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陽上編】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5:1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中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不行解肌。反行發汗。致津液內耗煩燥不眠。求救於水。若水入不解。脈轉單浮則無他變。而邪還於表矣。


脈浮本當用桂枝。何以變用五苓耶。蓋熱邪得水雖不全解勢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還表其熱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則腑熱全其故不單解而從兩解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湯主之。


脈浮數而煩渴。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躁裡證具矣津液內耗宜用四苓以滋其內而加桂以解其外。則術用蒼。桂用枝。


從可推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5:3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中篇


○凡方中用一桂字。不分桂枝肉桂者皆然。非獨此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此條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條。殊不可解。蓋表邪不從表散。反灌以水。劫其邪必致內伏或入少陰之經。或犯太陽之本。故以二湯分主。按文蛤為止渴聖藥。仲景取治。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其意何居。蓋水與邪氣。滲入少陰之經。以其經脈上循喉嚨。故意欲飲水。緣邪尚在經中。未入於裡。故反不渴。斯時不用鹹寒。收陰瀉陽使邪留變熱必致大渴引飲也。


所以金匱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則知文蛤專治內外水飲也。


服文蛤不瘥知邪不在少陰之經定犯膀胱之本。當與五苓散無疑。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


如上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法當汗出而解反 之洗之致令客熱內伏不出。雖煩而復畏寒似渴而仍不渴。似乎邪客少陰之經。及與文蛤散不瘥。其邪定匿膀胱故與五苓兩解之法。服後汗出。而腹中反痛者。


此又因五苓裡藥。引陽邪內陷之故。但陽邪內陷。曷不用小建中。而反與芍藥。又云如上法何耶。蓋平日陰氣內虛。陽邪內陷之腹痛。當與小建中和之。誤用承氣下藥。致陽邪內陷之腹痛。則宜桂枝加芍藥和之。因五苓利水。而引陽邪內陷之腹痛。仍用五苓加芍藥和之三法總不離乎桂枝芍藥也如上法者言。即入於先前所服之藥內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5:59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中篇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以邪氣犯本。必小便不利也。


若汗出不渴。而小便雖不利。知邪熱 欲犯膀胱。而猶未全犯本也。


故用桂枝湯中之三。五苓散中之一。少示三表一裡之意。為合劑耳。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小便利者。以飲水過多水與邪爭必心下悸也。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明是邪熱足以消水。故指為裡證已急也。


觀上條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治法具矣。


以上風傷衛犯本。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邪熱搏血。結於膀胱。必怫騰。而侮心火。故其人如狂見心雖未狂。有似乎狂。以血為陰類。不似陽邪內結之狂越也。


血自下者。邪熱不留。故愈。若小腹急結。則膀胱之血。雖蓄而不行。須先解外乃可攻。其攻法亦自不同。必用桃仁增入承氣。以達血所。仍加桂枝分解外邪。即如五苓大柴胡兩解表裡同義。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6:29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中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


此條之證。較前條更重。且六七日表證仍在。曷為不先解其外耶。又曷為攻裡藥中。不兼加桂枝耶。以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知邪不在上焦而在下焦也。


若小腸鞭滿。小便自利。則其人之發狂者。為血蓄下焦無疑。故下其血自愈。蓋邪結於胸。則用陷胸以滌餘邪。結小腹。則用抵當湯以逐血。設非此法。則小腹所結之血。既不附氣而行。更有何藥可破其堅壘哉。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鞭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抵當湯主之。


血證為重證。抵當為重藥。恐人當用而不敢用。故重申其義。言身黃脈沉結。少腹滿三者。本為蓄血之證。然只見此。尚與發黃相鄰。必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為血證無疑。設小便不利。乃熱結膀胱無形之氣。病為發黃之候也。


其小便自利。則膀胱之氣化行。然後少腹結滿者。允為有形之蓄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之為有血也。


