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七與混淆品及其偽品的性狀鑒別】
三七是貴重的中藥材之一,具有止血行瘀,消腫止痛之效。
本品始載於《本草綱目》列為山草類。
又名:山漆、金不換。
李時珍曰:「山漆,是謂其能合金瘡,如漆黏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
又說:「生廣西南丹諸州番洞深山中,采根暴乾。
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芨,長者如老乾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
此說係指今用之五加科「三七」而言。
又云:「近傳一種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厚,有歧尖,莖有紫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受,而氣不香,花乾則吐絮如苦蕒絮,根葉味甘,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
這顯然指菊科三七而言。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乾燥根。
因其主產和集散於廣西田陽,故有「田七」或「田三七」之稱。
本品又盛產雲南,故又稱「滇三七」。
又為了與菊科三七(水三七)相區別,故又稱「旱三七」。
由於其葉似人參,又故名「參三七」或「人參三七」。
本品主產於雲南的文山、廣南、硯山、西疇、馬關等縣;
廣西的田東、田陽、靖西、睦邊、隆林等縣;
此外湖北、四川、貴州、江西等省亦栽培。
三七種後須3~4年才能採挖,如在秋季開花前採收稱為「春七」,根肥壯飽滿質佳,冬季結籽後採挖稱為「冬七」,根較松泡,質次。
三七採挖後,須經產地加工,並按個頭大小分檔。
加工方法:將鮮品修剪後,主根(三七頭子)曬至半乾時經反復揉搓、發汗,再暴曬乾透,即為「毛貨」。
將毛貨置於麻袋加蠟往返振盪,使主根表面呈光亮的棕黑色時即為成品。
剪下蘆頭(根莖)叫「剪口三七」;
較大的支根曬乾後稱為「筋條」;
較細的支根及鬚根稱為「三七尾」、「三七須」或「絨根」。
雖仍作三七藥用,但為次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