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正義 卷二】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
(莊暴,齊臣也;
不能決知之,故無以對;
而問曰:王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王誠能大好古之樂,齊國其庶幾治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問王有是語不;)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變乎色,慍恚莊子道其好樂也;
王言我不能好先聖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謂鄭聲也;)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甚,大也;謂大要與民同樂,古今何異也;)
曰:「可得聞與?」
(王問古今同樂之意,寧可得聞邪?)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複問王獨自作樂樂邪?與人共聽其樂為樂邪?)曰:「不若與人;」
(王曰:「獨聽樂不如與眾共聽之為樂也;)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孟子複問王與少之人共聽樂樂邪?眾人共聽樂樂也?)曰:「不若與眾;」
(王言不若與眾人共聽樂為樂;)
「臣請為王言樂;
(孟子欲為王陳獨樂與眾人樂樂狀;)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鼓樂者,樂以鼓為節也;
管,笙;
籥,簫;
或曰籥若笛短而有三孔;
《詩》云「左手執籥」
以節眾也;
疾首,頭痛也;
蹙頞,愁貌;
言王擊鼓作樂,發賦徭役皆出於民,而德不加之,故使民愁也;)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田獵無節,以非時取牲也;
羽旄之美,但飾羽旄,使之美好也;
發民驅獸,供給役使,不得休息,故民窮極而離散奔走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百姓欲令王康強而鼓樂也;
今無賦斂於民,而有惠益,故欣欣然而喜也;)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王以農隙而田,不妨民時,有憫民之心;
因田獵而加撫恤之,是以民悅之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孟子言王何故不大好樂,效古賢君與民同樂,則可以王天下也;
何惡莊子之言王之好樂也;)
疏「莊暴見孟子」至「則王矣」;
○正義曰:此章言人君田獵以時,鍾鼓有節,發政行仁,民樂其事,則王道之階,在於此矣;
故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矣,與民同樂也;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者,莊暴,齊臣也,莊,姓也;暴,名也;
言莊暴見孟子,謂暴朝見於齊王,王語暴以好樂之事,暴是時未有言以對答之;
「曰好樂何如者」
故莊暴問孟子,以謂王之所以好樂,是如之何?「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者,孟子答莊暴之問也,言齊王之好樂至甚,則齊國庶幾其治安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者,是孟子自見莊暴言好樂之後,他一日見於齊王而問之,曰:王曾與莊子語以好樂之事,還有此言否乎?孟子稱莊子,不稱曰暴者,是孟子尊王之臣,故不欲稱其名也;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者,是齊王自孟子問之後,變其常容而有憤怒之色,蓋憤莊暴言己之好樂於孟子也,故答孟子曰:寡人不能好古聖王之樂,古聖王之樂,如黃帝之《鹹池》,堯之《大章》,舜禹之《韶》,夏商周之《》、《武》是也,但能直好世俗樂耳,如鄭、衛之聲是也;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者,孟子複對王而言也,言王之好樂至甚,則齊幾乎治安;
孟子言「齊國其庶幾乎」
以對莊子,對之齊王則止曰「齊其庶幾乎」
者,蓋對莊子則稱其國,及對齊王故不必稱國焉耳;
「今之樂,猶古之樂」
者,是孟子見齊王言不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故以此言今之樂亦若古之聖王樂也;
但其要在能與民同聽樂為樂耳,遂以此問之;
