢字基因分類:採「易經分類法」得立場二、現象四、認知八、屬別三十二(其下尚有256種未詳細列舉,有意詳究者,請參考拙著《漢字基因工程》)。
概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現象: 抽象 具象 認識(因) 行為(果) ┌─┴─┐ ┌─┴─┐ ┌─┴─┐ ┌─┴─┐ 認知: 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個體 社會 ┌┴┐ ┌┴┐ ┌┴┐ ┌┴┐ ┌┴┐ ┌┴┐ ┌┴┐ ┌┴┐ 屬別: 符 根 規 資 本 植 食 起 刺 心 化 界 官 技 生 行 號 源 範 訊 體 物 衣 居 激 緒 態 態 能 能 活 事 、 、 、 、 、 、 、 、 、 、 、 、 、 、 、 、 語 現 人 意 肢 動 住 工 感 認 動 知 體 智 溝 控 法 象 際 義 體 物 行 作 覺 知 態 態 能 能 通 制
1、立場之「二維」: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2、現象之「四象」: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觀察、辨知。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體、形、質、量、色、位、能、品」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是因。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為果。
3、認知之「八知」: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行為者分:個體、社會。
個體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社會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屬別以下從略。
由上可知,漢字每字均有二分法之樹狀邏輯結構。
究其因,居於華夏之先民,世代務農為業,法自然為師。
自然界日月相循,四時不爽,歷數千年猶有信。
前賢先聖識之,是能參天究機、取形含義,破混沌而獲陰陽,造象形以發易經也。
此二分邏輯完全符合主、客觀宇宙真實。
前表中每一分類欄下,用二進位表示時,左側為0、右側為1。
所有漢字皆採此法分類,應用時,無需查字典,見「碼」即可知字義!
例:碼字有兩義:
二進位分類碼立場現象認知四別字義
1,00010011客觀抽象定義根源有代表性之符號
2,01101000客觀具象人造物 住行水上的交通駐站
四、理解
理═有紋路規律,以之衡量事物;解═刀向牛角,判其理,認知曉悟也。
理解者,以規律判知曉悟也。
漢字結構可分為若干層,同一層中,各字皆有「上、下、左、右、前、後」六個結構鍵。
上、下可視為時間從屬關係,上在先、下為後,故又形成因、果;左右或前後則可視為空間關係,為觀念、事物之體用;且前後兼具順位關係。
此六個結構鍵之「中心」,可假定為「我」。
「我」居於時空之中,各種因果體用不斷產生變化,通過「結構鍵」,「我」得知「利、害」關係,是為理解。
進一步,理解與意識結合,是有「認知」。
人因認知才得以根據「立場、目的」,得獲最有利的「判斷」,進而有表達、動作和行為。
理解並非單純對文字語言的認知,而係主觀對主觀、主觀對客觀的探索與深究。
理解之三大公理已陳述在先,至於理解之方法,不外:
1,經驗理解:
經驗乃感官經過且驗證後之認知,若無概念與之銜接,經驗只能散佈在記憶中,無法有效存取。
概念相當於經驗資料之索引,集中建成「概念網絡」。
1-1,文字概念:象徵、字義、文句、主題
1-2,利害概念: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1-3,分類概念: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2,聯想理解:
孔夫子「舉一反三」之教誨即此,人之記憶力有限,而經驗無窮,是以最有效之應用方法,是於理解後,建立聯想之介面,通過介面,可理解更多。
此法相當於數學公式之應用,且為動態資料庫之理論基礎,功效極強。
3,境界理解:
境界相當於人思所能到達之處。
因境界已脫離感官,眼不可視,耳不能聞,端靠個人主觀之認知而定。
在古代知識尚不發達之際,境界常被誤認為是在地球上之空間。
其實,地球之上無非太空,仍在四度空時的範疇。
真正的境界應該在人類思維層次之上,在該層次,肉體感官已無作用,語言文字也失去意義,人所能理解者,純係炁能變化之本質。