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變湯為丸者。恐滌蕩之不盡也。


煮而連滓服之。與大陷胸丸同意。


以上傷寒營犯本。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6:5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下編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相傳傷寒過經日久。其證不解。謂之壞病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仲景止言三日。未嘗言過經日久不痊也。


所謂壞病者。言誤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表證已罷。邪氣入裡不可復用桂枝也。


設桂枝證尚在。不得謂之壞病矣。


至於過經不解。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餘日。十三日。尚有傳之不盡者其邪猶在三陽留戀。故仲景主以大柴胡。柴胡芒硝調胃承氣。隨證虛實而解其熱也。


經云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可見太陽一經。有行之七日。日上者。太陽既可 留多日。


則陽明少陽亦可 留。過經漫無解期矣。


若謂六經傳盡復傳太陽。必無是理。惟病有傳過三陰而脈續浮發熱者。此正氣內復迫邪出外而解。必不復傳也。


豈有厥陰兩陰交盡於裡。復從皮毛再入太陽之事耶。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7:2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此本誤用大青龍因而致變者。立法也。


汗出雖多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 。


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行真武把守關口坐鎮之法也。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大發其汗。致陽氣不能衛外。而汗漏不止。即如水流漓之互辭也。


惡風者。腠理大開。為風所襲也。


小便難者。津液外泄。而不下滲。兼衛氣外脫而膀胱之氣化不行也。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過汗亡陽筋脈失養。兼襲虛風。而增其勁也。


故加附子於桂枝湯內。溫經散寒。用桂枝湯者。和在表之營衛。加附子者。壯在表之元陽。本非陽虛。是不用四逆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此本桂枝證。誤用麻黃。反傷營血。陽氣暴虛。故脈反沉遲而身痛也。


此脈沉遲與尺遲大異。尺遲乃元氣素虛。此六部皆沉遲為發汗新虛。故仍用桂枝和營。加芍藥收陰。生薑散邪。人參輔正。名曰新加湯非桂枝舊法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生薑厚朴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1:27:4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吐下腹脹為實。以邪氣乘虛入裡也。


此本桂枝證誤用麻黃發汗。津液外泄。脾胃氣虛。陰氣內結。壅而為滿。故以益脾和胃降氣滌飲為治也。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本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脾氣虛而腎氣發動也。


明系陰邪留著。欲作奔豚之證。腎邪欲上凌心。故臍下先悸。取用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則中宮始得寧靜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誤用麻黃也。


誤汗傷陽。胸中陽氣暴虛。故叉手冒心。虛而欲得按也。


本桂枝證。故仍用桂枝甘草湯。


以芍藥助陰。薑棗行津。汗後陽虛故去之。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


陽虛耳聾與少陽傳經耳聾迥別。亟宜固陽為要耳。叉手冒心。加之耳聾陽虛。極矣。


嘗見汗後陽虛耳聾諸醫施治不出小柴胡加減。屢服愈甚。必大劑參附。庶可挽回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01:57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多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故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令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


解肌之法解散肌表風邪。全不傷動脾胃。若舍此而妄行吐法。吐中亦有發散之義。所以不惡寒發熱反見胃痛也。


一二日病在太陽。吐之則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病在陽明。吐之則不喜食糜粥。欲食冷食。皆胃氣受傷之故也。


然朝食暮吐脾中之真陽亦傷而不能消穀。故為小逆


○關上脈細數者。明系吐傷陽氣所致。嘗見外感之脈。人迎細弱而氣口連寸反滑數大於人迎者。以其曾經涌吐傷胃。胃氣上乘於肺故也。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此以吐而傷胃中之陰。故內煩不欲近衣。雖顯虛煩之證較關上脈細。而成虛熱。朝食暮吐。脾胃兩傷者。稍輕雖不致逆。醫者能無過乎。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8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02:37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誤下而陽邪內陷。然無他變。但仍上衝陽位。則可從表裡兩解之法。故以桂枝東加於前所誤用之藥內。則表邪外出裡邪內出。即用桂枝加大黃湯之互辭也。


