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上】
六因條辨卷上
崇明陸延珍子賢氏著紹興表詩新昀初重校春溫辯論嘗按,《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語雖二致,理實一貫,所重在藏精而已矣。
蓋冬主藏,腎亦主藏,人能體冬之藏陽而藏精,則人不自傷於寨,寒豈遽傷乎人哉。
故四氣調神篇曰:逆冬氣者,腎病,奉生者少;
逆春氣者,肝病,奉長者少,逆夏氣者,心病,奉收者少;
逆秋氣者,肺病,奉藏者少。
彼以春起論,而歸本奉藏,可知奉時之藏以藏經,則四時生長收藏,於五臟各司一氣,交相遞運,無偏無勝,而順一歲之氣候也。
若煩勞多欲之人,陽氣疏洩,陰水先虧,時令之邪,易於湊襲,歷謂至虛之處,便是容(1)邪之處也。
況春為歲首,冬為歲末,春之發生,賴冬之封藏。
觀夫諸陽在(1)容,原作"客",形近而誤‧參卷中伏暑辯論條改上,一陽在下,其時天氣嚴寨,而井水反溫。
及諸陽在上,一陰在下,其時天氣炎熱,而井水反涼。
是陰陽消長,天地闔闢之機也。
人生(1)一小天地,茍能順天時而固密,則腎氣內充,命門三焦之陽氣,足以固腠理而護皮毛,雖當春令升洩之時,而我身之真氣,內外彌論,不隨升令之洩而告匱,縱有寒邪,安能內侵。
晉,王叔和云(2):包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而變為溫,至夏而變為熱。
以致後人翻駁。
何不云,腎精不藏之人,至春易病溫,至夏易病熱,便能深入理譚矣。
即
《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句,注家咸謂冬令閉藏,寒毒伏於腎中,病不即發,至春陽氣大洩,內伏之寒邪,‧隨升令而外達,,後賢錢天來,已大非其說矣。
謂,冬傷於寒者,乃冬傷寒水之髒,即冬不藏精之互詞,何得以寒邪誤解耶!夫寒為殺厲之氣,中人即病,非比暑濕之邪,能伏處身中,況腎為生命之本,所關最大,安有寒邪內入,相安無事,直待春時始發之理。
由此推之;
顯係溫之為病,由腎精之不藏矣。
蓋腎既失藏,坎水先虧,少陽之少火,悉化為壯火,與春時之溫氣,互相交熾。
然亦必因外感微寒,而能引動,故初起亦似傷寒之頭痛身疼 發熱惡寒,(1)生:疑為"身"字之誤‧(2)王叔和云,此下引王語‧出傷寒論.傷寒例語意較諸傷寒,則傳變尤速,而於幼稚者為甚。
以體屬純陽,陽與陽合,其感尤易,甚而化斑化痘,為驚為厥者也。
然此溫字,又與瘟疫不同,瘟疫乃不正之戾氣,四時皆有,而此溫乃獨發於春,故名春溫。
至於治法,總宜辛涼清解,預顧陰液,大忌辛溫升散,鼓動風陽。
茍能臨症制宜,對症發藥,庶不愧為司命矣。
故不揣譾陋,列為條辨,同道君子,之我罪我,其在斯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3680&pid=725975&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