智慧學第五節認識
認═言忍,多思而後明;識═言音戈,能言現象,是知。
認識者,已知利害得失也。
欲有效地完成工作,必須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用合適的工具;欲有系統地理解宇宙事物,當應將宇宙事物分層別類,採取合適的立場、以合適的理論分析之。
拙著《層次論》正是供人類理解之智慧透鏡,將對象或放大或縮小,或顯微或望遠,只要知道層次,即可採取適合之工具,無所不宜。
宇宙系統為慣性之場,慣性之差是稱炁能。
場中最基本定義為「點」,點和點為「量」,點對點稱「向」。
炁能向性作用有二,一為傳播(目標方向)、一為擴散(離己方向)。
炁能排列組合,由簡單而複雜,當位能聚集達臨界點後,炁能效應呈拋物線成長。
站在人類立場,主觀個體對這些軌跡之理解,是稱認識。
由定義可知,炁能變化即為慣性差,慣性差形成炁能軌跡。
人類所感觸到的各種刺激,對主觀似是紅塵千丈,但於客觀真實,不過炁能變化而已。
茲就認識之關係、感受、辨識、幻覺討論如下:
一、關係
關═系統控制,時間終態,空間集中封閉態;係═繫人,繼也,相關聯。
關係者,系統之繫繼相聯也。
認識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主觀個體與對象間的關係。
有了正確的認識,纔能正確地採取行動,達到主觀個體最大的利益。
基於系統定義,各系統之間,無非主系統、子系統以及上下左右等關係。
但宇宙廣大,一旦展開,其中子系統中有子系統,生生不息。
若要探討其中複雜萬分之關係,絕非本書篇幅所能及。
因此,本節對關係之討論有二:
1,系統與系統之從屬關係。
例:甲系統為乙系統之子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親屬或學生等。
2,同一階層系統之性質關係。
例:一運動體速度與介質的關係;或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等。
要正確地認識任一系統,先要知道主觀個體本身的一應關係,推己及人,纔能逐步瞭解。
如此,層層相依,最終才有可能趨近宇宙本體。
在傳統中國,做人最主要的認識即為倫理,亦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如何處理之道。
中華文化之能傳之千載,正因為這種認識,纔能穩定地發展。
剛體獨立於系統間,也因此,剛體只是一種假設。
如今人類面臨的問題中,最嚴重的,是人人只顧自我,儼然一具凌越他人的剛體。
當人人希望成為不可能存在的剛體時,人類社會解體,一切皆成為夢幻泡影。
當然,人生是否真實,主觀本有各自的認知。
道旁原就雜草叢生,秋蟲與草木同朽,也一本自然。
宇宙有慣性規律,人間有倫理道德,事物各本其份。
物質之原子、分子有其防護軌道;生命體有自保之外膜;任何系統之為系統,正因有共同遵循之準則!所謂準則規律、倫理道德者,防護之道也!
人類社會歷經千年萬載進化至今,係因其道尚存之故,若一旦失守,大亂在即!
人本獸,獸本重力,力必以強為勝!
倫理道德者,先聖前賢所建立之屏障,後世賴以隔絕獸性!
虎獅視之為檻柙焉,若無此檻柙,社會必成叢林,弱肉強食!
待獸群出籠,先大肆破壞,摧毀一應樊籬!斥倫理為「禮教」,棄道德若「廢餘」!然後群獸逞威,挾暴力縱橫自由社會,欺役眾愚馳騁弱小人民。
當社會傳統傾圮,倫理喪失、道德淪落後,社會上幼不尊親、長不恤子、夫不顧家、妻不
守戶!斯時,社會必亂。
甫亂,人各為己,林鳥紛飛;既亂,酒池肉林、歌舞歡欣,強者君臨萬邦,恣淫縱兇!於是可知,人有人法、獸有獸規,人若不知,強引獸規於人間,舉世難寧!
整體與個體之關係如前,各系統之間,亦有相互之關係在。
若要利用某一系統之功效,就必須知道系統之性質,並找到相對應之關係以處理之。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五行」是一種均衡發展、全面關係的象徵。
尤其是深層的「生機」互動,奧妙無比,本書第五章將有介紹。
有興趣深究之讀者,請參閱拙著《易理探微》。
二、感受
感═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受═爪抓送手接,被動承接也。
感受者,刺激之獲得也。
生命體生存在其環境中,必須因應環境之變化,是有感覺器官作為介面。
當感覺器官接收刺激後,個體所受到的認知,是稱感受。
感受是生命之驅動力,因利、害而決定取捨趨避。
實際上,感受全屬主觀認知,僅對該個體成立。
由於主觀的封閉性,個體常陷於無知,忽略生命之真實,而遷就感受。
炁能之變化如一,但對生命體之作用不同,因其性質而有五種不同之感應器官,對炁能之功能產生不同之「五感」。