若不上衝。則裡已受邪。不可與桂枝明矣。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誤下脈促胸滿無下利不止汗出等證。但滿而不痛。未成結胸。故仍用桂枝散邪去芍藥者。恐其復領陽邪下入腹中也。


脈促雖表邪未盡。然胸但滿而不結。則以誤下而損其胸中之陽也。


加以微惡寒。則並腎中之真陽亦損。而濁陰用事矣。


故去芍藥之陰。加附子以回陽也。


設微見汗出惡寒。則陽虛已著。非陽邪土盛之比。是雖不言汗出。然出微汗惡寒。合上條胸滿觀之。則必有汗出。暗伏亡陽之機。故於去芍藥方中加附子。庶免陽脫之變。可見陽虛則惡寒矣。


又可見汗不出之惡寒。即非陽虛矣。


至若桂枝證誤下。遂利不止。喘而汗出。不惡寒者。則又邪並陽明之腑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03:0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東加厚朴杏子仁。


表邪因誤下。上逆而見微喘故仍用桂枝解表。加厚朴杏仁以下其氣。若下利不止而加上氣喘急者。乃是上爭下奪傾危之象非桂枝所宜也。


○按寒傷營則喘。風傷衛則咳。此本風傷衛證。因誤下而引風邪入犯營分。故微喘也。


其寒傷營無汗證亦有咳者。乃發熱引飲水蓄之故。否則營衛俱傷之證耳。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也。


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脈促為陽邪上盛反不結聚於胸則陽邪未陷可勃勃從表出矣。


故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即指促脈而申之。見促脈而加之以浮故必結胸也。


浮字貫下四句。浮而緊必咽痛。浮而弦兩脅拘急。浮而細數。必頭痛未止。皆太陽之脈。故主病亦在太陽之本位。設脈見沉緊。則陽邪已入陰分。但入而未深仍欲上衝作嘔。其無結胸咽痛等證。從可知矣。


只因論中省用一個促字。三個浮字。後之讀者遂眩。或謂緊者必咽痛屬少陰。惑之甚矣。


沉滑為陽邪入陰而主下利。浮滑則陽邪正在營分。擾其血而主下血也。


夫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亦不得以裡陰名之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6:0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按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可知裡不受邪矣。


若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微惡寒者。加附子。及後並病例中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亦是太陽之邪因誤下而陷於陽明所致。又厥陰例中。脈促手足厥逆。用灸一法。乃陽邪陷於陰分。則知脈促為陽。邪鬱伏不與正氣和諧之。故不當與結代渾斟也。


王日休云。太陽病下之以下八證。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不必藥。脈浮者必結胸桂枝去芍藥湯。脈緊者必咽痛甘草湯。脈弦者兩脅拘急小柴胡加桂枝。脈細數者頭痛未止當歸四逆湯。脈沉緊者必欲嘔甘草乾薑東加黃連。脈沉滑者協熱相白頭翁湯。脈浮滑者必下血芍藥甘草東加秦皮。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得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者神識不清。似有物蒙蔽其外。所以必須得汗。自解未嘗言藥也。


得裡未和視其二便和與否。再分解其邪。若論用藥。表無過建中。裡無過大柴胡五苓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6:2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或云叉手自冒心曰冒。冒為發汗過多。胃中清陽氣傷。故叉手自冒。必補氣。


以助其作汗。宜小建中加參 。頻服乃瘥。若尺中遲弱者。更加熟附子三五分。可見昏冒耳聾非大劑溫補不能取效也。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病久不解。不過入陰入陽之二途。脈既陰陽兩傳初無偏勝可以解矣。