「曰可得聞與」
者,是齊王問孟子,言古今之樂一同,寧可得而聞知之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者,是孟子欲以此問王,使王知與民同樂樂為樂也,故問之曰:王獨作樂為樂邪,與人同樂為樂邪?「曰不若與人」
者,是齊王答孟子,亦以為獨樂樂不若與人同樂為樂也;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者,是孟子複問王與少人同樂為樂,與眾人同樂為樂,孰樂邪?「曰不若與眾」
者,齊王亦複答孟子,以為不若與眾人同樂為樂也;
「臣請為王言樂」
孟子於此知齊王亦識與眾同樂之意,乃為王陳其獨樂與眾同樂之效,故不待王問而自請言之也;
「今王鼓樂於此」至「與民同樂也」
者,皆孟子陳獨樂與眾樂樂之文也;
言今王鼓作其樂於此國也,百姓之人聞王鍾鼓之聲與管籥之音,舉皆疾痛其頭,又蹙頞愁悶,而交相告曰:我王之好作樂為樂,發賦徭役,使我至於此之極也,父子不得以相見,兄弟妻子又皆離散之;
以其如此,故百姓所以頭痛蹙頞愁悶也;
又言今王田獵於此國,百姓之人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好,舉皆蹙頞愁悶,疾痛其首,而交相告曰:我王之好田獵禽獸,如何使我供給役使,不得休息,而至於如此之跡覂父子不得以相見,兄弟妻子皆離散之;
然則王之鼓樂田獵,而百姓皆如此者,無他事焉,是王之不與民同其樂也;
言今王鼓樂於此國,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皆欣欣然有喜色,而交相告曰:我王庶幾無疾病也,何以能鼓樂;
於此言百姓皆欲之康強,不特止於庶幾無疾病也;
苟即庶幾近於無疾病,則王亦何以能鼓樂也;
又言今王田獵禽獸於此國,百姓之人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好,舉皆欣欣然有喜色,而交相告曰:我王即庶幾近於無疾病,又何以能田獵也;
此言又欲王之康強,不特止於庶幾無疾病也;
然則王之鼓樂田獵,百姓皆如此欲王之康強者,無他事焉,是王能與民同其樂也;
言今之王能與民同樂為樂,則為之王者矣;
云「鼓樂」
者,蓋鍾以止為體,鼓以作為用,故凡作樂所以謂之鼓樂也;
云「音與聲」
者,蓋鍾鼓言聲,以其聲之單出,故云聲也;管籥車馬言音,以其音之雜比,故云音也;
然車馬亦謂之音者,蓋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故也;
聲之與音,合而言之則,聲、音則一也;別而言之,則單出為聲,雜比為音;
《詩》云「嘒嘒管聲」
此言管籥之音,是聲音之通論也;
齊王悅南郭先生吹竽,廩食以數百人;喜鄒忌鼓琴,卒授之國政:是安知與眾樂樂邪?此孟子所以陳其與民同樂之意也;
○注「鄭聲也」;
○正義曰:《論語》云「鄭聲淫」
以其能惑人心也;
《孔傳》云:「鄭聲惑人心,其與雅樂同也;」
○注「鼓樂」至「百姓愁」;
○正義曰:《周禮•鼓人》「掌教六鼓,以節聲樂」;
《鍾師》「掌金奏」
注云:以鍾鼓奏者,先擊鍾,次擊鼓,以奏《九夏》;
夏,大也;
樂之大歌有九:《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凡九夏是也,故附於此;
云「管笙籥簫,或曰籥若笛而有三孔」
者,案《禮圖》云:「笙長四尺,諸管參差,亦如鳥翼;」
《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郭璞《爾雅》云:「二十三管為簫;」
《風俗通》云:「舜作竹簫,以象鳳翼;」
《周禮•笙師》「掌教吹籥」
後鄭云「籥如笛,有三孔」
是也;
《詩》云「左手執籥」
,蓋《邶詩•簡兮》之篇文也,注云:「籥六孔,言碩人多才藝,又能籥舞,言文武備也;」
釋云:「首,頭也;」
頞,鼻頸也;」
言齊王擊鼓作樂,其使民徭役苦楚,皆蹙其鼻頸而愁悶也;
○注「 田獵」至「奔走也」;
○正義曰:釋云:獵,田也,蒐狩苗獮是也;
案魯隱公五年《左傳》云:「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講武事也;」
杜預曰:「蒐,索擇取不孕者;
苗,為苗除害也;
獮,殺也,以殺為名,順秋氣也;
狩,圍守也,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也;」
羽旄者,案《左傳》魯襄公十四年,範宣子假羽旄於齊;
定公四年,晉人假羽旄於鄭;
杜預曰:「以析羽為旌,為王者斿車之所建也;」
又案《司常》九旗之數,又有全羽、析羽;
釋云:全羽,析羽,直有羽而無帛也;
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蓋《公孫醜》篇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