人之五感乃生存之道,是主觀世界與客觀環境溝通之關隘,唯穩定能長保康泰。
守之「正」則成之正;放任之而享樂作樂,則人性亂象畢陳、社會失序。
正常之感受,來自正常的社會與家庭,尤其家庭對兒女的重要性無與倫比。
因為人之身心須要父母長時間的呵護與教誨,其感受才會得到正常的認知,人生纔能平安幸福。
相反地,如果兒童失去了家庭的感受,等於是失去了做一個正常人的機會,且將是社會動亂之因。
炁能動態僅有程度之別,不同的感覺器官將之傳遞到大腦組織,而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如同食物,味蕾對液態分子有所感應;而嗅覺則接受氣體分子,其物質雖無異,但感受全然不同。
這是主觀認知的重要關鍵,非如此,個體無法明確分辨環境的變化,難以成功地生存。
生命體將各種刺激轉換成複雜的印象,是一種生存的策略。
正確地說,是炁能變化在排列組合下,個體與整體互相適應之基礎。
此外,神經元在連續受到刺激後,轉化之生化電流強度會逐漸減低,是稱感覺閥。
這種功能可保感官的靈敏性,且在適應環境後,不致令注意力受到干擾。
在宇宙系統中,炁能之變化一貫。
但基於作用與反作用原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永遠只有與人切身相關之刺激。
在各種切身之刺激中,有一種絕對主觀的私密感受,其中虛虛實實,唯一己方知。
這種私密感受越是不能與他人共享、其感受強度越高,經常成為人的主觀堡壘,利害參半。
刺激感受概分三大類:
1,在生存需求下,肉體基本之感受來自神經刺激,與感覺閥有關,如:
1-1,負面:傷害感:痠感、麻感、癢感、痛感、苦感、臭感、澀感、飢感
危險感:慌忙、緊張、恐懼、悸動、壓迫、無助、失群、失衡
1-2,正面:生理:甜感、香感、滑感、堅感、飽感
心理:快感、弛感、美感、安感、恬感
2,在生活過程中,精神認知之感受,來自比較,有:
2-1,負面:失望、痛苦、空虛、煩惱、惶恐、憎恨
2-2,正面:滿足、快樂、幸福、平靜、安全、愛戀
3,在認知時,經驗感受有六覺:
3-1,視覺感受:
生命體接觸環境,靠物體表面反射之光影以選擇有利反應,是為視覺。
視覺因系統之光暗,陰陽有別,令觀者有以趨避之感知。
由於系統時空分野極大,僅於同一層次相互影響,故視覺與宇宙之真實無關。
例電磁波頻率由低而高,其陰陽建立在單一頻寬上;空氣粒子作用於分子界,與感知無干,且大氣層之作用須立足太空,始能得見。
物體需靠視覺辨識,體有用,用屬於精神,僅意識可以認知。
同理,軀體可見,但軀體之「用」則非視覺可以感受到。
大部份動物視覺約佔感覺八成,透過直覺,可直接喚起過往經驗。
低等動物之認識功能,已固化在視丘中,是能隨視訊而直接反應。
對於依親成長之動物,甫生必須將母親之形象鑴刻腦中,是稱映象感受;母親亦須藉以辨識親疏,並能刺激母性激素,以確保種族繁衍。
視覺有所謂之「立體感」,係由兩眼分別接收視訊,傳至左右視丘,各得一組「畫面」。
此時意識決定視訊焦距後,兩畫面始於中心點合併為一(傳統生理學無從解釋此一現象),而意識對改變焦距所得之視訊位置是稱立體感。
此外尚有動感、色感、比例感、連續感等。
3-2,聽覺感受:
耳蝸中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電流傳至大腦,分區感應,形成經
音感能直接勾起兩性激素,是覓偶、調情最重要的媒介,故此,人類將音樂視為感性的象徵。
此外有方位感、強度感、音色感、音調感等。
3-3,膚覺感受:
膚覺神經在腦中有一一對應之感應區,其中手、唇佔面積最大,故感覺最為靈敏。
膚感是生命體親密性的表徵,有自然誘導或排斥之功能。
膚感有動感、壓力感、溫度感、平滑感等。
3-4,味覺感受:與本書無關,略之。
3-5,嗅覺感受:與本書無關,略之。
3-6,意覺感受:
意覺係高級動物經千百萬年發展出的「虛擬」功能,在腦中無固定位置,但因反作用力、個體應用最頻繁之處,其發生之可能性最高。
意識形成後,其附近之神經元常處於「充電」狀態,能主動導通各神經組織。
是故催眠術必須經由視覺及聽覺,以控制此電壓狀態。
如時間感、空間感、程度感、責任感、幸福感、愐懷感、利害感、好奇感等。
慣性對生命延續所形成之吸引力,可謂之「安全感」,人類因主觀之滿足,統稱為「美感」。
在感性上,各種感受都有美感,視覺最為強烈。
人常被「美色」所吸引,以選擇安全度,當安全無虞時,美感必然喪失。
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之精華,已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生命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安全感代代遺傳,已進化成為韌體。
