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 丹溪曰:「泄瀉有濕、有火、有氣虛、有痰積、有食積」。 戴元禮①注曰:「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痰積;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①戴思恭、字元禮,明、浦江縣人,朱丹溪弟子。
著有《證治要訣》、《證治類元》、《類證用藥》。
泄瀉之病,四時感受不同,或因風寒暑濕所干,或因飲食所傷,動傷脾胃之氣,故作泄瀉。
治當分其新久,審其原因,新則以伐邪之藥為主,而健脾之藥為佐;
久則以補脾之藥為君,而升發之藥為使。
予常辨其症而用藥,確然有論者錄之於後:瀉下青色,腹痛脈浮者,挾風也,宜羌活、防風之類。
瀉下白色,腹痛、脈沉遲而弱,四肢清冷,小便澄澈者,挾寒也,宜乾薑、肉桂、附子之類。
瀉下黃色,口渴、煩躁、脈虛、身熱者,挾暑也,宜黃連、扁豆、香薷之類。
瀉下清水,或如陳腐水色,腹不痛、身體重、倦怠無力,脈沉而緩者,濕也,宜蒼朮、白朮、厚朴之類。
瀉下完穀不化,酸臭異常,胸膈飽悶,惡聞食氣者,傷食也,宜山查、草果、神麯、麥芽,萊菔子之類。
瀉下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或如魚凍者,挾痰也,宜南星、半夏之類。
瀉下過多,小水不利者,當分利陰陽,使小水長而大便實也,宜茯苓、豬苓、滑石、澤瀉之類。
如久患泄瀉者又不可用,用之則損陰氣,當見眼胞下陷而病凶。
此七條乃伐邪之藥也。
至於健脾者,莫如白朮、茯苓、陳皮、白芍之類;
而補脾者莫如人參、山藥、扁豆、蓮肉、薏苡仁、芡實之類。
大抵脾胃之氣,上升則為生長之令,下降則為收藏之令。
泄瀉日久,脾胃之氣下陷,宜佐升發之藥,如升麻、防風、柴胡、葛根、羌活之類。
又有每夜子時後五更前作瀉著,乃腎虛作瀉也,宜肉蔻、破故紙、吳茱萸、五味子以補腎。
五苓散見16頁
|