猶必先振栗。始得汗出而解虛可知也。


設不振栗。則邪不能傳之於表。而無從得汗可知也。


然既云陰陽兩停。則在先脈浮沉俱緊盛。今則浮沉俱不緊盛也。


脈既陰陽兩停。其傳表傳裡未可預定。所以惟陽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表。當從汗之而解。惟陰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裡。當從下之而解。此其故甚可思也。


若非邪住不傳之候則陽脈微者。當補其陽。陰脈微者。當補其陰矣。


豈有反汗之而傷其陽。


下之而傷其陰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6:4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陽邪熾盛。逼處心胸。擾亂不寧。所以知其心下必結。然但顯欲結之象。尚未至於結也。


若其人脈微弱者。此平素有寒飲積於心膈之分。適與外邪相召。外邪方熾。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則邪熱乘虛入膈。


必與寒痰上結若利未止因復下之。使陽邪不復上結。亦將差就錯。因勢利導之法。但邪熱從表解極易。從裡解極難協熱下利。熱不盡其利漫無止期。亦危道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其人已亡津液。復強責其小便。究令膀胱之氣化不行。轉增滿硬脹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


以上風傷衛壞證。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7:1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惱同)


胸中窒塞窒比結痛則較輕也。


虛煩不得眠。即下條臥起不安之互辭也。


反覆顛倒心中懊 。乃邪退正虛。而餘邪阻滯。不能傳散。無可奈何之狀也。


此時將汗之乎。下之乎。和之乎。溫之乎。仲景巧用梔子豉湯。涌載其餘邪於上。使一吐而盡傳無余然惟無形之虛煩。用此無疑若涌吐實煩仲景別有瓜蒂散。則非梔子所能也。


乃因汗吐下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之處便是客邪之處。若正氣暴虛。餘邪不盡則仲景原有炙甘草一法。寧敢妄涌以犯虛邪之戒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滿而不煩。即裡證已具之實滿煩而不滿即表證未罷之虛煩。合而有之且臥起不安明是邪奏胸表腹裡之間。故取梔子以快涌其胸中之邪而合厚朴枳實。以泄腹中之滿也。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大下之徒傷其中。而不能湯滌其邪。故梔子合乾薑用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


凡用梔子豉湯。病患舊有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有微溏。則大腸易動。服此不惟不能上涌。反為下泄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7:4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脈結。伐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或問炙甘草湯一證。但言脈結代。心動悸。並不言從前所見何證。曾服何藥所致。細繹其方。不出乎滋養真陰回枯潤燥。兼和營散邪之劑。必緣其人胃氣素虛。所以汗下不解。胃氣轉傷。真陰枯竭遂致心悸脈代。與水停心悸之脈似是而非。水則緊而虛則代加之以結。則知正氣雖虧。尚有陽邪伏結。凌爍真陰。陰陽相搏。是以動悸不寧耳。邪留不解陰已大虧。計惟潤燥養陰和營散邪。乃為合法。方中人參甘草補益胃氣。桂枝甘草調和營衛。麥冬生地阿膠麻仁。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尚恐藥力不及更須清酒。以協助成功。蓋津液枯槁之人預方二便秘澀之虞。其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


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免致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特識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發汗已。熱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搏聚適在軀殼之裡。故爾發黃也。


裡者在內之通稱非謂寒濕深入在裡。蓋身目正屬軀殼。與臟腑無關也。


於寒濕中求之即下文三法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而傷寒之邪得濕而不行。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故用外解之法設泥裡字。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8:0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熱已發出於外。自與內瘀不同。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使不留於肌表之間。前條熱瘀在裡故用麻黃發之。此條發熱在表反不用麻黃者。蓋寒濕之證難於得熱。熱則其勢外出而不內入矣。