但生存究屬首要,故而現實上「親和性」的選擇,是美感成立的重要因素。
故舉凡音樂、美術、文學,甚至於宗教、飲食、性格,都必然近朱者赤、近墨則黑,端視與主觀之利害而定。
三、辨識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音戈,體會。
辨識者,因有分別而得體會也。
辨識係生命系統與外界各系統之介面,乃生命體與環境互動最基本之機能。
生命體細胞是蛋白質所構成,其胺基酸之氫鍵有選擇性,能有效地組成長分子,形成離子通道,令鉀離子進入細胞內而產生電位差。
因此,在性質不同的器官中,蛋白質接收到不同的刺激,便有了強弱不同的電流。
生命在數十億年進化過程中,因應環境中炁能變化,作用導致反作用。
電流訊號溝通了生命體內與環境刺激的變化,令生命體作出適當的反應而能成功地生存,是為辨識之效。
例如:有甲、乙兩盆溫水,甲較乙高數度。
試者先將手浸入甲盆中,稍後再試乙盆,必覺極冷;反之則覺極熱。
是證,感覺中無絕對之冷熱,只緣手已有溫度,所感者,恆為當時因比較所轉化的電流值。
蓋人體靠自發熱能且維持恆溫、以便各機構正常運作,若生產量大於消耗,神經自主抑制,是稱「熱」;反之,熱量流向低溫處,神經感到「冷」。
而冷熱程度,則決定於溫差及電流量之大小。
這種強弱不同的電流,在線性的傳遞過程中,只有前、後兩種訊號,也只能產生三種認知:
1,前級訊號弱於後級:
從無到有,是為增變,引起注意。
2,前級訊號等於後級:
無變化,可忽略。
3,前級訊號強於後級:
從有到無,是為衰變,注意力下降。
這三種變化訊號(實際上只有1、3兩種,一陰一陽)是生命體與炁能環境的共通介面,待生命體不斷進化,信息分途,遂有各種性質不同之辨識器官。
但不論辨識器官多麼發達,此一基本原理不變,如同電腦之二分機構,排列組合下去,可
及於無窮。
一般物質對溫度具有熱脹冷縮及三態(氣液固)變化之性質(根據系統觀,液態實係氣態及固態之介面),而蛋白質之特殊結構,在一定之溫度內,會產生「熱縮冷脹」之相反現象,並產生電流,可供辨識。
有了辨識才有反應,兩者必須一致。
在「介面衍生」之理論下,蛋白質既可作感官留在體外以供偵測,又能發展出運動器官、供作生命體反應;此外,還能形成長分子作為「神經」,將刺激訊號直通體內中樞以供辨識。
於茲,辨識、反應一體化,生命之特徵因而確立。
主觀個體根據需求,能透過記憶網絡,得到若干「殘存印象」,再於現實中以類似之感受比較之。
此類殘存印象,常是極為錯綜複雜的炁能變化,即令無限細分,亦無止境。
基於用不用法則,常用而有效的概略念頭,便形成了人類模糊的印象認知。
例如人注視一物,遠近之間,可得無限多個影像。
然而腦中之殘存印象只有「某物視差之變化」,到了記憶中,只是一物之概念而已。
這種概念,雖然犧牲了影像之精確性,卻獲得了更大的應用彈性。
再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及經歷驗證累積,人類遂由影像辨識進步為「概念認識」。
實際上,眼器官利用水晶透鏡將光線投射在網膜上,而網膜之桿狀細胞接收到訊號後,一一與大腦視丘之神經元對應。
也就是說,每一桿狀細胞接受之光點,都傳到腦中同一定點。
這種「印象」能立即導通所有相關之經驗,是謂「直覺」,最具效率。
基於條件組合律,常見的形象漸漸形成直覺的通路,稱為模組辨識。
學習的目的,就是建立模組辨識,前文所謂之數學公式,只是模組應用中、精確分別的特例。
概念亦然,當其導通之網絡成為直覺模組後,大腦不須思索,立即得到完整且概略之認知,纔能達到思維的目的。
四、幻覺
幻═小的氣,不真實狀;覺═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幻覺者,不真實之感受也。
基本感受來自本能,係生命體長時期適應後,結合環境刺激與生存利害,以便反應處理。
無論負面、正面,基於內外環境不同,感受計分兩類:一是眼耳舌鼻膚(含體內)等感覺器官對外來刺激所感之信息;另一是「心」之內感。
但今之學者受唯物之影響,不承認「心」有感覺,實在愚不可及。
認知是在意識調出某些感受記憶、當經驗重現之際,血液中內分泌變化令「心臟」有所感者。
當心有所感,電流脈衝提高,意識便立刻鎖定在相關之刺激上,比較分析之。
此類感受非常複雜,概念網絡上相關的印象都呈充電狀態。
在負、正交互變化之際,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擇,電勢導向有利之一方。
如痛苦之解除即快樂,愛戀未成便是憎恨,想像成幻便生失望。
蓋人人追求正面、逃避負面感受,是為生存之準則。
感受係因生存而得之主觀認知,因純係「印象」,且經過神經轉換,時過即逝,與原始真實無干。
