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23 05:20 編輯
【三因論六證】
寒
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又云,今吐先覺咽酸,然後吐食,脈滑小者,是傷寒汗下過多,食久反吐,亦屬於冷也。
熱
食入即吐,煩躁,脈數,柴胡湯下主之。(又云:聞穀氣則嘔,藥下則吐,關脈洪,亦屬於熱,宜涼藥。)
痰
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並出,宜半夏人參湯。(又云:痰食脈沉伏,宜吐之。)
食
因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養胃湯。
血
因瘀蓄,冷血聚於胃口,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
氣
胃者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滿,嘔吐卻快,宜人參茱萸。
噦 有二證,胃中虛甚,鬲上熱也,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 竹茹 人參 甘草痰則半夏湯主之;
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
嘔吐病在鬲上,豬茯苓湯;
乾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澤瀉湯;
嘔吐穀不得入者,小半夏湯;
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奈,薑汁半夏;
食已則吐者,大黃甘草湯;先吐卻渴,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傷寒瘥後嘔者,當去余熱;
有酒嘔者,當解酒;
有腳弱脾疼而嘔者,依香港腳治;
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
有懷孕惡阻者,從痰治。
有漏氣
病則身背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鬲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
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 生蘆根 葳蕤 竹茹 陳皮 甘草 茯苓 參朮
有走哺
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前方內去竹茹、麥門冬,加知母、石膏、黃芩、山枝。
有人惡心吐蟲數條後,乃屢作,服殺蟲藥,吐蟲愈多,六脈皆細,此非蟲也。
乃藏寒而蟲不安矣。
有人嘔,飲食皆不進,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