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二十六 定公卷二十六】
(起六年盡十五年)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遊遬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二月,公侵鄭。
(月者,內有彊臣之讎,不能討,而外結怨,故危之。)
公至自侵鄭。
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
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
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
(為其難諱也。
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所以長臣子之敬,不逼下也。
《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複為譏,唯有二名,故譏之,此《春秋》之製也。
○為其,於偽反。
令,力呈反。
易,以豉反。
長,丁丈反。
大,音泰。
見,賢遍反。
治,直吏反。
複,扶又反。)
疏「冬季孫斯、仲孫忌」。
○解云:古本無「何」字有者,誤也。
《穀梁》及賈經皆無「何」字。
又哀公三年經云「晉魏多帥師侵衛」,傳云「此晉魏曼多也。
曷為謂之晉魏多?
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
以此言之,則此經無「可」明矣,而賈氏云「《公羊》曰仲孫何忌者,蓋誤」。
○注「此仲孫」至「之仲孫忌」。
○解云:正決上文夏「仲孫何忌如晉」之文也。
○注「一字」至「逼下」。
○解云:難言者,謂言難著。
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長臣子之敬也;
動不違禮,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
云《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者,實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已,故曰文致太平也。
案《春秋說》,昭公亦為所見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時,未譏二名故也。
云唯有二名,故譏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門人宓不齊之屬,皆親事聖人,而以二字為名者,謂依古禮,若似堯名故勳,舜名重華,禹名文命,宣王之興,名子為宮皇之屬是也。
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禮為後王之法,是以譏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製也。
然則傳云「二名非禮」者,謂非新王禮,不謂非古禮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齊侯、鄭伯盟於鹹。
(○鹹,音鹹)。
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
齊侯、衛侯盟於沙澤。
大雩。
(先是公侵鄭,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如晉圍運,費重不恤民之應。
○費重,芳味反,下同。
○)疏注「先是公侵鄭」。
○解云: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鄭」是也。
云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
云季孫斯、仲孫忌如晉者,在上六年夏,而於「城中城」之下言之者,蓋遂重者先言之故也。
云圍運者,即上六年冬季孫斯、仲孫何忌圍運是。
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
(承前費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齊師伐我,我自救之役。
○重之,直用反。)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
公至自侵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