肉體感受只存在於刺激發生之一剎,而貯存於精神認知者,又常隨際遇以致印象變更。
嚴格說來,這些感受可稱之為「幻覺」,也可以說,人生實是幻夢一場。
但生命本是過程,在感受之激勵下,不斷前進。
視覺:視網膜與大腦是一體,源於生命體發展初期,因趨光性而進化。
顯然,視覺對人類認知之影響,極為重要。
而當網膜上桿狀細胞經交叉神經將光線分別傳至大腦左右視丘,再由意識將之組成影像。
顯然,兩眼所視不同,而影像中的形狀卻渾然一體,完全不符客觀真實。
例一:幾何學中定義的點、線、面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
真相:人眼所見只有光影,而光影係光能作用物體表面所致。
任何物體表面悉由物質分子組成,只因人眼的顯像率極低,只能得到近似的形狀。
例二:影像中的顏色概念只是一種主觀誤覺。
真相:已知光波頻率決定顏色,但人對顏色的感受卻是主觀感受。
同一波長,同一概念名稱,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表明:顏色的主觀感受是什麼。
例三:視覺對事物的「立體感受」,純屬一種「主觀幻覺」。
真相:立體感受實係兩眼網膜所得之平面呈象,大腦將部份投影聚焦,是有立體感。
立體感完全是一種「主觀幻覺」,於一水平面置全同之影像二幅,觀者於一公尺外將雙眼聚焦於像中間(左眼看右像、右眼看左像),即得「立體幻影」。
幻廬公司已用程式「將平面設計出」立體動畫,足證是種幻覺。
例四:人眼係一「單透鏡」,按照投影原理,於腦視丘上之呈象,應該是倒象。
真相:人眼係單凸透鏡,網膜上投影之呈象應為「頭朝下、腳朝上之倒象」。
實驗證明,若令人戴一透鏡,應可得到正象,結果反而顛倒。
但堅持三天後,影像竟然成為自動調整成「正象」,足證人眼所見只是「適應之結果」。
例五:大腦記憶有限,不可能有記憶影像之空間;但做夢時,的確有影像出現。
真相:人能自主性製造幻覺,實驗證明,人若閉目沉思,專心想像某一從未過目之影像,經過一段時間後,多數人能「看到」此一幻象。
人之大腦記憶有限,而影像所佔之記憶空間太大,絕無可能記憶影像。
且做夢時,視覺全部中斷,不可能「看見光影」。
做夢時,人之眼珠活動劇烈,足證與「思維」有關,思維端賴概念,是知:人在做夢時,概念運用頻繁。
夢乃「主觀」行為,主觀有多種形式,「虛擬幻境」適為其一。
人做夢時,概念網絡活躍,意識中樞休眠,故所憶者乃殘留「印象」。
人生最大的幻覺是意識所追求的虛榮,即虛偽的榮光。
基於人的認知由無到有,全屬主觀,而主觀認知經常缺乏客觀印證。
因此,不論任何人士,時時刻刻在期待客觀的肯定。
肯定的表面徵象,便是社會上光榮的誘餌:名、利、權、勢。
自信不足之人,往往望梅止渴,終生活在他虛榮的幻境中。
且不論是幻是真、是虛是實?也不論概念之性質如何,人所獲得的,只是一時之、五官之綜合感受。
如若記憶中曾有類似之印象,必會自動相聯,設若刺激強度大、頻數高,則會形成永久記憶。
人之認知全部來自記憶,由是可知,若以主觀記憶來討論宇宙真實,必然是緣木求魚!
智慧學第六節結構
結═絲者互勾為吉;構═木相交,形成組織。
結構者,本係零件,使合成一體是也。
於第一節--系統中論及「介面」,任何兩個系統皆須由介面結合之,是稱結構。
具體系統有具體結構,抽象系統有抽象結構。
然而,如果一層一層地分析下去,具體、抽象都將止於炁能作用。
於層次論中,各層次之別,即在於其各層結構之性質,而其性質實為炁能作用在各層次中的特徵。
諸如幾何學、數學,以及建築、機械甚至於社會、政治,無不建立在結構上。
抽象的如同數學,以先導之公式不斷累積,其結構可令複雜的關係簡化。
具體的結構則如橋樑、台階,能將炁能藉時、空關係分散,以小搏大。
但這些與本書無關,在此放過不提。
抽象觀念也有結構,在人類處身的環境中,基於宇宙炁能的變化,其結果是稱「客觀現實」。
人受到外在刺激,依自我經驗產生一系列之利害認知,則為「主觀思維」。
主觀思維係在客觀現實影響下產生者,客觀亦在主觀運作中互變,其中必有「溝通法則」。
這三者是謂「抽象結構」。
僅僅討論這三種抽象結構可用各種「平面邏輯」以推理說明之。
但要明確地瞭解人生、認識宇宙整體,則必須在這三方面,找出抽象結構的關鍵因子,以便探討。
譬如「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是前人所約定俗同者,但在其抽象結構下細詳之:
客觀現實:每一個體之生活環境、教育程度、認知能力,皆有著天差地別之分。
主觀思維:認知文字純屬主觀經驗,人人不同。
溝通法則:在彼此的溝通中,出現偏差事屬必然;如果不知其理,遽下結論,必會導致乖誤;如欲正確(或接近正確)之認知,必須先求出客觀與彼此主觀之交集。