所謂於寒濕中求之。不可泥傷寒之定法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也。


色黃鮮明其為三陽之熱無疑小便不利腹微滿乃濕家之本證。不得因此指為傷寒之裡證也。


方中用大黃者。取佐茵陳梔子。建驅濕除邪之功。以利小便非用下也。


然二便有兼阻者。有因前竅不利。而後竅並為不通者。如陽明證不更衣十日無苦渴者。與五苓散一條。非濕熱挾津液下滲膀胱而致大便枯燥不通耶。此因濕熱搏聚。小便不利致腹微滿。故少與大黃同水道藥開泄下竅則二便俱得通利。而濕熱勢殺得以分解矣。


○或問仲景既云寒濕而用藥。又忌祛濕熱之味。其故何耶。蓋始本寒濕襲入軀殼。久之陽氣漸復。則郁發而為熱矣。


若泥寒字。全失移寒化熱之義。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8:3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內外俱虛。雖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甘草湯主之。


日煩躁擾夜間安靜。則陰不病而陽病可知矣無表證而脈沉微。則太陽之邪已盡以下後復發汗復擾其虛陽故用附子乾薑以溫補其陽不用四逆者。恐甘草戀胃故也。


即自汗小便數。咽乾煩躁吐逆。用乾薑甘草以溫胃復陽不用四逆者。恐附子峻下故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汗而惡寒。邪盛而表實。已汗而惡寒。邪退而表虛。陽虛則惡寒。宜用附子固矣。


然既發汗不解可知其熱猶在也。


熱在而別無他證。自是陰虛之熱。又當用芍藥以收陰。此營胃陰虛之救法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惡寒者汗出營衛新虛。故用法以收陰固陽而和其營衛。不惡寒者。汗出表氣未虛反加惡熱則津干。胃實可知故用法以泄實而和平。然曰與似大有酌量。其不當徑行攻下。重虛津液從可知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0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下利清穀。陽氣內微也。


身體疼痛。表邪外盛也。


法當急救其在裡之微陽。俟其清便調和。則在裡之陽已復而身痛不止明。是營衛不和所致又當急救其表。使外邪仍從外解矣。


救裡與攻裡天淵。若攻裡。必須先表後裡。惟在裡之陰寒極盛恐陽氣暴脫。不得不急救其裡也。


厥陰篇下利腹脹。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是互此意。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痛者。太陽傷寒脈反沉者。其人本虛。或病後陽氣弱也。


雖脈沉體虛。以其有頭痛表證而用解肌藥病不瘥反加身疼者。此陽虛陰盛可知。宜與四逆湯回陽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


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故宜四逆以消陰復陽。倘服四逆後脈變浮數。仍身疼頭痛。熱不止者。此裡得藥助驅邪外散之候。仍少用桂枝湯佐其作汗更不待言。


以上寒傷營壞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2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分作一節。看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此一節。乃表和無病。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


陰陽相等。脈證皆同。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愈。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


此一節宜溫之。面上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


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此一節必待汗而解也。


○首節頗似小柴胡證故以不嘔清便自調證之次節雖脈微惡寒。止宜小建中。加黃 以溫分肉司開闔。原非溫經之謂。後節面色反有熱色。言表邪未盡。


故宜各半。不可與面合赤色。比類而觀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5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湯。


無陽乃無津液之通稱。蓋津為陽。血為陰也。


無陽為脾胃衰。故不可更發汗非汗。則風寒終不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風邪。越脾之一。以治鬱熱。越脾者石膏之辛涼以化胃之鬱熱。則熱化津生而脾氣發越得以行其胃液也。


世本作越婢言脾為小姑比之女婢。若此則越字何義。二字便不貫矣今從外台方正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風多寒少之證。服桂枝湯。治風而遺其寒。汗又大出。脈反洪大。似乎風邪再襲。故重以桂枝湯。探之。若果風邪之故立解矣。


若形如瘧日再發。此邪本欲解。終為微寒所持。故略兼治寒。而汗出必愈也。


○此條前半。與溫熱病篇白虎證。第七條但少大煩渴一句。蓋大煩渴。明熱能消水。故為伏氣非略欲飲一二口即止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08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