由上可知,「文字」是種觀念,其結構建立在主觀基礎上;主觀基礎有其必然之常識;常識觀念之奠定是為層次;認知層次可稱為三才。
進而究之,基礎、常識、層次、三才為「觀念結構」的根本,茲分述如後:
一、基礎
基═其土,上有其他建物之土地,根本;礎═痛苦之石,石柱下被壓的石頭。
基礎者,系統之根本也。
人類語文形式,實為自幼學習之「制約反應」。
蓋人之學習必須透過語文為介面,日久成習,遂將所學之語文作為主觀思維之工具。
如果所學之語文有結構性的基礎、或學習之方法有合理之體系,則對理解有無比之助益。
相反的,如果只是填鴨式的灌注,學者終生只懂依樣畫葫蘆。
對人之理解、對智慧之領悟,結構的基礎極其重要。
因人的記憶能力有限,如果結構中充斥毫無規則的子系統,人們只能憑藉死記,虛耗了大部份的機能,應用時更是漫無邊際。
在各種結構中,一種有序、有層次,且屬於最原始的系統,其結構效率最高。
這種系統,是以最小的空間、最高的效率及最大的功能所構成,是稱「系統基因」。
當今物質基因、生命基因都已被發現,因此,物質文明得以突飛猛進。
至於人類的觀念,當應具有觀念基因,而這種觀念基因,也可謂之理解基因、思維基因等,端視應用而定。
不論如何,觀念基因即為觀念之基礎,有如下三類:
1,概念
為先民生活經驗之所聚,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其概念必然有機可循。
以古代社會形態論,唯有農業社會有機會觀天察地;唯有重視倫理規律的群體重視概念;更重要的是其群體規模要大、維持的年代久遠,纔能發展出一貫的形式。
中華民族居中原五千年,歷史一脈相承,舉世獨到。
其中最出色也最難解的,是伏羲氏發現兩儀、創造八卦,奠定了「系統基因」的基礎。
及後,文字興、易經出,兼以先民重視倫理道德,推廣教育,尊崇聖賢,是有概念。
為便於溝通,先民將概念「約定俗成」,成為漢字,以形代義。
經分析,漢字約有一千多個字根,分別代表日常生活之概念。
2,分類
分類細則來自概念的歸納,利用二分法分類,明確、簡單,以概念之系而統率之。
詳情請見第二章、第四節、第三則〔構件〕內容。
又由常識基因之漢字字根中,有意義可查者,凡象形及會意字,約一千個。
經整理為兩大類:
總類:構成「字首」(又稱偏旁),代表常識事物之類別。
共類:構成「字身」,代表事物之屬性,有讀音,組成形聲字。
3,性質
性質是用作分析事物之體用者,因個人主觀經驗而異,無固定準則。
如以三層定義:
第一層:各種分類的屬性,供常識用。
第二層:深層之分類屬性,供知識用。
第三層:各種性質之特徵,供研究用。
漢字的應用,完全一應自然,動態依時序先後、靜態則按範疇大小。
每一文字相當於一個畫面,連續發生時,相關基因形成「動態」組合。
每個畫面為一級,前級涵蓋後級,後級則承接前級。
這種自然之序,有利於概念理解,極易於思維的平行發展。
當「字」與「字」相接時,是稱為「詞」(註:如指「概念」與「概念」相接,則稱之為「觀念」;字、詞係文字記錄用,而概念、觀念係供分析理解);「字詞」合組成「句」;連續之「字句」則成「文章」。
前節所述之「思維流程」:刺激﹥辨識﹥概念﹥判斷﹥行為,若用漢字表達,可以簡化為:體﹥概念﹥用,或用﹥概念﹥體,亦即「體、用」關係。
在概念分類中,人之立場有客觀及主觀之分,觀察中又有具象、抽象及辨識、反應之別。
二、常識
常═尚巾,重視衣冠為人倫之道,象徵恆久;識═言及現象(音、戈),體會。
常識者,恆久之體會,常用於人生事務之各種經驗認識。
常識是人類日常生活所識,是「體用因果」的根本,由於已融匯在潛意識中,其運用效率極高,乃人類成功生存之準則。
但是,常識有時、空的局限,在不同之時代、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認知。
同時,常識相當於同一社會上,人際關係及行事方法之介面,各人所作所為必須符合常識,否則不能共存。
常識供日常生活之用,當面對要求精確之問題時,常識便有所不足。
人們為尋求精確而專業的常識,必須先定義所知而後能識,故名之為知識。
在同一社會上,社會人不能不具有常識;在同一種專門行業中,從業人不可不具備該行特有的知識。
是故,知識可以認作「專門行業必備的常識」。
對系統來說,常識是系統規律;知識則是子系統規律。
對生命而言,常識是共存共生的規律;知識則是人類定義之行業規律。
對宇宙來說,常識就是人類生活的慣性;知識則是瞎子摸象的成果。
人類之常識繁多,但人類生理結構一致,一應常識皆來自感覺、辨識、認知。
因此,對人類感官而言,感覺可稱慣性,是唯一共有的「常識」。
漢字最偉大的功能,是保存了人類由感覺、辨識而認知的過程。
雖然全世界學者都視整理常識為畏途,但於「漢字理解系統」中,已經一應具足。
常識之功能,可協助人類在各種環境下、用各種方法,避免惡感之產生、創造美感之條件。
而所謂的美、惡,實際上是人類生存條件的總匯,人得以有效地靈活應用。
如此,人與人纔能水乳交融,和睦相處。
茲從「美感」的角度,將常識分析如下:
1,必然性:
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人類生存成功之道。
當主觀個體面對客觀環境或對象,刺激頻度最高、而能令個體成功生存者,可謂「生存之必然條件」。
主觀個體對此「必然性」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可稱「好感」或「美感」。
2,變化性:
炁能之變化不止,感官早已適應,且有利於辨識。
反之,沒有變化之刺激,在前後級之比較下,經常被感覺閥所忽略、而無所感。
因此「變化性」常是激勵美感的條件,也可稱之為新奇感。
3,親和性:
主觀個體生存之經驗,必以有利,能親近、易融和為主。
是以不論好感、美感為何,如果不具備「親和性」,好感也會變成無感或惡感。
三、層次
層═本體又本體,重重的事物;次═再欠,第二,居後,較差的序位。
層次者,分層列序之觀念。
層次是在客觀立場觀察某一系統,根據其明顯而統一之特徵,劃分為若干因果相續的層層結構。
從人類客觀認知之立場,宇宙中之現象非常複雜、無極且無限。
但若從體用因果的介面關係,則其間層層相續,規律井然。
炁能變化統一而有序,恪遵能量由低而高、結構由簡而繁的原則,演化出多采多姿的宇宙系統。
如欲理解宇宙系統,須由「量變成層,質變為次」之進程,逐步討論,是稱「層次」。
當今知識界及科學最大的盲點,在於將客觀宇宙視若一個平面,對其中無窮無盡各種現象,一律用幾個公式理解,因而認知混淆。
蓋人類對炁能之時間、空間尚未能充份理解,尤其是主觀、客觀更是諱莫如深,各人自說自話。
準此,瞎子摸象,憑什麼說自己所摸到的就是象?
比如說,物質與人類的區別是什麼?
已知物質由分子、原子、粒子組成;但人類與分子、粒子之間,尚有物體、生物、動物等結構複雜的層次。
根據原始的科學精神,理應將所知的事物按照其特性分門別類,根據其性質一一舉列。
絕不能只憑一些專業「科學家」,不論青紅皂白,認定人就是原子製成的大餅!
科學係以論理及實證為依歸,科學家如不確知所站之立場,即令舉證歷歷,也無非一隅之見。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明確指出,運動現象就是基於相對立場的認知!當人坐在火車中,如果沒有立場或參考點,見對面有火車緩緩移動,根本無法判斷,究是自己的車在運動、還是靜止。
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球面積與體積之比值在奈米級次急劇變大,即係立場選擇與層次認知混淆之明證。
蓋炁能作用於奈米級次空間內為粒子,粒子在穩定狀態,具靜能,可稱奈米層次。
於奈米層次,卻採用日常生活立場之判斷標準,當然導致觀察者對奈米世界的困惑不解!
不幸,中外古今,均知宇宙為空時連續區,卻忽略了空時連續所締造的「層次」,而將一應知識置於同一平面考量。
平面思維之後果,為僅具廣度而缺乏深度,積以成習,遂喪失了對宇宙真相的判斷能力。
最後,一切知識均淪為技術之拼圖,各種荒誕不經之謬論蔚然成風。
其實,這是觀念的問題,如果不加以澄清,思維便像一團迷霧。
須知,人有主觀,細菌亦然,舉凡生命體為了生存,不得不然。
然細菌對主觀之認知與應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上智、下愚都有天淵之別!因此,上智者可以聞道,下愚則只有吃喝玩樂是問了。
在宇宙系統中,「場」具有慣性力,充斥著炁能,人類能得知的知識不多,是最基本的層次。
繼而場中具有電磁力之量子,於場中極為活躍,其變化已超出所具有的特性,質變為粒子層次。
炁能循環於原子軌道上,粒子聚合成為分子,分子集結產生量變,當粒子總量形成新的變化時,量變即成為質變。
由於粒子具有時空效應,對人的感官而言,時空效應衍生為物質層次。
所謂物質,只是一種觀念,代表在人類觀察條件下所得的時空感覺。
至於物質層次之性質,於人類知識中是謂化學。
進一步,炁能作用於物質與物質之互動中,分子力建構為一穩定的環境,衍生為物體層次。
此層次以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力形成各種結構體,其理為物理,其形為物體。
物體是人類感官能直接分辨的形式(不需任何儀器),具有三維空間與時間動能的效應。
於物體界,體必有用,用有因果,是為人類文明之基礎。
胺基酸分子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碳水化合物封閉在細胞中,其作用遂與外界隔絕。
由於炁能轉換靈活、且能以該細胞為主,不斷生長、生殖,質變又導出了生命層次。
生命能攝取炁能、利用炁能,在物質結構上另成系統,有了生機,得以不斷延續下去,是為生命體。
生命體內之蛋白質遇熱收縮,遂有運動之產生,運動加速了生命體利用炁能之效應,是有動物層次。
動物可運動在不同的空間,直接攝取食物生存。
同時,動物因視覺感受而建立了學習力,因應環境變化,一代一代遺傳下來。
經數千萬介面衍生的結果,生命體生理形態質變,四腳變成兩腿、身體直立、大腦發達、意識滋生,於斯,人類層次到來。
人類精神相當於熱堆之物理效應,透過概念傳播,個體的能量累增。
到了二十世紀,由於石油的炁能以及生產技術的應用,物質文明大放光芒。
但是人類本質仍係動物,因此造成一非常奇特的社會現象:在精神方面人類頗具理性;而在肉體需求上,人類常陷入感性陷阱,不能自止。
感性猶如千絲萬縷,相互糾纏不清,於茲開啟了成欣敗餒、悲歡離合的人類文明。
當人類文明建立後,因為生存的需要,人類開始追求「效率」。
英人達爾文創《天演論》,人們迷信適者生存的定義,奉行弱肉強食之殖民主義,造成人類在近世紀掀起的各種空前的災難。
中國之先民早就看出人性的弱點,知道順著感性,人類將步入萬劫不復之絕境。
遂設計了倫理道德,甚至於刻意壓抑肉體、提昇精神,努力修煉成為聖賢仙佛。
所謂之聖賢仙佛,其精神境界已接近客觀、能與宇宙相接,由慣性能知世事之過去未來、休咎得失。
斯乃智慧之載體,是稱境界層次。
宇宙慣性一脈相承,層次分類只為理解的便利,其間很多關節尚有待商榷。
尤其涉及人類,因素繁多,不易取捨。
不過,若是主題明確,分析對象則不是難事。
如人類權利層次有:神權、君權、民權、金權、知權等。
生命層次僅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兩種。
因本書僅論宇宙真實,僅將假設之宇宙炁能結構層次簡列如下(餘見拙著《層次論》):
層次動力結構 範例
場 慣性力 炁能 電磁場、重力場
粒子電磁力 量子 夸子、輕子
物質分子力 分子 碳、氫、氧
物體作用力 物質 土、石、山
生物生命力 有機 木、草、菌
動物學習力 遺傳 蟲、羊、犬
人類意識力 文化 漢、滿、洋
境界結構力 炁能 仙、佛、神
四、三才
三═十個基本數字的第三位;才═象草木初始之形,生機,時之起始,引申為能力。
三才者,人類對結構之三種認知,常以天地人為象徵。
中華文化受伏羲氏之影響極深(或謂伏羲氏為一族群),但陰陽組成八卦常被指為「老生常談」,無知之輩更斥為迷信。
殊不知,五千年前,伏羲氏在沒有任何現代知識的輔助下,居然能透視宇宙、斷然釐定出這種超越今人的象徵符號!
正因為這位古聖人之導引,始有中華文化,始有漢字理解系統之成就。
根據系統金宇塔模型,從古至今,歷代能參透八卦奧秘者,多係齊居塔尖、通天識地之士。
塔下眾生簇擁,行行業業、層層疊疊,無非有待拾級而登。
職是之故,唯精研聖賢書的讀書人,得窺《易經》奧秘於一二。
等而次者,尚能知兩儀四象;再下,渾渾噩噩,維持塔基於不倒而已矣!
蓋文化一脈相承,原係慣性炁能之擴張,自物性而生命、而意識、以迄於宇宙極限之主流。
如同電流,電子不聚於尖端,無從穿越介質;又如電磁波,頻率不精純至極致,無激光之能量。
是以,金字塔規模太小,積累自然不足,其文化宛如風花雪月;唯有塔頂高聳雲天,始得一脈直通無極!
結構有三,是稱三才。
三才之所以為三,實因三角形為宇宙中最精簡穩固者。
在幾何圖形上,是組成面、體的基礎;在人類認知上,是炁能傳導之長、寬、高三維。
離此,人不能理解宇宙中之「物體」、「空間」,更何況各種抽象觀念?而有了此三才之
分析,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中規合矩。
宇宙三才之象徵結構為:天、地、人。
天指整體環境,環境的規律,不變的原則;地為當前條件,具體的物質,現實的基礎;人是變化的因子,事件的動機,組合的歷程。
用這三種象徵,可以分門別類地理解宇宙間、無止無盡的事物,能有效而正確地趨近客觀真實。
本書所討論之主題,以三才概分三大類。
「天」指客觀之宇宙根本,如第三章、慣性規律:「天」-因果、「人」-人性、「地」-體用。
「人」指主觀之自我認知,如第四章、第二節之關鍵條件中:「天」-時代、「人」-自我、「地」-環境,以及其他各論。
「地」代表矽族之物質基礎,如第四章、第三節假設之軟、韌、硬體(因過於專業,故陳述不多)。
同時,在每章、各節之討論中,也無一不是三才結構。
如炁能為「天」、物質為「地」、精神為「人」。
或以生命為「天」、介面為「地」、變化為「人」。
再如人類社會之結構:倫理為「天」、道德為「地」、篤行為「人」。
準此,在討論宇宙的立場,循序以進,即令作者能力有限,也不致掛一漏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